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36517U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36517U CN211236517U CN201922343014.4U CN201922343014U CN211236517U CN 211236517 U CN211236517 U CN 211236517U CN 201922343014 U CN201922343014 U CN 201922343014U CN 211236517 U CN211236517 U CN 2112365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guide member
- light guide
- backlight module
- opt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9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2858 crystal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83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16—Grooves, prisms, gratings, scattering particles or rough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6—Stacked 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are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构件、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导光构件具有相邻的第一入光面以及第二入光面。第一光源设置于导光构件的第一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一光束。第二光源设置于导光构件的第二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二光束。这些第一光学微结构与这些第二光学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构件,且用以反射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反射后的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且此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不包括正向视角范围。反射后的第二光束具有第二出光角度范围。一种采用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亦被提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具有防窥性能佳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视角控制技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显示装置为了能让多个观看者一起观看,通常具有广视角的显示效果。然而,在某些情况或场合,例如在公开场合浏览私人网页、机密资讯或输入密码时,广视角的显示效果却容易使机密资讯被旁人所窥视而造成机密资讯外泄。为了达到防窥效果,一般的作法是在显示面板前方放置光控制膜(Light Control Film,LCF),以滤除大角度的光线。相反地,在没有防窥需求时,再以手动的方式将光控制膜自显示面板前方移除。换言之,此类光控制膜虽具有防窥效果,但其操作上的便利性仍有改善的空间。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视角切换极为便利且防窥效果俱佳的显示装置已成为相关厂商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具有可调变的出光光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防窥性能佳。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构件、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导光构件具有第一入光面以及第二入光面,且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相邻。第一光源设置于导光构件的第一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一光束。第二光源设置于导光构件的第二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二光束。这些第一光学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构件,且各自具有朝向第一光源的第一迎光面。这些第一迎光面用以反射第一光束。反射后的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且此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不包括正向视角范围。这些第二光学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构件,且各自具有朝向第二光源的第二迎光面。这些第二迎光面用以反射第二光束。反射后的第二光束具有第二出光角度范围。
为达上述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块。背光模块重叠设置于显示面板,且包括导光构件、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导光构件具有第一入光面以及第二入光面,且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相邻。第一光源设置于导光构件的第一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一光束。第二光源设置于导光构件的第二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二光束。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构件,且各自具有朝向第一光源的第一迎光面。这些第一迎光面用以反射第一光束。反射后的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且此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不包括正向视角范围。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设置于导光构件,且各自具有朝向第二光源的第二迎光面。这些第二迎光面用以反射第二光束。反射后的第二光束具有第二出光角度范围。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中,导光构件相邻的两入光侧分别设有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第一光源发出的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二光束在经由导光构件上的第一光学微结构与第二光学微结构的反射后,分别具有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与第二出光角度范围,且第一出光角度范围小于第二出光角度范围。透过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的开关切换,可使背光模块具有可调变的出光光型,进而让显示装置在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有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操作便利性。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3A及图3B分别是图2的第一光学微结构与的二光学微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的背光模块操作在不同模式下的视角对归一化辉度值(normalizedbrightness)的曲线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背光模块操作在不同模式下的视角对归一化辉度值的曲线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背光模块操作在不同模式下的视角对归一化辉度值的曲线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0A是图9的第一导光板、第一光学微结构与第一光源的俯视示意图。
图10B是图9的第二导光板、第二光学微结构与第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背光模块操作在不同模式下的视角对归一化辉度值的曲线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3A及图3B分别是图2的第一光学微结构与的二光学微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1的背光模块操作在不同模式下的视角对归一化辉度值的曲线图。特别说明的是,图3A及图3B分别对应于图2的剖线A-A’及剖线B-B’。为清楚呈现起见,图2省略了图1的光学膜片110与吸光片180的绘示。
请参照图1、图2、图3A及图3B,显示装置1包括背光模块10与显示面板50。显示面板50重叠设置于背光模块1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50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 display panel,LCD panel),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50也可以是电泳显示面板(electrophoretic display panel,EPD panel)、或其他非自发光型显示面板。特别说明是,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具有可切换的防窥功能。亦即,显示装置1可操作于防窥(anti-peep)模式或分享(sharing)模式。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用于在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使显示装置1具有可切换的防窥功能。
背光模块10包括导光构件100、第一光源S1与第二光源S2。导光构件100具有相邻的第一入光面100a与第二入光面100b。第一光源S1设置于导光构件100的第一入光面100a的一侧,且用以产生第一光束LB1(如图3A所示)。第二光源S2设置于导光构件100的第二入光面100b的一侧,且用以产生第二光束LB2(如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构件100例如是一片导光板,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导光构件100也可以是重叠设置的两片导光板。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S1与第二光源S2的数量是分别以五个与九个为例进行示范性地说明,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以附图揭示内容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的配置数量可根据背光模块的光学设计而调整。
承接上述,导光构件100还具有彼此相对的出光面100c与底面100d,其中第一入光面100a与第二入光面100b分别连接于底面100d的相邻两侧边,且各自连接于出光面100c与底面100d之间。背光模块10还包括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MS1(如图2及图3A所示)与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如图2及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光学微结构MS1与这些第二光学微结构MS2设置于导光构件100,例如是设置于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上的凹陷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结构与第二光学微结构也可以是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上的凸起结构。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2、图3A及图3B,第一光学微结构MS1具有朝向第一光源S1的第一迎光面MS1a。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具有朝向第二光源S2的第二迎光面MS2a。第一光学微结构MS1的第一迎光面MS1a用以反射来自第一光源S1并传递于导光构件100中的第一光束LB1,并将第一光束LB1导向出光面100c的方向,第二光学微结构MS2的第二迎光面MS2a用以反射来自第二光源S2并传递于导光构件100中的第二光束LB2,并将第二光束LB2导向出光面100c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光面MS1a与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之间具有第一角度α1,第二迎光面MS2a与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之间具有第二角度α2,且第一角度α1小于第二角度α2。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角度α1可大于10度且小于30度,第二角度α2可大于45度且小于60度,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结构MS1的第一角度α1也可等于第二光学微结构MS2的第二角度α2。
请同时参照图4,当显示装置1操作于防窥(anti-peep)模式时,背光模块10的第一光源S1被致能,而第二光源S2被关闭。此时,传递于导光构件100内的第一光束LB1在经由第一光学微结构MS1的第一迎光面MS1a的反射后,具有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且此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不包括正向视角范围。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例如是-20度至-50度的视角范围,而正向视角范围例如是-10度至10度的视角范围,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需说明的是,此处背光模块10的出光角度范围是由光束(例如第一光束LB1或第二光束LB2)的归一化辉度值大于等于75%的视角范围来界定,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用以界定出光角度范围的归一化辉度值的下限值也可根据防窥显示装置的光学规格而调整。
透过第一出光角度范围偏向正向视角的一侧(例如图4的左侧视角范围),可使位于显示装置1正前方及右前方的人无法清楚地看到显示面板50的影像画面(例如机密资料),仅位于显示装置1左前方的人可清楚地看到影像画面。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可让显示装置1具有单侧防窥的功能。
当显示装置1操作于分享(sharing)模式时,背光模块10的第二光源S2被致能,而第一光源S1被关闭。此时,传递于导光构件100内的第二光束LB2在经由第二光学微结构MS2的第二迎光面MS2a的反射后,具有第二出光角度范围,第二出光角度范围大于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且此第二出光角度范围可包括正向视角范围。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光角度范围例如是-45度至45度的视角范围,而正向视角范围例如是-10度至10度的视角范围,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说,位于显示装置1正前方、左前方及右前方的人都可清楚地看到欲分享的影像画面。
值得注意的是,透过第一光源S1与第二光源S2的开关切换,可使背光模块10具有可调变的出光光型,进而让显示装置1在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有助于提升显示装置1的操作便利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结构MS1于出光面100c上的垂直投影大致上在垂直于第二入光面100b的方向(即方向Y)上延伸,第二光学微结构MS2于出光面100c上的垂直投影大致上在垂直于第一入光面100a的方向(即方向X)上延伸。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于出光面100c上的垂直投影是呈现长条状的构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结构MS1可设计为反射第二光束LB2光量与反射第一光束LB1光量的比值可小于1/10;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可设计为反射第一光束LB1光量与反射第二光束LB2光量的比值可小于1/10,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举例而言,第一光学微结构MS1在平行于第一入光面100a的方向(即方向Y)上的长度与第一光学微结构MS1在垂直于第一入光面100a的方向(即方向X)上的宽度的比值可大于10,以降低第二光束LB2被第一光学微结构MS1反射的机率。相似地,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在平行于第二入光面100b的方向(即方向X)上的长度与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在垂直于第二入光面100b的方向(即方向Y)上的宽度的比值可大于10,以降低第一光束LB1被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反射的机率。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光学微结构于出光面100c上的垂直投影调整为弯月状的构型,以降低第一光束LB1经由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反射的机率(或者是第二光束LB2经由第一光学微结构MS1反射的机率)。
需说明的是,图2示出的第一光学微结构MS1与第二光学微结构MS2的排列分布仅供示例性的说明,不代表本实用新型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可根据背光模块的光学规格而调整,例如:第一光学微结构MS1的分布密度朝向远离第一光源S1的方向递增及/或第二光学微结构MS2的分布密度朝向远离第二光源S2的方向递增,以满足出光均匀性的规格要求。
另一方面,请参照图3A及图3B,第一光学微结构MS1还具有背对第一光源S1的第一背光面MS1b,且第一背光面MS1b连接于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与第一迎光面MS1a之间。第二光学微结构MS2还具有背对第二光源S2的第二背光面MS2b,且第二背光面MS2b连接于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与第二迎光面MS2a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光面MS1b与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之间具有第三角度β1,第二背光面MS2b与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之间具有第四角度β2,且第三角度β1不等于第四角度β2,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背光面MS1b与底面100d之间的第三角度β1也可等于第二背光面MS2b与底面100d之间的第四角度β2。
值得一提的是,透过第一光学微结构MS1的第一角度α1小于第三角度β1以及第二光学微结构MS2的第二角度α2小于第四角度β2,可有效抑制光束在导光构件100中传递时所产生的散射光经由第一光学微结构MS1及第二光学微结构MS2的反射而自出光面100c出射。
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还可包括光学膜片110。光学膜片110重叠设置于导光构件100的出光面100c,且位于导光构件100与显示面板50之间。光学膜片110例如是扩散片(diffuser),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膜片也可以是棱镜片、光学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或逆棱镜片等。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光学膜片数量是以一个为例进行示范性地说明,并不表示本实用新型以附图揭示内容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的数量也可根据背光模块的应用需求而调整为两个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结构MS1于平面XZ上的投影轮廓以及第二光学微结构MS2于平面YZ上的投影轮廓为三角形或两直线段的组合,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结构MS1与第二光学微结构MS2的横截面轮廓也可以是直线段与弧线段的组合。
进一步而言,请参照图1,背光模块10还可选择性地包括吸光片180,其设置于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的一侧。举例而言,由第一光源S1发出的大部分第一光束LB1在经由导光构件100的传递以及第一光学微结构MS1的反射后自出光面100c出射,并且集中在第一出光角度范围。然而,一小部分的第一光束LB1在导光构件100内的传递过程中,因导光构件100的表面与内部存有微小缺陷而产生不可预期的散射或者是经由第一光学微结构MS1的折射或反射而自导光构件100的底面100d出射。基于此,透过吸光片180于可见光波段的吸收率高于80%,可有效降低此类的杂散光对于背光模块10的出光光型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背光模块10操作在防窥模式(即第一光源S1被致能时)下的集光性。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吸光片180于可见光波段的吸收率可选择性地高于90%。
以下将列举另一些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揭露,其中相同的构件将标示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省略部分请参考前述实施例,以下不再赘述。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6是图5的背光模块操作在不同模式下的视角对归一化辉度值的曲线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与图1的显示装置1的主要差异在于:光学膜片的数量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2的背光模块11还包括设置于光学膜片110与显示面板50之间的光学膜片120。举例而言,光学膜片120包括基板121以及多个棱镜柱结构122。这些棱镜柱结构122沿方向Y排列于基板121远离导光构件100的一侧表面上。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光学膜片120可以是棱镜片(prism sheet),但不局限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棱镜柱结构12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导光构件100的第一入光面100a。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21的材质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棱镜柱结构122的材质可包括紫外线硬化胶材(UV glue)、或其他适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请同时参照图6,透过棱镜片(即光学膜片120)的设置,可进一步降低背光模块11在大视角(例如视角60度以上的范围)的出光量,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11的集光性。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8是图7的背光模块操作在不同模式下的视角对归一化辉度值的曲线图。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与图5的显示装置2的主要差异在于:光学膜片的数量不同。具体而言,显示装置3的背光模块12除光学膜片120之外,还包括设置于导光构件100与光学膜片120之间的光学膜片130。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10可选择性地设置于显示面板50与光学膜片120之间,但不局限于此。
举例来说,光学膜片130包括基板131与多个棱镜柱结构132。这些棱镜柱结构132沿方向Y排列于基板131较靠近导光构件100的一侧表面上,且这些棱镜柱结构1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导光构件100的第一入光面100a。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光学膜片130可以是逆棱镜片,但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31的材质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棱镜柱结构132的材质可包括紫外线硬化胶材(UV glue)或其他适合的高分子聚合物。
特别说明的是,请同时参照图7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透过光学膜片120及130的配置关系,可进一步降低背光模块12操作在防窥模式(即第一光源S1被致能,而第二光源S2被关闭)时在正视角附近(例如-10度至10度的视角范围)以及右侧视角范围的整体出光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3的防窥效果,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微结构MS1(未绘示)的第一角度α1(如图3A所示)与第二光学微结构MS2(未绘示)的第二角度α2(如图3B所示)可设计为实质上相等,借由光学膜片120及130的配置关系,即可降低背光模块12操作在防窥模式时在正视角附近以及右侧视角范围的整体出光量,使显示装置3具有单侧防窥的效果。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0A是图9的第一导光板、第一光学微结构与第一光源的俯视示意图。图10B是图9的第二导光板、第二光学微结构与第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图11是图9的背光模块操作在不同模式下的视角对辉度值的曲线图。
请参照图9、图10A及图10B,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与图5的显示装置2的主要差异在于:背光模块的组成、导光构件的组成以及光学膜片的数量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构件100A为第一导光板101与第二导光板102的组合,且第一导光板101位于第二导光板102与显示面板50之间。详细而言,第一导光板101与第二导光板102分别设有导光构件100A的第一入光面101a与第二入光面102a,且第一入光面101a与第二入光面102a于导光构件100A的出光面100c上的垂直投影彼此相邻。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特别限制第一导光板101及第二导光板102的排列关系,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101设置于第二导光板102与显示面板50之间,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102可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01与显示面板5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3的第一光源S1是设置在导光构件100A的第一入光面101a(或第一导光板101)的一侧,而第二光源S2是设置在导光构件100A的第二入光面102a(或第二导光板102)的一侧。另一方面,第一光学微结构MS1与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分别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01与第二导光板102。由于本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于导光板上的配置方式相似于图3A及图3B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请参见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段落,于此便不再重述。
值得注意的是,透过将第一光学微结构MS1与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分别设置在第一导光板101与第二导光板102上,可避免第一光源S1发出的第一光束经由第二光学微结构MS2反射而产生非预期的杂散光,有助于提升显示装置4的防窥效果。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块13可选择性地包括光学膜片140,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01与第二导光板10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40例如是扩散片(diffuser)。
进一步而言,背光模块13还包括视角控制器150。视角控制器150重叠设置于导光构件100A,且位于显示面板50与光学膜片120之间。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视角控制器150也可设置于显示面板50上。亦即,显示面板50也可位于视角控制器150与光学膜片12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视角控制器150可包括液晶盒(未绘示)与设置在液晶盒相对两侧的两偏光片(未绘示),其中液晶盒包括液晶层(未绘示)以及位于液晶层相对两侧的两电极层(未绘示),且这两电极层可被致能以在两电极层之间形成电场,且此电场用以驱使液晶层的多个液晶分子(未绘示)转动。借此,多个液晶分子的光轴可根据不同的电场大小与分布而改变,致使电控视角切换器在不同视角下的出光量得以被调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视角控制器150可以是电控视角切换器,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视角控制器150也可以是固定式视角控制器。
当背光模块13操作在防窥模式且视角控制器150被致能时,其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例如-37度至-15度的视角范围)并未涵盖正向视角范围(例如-10度至10度的视角范围),如图11的粗实心线曲线所示。也就是说,此时的显示装置4具有较佳的防窥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当背光模块13操作在防窥模式但视角控制器150未被致能时,其第一出光角度范围虽涵盖部分的正向视角范围,但仍能提供有效的防窥效果,如图11的细实心线曲线所示。换句话说,此时的显示装置4可以较低的能耗操作在不同程度的防窥模式下,以同时达到防窥与节能的效果。另一方面,当背光模块13操作在分享模式且视角控制器150未被致能时,其第二出光角度范围涵盖了所有正向视角范围(如图11的虚线曲线所示),以满足多人观赏的需求。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2,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5与图7的显示装置3的主要差异在于:背光模块的组成以及光学膜片的数量不同。具体而言,显示装置5的背光模块14还包括电控式扩散膜160。电控式扩散膜160重叠设置于导光构件100,且位于导光构件100的出光面100c的一侧。更具体地说,光学膜片120与光学膜片130是设置在导光构件100与电控式扩散膜16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电控式扩散膜160例如是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liquid crystal,PDLC)膜,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控式扩散膜160也可以是聚合物网路液晶(polymer network liquid crystal,PNLC)膜、液晶透镜(liquidcrystal lens,LC Lens)或其他可借由电控方式改变光束发散程度的结构。举例来说,当电控式扩散膜160不被致能时,其可具有类似扩散片的效果,即增加出光视角,以使显示装置5操作在分享模式时,可具有较大的可视角范围。相反地,当显示装置5操作在防窥模式时(即第二光源S2被致能,而第一光源S1被关闭),电控式扩散膜160被致能而呈现透明状态。亦即,光束在通过被致能的电控式扩散膜160后可大致上维持其原本的出光角度,以使显示装置5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中,导光构件相邻的两入光侧分别设有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第一光源发出的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二光束在经由导光构件上的第一光学微结构与第二光学微结构的反射后,分别具有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与第二出光角度范围,且第一出光角度范围小于第二出光角度范围。透过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的开关切换,可使背光模块具有可调变的出光光型,进而让显示装置在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有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操作便利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附图标记说明:
1、2、3、4、5:显示装置
10、11、12、13、14:背光模块
50:显示面板
100、100A:导光构件
100a、101a:第一入光面
100b、102a:第二入光面
100c:出光面
100d:底面
101:第一导光板
102:第二导光板
110、120、130、140:光学膜片
121、131:基板
122、132:棱镜柱结构
150:视角控制器
160:电控式扩散膜
180:吸光片
LB1:第一光束
LB2:第二光束
MS1:第一光学微结构
MS1a:第一迎光面
MS1b:第一背光面
MS2:第二光学微结构
MS2a:第二迎光面
MS2b:第二背光面
S1:第一光源
S2:第二光源
X、Y、Z:方向
α1:第一角度
α2:第二角度
β1:第三角度
β2:第四角度
A-A’、B-B’:剖线。
Claims (11)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构件、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其中:
所述导光构件具有第一入光面以及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相邻;
所述第一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的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一光束;
所述第二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的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二光束;
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各自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光源的第一迎光面,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迎光面用以反射所述第一光束,反射后的所述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出光角度范围,所述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不包括正向视角范围;以及
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各自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光源的第二迎光面,其中所述多个第二迎光面用以反射所述第二光束,反射后的所述第二光束具有第二出光角度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构件还包括底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分别连接于所述底面的相邻两侧边,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及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底面,且所述第一迎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一角度,所述第二迎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大于10度小于30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45度且小于6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构件包括重叠设置的第一导光板以及第二导光板,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各自还具有背向所述第一光源的第一背光面,且所述第一背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三角度,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各自还具有背向所述第二光源的第二背光面,且所述第二背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四角度,其中所述第三角度不等于所述第四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一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二角度,且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一角度小于所述第三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用于在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当所述背光模块处于所述防窥模式时,所述第一光源被致能且所述第二光源被关闭,而当所述背光模块处于所述分享模式时,所述第二光源被致能且所述第一光源被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光学膜片,其设置于导光构件上,其中所述至少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棱镜柱结构,且所述多个棱镜柱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入光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光学膜片的数量至少为二且包括棱镜片及逆棱镜片,所述导光构件还包括底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分别连接于所述底面的相邻两侧边,所述第一光学微结构及所述第二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底面,且所述第一迎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一角度,所述第二迎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等于所述第二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控式扩散膜,其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的出光面的一侧,其中所述出光面相对于所述底面,且连接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以及
至少一光学膜片,其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与所述电控式扩散膜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视角控制器,其重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块,其中:
所述背光模块重叠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且包括导光构件、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其中:
所述导光构件具有第一入光面以及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相邻;
所述第一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的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一光束;
所述第二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的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一侧,用以产生第二光束;
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各自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光源的第一迎光面,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迎光面用以反射所述第一光束,反射后的所述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出光角度范围,所述第一出光角度范围不包括正向视角范围;以及
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构件,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各自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光源的第二迎光面,其中所述多个第二迎光面用以反射所述第二光束,反射后的所述第二光束具有第二出光角度范围。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43014.4U CN211236517U (zh) | 2019-12-24 | 2019-12-24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TW109200296U TWM595237U (zh) | 2019-12-24 | 2020-01-08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JP2020005420U JP3230890U (ja) | 2019-12-24 | 2020-12-16 |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
US17/124,503 US11150399B2 (en) | 2019-12-24 | 2020-12-17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DE202020107401.6U DE202020107401U1 (de) | 2019-12-24 | 2020-12-18 | Hinterleuchtungsmodul und Anzeigevorrichtung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43014.4U CN211236517U (zh) | 2019-12-24 | 2019-12-24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36517U true CN211236517U (zh) | 2020-08-11 |
Family
ID=71896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343014.4U Active CN211236517U (zh) | 2019-12-24 | 2019-12-24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50399B2 (zh) |
JP (1) | JP3230890U (zh) |
CN (1) | CN211236517U (zh) |
DE (1) | DE202020107401U1 (zh) |
TW (1) | TWM595237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576133A (zh) * | 2021-07-05 | 2023-01-06 |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WO2023279224A1 (zh) * | 2021-07-05 | 2023-01-12 |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6300209A (zh) * | 2022-11-30 | 2023-06-23 | 达运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及其显示装置 |
US12158641B2 (en) | 2021-04-21 | 2024-12-03 |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Backlight module including privacy structure with triangular prism structur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US12228763B2 (en) | 2022-10-12 | 2025-02-18 | Darwin Precisions Corporation | Switchable backlight modul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522095B1 (ko) | 2021-09-29 | 2023-04-1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216848405U (zh) | 2022-03-11 | 2022-06-28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CN117538975A (zh) * | 2022-08-02 | 2024-02-09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219285559U (zh) * | 2023-03-03 | 2023-06-30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
CN116841088B (zh) * | 2023-08-29 | 2023-11-17 | 合肥市航嘉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显示器以及局部背光调光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10116A (en) * | 2004-01-17 | 2005-07-20 | Sharp Kk |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
US20080043490A1 (en) * | 2005-09-09 | 2008-02-21 | Fusion Optix Inc. | Enhanced Light Guide |
CN1987606B (zh) | 2005-12-23 | 2010-04-07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模组 |
TWI573123B (zh) * | 2015-11-27 | 2017-03-01 |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及其驅動方法以及具有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
CN107664871B (zh) * | 2016-07-27 | 2020-03-3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209433049U (zh) | 2018-12-28 | 2019-09-24 | 诚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导光饰板与灯饰模块 |
-
2019
- 2019-12-24 CN CN201922343014.4U patent/CN211236517U/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08 TW TW109200296U patent/TWM595237U/zh unknown
- 2020-12-16 JP JP2020005420U patent/JP3230890U/ja active Active
- 2020-12-17 US US17/124,503 patent/US11150399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2-18 DE DE202020107401.6U patent/DE202020107401U1/de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58641B2 (en) | 2021-04-21 | 2024-12-03 |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Backlight module including privacy structure with triangular prism structur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CN115576133A (zh) * | 2021-07-05 | 2023-01-06 |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WO2023279224A1 (zh) * | 2021-07-05 | 2023-01-12 |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US12228763B2 (en) | 2022-10-12 | 2025-02-18 | Darwin Precisions Corporation | Switchable backlight module |
CN116300209A (zh) * | 2022-11-30 | 2023-06-23 | 达运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块及其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202020107401U1 (de) | 2021-03-22 |
US20210191027A1 (en) | 2021-06-24 |
JP3230890U (ja) | 2021-02-25 |
TWM595237U (zh) | 2020-05-11 |
US11150399B2 (en) | 2021-10-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236517U (zh)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
CN207301541U (zh) | 视角控制装置以及可控制视角显示装置 | |
CN112015000B (zh)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
US10782466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10725228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with switchable film structures | |
TWI605287B (zh) | 顯示裝置 | |
CN107179627B (zh) | 光源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 |
US10268077B2 (en) | Polarized light source device | |
TWI421590B (zh) | 可切換視角的顯示器及其背光模組 | |
CN216848405U (zh)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
CN105549238A (zh) | 可切换防窥显示装置及背光源 | |
TWI658294B (zh) | 可切換視角之背光模組及相關電子裝置 | |
US9952373B2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206594419U (zh) | 显示装置 | |
CN107980184A (zh) | 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 |
TWM628809U (zh)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
CN111090191A (zh) | 光源模块及双屏幕显示装置 | |
CN101354120B (zh) | 光源、显示设备、便携式终端设备和光束方向切换元件 | |
US20170059764A1 (en) |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3925524B (zh) | 可视角可调的节能型背光模组 | |
TWM608872U (zh) | 光源模組及雙螢幕顯示裝置 | |
KR100838332B1 (ko) | 평판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구조 | |
CN219085171U (zh)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17332919U (zh) | 具有光学膜片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
JP2014086245A (ja) | 導光板、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