CN212025099U -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25099U CN212025099U CN201922377138.4U CN201922377138U CN212025099U CN 212025099 U CN212025099 U CN 212025099U CN 201922377138 U CN201922377138 U CN 201922377138U CN 212025099 U CN212025099 U CN 2120250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nk
- treatment unit
- guide plate
- treatment
- sew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沿污水流通方向设置且允许污水循环流通的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以及第四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并排设置,且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之间设置有用于隔离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的沉淀池;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一级缺氧池,第二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一级好氧池,第三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二级缺氧池,第四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二级好氧池;一级好氧池和二级好氧池内均设有曝气管。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小规模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对生态环境需求的日益提高,各大小污水处理厂(站)对COD、总氮和总磷的控制也越来越高,部分敏感地区开始执行比一级A更加严格的地方区域性排水标准,比如总氮≤10mg/L,COD≤30mg/L等。
作为一些老厂在新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纷纷不仅对原有生化装置进行提标升级改造,往往后面还会再增加诸如反硝化滤池一类的深度脱氮工艺装置,以确保总氮达标,并取得了较多的成功案例。而作为一些新建污水厂为了保险起见,也纷纷效仿上述主工艺流程设置,采用传统生化工艺装置+深度脱氮工艺装置的主工艺流程进行建设,不仅造成建设投资高居不下,而且较长的工艺流程,较多的工艺装置也必将造成管理成本的升高。
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比如500m3/d以下的村镇级别的污水处理厂如果仍然采用上述主工艺流程建行建设,建设成本以及管理成本都很高,难以承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能够大大缩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大大降低建设成本、管理成本,并能强化生化处理装置的深度脱氮性能,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包括沿污水流通方向设置且允许污水循环流通的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以及第四处理单元以及一个泥水分离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并排设置,所述泥水分离单元夹设在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之间并用于隔离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泥水分离单元靠近第四处理单元一侧的中部、下部分别与第四处理单元连通,泥水分离单元内上部设有沉淀池;
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一级缺氧池,第二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一级好氧池,第三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二级缺氧池,第四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二级好氧池;
一级好氧池设有第一曝气装置,二级好氧池内设有第二曝气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以及第四处理单元围绕泥水分离单元构成一个紧凑的类似环状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依次经过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以及第四处理单元,同时在第四处理单元处,部分污水进入泥水分离单元,通过泥水分离单元的特殊结构设计使污泥回流到第四处理单元,增加了第四处理单元中好氧池的污泥浓度,有利于提高二级好氧池的处理效率,较高污泥浓度的第四处理单元有利于实现低溶解氧的控制,可有效减少溶解氧对第一处理单元的不利影响,最终通过这样的循环处理,可强化污水处理过程,使排出的污水达到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且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比较低,能够适用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使用。现有普遍应用的传统污水处理工艺都是AO、A2O及其改良工艺,比如A2O工艺,亦称A-A-O工艺,经过一级硝化反硝化的循环处理很难能保证总氮稳定降低到10mg/L以下;而本申请是在特定的空间内采用缺氧-好氧-缺氧-好氧的两级硝化反硝化的循环处理过程,通过泥水分离单元的特殊结构设计,无需配备单独的污泥回流设施,即可实现单次循环处理过程中的两级硝化反硝化处理,强化了污水处理装置的硝化反硝化脱氮功能,确保总氮达到更为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
本实用新型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包括至少一厌氧池,所述厌氧池的首端和所述二级好氧池末端连接,所述厌氧池末端与一级缺氧池的首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处理单元包括了一级缺氧池和至少一厌氧池,增设了厌氧池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增设了污泥厌氧释磷功能分区,为后续的好氧过量吸磷提供了前提条件,能够有效提高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生物除磷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步设置为:所述厌氧池首端还包括至少一预脱硝池,预脱硝池首端与二级好氧池末端相连,预脱硝池末端与厌氧池首端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处理单元包括了预脱硝池、厌氧池和一级缺氧池,增设了预脱硝池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能够进一步降低进入厌氧池的NO3 -浓度,减少厌氧池内NO3 -对挥发性脂肪酸类碳源的竞争,为厌氧池的污泥释磷提供更理想的释磷环境,从而提高好氧吸磷的效果,进一步强化了生物除磷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池的靠近第二处理单元一侧侧壁下端连接有向靠近二级好氧池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的下端和二级好氧池的底部固定连接;沉淀池的靠近第四处理单元一侧侧壁下端连接有向靠近一级好氧池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导流板,且第二导流板下端靠近第一导流板设置,第二导流板下端和第一导流板之间形成第三间隔;第二导流板靠近二级好氧池的一侧还设有第三导流板,第三导流板沿沉淀池5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端和沉淀池的两端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以及第三导流板构成缓冲释气空间,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在缓冲释气空间的上方构成布水集泥区;第一导流板的下端和第三导流板的下端之间形成第二间隔,第三导流板的上端和第二导流板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一间隔;第一间隔、第二间隔将缓冲释气空间和二级好氧池连通,第三间隔将缓冲释气空间和布水集泥区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依次经过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以及第四处理单元进行多次循环处理,然后处理后的污水从第四处理单元的二级好氧池内从第一间隔进入缓冲释气空间内完成气体与固液混合液分离,气体从第一间隔内重新进入二级好氧池内,减少曝气的消耗量,进而减少曝气的能源消耗;固液混合液从第二间隔进入布水集泥区内,实现固液分离,分离后的水进入沉淀池以除去悬浮物质,分离后的污泥沿着第一导流板经过第三间隔和第一间隔回流到二级好氧池内,随二级好氧池的混合液重新进入第一处理单元,增加了二级好氧池内的污泥浓度,有利于提高二级好氧池的处理效率,同时较高的污泥浓度有利于低溶解氧控制,从而减少混合回流液中氧的含量,进而避免混合液带更多的溶解氧进入第一处理单元,减少溶解氧对第一处理单元的不利影响。
本实用新型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池内设有斜板或斜管填料,沉淀池内还设有收集槽,收集槽位于斜板或斜管填料的上方,收集槽还固定连接有排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减少沉淀池的面积,减少占地或提高池容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管上还设有消毒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消毒装置也集成在了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消毒装置能够使水中的各种病原体细胞组织中的DNA结构受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从而使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同时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三处理单元内分别设有第一搅拌装置和第二搅拌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装置能够对一级缺氧池以及二级缺氧池内的污水进行搅拌,避免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产生沉淀,避免减少泥水接触时间而降低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步设置为:所述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还包括进水总管,所述进水总管在所述第一处理单元首端分有第一进水支管,在所述第三处理单元首端分有第二进水支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对污水进行二次分配,提高污水中碳源的利用率,尤其对于碳源不足的污水,可以有效减少碳源的补充量。
本实用新型一步设置为:所述二级好氧池末端设有混合液回流装置,所述混合液回流装置为气提装置或水泵中的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合液回流装置能够使二级好氧池的硝化液和沉淀池回流污泥的混合液重新回流到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形成循环处理,重复完成好氧硝化、缺氧反硝化,以及厌氧释磷、好氧过量吸磷的过程,尤其采用气提装置,能够大大降低回流所需的能耗,有利于降低运行能耗。
本实用新型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设有固着型复合生物填料或悬浮型MBBR生物填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填料能够附着种类更丰富、数量更多的微生物,进而能够提高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的处理效率,提高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效果,减少池容,降低建设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在已有的空间内采用AnO+AO(n为自然数)的形式代替传统的AnO的形式,即在单次循环处理过程中多了一次缺氧-好氧过程,再进入下一循环,在相同回流比的运行条件下,污水在每个循环中都多经历了一次硝化反硝化的过程,提升了装置的深度脱氮功能,即便是在不需要深度脱氮的要求下,也可以有效降低回流量,降低回流比,从而节省回流能耗,降低运行成本。
2.泥水分离单元被设置在并排布置的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之间,借助泥水分离单元隔离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同时又将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三处理单元分布在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之间,使得污水在单一循环处理过程中形成两级缺氧-好氧处理过程,且泥水分离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连通,泥水分离单元能够实现污泥的自回流至第四处理单元,不需要额外的装置,能够减少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
3、设置了二级缺氧池和二级好氧池,并在二级缺氧池的首端增设了一路进水支管,方便污水中碳源的分配利用,在提高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深度脱氮功能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污水中碳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
4、优化了泥水分离单元的位置,将泥水分离单元布置于设备中间,不仅起到隔离各功能分区的功能,方便装置的一体化设置,而且泥水分离单元中虽然存在斜向收集污泥的导流板,但并不存在实体的隔离墙体,泥水分离单元中导流板外侧的不规则空间仍然可以被一级好氧池或二级好氧池充分利用,因此提高了已有池容的利用率,提高了装置的处理效率,节约了空间,从而节省了占地面积;
5、进入泥水分离单元的缓冲释气空间的气泡被分离后经第一间隔重新回到二级好氧池中,并没有造成曝气的浪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装置的曝气能耗;
6、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回流装置即可实现固体污泥100%的回流,减少操作控制点,简化管理,同时降低了污泥回流的能耗,从而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
7、泥水分离单元分离出的固体污泥100%回流到二级好氧池,使二级好氧池的污泥浓度高于其它生化池,提高了二级好氧池的处理效率,并有利于降低控制二级好氧池的溶解氧浓度,减少混合液回流携氧量过大对缺氧反硝化或厌氧释磷的不利影响;
8、泥水分离单元的特殊结构设置,使得沉淀分离的固体污泥能够及时回到二级好氧池中,不会长时间存于沉淀池的底部,能够有效减少普遍存在的二沉淀污泥二次释磷的问题;
9、在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设有固着型复合生物填料或悬浮型MBBR生物填料,其能够附着种类更丰富、数量更多的微生物,进而能够提高装置的处理效率,提高装置的处理效果,有利于减少池容,降低建设成本。
10、优先选择使用气提装置进行混合液的回流,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装置的运行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2、3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的沿A-A向的纵剖示意图;
图中,1、一级缺氧池;10、第一搅拌装置;11、厌氧池;12、预脱硝池;2、一级好氧池;20、第一曝气装置;3、二级缺氧池;30、第二搅拌装置;4、二级好氧池;40、第二曝气装置;41、混合液回流装置;5、沉淀池;51、第一导流板;52、第二导流板;53、第三导流板;54、缓冲释气空间;55、布水集泥区;56、第一间隔;57、第二间隔;58、第三间隔;59、填料;6、收集槽;61、排水管;7、设备间;71、曝气风机;72、电控柜;73、消毒装置;8、排泥管;9、进水总管;91、第一进水支管;92、第二进水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沿污水流通方向设置的且允许污水循环的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第四处理单元以及一个泥水分离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并排设置,所述泥水分离单元夹设在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之间且用于隔离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泥水分离单元靠近第四处理单元一侧的中部、下部分别与第四处理单元连通,且第二处理单元的进口端、第四处理单元的出口端均与第一处理单元毗邻设置,第二处理单元的出口端、第四处理单元的进口端均与第三处理单元毗邻设置,从而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以及第四处理单元围绕泥水分离单元构成一个布置紧凑的类似环形的循环系统,能够对污水进行循环处理,并充分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强化生化处理装置的硝化和反硝化性能,实现深度脱氮,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缩短诸如反硝化滤池的处理流程,减少整个生化处理装置的体积,从而降低建设的成本。
如图1所示,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一级缺氧池1,第二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一级好氧池2,第三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二级缺氧池3,第四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二级好氧池4,处理的污水首先进入一级缺氧池1内,然后依次流经一级好氧池2、二级缺氧池3以及二级好氧池4,再次流入一级缺氧池1内,如此循环流动,提高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一级好氧池2底面上固设有第一曝气装置20,二级好氧池4底面上固设有第二曝气装置40,第一曝气装置20以及第二曝气装置40能够实现曝气充氧的功能,增加进入一级好氧池2和二级好氧池4内污水的含氧量,一级好氧池2和二级好氧池4内进行硝化反应,通过好氧细菌将氨氮转化成硝态氮和二氧化碳和水,完成污水中氨氮的硝化,以便后续对总氮的去除。
如图2所示,泥水分离单元内上部设有沉淀池5,沉淀池5位于二级好氧池4和一级好氧池2之间,沉淀池5靠近一级好氧池2一侧侧壁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向靠近二级好氧池4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导流板51,且第一导流板51的斜下端和二级好氧池4的底部固定连接;沉淀池5靠近二级好氧池4一侧侧壁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向靠近一级好氧池2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导流板52;第二导流板52靠近二级好氧池4的一侧还设有第三导流板53;第一导流板51、第二导流板52以及第三导流板53构成缓冲释气空间54;第一导流板51和第二导流板52构成位于沉淀池5下方且与沉淀池5连通的布水集泥区55;第三导流板53的上端和第二导流板52的斜上端形成第一间隔56,第三导流板53的下端和第一导流板51的下端形成第二间隔57,第二导流板52的下端和第一导流板51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三间隔。
第一间隔56、第二间隔57将缓冲释气空间54和二级好氧池4连通,第三间隔58连通缓冲释气空间54和布水集泥区55。
采用上述结构,污水从第一间隔56进入缓冲释气空间54内,在缓冲释气空间54内气泡被分离出来,分离后的气泡经过第一间隔56重新回到二级好氧池4内,减少曝气的浪费,进而降低曝气装置的曝气耗能;分离气泡后的污水经过第三间隔58进入布水集泥区55内,经沉淀分离出的固体污泥沿着第一导流板51流动,经过第三间隔58进入缓冲释气空间54内,然后继续沿着第一导流板51流动,经过第二间隔57流入二级好氧池4内,从而实现污泥的自回流,且能够增加二级好氧池4内的污泥存留量,和一级好氧池2相比二级好氧池4内部的污泥浓度较高,故具有较高污泥浓度的二级好氧池4有利于实现低溶解氧的控制,进而使回流到一级缺氧池1内的混合液不会携带大量的溶解氧,减少过多的溶解氧对一级缺氧池1内的反硝化反应造成不利影响;沉淀池5不需要单独设置回流装置就能够实现固体污泥的100%的回流,减少操作控制点,简化管理,同时降低了污泥回流的能耗,从而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
如图1和图4所示,沉淀池5内还设有收集槽6,收集槽6位于沉淀池5内,且收集槽6的两端和沉淀池5的两端内壁固定连接,收集槽6的顶面低于沉淀池5的最高点;沉淀池5内的泥、水不断分离,分离出来的清水液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清水能够进入到收集槽6内,被收集槽6进行收集;收集槽6还固定连接有排水管61,排水管61能够对收集槽6收集的清水输出。
如图4所示,沉淀池5内还填充有斜板或斜管等固液分离填料59,能够促进沉淀池5内污水中的污泥沉淀以及泥水的分离效果,能够使污泥快速与水分离,从而减少沉淀池5的面积,提高沉淀池处理污水的效率。
如图1所示,二级好氧池4内还设有排泥管8,排泥管8的一端圆周面和二级好氧池4的侧壁固定连接,且排泥管8的端部靠近二级好氧池4的底面设置,从而使排泥管8能够将二级好氧池4内底部的污泥排出,进而达到维持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内污泥平衡的效果。
如图1所示,设备间7的侧壁上还固设有进水总管9,进水总管9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支管91以及第二进水支管92,第一进水支管91能够使污水进入一级缺氧池1或厌氧池11或预脱硝池12内,第二进水支管92能够使污水进入二级缺氧池3内;初始工作时,污水最优进入一级缺氧池1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污水从第一进水支管91或第二进水支管92进水生化处理装置都可以,可以根据实际的运行状况进行选择,调节污水的进入位置。
如图1所示,二级好氧池4和一级缺氧池1的连接处设有混合液回流装置41,混合液回流装置41能够将二级好氧池4内的混合液快速输送至一级缺氧池1内,提高工作的效率;混合液回流装置41可以是水泵和气提装置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优选混合液回流装置41为气提装置,能够具有更好的节能效果。
如图1所示,一级缺氧池1、一级好氧池2、二级缺氧池3以及二级好氧池4内均设置有固着型复合生物填料或悬浮型MBBR生物填料,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装置的处理效率。
如图1所示,第三处理单元远离沉淀池5的一端设置有设备间7,设备间7内设置曝气风机71、电控柜72以及消毒装置73;曝气风机71为一级好氧池2以及二级好氧池4内的第一曝气装置20和第二曝气装置40提供曝气源;电控柜72用来控制整个装置的控制运行;消毒装置73安装在排水管61上,消毒装置73采用紫外线消毒装置或药剂消毒装置,对排水管61内的清水进行消毒,使排出的清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如图1所示,一级缺氧池1和二级缺氧池3内分别设有第一搅拌装置10、第二搅拌装置30,第一搅拌装置10、第二搅拌装置30能够对一级缺氧池1和二级缺氧池3内部的污水进行搅拌,提高反硝化反应的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处理单元内还设有厌氧池11,厌氧池11首端和二级好氧池4末端连通,厌氧池11的末端和一级缺氧池1连通,且厌氧池11和二级好氧池14的连通处设有混合液回流装置41。增设了厌氧池11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能够使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内具有污泥厌氧释磷功能分区,为后续的好氧过量吸磷提供了前提条件,能够有效提高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生物除磷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第一处理单元内还设有预脱硝池12;预脱硝池12处于第一处理单元内的首端,预脱硝池12的首端和二级好氧池4末端连通,预脱硝池12的末端和厌氧池11首端连通,混合液回流装置41设于预脱硝池12和二级好氧池4的连通处。增设了预脱硝池12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回流的混合液首先进入预脱硝池12内进行反硝化去除硝态氮,能够进一步降低进入厌氧池11混合液中 的浓度,减少厌氧池11内对挥发性脂肪酸类碳源的竞争,为厌氧池11的污泥释磷提供更理想的释磷环境,从而提高好氧吸磷的效果,进一步强化了一体化装置的生物除磷效果。
具体工作过程:要处理的污水经过第一进水支管91与回流混合液同时进入预脱硝池12内,回流混合液利用进水中的部分碳源在预脱硝池12内进行反硝化反应进行预脱硝和脱除回流混合液中的溶解氧,然后流经厌氧池11,在厌氧池11内污泥充分完成释磷过程,再进入一级缺氧池1内进行充分的反硝化反应,脱除回流混合液中的硝态氮而去除总氮,再然后进入一级好氧池2内进行硝化反应,使第一进水支管91进水中的氨氮第一次完成硝化反应变成硝态氮,再经过二级缺氧池3利用第二进水支管92流出污水中的碳源进行反硝化后再进入二级好氧池4内,使第二进水支管92流出污水中的氨氮和在二级缺氧池3内反硝化剩余的碳源在二级好氧池4内进行硝化反应和好氧去除,最后混合液经过混合液回流装置41重新进入预脱硝池12内进入下一循环处理,不断完成碳、氮、磷的去除。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设置了二级缺氧池3与二级好氧池4,将沉淀池5布置于装置中间,辅以混合液回流装置41,能够实现循环无级交替的(厌)缺氧、好氧环境,不仅能够大大强化生化处理装置的硝化与反硝化性能,实现深度脱氮的功能,并能进一步有效去除其它污染物;优化了沉淀池5的位置,将沉淀池5布置于设备中间,不仅起到隔离各功能分区的功能,方便装置的一体化设置,而且沉淀池5中虽然存在第一导流板51,但并不存在实体的斜向导流墙体,第一导流板51的沉淀池5外侧仍然可以被一级好氧池2和二级好氧池4充分利用,因此提高了已有池容的利用率,提高了装置的处理效率,节约了空间,从而节省了占地面积。
进入沉淀池5的缓冲释气空间54的气泡被分离后经第一间隔56新回到二级好氧池4中,并没有造成曝气的浪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装置的曝气能耗;沉淀池5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回流装置即可实现固体污泥100%的回流,减少操作控制点,简化管理,同时降低了污泥回流的能耗,从而降低整体装置的运行能耗;沉淀池5分离出的固体污泥100%回流到二级好氧池4,使二级好氧池4的污泥浓度高于其它生化池,不仅提高了二级好氧池4的处理效率,并有利于降低控制二级好氧池4的溶解氧浓度,减少混合液回流携溶解氧过大对一级缺氧池1反硝化和厌氧池11释磷的不利影响;沉淀池5的特殊结构设置,沉淀分离的固体污泥能够及时回到二级好氧池4中,不会长时间存于沉淀池5的底部,能够有效减少普遍存在的二沉淀污泥二次释磷的问题。此外,优先选择使用气提装置进行混合液的回流,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装置的运行能耗。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污水流通方向设置且允许污水循环流通的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以及第四处理单元以及一个泥水分离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并排设置,且泥水分离单元夹设在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之间并用于隔离第二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泥水分离单元靠近第四处理单元一侧的中部、下部分别与第四处理单元连通,泥水分离单元内上部设有沉淀池(5);
第一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一级缺氧池(1),第二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一级好氧池(2),第三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二级缺氧池(3),第四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二级好氧池(4);一级好氧池(2)内设有第一曝气装置(20),二级好氧池(4)内设有第二曝气装置(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包括至少一厌氧池(11),所述厌氧池(11)的首端和二级好氧池(4)末端连接,厌氧池(11)末端与一级缺氧池(1)的首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1)首端还包括至少一预脱硝池(12),预脱硝池(12)首端与二级好氧池(4)末端相连,预脱硝池(12)末端与厌氧池(11)首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的靠近第二处理单元一侧侧壁下端连接有向靠近二级好氧池(4)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导流板(51),第一导流板(51)的下端和二级好氧池(4)的底部固定连接;
沉淀池(5)的靠近第四处理单元一侧侧壁下端连接有向靠近一级好氧池(2)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导流板(52),且第二导流板(52)下端靠近第一导流板(51)设置且第二导流板(52)下端和第一导流板(51)之间形成第三间隔(58);
第二导流板(52)靠近二级好氧池(4)的一侧还设有第三导流板(53),第三导流板(53)沿沉淀池(5)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端和沉淀池(5)的两端内壁固定连接;
第一导流板(51)、第二导流板(52)以及第三导流板(53)围成缓冲释气空间(54),第一导流板(51)和第二导流板(52)构成位于沉淀池(5)下方且与沉淀池(5)连通的布水集泥区(55);
第一导流板(51)的下端和第三导流板(53)的下端之间形成第二间隔(57),第三导流板(53)的上端和第二导流板(52)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一间隔(56);
第一间隔(56)、第二间隔(57)将缓冲释气空间(54)和二级好氧池(4)连通,第三间隔(58)将缓冲释气空间(54)和布水集泥区(55)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内设有斜板或斜管固液分离填料(59),沉淀池(5)顶部还设有收集槽(6),收集槽(6)位于斜板或斜管填料(59)的上方,收集槽(6)还固定连接有排水管(6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61)上还设有消毒装置(7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三处理单元内分别设有第一搅拌装置(10)和第二搅拌装置(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好氧池(4)末端设有混合液回流装置(41),所述混合液回流装置(41)为气提装置或水泵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还包括进水总管(9),所述进水总管(9)包括延伸到所述第一处理单元首端的第一进水支管(91)和延伸到所述第三处理单元首端分有第二进水支管(9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第三处理单元和第四处理单元设有固着型复合生物填料或悬浮型MBBR生物填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77138.4U CN212025099U (zh) | 2019-12-25 | 2019-12-25 |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77138.4U CN212025099U (zh) | 2019-12-25 | 2019-12-25 |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25099U true CN212025099U (zh) | 2020-11-27 |
Family
ID=73483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377138.4U Active CN212025099U (zh) | 2019-12-25 | 2019-12-25 |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2509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50503A (zh) * | 2019-12-25 | 2020-04-03 | 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
-
2019
- 2019-12-25 CN CN201922377138.4U patent/CN21202509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50503A (zh) * | 2019-12-25 | 2020-04-03 | 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14064B (zh) | 序批式内循环生物脱氮工艺的生物脱氮装置 | |
CN100488895C (zh) | 多级内循环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反应器 | |
CN104944679A (zh) | 一种分散型高氨氮污水的处理方法 | |
CN108383320A (zh) | 一种畜禽养殖废水的集成处理方法 | |
CN106045030B (zh) | A2/o-uasb连续流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脱氮除磷的装置与方法 | |
CN210001741U (zh) | 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5668947A (zh) | 一种污水净化过滤系统 | |
CN216737997U (zh) | 一种高效回流一体式地埋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2025099U (zh) |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 |
CN110950489A (zh) | 一种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智能一体化处理设备及工艺 | |
CN108423949B (zh) | 一种多级箱式一体化生物床组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9775936A (zh) | 一种低能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110950503A (zh) | 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装置 | |
CN212425584U (zh) | 一种城市生活污水同时脱氮除磷的装置 | |
CN212024907U (zh) |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及脱氮除磷智能型处理系统 | |
CN208361986U (zh) | 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 | |
CN210394072U (zh) | 一种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智能一体化处理设备 | |
CN108249703A (zh) | 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一体化生物转盘设备 | |
CN208038125U (zh) | 一种去除污水中总氮的装置 | |
CN210419415U (zh) | 一种smart-sbr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6542705A (zh) | 一种农家乐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201045131Y (zh) | 具有脱氮功能的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8811172U (zh) | 一种高效污水脱氮处理装置 | |
CN109734260A (zh) | 生活污水处理组合装置 | |
CN217077131U (zh) | 屠宰废水处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