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68080U -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568080U CN211568080U CN201921489661.XU CN201921489661U CN211568080U CN 211568080 U CN211568080 U CN 211568080U CN 201921489661 U CN201921489661 U CN 201921489661U CN 211568080 U CN211568080 U CN 2115680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shell
- shaft
- bearing
- electric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转向系统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该转向轴包括:输入输出轴组合,减速机构,传感装置,上壳体,下壳体,上套筒,下套筒,端盖,上支架组合,缓冲支架,其特征是:上套筒中安装有上轴承,下壳体中安装有下轴承,输入输出轴组合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支撑,由输入轴上部,输入轴连接轴,输入轴下部,输出轴组成,输入轴下部上安装有传感装置;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副,蜗轮安装在输出轴上,蜗杆安装在下壳体空腔内;上壳体一端与端盖连接,一端与下壳体连接;上支架组合一端连接上套筒,一端与下壳体连接;缓冲支架穿过下套筒,通过螺钉结构连接端盖上止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具体使用在汽车转向系统中。
背景技术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属于电动转向操纵机构的一部分,一般通过支架与整车连接,安装在汽车转向盘和转向传动轴之间,将驾驶员的输入扭矩传递到转向传动轴,再将扭矩传递到汽车转向器,带动横拉杆做轴向运动,实现汽车转向。
现有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大部分采用安装支架上装配保险块结构,保险块通过尼龙注塑方式固定在安装支架上。碰撞过程中,通过剪断定位保险块,来提供一部分溃缩力。此种结构在碰撞中后期,由于转矩的产生,使转向轴绕整车安装点产生一个翻转力,在翻转力的作用下,转向轴套管之前的摩擦力增大,溃缩力不容易控制。
因此,在现有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基础上,通过增加防翻转机构来抵挡翻转力,改善溃缩力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转向系统领域,属于转向操纵机构的一部分,属于安全件。汽车普及率已越来越高,同时汽车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乘用车。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在国内的发展已近20年,由于其提升驾驶员舒适性和轻便性,以及效率高,省油,容易与其他高级功能融合的优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普及越来越高,是乘用车转向装置的发展方向。
当汽车遭遇碰撞时,根据GB11557要求,按照规定的试验程序,人体模块以24.1km/h~25.3km/h的相对速度装机转向操纵装置时,转向操纵装置作用在人体模块上的水平力不得超过11123N。
该要求反应到转向轴上,是转向轴的溃缩吸能性能。
电动助力转向轴是利用电控单元,控制电机驱动减速机构,通过电机辅助助力,提升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轻便性,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副,电控单元采集传感器信号,传感器有扭矩传感器和有角度扭矩一体式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在转向轴的轴类零件上,通过采集输入轴的扭矩或角度信号。
转向轴能量吸收装置由机械结构组成,常用的有输入输出轴结构,安装支板保险结构,上下套筒结构。当汽车遭遇碰撞时,转向盘与驾驶员直接接触,方向盘连接的转向轴受到撞击力,整体沿轴向向下运动,首先是安装支板保险结构受力后被剪切,剪切力是能量吸收的一个力。
输入输出轴也可进行吸能设计,在两轴配合之间填充物,保证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同轴,可形成销状实体,也可通过装配关系保证,通过对销状实体的剪切,控制溃缩力;或通过控制摩擦力来控制溃缩力。
上下套筒也可进行吸能设计,通过设置套筒的拉拔筋,控制套筒产生相对滑移运动时的摩擦力,来控制套筒溃缩力。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该转向轴包括输入输出轴组合,减速机构,传感装置,上壳体,下壳体,上套筒,下套筒,端盖,上支架组合,缓冲支架。上套筒中安装有上轴承,下壳体中安装有下轴承,输入输出轴组合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支撑,由输入轴上部,输入轴连接轴,输入轴下部,输出轴组成,输入轴下部上安装有传感装置;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副,蜗轮安装在输出轴上,蜗杆安装在下壳体空腔内;上壳体一端与端盖连接,一端与下壳体连接;上支架组合一端连接上套筒,一端与下壳体连接;缓冲支架穿过下套筒,通过螺钉结构连接端盖上止口。
转向轴采用的传感装置装配方式为,传感装置安装在输入输出轴组合中的输入轴下部上,输入轴下部与传感装置之间安装有隔套,隔套另一端通过螺母锁紧,传感装置的出线口与角向定位口安装在上壳体腔内。
转向轴上支架组合采用钢制结构,采用钣金加工方式。一端与上套筒组合中的U型支架连接,另一端与下壳体的芯轴孔连接,芯轴孔与整车安装点连接。上支架组合上段设置平行的滑槽,滑槽的长度为上套筒溃缩滑移的距离,滑槽的一侧安装有滑行板,滑行板通过螺钉栓接结构与滑槽连接,上支架组合中的上支架板设有通孔,通过螺栓结构与整车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产品平台确定后,仅需根据整车装配点及装配方式,对下壳体安装点进行调整设计,就可以轻松满足装配要求,可以降低壳体的开发费用及时间。传感器通过衬套结构与输入轴连接,退装方便,可对故障件传感器进行拆解重新利用。
当整车遭遇碰撞时,转向轴的输入轴上部和输入轴下部,受到碰撞力产生溃缩滑移,进一步的,达到一定溃缩量后,转向轴的上套筒与下套筒发生相对位移,同时,上支架板中的滑行板连同上套筒组合一起往下滑移,直至与缓冲支架接触,发生挤压,当整个碰撞结束时,三个溃缩机构全部发生作用,转向操纵装置作用在人体模块上的水平力不得超过11123N。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右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缓冲支板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支架组合的结构图。
图中:1.输入输出轴组合,2.上套筒,3.上支架组合,4.端盖,5.传感装置,6.上壳体,7.蜗轮,8. 下壳体,8a.芯轴,9.上轴承,10.U型支架,11.下套筒,12.缓冲支架,13.辅助轴承,14.蜗杆组合,15. 下轴承,1a.输入轴上部,1b.输入轴连接轴,1c.输入轴下部,1d.螺母,1e.衬套,1f.输出轴,1g.扭杆, 3a.上支架,3b.滑槽,3c.安装孔,3d.螺钉,3e.滑行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完全反映在图1至图5中。上套筒2中安装有上轴承9,下壳体8中安装有下轴承15,输入输出轴组合1通过上轴承9和下轴承15支撑,由输入轴上部1a,输入轴连接轴1b,输入轴下部1c,输出轴1f组成,输入轴下部1c上安装有传感装置5,传感装置5与输入轴下部1c之间安装有衬套1e,衬套1e由螺母1d锁紧,输入轴下部1c与输出轴1f的中心孔腔内安装扭杆1g。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副,输出轴1f上安装有蜗轮7,与蜗轮7配合的蜗杆组合14安装在是上壳体6腔内,上壳体6一端与端盖4连接,另一端与下壳体8连接,下壳体8上的侧向安装孔内装配芯轴8a,芯轴8a两端与上支架组合3连接,上支架组合3的另一端与U型支架10连接。
缓冲支架12带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缓冲撑板,缓冲支架12由钢材制成,通过螺钉结构与端盖4上止口连接,缓冲支架12穿过下套筒11,与上套筒2靠近的一面与上套筒2端面平行,并大于上套筒2端面截面。
上支架3a上设置两条平行的滑槽3b,滑行板3e紧贴上支架3a,通过成对的螺钉3d栓接结构,穿过滑槽3b,与上支架3a连接。上支架3a上设置与整车安装孔相等的孔位,保证与整车的装配关系。
本实施例主要阐述上支架组合3的结构和输入输出轴组合1的结构,上支架组合3采用钢制结构,为钣金件,整体采用对称结构,中间悬空,一端与上套筒组合的U型支架10连接,一端与下壳体8连接。
具体的,上支架组合3上开有2条平行滑槽3b,滑槽3b的长度大于转向轴要求的整体溃缩距离,滑槽3b一侧安装有滑行板3e,滑行板3e上带有成对的通孔,通过螺钉3d栓接结构与U型支架10连接,U 型支架10通过螺栓结构抱紧上套筒2。
具体的,上支架组合3的另一端通过钣金折弯,两侧紧贴下壳体8与整车的安装点,芯轴8a中穿过螺栓与整车安装。上壳体6安装点安防位置可根据与整车的装配点,角度及距离可进行个性化设计,仅需进行下壳体8的改型设计可满足安装尺寸。
输入输出轴组合1通过上轴承9和下轴承15支撑,上轴承9安装在上套筒2中,外圈与上套筒2内壁过盈配合,输入轴上部1a与输入轴连接轴1b通过花键结构连接,输入轴连接轴1b与输入轴下部1c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输入轴下部1c与输出轴1f可发生相对转动,扭杆1g一端与输入轴下部1c内孔过盈配合,一端与输出轴1f内孔间隙配合,输出轴1f与扭杆1g配合区域由销连接。下轴承15安装在下壳体8 中,下壳体8为法兰结构,与上壳体6连接,下轴承15一侧通过螺母锁紧定位。
转向轴的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副,蜗轮7安装在输出轴上,蜗杆组合13安装在上壳体6腔内,蜗杆可双向转动。
传感装置5安装在输入轴下部1c上,传感装置5与输入轴下部之间装配衬套1e,具体的,传感装置焊接在衬套上,衬套1e通过螺母1d锁紧,传感装置5的出线口及角向定位口安装在上壳体6腔内,传感装置5与蜗轮7之间安装辅助轴承13。
传感装置5采用新安装方式,通过使用辅助轴承13,上壳体6和下壳体8分离装配,可减少一个壳体的使用,装配结构紧凑,拆装简易,转向轴机械结构发生故障时,可通过松开螺母1d,退出传感装置5和衬套1e,保全传感装置5。
采用上支架组合3作为溃缩结构的一部分,结合输入输出轴组合1,上下套筒组合上的溃缩结构,缓冲支架12安装在端盖4一侧,下套筒11与缓冲支架12之间的距离小于滑行板3e在滑槽3b内滑行的距离,缓冲支架12为钢制件,支撑脚12c沿周向均匀分布,缓冲支架支撑脚12c的开槽12b呈楔形,上小下大,靠近下套筒11端为开口大头,缓冲支架12上端面截面大于下套筒11横截面。
Claims (7)
1.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该转向轴包括:输入输出轴组合,减速机构,传感装置,上壳体,下壳体,上套筒,下套筒,端盖,上支架组合,缓冲支架,其特征是:上套筒中安装有上轴承,下壳体中安装有下轴承,输入输出轴组合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支撑,由输入轴上部,输入轴连接轴,输入轴下部,输出轴组成,输入轴下部上安装有传感装置;减速机构为蜗轮蜗杆副,蜗轮安装在输出轴上,蜗杆安装在下壳体空腔内;上壳体一端与端盖连接,一端与下壳体连接;上支架组合一端连接上套筒,一端与下壳体连接;缓冲支架穿过下套筒,通过螺钉结构连接端盖上止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其特征是:上轴承与下轴承之间安装有辅助轴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其特征是:输入轴下部与传感装置之间安装有衬套,衬套另一端通过螺母锁紧,传感装置的出线口及角向定位口安装在上壳体空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其特征是:上支架组合采用钢制结构,采用钣金加工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其特征是:缓冲支架由钢材制成,缓冲支架支撑脚沿周向均匀分布,缓冲支架支撑脚的开槽呈楔形,靠近下套筒端为开口大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其特征是:上支架组合通过下壳体芯轴孔,与整车安装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其特征是:上支架组合设有平行的滑槽,滑槽一侧安装有滑行板,滑行板通过螺钉栓接结构与滑槽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89661.XU CN211568080U (zh) | 2019-09-02 | 2019-09-02 |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89661.XU CN211568080U (zh) | 2019-09-02 | 2019-09-02 |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568080U true CN211568080U (zh) | 2020-09-25 |
Family
ID=72522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89661.XU Active CN211568080U (zh) | 2019-09-02 | 2019-09-02 |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568080U (zh) |
-
2019
- 2019-09-02 CN CN201921489661.XU patent/CN21156808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14449B2 (ja) |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H11165643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CN201613871U (zh) | 一种轿车用前保险杠横梁总成结构 | |
JP4277798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H10250601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102481947A (zh) |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 |
CN112660234A (zh) | 一种商用车双电机线控转向系统 | |
US20090050400A1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
CN218172381U (zh) | 一种线控转向长行程调节转向柱 | |
CN211568080U (zh) |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 | |
JP2004082758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CN116101367B (zh) | 一种转向器壳体、汽车转向器、前副车架及汽车 | |
JP2002137743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CN217074116U (zh) | 汽车零重力座椅快速复位结构、汽车座椅及车辆 | |
CN116262514B (zh) | 一种带有电动助力的四项可调管柱 | |
CN101468658B (zh) | 汽车用倾斜和缩进式转向管柱 | |
JP2997614B2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112429072B (zh) | 汽车转向管柱溃缩吸能机构 | |
CN214689725U (zh) | 一种基于电动推杆的可自动溃缩汽车转向管柱 | |
JP2010215094A (ja) |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374941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215154979U (zh) | 一种新型的转向管柱溃缩机构 | |
CN222388242U (zh) | 一种连接紧密稳定的汽车用转向柱 | |
CN211364698U (zh) | 一种带有成对万向节组合的汽车转向管柱 | |
CN219237157U (zh) | 一种上柱管加强结构的转向管柱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