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695097U - 一种水力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力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95097U
CN211695097U CN202020190268.7U CN202020190268U CN211695097U CN 211695097 U CN211695097 U CN 211695097U CN 202020190268 U CN202020190268 U CN 202020190268U CN 211695097 U CN211695097 U CN 2116950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water
equipment
pip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902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钧玉
文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glu Huij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uij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uij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uij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9026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950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950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950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供暖设备领域,公开了水力模块,包括壳体;设备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管路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设备组件管路连接,用于向所述设备组件供水,并用于将所述设备组件输出的水供给末端;所述管路组件的两端均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管路组件的任意一端用于与外部水管连接;所述管路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有封堵件。本实用新型的管路组件的两端均伸出壳体外,使得管路组件中的水管的两端均可用于外接水管,当水管的一端被挡住无法接管时,可通过另一端进行接管,以灵活适配多种施工安装条件的项目应用,方便水力模块的安装,节约项目施工的人力成本与设备设计/生产成本,保证水力模块的安装、使用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水力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供暖设备领域,尤指一种水力模块。
背景技术
水力模块用于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风冷模块等中央空调水系统冷媒水、冷却水、卫生热水循环输送,配备泵组、阀组、自动补水、安全组件、旁通组件及控制组件等。
现有水力模块均为单一固定接管的安装方式,适宜安装条件单一固定的项目及建筑。但随着现有住宅与商业户式水机暖通系统的发展,同一项目的户型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安装条件,使得固定接管安装方式的水力模块易发生安装困难的情况,而另行设计制造新水力模块构造则会产生额外的成本,会增加整个项目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力模块,实现不改变水力模块的生产模具/工艺条件下,使水力模块灵活适配多种施工安装条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力模块,包括:
壳体;
设备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管路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设备组件管路连接,用于向所述设备组件供水,并用于将所述设备组件输出的水供给末端;
所述管路组件的两端均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管路组件的任意一端用于与外部水管连接;所述管路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有封堵件。
本方案中,管路组件的两端均可连接水管接口,水管接口伸出壳体外,用于与外部水管连接,在不改变水力模块的生产模具及工艺条件下,通过管路的双侧接管,实现灵活适配多种施工安装条件的项目应用,保证水力模块的安装、使用的灵活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设备腔体和管路腔体;
所述设备组件设置于所述设备腔体内;
所述管路组件设置于所述管路腔体内。
本方案中,在壳体上设置单独的设备腔体和管路腔体,可使设备与管路分别独立安装,设备独立安装,不仅安装简洁无过多管路,并且可在设备腔体上设置单独的检修口,易于有针对性的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管路独立安装,安装简单不影响设备安装与后期的检修、维护。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管路组件包括多个供水管和多个回水管;
多个所述供水管和多个所述回水管的两端均安装有阀门;
所述阀门位于所述壳体外。
本方案中,在供水管和回水管上设置阀门,阀门可实现管路的关断功能。
进一步优选地,多个所述供水管和多个所述回水管的管径满足管内流速小于0.3m/s。
本方案中,管径设置满足管内流速小于0.3m/s,可减少管内压力损失。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设备组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上设有冷热源进水口、冷热源出水口、辐射进水口和辐射出水口;
所述管路组件包括总供水管、总回水管、辐射供水管和辐射回水管;
所述冷热源进水口与所述总供水管管路连接,所述冷热源出水口与所述总回水管管路连接;
所述辐射进水口与所述辐射回水管管路连接,所述辐射出水口与所述辐射供水管管路连接。
本方案中,管路组件包括两条供水管和两条回水管,可适用于为辐射末端服务的水力模块。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设备组件还包括水泵;
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辐射回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的辐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新风供水管和新风回水管;
所述新风供水管与所述总供水管管路连接;
所述新风回水管与所述总回水管管路连接。
本方案中,管路组件包括三个供水管和三个回水管,可适用于同时为新风、辐射两种末端服务的水力模块;在实际使用时,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减少或增加末端数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设备组件还包括膨胀罐和与所述膨胀罐连接的泄水管;
所述泄水管的一端设有泄水阀;
所述泄水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辐射回水管和所述新风回水管连接,用于维持管路内的水量稳定。
本方案中,膨胀罐与泄水阀可用于维持系统循环压力及水量稳定,保证水力模块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设备组件还包括电控箱;
所述电控箱包括配电模块和末端控制模块;
所述配电模块用于对所述水力模块中的用电设备进行配电控制;
所述末端控制模块用于所述水力模块中的阀件的启闭控制或开度控制。
本方案中,设备组件内设置电控箱,可实现水力模块的智能控制。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多个预留接口;
多个所述预留接口均穿过所述设备腔体,且一端位于所述设备腔体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管路腔体内;
所述设备组件与所述预留接口的一端管路连接;
所述管路组件与所述预留接口的另一端管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管路组件的两端均伸出壳体外,使得管路组件中的水管的两端均可用于外接水管,当水管的一端被挡住无法接管时,可通过另一端进行接管,以灵活适配多种施工安装条件的项目应用,方便水力模块的安装,节约项目施工的人力成本与设备设计/生产成本,保证水力模块的安装、使用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力模块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力模块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力模块的设备腔体与管路腔体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力模块的设备腔体与管路腔体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壳体;11、隔板;111、预留接口;12、设备腔体;13、管路腔体;2、设备组件;21、换热器;211、冷热源进水口;212、冷热源出水口;213、辐射进水口;214、辐射出水口;22、水泵;23、膨胀罐;24、泄水管;25、泄水阀;26、电控箱;3、管路组件;31、供水管;311、总供水管;312、辐射供水管;313、新风供水管;32、回水管;321、总回水管;322、辐射回水管;323、新风回水管;4、封堵件;5、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力模块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壳体1、设备组件2和管路组件3;设备组件2和管路组件3均设置于壳体1内;管路组件3与设备组件2管路连接,用于向设备组件2供水,并用于将设备组件2输出的水供给末端;管路组件3的两端均伸出壳体1外;管路组件3的任意一端可用于与外部水管连接;管路组件3的另一端连接有封堵件4。
设备组件2可包括用于实现水力模块的各个功能的组件,如包括但不限于换热器、水泵、阀件、过滤器、膨胀罐、电控箱等。管路组件3包括多个水管,以用于向设备组件2供水,并用于将设备组件2输出的水供给末端。当水管的一端与外部水管连接时,水管的另一端可连接封堵件4进行封堵,封堵件4可以为丝堵或阀等,以防止水管的另一端漏水。
本实施例中,水管的两端均伸出壳体外,使得水管的两端均可用于外接水管,当水管的一端被挡住无法接管时,可通过另一端进行接管,实现不改变水力模块的生产模具/工艺条件下,灵活适配多种施工安装条件的项目应用,方便水力模块的安装,节约项目施工的人力成本与设备设计/生产成本,保证水力模块的安装、使用的灵活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设备组件2和管路组件3可设置在壳体1形成的一个腔体内,设备组件2和管路组件3比较散乱的布置,此种方式可能会对设备组件2与管路组件3的接管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1包括设备腔体12和管路腔体13;设备组件2设置于设备腔体12内;管路组件3设置于管路腔体13内,管路组件3的两端分别伸出管路腔体13外。设备组件2与管路组件3分腔体设置,其中一个腔体主要用于安装设备组件2,另一个腔体主要用于安装管路组件3,使得接管位置比较集中,且便于管路的安装以及后期维护。此外,设备组件2独立安装在设备腔体12内,使得设备腔体12内无过多管路,方便设备的安装,并且还可在设备腔体12上设置单独的检修口,易于有针对性的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
设备腔体12和管路腔体13可以是在壳体1中由隔板11分隔成的两个独立的腔体。也可以是在壳体1内分出的多个区域,多个区域之间并未设置隔板11隔开,其中一个区域为设备腔体12,另外的区域为管路腔体13。或者是管路腔体13与设备腔体12分段生产然后组装在一起,以实现多种接管安装方式,即设备腔体12中的设备组件2与管路腔体13中的管路组件3的接管安装,以及管路腔体13与冷热源侧的接管安装,以灵活适配多种施工安装条件。
管路腔体13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每个管路腔体13内均设置有管路。管路腔体13与设备腔体12的布置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一个管路腔体13设置在设备腔体12的上方,一个管路腔体13设置在设备腔体12的下方;或者一个管路腔体13设置在设备腔体12的左侧,另一个管路腔体13设置在设备腔体12的右侧。上述两种腔体的设置方式,即可保证管路腔体13与设备腔体12的接管方便,又可保证管路腔体13的双侧接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管路组件3包括多个供水管31和多个回水管32;多个供水管31和多个回水管32的两端均安装有阀门5;阀门5位于壳体1外。阀门5实现管路的关断功能,用于控制管路的工作。优选地,多个供水管31和多个回水管32的管径满足管内流速小于0.3m/s。供水管31和回水管32位于壳体1内的管路上设有接口,并通过金属波纹软管实现壳体1内的供水管31、回水管32与设备组件2上的进水口、出水口连接。供水管31和回水管32的两端均可用于外接水管,当水管的一端被挡住无法接管时,可通过另一端进行接管,实现两侧接管,保证水力模块的安装、使用的灵活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为辐射末端服务的水力模块结构。设备组件2包括换热器21,换热器21可为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板换热器等。换热器21上设有冷热源进水口211、冷热源出水口212、辐射进水口213和辐射出水口214。
管路组件3包括总供水管311、总回水管321、辐射供水管312和辐射回水管322;冷热源进水口211与总供水管311管路连接,冷热源出水口212与总回水管321管路连接;辐射进水口213与辐射回水管322管路连接,辐射出水口214与辐射供水管312管路连接。
换热器21可实现一次侧(主机)与二次侧(末端)的换热,一次侧水从总供水管311进入换热器21的冷热源进水口211,然后从换热器21的冷热源出水口212排出到总回水管321;二次侧水从辐射回水管322进入换热器21的辐射进水口213,然后从换热器21的辐射出水口214进入到辐射供水管312,并通过辐射供水管312将换热后的水输送到辐射末端。在实际应用中,因为辐射供水对水质要求较高,所以不能将辐射供水管312与总供水管311连通,需要单独设置辐射供水管312和辐射回水管322,并通过换热器21进行换热。
若壳体1内设有隔板11,可在隔板11上设置多个预留接口111,且预留接口111的一端位于设备腔体12内,预留接口111的另一端位于管路腔体13内,在连接设备与管路时,将设备组件2上的各个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通过金属软管与对应的预留接口111的一端连接,将预留接口111的另一端通过金属软管与对应的供水管31和回水管32连接,完成设备组件2与管路组件3的连接。
优选地,设备组件2还包括水泵22;水泵22设置在辐射回水管322与换热器21的辐射进水口213之间的管路上,用于提高水循环动力。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同时为新风、辐射两种末端服务的水力模块结构。其中,设备组件2包括换热器21。换热器21上设有冷热源进水口211、冷热源出水口212、辐射进水口213和辐射出水口214。
管路组件3包括总供水管311、总回水管321、辐射供水管312、辐射回水管322、新风供水管313和新风回水管323;冷热源进水口211与总供水管311管路连接,冷热源出水口212与总回水管321管路连接;辐射进水口213与辐射回水管322管路连接,辐射出水口214与辐射供水管312管路连接。新风供水管313与总供水管311管路连接;新风回水管323与总回水管321管路连接。
因新风供水的水质要求较低,在实际应用中,新风供水管313可直接与总供水管311连通,新风回水管323与总回水管321连通,通过总供水管311提供新风供水。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使用需求,简单的减少和增加末端数量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需要增加末端数量时,可在管路组件3中增加该末端对应的末端供水管和末端回水管的数量,并根据水质和温度要求,选择与总供水管311、总回水管321连通,或者与辐射供水管312、辐射回水管322连通,或者直接与换热器21的二次侧连通,并通过换热器21进行换热。需要减少末端数量时,可直接在管路组件3中减少该末端对应的末端供水管和末端回水管。生产本实施例的水力模块时,可在管路腔体13中预留一定数量的预留供水管和预留回水管,当需要增加末端数量时,将预留的预留供水管和预留回水管与对应设备和水管连接即可,不仅方便新增末端的管路安装,而且提高水力模块的应用范围。多个供水管31和多个回水管32可在管路腔体13内从上到下依次有序排列,使得管路整齐有序,不仅使得管路腔体13内部布局清晰明了、整齐、美观,而且方便进行检修。
优选地,如图2所示,设备组件2还包括膨胀罐23和与膨胀罐23连接的泄水管24;泄水管24的一端设有泄水阀25;泄水管24的另一端分别与辐射回水管322和新风回水管323连接,用于维持管路内的水量稳定。膨胀罐23和泄水阀25用于维持系统循环压力及水量稳定。
优选地,如图2所示,设备组件2还包括电控箱26;电控箱26包括配电模块和末端控制模块;配电模块用于对水力模块中的用电设备进行配电控制,如对水泵22等用电设备进行配电控制。末端控制模块用于水力模块中的阀件的启闭控制或开度控制,如电动二通阀(电动二通阀可设置在与换热器21的冷热源进水口211连接的管路上)的开度控制等。通过设置电控箱26可实现整个水力模块的智能控制。
在设备腔体12中,换热器21连接有四路水管,四路水管与隔板11上的预留接口111连接;水泵22位于换热器21右侧,与辐射回水管322连接;膨胀罐23位于设备腔体12内的右下侧,与泄水管24连接,泄水管24下侧设有泄水阀25,上侧连接有两路水管;电控箱26安装于设备腔体12内左下侧空余处。通过将上述部件合理地设置在设备腔体12内,不仅可优化设备腔体12内的部件设置,降低占用空间,而且便于有针对性的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设备腔体12内的设备组件2除了本实施例中所列的设备外,还可包括水力模块中所需的其他连接件及起附属功能的设备和阀门等。管路腔体13中上述的管路和部件外,还可包括其他连接件及起附属功能的设备和阀门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设备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管路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设备组件管路连接,用于向所述设备组件供水,并用于将所述设备组件输出的水供给末端;
所述管路组件的两端均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管路组件的任意一端用于与外部水管连接;所述管路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有封堵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设备腔体和管路腔体;
所述设备组件设置于所述设备腔体内;
所述管路组件设置于所述管路腔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路组件包括多个供水管和多个回水管;
多个所述供水管和多个所述回水管的两端均安装有阀门;
所述阀门位于所述壳体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供水管和多个所述回水管的管径满足管内流速小于0.3m/s。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组件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上设有冷热源进水口、冷热源出水口、辐射进水口和辐射出水口;
所述管路组件包括总供水管、总回水管、辐射供水管和辐射回水管;
所述冷热源进水口与所述总供水管管路连接,所述冷热源出水口与所述总回水管管路连接;
所述辐射进水口与所述辐射回水管管路连接,所述辐射出水口与所述辐射供水管管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组件还包括水泵;
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辐射回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的辐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新风供水管和新风回水管;
所述新风供水管与所述总供水管管路连接;
所述新风回水管与所述总回水管管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组件还包括膨胀罐和与所述膨胀罐连接的泄水管;
所述泄水管的一端设有泄水阀;
所述泄水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辐射回水管和所述新风回水管连接,用于维持管路内的水量稳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组件还包括电控箱;
所述电控箱包括配电模块和末端控制模块;
所述配电模块用于对所述水力模块中的用电设备进行配电控制;
所述末端控制模块用于所述水力模块中的阀件的启闭控制或开度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多个预留接口;
多个所述预留接口均穿过所述设备腔体,且一端位于所述设备腔体内,另一端位于所述管路腔体内;
所述设备组件与所述预留接口的一端管路连接;
所述管路组件与所述预留接口的另一端管路连接。
CN202020190268.7U 2020-02-20 2020-02-20 一种水力模块 Active CN2116950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90268.7U CN211695097U (zh) 2020-02-20 2020-02-20 一种水力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90268.7U CN211695097U (zh) 2020-02-20 2020-02-20 一种水力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95097U true CN211695097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76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90268.7U Active CN211695097U (zh) 2020-02-20 2020-02-20 一种水力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950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3400A (zh) * 2020-02-20 2020-09-04 江苏慧居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力模块
DE102024101778A1 (de) * 2024-01-22 2025-07-24 Hdg Bavaria Gmbh Bausatz für eine Heizungsvorrichtung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3400A (zh) * 2020-02-20 2020-09-04 江苏慧居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力模块
DE102024101778A1 (de) * 2024-01-22 2025-07-24 Hdg Bavaria Gmbh Bausatz für eine Heizungsvorrichtu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1080B (zh) 用来分配和调节来自热源和/或冷源的载热体的装置
CN211695097U (zh) 一种水力模块
CN115523524A (zh) 模块化供暖站
CN115523531A (zh) 带旁路的单件式供暖站
CN210373656U (zh) 一种分集水器及热泵热水系统
CN111623400A (zh) 一种水力模块
CN219741127U (zh) 一种分体式风液换热系统
US6907905B2 (en) Manifold of a plastics material for hot-water heating system and the like
CN107543240B (zh) 一种供热系统分区转换装置
CN2594756Y (zh) 自动化热交换机组
CN214751538U (zh) 一种供水平衡流量稳定的装置系统
CN205860192U (zh) 模块集成系统采暖热水炉
CN212252821U (zh) 分体式水力模块
CN115597099A (zh) 用于供暖站的互连导轨
CN210035659U (zh) 一种热水空调地暖水路系统
RU105719U1 (ru) Блочный тепловой пункт (варианты)
CN215675950U (zh) 壁挂炉及集成换热系统
CN217635830U (zh) 一种聚合热源蓄热供热模块
CN222230944U (zh) 用于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水力模块及水地源热泵系统
CN216203656U (zh) 供热设备的水路模块、供热设备和连接件
CN217926006U (zh) 邻机冷却水互用系统
CN215909167U (zh) 一种空气能制冷采暖两联供应系统集成化水力模块
EP3924669A1 (en) Electric boil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 comprising an electric boiler, tap water heating system comprising an electric boil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CN220382176U (zh) 液冷系统及储能柜
CN110662395A (zh) 一种机仓级流量可调式混合管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0046 5th floor, building A4, 2 Zidong Road, Maqun street, Qixia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anglu Huij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0046 5th floor, building A4, 2 Zidong Road, Maqun street, Qixia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HUIJU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