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65849U - 一种双头磨侧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头磨侧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65849U CN211465849U CN201922206645.1U CN201922206645U CN211465849U CN 211465849 U CN211465849 U CN 211465849U CN 201922206645 U CN201922206645 U CN 201922206645U CN 211465849 U CN211465849 U CN 2114658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inding
- shaft
- double
- basin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17 polish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2 abras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91 wire dr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头磨侧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设置有多向活动的夹具,所述夹具用于固定待打磨的水盆,所述机架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设置有磨侧机构,所述磨侧机构设置于所述夹具的上方,所述磨侧机构包括第一打磨组件、第二打磨组件、安装所述第一打磨组件和所述第二打磨组件的第一支架、带动所述第一支架摆动的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电机水平转动的主轴,所述主轴与所述立柱可升降连接,所述第一打磨组件用于打磨水盆的内侧,所述第二打磨组件用于打磨水盆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头磨侧机,减少水盆的拆装,提高打磨效率,减少水盆损伤,而且,可以使用更宽的砂带进行打磨,减少砂带的拆装更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头磨侧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磨侧一种打磨工艺,具体的,是指打磨水盆的内表面,进而,消除成型纹理,获得良好的外观。
当然,水盆的边缘还会设置外翻边,同样需要进行打磨。
常见的,打磨工序是,先使用一台磨侧机打磨水盆的内侧,再使用另一台磨侧机打磨水盆的外侧。
然而,现有的打磨工序需要频繁拆装水盆,降低打磨效率,同时,容易造成水盆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头磨侧机,减少水盆的拆装,提高打磨效率,减少水盆损伤。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双头磨侧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设置有多向活动的夹具,所述夹具用于固定待打磨的水盆,所述机架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设置有磨侧机构,所述磨侧机构设置于所述夹具的上方,所述磨侧机构包括第一打磨组件、第二打磨组件、安装所述第一打磨组件和所述第二打磨组件的第一支架、带动所述第一支架摆动的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电机水平转动的主轴,所述主轴与所述立柱可升降连接,所述第一打磨组件用于打磨水盆的内侧,所述第二打磨组件用于打磨水盆的外侧。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头磨侧机通过在第一支架设置第一打磨组件和第二打磨组件,从而,十分明显的,可以在一台磨侧机上先后对水盆的内侧和外侧进行打磨,减少拆装,提高打磨效率,而且,减少因拆装引起的损伤;同时,将第一打磨组件和第二打磨组件结合在同一台磨侧机上,省去一台磨侧机,减少占用空间,节省设备成本。
另外,第一支架可以摆动,从而,第一打磨组件上的砂带或砂轮可以倾斜不同的角度,从而,改变砂带或砂轮与水盆侧面的接触面积,适用于水盆侧面是多个倾斜面构成的情况。
而且,第一打磨组件上的砂带与水盆侧面接触的面积可以改变,还方便使用更宽的砂带,提高一条砂带所能够打磨的面积,减少更换,提高打磨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双头磨侧机,优选的,所述第一打磨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一打磨轴、与所述第一打磨轴传动连接的第三电机、与所述第一打磨轴平行设置的第一被动轴,所述第一打磨轴和所述第一被动轴配置有第一打磨砂带,所述第一打磨砂带设置于所述第一打磨轴的底端。
有益的是,通过使用砂带对水盆的表面进行打磨,磨料磨损慢,延长更换周期,减少生产停顿,提高打磨效率,同时,还利于在水盆表面形成细腻的纹理,提升水盆的光洁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双头磨侧机,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被动轴的第一导轨、带动所述第一被动轴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的第一气缸。
有益的是,通过第一气缸带动第一被动轴移动,实现第一打磨砂带的拆装,提高更换砂带的效率,而且,第一气缸还有利于使第一打磨砂带保持张紧,避免打磨过程中第一打磨砂带变形松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双头磨侧机,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为上下延伸的板件,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一打磨轴和所述第三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侧。
有益的是,第一导轨、第一气缸设置在第一支架的一侧,第一打磨轴和第三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架的另一侧,简化布置,方便拆装,不受其他零件的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双头磨侧机,优选的,所述第一被动轴包括固定半轴和活动半轴,所述活动半轴与所述固定半轴转动连接,所述活动半轴配置所述第一打磨砂带,所述活动半轴的末端朝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的方向设置。
有益的是,使得第一被动轴的末端远离第一打磨轴,从而,防止第一打磨砂带在打磨时滑脱,所述活动半轴的末端朝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的方向设置,可以理解为所述活动半轴能够朝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的方向转动,还可以理解为所述活动半轴能够沿垂直于第一打磨轴轴线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打磨砂带扭转,避免第一打磨砂带上下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双头磨侧机,优选的,所述第二打磨组件包括第二打磨轴、第二被动轴、配置在所述第二打磨轴和所述第二被动轴上的第二打磨砂带,所述第二打磨砂带设置于所述第二打磨轴的底端,所述第二打磨砂带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打磨砂带。
有益的是,使第二打磨组件参照第一打磨组件设置,可以方便磨侧机的加工制造,降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双头磨侧机,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水平延伸部和上下延伸部,所述第一打磨组件设置于所述上下延伸部,所述第二打磨组件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和所述上下延伸部的连接处。
有益的是,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水平延伸部和上下延伸部,所述第一打磨组件设置于所述上下延伸部,所述第二打磨组件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可以方便的实现第一打磨砂带和第二打磨砂带的高低设置,不需要对第一打磨轴和第二打磨轴的设计进行改变,有利于简化设计,有利于实现第一打磨轴和第二打磨轴的互换;而且,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和所述上下延伸部的连接处,从而,有利于使第一打磨组件设置在磨侧机的中心,不需要增加夹具的移动行程,不增加磨侧机的占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双头磨侧机,优选的,所述主轴与所述第一电机之间设置有平移组件,所述平移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电机水平移动。
有益的是,设置平移组件,既可以实现打磨组件的快速移动,还可以利用平移组件缓冲砂带对水盆的作用力,使得砂带对水盆的作用力保持恒定,避免打磨不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一种双头磨侧机的打磨方法,应用有上述的一种双头磨侧机。
有益效果是,通过应用上述双头磨侧机,可以缩短工艺路线,减少水盆的拆装和转移,即可以提高打磨效率,还可以提高打磨质量,而且,减少对生产空间的占用,同时,减少设备数量,减少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一种双头磨侧机的打磨方法,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支架摆动,所述第一打磨组件打磨水盆内侧,然后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支架反向摆动,所述第二打磨组件打磨水盆外侧。
有益的是,通过按顺序对水盆的内侧和外侧进行打磨,符合工艺设定,不影响打磨质量,同时,可以利用磨侧机的控制系统,实现打磨水盆内侧和打磨水盆外侧的无缝衔接,进一步缩短打磨周期,提高打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
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头磨侧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打磨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打磨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提供一种双头磨侧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设置有多向活动的夹具2,所述夹具2用于固定待打磨的水盆,所述机架1设置有立柱3,所述立柱3设置有磨侧机构,所述磨侧机构设置于所述夹具2的上方,磨侧机构用于对水盆的侧面进行打磨,可以是内侧面或外侧面。
为解决常规工艺中频繁拆装影响效率的问题,本实施例特进行改进。
具体的,如图2、图3所示,可以使所述磨侧机构包括第一打磨组件41、第二打磨组件42、安装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和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的第一支架43、带动所述第一支架43摆动的第一电机44、带动所述第一电机44水平转动的主轴45,所述主轴45与所述立柱3可升降连接,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用于打磨水盆的内侧,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用于打磨水盆的外侧。
改进后,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支架43设置第一打磨组件41和第二打磨组件42,从而,十分明显的,可以在一台磨侧机上先后对水盆的内侧和外侧进行打磨,减少拆装,提高打磨效率,而且,减少因拆装引起的损伤;同时,将第一打磨组件41和第二打磨组件42结合在同一台磨侧机上,省去一台磨侧机,减少占用空间,节省设备成本。
另外,第一支架43可以摆动,从而,第一打磨组件41上的砂带或砂轮可以倾斜不同的角度,从而,改变砂带或砂轮与水盆侧面的接触面积,适用于水盆侧面是多个倾斜面构成的情况。
而且,第一打磨组件41上的砂带与水盆侧面接触的面积可以改变,还方便使用更宽的砂带,提高一条砂带所能够打磨的面积,减少更换,提高打磨效率。
相同的,第二打磨组件42也具有上述效果。
一条砂带能够打磨的面积,在本实施例,是指,一条新砂带从开始使用到损坏所能够打磨的面积,跟砂带的表面积有关,砂带越长、砂带越宽,砂带上砂砾的量也越多,因而,能够打磨更多的表面。
当然,由于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待打磨内腔的空间限制,使得砂带的长度难以增加。
而打磨时,砂带越宽,砂带中部打磨产生的碎屑就越不容易排出,导致一个表面上打磨的质量存在差异,因而,砂带的宽度也受限制,当然,砂带的宽度还受到待打磨面周围空间的限制。
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3可以摆动,从而,在砂带宽度方向上,砂带并不是完全与产品接触,只是砂带的一部分与产品接触打磨,当这一部分被损耗后,或,这一部分所打磨的平面打磨完毕时,可以使砂带的另一部分打磨另一个平面,从而,可以使用宽大的砂带代替狭窄的砂带,延长砂带的更换周期,减少生产停顿,提高效率。
为提高打磨效果,第一打磨组件41和第二打磨组件42可以配置冷却液,以清理砂带或砂轮上的碎屑。
相应的,也产生了一种双头磨侧机的打磨方法,具体的,应用了上述的一种双头磨侧机。
通过应用上述双头磨侧机,可以缩短工艺路线,减少水盆的拆装和转移,即可以提高打磨效率,还可以提高打磨质量,而且,减少对生产空间的占用,同时,减少设备数量,减少成本。
对于打磨方法,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机44带动所述第一支架43摆动,第一打磨组件41与水盆内表面平行,进而,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打磨水盆内侧,然后所述第一电机44带动所述第一支架43反向摆动,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与水盆外侧平行,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打磨水盆外侧。
非常有益的是,通过按顺序对水盆的内侧和外侧进行打磨,符合工艺设定,不影响打磨质量,同时,可以利用磨侧机的控制系统,实现打磨水盆内侧和打磨水盆外侧的无缝衔接,进一步缩短打磨周期,提高打磨效率。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使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43转动连接的第一打磨轴411、与所述第一打磨轴411传动连接的第三电机、与所述第一打磨轴411平行设置的第一被动轴413,所述第一打磨轴411和所述第一被动轴413配置有第一打磨砂带,所述第一打磨砂带设置于所述第一打磨轴411的底端。
也就是说,通过使用砂带对水盆的表面进行打磨。
与使用砂轮相比,砂带上磨料磨损慢,可以延长更换周期,减少生产停顿,提高打磨效率。
砂带上的砂砾可以设置的更加细小,还利于在水盆表面形成细腻的纹理,提升水盆的光洁度,而且,砂带可以形成连续纹理,形成拉丝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所述第一支架43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被动轴413的第一导轨414、带动所述第一被动轴413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411的第一气缸415。
第一气缸415带动第一被动轴413移动,可以实现第一打磨砂带的拆装,提高更换砂带的效率,而且,第一气缸415还有利于使第一打磨砂带保持张紧,避免打磨过程中第一打磨砂带变形松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所述第一支架43为上下延伸的板件,所述第一导轨414和所述第一气缸41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43的一侧,所述第一打磨轴411和所述第三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43的另一侧。
将第一导轨414、第一气缸415设置在第一支架43的一侧,将第一打磨轴411和第三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架43的另一侧,可以简化布置,方便拆装,不受其他零件占用空间的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所述第一被动轴413包括固定半轴416和活动半轴417,所述活动半轴417与所述固定半轴416转动连接,所述活动半轴417配置所述第一打磨砂带,所述活动半轴417的末端朝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411的方向设置。
所述活动半轴417的末端朝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411的方向设置,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所述活动半轴417能够朝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411的方向转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理解为所述活动半轴417能够沿垂直于第一打磨轴411轴线的方向转动。
因而,活动半轴417可以使第一打磨砂带扭转,避免第一打磨砂带上下移动,避免第一打磨砂带偏离打磨位置。
对于第二打磨组件42的设置,可以使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包括第二打磨轴421、第二被动轴422、配置在所述第二打磨轴421和所述第二被动轴422上的第二打磨砂带,所述第二打磨砂带设置于所述第二打磨轴421的底端。
也就是说,使第二打磨组件42参照第一打磨组件41设置,因而,可以方便磨侧机的加工制造,降低成本。
由于水盆外侧位于水盆的顶部而水盆内侧位于水盆的中下侧,为减少调整,可以使所述第二打磨砂带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打磨砂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所述第一支架43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43包括水平延伸部431和上下延伸部432,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设置于所述上下延伸部432,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431,所述第一电机44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431和所述上下延伸部432的连接处。
所述第一支架43包括水平延伸部431和上下延伸部432,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设置于所述上下延伸部432,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431,可以方便的实现第一打磨砂带和第二打磨砂带的高低设置,不需要对第一打磨轴411和第二打磨轴421的设计进行改变,有利于简化设计,有利于实现第一打磨轴411和第二打磨轴421的互换。
而且,所述第一电机44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431和所述上下延伸部432的连接处,从而,有利于使第一打磨组件41设置在磨侧机的中心,不需要增加夹具2的移动行程,不增加磨侧机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所述主轴45与所述第一电机44之间设置有平移组件46,所述平移组件46用于带动所述第一电机44水平移动。
设置平移组件46,既可以实现打磨组件的快速移动,还可以利用平移组件46缓冲砂带对水盆的作用力,使得砂带对水盆的作用力保持恒定,避免打磨不均匀。
平移组件46可以由导轨和气缸组成,制造和采购均十分方便,而且,成本低廉。
以上实施例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自身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结合成新的实施例。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双头磨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设置有多向活动的夹具(2),所述夹具(2)用于固定待打磨的水盆,所述机架(1)设置有立柱(3),所述立柱(3)设置有磨侧机构,所述磨侧机构设置于所述夹具(2)的上方,所述磨侧机构包括第一打磨组件(41)、第二打磨组件(42)、安装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和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的第一支架(43)、带动所述第一支架(43)摆动的第一电机(44)、带动所述第一电机(44)水平转动的主轴(45),所述主轴(45)与所述立柱(3)可升降连接,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用于打磨水盆的内侧,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用于打磨水盆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头磨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43)转动连接的第一打磨轴(411)、与所述第一打磨轴(411)传动连接的第三电机、与所述第一打磨轴(411)平行设置的第一被动轴(413),所述第一打磨轴(411)和所述第一被动轴(413)配置有第一打磨砂带,所述第一打磨砂带设置于所述第一打磨轴(411)的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头磨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43)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被动轴(413)的第一导轨(414)、带动所述第一被动轴(413)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411)的第一气缸(4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头磨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43)为上下延伸的板件,所述第一导轨(414)和所述第一气缸(41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43)的一侧,所述第一打磨轴(411)和所述第三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43)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头磨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动轴(413)包括固定半轴(416)和活动半轴(417),所述活动半轴(417)与所述固定半轴(416)转动连接,所述活动半轴(417)配置所述第一打磨砂带,所述活动半轴(417)的末端朝远离所述第一打磨轴(411)的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头磨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包括第二打磨轴(421)、第二被动轴(422)、配置在所述第二打磨轴(421)和所述第二被动轴(422)上的第二打磨砂带,所述第二打磨砂带设置于所述第二打磨轴(421)的底端,所述第二打磨砂带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打磨砂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头磨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43)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43)包括水平延伸部(431)和上下延伸部(432),所述第一打磨组件(41)设置于所述上下延伸部(432),所述第二打磨组件(42)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431),所述第一电机(44)设置于所述水平延伸部(431)和所述上下延伸部(432)的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头磨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45)与所述第一电机(44)之间设置有平移组件(46),所述平移组件(46)用于带动所述第一电机(44)水平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06645.1U CN211465849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一种双头磨侧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06645.1U CN211465849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一种双头磨侧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65849U true CN211465849U (zh) | 2020-09-11 |
Family
ID=72367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06645.1U Active CN211465849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一种双头磨侧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6584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48340A (zh) * | 2019-12-10 | 2020-04-03 | 江门市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头磨侧机及打磨方法 |
-
2019
- 2019-12-10 CN CN201922206645.1U patent/CN21146584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48340A (zh) * | 2019-12-10 | 2020-04-03 | 江门市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头磨侧机及打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051621U (zh) | 用于钼旋压坩埚材料打磨的打磨机 | |
CN211465849U (zh) | 一种双头磨侧机 | |
CN210588477U (zh) | 轧辊外圆磨床 | |
CN211103337U (zh) | 一种鱼肚白人造石英石抛光装置 | |
CN203357189U (zh) | 一种高精度数控宝石滚磨成型机 | |
CN110948340A (zh) | 一种双头磨侧机及打磨方法 | |
CN107649998A (zh) | 一种立式磨光机 | |
CN111515810A (zh) | 一种cnc机加工中心曲轴精磨加工方法 | |
CN210010784U (zh) | 一种玻璃边角加工打磨机 | |
CN211103222U (zh) | 一种石材加工用手扶磨机 | |
CN110814868A (zh) | 高精度变速箱轴打磨工艺 | |
CN110549231A (zh) | 抛光机 | |
CN206140276U (zh) | 蓝宝石晶片四柱抛光机 | |
CN200984705Y (zh) | 一种自动研磨抛光装置 | |
CN214292476U (zh) | 一种圆盘式研磨机 | |
CN103042462B (zh) | 一种精密数控双磨头宝石滚磨成型机 | |
CN210588672U (zh) | 一种圆砂机磨头机构 | |
CN211193403U (zh) | 一种公自转抛光机 | |
CN209793309U (zh) | 一种人造石英石板打磨机、打磨头及磨具 | |
CN203357218U (zh) | 一种精密数控双磨头宝石滚磨成型机 | |
CN210476487U (zh) | 一种精准减震器内部打磨生产装置 | |
CN209477963U (zh) | 一种游星研磨头、双头研磨机构及3d抛光装置 | |
CN207155468U (zh) | 一种带有组合头的深筒立式抛光机 | |
CN210588503U (zh) | 抛光机 | |
CN218533904U (zh) | 一种钢化玻璃磨边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