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238583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38583U
CN211238583U CN201922245870.6U CN201922245870U CN211238583U CN 211238583 U CN211238583 U CN 211238583U CN 201922245870 U CN201922245870 U CN 201922245870U CN 211238583 U CN211238583 U CN 211238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section
terminal
support body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458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珍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mmscop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ommscop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ommscop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ommscop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458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38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38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3858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公头和连接器母座。连接器公头包括第一支撑体和多个第一端子,第一支撑体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第一端子安装于第一安装槽且与第一安装槽一一对应。连接器母座包括座体、第二支撑体和多个第二端子,座体套设第二支撑体且与第二支撑体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分别间隔设置,第二支撑体于第二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槽,第二端子安装于第二安装槽且与第二安装槽一一对应。在第一方向上,第二端子于座体和第二支撑体之间形成多个弯折段。连接器公头能够扣合于连接器母座以实现电性连接,且连接器公头能够挤压弯折段以改变第二支撑体与座体之间的间隔宽度。上述电连接器能够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一般包括公头及能够与公头扣合的母座,公头和母座分别电性连接两个电路板,以使两个电路板能够电性连接,并在两个电路板之间传输数据或电流。由于电路板安装误差及电连接器安装误差的存在,公头和母座的连接端子容易因变形造成接触不良,电连接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使公头和母座的电连接具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公头,包括第一支撑体和多个第一端子,所述第一支撑体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且与所述第一安装槽一一对应;及
连接器母座,包括座体、第二支撑体和多个第二端子,所述座体套设所述第二支撑体且与所述第二支撑体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分别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体于所述第二方向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且与所述第二安装槽一一对应;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子抵接于所述座体,且所述第二端子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的间隔内形成多个弯折段;
所述连接器公头能够扣合于所述连接器母座以使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连接,且所述连接器公头能够挤压所述弯折段以改变所述第二支撑体与所述座体之间的间隔宽度。
上述电连接器,由于连接器母座的座体套设第二支撑体且与第二支撑体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分别间隔设置,第二端子连接于第二支撑体并抵接于座体,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二端子于座体和第二支撑体之间的间隔内形成多个弯折段。在连接器公头扣合于连接器母座后,连接器公头能够挤压弯折段以改变第二支撑体与座体之间的间隔宽度,从而实现了第二支撑体可浮动地设置于座体。在电路板安装误差及电连接器安装误差存在的情况下,连接器公头的第一端子和连接器母座的第二端子能够保持可靠地电接触,以保证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段、第一抵持段、第一弯折段、第二弯折段、第三弯折段、第二抵持段和第二接触段,所述第二弯折段对折于所述第三弯折段,所述第二连接段向背离所述第三弯折段的一侧伸出且所述第二连接段位于所述座体的背离所述连接器公头的一侧,所述第一抵持段抵持于所述座体的朝向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三弯折段位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的间隔内,所述第二抵持段抵接所述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接触段能够与所述第一端子抵接并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弯折段和所述第二抵持段之间的第四弯折段、第三抵持段,所述第四弯折段与所述第三抵持段连接并位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的间隔内,所述第三抵持段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体的朝向所述座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抵持段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段、所述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三弯折段、所述第三抵持段两两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以下任一种方案: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侧与同侧的所述座体的间隔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所述第二支撑体的相对的另一侧与同侧的所述座体的间隔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
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侧与同侧的所述座体的间隔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所述第二支撑体的相对的另一侧与同侧的所述座体的间隔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分别设有连接位,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能够于所述连接位处形成衔接部以使所述座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后,所述衔接部能够被去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一接触段,所述第一连接段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体的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接触段能够与所述第二端子抵接并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且与所述第一接触段相对设置的第四抵持段,所述连接器公头扣合于所述连接器母座时,所述第四抵持段位于所述第一接触段的背离所述第二端子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下料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以下任一种方案:
所述第一接触段包括依次连接的接触部、弯折部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能够抵接所述第二端子并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连接,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弯折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二弯折段凸出于所述连接部的背离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折弯成型;
所述第一接触段包括依次连接的接触部、弯折部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能够抵接所述第二端子并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连接,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弯折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对折,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所述第一弯折部对折,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凸出于所述连接部的背离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折弯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段设有夹持槽,所述第一接触段通过所述夹持槽夹持所述第二端子的末端并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下料成型或折弯成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中沿A-A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电连接器沿C-C的剖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电连接器沿B-B的剖视图;
图9为一实施例中座体通过衔接部连接于第二支撑体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座体通过衔接部连接于第二支撑体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座体通过衔接部连接于第二支撑体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座体和第二支撑体去除衔接部后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3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中沿A-A的剖视图;
图14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中沿A-A的剖视图;
图1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第四实施例中沿A-A的剖视图;
图16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五实施例中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用于电性连接两个电路板,以在两个电路板之间传输数据或者电流。电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座200。同时参考图3,连接器公头100包括第一支撑体110和多个第一端子120,例如,第一端子120的数量为3以上。第一支撑体110大致呈矩形框状且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槽111,第一端子120插设入第一安装槽111以安装于第一支撑体110,且第一端子120与第一安装槽111一一对应。第一支撑体110的第一安装槽111使得多个第一端子120间隔设置,并使相邻第一端子120能够相互绝缘。
连接器母座200包括座体210、第二支撑体220和多个第二端子230,例如,第二端子的数量为3个以上,第二支撑体220大致呈矩形框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以座体210或者第二支撑体220的宽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轴),以座体210或者第二支撑体220的长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轴),座体210套设第二支撑体220且与第二支撑体220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分别间隔设置。第二支撑体220于第二方向(Y轴)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槽221,第二端子230插设于第二支撑体220以安装于第二支撑体220,且第二端子230与第二安装槽221一一对应。第二支撑体220的第二安装槽221使得多个第二端子230间隔设置,并使相邻第二端子230能够相互绝缘。
结合图4和图5,在第一方向(X轴)上,第二端子230抵接于座体210,且第二端子230于座体210和第二支撑体220之间的间隔内形成多个弯折段240,例如,弯折段240的数量在3个以上,第二端子230将第二支撑体220支撑于座体210。连接器公头100能够扣合于连接器母座200以使第一端子120和第二端子230电性连接,且在连接器公头100扣合于连接器母座200后,第一端子120与第二端子230一一对应接触形成电性连接。连接器公头100能够挤压弯折段240以改变第二支撑体220与座体210之间的间隔宽度,也即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第二支撑体220能够相对座体210产生偏移,在电路板安装误差及电连接器10安装误差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偏移能够使得第一端子120与第二端子230保持良好的电信连接,以保证电连接器10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当然,连接器公头100也能够方便地从连接器母座200拔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10的连接器公头100或者连接器母座200中的一者连接于电路板,连接器公头100和连接器母座200中的另一者可以连接于电子元器件例如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等,以在电路板与电子元器件之间传输数据或者电流。电连接器10能够提升电子元器件与电路板的电性连接的便捷性,且有利于实现通用化的设计,例如,连接有连接器公头100或连接器母座200的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可以直接组装至电路板。
上述电连接器10,由于连接器母座200的座体210套设第二支撑体220且与第二支撑体220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分别间隔设置,第二端子230连接于第二支撑体220并抵接于座体210,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二端子230于座体210和第二支撑体220之间的间隔内形成多个弯折段240。在连接器公头100扣合于连接器母座200后,连接器公头100能够挤压弯折段240以改变第二支撑体220与座体210之间的间隔宽度,从而实现了第二支撑体220可浮动地设置于座体210。在电路板安装误差及电连接器10安装误差存在的情况下,连接器公头100的第一端子120和连接器母座200的第二端子230能够保持可靠地电接触,以保证电连接器10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参考图5、图6和图7,在第一方向(X轴)上,第二端子230呈面对称地设置于第二支撑体220。第二端子2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段241、第一抵持段242、第一弯折段243、第二弯折段244、第三弯折段245、第二抵持段246和第二接触段247,第二弯折段244对折于第三弯折段245,也即第二弯折段244相对第三弯折段245产生了约180度的弯折变形。第一弯折段243的远离第二弯折段244的一端向远离第三弯折段245的一侧凸出设置,以扩大第一抵持段242与第三弯折段245之间的间隔,进而扩大变形的空间。第二连接段241向背离第三弯折段245的一侧伸出且第二连接段241位于座体210的背离连接器公头100的一侧,第二连接段241用于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例如,第二连接段241可以焊接于电路板,以使第二端子230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抵持段242抵持于座体210的朝向第一支撑体110的一侧,第一弯折段243、第二弯折段244、第三弯折段245位于座体210和第二支撑体220之间的间隔内,第二抵持段246抵接第二支撑体220并向背离第一抵持段242的一侧凸出设置,第二接触段247对应于第二支撑体220的第二安装槽221设置,且第二接触段247能够与第一端子120抵接并电性连接。第一弯折段243、第二弯折段244、第三弯折段245的结构设置,能够使第二端子230产生有效的弹性力臂与浮动空间,以提升电连接器1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230还包括连接于第三弯折段245和第二抵持段246之间的第四弯折段248、第三抵持段249,第四弯折段248与第三抵持段249连接并位于座体210和第二支撑体220之间的间隔内,第三抵持段249位于第二支撑体220的朝向座体210的一侧并与第一抵持段242相对设置。第四弯折段248的远离第三弯折段245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抵持段242的一侧凸出设置,以进一步扩大第一抵持段242与第三抵持段249之间的间隔,进而扩大变形的空间。第三抵持段249与第二接触段247被第二安装槽221的槽底间隔。进一步,第一抵持段242、第二弯折段244、第三弯折段245、第三抵持段249两两平行设置。第四弯折段248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弹性力臂和浮动空间,提升了电连接器10的结构可靠性。第三抵持段249在第二支撑体220无偏移的情况下可以不与第二支撑体220抵接,在第二支撑体220与座体210之间的间隔减小时,第三抵持段249与第二支撑体220抵接并与第一抵持段242共同对第二端子230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弯折段248和第三抵持段249可以缺省,第三弯折段245直接连接第二抵持段246即可。
进一步,参考图5,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支撑体220的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1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第二支撑体220的相对的另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1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支撑体220无偏移的情况下,第二支撑体220的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1为0.5毫米,第二支撑体220的相对的另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1为0.5毫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支撑体220的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1可以为0.45毫米,或者0.55毫米等。
进一步,参考图6和图8,在第二方向上,第二支撑体220的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2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第二支撑体220的相对的另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2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体220的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2为0.5毫米,第二支撑体220的相对的另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2范围为0.5毫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上,第二支撑体220的一侧与同侧的座体210的间隔D2可以为0.45毫米,或者0.55毫米等。
结合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器母座2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座体210两端的两个母座固定片250,母座固定片250的主要部分位于座体210的背离连接器公头100的一侧并能够连接于电路板,例如,母座固定片250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者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固定于电路板。母座固定片250的两端向连接器公头100所在侧弯折并对座体210形成半包结构,以使母座固定片250能够可靠地固定于座体210,进而将座体210可靠的固定于电路板。
参考图9、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体210和第二支撑体220分别设有连接位211,座体210和第二支撑体220能够于连接位211处形成衔接部260以使座体210与第二支撑体220一体成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连接位211有四处,四处连接位211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体220的四个角落附近。四处连接位211形成衔接部260后,第二支撑体220与座体210能够形成可靠的固定连接,以利于第二端子230与座体210及第二支撑体220的组装,进而提升组装的便利性。结合图12,在第二端子230安装于座体210和第二支撑体220后,衔接部260能够被去除,进而使得第二支撑体220可浮动地设于座体210。
参考图5,在第一方向(X轴)上,第一端子12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段121和第一接触段123,第一连接段121设于第一支撑体110的背离第二支撑体220的一侧,第一接触段123能够与第二端子230抵接并电性连接。具体地,结合图5,第一接触段123与第二接触段247抵接并电性连接。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120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段121且与第一接触段123相对设置的第四抵持段125,第四抵接段与第一接触段123被第一安装槽111的槽底间隔。连接器公头100扣合于连接器母座200时,第四抵持段125位于第一接触段123的背离第二端子230的一侧,第一接触段123向第四抵持段125所在侧发生弹性变形以抵压第二接触段247,进而使得第一接触段123与第二接触段247形成可靠的电性连接。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120下料成型,例如,第一端子120可以采用冲压、切割等方式加工成型。
参考图5,在第一方向(X轴)上,位于第一支撑体110同侧的第一连接段121与第二连接段241向第一支撑体110的同侧伸出,即位于第一支撑体110一侧的第一连接段121向同侧的第二端子230所在侧凸出第一接触段123。第一连接段121位于第一支撑体110的背离连接器母座200的一侧,第一连接段121用于电性连接至另一电路板,例如,第一连接段121可以焊接于另一电路板,以使第一端子120与另一电路板电性连接。当然,结合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公头1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体110两端的两个公头固定片130,公头固定片130卡合固定于第一支撑体110的背离连接器母座200的一侧并能够连接于另一电路板。例如,公头固定片130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者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固定于另一电路板。
参考图13和图1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段123的远离第一连接段121的端部设有夹持槽122,第一接触段123通过夹持槽122夹持第二端子230的第二接触段247的末端并与第二端子230电性连接,即第一端子120与第二端子230形成两个接触点。这种结构设置能够提升第一端子120与第二端子230的电性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在第一端子120与第二端子230形成两个接触点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120可以下料成型或折弯成型。
进一步,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段123包括依次连接的接触部124、弯折部126和连接部128,接触部124能够抵接第二端子230并与第二端子230的第二接触段247电性连接,连接部128连接第一连接段121,弯折部12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126a、第二弯折部126b、第三弯折部126c,第一弯折部126a连接于连接部128,第三弯折部126c连接接触部124,第二弯折段244凸出于连接部128的背离接触部124的一侧,第一端子120折弯成型。这种结构的第一端子120,第一接触段123的力臂相对较短。
参考图16,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段123包括依次连接的接触部124、弯折部126和连接部128,接触部124能够抵接第二端子230并与第二端子230的第二接触段247电性连接。连接部128连接第一连接段121,弯折部12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126a、第二弯折部126b、第三弯折部126c,第一弯折部126a连接于连接部128并相对第一连接部128对折,第二弯折部126b相对第一弯折部126a对折,第三弯折部126c连接接触部124,第一弯折部126a、第二弯折部126b凸出于连接部128的背离接触部124的一侧,第一端子120折弯成型。这种结构的第一端子120,第一接触段123的力臂相对较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器公头,包括第一支撑体和多个第一端子,所述第一支撑体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且与所述第一安装槽一一对应;及
连接器母座,包括座体、第二支撑体和多个第二端子,所述座体套设所述第二支撑体且与所述第二支撑体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分别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体于所述第二方向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且与所述第二安装槽一一对应;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子抵接于所述座体,且所述第二端子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的间隔内形成多个弯折段;
所述连接器公头能够扣合于所述连接器母座以使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连接,且所述连接器公头能够挤压所述弯折段以改变所述第二支撑体与所述座体之间的间隔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段、第一抵持段、第一弯折段、第二弯折段、第三弯折段、第二抵持段和第二接触段,所述第二弯折段对折于所述第三弯折段,所述第二连接段向背离所述第三弯折段的一侧伸出且所述第二连接段位于所述座体的背离所述连接器公头的一侧,所述第一抵持段抵持于所述座体的朝向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三弯折段位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的间隔内,所述第二抵持段抵接所述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接触段能够与所述第一端子抵接并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弯折段和所述第二抵持段之间的第四弯折段、第三抵持段,所述第四弯折段与所述第三抵持段连接并位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的间隔内,所述第三抵持段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体的朝向所述座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抵持段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持段、所述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三弯折段、所述第三抵持段两两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任一种方案: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侧与同侧的所述座体的间隔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所述第二支撑体的相对的另一侧与同侧的所述座体的间隔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
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侧与同侧的所述座体的间隔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所述第二支撑体的相对的另一侧与同侧的所述座体的间隔范围为0.4毫米-0.6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分别设有连接位,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能够于所述连接位处形成衔接部以使所述座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座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后,所述衔接部能够被去除。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一接触段,所述第一连接段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体的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接触段能够与所述第二端子抵接并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且与所述第一接触段相对设置的第四抵持段,所述连接器公头扣合于所述连接器母座时,所述第四抵持段位于所述第一接触段的背离所述第二端子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下料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段包括依次连接的接触部、弯折部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能够抵接所述第二端子并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连接,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弯折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二弯折段凸出于所述连接部的背离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折弯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段包括依次连接的接触部、弯折部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能够抵接所述第二端子并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连接,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弯折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对折,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所述第一弯折部对折,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凸出于所述连接部的背离所述接触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折弯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段设有夹持槽,所述第一接触段通过所述夹持槽夹持所述第二端子的末端并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下料成型或折弯成型。
CN201922245870.6U 2019-12-13 2019-12-13 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38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5870.6U CN211238583U (zh) 2019-12-13 2019-12-13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5870.6U CN211238583U (zh) 2019-12-13 2019-12-13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38583U true CN211238583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37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4587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38583U (zh) 2019-12-13 2019-12-13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385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7527A (zh) * 2021-10-11 2022-01-14 中航光电精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公座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37527A (zh) * 2021-10-11 2022-01-14 中航光电精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公座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95654B (zh) 端子、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US93314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75815B (zh) 母端子及連接器
KR101526354B1 (ko) 커넥터 및 단자
KR101539873B1 (ko) 기판 접속용 단자
JP2004014507A (ja) 電気コネクタ端子
CN110896181A (zh) 板对板连接器及其组合
JP2005294217A (ja) 圧接型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コネクタ
CN211238583U (zh) 电连接器
CN116544691A (zh) 端子模组以及电连接器
JP6869491B2 (ja) 雌型端子
CN220066267U (zh) 一种插板型Type-C连接器
CN112103689A (zh) 一种母端子以及连接器
CN107275837B (zh) 连接器组件和终端设备
CN207559188U (zh) 高频连接器
JPS605595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9431736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an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CN202167642U (zh) 电连接器
CN222282277U (zh)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CN205104626U (zh) 连接器结构
CN113937527B (zh)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公座
CN217507714U (zh) 一种连接母端结构、公母端子及端子连接器
CN201601290U (zh) 电连接器端子
CN210074215U (zh) 连接端子及连接器
US20070232111A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