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577861U -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77861U
CN211577861U CN201922395012.XU CN201922395012U CN211577861U CN 211577861 U CN211577861 U CN 211577861U CN 201922395012 U CN201922395012 U CN 201922395012U CN 211577861 U CN211577861 U CN 2115778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operating
input device
movable por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9501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9501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778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778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778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输入装置包括:操作件,操作件的端部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操作件包括操作件本体和活动部;其中,活动部与操作件本体活动连接,且活动部能够相较于操作件本体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活动部相较于操作件主体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操作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第一状态下大于在第二状态下。本申请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操控操作件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使得输入装置输入使用更灵活;且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用户误碰操作件的端部的次数,从而降低输入装置误操作的概率;大大提高了输入装置的适应能力。

Description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设备,电子设备一般设置有指点杆,指点杆作为电子设备的位移信息输入装置;然而,现有技术中指点杆一般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一侧,指点杆相对于本体的状态较固定,使用不够灵活,适应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入装置,包括:
操作件,所述操作件的端部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
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件本体和活动部;
其中,所述活动部与所述操作件本体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
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大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间的夹角度数大于零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外力撤销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动部通过与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的摩擦力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或,
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部和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所述活动部通过所述限位结构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动部具有安装凹槽,所述活动部通过所述安装凹槽套设于所述操作件本体的外侧,所述活动部相对于所述操作件本体能够转动;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设置于所述操作件本体的外周面的第一凸起结构和卡台;
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的侧壁体的内表面的第二凸起结构;
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的底部和所述操作件本体之间的弹性件;
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卡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第一侧和卡台之间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基于所述弹性件的压力卡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第二侧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第一侧相反;或,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三凸起结构和卡槽;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能够卡设于所述卡槽的第一卡设位置和第二卡设位置;所述第三凸起结构卡设于所述卡槽的第一卡设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三凸起结构卡设于所述卡槽的第二卡设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维持于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部,对应地,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操作件本体;或,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操作件本体,对应地,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活动部。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动部被以同一预设方向连续按动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具有基准面和容纳槽,且所述容纳槽的端口在所述基准面上;
输入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操作件;
所述操作件的端部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
其中,所述操作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变,以使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底部的端部能够相较于所述基准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
所述操作件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操作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第一状态下大于在第二状态下;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间的夹角度数大于零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件本体和活动部;
其中,所述操作件本体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活动部与所述操作件本体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以使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变。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外力撤销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活动部通过与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的摩擦力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或,
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部和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所述活动部通过所述限位结构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底部的端部凸出于所述基准面;
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底部的端部与所述基准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设备主体铰接,所述盖体相较于所述设备主体能够转动至与所述设备主体处于盖合状态;
在所述盖体与所述设备主体处于所述盖合状态下,所述基准面与所述盖体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基准面的面;
所述第一距离的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的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输入装置,输入装置包括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件本体和活动部;所述活动部与所述操作件本体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大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操控操作件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使得输入装置输入使用更灵活;且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短,能够减小用户误碰操作件的端部的次数,从而降低输入装置误操作的概率;大大提高了输入装置的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110、操作件本体;111、第一凸起结构;112、卡台;113、第三凸起结构;120、活动部;121、安装凹槽;122、第二凸起结构;123、卡槽;130、弹性件;210、设备主体;211、容纳槽;212、基准面;22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结合图1至图10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输入装置进行详细说明。以下结合图1至图15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输入装置包括:操作件,所述操作件的端部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件本体110和活动部120;其中,所述活动部120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120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所述活动部120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大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间的夹角度数大于零度。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操控操作件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使得输入装置输入使用更灵活;且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短,能够减小用户误碰操作件的端部的次数,从而降低输入装置误操作的概率;大大提高了输入装置的适应能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装置为位移信息输入装置,输入装置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输入装置可以为指点杆输入装置,也可以为摇杆输入装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操作件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操作件可以为指点杆,也可以为摇杆。
这里,第一方向可以为使操作件产生摇动的方向。例如,当沿所述操作件的端部的表面滑动时,操作件产生摇动。又例如,当推动所述操作件的端部时,操作件产生摇动。
这里,第一方向与操作件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度数大于零度。例如,第一方向与操作件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操作件本体110和活动部12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所述活动部120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120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即可。例如,操作件本体110具有容置槽,活动件能够在容置槽内移动,活动件在容置槽内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操作件本体110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又例如,如图5至图10所示,活动件具有安装凹槽121,所述活动部120通过所述安装凹槽121套设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的外侧;所述活动部120通过安装凹槽121相对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能够移动,所述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活动部120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即可。
这里,第二方向可以为操作件的长度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方向F2为操作件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也可为与操作件的长度形成第一夹角的方向,如图3和图4,第二方向F2,操作件的长度方向为F3,第二方向F2与操作件的长度方向F3形成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的度数大于零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120被以同一预设方向连续按动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120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这里,活动部120和操作件本体110形成类似于圆珠笔按键结构,以便只需要按动活动部120即能够实现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操作方便。
这里,预设方向为能够使活动部120相对于操作件本体110产生移动的方向。
作为一示例,操作件主体110具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表面具有定位条;所述滑槽内设置滑套,滑套周侧设置有下斜齿,所述滑套与滑槽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活动部120位于所述滑槽的槽口侧,所述活动部120能够在所述滑槽内滑动,且所述活动部120的顶端通过所述滑槽的槽口凸出于所述滑槽之外,所述活动部120的底端的周侧具有上斜齿;所述上斜齿与下斜齿配合抵接,所述上斜齿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定位条匹配的定位槽。使用过程中,只要连续按下活动部120,在上斜齿和下斜齿与定位条作用下,活动部120通过弹簧的推力能够实现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120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大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图2和图4为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操控操作件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使得输入装置输入使用更灵活;图1和图3为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短,能够减小用户误碰操作件的端部的次数,从而降低输入装置误操作的概率;大大提高了输入装置的适应能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120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外力撤销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120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以便使操作件稳定地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本实现方式中,外力可以是操作者施加的力。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动部120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所述活动部120通过与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的摩擦力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作为一示例,如图5和图6所示,活动件具有安装凹槽121,所述活动部120通过所述安装凹槽121套设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的外侧;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120克服摩擦力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外力撤销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120基于摩擦力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当然,活动部120也可以为位于操作件本体110的容置槽内。
又例如,所述输入装置还可以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部120和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所述活动部120通过所述限位结构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这里,限位结构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示例一,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活动部120具有安装凹槽121,所述活动部120通过所述安装凹槽121套设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的外侧,所述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能够转动;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的外周面的第一凸起结构111和卡台112;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121的侧壁体的内表面的第二凸起结构122;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121的底部和所述操作件本体110之间的弹性件130;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22卡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11的第一侧和卡台112之间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12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22基于所述弹性件130的压力卡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11的第二侧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12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11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11的第一侧相反。
在示例一中,卡台112可以沿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的周侧呈环形设置。
在示例一中,第一凸起结构111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限位结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凸起结构111,至少两个第一凸起结构111沿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的周侧均匀分布。作为一示例,第一凸起结构111的数量为四个。
这里,第一凸起结构111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凸起结构111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又例如,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凸起结构111也可以为半球体状结构。
在示例一中,第二凸起结构122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限位结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凸起结构122,至少两个第二凸起结构122沿所述活动件的周侧均匀分布。作为一示例,第二凸起结构122的数量为四个。
这里,第二凸起结构122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凸起结构122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又例如,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凸起结构122也可以为半球体状结构。
在示例一中,弹性件13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9和图10所示,弹性件130为弹簧。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所述限位结构也可以不包括:弹性件130。
在示例一中,操作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的过程中,如图10所示,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转动至第二凸起结构122与第一凸起结构111的位置错开,活动部120在弹性件130的变形力的作用下能够移动至第二凸起结构122与卡台112抵接,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转动至第二凸起结构122与第一凸起结构111的抵接时,第二凸起结构122位于第一凸起结构111和卡台112之间,如图9所示,所述活动部120稳定地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在示例一中,操作件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的过程与上述操作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二,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三凸起结构113和卡槽123;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13能够卡设于所述卡槽123的第一卡设位置和第二卡设位置;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13卡设于所述卡槽123的第一卡设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120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13卡设于所述卡槽123的第二卡设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120维持于所述第二状态。
在示例二,第三凸起结构113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凸起结构122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又例如,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三凸起结构113也可以为半球体状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凸起结构113可以呈环形设置。
在示例二,卡槽123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卡槽123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又例如,如图7和图8所示,卡槽123也可以为半球体状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卡槽123可以呈环形设置。
这里,卡槽123可以只具有第一卡设位置和第二卡设位置。当然,如图7和图8所示,卡槽123还可以具有至少三个卡设位置,也即,在第一卡设位置和第二卡设位置之间还可以具有其他卡设位置,以便活动部120还可以具有更多的状态。
在示例二,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13可以设置于所述活动部120,对应地,所述卡槽123可以设置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所述活动部120位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的容置槽内。当然,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13也可以设置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对应地,所述卡槽123也可以设置于所述活动部120,所述活动部120通过所述安装凹槽121套设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的外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输入装置,输入装置包括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件本体110和活动部120;所述活动部120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120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所述活动部120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大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操控操作件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使得输入装置输入使用更灵活;且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短,能够减小用户误碰操作件的端部的次数,从而降低输入装置误操作的概率;大大提高了输入装置的适应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210和输入装置,所述设备主体210具有基准面212和容纳槽211,且所述容纳槽211的端口在所述基准面212上;输入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槽211内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的端部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其中,所述操作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变,以使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211底部的端部能够相较于所述基准面21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所述操作件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操作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第一状态下大于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间的夹角度数大于零度;操作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操控操作件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使得输入装置输入使用更灵活;且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短,能够减小用户误碰操作件的端部的次数,从而降低输入装置误操作的概率;大大提高了输入装置的适应能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包括电脑,也可以包括手机,还可以包括游戏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主体210可以为电子设备的输入键所在的本体。例如,设备主体210为电脑的键盘所在的本体。
这里,容纳槽211的形状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容置操作件即可。
这里,基准面212为设备主体210的表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输入装置实施例已经对操作件、以及与操作件相关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示例,设备主体210为电脑的键盘所在的本体,操作件为指点杆,基准面212可以为键盘的键帽的触控表面所形成的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211底部的端部凸出于所述基准面212,如图12和图14所示;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操控操作件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使得输入装置输入使用更灵活。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211底部的端部可以凹陷于所述基准面212;也可以凸出于所述基准面212,如图11和图13所示,还可以与所述基准面212平齐。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件可以包括操作件本体110和活动部120;其中,所述操作件本体110设置于所述容纳槽211内,所述活动部120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120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110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以使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变。
在本实现方式中,上述输入装置实施例已经对操作件本体110和活动部120进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件本体110设置于所述容纳槽211内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只要所述操作件的端部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即可。
例如,所述操作件本体110与所述容纳槽211的壁体活动连接,所述操作件本体110相对于所述容纳槽211的壁体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作为一示例,所述操作件本体110与所述容纳槽211的壁体铰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120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外力撤销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120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动部120可以通过与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的摩擦力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装置还可以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部120和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所述活动部120通过所述限位结构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在本实现方式中,上述输入装置的实施例已经对所述活动部120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211底部的端部与所述基准面212之间具有第一距离,如图11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盖体220,所述盖体220与所述设备主体210铰接,所述盖体220相较于所述设备主体210能够转动至与所述设备主体210处于盖合状态,如图15所示;在所述盖体220与所述设备主体210处于所述盖合状态下,所述基准面212与所述盖体220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盖体220朝向所述基准面212的面;所述第一距离的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的值;以便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操作件不影响盖体220与设备主体210形成盖合状态,也即,盖体220与设备主体210形成盖合状态时,操作件不抵接盖体220,不影响盖体220与设备主体210盖合。
在本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211底部的端部可以凹陷于所述基准面212;也可以凸出于所述基准面212,还可以与所述基准面212平齐。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211底部的端部凹陷于所述基准面212的情况下,第一距离的值小于零。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211底部的端部凸出于所述基准面212的情况下,第一距离的值大于零。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211底部的端部与所述基准面212平齐的情况下,第一距离的值等于零。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距离的值大于等于零。
在本实现方式中,盖体22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电子设备为电脑的情况下,设备主体210为电脑的键盘所在的本体,盖体220可以为显示器所在的本体。
这里,盖体220与设备主体210铰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盖体220与设备主体210可以通过转轴结构铰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操控操作件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使得输入装置输入使用更灵活;且操作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较短,能够减小用户误碰操作件的端部的次数,从而降低输入装置误操作的概率;大大提高了输入装置的适应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操作件,所述操作件的端部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
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件本体和活动部;
其中,所述活动部与所述操作件本体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
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大于在所述第二状态下;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间的夹角度数大于零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外力撤销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通过与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的摩擦力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或,
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部和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所述活动部通过所述限位结构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具有安装凹槽,所述活动部通过所述安装凹槽套设于所述操作件本体的外侧,所述活动部相对于所述操作件本体能够转动;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设置于所述操作件本体的外周面的第一凸起结构和卡台;
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的侧壁体的内表面的第二凸起结构;
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的底部和所述操作件本体之间的弹性件;
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卡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第一侧和卡台之间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基于所述弹性件的压力卡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第二侧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第一侧相反;或,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三凸起结构和卡槽;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能够卡设于所述卡槽的第一卡设位置和第二卡设位置;所述第三凸起结构卡设于所述卡槽的第一卡设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三凸起结构卡设于所述卡槽的第二卡设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维持于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部,对应地,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操作件本体;或,所述第三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操作件本体,对应地,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活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被以同一预设方向连续按动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具有基准面和容纳槽,且所述容纳槽的端口在所述基准面上;
输入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的操作件;
所述操作件的端部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输入装置产生位移信息;
其中,所述操作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变,以使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底部的端部能够相较于所述基准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
所述操作件具有能够相互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操作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第一状态下大于在第二状态下;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间的夹角度数大于零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件本体和活动部;
其中,所述操作件本体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活动部与所述操作件本体活动连接,且所述活动部能够相较于所述操作件本体在第二方向上产生位移,以使所述操作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在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外力撤销的情况下所述活动部相较于所述操作件主体能够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部通过与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的摩擦力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或,
所述输入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部和所述操作件主体之间;所述活动部通过所述限位结构维持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底部的端部凸出于所述基准面;
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远离所述容纳槽底部的端部与所述基准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设备主体铰接,所述盖体相较于所述设备主体能够转动至与所述设备主体处于盖合状态;
在所述盖体与所述设备主体处于所述盖合状态下,所述基准面与所述盖体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盖体朝向所述基准面的面;
所述第一距离的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的值。
CN201922395012.XU 2019-12-26 2019-12-26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15778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95012.XU CN211577861U (zh) 2019-12-26 2019-12-26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95012.XU CN211577861U (zh) 2019-12-26 2019-12-26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77861U true CN211577861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51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95012.XU Active CN211577861U (zh) 2019-12-26 2019-12-26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778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9866B (zh) 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安全装置
US8493369B2 (en) Foldable stylus and pen with protective housing
TWI630509B (zh) 觸控筆
RU2408999C2 (ru) Сдвижная клавиатура для электронно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EP2015544A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liding keyboard
US8373681B2 (en) Stylus having a retracted and extended position
US10503284B1 (en) Retractable pen
CN211577861U (zh)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JP5473876B2 (ja) タッチペン
CN102595839B (zh) 弹出模块及其应用的电子装置
CN110858094B (zh) 操作面板及操作装置
US8339383B2 (en) Stylus
US8441446B2 (en) Wireless input device integrable with mobile device
JP6072165B1 (ja) 携帯情報端末用把持補助具
US9001043B2 (en) Mouse device
US9141203B2 (en) Key free mouse device
US1113783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10402153U (zh) 电子设备
KR100632114B1 (ko) 이동통신단말기용 방향입력장치
KR100383065B1 (ko) 핸드홀딩 전자장치
US9385771B2 (en) Release mechanism for a smart card
TWI384347B (zh) 側鍵結構及應用該側鍵結構之攜帶型電子裝置
CN218333541U (zh) 电子设备
KR200447062Y1 (ko) 스타일러스 펜을 갖는 필기구
JP3180086U (ja) タッチパネル式小型端末用操作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