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54393U - 干式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干式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54393U CN211454393U CN202020614981.XU CN202020614981U CN211454393U CN 211454393 U CN211454393 U CN 211454393U CN 202020614981 U CN202020614981 U CN 202020614981U CN 211454393 U CN211454393 U CN 2114543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heating tank
- dry
- tank
- tim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845 cartilag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853 buffer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000004190 Enzym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90000790 Enzym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IAYPIBMASNFSPL-UHFFFAOYSA-N Ethylene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O1 IAYPIBMASNFSP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N.C=CC1=CC=CC=C1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321 cartilage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97 blin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911 enzymatic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et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85 persist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04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式加热装置,包含:设置有至少一加热槽的外壳;设置于至少一加热槽中的至少一检测元件;设置于至少一加热槽附近,且用以对加热槽进行加热并感测加热槽温度的至少一加热控制元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中的处理模块,当容器置于至少一加热槽时,至少一检测元件输出检测信号至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输出加热信号至加热控制元件,将加热槽加热至预定温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式加热装置方便携带使用,且用毕即抛以达到有效降低手术感染可能性的功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式加热器,具体涉及一种可应用于医疗手术的一次性干式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手术的进行中经常需要使用到各种液体,例如缓冲液或冲洗液等,这些液体通常被保持在室温,直到需要使用时才会取出进行预热,以将所述液体加热至适当温度(例如人体温度)。大量液体的使用通常利用恒温柜等装置进行加热保温,但这种加热方式无法精准控制加热温度。在部分手术中需要将液体进行精密控温,例如,在软骨修复手术中,首先将缓冲液等加热至适当温度(例如人体温度),再置入酵素及自患者取下的软骨组织进行酵素反应,以分解软骨组织来取得被软骨组织包覆的软骨细胞,才得以进行将软骨细胞植入的步骤。
然而,目前在上述情况所使用的加热方式,大多仍采用水浴进行加热。由于水浴机通常并不放置在手术室中,因而缓冲液需在手术室外部加热完成后,再以人工移动至手术室内。这种加热方式可能造成缓冲液因水浴槽的不清洁或移动过程中遭到污染,而大大增加手术感染的风险。因此,可被灭菌且用毕即抛以有效降低感染可能性的加热装置的需求亟待满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手术中使用到的液体进行有效控温、降低手术感染可能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干式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包含:设置有至少一加热槽的外壳;设置于至少一加热槽中的至少一检测元件;设置于至少一加热槽附近的至少一加热控制元件,至少一加热控制元件用以对至少一加热槽进行加热并感测加热槽的温度;以及设置于外壳中的处理模块,当容器置于至少一加热槽时,至少一检测元件输出检测信号至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输出加热信号至至少一加热控制元件,将至少一加热槽加热至预定温度。
较佳地,所述干式加热装置进一步包含定时元件,当至少一加热槽加热至预定温度时,处理模块输出定时信号至定时元件,使定时元件对预定时间计时。
较佳地,所述干式加热装置进一步包含显示定时元件计时状态或显示所述干式加热装置状态的指示器。
较佳地,所述干式加热装置进一步包含设置于外壳中的警示元件,当定时元件对预定时间计时完成后,所述处理模块输出警示信号至警示元件,通过所述警示元件发出警示音。
较佳地,所述至少一加热槽包含第一加热槽及第二加热槽,且至少一加热控制元件包含用以对第一加热槽加热控温的第一加热控制元件及用以对第二加热槽加热控温的第二加热控制元件。
较佳地,第一加热槽加热到达预定温度并且定时元件对预定时间计时完成后,处理模块自动输出加热信号至第二加热控制元件,用以将第二加热槽加热至预定温度。
较佳地,所述第一加热槽的开口孔径大于第二加热槽的开口孔径。
较佳地,所述预定温度为34~40℃。
较佳地,所述至少一加热槽具有设置于至少一加热槽的底部边缘,并自底部边缘向底部中心延伸的多个突出部。
较佳地,所述外壳由可灭菌的材料制成。
较佳地,所述预定时间为5~30分钟。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干式加热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干式加热装置通过其配置能精准控温且整体体积小,因而能在满足使用者的加热需求,同时方便携带使用,解决控温不佳等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干式加热装置是以干式方式进行加热,不需额外的流体进行均温,能避免因所述流体带来的可能污染,而造成手术感染风险的可能性。
(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干式加热装置由可灭菌的材料制成,因而在进行手术前,可先以例如环氧乙烷(ethylene oxide,EO)灭菌或伽玛射线(gamma-ray)灭菌方式进行灭菌,并在术后使用完毕即可抛弃,进而大幅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干式加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干式加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干式加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干式加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方块图。
符号说明
10:外壳
100、101:干式加热装置
110:第一加热槽
111:突出部
120:第二加热槽
130:第一检测元件
131:第一检测信号
132:第二检测信号
140:第二检测元件
141:第三检测信号
142:第四检测信号
150:第一加热控制元件
151:第一温度信号
152:第三温度信号
160:第二加热控制元件
161:第二温度信号
163:第四温度信号
170:处理模块
171:第一加热信号
172:第一定时信号
173:预热信号
174:第二定时信号
175:第一停止信号
176:第二加热信号
177:第二停止信号
178:第一警示信号
179:第三停止信号
180:定时元件
181:第一计时完成信号
182:第二计时完成信号
190:警示元件
200:指示器
300:开关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较佳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图1、图2和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干式加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平面图及方块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式加热装置可用以对人体输液(例如透析液、生理食盐水、血液等)、缓冲液等提供加热与保温作用,所述干式加热装置100包含:外壳10、第一加热槽110、第二加热槽120、第一检测元件130、第二检测元件140、第一加热控制元件150、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处理模块170、定时元件180、指示器200以及开关元件300,其中外壳10可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等材料制成,因此外壳10可使用环氧乙烷杀菌的方式进行灭菌,且第一加热槽110及第二加热槽120可由高导热性材料所制成,其中高导热性材料包含铜、铝、镍、银及其合金,较佳为使用铝材料。另外,处理模块170可采用印刷电路板元件(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如图2所示,第一加热槽110及第二加热槽120可为圆形柱状,且第一加热槽110的开口直径可大于第二加热槽120的开口直径,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就是说,第一加热槽110及第二加热槽120的形状及开口直径可根据置入进行加热的容器形状及尺寸进行调整,例如第一加热槽110及第二加热槽120的开口直径亦可为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槽110的底部边缘具有向底部中心延伸的多个突出部111,可配合容器的形状用以增加容器置入的稳定性,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突出部111可被省略,或是在第一加热槽110及第二加热槽120中皆设置有突出部111。
再者,第一检测元件130及第二检测元件140可分别设置在第一加热槽110及第二加热槽120中,用以检测是否有容器置入第一加热槽110或第二加热槽120,检测元件可例如采用光遮断式传感器等。第一加热控制元件150可设置于第一加热槽110的附近,用以将第一加热槽110加热至预定温度并感测其温度。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可设置于第二加热槽120的附近,用以将第二加热槽120加热至预定温度并感测其温度。预定温度可设定为34~40℃,较佳为37℃。
本实施例中,定时元件180及指示器200可设置于外壳10中,并且指示器200的显示部分可露出于外壳10表面上。定时元件180可根据自处理模块170所接收的定时信号决定计时的预定时间,预定时间可为5~30分钟,较佳为10~20分钟。指示器200的显示部分可基于定时元件180的计时状态显示剩余时间。根据实施例,如图2及图3所示,指示器200的显示部分可以闪烁点灯的方式显示定时元件180计时的剩余时间。举例而言,指示器200的显示部分可为以5分钟为间隔的LED指示灯(例如,5分钟、10分钟、15分钟及20分钟),在进行计时的状态下,指示灯将闪烁红灯,并随着计时的时间每5分钟依序熄灯直到完成计时后,指示灯则亮起绿灯,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亦可以屏幕方式显示剩余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可进一步包含电源单元(图中未显示),其可与开关装置300电性连接,使用者在使用前可打开开关装置300,使电源单元供电来启动干式加热装置100。在一实施例中,电源单元可例如为电池座,装设电池来供应电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电源单元亦可为电头模块,以插电模式进行供电来增加加热装置使用持续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当使用者在使用干式加热装置100时,首先将符合第一加热槽110尺寸的容器置入第一加热槽110,第一检测元件130检测到第一加热槽110有容器的置入后,传输第一检测信号131至处理模块170,处理模块170基于第一检测信号131传输第一加热信号171至第一加热控制元件150,使第一加热控制元件150对第一加热槽110进行加热。当第一加热控制元件150感测第一加热槽110到达预定温度,例如37度时,将传输第一温度信号151至处理模块170,处理模块170基于第一温度信号151传输第一定时信号172至定时元件180,定时元件180开始倒数计时例如10分钟,且指示器200随着定时元件180的计时时间,将计时时间显示于指示器200的显示部分。也就是说,当定时元件180开始计时10分钟时,于指示器200显示为10分钟的指示灯的开始闪烁红灯,当计时完成后将亮绿灯,并且在时间到达后,定时元件180将传输第一计时完成信号181至处理模块170,处理模块170将基于第一计时完成信号181传输预热信号173至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基于预热信号173将第二加热槽120预热至37度。当第一检测元件130检测到用户将第一加热槽110中的容器取出时,即传输第二检测信号132至处理模块170,处理模块170基于第二检测信号132传输第一停止信号175至第一加热控制元件150,以停止对第一加热槽110的加热,此时指示器200显示为绿灯的指示灯将熄灭。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加热槽120完成预热动作后将传输第二温度信号161至处理模块170,若处理模块170尚未接收到第二检测信号132,处理模块170将再次传输第一加热信号171至第一加热控制元件150,将第一加热槽110再次加热至预定温度。当第一加热控制元件150感测到第一加热槽110已达预定温度后,将再次传输第三温度信号152至处理模块170,处理模块170将基于第三温度信号152再次传输预热信号173至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使第二加热槽120再次预热,因此第一加热槽110及第二加热槽120两者将处在持续循环切换以进行保温的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当使用者将符合第二加热槽120尺寸的容器置入第二加热槽120,第二检测元件140检测到容器的置入后,传输第三检测信号141至处理模块170,处理模块170基于第三检测信号141传输第二加热信号176至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将对第二加热槽120进行加热并感测温度。当第二加热槽120到达预定温度后,将传输第四温度信号163至处理模块170,处理模块170基于第四温度信号163传输第二定时信号174至定时元件180,定时元件180开始倒数计时例如20分钟,并且指示器200的指示为20分钟的指示灯开始闪烁红灯,当计时完成后指示灯将亮起绿灯,并且定时元件180将传输第二计时完成信号182至处理模块170。当第二检测元件140检测到第二加热槽120中的容器被取出时,将传输第四检测信号142至处理模块170,处理模块170基于第四检测信号142传输第二停止信号177至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以停止对第二加热槽120的加热,此时指示器200的指示灯将熄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式加热装置100,通过其配置可精准控温两个加热槽,使两个加热槽加热并维持在预定温度,而不需使用流体加热方式,进而避免了因流体污染所导致的感染风险。再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式加热装置100仅利用电池即可满足装置电源需求,因此可方便携带使用,并在使用完毕后即可抛弃。因此,当干式加热装置100应用于例如软骨修复手术时,使用者可将装有缓冲液的容器置于第一加热槽110加热至预定温度后,将加热完成的缓冲液直接倒入装有自患者取下的软骨组织及酵素的另一容器中,再将所述另一容器置于第二加热槽120加热,利用酵素分解软骨组织以取得用于植入患者体内的软骨细胞。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干式加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方块图。在第二实例中,各元件的连结关系均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便不再加以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提出的干式加热装置101进一步包含警示元件190。
由图1、图2及图4可知,当使用者以第二加热槽120进行加热,并在定时元件180倒数计时20分钟完成后,定时元件180将传输第二计时完成信号182至处理模块170,处理模块170基于第二计时完成信号182传输第一警示信号178至警示元件190,警示元件190将以第一预定间隔(例如2秒)发出警示音,直到处理模块170接收到第四检测信号142后,处理模块170将分别传输第二停止信号177及第三停止信号179至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及警示元件190,以停止加热及警示的动作。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就是说,警示元件190亦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来设定警示状况。举例而言,当警示元件190以第一预定间隔发出警示音并经过,一预定时间(例如,10分钟)后,处理模块170可传输预热信号173至第二加热控制元件160,以进行第二加热槽120的保温,同时传输另一停止信号至警示元件190,警示元件190将以第二预定间隔(例如3秒)发出警示音,直到处理模块170接收到第四检测信号142,才停止警示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干式加热装置101,可以进一步包含警示元件190,用于提醒使用者第二加热槽120中的容器已处于加热完成的状态,以避免液体加热过度的可能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干式加热装置的操作步骤及信号传递的方式,皆可依据使用者的需要而对其进行等效修改或变更,例如,在启动电源单元后,第一加热槽110及第二加热槽120皆已置入容器的状况下,处理模块170将仅传输第一加热信号171进行第一加热槽110的加热,并在第一加热槽110加热完成后,再传输第二加热信号176进行第二加热槽120的加热。
再者,在使用者先将容器置入第二加热槽120的情况下,处理模块170将先对第二加热槽120进行预热及加热动作。若第二加热槽120正在进行预热动作时,再将另一容器置入第一加热槽110的情况下,处理模块170将传输第一加热信号171进行第一加热槽110的加热。然而,在第二加热槽120已进入加热并进入计时动作时,处理模块170将忽略第一检测信号131,而不对第一加热槽110进行加热。
此外,在第一加热槽110或第二加热槽120在进行加热且尚未完成计时动作的情况下,使用者将置于第一加热槽110或第二加热槽120中的容器取出时,定时元件180的计时动作将自动归零,若再次置入容器时,计时动作将重新开始。在又一实施例中,在上述情况下,将第二加热槽120中的容器取出后,处理模块170可传输预热信号173使第二加热槽120维持在预定温度下进行保温,此时指示器200的指示灯可呈现持续亮红灯状态。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包含:
外壳,其中设置有至少一加热槽;
至少一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槽中;
至少一加热控制元件,设置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槽的附近,所述至少一加热控制元件用以对所述至少一加热槽进行加热并感测加热槽的温度;
以及一处理模块,设置于所述外壳中,当容器置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槽时,所述至少一检测元件输出检测信号至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输出加热信号至所述至少一加热控制元件,将所述至少一加热槽加热至预定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式加热装置进一步包含定时元件,当所述至少一加热槽加热至预定温度时,所述处理模块输出定时信号至所述定时元件,使所述定时元件对预定时间计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式加热装置进一步包含显示所述定时元件计时状态或显示所述干式加热装置状态的指示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式加热装置进一步包含设置于所述外壳中的警示元件,当所述定时元件对预定时间计时完成后,所述处理模块输出警示信号至警示元件,通过所述警示元件发出警示音。
5.如权利要求2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槽包含第一加热槽及第二加热槽,且至少一加热控制元件包含用以对第一加热槽加热控温的第一加热控制元件及用以对第二加热槽加热控温的第二加热控制元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加热槽加热到达预定温度并且所述定时元件对预定时间计时完成后,所述处理模块自动输出加热信号至第二加热控制元件,用以将第二加热槽加热至预定温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加热槽的开口孔径大于第二加热槽的开口孔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温度为34~4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槽具有设置于所述至少一加热槽的底部边缘,并自底部边缘向底部中心延伸的多个突出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由可灭菌的材料制成。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干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时间为5~30分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12481U TWM590460U (zh) | 2019-09-20 | 2019-09-20 | 乾式加熱裝置 |
TW108212481 | 2019-09-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54393U true CN211454393U (zh) | 2020-09-08 |
Family
ID=70414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614981.XU Active CN211454393U (zh) | 2019-09-20 | 2020-04-22 | 干式加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54393U (zh) |
TW (1) | TWM590460U (zh) |
-
2019
- 2019-09-20 TW TW108212481U patent/TWM590460U/zh unknown
-
2020
- 2020-04-22 CN CN202020614981.XU patent/CN211454393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90460U (zh) | 2020-0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76030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suring sterility of disposable medical items used with medical equipment | |
US7854230B2 (en) | Heated medical instrument stand with surgical drape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fluid and leaks in the stand tray | |
US5520892A (en) | Sterilization unit for dental handpieces and other instruments | |
US20040200483A1 (en) | Surgical drape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fluid and leaks in thermal treatment system basins | |
US20040200480A1 (en) | Surgical drape with conductor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fluid and leaks in thermal treatment system basins | |
CN107982606B (zh) | 一种智能输液监控装置 | |
BR112019026283A2 (pt) | sistema de janela para scanner intraoral | |
CN105457130A (zh) | 一种内科用输液护理装置 | |
CN211454393U (zh) | 干式加热装置 | |
CN107320816A (zh) | 一种输液提醒系统 | |
CN102151365A (zh) | 口腔治疗仪及一次性治疗探头 | |
CN107865685A (zh) | 取卵手术用卵泡液试管恒温装置 | |
US12247696B2 (en) | Automatic coupling agent feeder | |
CN107786674A (zh) | 用于腹透的移动式清洁换液屋的电路控制系统 | |
CN203874128U (zh) | 一种多功能奶瓶 | |
CN111681370A (zh) | 可贮存恒温输液加热器的充电、消毒、共享5g一体机 | |
CN220256442U (zh) | 腹腔镜镜头加热防雾组件 | |
CN209933642U (zh) | 一种普外科灌肠治疗装置 | |
CN209154716U (zh) | 一种迷你型小儿外科用输液加热盘 | |
CN203424952U (zh) | 听诊器加温装置 | |
CN219461087U (zh) | 一种腹腔镜手术镜头加温除雾的容器 | |
CN210205413U (zh) | 一种听诊器加热消毒装置 | |
CN208693035U (zh) | 一种多功能温奶器 | |
CN215840529U (zh) | 一种恒温灌注机 | |
CN222150034U (zh) | 一种听诊器加热装置和听诊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