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6646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56646U CN211656646U CN202020639853.0U CN202020639853U CN211656646U CN 211656646 U CN211656646 U CN 211656646U CN 202020639853 U CN202020639853 U CN 202020639853U CN 211656646 U CN211656646 U CN 2116566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main body
- electronic device
- electronic equipment
- box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7 microelectroni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主体,所述电子设备主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线缆插口和第一安装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件用于安装到外部的盒体上,至少部分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盒体内,所述线缆插口位于所述盒体内,所述线缆插口的一端用于与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所述盒体内的线缆可拆卸连接。本方案能够保证电子设备主体的完整独立性,同时也容易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的安装和分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家居领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形式多样的智能电子设备(如智能开关、智能插座、智能网关等电子设备)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智能电子设备因其强大的功能性——即集成了总线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在硬件上增加了更多精密的集成电路设计,在产品结构上具有更为复杂的功能和保护性设计,传统电子设备的设计方案及安装方式已不能满足智能电子设备的安装要求。
相关技术中,一些安装方式通常需要把电子设备主体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固定在连接件上并装入盒体内,连接件通过螺钉与盒体固定;第二部分裸露在盒体外,该第二部分是电子设备主体的交互主体,同时该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安装后并固定在连接件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容纳有电路板及线缆,用于与第二部分的控制面板或开关电连接。
然而,上述安装方式至少存在如下缺点:1)将电子设备主体分为两部分,如此破坏了电子设备主体的完整性,从而会降低电子设备主体的保护性;2)该安装方式在实际的安装操作过程中,必须借助外部工具才能使电子设备主体的两部分分离,如此不仅增加电子设备主体的安装复杂程度,而且因为需要借助外部工具,也容易造成电子设备主体在安装或拆卸过程中对设备表面的划伤或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电子设备,能够保证电子设备主体的完整独立性,同时也容易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的安装和分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电子设备主体,所述电子设备主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线缆插口和第一安装部;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连接件用于安装到外部的盒体上,至少部分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盒体内,所述线缆插口位于所述盒体内,所述线缆插口的一端用于与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所述盒体内的线缆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盒体外的第一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盒体内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
所述线缆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平面部,所述平面部的内部具有用于使所述第二壳体穿过的第一通孔;
翻边部,所述翻边部形成于所述平面部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并朝向所述盒体的方向延伸;
所述平面部和所述翻边部形成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卡扣,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卡扣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卡槽,所述卡槽位于所述卡扣远离所述盒体的一端;
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形成所述卡槽;
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卡槽内,且所述翻边部与所述卡扣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翻边部与所述平面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翻边部与所述卡扣抵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
直面部,所述直面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直面部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
斜面部,所述斜面部与所述直面部连接,且所述斜面部与所述直面部的延长线方向的夹角为40°-7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
主体部,所述线缆插口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
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卡接部上,所述第二卡槽形成于所述卡接部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接部与所述主体部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二壳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安装部均匀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该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主体和连接件,其中电子设备主体的壳体设置有线缆插口和第一安装部,连接件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至少部分壳体设置于盒体内,线缆插口位于盒体内,线缆插口的一端用于与位于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盒体内的线缆可拆卸连接。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将线缆插口设置在壳体上,无需再将与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的线缆在安装时引出壳体,因此可以使得电子设备主体可以是整体进行安装同时也能便于电子设备主体与预埋在盒体内的线缆相连,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的完整独立性;另外,通过设置连接件的第二安装部与电子设备主体的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容易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的安装和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及盒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主体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主体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电子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盒体和墙体安装完成后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子设备主体;
11-壳体;
11a-线缆插口;
11b-第一安装部;
11b1-卡扣;
11b2-卡槽;
111-第一壳体;
111a-直面部;
111a1-第一卡槽;
111b-斜面部;
112-第二壳体;
112a-主体部;
112b-卡接部;
112b1-第二卡槽;
112c-限位槽;
12-控制面板;
2-连接件;
2a-第二安装部;
21-平面部;
211-第一通孔;
212-第二通孔;
22-翻边部;
221-第一导向面;
222-第二导向面;
23-螺纹构件;
3-盒体;
31-限位部;
32-螺纹孔;
4-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前所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安装方式至少存在如下缺点:1)将电子设备主体分为两部分,如此破坏了电子设备主体的完整性,从而会降低电子设备主体的保护性;2)该安装方式在实际的安装操作过程中,必须借助外部工具才能使电子设备主体的两部分分离,如此不仅增加电子设备主体的安装复杂程度,而且因为需要借助外部工具,也容易造成电子设备主体在安装或拆卸过程中对设备表面的划伤或损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主体和连接件,其中电子设备主体的壳体设置有线缆插口和第一安装部,连接件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与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至少部分壳体设置于盒体内,线缆插口位于盒体内,线缆插口的一端用于与位于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盒体内的线缆可拆卸连接。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电子设备主体由于将线缆插口设置在壳体上,无需再将与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的线缆在安装时引出壳体,因此可以使得电子设备主体可以是整体进行安装同时也能便于电子设备主体与预埋在盒体内的线缆相连,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的完整独立性;另外,通过设置连接件的第二安装部与电子设备主体的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容易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的安装和分离。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主体1和连接件2,其中:
电子设备主体1包括壳体11,壳体11设置有线缆插口11a和第一安装部;连接件2设置有第二安装部2a,第二安装部2a与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连接件2用于安装到外部的盒体3(即该盒体3不属于电子设备的一部分)上,至少部分壳体11设置于盒体3内,线缆插口11a位于盒体3内,线缆插口11a的一端用于与位于壳体11内的电路板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盒体3内的线缆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由于将线缆插口11a设置在壳体11上,无需再将与壳体11内的电路板(图中未示出)连接的线缆在安装时引出壳体11,因此可以使得电子设备主体1可以是整体进行安装同时也能便于电子设备主体1与预埋在盒体3内的线缆(图中未示出)相连,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的完整独立性;同时,通过设置连接件2的第二安装部2a与电子设备主体1的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容易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安装和分离。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安装方式,将电子设备主体分为两部分具体表现为以下缺点:11)降低了电子设备主体整体的EMC、ESD等的防护等级,尤其对于内部集成高精的电路板设计的智能电子设备主体而言,其本身就对EMC、ESD的要求更高;12)安装过程中,需要将电子设备主体的两部分分离,外部的粉尘或固态颗粒容易进入电子设备主体的内腔,尤其是在立墙安装时,当碱性的粉尘进入电子设备主体的集成电路板内,会腐蚀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如此会增加电子设备主体的故障率,同时也会降低电子设备主体的使用寿命;13)安装过程中,需要对第二部分和连接件的紧固件进行紧固,如此必须在电子设备主体的两部分分离后才能进行操作,此时可能对电子设备主体造成损坏;14)将电子设备主体分成两部分,需要通过线缆和电子设备主体内部的电路板连接,不仅增加额外的成本,而且增加安装电子设备主体的难度;此外由于智能电子设备主体的电路板的集成度较高,对于电路板的连接工作更是对安装人员提出更高的培训要求,否则容易造成电路板的功能失效甚至电子设备主体的损坏。
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主体1是整体安装到连接件2上的,而且为了便于安装人员准备的安装,该电子设备主体1的壳体11上设置有线缆插口11a,从而使得该电子设备主体1能够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进而具有如下优点:a)提高了电子设备主体1的保护等级,利于提升电子设备主体1的内部集成电路板及电子器件物理保护、EMC及ESD防护,提高了电子设备主体1的防尘、防水(或防湿)的等级要求;b)采用线缆插口11a代替了与内部电路板连接的线缆,如此降低了连接失效风险,同时也便于电子设备主体1与预埋在盒体3内的线缆相连;c)通过设置连接件2的第二安装部2a与电子设备主体1的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容易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安装和分离。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电子设备主体1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1上的控制面板12,控制面板12的面积覆盖电子设备主体1外露盒体3的部分,如此可增加电子设备主体1的外观效果。电子设备主体1的壳体11还设置有限位槽112c,盒体3内还设置有限位部31,在电子设备主体1的安装过程中,限位槽112c通过与限位部31的配合,可以实现电子设备主体1的快速定位安装,从而可以提高电子设备主体1和盒体3的安装的准确程度。
连接件2可以是板状结构,例如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成或通过切割工艺制成,板状结构利于降低连接件2安装到盒体3后的厚度,当然连接件2还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分别与电子设备主体1和盒体3连接的结构,在此不进行赘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件2设置有第二通孔212,限位部31设置有螺纹孔32,连接件2通过螺纹构件23与盒体3螺纹固定,具体是螺纹构件23穿过第二通孔212后固定于螺纹孔32中,其中螺纹构件23可以是螺钉、螺栓等。当然,连接件2也可以采用其它固定方式与盒体3进行固定,例如卡接,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2a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是卡接、磁吸的方式连接,也可以是粘接。当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时,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2a中的一者可以充当卡扣的作用,另一者可以充当卡槽的作用,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当通过磁吸的方式可拆卸连接时,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2a中的一者可以具有磁性(例如设置有磁铁),另一者可以是由含铁制成,也可以具有磁性,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而且,当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时,也可以通过将电子设备主体1进行旋转一个角度,从而实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2a的固定,在此对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2a的具体结构不进行具体描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包括设置于盒体3外的第一壳体111和设置于盒体3内的第二壳体112,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固定;线缆插口11a设置于第二壳体112上,第一安装部11b设置于第一壳体111和/或第二壳体112上。当然,壳体11也可以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即不分为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当壳体11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时,有利于电子设备主体1的组装成型(此处并非指电子设备主体1在安装到连接件2上时,而是指的是电子设备主体1在生产线上的组装成型)。其中,第二壳体112设置有限位槽112c,即第二壳体112的大部分位于盒体3内,而第一壳体111则外露在盒体3的外部,控制面板12与第一壳体111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件2包括平面部21和翻边部22,平面部21的内部具有用于使第二壳体112穿过的第一通孔211,翻边部22形成于平面部21靠近第一通孔211的一侧,并朝向盒体3的方向延伸;平面部21和翻边部22形成第二安装部2a,第一安装部包括卡扣11b1,卡扣11b1设置于第二壳体112上,第二安装部2a通过卡扣11b1与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翻边部22可以增大连接件2与第一安装部的受力面积(具体描述参见下文),当然连接件2也可以不设置翻边部22,即连接件2可以仅通过平面部21实现与第一安装部的可拆卸连接。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卡扣11b1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11上,只要能够实现对连接件2的限位作用即可,其中卡扣11b1可以是限位凸起的方式,也可以是卡爪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卡扣11b1为限位凸起的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3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11b还包括卡槽11b2,卡槽11b2位于卡扣11b1远离盒体3的一端;第一壳体111设置有第一卡槽111a1,第二壳体112设置有第二卡槽112b1,第一卡槽111a1和第二卡槽112b1形成卡槽11b2;第二安装部2a设置于卡槽11b2内,且翻边部22与卡扣11b1抵接。通过翻边部22与卡扣11b1抵接,可以增大连接件2与第一安装部11b的受力面积,从而可以增大连接件2与电子设备主体1的固定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11b采用卡扣11b1和卡槽11b2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第二安装部2a的可拆卸连接,相比于仅依靠卡扣11b1或卡槽11b2而言,第一安装部11b的固定效果更牢靠。
而且,在第一壳体111设置第一卡槽111a1,也可使得当电子设备主体1与连接件2安装后,用户无法从外部看到连接件2(即二安装部2a(或连接件2)会隐藏于第一壳体111和墙体4之间),从而可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安装后的整体美观性。当然,第一壳体111也可不设置第一卡槽111a1,即第二安装部2a在安装到第一安装部11b后,第二安装部2a(或连接件2)会暴露于第一壳体111和墙体4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翻边部22与平面部2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面221,翻边部22与卡扣11b1抵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面222。通过设置第一导向面221有利于连接件2与电子设备主体1的安装,通过设置222有利于连接件2与电子设备主体1的拆卸,其中第一导向面221和第二导向面222可以是斜面或弧面,只要能够实现利于连接件2与电子设备主体1的安装与拆卸的作用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11包括直面部111a和斜面部111b,直面部111a设置有第一卡槽111a1,直面部111a与第二壳体112固定;斜面部111b与直面部111a连接,且斜面部111b与直面部111a的延长线方向的夹角A为40°-70°。通过设置斜面部111b,有利于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拆卸,即本实施方式无需通过外部工具(即可仅通过操作人员的手)即可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拆卸,如此可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的外观不受损坏。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斜面部111b,使得该斜面部111b与墙体4的夹角空间可以容纳指尖,并且该斜面部111b可作为向外拔取电子设备主体1的受力支点,根据力的分解原理必定产生与拔出方向一致的分力,如此使电子设备主体1的拆卸变得更容易。
此外,为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设置在盒体3外部的部分的轻薄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面板12到直面部111a的距离L为10mm-20mm,即控制面板12到墙体4的距离L为10mm-20mm。
此外,为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设置在盒体3外部的部分的美观性和散热性,第一壳体111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要避免灰尘或颗粒对电子设备主体1内的电路板的污染,电子设备主体1的壳体11不会开设散热孔,因此需要考虑对第一壳体111的制作材料进行改变,通常的电子设备主体的外壳为塑胶材质,如此不能满足散热性的要求,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111通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不仅可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设置在盒体3外部的部分的美观性,还可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具有良好的散热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112包括主体部112a和卡接部112b,线缆插口11a设置于主体部112a上,卡接部112b与主体部112a连接,卡扣11b1设置于卡接部112b上,第二卡槽112b1形成于卡接部112b上。卡接部112与直面部111a连接,从而使第一卡槽111a1与第二卡槽112b1形成卡槽11b2,以方便对第二安装部2a的容纳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体部112a和卡接部112b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当二者制作材料相同时,卡接部112b与主体部112a可以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第二壳体112,也就是说,二者均采用塑胶的材料制成,如此可增加卡接部112的弹性。当二者制作材料不同时,卡接部112b可以是采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铝合金等)制成,主体部112a可以采用塑胶材料制成,也就是说,卡接部112b和主体部112a可以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成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11b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第一安装部11b均匀地设置于壳体11上。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电子设备主体1在安装和拆卸时,受力更加均匀。例如,第一安装部11b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四个、六个、八个等,即第一安装部11b的数量可以选取为偶数个。当然,第一安装部11b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奇数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主体1可以是智能开关、智能插座、智能网关等设备,在此不进行一一例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盒体3可以是86型或80型标准盒体,当然也可以是非标准型的盒体,在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安装方式,还存在如下缺点:3)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分离电子设备主体的两部分,为使分离相对容易,通常需要在电子设备主体的外表面预留结构特征作为工具受力点,该受力结构特征一般为槽形结构,并分布在电子设备主体的侧面,该槽形结构由于有一定深度,因此会成为电子设备主体的集尘之所,从而使得电子设备主体维护困难;4)连接件通常通过M4螺钉装入盒体,要求承受较大锁紧力并不能变形,所以为保证连接件的强度要求,一种采用金属钢板材料冲切成型,另一种采用塑料材料通过补强筋设计达到。前者,连接件的金属板材冲压成型表面工艺很难达到与电子设备主体的交互主体以CNC或注塑成型喷涂的表面工艺,如此会成为电子设备主体表面工艺的短板;或连接件直接通过CNC加工,这将增加成本。后者,补强筋设计需要更大的设计空间,从而会导致电子设备主体的体积增大,如此不满足极致、精巧的智能电子设备主体的发展趋势;5)连接件成为了电子设备主体的一部分,因其材质、强度、表面工艺和尺寸有特定要求,降低了整个电子设备主体工业设计的创新的自由度,成为智能电子设备主体工业设计创新路上的障碍;6)电子设备主体安装后拆卸非常不方便,同样需要通过外部工具分离两部分,拆卸用于连接的线缆,松开固定螺钉,从盒体内拆卸连接件。设备的拆卸过程非常麻烦,拆卸过程中,电子设备主体分开,导致其内的电路板等电子部件经历多次插拔,降低了设备保护,增加了失效风险和损坏率。
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还具有如下优点:d)盒体3预先埋入墙体4内,连接件2通过螺纹构件23安装到盒体3内,电子设备主体1通过卡接或磁吸的连接方式与连接件2可拆卸连接,如此在拆卸电子设备主体1时,无需先拆卸电子设备主体的两部分,从而使电子设备主体1的装配变得简单、安全、快捷、可靠,也不会对电子设备主体1造成任何连接失效和损坏风险;e)电子设备主体1的拆卸无需借助外部工具,徒手拿住电子设备主体1的斜面部111b(即露墙部分)并向外用力即可将电子设备主体1与连接件2分离,同样,当电子设备主体1安装时,也可徒手拿住电子设备主体1的斜面部111b并向内用力即可将电子设备主体1与连接件2固定,如此不会对电子设备主体1造成任何连接失效和损坏风险。
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安装过程和拆卸过程如下:
<安装过程>
首先,将盒体3嵌设在墙体4内;
然后,将连接件2通过螺纹构件23安装到盒体3上,此时连接件2外露在墙体4的外部;
最后,将预留在盒体3内的线缆接入到电子设备主体1中对应的线缆插口11a上,并徒手将电子设备主体1安装到连接件2上,例如听到“咔咔”的声音(该声音是由预留在盒体3内的线缆接入到电子设备主体1中对应的线缆插口11a上时发出)或电子设备主体1不能移动时,代表电子设备主体1安装成功,此时外露的连接件2被包覆在电子设备主体1和墙体4之间。
上述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可靠,同时可以提高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保护和防护。
<拆卸过程>
首先,徒手将电子设备主体1从连接件2上拆卸;
然后,将预留在盒体3内的线缆从电子设备主体1中对应的线缆插口11a上拆卸。
上述拆卸过程简单、方便、可靠,同时可以提高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保护和防护。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安装方法,上述内容提到的电子设备可以采用该安装方法进行安装。该电子设备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连接件2安装到盒体3上;
S2、将位于盒体3内的线缆插入到对应的线缆插口11a;
S3、将电子设备主体1安装到连接件2上,使得第二安装部2a与第一安装部11b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的安装方法由于将线缆插口11a设置在壳体11上,无需再将与壳体11内的电路板(图中未示出)连接的线缆在安装时引出壳体11,因此可以使得电子设备主体1可以是整体进行安装同时也能便于电子设备主体1与预埋在盒体3内的线缆(图中未示出)相连,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的完整独立性;同时,通过设置连接件2的第二安装部2a与电子设备主体1的第一安装部11b固定,因此可以容易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安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各个所述所提供的电子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由于将线缆插口11a设置在壳体11上,无需再将与壳体11内的电路板(图中未示出)连接的线缆在安装时引出壳体11,因此可以使得电子设备主体1可以是整体进行安装同时也能便于电子设备主体1与预埋在盒体3内的线缆(图中未示出)相连,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的完整独立性;同时,通过设置连接件2的第二安装部2a与电子设备主体1的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因此可以容易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安装和分离。
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翻边部22与卡扣11b1抵接,可以增大连接件2与第一安装部11b的受力面积,从而可以增大连接件2与电子设备主体1的固定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11b采用卡扣11b1和卡槽11b2结构的方式,实现对第二安装部2a的可拆卸连接,相比于仅依靠卡扣11b1或卡槽11b2而言,第一安装部11b的固定效果更牢靠。
而且,在第一壳体111设置第一卡槽111a1,也可使得当电子设备主体1与连接件2安装后,用户无法从外部看到连接件2(即二安装部2a(或连接件2)会隐藏于第一壳体111和墙体4之间),从而可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安装后的整体美观性。当然,第一壳体111也可不设置第一卡槽111a1,即第二安装部2a在安装到第一安装部11b后,第二安装部2a(或连接件2)会暴露于第一壳体111和墙体4之间。
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斜面部111b,有利于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拆卸,即本实施方式无需通过外部工具(即可仅通过操作人员的手)即可实现对电子设备主体1的拆卸,如此可以保证电子设备主体1的外观不受损坏。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斜面部111b,使得该斜面部111b与墙体4的夹角空间可以容纳指尖,并且该斜面部111b可以作为向外拔取电子设备主体1的受力支点,根据力的分解原理必定产生与拔出方向一致的分力,如此使电子设备主体1的拆卸变得更容易。
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扣11b1设置于卡接部112b上,第二卡槽112b1形成于卡接部112b上。卡接部112与直面部111a连接,从而使第一卡槽111a1与第二卡槽112b1形成卡槽11b2,以方便对第二安装部2a的容纳作用。
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1b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第一安装部11b均匀地设置于壳体11上,如此可以使得电子设备主体1在安装和拆卸时,受力更加均匀。
以上各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上文通过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展示和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已揭示的实施例,基与上述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可以组合上述不同实施例中的代码审核手段得到本实用新型更多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设备主体(1),所述电子设备主体(1)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设置有线缆插口(11a)和第一安装部(11b);
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设置有第二安装部(2a),所述第二安装部(2a)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1b)可拆卸连接;
所述连接件(2)用于安装到外部的盒体(3)上,至少部分所述壳体(11)设置于所述盒体(3)内,所述线缆插口(11a)位于所述盒体(3)内,所述线缆插口(11a)的一端用于与位于所述壳体(11)内的电路板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所述盒体(3)内的线缆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设置于所述盒体(3)外的第一壳体(111)和设置于所述盒体(3)内的第二壳体(112),所述第一壳体(111)与所述第二壳体(112)固定;
所述线缆插口(11a)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12)上,所述第一安装部(11b)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1)和/或所述第二壳体(1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包括:
平面部(21),所述平面部(21)的内部具有用于使所述第二壳体(112)穿过的第一通孔(211);
翻边部(22),所述翻边部(22)形成于所述平面部(21)靠近所述第一通孔(211)的一侧,并朝向所述盒体(3)的方向延伸;
所述平面部(21)和所述翻边部(22)形成所述第二安装部(2a),所述第一安装部(11b)包括卡扣(11b1),所述卡扣(11b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12)上,所述第二安装部(2a)通过所述卡扣(11b1)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1b)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b)还包括卡槽(11b2),所述卡槽(11b2)位于所述卡扣(11b1)远离所述盒体(3)的一端;
所述第一壳体(111)设置有第一卡槽(111a1),所述第二壳体(112)设置有第二卡槽(112b1),所述第一卡槽(111a1)和所述第二卡槽(112b1)形成所述卡槽(11b2);
所述第二安装部(2a)设置于所述卡槽(11b2)内,且所述翻边部(22)与所述卡扣(11b1)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部(22)与所述平面部(2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面(221),所述翻边部(22)与所述卡扣(11b1)抵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面(22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1)包括:
直面部(111a),所述直面部(111a)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槽(111a1),所述直面部(111a)与所述第二壳体(112)固定;
斜面部(111b),所述斜面部(111b)与所述直面部(111a)连接,且所述斜面部(111b)与所述直面部(111a)的延长线方向的夹角为40°-7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12)包括:
主体部(112a),所述线缆插口(11a)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12a)上;
卡接部(112b),所述卡接部(112b)与所述主体部(112a)连接,所述卡扣(11b1)设置于所述卡接部(112b)上,所述第二卡槽(112b1)形成于所述卡接部(112b)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112b)与所述主体部(112a)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二壳体(112)。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2a)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1b)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b)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安装部(11b)均匀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1)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39853.0U CN211656646U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39853.0U CN211656646U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56646U true CN211656646U (zh) | 2020-10-09 |
Family
ID=72689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639853.0U Active CN211656646U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5664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85995A (zh) * | 2020-04-24 | 2020-07-07 | 意诺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安装方法 |
-
2020
- 2020-04-24 CN CN202020639853.0U patent/CN21165664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85995A (zh) * | 2020-04-24 | 2020-07-07 | 意诺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安装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57838B1 (ko) | 인터페이싱 부분들을 결합하기 위한 시스템 | |
JP4070607B2 (ja) | 一体化された無停電電源装置エンクロージャ | |
EP2377216B1 (en) | Add-on device for a network device | |
US20040149605A1 (en) | Portable device having high strength | |
EP2387812B1 (en) | Security system for a network device | |
CN211656646U (zh) | 电子设备 | |
US9306341B2 (en) | Power adapter | |
CN201185533Y (zh) | 一种电子设备的按键电路板固定结构 | |
JP7253105B1 (ja) | 留め具受け構造を備えた取付け装置 | |
CN214224173U (zh) | 一种具有传感器快拆结构的移动机器人 | |
JP2005180793A (ja) | 空気調和機 | |
TW201347654A (zh) | Pci卡固定結構 | |
US8080732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9859969B (zh) | 一种智能墙壁开关组合式外壳 | |
CN111385995A (zh) | 电子设备及其安装方法 | |
CN211316345U (zh) | 一种柜式空调 | |
CN218226487U (zh) | 电动工具 | |
JP4972717B2 (ja) | 機器筐体 | |
CN218679556U (zh) | 一种电子设备安装架及电子设备 | |
CN218482891U (zh) | 电视壳体、电视 | |
CN217428543U (zh) | 通信设备 | |
CN212696298U (zh) | 一种开发板外壳 | |
CN221224985U (zh) |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便于拆装的霍尔传感器 | |
TWM574791U (zh) | 電子裝置 | |
CN220023306U (zh) | 一种带有防尘功能的开发板外壳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