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79955U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79955U CN211479955U CN202020347115.9U CN202020347115U CN211479955U CN 211479955 U CN211479955 U CN 211479955U CN 202020347115 U CN202020347115 U CN 202020347115U CN 211479955 U CN211479955 U CN 2114799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movable contact
- contactor
- transmission rod
- sp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动触点组件、静触点,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传动杆、固定支架和动触点,固定支架上部设置有供动触点上下滑动并起限位作用的滑槽,固定支架的底部与传动杆的上部之间电绝缘并固定连接于一起,固定支架的上部设置对称布置的限位部限定动触点的位置,在所述固定支架的底部与动触点之间设置一个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称结构限定动触点的位置,保证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平稳,触点回跳小,有利于提高产品电寿命与机械寿命的能力,提高了接触器产品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接触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高电压直流负载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通常应用在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的电流的“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切断、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授权公告号为CN201282083Y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也是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更具体是一种真空继电器,包括动触点组件、静触点组件、含有铁芯(相当于衔铁)的推动机构、陶瓷腔体、外磁路部分;推动机构包含推动杆和在外磁路部分作用下可使推动杆移动的铁芯(相当于衔铁);动触点组件、静触点、推动机构被完全密封在由陶瓷腔体所构成的真空腔内并分处在相互对应配合的位置,动触点组件、铁芯(相当于衔铁)分别连接在推动杆(相当于传动杆)的两端,在动触点组件与推动杆的相接处滑动连接有用来实现动触点组件与推动杆(相当于传动杆)、铁芯(相当于衔铁)良好电绝缘的陶瓷绝缘子。该结构利用陶瓷绝缘子零件良好的真空性能与电绝缘性能,使动触点和静触点无论是在导通或断开的任何状态下都与继电器的导磁轭铁板、铁芯(相当于衔铁)等零件构成的磁路系统保持良好的电绝缘,从而保证了继电器在切换直流高电压负载时的断弧能力。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接触器的第一动触点1常固定在传动杆3上,传动杆3通过电磁吸力和弹簧复原力来带动第一动触点1运动,实现第一动触点1与静触点的吸合与分断。第一动触点1常通过E型卡簧2固定在传动杆3上,虽然操作方便,但E型卡簧2结构存在缺口,即为单臂固定方式,这样第一动触点1装配后的平行度较差,当动触点在分断时,弹簧的反向作用力将全部集中在E型卡簧2上,E型卡簧2受力不均匀,从而致使触点经多次反复吸合与分断后,造成E型卡簧2的变形,进而导致产品第一动触点1相对位置发生变动,即出现松动或转动现象,此时第一动触点1两端与相对应的静触点难以确保同时接触,造成触点回跳大,降低了第一动触点1的电寿命和机械寿命;甚至存在E型卡簧2掉落的情况,第一动触点1脱落,导致接触器失效。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所述接触器设置有一种固定支架,支架上部设置有供动触点上下滑动并起限位作用的滑槽,支架的下部与传动杆的上部电绝缘方式固定连接,支架的上部通过设置限位部(可以是双臂结构,即对称布置的结构)限定动触点的位置,保证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平稳,触点回跳小,有利于提高产品电寿命与机械寿命的能力,提高了接触器产品性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动触点组件、静触点,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传动杆、固定支架和动触点,固定支架上部设置有供动触点上下滑动并起限位作用的滑槽,固定支架的底部与传动杆的上部之间电绝缘并固定连接于一起,固定支架的上部设置对称布置的限位部限定动触点的位置,在所述固定支架的底部与动触点之间设置一个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侧壁和底部,所述底部为底板,两个侧壁相对连接在底板的两侧,两侧壁的上部各设置有一个卡扣孔即为所述的滑槽,两个卡扣孔的上沿即为所述的对称布置的限位部,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在传动杆的上端,动触点的两侧设置有凸台,凸台安装于卡扣孔中。对比现有技术,动触点采用双臂固定,即对称结构,增加了动触点装配后的平行度,保证接触器产品在吸合时动触点两端电接触静触点可靠、稳定,进而保证了产品运动顺畅、动作无异常,并且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平稳,触点回跳小,有利于提高产品电寿命与机械寿命的能力,提高了使用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产品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动触点设置有圆台,所述弹簧为设置于动触点和底板之间的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上端与动触点贴合,第一弹簧的上端套在圆台的外圈,以限制第一弹簧的晃动,提高动触点的稳定性,第一弹簧的下端与底板贴合,第一弹簧的下端套在传动杆的上端外,接触器断电时在第一弹簧弹力作用下,保证动触点与固定支架卡扣孔的上沿稳定预压接触,进而保证接触器通电工作时动触点与静触点压力接触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为解决固定支架与传动杆的绝缘问题,一个解决方案为:所述动触点组件还设置有绝缘板和绝缘环,绝缘板中心开设有通孔,绝缘环结构为圆环,所述传动杆为圆柱体,传动杆的上部靠近端面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限位圆台,传动杆的上端套有绝缘板和绝缘环,绝缘板与限位圆台的上端面贴合,绝缘板的内圈设置有环台,底板的中心开设有孔,孔套住环台的外圈,绝缘环与环台的上端面贴合,绝缘板和绝缘环将传动杆与底板隔离开,保证传动杆与底板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第一弹簧的下端套在绝缘环的外侧,一方面限制第一弹簧的晃动,提高动触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绝缘环将第一弹簧与传动杆隔离开,保证第一弹簧与传动杆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实现产品的高压负载能力。所述环台的高度等于底板的厚度,保证底板与传动杆的隔离效果良好,进而保证传动杆与底板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另一个解决方案为:所述环台的高度设置大于底板的厚度,绝缘环的下端设置有台阶孔,台阶孔套住环台的外圈,传动杆与底板之间形成延长的爬电路径,增加了爬电路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耐电压性能,提高了接触器产品高压负载能力。又一个解决方案为:所述绝缘环的下端设置有凸环,凸环的内圈套住环台的外圈,孔套住凸环的外圈,传动杆与底板之间形成延长的爬电路径,增加了爬电路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耐电压性能,提高了接触器产品高压负载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环的外圈直径大于环台的外圈直径,保证底板夹在绝缘板和绝缘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环的上端设置有沉孔,沉孔中设置有焊接环,焊接环与传动杆的上端焊接固定,使绝缘板和绝缘环固定在传动杆上端,将夹在绝缘板和绝缘环之间的底板固定在传动杆上端,进而将动触点固定在传动杆上端,使动触点随传动杆一同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孔所在的侧壁上部向外折弯,便于将动触点两侧的凸台插入卡扣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接触器,还包括铁芯、第二弹簧,铁芯中心开设有通孔,铁芯的通孔上端设置有与限位圆台匹配的环槽,传动杆插入并穿过铁芯的通孔,传动杆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衔铁,衔铁和铁芯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弹簧,动触点的上方设置有静触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对称结构限定动触点的位置,保证产品在吸合时桥式接触可靠、稳定,进而保证了产品运动顺畅、动作无异常,并且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平稳,触点回跳小,有利于提高产品电寿命与机械寿命的能力,提高了接触器产品性能。动触点和固定支架底部之间设置弹簧,在弹簧弹力作用下,保证动触点与固定支架稳定接触,进而保证触点接触的稳定性。设置绝缘板和绝缘环将传动杆与底板隔离开,保证传动杆与底板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实现接触器产品的高压负载能力。设置延长的爬电路径,增加了传动杆与底板之间的爬电路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耐电压性能,进而提高了接触器产品高压负载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接触器动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动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动触点组件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Ⅰ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动触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绝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绝缘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动触点组件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绝缘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动触点组件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绝缘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动触点,2-E型卡簧,3-传动杆,4-固定支架,5-动触点,6-第一弹簧,7-绝缘板,8-绝缘环,9-焊接环,10-铁芯,11-第二弹簧,12-衔铁,
301-限位圆台,
401-侧壁,402-底板,403-卡扣孔,404-孔,
501-凸台,502-圆台,
701-环台,
801-沉孔,802-台阶孔,803-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8所示,一种动触点组件,包括传动杆3、固定支架4和动触点5,固定支架4包括两个侧壁401和底板402,两个侧壁401相对连接在底板402的两侧,侧壁401的上部设置有卡扣孔403,底板402固定连接在传动杆3的上端,动触点5的两侧设置有凸台501,凸台501插入卡扣孔403中。动触点5采用双臂固定,即两侧对称方式限定位置,增加了动触点5装配后的平行度,保证产品在吸合时桥式接触可靠、稳定,进而保证了产品运动顺畅、动作无异常,并且动触点5与静触点接触平稳,触点回跳小,有利于提高产品电寿命与机械寿命的能力,提高了产品性能。
所述动触点5设置有圆台502,动触点5和底板40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的上端与动触点5贴合,第一弹簧6的上端套在圆台502的外圈,限制第一弹簧6的晃动,提高动触点5的稳定性,第一弹簧6的下端与底板402贴合,第一弹簧6的下端套在传动杆3的上端外,在弹簧弹力作用下,保证动触点5与固定支架4稳定接触,进而保证触点接触的稳定性。
所述组件还包括绝缘板7和绝缘环8,绝缘板7中心开设有通孔,绝缘环8结构为圆环,所述传动杆3为圆柱体,传动杆3的上部靠近端面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限位圆台301,传动杆3的上端套有绝缘板7和绝缘环8,绝缘板7与限位圆台301的上端面贴合,绝缘板7的内圈设置有环台701,底板402的中心开设有孔404,孔404套住环台701的外圈,绝缘环8与环台701的上端面贴合,绝缘板7和绝缘环8将传动杆3与底板402隔离开,保证传动杆3与底板402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第一弹簧6的下端套在绝缘环8的外侧,一方面限制第一弹簧6的晃动,提高动触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绝缘环8将第一弹簧6与传动杆3隔离开,保证第一弹簧6与传动杆3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实现产品的高压负载能力。
所述环台701的高度等于底板402的厚度,保证底板402与传动杆3的隔离效果良好,进而保证传动杆3与底板402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
所述绝缘环8的外圈直径大于环台701的外圈直径,保证底板402夹在绝缘板7和绝缘环8之间。
所述绝缘环8的上端设置有沉孔801,沉孔中设置有焊接环9,焊接环9与传动杆3的上端焊接固定,使绝缘板7和绝缘环8固定在传动杆3的上端,将夹在绝缘板7和绝缘环8之间的底板402固定在传动杆3的上端,进而将动触点5固定在传动杆3上端,使动触点5随传动杆3一同运动。
所述卡扣孔403所在的侧壁401上部向外折弯,便于将动触点5两侧的凸台501插入卡扣孔403中。
实施例二
如图9、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的结构基础上,所诉绝缘环8结构有如下变更:
绝缘环8的下端设置有台阶孔802,台阶孔802套住环台701的外圈,所述环台701的高度大于底板402的厚度,传动杆3与底板402之间形成延长的爬电路径,增加了爬电路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耐电压性能,提高了产品高压负载能力。
实施例三
如图11、图1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结构基础上,所诉绝缘环8结构有如下变更:
所述绝缘环8的下端设置有凸环803,凸环803的内圈套住环台701的外圈,孔404套住凸环803的外圈,传动杆3与底板402之间形成延长的爬电路径,增加了爬电路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耐电压性能,提高了产品高压负载能力。
实施例四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任一所述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还包括铁芯10、第二弹簧11和衔铁12,铁芯10中心开设有通孔,铁芯10的通孔上端设置有与限位圆台301匹配的环槽,传动杆3插入并穿过铁芯10的通孔,传动杆3下端固定连接衔铁12,衔铁12和铁芯1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1,动触点5的上方设置有静触点,产品线圈未加电时,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限位圆台301与铁芯10的环槽底部贴合,动触点5与静触点不接触,处于分断状态;当给接触器线圈加电时,在线圈磁力作用下,衔铁12向铁芯10运动,带动动触点5向上运动,并使动触点5与静触点接触,完成吸合过程;当给接触器线圈去电后,线圈磁力消失,在第二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动触点5与静触点断开,恢复到分断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触点组件,通过双臂结构固定动触点,保证产品在吸合时桥式接触可靠、稳定,进而保证了产品运动顺畅、动作无异常,并且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平稳,触点回跳小,有利于提高产品电寿命与机械寿命的能力,提高了产品性能。动触点和固定支架之间设置弹簧,在弹簧弹力作用下,保证动触点与固定支架稳定接触,进而保证触点接触的稳定性。设置绝缘板和绝缘环将传动杆与底板隔离开,保证传动杆与底板之间的绝缘和耐电压性能,实现产品的高压负载能力。设置延长的爬电路径,增加了传动杆与底板之间的爬电路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耐电压性能,进而提高了产品高压负载能力。
Claims (11)
1.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动触点组件、静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传动杆、固定支架和动触点,固定支架上部设置有供动触点上下滑动并起限位作用的滑槽,固定支架的底部与传动杆的上部之间电绝缘并固定连接于一起,固定支架的上部设置对称布置的限位部限定动触点的位置,在所述固定支架的底部与动触点之间设置一个弹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侧壁和底部,所述底部为底板,两个侧壁相对连接在底板的两侧,两侧壁的上部各设置有一个卡扣孔即为所述的滑槽,两个卡扣孔的上沿即为所述的对称布置的限位部,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在传动杆的上端,动触点的两侧设置有凸台,凸台安装于卡扣孔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设置有圆台,所述弹簧为设置于动触点和底板之间的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上端与动触点贴合,第一弹簧的上端套在圆台的外圈,第一弹簧的下端与底板贴合,第一弹簧的下端套在传动杆的上端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组件还设置有绝缘板和绝缘环,绝缘板中心开设有通孔,绝缘环结构为圆环,所述传动杆为圆柱体,传动杆的上部靠近端面处设置有向外凸起的限位圆台,传动杆的上端套有绝缘板和绝缘环,绝缘板与限位圆台的上端面贴合,绝缘板的内圈设置有环台,底板的中心开设有孔,孔套住环台的外圈,绝缘环与环台的上端面贴合,绝缘板和绝缘环将传动杆与底板隔离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台的高度等于底板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台的高度设置大于底板的厚度,绝缘环的下端设置有台阶孔,台阶孔套住环台的外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环的下端设置有凸环,凸环的内圈套住环台的外圈,孔套住凸环的外圈。
8.如权利要求4、6、7任一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环的外圈直径大于环台的外圈直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环的上端设置有沉孔,沉孔中设置有焊接环,焊接环与传动杆的上端焊接固定。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孔所在的侧壁上部向外折弯。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器,还包括铁芯、第二弹簧和衔铁,铁芯中心开设有通孔,铁芯的通孔上端设置有与限位圆台匹配的环槽,传动杆插入并穿过铁芯的通孔,传动杆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衔铁,衔铁和铁芯之间设置所述第二弹簧,动触点的上方设置有所述静触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47115.9U CN211479955U (zh) | 2020-03-19 | 2020-03-19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47115.9U CN211479955U (zh) | 2020-03-19 | 2020-03-19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79955U true CN211479955U (zh) | 2020-09-11 |
Family
ID=72362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47115.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479955U (zh) | 2020-03-19 | 2020-03-19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7995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43906A (zh) * | 2020-03-19 | 2020-06-05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
2020
- 2020-03-19 CN CN202020347115.9U patent/CN21147995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43906A (zh) * | 2020-03-19 | 2020-06-05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CN111243906B (zh) * | 2020-03-19 | 2025-01-21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343642B2 (ja) | 直流リレー | |
KR101851839B1 (ko) | 이중 브레이크 계전기 | |
CN111613485B (zh) | 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211479955U (zh)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
US3436697A (en) | Electromagnetic load relay having an insulated barrier between contacts | |
CN201514903U (zh) | 限位式双断点电磁继电器 | |
WO2025025713A1 (zh) | 继电器 | |
CN114093718A (zh) | 一种能够提升初始电磁吸力的磁路部分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 |
US3243546A (en) |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having minimal contact bounce | |
CN209388949U (zh) | 一种直流接触器 | |
KR20240151649A (ko) | 릴레이 | |
CN112837969A (zh) | 一种带灭弧磁钢的速动型高压直流磁保持继电器 | |
CN111243906A (zh)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216389206U (zh) | 一种能够抵抗特大短路电流的单稳态继电器 | |
CN215869154U (zh) | 能够提升初始电磁吸力的磁路部分及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12209366U (zh) | 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112382533A (zh) | 一种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 |
US2905785A (en) | Electric switch | |
CN217933635U (zh) | 抗短路结构及继电器 | |
CN111415841B (zh) | 一种动触点组件及具有该动触点组件的接触器 | |
US20200105449A1 (en) | DC Magnetic System and a Power Equipment | |
CN213781937U (zh)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220172009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21327613U (zh) | 一种可实现多种辅助触点型式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及转换辅助触头结构 | |
US2669620A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5012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5012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