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02901U - 摄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02901U CN211402901U CN201921227974.8U CN201921227974U CN211402901U CN 211402901 U CN211402901 U CN 211402901U CN 201921227974 U CN201921227974 U CN 201921227974U CN 211402901 U CN211402901 U CN 2114029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axis
- image
- following conditional
- im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claims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06010010071 Co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059 cover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50 prog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摄像镜头,其能够满足广角、低背以及低F值的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该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在光轴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二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三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满足预定条件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摄像装置所使用的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的在固体摄像元件上成像被摄体的像的摄像镜头,尤其涉及一种在不断小型化、高性能化的智能手机和移动电话、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游戏机、PC、机器人等信息设备等,以及附加有相机功能的家电产品、以及监视用相机或汽车等上搭载的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家电产品、信息终端设备、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中普遍搭载有相机功能。另外,当前对于融合了相机功能的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高,从而各式各样的商品的开发不断开展。
这样的设备中所搭载的摄像镜头,需要小型也需要高分辨率性能。
作为以往的期待高性能化的摄像镜头,例如已知有以下专利文献1的摄像镜头。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6228305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二透镜,凹面朝向像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合成光焦度为负的值。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想要通过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结构来实现广角化、低背化以及低F值化时,非常难以进行周边部的像差校正,不能够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衡地满足广角化,低背化以及低F值化的要求,且具备良好地校正各像差的高分辨率的摄像镜头。
并且,关于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用语,透镜的面的凸面、凹面、平面是指近轴(光轴附近)的形状。光焦度是指近轴(光轴附近)的光焦度。极点是指切平面与光轴垂直相交的光轴上以外的非球面上的点。光学总长是指,从位于最靠物体侧的光学元件的物体侧的面至摄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另外,光学总长及后焦距是通过对配置于摄像透镜与摄像面之间的IR截止滤光片或保护玻璃等的厚度进行空气换算而得到的距离。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在光轴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二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三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
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通过第一透镜在光轴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畸变。第二透镜良好地校正在第一透镜产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通过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第三透镜良好地校正周边部的像差。第四透镜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第五透镜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像散、场曲和畸变。另外,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通过形成为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能够更好地校正场曲和畸变,并且能够适当地控制光线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的形状。
通过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和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平面的形状。
通过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和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平面的形状,而不会影响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通过双面形成为非球面,能够良好地校正周边部的像散、场曲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四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正的光焦度。
通过第四透镜的光焦度为正的值,能够更容易地实现低背化。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四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
通过第四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
通过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1)0.70<νd3/νd4<1.30
其中,
νd3:第三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4:第四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条件式(1)将第三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与第四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2)0.40<r2/f<1.20
其中,
r2: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2)将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小于条件式(2)的上限值,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3)2.20<r9/f<6.00
其中,
r9: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3)将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小于条件式(3)的上限值,能够良好地校正场曲。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3)的下限值,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4)0.55<(T1/f)×100<1.40
其中,
T1: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4)将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间隔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4)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和像散。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5)7.50<f2/f5<19.50
其中,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条件式(5)将第二透镜的光焦度与第五透镜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5)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6)2.80<(T4/f)×100<9.00
其中,
T4:第四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6)将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光轴上的间隔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6)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7)0.05<T1/T2<0.18
其中,
T1: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2: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条件式(7)将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间隔和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间隔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7),能够控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间隔和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间隔的差变大,从而能够实现低背化。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7)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8)0.70<D3/T3<1.40
其中,
D3: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T3:第三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四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条件式(8)将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小于条件式(8)的上限值,防止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厚,易于确保第三透镜的物体侧和像侧的空气间隔。其结果,能够实现低背化。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8)的下限值,防止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薄,使透镜的成型性变得良好。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8)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9)1.80<D4/T4<3.50
其中,
D4:第四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T4:第四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条件式(9)将第四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小于条件式(9)的上限值,防止第四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厚,易于确保第四透镜的物体侧和像侧的空气间隔。其结果,能够实现低背化。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9)的下限值,防止第四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薄,使透镜的成型性变得良好。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9)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10)0.40<r3/f<1.15
其中,
r3: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0)将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小于条件式(10)的上限值,能够良好地校正场曲。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1)0.50<r3/r4<1.45
其中,
r3: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条件式(11)将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和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1)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12)f2/f<-3.50
其中,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2)将第二透镜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2)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畸变,能够实现低背化。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13)TTL/EPd≤2.30
其中,
EPd:入射光瞳直径,
TTL:光学总长。
条件式(13)规定光学总长和入射光瞳直径的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3)的范围,能够控制光学总长变短,能够抑制降低周围光量,其结果,从而能够获得从画面中心至周边足够地亮度的画像。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14)-1.00<(D2/f2)×100<-0.55
其中,
D2: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条件式(14)将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小于条件式(14)的上限值,防止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薄,使透镜的成型性变得良好。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14)的下限值,防止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厚,易于确保第二透镜的物体侧和像侧的空气间隔。其结果,能够实现低背化。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14)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彗差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
(15)0.50<f1/f<1.65
其中,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15)将第一透镜的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通过小于条件式(15)的上限值,第一透镜的正的光焦度变为适当的值,能够实现低背化。另一方面,通过大于条件式(15)的下限值,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光焦度为负的值,且更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16)-13.00<f23/f<-3.50
其中,
f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通过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合成光焦度为负的值,有利于色像差的校正。条件式(16)将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合成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内。通过小于条件式(16)的上限值,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负的合成光焦度变为适当的值,能够实现低背化。另外,通过大于条件式(16)的下限值,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和畸变。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光焦度为正的值,且更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
(17)45.00<f45/f
其中,
f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通过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合成光焦度为正的值,有利于低背化的实现。条件式(17)将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合成光焦度规定在适当的范围内。通过满足条件式(17)的范围,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实用新型的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一种均衡地满足广角化、低背化以及低F值化的要求,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并且具有高分辨率的摄像镜头。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图3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图5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6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图7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8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ST 孔径光阑
L1 第一透镜
L2 第二透镜
L3 第三透镜
L4 第四透镜
L5 第五透镜
ih 最大像高
IR 滤光片
IMG 摄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图3、图5和图7分别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至4所涉及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在光轴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二透镜L2,在光轴X附近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三透镜L3,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在光轴X附近凹面朝向像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X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
第五透镜L5与摄像面IMG(即,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之间配置有红外截止滤光片或保护玻璃等滤光片IR。另外,能够省略该滤光片IR。
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体侧,因此易于校正各像差,并易于控制高像高的光线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
第一透镜L1具有正的光焦度,其形状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因此,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像散和畸变。
第二透镜L2具有负的光焦度,其形状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因此,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色像差、像散和畸变。
第三透镜L3在光轴X附近平面朝向物体侧及像侧且实质上在光轴X附近不具有光焦度。因此,而不会影响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通过双面形成为非球面,良好地校正周边部的像散、场曲和畸变。
第四透镜L4具有正的光焦度,其形状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因此,光线向第四透镜L4的入射角変为适当的值,并且良好地校正像散、场曲和畸变。
第五透镜L5具有负的光焦度,其形状形成为在光轴X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因此,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像散、场曲和畸变。
另外,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的面和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X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因此,更好地校正场曲和畸变,并且能够适当地控制光线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的所有透镜由各自单个透镜构成。仅由单个透镜构成能够更多使用非球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全部透镜面形成为适当的非球面,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另外,与采用接合透镜时相比,因为能够减少工时,所以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制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在所有的透镜中采用塑料材料从而容易进行制造,且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大批量生产。
另外,所采用的透镜材料并不限定于塑料材料。通过采用玻璃材料,能够期待更高性能化。并且,优选将所有的透镜面形成为非球面,但也可以根据所要求的性能而采用容易制造的球面。
本实施方式中的摄像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至(17),从而发挥较佳的效果。
(1)0.70<νd3/νd4<1.30
(2)0.40<r2/f<1.20
(3)2.20<r9/f<6.00
(4)0.55<(T1/f)×100<1.40
(5)7.50<f2/f5<19.50
(6)2.80<(T4/f)×100<9.00
(7)0.05<T1/T2<0.18
(8)0.70<D3/T3<1.40
(9)1.80<D4/T4<3.50
(10)0.40<r3/f<1.15
(11)0.50<r3/r4<1.45
(12)f2/f<-3.50
(13)TTL/EPd≤2.30
(14)-1.00<(D2/f2)×100<-0.55
(15)0.50<f1/f<1.65
(16)-13.00<f23/f<-3.50
(17)45.00<f45/f
其中,
νd3:第三透镜L3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4:第四透镜L4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D2:第二透镜L2的光轴X上的厚度,
D3:第三透镜L3的光轴X上的厚度,
D4:第四透镜L4的光轴X上的厚度,
T1:第一透镜L1的像侧的面至第二透镜L2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T2:第二透镜L2的像侧的面至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T3:第三透镜L3的像侧的面至第四透镜L4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T4:第四透镜L4的像侧的面至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X上的距离,
TTL:光学总长,
EPd:入射光瞳直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f1:第一透镜L1的焦距,
f2:第二透镜L2的焦距,
f5:第五透镜L5的焦距,
f23: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的合成焦距,
f45: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合成焦距,
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L2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9: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此外,没必要全部满足上述各条件式,通过单独满足每个条件式,能够得到与各条件式相对应的作用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a)至(17a),从而发挥更佳的效果。
(1a)0.85<νd3/νd4<1.15
(2a)0.65<r2/f<1.05
(3a)2.75<r9/f<5.00
(4a)0.85<(T1/f)×100<1.25
(5a)9.00<f2/f5<16.00
(6a)4.00<(T4/f)×100<7.50
(7a)0.08<T1/T2<0.14
(8a)0.90<D3/T3<1.25
(9a)2.20<D4/T4<3.20
(10a)0.65<r3/f<1.00
(11a)0.85<r3/r4<1.30
(12a)-13.00<f2/f<-5.00
(13a)TTL/EPd≤2.20
(14a)-0.90<(D2/f2)×100<-0.65
(15a)0.80<f1/f<1.35
(16a)-10.50<f23/f<-5.00
(17a)70.00<f45/f
其中,各条件式的符号与前段中的说明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在透镜面的非球面上采用的非球面形状在将光轴方向的轴设为Z,将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高度设为H,将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将圆锥系数设为k,将非球面系数设为A4、A6、A8、A10、A12、A14、A16、A18、A20时,通过数学式1来表示。
[数学式1]
接着,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镜头的实施例。各实施例中,f表示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no表示F值,ω表示半视场角,ih表示最大像高,TTL表示光学总长。并且,i表示从物体侧数起的面序号,r表示近轴曲率半径,d表示光轴上的透镜面之间的距离(面间隔),Nd表示d线(基准波长)的折射率,νd表示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另外,关于非球面,在面序号i的后面附加*(星号)符号来表示。
[实施例1]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1。
[表1]
实施例1
单位mm
f=3.63
Fno=1.80
ω(°)=38.5
ih=2.93
TTL=4.24
面数据
组成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如表5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17)。
图2针对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球面像差图表示相对于F线(486nm)、d线(588nm)、C线(656nm)的各波长的像差量。并且,像散图中分别示出弧矢像面S上的d线的像差量(实线)、及子午像面T上的d线的像差量(虚线)(图4、图6及图8中均相同)。如图2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实施例2]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2。
[表2]
实施例2
单位mm
f=3.63
Fno=1.80
ω(°)=38.5
ih=2.93
TTL=4.24
面数据
组成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如表5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17)。
图4针对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如图4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实施例3]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3。
[表3]
实施例3
单位mm
f=3.63
Fno=1.80
ω(°)=38.5
ih=2.93
TTL=4.24
面数据
组成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如表5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17)。
图6针对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如图6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实施例4]
将基本的透镜数据示于以下的表4。
[表4]
实施例4
单位mm
f=3.63
Fno=1.80
ω(°)=38.5
ih=2.93
TTL=4.24
面数据
组成透镜数据
非球面数据
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如表5所示,满足条件式(1)至(17)。
图8针对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示出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如图8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了良好的校正。
表5示出实施例1至实施例4所涉及的条件式(1)至(17)的值。
[表5]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摄像镜头应用于附设有相机功能的产品的情况下,能够有助于该相机的广角化、低背化以及低F值化,并且能够实现相机的高性能化。
Claims (20)
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在光轴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
第二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光焦度;
第三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以及
第五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以及(3):
(1)0.70<νd3/νd4<1.30
(2)0.40<r2/f<1.20
(3)2.20<r9/f<6.00
其中,
νd3:第三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4:第四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r2: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9: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正的光焦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4)0.55<(T1/f)×100<1.40
其中,
T1: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6)2.80<(T4/f)×100<9.00
其中,
T4:第四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7)0.05<T1/T2<0.18
其中,
T1: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2: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8)0.70<D3/T3<1.40
其中,
D3: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T3:第三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四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9)1.80<D4/T4<3.50
其中,
D4:第四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T4:第四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1)0.50<r3/r4<1.45
其中,
r3: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12)f2/f<-3.50
其中,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13)TTL/EPd≤2.30
其中,
EPd:入射光瞳直径,
TTL:光学总长。
12.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在光轴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
第二透镜,在光轴附近具有负的光焦度;
第三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以及
第五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的形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以及(5):
(4)0.55<(T1/f)×100<1.40
(5)7.50<f2/f5<19.50
其中,
T1: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1)0.70<νd3/νd4<1.30
其中,
νd3:第三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νd4:第四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2)0.40<r2/f<1.20
其中,
r2: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10)0.40<r3/f<1.15
其中,
r3: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3)2.20<r9/f<6.00
其中,
r9:第五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1)0.50<r3/r4<1.45
其中,
r3:第二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12)f2/f<-3.50
其中,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摄像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13)TTL/EPd≤2.30
其中,
EPd:入射光瞳直径,
TTL:光学总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42118A JP7011986B2 (ja) | 2018-07-30 | 2018-07-30 | 撮像レンズ |
JP2018-142118 | 2018-07-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02901U true CN211402901U (zh) | 2020-09-01 |
Family
ID=6938394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27974.8U Active CN211402901U (zh) | 2018-07-30 | 2019-07-30 | 摄像镜头 |
CN201910693385.7A Active CN110780419B (zh) | 2018-07-30 | 2019-07-30 | 摄像镜头 |
CN202110885975.7A Active CN113671669B (zh) | 2018-07-30 | 2019-07-30 | 摄像镜头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93385.7A Active CN110780419B (zh) | 2018-07-30 | 2019-07-30 | 摄像镜头 |
CN202110885975.7A Active CN113671669B (zh) | 2018-07-30 | 2019-07-30 | 摄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243380B2 (zh) |
JP (1) | JP7011986B2 (zh) |
CN (3) | CN21140290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80419A (zh) * | 2018-07-30 | 2020-02-11 | 康达智株式会社 | 摄像镜头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29847B (zh) * | 2020-09-23 | 2024-10-25 | 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像素大光圈镜头 |
TWI769536B (zh) * | 2020-09-28 | 2022-07-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4384677B (zh) * | 2022-03-24 | 2022-06-24 | 浙江华诺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内窥镜用物镜及内窥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70841A (ja) | 1982-03-31 | 1983-10-07 | Honda Motor Co Ltd | 可変ベンチユリ型気化器 |
JPS6228305U (zh) | 1985-08-06 | 1987-02-20 | ||
TWI388878B (zh) * | 2008-12-01 | 2013-03-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取像光學鏡片組 |
TWI421557B (zh) | 2009-07-14 | 2014-01-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攝像透鏡系統 |
TWI438479B (zh) * | 2012-02-08 | 2014-05-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影像擷取光學透鏡組 |
JP2013190574A (ja) | 2012-03-13 | 2013-09-26 | Sony Corp |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CN204515219U (zh) * | 2012-08-29 | 2015-07-29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
CN103293638B (zh) | 2013-02-06 | 2016-03-23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
TW201621380A (zh) * | 2014-12-08 | 2016-06-16 | Calin Technology Co Ltd | 攝像鏡頭 |
CN105093493B (zh) * | 2015-03-06 | 2017-12-0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
CN105988186B (zh) | 2015-06-09 | 2018-09-0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成像镜头 |
JP6377096B2 (ja) | 2016-04-04 | 2018-08-22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CN106970457B (zh) * | 2017-01-24 | 2019-07-26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镜片组 |
TWI639864B (zh) * | 2017-02-17 | 2018-11-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7608057B (zh) | 2017-11-07 | 2023-12-01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透镜组 |
CN108333725B (zh) * | 2018-05-09 | 2023-06-3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组 |
JP7112894B2 (ja) * | 2018-06-19 | 2022-08-04 |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7011986B2 (ja) * | 2018-07-30 | 2022-01-27 |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
2018
- 2018-07-30 JP JP2018142118A patent/JP70119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29 US US16/525,053 patent/US11243380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7-30 CN CN201921227974.8U patent/CN211402901U/zh active Active
- 2019-07-30 CN CN201910693385.7A patent/CN110780419B/zh active Active
- 2019-07-30 CN CN202110885975.7A patent/CN113671669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8-02 US US17/391,819 patent/US11947087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80419A (zh) * | 2018-07-30 | 2020-02-11 | 康达智株式会社 | 摄像镜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947087B2 (en) | 2024-04-02 |
US20210373295A1 (en) | 2021-12-02 |
US11243380B2 (en) | 2022-02-08 |
JP7011986B2 (ja) | 2022-01-27 |
CN110780419B (zh) | 2022-12-13 |
US20200225448A1 (en) | 2020-07-16 |
CN110780419A (zh) | 2020-02-11 |
JP2020020852A (ja) | 2020-02-06 |
CN113671669A (zh) | 2021-11-19 |
CN113671669B (zh) | 2023-0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109452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0720845U (zh) | 摄像镜头 | |
CN209044154U (zh) | 摄像镜头 | |
CN209388011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0123495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1123445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0427924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1293427U (zh) | 摄像镜头 | |
CN209215727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1698377U (zh) | 摄像镜头 | |
CN209514188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0348040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1149033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2515178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1402901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6310383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6310385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4795379U (zh) | 摄像镜头 | |
CN211741689U (zh) | 摄像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19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Tokyo chenmei Optical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Tochigi Patentee before: Kangdazhi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