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05412U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 Google Patents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05412U CN211605412U CN201922484509.9U CN201922484509U CN211605412U CN 211605412 U CN211605412 U CN 211605412U CN 201922484509 U CN201922484509 U CN 201922484509U CN 211605412 U CN211605412 U CN 2116054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 shaft
- gear
- hole
- output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该选位单元应用于多频天线中,能够有利于频段的增加,且不会导致传动结构的体积过大或传动结构更复杂;该切换机构采用了上述选位单元能够实现带动至少两组输出齿轮组中的输出齿轮转动;该传动装置采用了上述切换机构,能够为至少两个天线的下倾角的调节提供动力,简化传动系统;该基站天线采用了上述传动装置,简化传动系统,且能够适应天线频段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多频天线的工作性能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移动蜂窝网络中站点的网络容量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不同站点之间甚至相同站点的不同扇区之间的干扰做到最小,即实现网络容量的最大化和干扰的最小化。要实现这一目的,通常采用调整站上天线波束下倾角的方式来实现。
在调整波束下倾角的两种方式机械下倾和电子下倾中,电子下倾优势明显,是当前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电下倾角的控制主要分内置和外置两大类,其中内置控制又是当前和未来的主流。
但是,传统的传动装置应用于多频天线的电下倾角调节时,仍有各种缺陷,不利于提高多频天线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该选位单元应用于多频天线中,能够有利于频段的增加,且不会导致传动结构的体积过大或传动结构更复杂;该切换机构采用了上述选位单元能够实现带动至少两组输出齿轮组中的输出齿轮转动;该传动装置采用了上述切换机构,你能够为至少两个天线的下倾角的调节提供动力,简化传动系统;该基站天线采用了上述传动装置,简化传动系统,且能够适应天线频段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多频天线的工作性能的可靠性。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选位单元,包括安装座;及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主动轮、及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至少一个从动轮,所述主动轮能够带动所有所述从动轮转动,所述主动轮的侧面设有第一抵部,所述从动轮的侧面设有第二抵部。
上述选位单元使用时,利用主动轮与从动轮的配合形成至少两个抵部,进而可以更多的抵接输出齿轮的轴体,使得在有效的空间内能够给更多的输出齿轮提供动力。如第一抵部可对应8个输出齿轮的轴体,第二抵部可对应8个输出齿轮的轴体,通过主动轮与从动轮的旋转配合,实现16个输出齿轮中中任一输出齿轮的抵接,即当第一抵部或第二抵部与输出齿轮的轴体相抵时,可将输出齿轮推入与传动齿轮相啮合,实现动力输出。同理,在相同尺寸情况下,还可以实现更多的输出齿轮的抵接,有利于频段的增加,且不会导致传动结构的体积过大或传动结构更复杂。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设有安装腔、以及贯穿所述安装腔的一侧壁设置的连通孔,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内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连通孔用于供输出齿轮的轴体穿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抵部与一个输出齿轮的轴相抵时,所述第二抵部不与输出齿轮的轴相抵;当所述第二抵部与一个输出齿轮的轴相抵时,所述第一抵部不与输出齿轮的轴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轮还设有多个第一避让孔或至少一条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避让孔或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一抵部围设形成一个圆环;所述从动轮还设有多个第二避让孔或至少一条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避让孔或所述第二条形孔与所述第一抵部围设形成一个圆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还设有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对应,所述从动齿轮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应的第四通孔。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切换机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选位单元,第一传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主动轮固定连接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设有供第一传动轴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的内卡部,所述内卡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
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包括第一安装件及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间隔设置形成供所述选位单元上下移动的移动空间;
第一传动单元,所述第一传动单元用于带动所述安装座上下移动;及
第二传动单元,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包括第一传动轴及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中,且所述第一传动轴设有与所述内卡部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的外卡部,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从动轮一一对应,所述第二传动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中;
其中,当所述安装座下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套接传动配合时,所述第一传动轴能够带动所述主动轮转动;当所述安装座上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相错开时,所述第一传动轴无法带动所述主动轮转动。
上述切换机构应用于传动装置中时,第一传动轴与第一齿轮一体化成型或通过其他现有连接手段进行连接,使得第一传动轴能够带动第一齿轮进行转动;同理,第二传动轴与第二齿轮一体化成型或通过其他现有连接手段进行连接,使得第二传动轴能够带动第二齿轮进行转动,同属一组的输出齿轮均沿第一齿轮的外周侧间隔设置,同属一组的输出齿轮均沿第二齿轮的外周侧间隔设置。当输出齿轮处于初始状态时,输出齿轮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相错开;当输出齿轮处于工作状态时,即安装座上移,使得内卡部与外卡部相错开时,轴体与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相抵,使得输出齿轮与对应的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相啮合。如此,当某一移相器的电下倾角需要进行调整时,此时可通过电机或旋转液压缸等现有的动力源来驱动第一传动轴转动,如内卡部与外卡部未套接卡合,则通过第一传动单元带动安装座移动,使得内卡部与外卡部套接配合,此时可以利用第一传动轴带动主动轮转动,进而使得第一抵部或第二抵部设置于该移相器对应的输出齿轮的下方;然后再利用第一传动单元带动安装座上移,使得内卡部与外卡部相错开时,轴体与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相抵,使得输出齿轮与对应的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相啮合,然后对应旋转第一传动轴或第二传动轴即可实现对应输出齿轮的旋转输出动力,为该移相器的介质板移动提供动力,结合其他传动结构实现介质板的移动,完成下倾角的调节。该切换机构采用了上述选位单元能够实现带动至少两组输出齿轮组中的输出齿轮转动,简化了控制电路。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单元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件上的螺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螺杆旋转的驱动器,所述安装座设有与螺杆相配合的内螺纹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件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用于限制所述安装座的移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轴包括第一轴体及与所述第一轴体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的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设有所述外卡部,所述第二轴体可弹性复位设置;
其中,当所述安装座下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套接传动配合,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二轴体分离;当所述安装座上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相错开,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二轴体套接传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及所述第二传动轴同步进行转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传动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切换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传动轴传动配合的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传动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二齿轮、以及至少两组输出齿轮组,每组输出齿轮组至少包含一个可弹性复位设置的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输出齿轮设有与所述第一抵部或所述第二抵部相抵接的轴体;当所述输出齿轮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相错开;当所述安装座上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相错开时,所述轴体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或所述第二抵接部相抵,使得所述输出齿轮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
该传动装置使用时,第一传动轴与第一齿轮一体化成型或通过其他现有连接手段进行连接,使得第一传动轴能够带动第一齿轮进行转动;同理,第二传动轴与第二齿轮一体化成型或通过其他现有连接手段进行连接,使得第二传动轴能够带动第二齿轮进行转动,同属一组的输出齿轮均沿第一齿轮的外周侧间隔设置,同属一组的输出齿轮均沿第二齿轮的外周侧间隔设置。当输出齿轮处于初始状态时,输出齿轮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相错开;当输出齿轮处于工作状态时,即安装座上移,使得内卡部与外卡部相错开时,轴体与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相抵,使得输出齿轮与对应的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相啮合。如此,当某一移相器的电下倾角需要进行调整时,此时可通过电机或旋转液压缸等现有的动力源来驱动第一传动轴转动,如内卡部与外卡部未套接卡合,则通过第一传动单元带动安装座移动,使得内卡部与外卡部套接配合,此时可以利用第一传动轴带动主动轮转动,进而使得第一抵部或第二抵部设置于该移相器对应的输出齿轮的下方;然后再利用第一传动单元带动安装座上移,使得内卡部与外卡部相错开时,轴体与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相抵,使得输出齿轮与对应的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相啮合,然后对应旋转第一传动轴或第二传动轴即可实现对应输出齿轮的旋转输出动力,为该移相器的介质板移动提供动力,结合其他传动结构实现介质板的移动,完成下倾角的调节。该传动装置采用了上述切换机构,为至少两个天线的下倾角的调节提供动力,简化传动系统。
再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天线,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传动装置。
该基站天线采用了上述传动装置,简化传动系统,且能够适应天线频段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多频天线的工作性能的可靠性,有利于天线小型化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传动装置的隐藏局部零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传动装置的半剖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选位单元与其他传动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选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选位单元与其他传动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选位单元;110、安装座;111、安装腔;112、连通孔;113、第二通孔;114、第三通孔;115、内螺纹孔;120、第一传动组件;122、主动轮;122a、第一抵部;122b、第一避让孔;124、从动轮;124a、第二抵部;124b、第二避让孔;124c、第四通孔;126、连接轴;126a、第一通孔;126b、内卡部;200、安装单元;210、第一安装件;220、第二安装件;300、第一传动单元;310、螺杆;400、第二传动单元;410、第一传动轴;412、第一轴体;414、第二轴体;402、外卡部;420、第二传动轴;430、第二传动组件;500、第一齿轮; 600、第二齿轮;700、输出齿轮组;710、输出齿轮;712、轴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地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基站天线的下倾角的调节,常依赖移相器来进行调节,且实际调节过程中是调节介质板在移相器内位置,即通过移动介质板来进行下倾角的调节。此时,就需要利用一些传动机构来实现介质板的移动;同时通过传动装置将电机、直线电机、气压缸等现有的动力设备的动力可以在不同位置上进行输出。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传动装置能实现两个或三个动力源在不同位置的上进行动力输出,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增加输出端,应用于多频天线中,能够简化了传动系统,有利于天线小型化发展。应用于多频天线中,能够简化传动系统,有利于天线小型化发展。
下面对传动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逐一介绍。
如图3至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选位单元100,包括安装座110 及第一传动组件120,第一传动组件120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安装座110上的主动轮122、以及可转动设置于安装座110上的至少一个从动轮124,主动轮122能够带动所有从动轮124转动,主动轮122的侧面设有第一抵部122a,从动轮124 轮的侧面设有第二抵部124a。
上述选位单元100使用时,利用主动轮122与从动轮124的配合形成至少两个抵部,进而可以更多的抵接输出齿轮710的轴体712(可以齿轮轴的轴,也可以是该输出齿轮的传动轴),使得在有效的空间内能够给更多的输出齿轮710 提供动力。如第一抵部122a可对应8个输出齿轮710的轴体712,第二抵部124a 可对应8个输出齿轮710的轴体712,通过主动轮122与从动轮124的旋转配合,实现16个输出齿轮710中的任一输出齿轮710的抵接,即当第一抵部122a或第二抵部124a与输出齿轮710的轴体相抵时,可将输出齿轮710推入与传动齿轮相啮合,实现动力输出。同理,在相同尺寸情况下,还可以实现更多的输出齿轮710的抵接,有利于频段的增加,且不会导致传动结构的体积过大或传动结构更复杂。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传动组件120可为齿轮组件,对应的,该主动轮122 为主动齿轮,该从动轮124为从动齿轮,该主动齿轮能够直接与从动齿轮相内啮合,或通过其他传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或该第一传动组件120为柔性传动组件,如带传动机构、链条传动机构等,该主动轮122对应为皮带轮或链轮等。即,该第一传动组件120可为能够满足的任意一种现有的轮式传动机构进行设计改造,具有本申请第一传动组件120的对应地特征的技术方案,应属于与本申请等同或相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属于可拆卸的传动连接方式中的一种,其采用套接方式实现对接,并利用非圆孔与对应地柱体实现传动配合,但通过上下移动,可以使得非圆孔与对应地柱体分离。如,多边形孔对应地多边形体、齿形孔与齿体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抵部122a及第二抵部124a用于与输出齿轮710的轴体相抵,使得该输出齿轮710能够与传动齿轮(第一齿轮500或第二齿轮600) 相啮合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安装座110设有安装腔111、以及贯穿安装腔111的一侧壁设置的连通孔112,第一传动组件 120内置于安装腔111内,连通孔112用于供输出齿轮710的轴体712穿过。如此,通过设置安装腔111便于可靠地安装第一传动组件120,且方便该第一传动组件120的润滑。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当第一抵部122a与一个输出齿轮710的轴相抵时,第二抵部124a不与输出齿轮710的轴相抵;当第二抵部124a 与一个输出齿轮710的轴相抵时,第一抵部122a不与输出齿轮710的轴相抵。如此,使得第一抵部122a与第二抵部124a不会同时与输出齿轮710的轴配合,如此有利于利用本选位单元100提供更多地动力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抵部122a”、“第二抵部124a”可为凸出表面的凸起结构,亦或通过槽或孔与轮体形成的抵接结构等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主动轮122还设有多个第一避让孔122b或至少一条第一条形孔(未示出),第一避让孔122b或第一条形孔与第一抵部122a围设形成一个圆环;从动轮124还设有多个第二避让孔124b或至少一条第二条形孔(未示出),第二避让孔124b或第二条形孔与第一抵部122a围设形成一个圆环。如此,可以避让孔及条形孔形成对应的抵部,使得当其中一个输出齿轮710与抵部相抵接时,其他输出齿轮710插入避让孔或条形孔中,而不会被顶起。上述第一避让孔122b或第二避让孔124b、以及第一条形孔或第二条形孔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输出齿轮710的排布位置进行设计,只要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即可。
第一条形孔及第二条形孔呈圆弧状。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 所示,一实施例中,安装座110还设有第二通孔113及第三通孔114,第二通孔 113与第一通孔126a相对应,从动齿轮设有与第三通孔114相对应的第四通孔 124c。如此,便于插入第一传动轴410及第二传动轴420,且可利用第一传动轴 410带动主动轮122进行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孔可以直接形成,也可以间距形成,即利用轴承套来形成。
在上述选位单元100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传动装置,包括切换机构(未标注)、第一齿轮500、至少一个第二齿轮600、以及至少两组输出齿轮组700。其中:
第一传动组件还包括与主动轮122固定连接的连接轴126,连接轴126与主动轮122传动连接,连接轴126设有供第一传动轴410穿过的第一通孔126a、以及设置于第一通孔126a内的内卡部126b,内卡部126b用于与第一传动轴410 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
切换机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选位单元100,还包括安装单元200、第一传动单元300及第二传动单元400,安装单元200包括第一安装件210及第二安装件220,第一安装件210与第二安装件220间隔设置形成供选位单元100上下移动的移动空间;第一传动单元300用于带动安装座110上下移动;第二传动单元400包括与第一齿轮500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410、以及与第二齿轮600 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轴420,第一传动轴410可转动穿设于第一通孔126a与第二通孔113中,且第一传动轴410设有与内卡部126b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的外卡部402,第二传动轴420与从动轮124一一对应,第二传动轴420可转动穿设于第三通孔114与第四通孔124c中。
每组输出齿轮组700至少包含一个可弹性复位设置的输出齿轮710,输出齿轮710可与对应的第一齿轮500或第二齿轮600相啮合,输出齿轮710设有与第一抵部122a或第二抵部124a相抵接的轴体712;当输出齿轮710处于初始状态时,输出齿轮710与第一齿轮500及第二齿轮600相错开。
其中,当安装座110下移,使得内卡部126b与外卡部402套接传动配合时,第一传动轴410能够带动主动轮122转动,且此时,输出齿轮710处于初始状态时,输出齿轮710与第一齿轮500及第二齿轮600相错开。
当安装座110上移,使得内卡部126b与外卡部402相错开时,第一传动轴 410无法带动主动轮122转动,且输出齿轮的轴体712与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相抵,使得输出齿轮710与对应的第一齿轮500或第二齿轮600相啮合。
该传动装置使用时,第一传动轴410与第一齿轮500一体化成型或通过其他现有连接手段进行连接,使得第一传动轴410能够带动第一齿轮500进行转动;同理,第二传动轴420与第二齿轮600一体化成型或通过其他现有连接手段进行连接,使得第二传动轴420能够带动第二齿轮600进行转动,同属一组的输出齿轮710均沿第一齿轮500的外周侧间隔设置,同属一组的输出齿轮710 均沿第二齿轮600的外周侧间隔设置。当输出齿轮710处于初始状态时,输出齿轮710与第一齿轮500及第二齿轮600相错开;当输出齿轮710处于工作状态时,即安装座110上移,使得内卡部126b与外卡部402相错开时,轴体712 与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相抵,使得输出齿轮710与对应的第一齿轮500或第二齿轮600相啮合。如此,当某一移相器的电下倾角需要进行调整时,此时可通过电机或旋转液压缸等现有的动力源来驱动第一传动轴410转动,如内卡部126b与外卡部402未套接卡合,则通过第一传动单元300带动安装座110移动,使得内卡部126b与外卡部402套接配合,此时可以利用第一传动轴410带动主动轮122转动,进而使得第一抵部122a或第二抵部124a设置于该移相器对应的输出齿轮710的下方;然后再利用第一传动单元300带动安装座110上移,使得内卡部126b与外卡部402相错开时,轴体712与第一抵接部或第二抵接部相抵,使得输出齿轮710与对应的第一齿轮500或第二齿轮600相啮合,然后对应旋转第一传动轴410或第二传动轴420即可实现对应输出齿轮710的旋转输出动力,而不会带动主动轮122转动,此时为该移相器的介质板移动提供动力,结合其他传动结构实现介质板的移动,完成下倾角的调节。该传动装置能够为至少两个天线的下倾角的调节提供动力,简化传动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轴126与主动轮122可以是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分体制造在组装在一起。
一实施例中,一组输出齿轮组700的输出齿轮710沿第一齿轮500的外周侧均匀间隔设置,一组输出齿轮组700的输出齿轮710沿第二齿轮600的外周侧均匀间隔设置。
一实施例中,输出齿轮710与第一齿轮500或第二齿轮600之间设有导向结构(未标注),便于插接啮合时的导入。
该第一传动单元30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如直接选择往复伸缩动力输出设备,如气缸、直线电机、液压缸等;也可以采用旋转动力设备(如伺服电机)+丝杆丝母传动机构,或旋转动力设备(如伺服电机)+齿轮齿条传动机构,或旋转动力设备+输送带机构(如皮带机构或链条机构等)来实现间接往复伸缩移动,只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即可,在此不做限制。
如图2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单元300包括可转动设置于第一安装件210上的螺杆310、以及用于驱动螺杆310旋转的驱动器,安装座110设有与螺杆310相配合的内螺纹孔115。如此,利用驱动器(电机或旋转液压缸) 来带动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螺杆310旋转,为安装座110上下移动提供动力。
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一传动轴410及第二传动轴420插入安装座110中,起到导向作用,使得安装座110只可沿螺杆310的轴线方向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螺杆310的一端与安装座110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未标注),螺杆310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件210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未标注),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用于限制安装座110的移动范围。该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上述任一传动装置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轴410包括第一轴体412及与第一轴体412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的第二轴体414,第一轴体412设有外卡部402,且第二轴体414与第一齿轮500传动连接;
其中,当安装座110下移,使得内卡部126b与外卡部402套接传动配合,第一轴体412与第二轴体414分离;当安装座110上移,使得内卡部126b与外卡部402相错开,第一轴体412与第二轴体414套接传动配合。如此,利用第一轴体412与第二轴体414的可拆卸套接配合,使得安装座110下移时,内卡部126b与外卡部402套接传动配合,第一轴体412与第二轴体414分离,此时旋转第一轴体412可以带动主动轮122转动,但不会带动第一齿轮500转动,有利于提高传动地可靠性。
同理,第二传动轴420亦可采用分体式地结构来实现第二齿轮600的传动配合及分离。
在上述任一传动装置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及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二传动单元400还包括第二传动组件430,第二传动组件430用于带动第一传动轴410及第二传动轴420同步进行转动。如此,利用第二传动组件430可以只需一个动力设备即可带动第一传动轴410及第二传动轴420同步转动。
该第二传动组件430包括但不仅限于齿轮传动组件(如图2所示)、皮带轮传动组件、链条传动组件等。
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天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传动装置。
该基站天线采用了上述传动装置,简化传动系统,且能够适应天线频段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多频天线的工作性能的可靠性,有利于天线小型化发展。
目前对于超多频段天线,随着频段的增多,比如大于8频以后,传统的传动装置的体积将会大大的增加,比如传动装置中各个频段为圆环性分布,频段越多直径越大,而且随着频段的增加,传动装置选频的时间也会大大增加,响应速度慢等问题,也影响多频天线工作性能的可靠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备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可以只用两个动力源即可控制至少两个天线电下倾角的调整,应用于多频天线中,能够大大降低成本。
2、传动装置可实现单元化设计和生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传动系统可靠性。
3、传动装置的结构非常紧凑,且能够适应天线频段的增加而扩展主动齿轮及输出轴即可,不会导致传动结构的体积过大或传动结构更复杂,整体转动效率基本不变,有利于提高多频天线的工作性能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选位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及
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主动轮、以及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至少一个从动轮,所述主动轮能够带动所有所述从动轮转动,所述主动轮的侧面设有第一抵部,所述从动轮的侧面设有第二抵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设有安装腔、以及贯穿所述安装腔的一侧壁设置的连通孔,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内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连通孔用于供输出齿轮的轴体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位单元,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抵部与一个输出齿轮的轴相抵时,所述第二抵部不与输出齿轮的轴相抵;当所述第二抵部与一个输出齿轮的轴相抵时,所述第一抵部不与输出齿轮的轴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还设有多个第一避让孔或至少一条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避让孔或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一抵部沿同一圆周间隔设置;所述从动轮还设有多个第二避让孔或至少一条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避让孔或所述第二条形孔与所述第一抵部沿同一圆周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选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还设有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对应,所述从动轮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应的第四通孔。
6.一种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选位单元,第一传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主动轮固定连接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设有供第一传动轴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的内卡部,所述内卡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
安装单元,所述安装单元包括第一安装件及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间隔设置形成供所述选位单元上下移动的移动空间;
第一传动单元,所述第一传动单元用于带动所述安装座上下移动;及
第二传动单元,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包括第一传动轴及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中,且所述第一传动轴设有与所述内卡部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的外卡部,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从动轮一一对应,所述第二传动轴可转动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中;
其中,当所述安装座下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套接传动配合时,所述第一传动轴能够带动所述主动轮转动;当所述安装座上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相错开时,所述第一传动轴无法带动所述主动轮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单元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件上的螺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螺杆旋转的驱动器,所述安装座设有与螺杆相配合的内螺纹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件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用于限制所述安装座的移动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包括第一轴体及与所述第一轴体可拆卸套接传动配合的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设有所述外卡部,所述第二轴体可弹性复位设置;
其中,当所述安装座下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套接传动配合,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二轴体分离;当所述安装座上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相错开,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二轴体套接传动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及所述第二传动轴同步进行转动。
11.一种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10任一项所述的切换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传动轴传动配合的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传动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二齿轮、以及至少两组输出齿轮组,每组输出齿轮组至少包含一个可弹性复位设置的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输出齿轮设有与所述第一抵部或所述第二抵部相抵接的轴体;当所述输出齿轮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相错开;当所述安装座上移,使得所述内卡部与所述外卡部相错开时,所述轴体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或所述第二抵接部相抵,使得所述输出齿轮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
12.一种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动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84509.9U CN211605412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84509.9U CN211605412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05412U true CN211605412U (zh) | 2020-09-29 |
Family
ID=72599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484509.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605412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0541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29774A (zh) * | 2019-12-31 | 2020-05-08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
-
2019
- 2019-12-31 CN CN201922484509.9U patent/CN211605412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29774A (zh) * | 2019-12-31 | 2020-05-08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
CN111129774B (zh) * | 2019-12-31 | 2024-11-22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135402A1 (zh)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 |
CN207559071U (zh) | 一种天线移相器传动装置 | |
CN108458079B (zh) | 电调天线的相位调节系统及其传动装置 | |
CN211605413U (zh) | 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CN110931979B (zh) | 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CN109216925B (zh) | 天线电下倾角调节的传动装置 | |
CN106785450B (zh) | 天线及其下倾角控制装置 | |
CN111048905A (zh) | 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CN109244640A (zh) | 基站天线、电下倾角的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CN210461550U (zh) | 小型蜗轮蜗杆减速机 | |
CN210957021U (zh)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CN110911841B (zh) | 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CN111029777B (zh)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CN211605412U (zh) | 基站天线、传动装置、切换机构及选位单元 | |
CN111064005A (zh) | 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WO2023174033A1 (zh) | 电调天线驱动装置及电调天线 | |
CN109428171A (zh) | 一种天线传动装置及天线 | |
CN111146594A (zh) | 天线、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CN113067153B (zh) | 一种旋向可选的控制机构及天线电下倾角控制装置 | |
CN108092002B (zh) | 天线电下倾角的控制装置 | |
CN209071597U (zh) | 基站天线、电下倾角的传动装置及切换机构 | |
CN214044005U (zh) | 多频天线、移相装置及传动机构 | |
CN211404742U (zh) | 天线、传动装置及输出机构 | |
CN210296637U (zh) | 天线的下倾角显示装置及天线 | |
CN109326886B (zh) | 一种天线传动装置及多频天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122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122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