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43512U - 车身侧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43512U CN211943512U CN202020189765.5U CN202020189765U CN211943512U CN 211943512 U CN211943512 U CN 211943512U CN 202020189765 U CN202020189765 U CN 202020189765U CN 211943512 U CN211943512 U CN 2119435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nter pillar
- vehicle body
- plate
- plate portion
-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该车身侧部结构中,中柱外加强板具备沿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1板部、和从该第1板部的靠车身后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3板部,在第1板部的下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重叠并接合有加强板,加强板的外缘的一部分与第1板部和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相重合。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相对于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构成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中柱,其上端与车顶纵梁连接、下端与边梁连接。通常,相对于作用在车身上的载荷,中柱需要有足够的强度。例如,当车辆翻倒时,相对于来自车顶纵梁的载荷,中柱若没有足够的强度则容易发生变形。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对车顶纵梁与中柱间的接合部分进行加固的结构被广泛采用。
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者发现,采用对边梁与中柱间的接合部分进行加固的结构也是一个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有效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于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能使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的车身侧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该车身侧部结构中,构成车身的中柱的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与边梁相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外加强板具备,沿着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1板部、从所述第1板部的靠车身前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2板部、及从所述第1板部的靠车身后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3板部,所述第1板部的下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与加强板重叠并接合,所述加强板的外缘的一部分与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2板部之间的棱线、或者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相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身侧部结构的优点在于,相对于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即,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会经由中柱外加强板传递到该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中柱外加强板的第1板部的下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与加强板重叠并接合。并且,该加强板的外缘的一部分与第1板部和第2板部之间的棱线、或者第1板部和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相重合。因此,边梁与中柱间的接合部分得到加固,从而,相对于从车顶纵梁作用到中柱上的载荷,应力不会集中到中柱上,因而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身侧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朝下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身后方弯曲;所述加强板的靠车身后方的外缘沿所述棱线朝下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身后方弯曲,并与所述棱线相重合。
基于上述结构,作用到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的载荷能够传递到边梁上,从而不会导致应力集中到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即,载荷可被中柱外加强板及边梁吸收,因而中柱不容易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车身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中柱外加强板与边梁间的接合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车身10的侧视图。图1中,箭头FR的方向表示车身前方;箭头UP的方向表示车身上方。
如图1所示,车辆车身10具备边梁(也称侧门槛)11、前柱12、中柱13、后柱14、后翼子板15、和车顶纵梁16。
边梁11在车身侧部的下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柱12从边梁1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中柱13从边梁11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分向上方延伸。后柱14从边梁1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后翼子板15与后柱14形成为一体。车顶纵梁16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分别与前柱12的上端部、中柱13的上端部、及后柱14的上端部相接合。
由边梁11的前侧部分、前柱12、车顶纵梁16的前侧部分、及中柱13包围而形成从车身侧面看时大致为矩形的前车门开口部61。同时,由边梁11的后侧部分、中柱13、车顶纵梁16的后侧部分、及后柱14包围而形成从车身侧面看时大致为矩形的后车门开口部62。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截面的中柱13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中柱13是通过将中柱外板7、中柱外加强板8、和中柱内板9焊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中柱外板7是位于车身表面侧的面板。中柱外加强板8被配置在中柱外板7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并与中柱外板7相邻接。中柱内板9被配置在中柱外加强板8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并与中柱外加强板8相邻接。
中柱外加强板8由钢板构成,其截面形状为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敞开的帽子形。该中柱外加强板8具备第1板部81、第2板部82、第3板部83、前侧法兰部84、和后侧法兰部85。第1板部81沿着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2板部82从第1板部81的靠车身前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第3板部83从第1板部81的靠车身后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前侧法兰部84从第2板部82的前端缘(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前端缘)向车身前侧延伸。后侧法兰部85从第3板部83的前端缘(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前端缘)向车身后侧延伸。
另外,中柱内板9由平板状的钢板构成。该中柱内板9的宽度尺寸(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基本一致。该中柱内板9具备前侧法兰部92和后侧法兰部93。前侧法兰部92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前侧法兰部84焊接在一起。后侧法兰部93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后侧法兰部85焊接在一起。这样,通过将中柱外加强板8与中柱内板9焊接在一起,能通过该两者构成封闭截面结构。
中柱外板7由钢板构成,是构成中柱13的外观设计面板的板材。另外,该中柱外板7的截面形状与中柱外加强板8相同,为朝着车宽方向的内侧敞开的帽子形。即,该中柱外板7具备第1板部71、第2板部72、第3板部73、前侧法兰部74、和后侧法兰部75。第1板部71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1板部81的外侧面相重叠。第2板部72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2板部82的外侧面相重叠。第3板部73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3板部83的外侧面相重叠。前侧法兰部74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前侧法兰部84的外侧面相重叠并接合。后侧法兰部75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后侧法兰部85的外侧面相重叠并接合。
图3是表示中柱外加强板8与边梁11间的接合部分的立体图,即,是表示中柱13的下端部将中柱外板7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边梁11由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边梁内板11a和边梁外板11b彼此接合而成。
边梁内板11a的截面形状为朝着车宽方向的外侧敞开的帽子形。边梁外板11b的截面形状为朝着车宽方向的内侧敞开的帽子形。并且,通过将在面板11a上形成的法兰部11c、11d分别与面板11b上形成的法兰部11e、11f接合而构成封闭截面结构。
中柱外加强板8的下部具有与边梁外板11b接合的法兰部86、87、88。具体而言,具有与边梁外板11b的外侧面11g接合的第1法兰部86、与边梁外板11b的上表面相11h接合的两个第2法兰部87、与边梁外板11b的法兰部11e接合的两个第3法兰部88。另外,第1法兰部86与第1板部81相连。两个第2法兰部87分别与第2板部82和第3板部83相连。两个第3法兰部88分别与前侧法兰部84和后侧法兰部85相连。这样,通过使中柱外加强板8的下部与边梁外板11b相接合,当车辆翻倒时,从车顶纵梁16作用到中柱13上的载荷会传递到中柱外加强板8,并从该中柱外加强板8的下端部传递到边梁11。这样,载荷便能被中柱13和边梁11吸收。
中柱外加强板8的下部的第1板部81与第2板部82之间的棱线A朝下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身前方弯曲。并且,第1板部81与第3板部83之间的棱线B朝下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身后方弯曲。这样,作用到中柱外加强板8的下端部的载荷能传递到边梁11上,而不会使应力集中在该下端部上。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中柱外加强板8的下端部的侧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1板部81的下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与加强板89重叠并接合。该加强板89由大致为四边形的板材构成。并且,该加强板89的靠车身后方的外缘89a朝下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身后方弯曲。该外缘89a的形状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1板部81和第3板部83之间的棱线B的形状一致。并且,在该加强板89的靠车身后方的外缘89a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1板部81和第3板部83之间的棱线B相重合的状态下,该加强板89与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1板部81相接合。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中,当车辆翻倒时,从车顶纵梁16作用到中柱13上的载荷会经由中柱外加强板8而传递到该中柱外加强板8的下端部。在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1板部81的外侧表面上,重叠并接合有加强板89,由于该加强板89的靠车身后方的外缘89a与第1板部81和第3板部83之间的棱线B相重合,所以边梁11与中柱13间的接合部分得到加固。因此,相对于从车顶纵梁16作用到中柱13上的载荷,具备足够的强度,从而中柱13不容易发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可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1板部81和第3板部83之间的棱线B与加强板89的后侧的外缘89a相重合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中柱外加强板8的第1板部81和第2板部82之间的棱线A与加强板89的前侧的外缘相重合的结构。
Claims (2)
1.一种车身侧部结构,构成车身的中柱的中柱外加强板的下端部与边梁相接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外加强板具备,沿着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1板部、从所述第1板部的靠车身前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2板部、及从所述第1板部的靠车身后侧的端缘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第3板部,
所述第1板部的下端部的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与加强板重叠并接合,
所述加强板的外缘的一部分与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2板部之间的棱线、或者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相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部和所述第3板部之间的棱线朝下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身后方弯曲;所述加强板的靠车身后方的外缘沿所述棱线朝下方延伸的同时向车身后方弯曲,并与所述棱线相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89765.5U CN211943512U (zh) | 2020-02-20 | 2020-02-20 | 车身侧部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89765.5U CN211943512U (zh) | 2020-02-20 | 2020-02-20 | 车身侧部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43512U true CN211943512U (zh) | 2020-11-17 |
Family
ID=73194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89765.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943512U (zh) | 2020-02-20 | 2020-02-20 | 车身侧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43512U (zh) |
-
2020
- 2020-02-20 CN CN202020189765.5U patent/CN21194351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64005B (zh) | 汽车的前柱下部结构 | |
US9988087B2 (en) |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 |
JP6256519B2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US10112653B2 (en) | Vehicle lower structure | |
JP6256518B2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CN101190693A (zh) | 车身侧部结构 | |
EP2412612A1 (en) |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 |
JP2015089792A (ja) | 車両のセンタピラー下部構造 | |
JP2010089754A (ja) | 車体の屋根構造 | |
JP6194915B2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JP6698393B2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JP2019034643A (ja) | 車体上部構造 | |
CN211943512U (zh) | 车身侧部结构 | |
JP6256517B2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JP5096534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
JP3182970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の構造 | |
JPH0139393B2 (zh) | ||
JP2020040502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11688817B (zh) | 车身上部结构 | |
CN110304147B (zh) | 车身侧部构造 | |
JP2019116123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S60131376A (ja) | ピラ−とサイドシルとの結合部構造 | |
JP7390419B2 (ja) | 車体上部構造 | |
JP2022089486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WO2015076023A1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