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354940U -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54940U
CN211354940U CN201921227073.9U CN201921227073U CN211354940U CN 211354940 U CN211354940 U CN 211354940U CN 201921227073 U CN201921227073 U CN 201921227073U CN 211354940 U CN211354940 U CN 211354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hole
protective shell
pipe
oil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270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承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Shaoheng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Shaoheng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Shaoheng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Shaoheng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2707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54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54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54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为了解决以上采用电热丝作为热源的自动化炒锅安全性能低、热量损耗严重,且实际炒锅内部的温度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包括:第一保护壳31、第一隔片311、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进油管41、第一出油管51、第二进油管42、第二出油管52,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垂直连接第一进油管41的一端,第二通孔垂直连接第一出油管51的一端,且第一进油管41和第一进油管41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较为具体的,涉及到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家用自动化炒锅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电动加热的类型,其炒锅内胆的形状为圆柱形,其通过电热丝对圆柱形底部进行加热,在炒菜的过程中,将待炒的食材或者调味料倒入到炒锅后,炒锅会发生自体旋转,使得食材被加热炒熟,这种类型的炒锅主要存在以下缺点:第一,通过电热丝对圆柱形底部进行加热,使得电热丝的温度非常高,并且电热丝加热的时候会产生较大电流,如果一旦发生漏电现象,则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二,电热丝固定在圆柱形的底部,虽然圆柱形的炒锅内胆一直在进行自体旋转,但是电热丝所在的位置温度还是会高于其他位置,容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炒锅内胆容易产生粘锅现象;第三,采用电热丝作为加热源时,虽然电热丝的温度可以高达1000℃以上,但是其通过空气空隙和金属炒锅接触后,炒锅内的温度最多达到200℃,热量损失非常大,使用性能低,而且采用200℃以下的温度,就会很难导致肉类食材被炒熟,并且如果食材量稍微增大,也会导致食材很难炒熟。
第二种类型的自动化炒锅采用高温导热油作为加热源,目前的自动化炒锅采用高温导热油作为加热源时,通常都是将自动炒锅直接置于高温导热油中,由于高温导热油的温度非常高,这容易造成一些安全事故。或者,目前在工业应用的食品加工行业,已经有科研人员提出了循环高温导热油的概念,其基本是通过在储油箱中存储导热油,并通过加热源对导热油进行加热升温,然后通过高压泵将高温导热油输送给自动化炒锅下方固定密封的高温导热油传热油箱中,同时将高温导热油传热油箱中的油抽回到储油箱中,在储油箱和高温导热油传热邮箱之间通过金属软管连接,但是金属软管在经过多次折弯后,会容易产生局部劳损,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以上采用电热丝作为热源的自动化炒锅安全性能低、热量损耗严重,且实际炒锅内部的温度低的问题,以及没有合适的使用导热油作为热源的家用型自动化炒锅的输送高温导热油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通过采用多个垂直相扣的双通路旋转接头作为高温导热油的传输结构,这样可以有利于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高温导热油的传输管的固定连接,这种结构相对于金属软管而言,使用寿命会大大延长,并且其机构设计巧妙,垂直相扣的双通路旋转接头的外壳与内部的高温导热油通路分开,这样可以单独对旋转接头的外壳进行动作处理,增加了多样化动作的可能性。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包括:第一保护壳31、第一隔片311、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进油管41、第一出油管51、第二进油管42、第二出油管52,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垂直连接第一进油管41的一端,第二通孔垂直连接第一出油管51的一端,且第一进油管41和第一进油管41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保护壳31的内部设有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内部隔层312的外壁与第一保护壳31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位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且第二进油管 42和第二出油管52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一内部隔层312平行, 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一内部隔层312的侧壁上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三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四通孔;在第一内部隔层312与第一保护壳31之间固定有第一隔片311,第一隔片311将第一保护壳31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一容置腔室和第二容置腔室,第一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型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路系统还包括第二保护壳32、第二隔片321、第二内部隔层322、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第二保护壳32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上方,且第一保护壳31与第二保护壳32垂直相连,第二保护壳32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其中第五通孔垂直连接第二进油管42 的一端,第六通孔垂直连接第二出油管52的一端,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进油管42位于第二保护壳32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保护壳32的内部设有第二内部隔层322,第二内部隔层322的外壁与第二保护壳32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位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二内部隔层32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二内部隔层322的侧壁上的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七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八通孔;在第二内部隔层322与第二保护壳32之间固定有第二隔片321,第二隔片321将第二保护壳32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三容置腔室和第四容置腔室,第三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五通孔和第七通孔,第四容置腔室上设有第六通孔和第八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型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路系统还包括第三保护壳33,第二保护壳32和第三保护壳33的方向相同且固定连接,仅仅作为第二保护壳32的延长部分,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顺着第三保护壳33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型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路系统还包括第四保护壳34、第三隔片341、第三内部隔层342、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第四保护壳34位于第三保护壳33的远离第二保护壳32的一端,且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三保护壳33垂直固定相连,第四保护壳34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九通孔和第十通孔,其中第九通孔垂直连接第三进油管43的一端,第十通孔垂直连接第三出油管53的一端,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进油管43位于第四保护壳34的外部,在第四保护壳 34的内部设有第三内部隔层342,第三内部隔层342的外壁与第四保护壳34 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位于第三内部隔层342 之间,且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三内部隔层34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三内部隔层342的侧壁上的第十一通孔和第十二通孔,第四进油管44的尾部穿过第十一通孔,第四进油管 44的尾部穿过第十二通孔;在第三内部隔层342与第三保护壳33之间固定有第三隔片341,第三隔片341将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三内部隔层34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五容置腔室和第六容置腔室,第五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九通孔和第十一通孔,第六容置腔室上设有第十通孔和第十二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型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路系统还包括炒锅主体1、传动轴2、保护壳3、进油管4、出油管5、动力装置6,所述的炒锅主体1包括外壁11、内胆12、出口13、固定轴14、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形成容置腔室,出口13与内胆12一体成型,且位于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的顶部;在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的底部设有固定轴14,固定轴14固定在外壁11的内侧,且固定轴14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油孔141和第一出油孔142,第一进油孔141的一端与外壁11与内胆12 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室连通,第一进油孔141的另外一端与外壁11上的通孔对齐贯通,且能够连接外部的导热油,第一出油孔142的一端与外壁11与内胆 12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室连通,第一出油孔142的另外一端与外壁11上的通孔对齐贯通,且能够将内部的导热油通过第一出油孔142排出炒锅主体1;动力装置6包括第一动力装置61和第二动力装置62,固定轴14的中心设有传动轴2,传动轴2与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重合,第一动力装置61能够提供驱动力使得传动轴2发生旋转,从而带动炒锅主体1发生自体旋转,传动轴 2的外侧包覆有第四保护壳34,第四保护壳34的上端固定在外壁11的底部外侧,且传动轴2与第四保护壳34之间存在间隙,确保传动轴2发生旋转的时候第四保护壳34不会跟着旋转,第二动力装置62能够提供驱动力使得第四保护壳34发生Z轴方向的旋转。
进一步的,高温油在第一油泵的作用下从第一进油管41进入到第一容置腔室内部,然后通过第三通孔进入到第二进油管42,然后通过第三容置腔室上的第七瞳孔进入到第三进油管43,然后通过第五容置腔室的第十一通孔进入到第四进油管44,然后通过第一金有关141进入到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内,经过循环后,高温油的温度会降低,然后通过第一出油孔142 排出到第四出油管54中,然后通过第六容置腔室的第十二通孔进入到第三出油管53,然后通过第四容置腔室的第八通孔进入到第二出油管52,然后通过第二容置腔室的第四通孔进入到第一出油管51,并从第一出油管排出上述循环。
进一步的,高温导热油的温度控制在200℃~500℃;较为优选的,高温导热油的温度控制在300℃~400℃,以上导热油的温度比一般的电热丝产生的温度高,一般的电热丝作为加热源时产生的温度最高为200℃,所以用电热丝作为加热源时很难处理肉类食品,而采用以上温度的导热油不但可以顺利处理蔬菜,同时也能处理肉类。
进一步的,第二动力装置62驱动第四保护壳34发生Z轴方向的旋转时,是为了实现向内胆12中投入食材、炒菜和倾倒食材的功能,第四保护壳34 沿着Z轴方向旋转的角度为0°~130°,由于第四保护壳34的中心轴方向与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方向重合,所以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沿着Z轴方向旋转的角度为0°~130°。当实现向内胆12中投入食材功能时,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与水平线的夹角A为90°;当实现炒菜功能时,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与水平线的夹角B为5°~45°,进一步优选的,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与水平线的夹角B为20°~35°;当实现倾倒食材时,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与水平线的夹角C为-25°~35°。
进一步的,第一动力装置61包括第一电机611和第一减速箱612,第一减速箱612的输出轴与传动轴2的下部连接。进一步的,第一电机611采用直流电机,第一动力装置61采用ASLONG A58882-45涡轮蜗杆减速马达。
进一步的,第二动力装置62包括第二电机621和第二减速箱622,第二减速箱622的输出轴与第四保护壳34的外壁直接或者间接相连;第二电机 621采用直流电机,第二动力装置62采用ASLONG A58882-7蜗轮蜗杆减速马达。
进一步的,第二减速箱622的输出轴与第二保护壳32相连,且输出轴与第二保护壳32的中心轴重合。
进一步的,在第二保护壳32与第二动力装置62之间设有散热装置7,在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一动力装置61之间设有散热装置7。
进一步的,在内胆的内部设有刮板121,刮板121的形状为长条形突起物、三角形突起物或者弧形突起物中的一种,刮板12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优选的,刮板121的数量为一个,且刮板121的形状为弧形突起物,且弧形突起物的沿着炒锅外壁11的轴向方向延伸;且刮板121的长度优选为炒锅主体1处于炒菜状态时导热油能够有效导热到内胆12的区域。当然,刮板121的长度可以长于导热油能够有效导热到内胆12的区域的轴向距离,刮板121的长度也可以短于导热油能够有效导热到内胆12的区域的轴向距离。只是,当刮板121的长度过长时,会造成刮板121的长度的浪费;当挂板121的长度过短时,可能会造成内胆12内部无刮板121的轴向方向的食材无法充分混匀。
增加刮板121的原因在于,虽然采用炒锅主体1的自体旋转的方式能够将食材加热均匀,但是不排除当食材量较大时,出现了炒锅主体1旋转,而中心有部分食材处于静止状态的现象,这样就可能会导致食材受热不均匀的现象产生,而刮板121的加入使得食材在刮板121的带动下,会旋转到内胆 12的最上方,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摔落,完成了食材的翻炒,确保了食材受热均匀。
进一步的,出口13的直径为120~140mm,采用以上尺寸的出口不但方便加菜,同时也可以将炒好的食材非常方便的倾倒排出整个炒锅内胆。
进一步的,出口13的长度≧50mm。当出口13的长度过短时,则可能会造成炒好的菜品倾倒产生飞溅;当出口13的长度过长时,可能会造成使用空间的增加,具体的出口13的长度可以根据智能无人厨房的空间确定。
进一步的,在固定轴14的第一进油孔141和/或第一出油孔142上连接有导油管15。当固定轴14的第一进油孔141上连接有导油管15时,从第一进油空141进来的最高温度的导热油会从导油管15的底部沿着导油管15上传到导油管15的顶部,并从导油管15的顶部摔落到外壁11与内胆12的夹层的高温导热油中,这样使得最高温度的导热油与高温导热油产生对流,更加有利于导热油的混合均匀;当固定轴14的第一出油孔142上连接有导油管 15时,外壁11和内胆12中的高温导热油的上方空气中可能会有过量的空气存在,从而产生高压,可以直接通过与第一出油孔142相连的导油管15排出,避免了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高压存在的可能性。再者,导油管15对外壁 11和内胆12中的高温导热油形成物理阻碍作用,改变了高温导热油的运动路径,避免了炒锅主体1自体旋转时,其中的流体处于相对静止的问题,确保了导热油的油温的均匀性。
进一步的,导油管15的底部与第一进油孔141和/或第一出油孔142相连,导油管的顶部需要超过高温导热油的最高液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安全卫生的智能无人厨房炒锅还包括锅盖16,锅盖16 通过锅盖传动装置17可以进行打开与闭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锅盖传动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片171、第二固定片172、第一活动臂177、第二活动臂173、铰链结构174、气缸固定板175、气缸176,其中气缸176通过气缸固定板175固定在第二固定片172上,第二固定片172 与第一固定片17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片171固定安装在外壁11的底座上,气缸176的中心轴与第一活动臂177的底部相连,第一活动臂177的顶部和第二固定片172的顶部分别通过链接结构174与第二活动臂173的一端相连,第二活动臂173的另外一端与锅盖16的手柄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第二活动臂173的另外一端设有一个圆环,圆环的内部穿过锅盖16的手柄末端,并且在圆环内部与锅盖16的手柄相连处的空隙位置通过铁氟龙圈1731进行密封和防腐。
所述的锅盖16的打开和关闭通过锅盖传动装置17进行控制,且控制过程如下:气缸176带动第一活动臂177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第一活动臂177 通过铰链结构174带动第二活动臂173的一端向上或者向下移动,而第二活动臂173的底部一端通过铰链方式与第二固定片172连接,这样就会使得第二活动臂173能够以第二活动臂173底部另外一端的铰链结构为支点进行旋转,从而实现锅盖16的打开和关闭的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的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还包括自动调味料添加装置8。
进一步的,所述的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还包括自动投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过自动投料系统将食材通过出口13投入到内胆12中,接着第一电机611通过第一减速箱612减速后,带动传动轴2发生旋转,从而带动炒锅主体1发生自体旋转;接着第二电机621通过第二减速箱622减速后,带动第二保护壳32 旋转,第二保护壳32与第三保护壳33相连,从而第三保护壳33也会发生旋转,第三保护壳33与第四保护壳34相连,从而带动第四保护壳34旋转,第四保护壳34与炒锅主体1相连,从而使得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从竖直方向旋转到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5°,此时第二电机621停止运动,使得炒锅主体 1的中心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保持在25°,此时定义为智能无人厨房炒锅的炒菜模式。在炒菜模式下,通过第一油泵从储油箱给第一进油孔141导入高温导热油,并通过第二油泵从第一出油孔142中将高温导热油导出来,这样可以维持炒锅主体1的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的高温导热油的油量和油温的稳定性。当炒菜结束后,气缸176带动第一活动臂177向下移动,从而实现关闭锅盖16的作用,接着第二电机621通过一系列传动过程带动炒锅主体1 沿着Z轴方向继续向下旋转,使得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30°后第二电机621停止工作,此时定义为智能为人厨房炒锅的倾倒模式,此时气缸176带动第一活动臂177向上移动,从而实现打开锅盖16的作用,锅盖16打开后食材从出口13被倾倒出来。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无人厨房炒锅上没有采用电加热源,所以比较安全,且一直采用高温导热油进行循环供热,所以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的高温导热油的温度稳定,适合炒蔬菜和肉类,炒菜的口感好;再者,本实用新型中的智能无人厨房炒锅在炒菜过程通过炒锅主体自体旋转实现搅拌,无需单独的搅拌器,所以卫生得到了保证;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卫生的智能无人厨房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中解放人类的双手,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炒锅主体剖视图。
图2为炒锅主体示意图。
图3为炒锅主体在炒菜时的剖视图。
图4为炒锅主体在炒菜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的A-A面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的A-A面剖视图。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6861236000008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6861236000009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68612360000101
如下将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对附图进行具体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案例1:
如图1所示,为炒锅主体剖视图;如图2所示,为炒锅主体示意图;如图3~4所示,为炒锅主体在炒菜时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的示意图;如图6~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的A-A面剖视图。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包括:第一保护壳31、第一隔片311、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进油管41、第一出油管51、第二进油管42、第二出油管52,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垂直连接第一进油管41的一端,第二通孔垂直连接第一出油管51的一端,且第一进油管41和第一进油管41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保护壳31的内部设有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内部隔层312的外壁与第一保护壳31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位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一内部隔层312平行, 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一内部隔层312的侧壁上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三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四通孔;在第一内部隔层312与第一保护壳31之间固定有第一隔片311,第一隔片311将第一保护壳31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一容置腔室和第二容置腔室,第一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二保护壳32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上方,且第一保护壳31与第二保护壳32垂直相连,第二保护壳32 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其中第五通孔垂直连接第二进油管42的一端,第六通孔垂直连接第二出油管 52的一端,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进油管42位于第二保护壳32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保护壳32的内部设有第二内部隔层322,第二内部隔层 322的外壁与第二保护壳32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位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均为 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二内部隔层32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二内部隔层322的侧壁上的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七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八通孔;在第二内部隔层322与第二保护壳32之间固定有第二隔片321,第二隔片321将第二保护壳32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三容置腔室和第四容置腔室,第三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五通孔和第七通孔,第四容置腔室上设有第六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三保护壳33,第二保护壳32和第三保护壳33的方向相同且固定连接,仅仅作为第二保护壳32的延长部分,第三进油管43 和第三出油管53顺着第三保护壳33延伸。第四保护壳34位于第三保护壳 33的远离第二保护壳32的一端,且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三保护壳33垂直固定相连,第四保护壳34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九通孔和第十通孔,其中第九通孔垂直连接第三进油管43的一端,第十通孔垂直连接第三出油管53的一端,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进油管43位于第四保护壳34的外部,在第四保护壳34的内部设有第三内部隔层342,第三内部隔层342的外壁与第四保护壳34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四进油管 44和第四出油管54位于第三内部隔层342之间,且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三内部隔层34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三内部隔层342的侧壁上的第十一通孔和第十二通孔,第四进油管44的尾部穿过第十一通孔,第四进油管44的尾部穿过第十二通孔;在第三内部隔层342与第三保护壳33之间固定有第三隔片341,第三隔片341将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三内部隔层34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五容置腔室和第六容置腔室,第五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九通孔和第十一通孔,第六容置腔室上设有第十通孔和第十二通孔。
所述的新型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路系统还包括炒锅主体1、传动轴2、保护壳3、进油管4、出油管5、动力装置6,所述的炒锅主体1 包括外壁11、内胆12、出口13、固定轴14、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形成容置腔室,出口13与内胆12一体成型,且位于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的顶部;在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的底部设有固定轴14,固定轴14固定在外壁11的内侧,且固定轴14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油孔 141和第一出油孔142,第一进油孔141的一端与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室连通,第一进油孔141的另外一端与外壁11上的通孔对齐贯通,且能够连接外部的导热油,第一出油孔142的一端与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室连通,第一出油孔142的另外一端与外壁11上的通孔对齐贯通,且能够将内部的导热油通过第一出油孔142排出炒锅主体1;动力装置6 包括第一动力装置61和第二动力装置62,固定轴14的中心设有传动轴2,传动轴2与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重合,第一动力装置61能够提供驱动力使得传动轴2发生旋转,从而带动炒锅主体1发生自体旋转,传动轴2的外侧包覆有第四保护壳34,第四保护壳34的上端固定在外壁11的底部外侧,且传动轴2与第四保护壳34之间存在间隙,确保传动轴2发生旋转的时候第四保护壳34不会跟着旋转,第二动力装置62能够提供驱动力使得第四保护壳34 发生Z轴方向的旋转。
高温油在第一油泵的作用下从第一进油管41进入到第一容置腔室内部,然后通过第三通孔进入到第二进油管42,然后通过第三容置腔室上的第七瞳孔进入到第三进油管43,然后通过第五容置腔室的第十一通孔进入到第四进油管44,然后通过第一金有关141进入到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内,经过循环后,高温油的温度会降低,然后通过第一出油孔142排出到第四出油管54中,然后通过第六容置腔室的第十二通孔进入到第三出油管53,然后通过第四容置腔室的第八通孔进入到第二出油管52,然后通过第二容置腔室的第四通孔进入到第一出油管51,并从第一出油管排出上述循环。
高温导热油的温度控制在280℃;第二动力装置62驱动第四保护壳34 发生Z轴方向的旋转时,是为了实现向内胆12中投入食材、炒菜和倾倒食材的功能,当实现向内胆12中投入食材功能时,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与水平线的夹角A为90°;当实现炒菜功能时,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与水平线的夹角 B为25°;当实现倾倒食材时,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与水平线的夹角C为 -30°。
第一动力装置61包括第一电机611和第一减速箱612,第一减速箱612 的输出轴与传动轴2的下部连接。第二动力装置62包括第二电机621和第二减速箱622,第二减速箱622的输出轴与第四保护壳34的外壁直接或者间接相连;第二减速箱622的输出轴与第二保护壳32相连,且输出轴与第二保护壳32的中心轴重合。在第二保护壳32与第二动力装置62之间设有散热装置 7,在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一动力装置61之间设有散热装置7。
在内胆的内部设有刮板121,刮板121的数量为一个,且刮板121的形状为弧形突起物,且弧形突起物的沿着炒锅外壁11的轴向方向延伸;且刮板 121的长度为炒锅主体1处于炒菜状态时导热油能够有效导热到内胆12的区域。
出口13的直径为133mm,出口13的长度≧50mm。在固定轴14的第一出油孔142上连接有导油管15,导油管的顶部需要超过高温导热油的最高液面。
所述的安全卫生的智能无人厨房炒锅还包括锅盖16,锅盖16通过锅盖传动装置17可以进行打开与闭合。
所述的锅盖传动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片171、第二固定片172、第一活动臂 177、第二活动臂173、铰链结构174、气缸固定板175、气缸176,其中气缸 176通过气缸固定板175固定在第二固定片172上,第二固定片172与第一固定片17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片171固定安装在外壁11的底座上,气缸 176的中心轴与第一活动臂177的底部相连,第一活动臂177的顶部和第二固定片172的顶部分别通过链接结构174与第二活动臂173的一端相连,第二活动臂173的另外一端与锅盖16的手柄相连。
第二活动臂173的另外一端设有一个圆环,圆环的内部穿过锅盖16的手柄末端,并且在圆环内部与锅盖16的手柄相连处的空隙位置通过铁氟龙圈 1731进行密封和防腐。
所述的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还包括自动调味料添加装置 8。所述的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还包括自动投料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包括:第一保护壳(31)、第一隔片(311)、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进油管(41)、第一出油管(51)、第二进油管(42)、第二出油管(52),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垂直连接第一进油管(41)的一端,第二通孔垂直连接第一出油管(51)的一端,且第一进油管(41)和第一进油管(41)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保护壳(31)的内部设有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内部隔层(312)的外壁与第一保护壳(31)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位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一内部隔层(31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一内部隔层(312)的侧壁上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三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四通孔;在第一内部隔层(312)与第一保护壳(31)之间固定有第一隔片(311),第一隔片(311)将第一保护壳(31)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一容置腔室和第二容置腔室,第一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保护壳(32)、第二隔片(321)、第二内部隔层(322)、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第二保护壳(32)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上方,且第一保护壳(31)与第二保护壳(32)垂直相连,第二保护壳(32)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其中第五通孔垂直连接第二进油管(42)的一端,第六通孔垂直连接第二出油管(52)的一端,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进油管(42)位于第二保护壳(32)的外部,在第二保护壳(32)的内部设有第二内部隔层(322),第二内部隔层(322)的外壁与第二保护壳(32)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位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二内部隔层(32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二内部隔层(322)的侧壁上的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七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八通孔;在第二内部隔层(322)与第二保护壳(32)之间固定有第二隔片(321),第二隔片(321)将第二保护壳(32)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三容置腔室和第四容置腔室,第三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五通孔和第七通孔,第四容置腔室上设有第六通孔和第八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保护壳(33),第二保护壳(32)和第三保护壳(33)的方向相同且固定连接,作为第二保护壳(32)的延长部分,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顺着第三保护壳(33)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保护壳(34)、第三隔片(341)、第三内部隔层(342)、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第四保护壳(34)位于第三保护壳(33)的远离第二保护壳(32)的一端,且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三保护壳(33)垂直固定相连,第四保护壳(34)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九通孔和第十通孔,其中第九通孔垂直连接第三进油管(43)的一端,第十通孔垂直连接第三出油管(53)的一端,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进油管(43)位于第四保护壳(34)的外部,在第四保护壳(34)的内部设有第三内部隔层(342),第三内部隔层(342)的外壁与第四保护壳(34)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位于第三内部隔层(342)之间,且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三内部隔层(34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三内部隔层(342)的侧壁上的第十一通孔和第十二通孔,第四进油管(44)的尾部穿过第十一通孔,第四进油管(44)的尾部穿过第十二通孔;在第三内部隔层(342)与第三保护壳(33)之间固定有第三隔片(341),第三隔片(341)将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三内部隔层(34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五容置腔室和第六容置腔室,第五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九通孔和第十一通孔,第六容置腔室上设有第十通孔和第十二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炒锅主体(1)、传动轴(2)、保护壳(3)、进油管(4)、出油管(5)、动力装置(6),所述的炒锅主体(1)包括外壁(11)、内胆(12)、出口(13)、固定轴(14)、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形成容置腔室,出口(13)与内胆(12)一体成型,且位于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的顶部;在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的底部设有固定轴(14),固定轴(14)固定在外壁(11)的内侧,且固定轴(14)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油孔(141)和第一出油孔(142),第一进油孔(141)的一端与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室连通,第一进油孔(141)的另外一端与外壁(11)上的通孔对齐贯通,且能够连接外部的导热油,第一出油孔(142)的一端与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室连通,第一出油孔(142)的另外一端与外壁(11)上的通孔对齐贯通,且能够将内部的导热油通过第一出油孔(142)排出炒锅主体(1);动力装置(6)包括第一动力装置(61)和第二动力装置(62),固定轴(14)的中心设有传动轴(2),传动轴(2)与炒锅主体(1)的中心轴重合,第一动力装置(61)能够提供驱动力使得传动轴(2)发生旋转,从而带动炒锅主体(1)发生自体旋转,传动轴(2)的外侧包覆有第四保护壳(34),第四保护壳(34)的上端固定在外壁(11)的底部外侧,且传动轴(2)与第四保护壳(34)之间存在间隙,确保传动轴(2)发生旋转的时候第四保护壳(34)不会跟着旋转,第二动力装置(62)能够提供驱动力使得第四保护壳(34)发生Z轴方向的旋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动力装置(62)包括第二电机(621)和第二减速箱(622),第二减速箱(622)的输出轴与第二保护壳(32)相连,且输出轴与第二保护壳(32)的中心轴重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保护壳(32)与第二动力装置(62)之间设有散热装置(7),在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一动力装置(61)之间设有散热装置(7)。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固定轴(14)的第一进油孔(141)和/或第一出油孔(142)上连接有导油管(15),导油管(15)的底部与第一进油孔(141)和/或第一出油孔(142)相连,导油管的顶部需要超过高温导热油的最高液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锅盖(16)和锅盖传动装置(17)。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动调味料添加装置(8)和/或自动投料装置。
CN201921227073.9U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Active CN211354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7073.9U CN211354940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7073.9U CN211354940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54940U true CN211354940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59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27073.9U Active CN211354940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549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4088A (zh) * 2019-07-31 2021-02-02 昆山少亨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4088A (zh) * 2019-07-31 2021-02-02 昆山少亨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29236U (zh) 一种用于鸡蛋搅拌上料炒制的炒蛋装置
CN217451357U (zh) 一种带有自清洗装置的炒蛋装置
CN211354940U (zh)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CN106665721B (zh) 一种自动面包机
CN105534296B (zh) 一种面条烧煮机
CN211186803U (zh) 一种无人食材处理装置
CN211299477U (zh) 智能高效自动烹饪设备
CN112568700A (zh) 一种新型的自动炒菜机
CN114185282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全电厨房烹饪机器人及其烹饪方法
CN211242760U (zh) 一种安全卫生的食材处理装置
CN112294088A (zh)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CN210727548U (zh) 一种全自动智能炒菜机
CN211432206U (zh) 一种一体式自动炒菜机
CN218790445U (zh) 一种转子煮料装置
CN112294089B (zh) 一种安全卫生的食材处理装置
CN209058771U (zh) 炒菜机
CN100443028C (zh) 带尾球瓶锅式自动烹饪机
CN214317755U (zh) 一种新型的自动炒菜机
CN111053436A (zh) 一种智能炒菜机器人
MX2010011180A (es) Dispositivo de coccion.
CN112294087A (zh) 一种无人食材处理装置和运行系统
CN215383109U (zh) 人工智能共享烹饪机器人
CN213940500U (zh) 烹饪装置
CN112426075B (zh) 一种炒菜机的自动加调料装置
CN110522054B (zh) 便于清理的果仁炒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