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293332U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93332U
CN211293332U CN201922328063.0U CN201922328063U CN211293332U CN 211293332 U CN211293332 U CN 211293332U CN 201922328063 U CN201922328063 U CN 201922328063U CN 211293332 U CN211293332 U CN 211293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structures
light guide
light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280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冠彣
萧增科
刘明达
翁兆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280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93332U/zh
Priority to TW109200193U priority patent/TWM6026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93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933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与底面。出光面与底面相对,入光面连接于出光面与底面。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这些条状结构从靠近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这些条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不平行于第二方向。这些支撑结构配置于任两相邻的这些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底面。导光板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这些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W1≦W。本实用新型另提出一种具有此导光板的光源模块。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与光源模块,可以减少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并且能减少加工时间。

Description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导光板以及使用此导光板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而且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所以需要靠背光模块提供显示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因此,背光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辉度以及高均匀度的显示光源。
背光模块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在目前的侧入式背光模块中,有时会在导光板设计有沟状结构(如V沟、R沟等) 以调整使光线达到特定的效果(如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等),然而,部分光学膜(如反射片等)在搭配此种设计导光板时,会因为光学膜与导光板之间的大面积接触而产生吸附现象,其在显示画面上容易发生各区域的亮度不一致,而产生暗区、亮区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导光板设计点状结构虽然也能使光线达到分散的效果,并且可减少吸附现象,但相较于沟状结构却有加工时间过长,制程效率不高的问题。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可以减少反射片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并且能减少加工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可以减少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并且能减少加工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与底面。出光面与底面相对,入光面连接于出光面与底面。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这些条状结构从靠近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这些条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不平行于第二方向。这些支撑结构配置于任两相邻的这些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底面。导光板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这些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W1≦W。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块包括发光元件、至少一光学膜、反射片及上述的导光板。发光元件相对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且用于发出光线入射至入光面。至少一光学膜配置于出光面旁。反射片配置于底面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导光板的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相较于已知技术中表面仅配置有条状结构的导光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由于具有多个支撑结构,可以减少配置于底面旁的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此外,导光板的底面具有的多个条状结构也能达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的效果,相较于已知技术中表面仅配置有点状结构的导光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借由制作大面积地条状结构能减少分别制作多个点状结构的加工时间,提升制程效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图4A至图4D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微结构的其他实施例。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 1的侧视图。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包括导光板 10、多个发光元件20、至少一光学膜30及反射片40。导光板10具有入光面11及相对的出光面12与底面13,入光面11连接于出光面12 与底面13。底面13具有多个条状结构131以及多个支撑结构132。图 1及图2中的多个条状结构131以及多个支撑结构132的数量仅为示意,本实用新型并不特别限制条状结构131及支撑结构132的数量。这些条状结构131例如是从靠近入光面11朝远离入光面11的第一方向D1排列,且这些条状结构131分别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 D1不平行于第二方向D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D2例如是平行于入光面,且第一方向D1例如是垂直于第二方向D2,但不局限于此。这些支撑结构132配置于任两相邻的这些条状结构131之间,且凸出于底面13。发光元件20相对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设置,且用于发出光线L入射至入光面11。至少一光学膜30配置于出光面12旁。反射片40配置于底面13旁。
导光板10在平行于入光面11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多个条状结构131中的每一个在平行于入光面11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 ≦W1≦W。图1中是以W1=W示意。本实施例的多个条状结构 131例如凹陷于底面13,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条状结构131于导光板10的配置方式,这些条状结构131也可以是凸出于底面13。此外,本实施例的多个条状结构131例如是三角柱状,但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条状结构131的形状,只要能达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的效果即可。
多个支撑结构132用于抵触于反射片40,以避免反射片40与导光板10之间的吸附现象(图2中为了清楚呈现导光板10底面13上的条状结构131与支撑结构132,因此将反射片40与支撑结构132绘示为分离状态,但不局限于此)。因此只要能防止反射片40吸附于导光板10,多个支撑结构132于底面13的分布方式或其形状及使用材料都无特别限制。
发光元件20用以提供光线L,发光元件20可选用发光二极管 (light emittingdiode,LED),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光源种类。图1 中的发光元件20的数量是以2个为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特别限制发光元件20的数量。
至少一光学膜30例如包括棱镜片、逆棱镜片、扩散片或其组合等等,可以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选用不同的光学膜。
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中,导光板10的底面13具有多个条状结构131以及多个支撑结构132,相较于已知技术中表面仅配置有条状结构的导光板,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由于具有多个支撑结构132,可以减少配置于底面13旁的反射片40与导光板10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此外,导光板10的底面13具有的多个条状结构 131也能达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的效果,相较于已知技术中表面仅配置有点状结构的导光板,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借由制作大面积地条状结构能减少分别制作多个点状结构的加工时间,提升制程效率。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a与上述的光源模块1结构及优点相似,以下仅针对其结构的主要差异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a中,导光板10a的底面13a还具有多个光学微结构133,配置于任两相邻的多个条状结构131之间,且凸出于底面13a。这些光学微结构133在底面13a的分布密度例如是均匀分布,但不局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光学微结构133在底面13a的分布密度可例如是随机分布、针对局部区块调整密度(例如相对较暗的角落处将光学微结构133分布较密,在相对较亮的入光端处将光学微结构133分布较疏)。每一光学微结构 133具有相对于底面13a倾斜的第一反射面1331,第一反射面1331位于光学微结构133远离入光面11的一侧,且第一反射面1331与底面 13a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1。每一条状结构131具有相对于底面13a倾斜的第二反射面1311,第二反射面1311位于条状结构131靠近入光面11的一侧,且第二反射面1311与底面13a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θ2。
本实施例的至少一光学膜30a为逆棱镜片。逆棱镜片具有多个棱镜柱301,配置于逆棱镜片面对导光板10a的一侧。为配合逆棱镜片,导光板10a会设计为大角度出光,由于不同结构的出光角度不同,在观看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最大亮度视角,因此条状结构131与光学微结构133之间的结构差异不宜过大。以本实施例为例,第一夹角θ1 及第二夹角θ2的角度差异例如为±3°内。
每一光学微结构133具有远离底面13a的第一顶点P1,第一顶点 P1与底面13a之间具有第一高度H1。每一支撑结构132具有远离底面13a的第二顶点P2,第二顶点P2与底面13a之间具有第二高度H2,且每一支撑结构132之间的第二高度H2为相同。第一高度H1小于或等于第二高度H2。依据不同设计需求,可以调整光学微结构133的外形,每一光学微结构133之间可具有不同的形状或第一高度H1,然而,若第一高度H1大于第二高度H2的话,会使反射片40抵触于光学微结构133而非支撑结构132,当多个光学微结构133的第一高度H1不同时,反射片40与光学微结构133之间的受力无法平均,可能会再导致反射片40与导光板10a之间的吸附现象或是造成光学微结构133的磨损,进而影响光线的传递。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32也可以作为光学微结构133使用,即导光板10a的底面13a上仅具有支撑结构132(如图2所示),且支撑结构132也具有使光线扩散的效果,其材质会与光学微结构133所使用的材质相同,例如为透明塑料、PMMA 等,但不局限于此。惟需注意的是,当支撑结构132作为光学微结构 133使用时,每一支撑结构132之间的第二高度H2仍需相同,以达到避免反射片40与导光板10a之间的吸附现象的效果。
图3中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33是以圆点结构示意,但不局限于此。图4A至图4D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微结构的其他实施例。请参考图3、图4A至图4D,光学微结构133例如也可以是非圆点结构,如图4A 所示。或者,光学微结构133例如还具有第一结构面1332,连接于底面13a及第一反射面1331(如图4B及图4C所示)。具体而言,第一反射面1331并非直接连接于底面13a,第一夹角θ1仍为第一反射面 1331与底面13a之间所夹的角度(图4B及图4C中的虚线与底面13a 为平行),大部分的光线则还是会经由第一反射面1331反射,而非经由第一结构面1332反射。而第一反射面1331除了图4A至图4C所示的平面以外,例如也可以是弧面,第一夹角θ1则为第一反射面1331 与底面13a连接处的切线与底面13a之间所夹的角度,如图3及图4D 所示。以上仅为光学微结构133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微结构133不限于以上所列举的实施例。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b与上述的光源模块1结构及优点相似,差异仅在于多个条状结构131b是凸出于导光板10b的底面13b。当这些条状结构131b凸出于底面13b时,第二反射面1311则位于条状结构131b 远离入光面11的一侧。每一条状结构131b具有远离底面13b的第三顶点P3,第三顶点P3与底面13b之间具有第三高度H3。每一支撑结构132具有远离底面13b的第二顶点P2,第二顶点P2与底面13b之间具有第二高度H2,且每一支撑结构132之间的第二高度H2为相同。第三高度H3例如小于第二高度H2,其原理与图3中的光学微结构133 相同,若第三高度H3大于第二高度H2的话,会使反射片40抵触于条状结构131b而非支撑结构132,可能会产生吸附现象或是造成条状结构131b的磨损,进而影响光线的传递。图5中为了清楚呈现多个条状结构131b是凸出于导光板10b的底面13b,因此省略绘示出光学微结构133,并非表示此实施例排除光学结构133的设计。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图7为图6 的导光板的仰视图。请先参考图6,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c与上述的光源模块1a结构及优点相似,以下仅针对其结构的主要差异处进行说明。当光源模块1c中的光学膜30a为逆棱镜片时,导光板10c会设计为大角度出光,造成接近入光面的一侧会有亮度不足的情形,因此可以透过改变条状结构131c的深浅度以及光学微结构133c的分布密度来调整,以下将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c中,每一条状结构131c具有远离底面13c 的第三顶点P3,第三顶点P3与底面13c之间具有第三高度H3,这些条状结构131c的这些第三高度H3是从靠近入光面11处朝第一方向 D1先逐渐变小,再逐渐变大。具体而言,多个条状结构131c的第三高度H3虽然不同,但是与底面13c之间的第二夹角θ2不变,因此条状结构131c的第三高度H3越大,第二反射面1311的面积就越大,也就更容易反射光线L,提升出光的亮度。借由上述设计,可以提升接近入光面11的一侧以及导光板10c上远离入光面11的另一侧的亮度。
请参考图7,除了改变条状结构131c的第三高度H3之外,也可以改变光学微结构133c在底面13c的分布密度,例如是设计为从靠近入光面11处沿第一方向D1先逐渐变疏,再逐渐变密。为明确示意光学微结构133c,图7中省略了多个支撑结构132。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请参考图8,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d与上述的光源模块1a结构及优点相似,以下仅针对其结构的主要差异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d中,为解决导光板10d上远离入光面的一侧的亮度不足的问题,每一光学微结构133d具有远离底面13d的第一顶点P1,第一顶点P1与底面13d 之间具有第一高度H1,这些光学微结构133d的这些第一高度H1是从靠近入光面11处朝第一方向D1逐渐变大。然而如上所述,每一光学微结构133d的第一高度H1仍需符合小于或等于每一支撑结构132 的第二高度H2的条件。此外,每一条状结构131d具有远离底面13d 的第三顶点P3,第三顶点P3与底面13d之间具有第三高度H3,这些条状结构131d之间的间距d相同,且这些条状结构131d的这些第三高度H3同样从靠近入光面11处朝第一方向D1逐渐变大。具体而言,多个光学微结构133d的第一高度H1越大时,由于第一夹角θ1不变,因此第一反射面1331的面积就越大,也就更容易反射光线L,提升出光的亮度。同理,多个条状结构131d的第三高度H3越大时,由于第二夹角θ2不变,因此第二反射面1311的面积就越大,也就更容易反射光线L,提升出光的亮度。借由上述设计,可以提升导光板10d上远离入光面11的另一侧的亮度。
本实施例的至少一光学膜30d例如为复合式膜片,其包括第一棱镜片31、第二棱镜片32、第一扩散片33以及第二扩散片34。第一棱镜片31配置于第二棱镜片32及导光板10d之间,且具有多个第一棱镜柱311,配置于第一棱镜片31远离导光板10d的一侧。第二棱镜片32具有多个第二棱镜柱321,配置于第二棱镜片32远离导光板10d 的一侧。多个第二棱镜柱321例如是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多个第一棱镜柱311的延伸方向例如是与这些第二棱镜柱321垂直,但不局限于此。第一扩散片33配置于第一棱镜片31面对导光板10d的一侧。第二扩散片34配置于第二棱镜片32远离导光板10d的一侧。上述仅为光学膜30d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30d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仅使用单一的棱镜片。
在上述复合式膜片的配置下,相较于图3中光源模块1a所使用的逆棱镜片的大角度出光,本实施例对条状结构131d与光学微结构133d 之间的结构差异的容忍度较大,第一夹角θ1及第二夹角θ2的角度差异例如可以为±6°内。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请参考图9,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e与上述的光源模块1d结构及优点相似,以下仅针对其结构的主要差异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多个条状结构131e 的多个第三高度H3为相同,且该些条状结构131e之间的间距d是从靠近入光面11处朝第一方向D1逐渐变小。具体而言,多个条状结构 131e的分布密度从靠近入光面11处沿着第一方向D1逐渐变密,其能达到的功效与上述改变多个第三高度H3的方式类似。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导光板的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相较于已知技术中表面仅配置有条状结构的导光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由于具有多个支撑结构,可以减少配置于底面旁的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此外,导光板的底面具有的多个条状结构也能达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的效果,相较于已知技术中表面仅配置有点状结构的导光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借由制作大面积地条状结构能减少分别制作多个点状结构的加工时间,提升制程效率。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新型说明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光源模块
10、10a、10b、10c、10d、10e:导光板
11:入光面
12:出光面
13、13a、13b、13c、13d、13e:底面
131、131b、131c、131d、131e:条状结构
1311:第二反射面
132:支撑结构
133、133c、133d:光学微结构
1331:第一反射面
1332:第一结构面
20:发光元件
30、30a、30d:光学膜
301:棱镜柱
31:第一棱镜片
311:第一棱镜柱
32:第二棱镜片
321:第二棱镜柱
33:第一扩散片
34:第二扩散片
40:反射片
d:间距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H3:第三高度
L:光线
P1:第一顶点
P2:第二顶点
P3:第三顶点
W:宽度
W1:长度
θ1:第一夹角
θ2:第二夹角。

Claims (20)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与底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相对,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所述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从靠近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多个支撑结构配置于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所述底面,其中所述导光板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W1≦W。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还具有多个光学微结构,其配置于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所述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在所述底面的分布密度是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在所述底面的分布密度为随机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在所述底面的分布密度为局部区块较密或较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一顶点,所述第一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一高度,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的所述多个第一高度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变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一顶点,所述第一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一高度,每一所述多个支撑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二顶点,所述第二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的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光学微结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的第二反射面,且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及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差异为±6°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凹陷于所述底面时,所述第二反射面位于所述条状结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当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凸出于所述底面时,所述第二反射面位于所述条状结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还具有第一结构面,其连接于所述底面及所述第一反射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为平面或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三顶点,所述第三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三高度,所述多个条状结构的所述多个第三高度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所述第一方向先逐渐变小,再逐渐变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三顶点,所述第三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三高度,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之间的间距相同,且所述多个条状结构的所述多个第三高度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变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三顶点,所述第三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三高度,所述多个条状结构的所述多个第三高度为相同,且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之间的间距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变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凸出于所述底面,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三顶点,所述第三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三高度,每一所述多个支撑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二顶点,所述第二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二高度,所述第三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高度。
16.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发光元件、至少一光学膜以及反射片,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相对的出光面与底面,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所述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从靠近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多个支撑结构配置于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所述底面,其中所述导光板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W1≦W;
所述发光元件相对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设置,且用于发出光线入射至所述入光面;
所述至少一光学膜配置于所述出光面旁;以及
所述反射片配置于所述底面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还具有多个光学微结构,配置于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所述底面,每一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的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光学微结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的第二反射面,且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凹陷于所述底面时,所述第二反射面位于所述条状结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当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凸出于所述底面时,所述第二反射面位于所述条状结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光学膜包括逆棱镜片,所述逆棱镜片具有多个棱镜柱,其配置于所述逆棱镜片面对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夹角及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差异为±3°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光学膜包括棱镜片,所述棱镜片具有多个棱镜柱,其配置于所述棱镜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夹角及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差异为±6°内。
CN201922328063.0U 2019-12-23 2019-12-23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Active CN211293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28063.0U CN21129333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TW109200193U TWM602646U (zh) 2019-12-23 2020-01-07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28063.0U CN21129333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93332U true CN211293332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12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28063.0U Active CN21129333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93332U (zh)
TW (1) TWM60264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4663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3115276A1 (zh) * 2021-12-20 2023-06-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4663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2044879B2 (en) 2020-11-19 2024-07-23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115276A1 (zh) * 2021-12-20 2023-06-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2646U (zh) 2020-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884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US751367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reflector thereof
US5926601A (en) Stacked backlighting system using microprisms
US7380971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8300175B2 (en) Lighting device having reflecting part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429700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040109105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749598A (zh) 照明装置及使用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US8287172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EP3283923A1 (en) 2d/3d mode-switchable electronic display with dual layer backlight
JP2018509645A (ja) 反射性アイランドを利用した一方向格子ベースの背面照明
US10386565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having light guide with groove structures for out-coupling light,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CN211293332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US7548371B2 (en) Optical film, illuminator and display
US2024038536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1293334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TWI515491B (zh)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CA3079967C (en) Bar collimator, backlight system and method
US20080130318A1 (en) Backlight unit
KR100843658B1 (ko) 엘이디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그리고 액정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050225987A1 (en) Light-collimating system
US7128443B2 (en) Light-collimating system
JP2004325505A (ja) 背面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048399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KR20100009827A (ko) 다각형 프리즘 확산패턴을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백라이트유닛용 도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