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及装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尤其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及装饰结构。
背景技术
时代发展到今天,建设摩天大楼也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高效利用土地,也成了一个城市发达水平的象征。一座城市的高楼数量,从侧面反映出了该城市的综合实力。高层建筑设计需要考虑顶层雨水收集和排放的问题。
早期建筑工程的雨水排放管采用镀锌钢管,重力流排水系统多层建筑宜采用建筑排水塑料管,高层建筑宜采用承压塑料管、金属管, 由于雨水因酸雨的原因,对镀锌管腐蚀很大,使用时间不长就会出问题,所以现在已经基本停止使用了,这是从实际出发来考虑的,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出于对建筑立面美观的考虑,高层建筑屋面雨水一般采用内排水方式,雨水立管的位置受屋面天沟、建筑平面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师习惯上把天沟设置在建筑屋面外围靠近女儿墙的位置,屋面从中间向四周找坡;因而,雨水斗的位置靠近建筑外围,故雨水立管一般沿建筑外围的柱子设置,这种常用方式在实际工程中有时是不合理的。有如下的设计实例,某建筑位于南方某城市,功能为甲级办公楼,地面以上53层,建筑高度230.3m2,天面向南北两侧找坡,在女儿墙边设置天沟,屋面共设置了8根DN100雨水立管。该建筑在52层南北两侧和53层东西两侧设有阳台,也需要设置雨水管。若阳台与屋面合用雨水管,可能会导致阳台地漏泛水,固有独立设置了雨水管可能会导致阳台地漏泛水,故又独立设置了4根DN100阳台雨水管。因而在52层以下每个楼层共有12根雨水立管。
因该建筑为高档办公楼,室内为精装修,故雨水立管采用砌墙包饰,每根雨水立管所占用空间尺寸为300mm×300mm。分析该项目雨水系统的设计情况,发现雨水立管数量较多,折合每根DN100的雨水管平均负担的平均汇水面积不到200m2,管道排水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并且雨水立管占用较多的室内空间,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
参考《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8.1.4条规定“住宅的给水总立管、雨水立管、……、不应布置在套内”。其实当商业办公楼用于出售时,套内的产权也属于买主,其性质与住宅相似,整栋建筑共用的管线也不宜进入业主产权范围内,因为当雨水管位于买主套间内时,管理人员不方便进入私人空间进行维修;而且雨水管道经过砌墙安装后也不便于维修。万一雨水管道破损漏水,给买主造成经济损失,更会引起经济纠纷。另外雨水管道占用使用面积,也影响了建筑使用率。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雨水立管移出办公套间,并尽量减少雨水管的数量。传统的优化方案拟在建筑核心筒内公共空间布置雨水管。可利用的空间有给排水管井、空调冷冻水管井、楼梯间和卫生间角落等位置。此方法虽然较为符合经济原则,但仍然需要在建筑内布置管路,设计复杂;大量的管路在布置公共空间,不但影响美观,一旦遇上管路堵塞或者损坏,有可能危害人员和财产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及装饰结构,可提升建筑的美感,同时起到疏导阳台雨水的作用,施工简便,降低工程造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及装饰结构,能够实现智能遮阳和导风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它由多个装饰单元竖直排列组成,每个装饰单元包括中央构件、设于中央构件两侧的连接构件以及设于连接构件外侧的末端构件;所述中央构件设有左右对称的第一四边形外框,所述第一四边形外框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子卡扣,所述第一四边形外框内设有第一圆形腔;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截面宽度从左到右逐渐变化的第二四边形外框,所述第二四边形外框的较宽一侧设有第一母卡扣,较窄一侧设有第二母卡扣;所述末端构件包括梯形主体和弧形末端,所述梯形主体内设有第二圆形腔,所述梯形主体的连接面设有第二子卡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由多个装饰单元竖直排列组成是指,在第一圆形腔内套接第一连通管,将多个装饰单元串接起来,保持所有的装饰单元中的第一圆形腔同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圆形腔内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内凹槽,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凸条;当所述第一连通管伸入所述第一圆形腔内时,所述第一凸条位于所述第一内凹槽中。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在所述第二圆形腔内套接有第二连通管。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圆形腔内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二内凹槽,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凸条;当所述第二连通管伸入所述第二圆形腔内时,所述第二凸条位于所述第二内凹槽中。
相应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结构,包括如上文所述的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所述装饰盖相互间隔预定距离地设于高层建筑立面外围;所述装饰盖的两端设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能够驱动装饰盖转动预定角度;所述装饰盖内设有第一圆形腔和第二圆形腔,所述第一圆形腔和/或第二圆形腔的顶部连接雨水收集机构的出水口,底部连接下水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用于将第一连通管固定的轴承、所述第一连通管底部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以及与第二齿轮固定连接的减速电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雨水收集机构包括雨水收集管网,所述雨水收集管网将阳台各处的雨水收集并汇集到所述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软管与所述第一圆形腔和/或第二圆形腔的顶部连接。
最后,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的疏水、遮阳、装饰方法,包括:
1)将如上文所述的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竖直设于高层建筑立面外围;
2)通过转动机构驱动所述装饰盖,使所述装饰盖能够根据需求转动预定角度;
3)将设于高层建筑楼顶的雨水收集机构与所述装饰盖中的第一连通管和/或第二连通管顶端连接,利用第一连通管和/或第二连通管将雨水引导到下水道中。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上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高层建筑上安装风速感应器、风向感应器和光线感应器,分别获取当前高层建筑对应位置的风速、风向和光线强度数值;
根据获得的光线强度数值计算装饰盖的转动角度范围A;
判断风速数值是否在可调风速范围内,如果在可调风速范围内则在转动角度范围A内利用转动机构调节装饰盖正面的朝向,将高层建筑外围的风导入建筑内;如果不在可调风速范围内则在转动角度范围 A内取中间值,利用转动机构调节装饰盖正面的朝向至所述中间值。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三段式连接装配,用三个空腔大断面型材相互装配,型材之间用两点公母设计,从型材顶端穿入固定,将装配好的型材作为一个装饰盖使用,整体尺寸变大,可以满足设计尺寸为300—1000mm 的超大型装饰盖,在整体设计中的存在感上升,遮阳面积增大,投入工程项目使用的DB275、DB277、DB278型材组装后的大型装饰盖外展宽度达到928mm,固定连接端厚度达到200mm。所述第一圆形腔可以是直径大于120mm的固定圆形腔体,通过几条加强筋固定在装饰盖中,所述第一圆形腔体既可以直接用作雨水排放通道,也可以用作雨水排放管道的外围固定,如果在海边或者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例如容易出现酸雨的地区),考虑到雨水的腐蚀作用,建议使用耐酸碱性能好的塑料管,从所述第一圆形腔体中穿过,在这种条件下使用,所述第一圆形腔体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保护、美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的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的中央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的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的末端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的第一连通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它由多个装饰单元竖直排列组成,每个装饰单元包括中央构件1、设于中央构件1两侧的连接构件2以及设于连接构件2外侧的末端构件3;所述中央构件1设有左右对称的第一四边形外框11,所述第一四边形外框11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子卡扣14,所述第一四边形外框11内设有第一圆形腔12;所述连接构件2包括截面宽度从左到右逐渐变化的第二四边形外框21,所述第二四边形外框21的较宽一侧设有第一母卡扣22,较窄一侧设有第二母卡扣23;所述末端构件3包括梯形主体31和弧形末端32,所述梯形主体31内设有第二圆形腔33,所述梯形主体31的连接面设有第二子卡扣34。
本实施例通过三段式连接装配,用三个空腔大断面型材相互装配,型材之间用两点公母设计,从型材顶端穿入固定,将装配好的型材作为一个装饰盖使用,整体尺寸变大,可以满足设计尺寸为300—1000mm 的超大型装饰盖,在整体设计中的存在感上升,遮阳面积增大,投入工程项目使用的DB275、DB277、DB278型材组装后的大型装饰盖外展宽度达到928mm,固定连接端厚度达到200mm。所述第一圆形腔12可以是直径大于120mm的固定圆形腔体,通过几条加强筋固定在装饰盖中,所述第一圆形腔12体既可以直接用作雨水排放通道,也可以用作雨水排放管道的外围固定,如果在海边或者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 (例如容易出现酸雨的地区),考虑到雨水的腐蚀作用,建议使用耐酸碱性能好的塑料管,从所述第一圆形腔12体中穿过,在这种条件下使用,所述第一圆形腔12体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保护、美观效果。
优选地,由多个装饰单元竖直排列组成是指,在第一圆形腔12 内套接第一连通管13,将多个装饰单元串接起来,保持所有的装饰单元中的第一圆形腔12同轴。其中,所述第一圆形腔12内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内凹槽121,所述第一连通管13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凸条131;当所述第一连通管13伸入所述第一圆形腔12内时,所述第一凸条131位于所述第一内凹槽121中。所述第一连通管13可以是挤压成型的铝材,它可以直接作为排水管道使用,并作为驱动装饰盖整体旋转的转轴使用。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圆形腔33内套接有第二连通管35。所述第二圆形腔33的结构与第一连通管13类似,其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二内凹槽331,所述第二连通管35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凸条;当所述第二连通管35伸入所述第二圆形腔33内时,所述第二凸条位于所述第二内凹槽331中。所述第二连通管35同样可以作为排水管使用,考虑到它随装饰盖转动时移动行程较大,利用它驱动装饰盖旋转,可以提供较大的力臂,使得转动更加可靠平稳。
相应地,结合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结构,包括如上文所述的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所述装饰盖相互间隔预定距离地设于高层建筑立面外围;所述装饰盖的两端设有转动机构4,所述转动机构4能够驱动装饰盖转动预定角度;所述装饰盖内设有第一圆形腔12和第二圆形腔33,所述第一圆形腔12和/ 或第二圆形腔33的顶部连接雨水收集机构的出水口,底部连接下水道。
优选地,结合图7,所述转动机构4包括用于将第一连通管固定的轴承41、所述第一连通管13底部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42、与第一齿轮42啮合的第二齿轮43,以及与第二齿轮43固定连接的减速电机44。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连通管13作为转轴和动力转达机构,转动机构4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连通管13旁,结构更为紧凑,此时可以考虑将第二连通管35作为排水管,使得排水管路与转动机构4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影响。相应地,作为另一种驱动方式,也可以将第一齿轮42设置在第二连通管35上,并将其与减速电机44连接,同时设置与第一连通管13同轴的第二齿轮43,第二齿轮43固定不动,第一齿轮42与第二齿轮43啮合,当第一齿轮42受驱动旋转时,将带动装饰盖旋转。
为了将阳台的雨水引入第一圆形腔12和/或第二圆形腔33中,所述雨水收集机构包括雨水收集管网,所述雨水收集管网将阳台各处的雨水收集并汇集到所述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软管与所述第一圆形腔12和/或第二圆形腔33的顶部连接。
采用本实施例,装饰盖型材内腔体的圆形腔体,既可以作为雨水排放管,又可以作为雨水排放管的固定外保护管。将雨水排放管设计在装饰盖型材的腔体内,从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隐藏起来。
最后,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的疏水、遮阳、装饰方法,包括:
1)将如上文所述的高层建筑立面装饰盖竖直设于高层建筑立面外围;
2)通过转动机构4驱动所述装饰盖,使所述装饰盖能够根据需求转动预定角度;
3)将设于高层建筑楼顶的雨水收集机构与所述装饰盖中的第一连通管13和/或第二连通管35顶端连接,利用第一连通管13和/或第二连通管35将雨水引导到下水道中。
优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高层建筑上安装风速感应器、风向感应器和光线感应器,分别获取当前高层建筑对应位置的风速、风向和光线强度数值;
根据获得的光线强度数值计算装饰盖的转动角度范围A;如0度为装饰盖与幕墙垂直的状态,即遮阳能力最低的状态;90度为装饰盖与幕墙平行的状态,此时装饰盖基本完全覆盖幕墙的外围,能够将大部分阳光遮挡。作为大致的调节方法,可以根据光线强度数值将装饰盖的角度在0度到90度内分级线性调节,如设定照度在 30000-10000lx,9999-5000lx,4999-1000lx内分成三个级别,对应装饰盖的打开角度为90-60度,59-30度,29-0度。进一步地,我们可以结合当前地点当前时间的太阳角度数据,对装饰盖角度进行细化调整。
在解决高层建筑采光问题的同时,可以利用装饰盖对高层建筑外围空气流动的调节作用,将高层建筑外围的风通过窗户导入高层建筑内的各个单位。具体方法是:判断风速数值是否在可调风速范围内,如果在可调风速范围内则在转动角度范围A内利用转动机构4调节装饰盖正面的朝向,将高层建筑外围的风导入建筑内;如果不在可调风速范围内则在转动角度范围A内取中间值,利用转动机构4调节装饰盖正面的朝向至所述中间值。
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在高层建筑外围安装装饰盖,提升建筑气派的同时,解决现存的雨水疏导难题。另一方面,由于高层建筑装饰盖的长度较长,能够实现调节室内采光和风力的作用。上述方法将采光调节放在首位,利用装饰盖的旋转为室内提供较为稳定的采光,节能环保;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进一步调节装饰盖的角度,将建筑外围的风导入室内,使室内人员能够享受自然通风,提高建筑内人员的舒适度,也更为环保。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