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96326U - 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96326U CN211196326U CN201922206945.XU CN201922206945U CN211196326U CN 211196326 U CN211196326 U CN 211196326U CN 201922206945 U CN201922206945 U CN 201922206945U CN 211196326 U CN211196326 U CN 2111963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king
- locking mechanism
- bar
- rod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其中婴儿车车架包括手把杆(10)、座位板(20)、扶手杆(30)、第一锁定机构(40)、后脚杆(50)、支撑杆(60)、第二锁定机构(70)和第一解锁机构(80),座位板与手把杆连接,扶手杆安装在座位板的远离手把杆的一端,第一锁定机构连接在扶手杆和座位板之间,第一锁定机构用于使扶手杆和座位板实现相对锁定,支撑杆设置在手把杆和后脚杆之间,第二锁定机构连接在手把杆和支撑杆连接,第二锁定机构用于使手把杆和支撑杆实现相对锁定,且第二锁定机构与第一锁定机构连接,第一解锁机构与第一锁定机构连接,第一解锁机构被配置为同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本实用新型车架的收合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
背景技术
为减轻大人的负担,在婴儿外出时,可将婴儿放在婴儿车中。婴儿车通常具有折叠功能,在不需要婴儿车时,可将其折叠收合起来,便于收纳。目前,大多婴儿车的收合步骤比较复杂,需要多处解锁,收合效率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以提高收合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婴儿车车架,包括:
手把杆;
座位板,与手把杆连接;
扶手杆,安装在座位板的远离手把杆的一端;
第一锁定机构,连接在扶手杆和座位板之间,用于使扶手杆和座位板实现相对锁定;
后脚杆;
支撑杆,设置在手把杆和后脚杆之间;
第二锁定机构,连接在手把杆和支撑杆连接,用于使手把杆和支撑杆实现相对锁定,且第二锁定机构与第一锁定机构连接;和
第一解锁机构,与第一锁定机构连接,被配置为同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机构包括:
第一锁壳,与扶手杆连接,其内设有第一齿部;
第二锁壳,与座位板连接,其内设有第二齿部;和
齿轮,设置在第一锁壳和第二锁壳之间,齿轮同时与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啮合时实现第一锁壳和第二锁壳之间的相对锁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解锁机构包括设置在齿轮的端面侧面的解锁件,解锁件被按压时驱动齿轮沿齿轮的轴向运动,以解除第一锁壳和第二锁壳之间的相对锁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解锁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设置在齿轮的远离解锁件的一侧,第一弹性件用于使齿轮复位至使第一锁壳和第二锁壳相对锁定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解锁机构还包括第一锁块和第一拉绳,第一拉绳的第一端与第一锁块连接,第一拉绳的第二端与第二锁定机构连接,齿轮和第一锁块被配置为在齿轮沿齿轮的轴向运动时驱动第一锁块运动,以拉动第一拉绳实现第二锁定机构的解锁。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的靠近第一锁块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第一锁块设有第二斜面,齿轮沿齿轮的轴向运动时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配合作用下第一锁块沿齿轮的径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解锁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用于使第一锁块复位,以通过第一拉绳使第二锁定机构恢复锁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定机构包括用于限制支撑杆向靠近后脚杆的方向运动的第二锁块,第一拉绳的第二端与第二锁块连接,第一拉绳拉动第二锁块时解除第二锁块对支撑杆相对于手把杆向靠近后脚杆的方向运动的锁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定机构还包括用于限制支撑杆向远离后脚杆的方向运动的第三锁块,第三锁块在手把杆相对于后脚杆转动的过程中实现解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锁定机构和第二解锁机构,手把杆包括手把上杆和手把下杆,手把下杆通过第二锁定机构与支撑杆连接,第三锁定机构连接在手把上杆和手把下杆之间用于实现手把上杆和手把下杆之间的锁定,第二解锁机构用于解锁第三锁定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前脚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连接机构,前脚杆呈倒T形,前脚杆、手把杆和后脚杆通过连接机构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座位板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连接,第一连杆的中部与前脚杆连接,第二连杆与后脚杆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婴儿车,包括上述的婴儿车车架。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能够同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第一解锁机构,使得扶手杆和座位板之间的锁定以及手把杆和支撑杆之间的锁定能够同时解锁,这样在收合婴儿车时,可以先折叠扶手杆,同时支撑杆与手把杆之间的锁定解除,可向上提起手把杆,使手把杆基本处于直立状态,继续推动手把杆可使手把杆整体向下折叠,进而实现整个婴儿车的收合,收合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收合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一解锁机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一解锁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中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中齿轮与第一锁块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锁定机构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在第一收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在第二收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在第三收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在第四收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处于完全收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中:
10、手把杆;11、手把上杆;12、手把下杆;20、座位板;21、连接管;30、扶手杆;40、第一锁定机构;50、后脚杆;60、支撑杆;70、第二锁定机构;80、第一解锁机构;90、第三锁定机构;100、第二解锁机构;110、顶棚后杆;120、顶棚前杆;130、靠背杆;140、挡杆;150、连接机构;160、前脚杆;170、第一连杆;180、第二连杆;190、锁件;200、前轮;210、后轮;
41、第一锁壳;42、第二锁壳;43、齿轮;431、第一斜面;
81、解锁件;811、爪部;82、第一弹性件;83、第一锁块;831、第二斜面;84、第一拉绳;85、保护套;86、第二弹性件;
701、第二锁块;702、第三锁块;703、第一连接杆;704、第二连接杆;705、第三弹性件;706、第四弹性件;707、固定座;708、滑块;709、第三连接杆;710、滑套;
7071、第四孔;7072、第五孔;7073、第六孔;
7081、第一孔;7082、第二孔;7083、第三孔;
7101、第一锁孔;7102、第二锁孔;7103、连接孔;
151、第二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婴儿车车架的一个实施例,该车架包括手把杆10、座位板20、扶手杆30、第一锁定机构40、后脚杆50、支撑杆60、第二锁定机构70和第一解锁机构80,座位板20与手把杆10连接,扶手杆30安装在座位板20的远离手把杆10的一端,第一锁定机构40连接在扶手杆30和座位板20之间,第一锁定机构40用于使扶手杆30和座位板20实现相对锁定,支撑杆60设置在手把杆10和后脚杆50之间,第二锁定机构70连接在手把杆10和支撑杆60连接,第二锁定机构70用于使手把杆10和支撑杆60实现相对锁定,且第二锁定机构70与第一锁定机构40连接,第一解锁机构80与第一锁定机构40连接,第一解锁机构80被配置为同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40和第二锁定机构70。
在上述实施例中,车架包括能够同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40和第二锁定机构70的第一解锁机构80,使得扶手杆30和座位板20之间的锁定以及手把杆10和支撑杆60之间的锁定能够同时解锁,这样在收合婴儿车时,可以先折叠扶手杆30,同时支撑杆60与手把杆10之间的锁定解除,可向上提起手把杆10,使手把杆10基本处于直立状态,继续推动手把杆10可使手把杆10整体向下折叠,进而实现整个婴儿车的收合,收合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收合效率。
扶手杆30呈T字型,扶手杆30的竖直部分连接于座位板20的前侧,扶手杆30的横向部分供婴儿手部扶靠。
扶手杆30与座位板20通过第一锁定机构4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锁定机构40处于锁定状态时,扶手杆30和座位板20相对固定,不能发生相对转动;第一锁定机构40处于解锁状态时,扶手杆30和座位板20能够发生相对转动。
支撑杆60的第一端通过第二锁定机构70可滑动地连接于手把杆10上,第二锁定机构70处于锁定状态时,手把杆10和支撑杆60相对固定,支撑杆60不能相对于手把杆10滑动;第二锁定机构70处于解锁状态时,支撑杆60能够相对于手把杆10滑动。
支撑杆6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后脚杆50上,且支撑杆60与后脚杆50的连接位置相对固定,即支撑杆60不会沿后脚杆50滑动,但支撑杆60可相对于后脚杆50转动。
第一解锁机构80设置在第一锁定机构40的侧面,位于扶手杆30的侧面,此处便于操作,且第一解锁机构80和第一锁定机构40距离比较近,解锁速度更快。
如图3所示,第一锁定机构40包括第一锁壳41、第二锁壳42和齿轮43,第一锁壳41与扶手杆30连接,第一锁壳41内设有第一齿部,第二锁壳42与座位板20连接,第二锁壳42内设有第二齿部,齿轮43设置在第一锁壳41和第二锁壳42之间,齿轮43同时与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啮合时实现第一锁壳41和第二锁壳42之间的相对锁定。
座位板20上设有连接管21,第二锁壳42与连接管21连接。
第一锁壳41和第二锁壳42呈P字型,杆状部分与扶手杆30或座位板20连接,圆形部分设有与齿轮43配合的齿部。
第一解锁机构80包括设置在齿轮43的端面(与齿轮43的轴线方向垂直的面)侧面的解锁件81,解锁件81被按压时驱动齿轮43沿齿轮43的轴向运动,以解除第一锁壳41和第二锁壳42之间的相对锁定。
第一锁定机构40处于锁定状态时,齿轮43同时与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啮合,使得第一锁壳41和第二锁壳42无法发生相对转动;需要解锁第一锁定机构40时,可按压解锁件81,以驱动齿轮43沿齿轮43的轴线方向运动,使得齿轮43脱离同时与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啮合的位置,比如如图4所示,解锁件81设置在齿轮43的靠近第一锁壳41的一侧,齿轮43完全进入第二锁壳42时即解除了第一锁壳41和第二锁壳42之间的相对锁定,使得扶手杆30和座位板20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以实现折叠。
解锁件81包括爪部811,爪部811与齿轮43相抵靠,以在解锁件81受到按压时,通过爪部811驱动齿轮43沿轴向运动。爪部811的外侧设有斜切面,可以便于解锁件81的安装,防止解锁件81掉落。
第一解锁机构8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82,第一弹性件82设置在齿轮43的远离解锁件81的一侧,第一弹性件82用于使齿轮43复位至使第一锁壳41和第二锁壳42相对锁定的位置。
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82,可在解锁件81受到的按压力消失后,通过弹性势能的作用驱动齿轮43复位,进而实现第一锁定机构40恢复锁定状态,保证婴儿车的安全性。
为实现同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40和第二锁定机构70的作用,第一解锁机构80还包括第一锁块83和第一拉绳84,第一拉绳84的第一端与第一锁块83连接,第一拉绳84的第二端与第二锁定机构70连接,齿轮43和第一锁块83被配置为在齿轮43沿齿轮43的轴向运动时驱动第一锁块83运动,以拉动第一拉绳84实现第二锁定机构70的解锁。
在齿轮43沿其轴向运动时,即在解锁第一锁定机构40时,可以驱动第一锁块83运动,进而通过第一拉绳84实现第二锁定机构70的解锁,即第一锁定机构40和第二锁定机构70同时解锁。
第一拉绳84的外部可以设置保护套85,以避免第一拉绳84在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路径中受到磨损,有利于保护第一拉绳84,提高第一拉绳84的使用寿命。
如图5所示,齿轮43的靠近第一锁块83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431,如图6所示,第一锁块83设有第二斜面831,齿轮43沿齿轮43的轴向运动时在第一斜面431和第二斜面831配合作用下第一锁块83沿齿轮43的径向运动。
齿轮43上的第一斜面431与第一锁块83上的第二斜面831相互配合,在齿轮43沿其轴向运动时,在第一斜面431和第二斜面831的配合作用下,齿轮43会驱动第一锁块83沿齿轮43的径向运动,从而拉动第一拉绳84,实现第二锁定机构70的解锁。
第一解锁机构8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86,第二弹性件86用于使第一锁块83复位,以通过第一拉绳84使第二锁定机构70恢复锁定。
在解锁件81受到的按压力消失后,齿轮43可以复位,进而使第一锁定机构40恢复锁定状态;同时,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86,在齿轮43复位后可以通过第二弹性件86的弹性势能作用使第一锁块83复位,进而使第一拉绳84也可以复位,使第二锁定机构70恢复锁定状态。
手把杆10包括手把上杆11和手把下杆12,手把下杆12通过第二锁定机构70与支撑杆60连接,车架还包括第三锁定机构90和第二解锁机构100,第三锁定机构90连接在手把上杆11和手把下杆12之间用于实现手把上杆11和手把下杆12之间的锁定,第二解锁机构100用于解锁第三锁定机构90。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锁定机构70包括用于限制支撑杆60向靠近后脚杆50的方向运动的第二锁块701,第一拉绳84的第二端与第二锁块701连接,第一拉绳84拉动第二锁块701时解除第二锁块701对支撑杆60相对于手把杆10向靠近后脚杆50的方向运动的锁定。
第一拉绳84拉动第二锁块701时,第二锁块701缩回,解除第二锁块701对支撑杆60相对于手把下杆12向远离手把上杆11的方向运动的锁定,使得支撑杆60可以相对于手把下杆12向远离手把上杆11的方向运动,手把下杆12可以向前折叠。
可见,上述的第一解锁机构80同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40和第二锁定机构70,可以指同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40和第二锁定机构70的用于限制支撑杆60向远离手把上杆11的方向运动的第二锁块701的锁定。
第二锁定机构70还包括用于限制支撑杆60向远离后脚杆50的方向运动的第三锁块702,第三锁块702在手把杆10相对于后脚杆50转动的过程中实现解锁。
进一步地,第二锁定机构70还包括第一连接杆703、第二连接杆704、第三弹性件705、第四弹性件706、固定座707、滑块708、第三连接杆709和滑套710。
滑套710套设在手把下杆12上,滑套710上设有第一锁孔7101、第二锁孔7102和连接孔7103。第一锁孔7101和第二锁孔7102均为周向有一侧开口的孔,第一锁孔7101的开口朝向远离手把上杆11的方向,第二锁孔7102的开口朝向靠近手把上杆11的方向。连接孔7103用于连接滑套710和支撑杆60。
滑套710与支撑杆6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锁孔7101设置在滑套710的远离手把上杆11的一端,在锁定状态时第二锁块701插设在第一锁孔7101中,以限制滑套710从与手把下杆12相对锁定的位置向远离手把上杆11的方向运动。第一拉绳84的第一端与第一锁块83连接,第一拉绳84的第二端与第二锁块701连接,第一拉绳84被拉动时带动第二锁块701脱离第一锁孔7101,以解除对滑套710沿远离手把上杆11的方向运动的限制。
第二锁孔7102设置在滑套710的靠近手把上杆11的一端,在锁定状态时第三锁块702插设在第二锁孔7102中,以限制滑套710从与手把下杆12相对锁定的位置向靠近手把上杆11的方向运动。
婴儿车车架还包括前脚杆160、座位板20、第一连杆170、第二连杆180和连接机构150,前脚杆160呈倒T形,座位板20与手把下杆12连接,前脚杆160、手把下杆12和后脚杆50通过连接机构150连接,第一连杆170的第一端与座位板20连接,第一连杆17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180连接,第一连杆170的中部与前脚杆160连接,第二连杆180与后脚杆50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连杆170和第二连杆180,可以对座位板20、前脚杆160和后脚杆50实现较好的支撑作用。第一连杆170的第一端与座位板2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连杆17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18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连杆170的中部与前脚杆16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杆180与后脚杆50可转动地连接,以便于车架的收合。
前脚杆160、手把下杆12和后脚杆50通过连接机构150连接,且连接机构150被配置为可以使前脚杆160、手把下杆12和后脚杆50两两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连接机构150内设有第四锁定机构和第二拉绳151,第二拉绳151与第四锁定机构连接。
第二拉绳151的第一端与第三锁块702连接,第二拉绳151的第二端与连接机构150内的第四锁定机构连接,在手把下杆12相对于前脚杆160和后脚杆50转动时第二拉绳151被拉动,以带动第三锁块702脱离第二锁孔7102,以解除对滑套710沿靠近手把上杆11的方向运动的限制。
固定座707设置在手把下杆12的内部,固定座707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有凹槽,滑块708呈U形,竖直部分包括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滑块708插在固定座707上时,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分别卡在固定座707顶面和底面的凹槽中,凹槽的三个侧面(即前侧、后侧和右侧)均设有阻挡部,对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具有限位作用。
固定座707上设有第一锁腔和第二锁腔,固定座707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有第四孔7071、第五孔7072和第六孔7073,顶面的第四孔7071和底面的第四孔7071正好相对,且与第一锁腔连通,顶面的第五孔7072和底面的第五孔7072正好相对,且与第二锁腔连通。
固定座707的第一锁腔用于容纳第二锁块701,第二锁块701在第一拉绳84的作用下相对于固定座707运动以伸出或缩回第一锁腔,滑块708上设有第一孔7081,第一连接杆703与第二锁块701连接并插设在第一孔7081中,第一孔7081的形状被配置为能够在第一拉绳84的作用下带动第二锁块701缩回第一锁腔且在滑块708相对于固定座707运动时带动第二锁块701沿第二拉绳151的延伸方向运动。
固定座707的第二锁腔用于容纳第三锁块702,滑块708相对于固定座707可滑动地设置,滑块708的远离手把上杆11的一端与第二拉绳151连接,滑块708设有第二孔7082,第二孔7082的形状被配置为能够在滑块708相对于固定座707运动时带动第三锁块702伸出或缩回第二锁腔,第二连接杆704与第三锁块702连接,第三锁块702插设在第二孔7082中。
第一锁腔内设有第三弹性件705,第三弹性件705与第二锁块701连接,第三弹性件705用于驱动脱离第一锁孔7101的第二锁块701重新插入第一锁孔7101内,以使第二锁块701恢复至锁定位置。
第二锁腔内设有第四弹性件706,第四弹性件706与第三锁块702连接,第四弹性件706用于驱动脱离第二锁孔7102的第三锁块702重新插入第二锁孔7102内,以使第三锁块702恢复至锁定位置。
具体地,滑块708的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上分别有第一孔7081、第二孔7082和第三孔7083,第一孔7081为直角三角形形状,两个直角边分别与第二拉绳151的延伸方向平行和垂直,第二孔7082为相对于第二拉绳151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的长条孔形状。第三孔7083也是长条孔形状,其长度方向与第二拉绳151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第一连接杆703穿过滑块708的第一滑片上的第一孔7081、固定座707上的第四孔7071、固定座707上的第一锁腔和滑块708的第二滑片上的第一孔7081,第二连接杆704穿过滑块708的第一滑片上的第二孔7082、固定座707上的第五孔7072、固定座707上的第二锁腔和滑块708的第二滑片上的第二孔7082。第三连接杆709穿过滑块708的第一滑片上的第三孔7083、固定座707上的第六孔7073和滑块708的第二滑片上的第三孔7083。
婴儿车车架还包括顶棚后杆110、顶棚前杆120、靠背杆130、挡杆140、第一连杆170、第二连杆180、锁件190、前轮200和后轮210。
两个前轮200分别安装在前脚杆160的左右两侧,两个后轮210分别安装在后脚杆50的左右两侧。锁件190安装在后脚杆50上,在车架收合后,锁件190可以锁定支撑杆60,以防止车架意外展开。座位板20的前端设有挡杆140,用于限制婴儿的腿部。靠背杆130设置在座位板20的后侧。顶棚前杆120和顶棚后杆110均设置在手把上杆11和手把下杆12的连接处,用于支撑车架的顶棚。
下面结合附图9~13对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车架一个实施例的收合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先将顶棚前杆120向上折叠,使其与手把上杆11基本平行;
接着,操作第一解锁机构80,使第一锁定机构40和第二锁定机构70的第二锁块701同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40解锁后,可以将扶手杆30相对于座位板20向下折叠,使扶手杆30的横向部分折向与座位板20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
第二锁定机构70解锁后,滑套710可以相对于手把下杆12向下运动,此时,向上提起手把上杆11,使手把上杆11和手把下杆12均抬起至基本与地面垂直的状态,如图10所示;
接着,操作第二解锁机构100,使第三锁定机构90解除锁定,手把上杆11和手把下杆12可以发生相对转动,继续推动手把上杆11,手把上杆11相对于手把下杆12向后及向下折叠,手把下杆12相对于后脚杆50向前及向下折叠,如图11所示;
在手把下杆12相对于前脚杆160和后脚杆50转动的过程中,连接机构150内的第四锁定机构拉动第二拉绳151使第三锁块702缩回,第二锁定机构70实现完全解锁,此时滑套710可以相对于手把下杆12向上运动,直至越过固定座707并继续向上运动,如图12所示,从而使手把上杆11和手把下杆12可以继续向前折叠;
如图13所示,手把上杆11和手把下杆12折叠至靠近前脚杆160前侧的位置,此时车架处于完全收合状态,体积收缩到最小。在完全收合状态,锁件190与支撑杆60配合锁紧,防止车架意外展开。
基于上述的婴儿车车架,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婴儿车,该婴儿车包括上述的婴儿车车架。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婴儿车车架所具有的积极技术效果同样适用于婴儿车,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和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2)
1.一种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把杆(10);
座位板(20),与所述手把杆(10)连接;
扶手杆(30),安装在所述座位板(20)的远离所述手把杆(10)的一端;
第一锁定机构(40),连接在所述扶手杆(30)和所述座位板(20)之间,用于使所述扶手杆(30)和所述座位板(20)实现相对锁定;
后脚杆(50);
支撑杆(60),设置在所述手把杆(10)和所述后脚杆(50)之间;
第二锁定机构(70),连接在所述手把杆(10)和所述支撑杆(60)连接,用于使所述手把杆(10)和所述支撑杆(60)实现相对锁定,且所述第二锁定机构(70)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40)连接;和
第一解锁机构(80),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40)连接,被配置为同时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40)和所述第二锁定机构(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40)包括:
第一锁壳(41),与所述扶手杆(30)连接,其内设有第一齿部;
第二锁壳(42),与所述座位板(20)连接,其内设有第二齿部;和
齿轮(43),设置在所述第一锁壳(41)和所述第二锁壳(42)之间,所述齿轮(43)同时与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啮合时实现所述第一锁壳(41)和所述第二锁壳(42)之间的相对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机构(80)包括设置在所述齿轮(43)的端面侧面的解锁件(81),所述解锁件(81)被按压时驱动所述齿轮(43)沿所述齿轮(43)的轴向运动,以解除所述第一锁壳(41)和所述第二锁壳(42)之间的相对锁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机构(8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82),所述第一弹性件(82)设置在所述齿轮(43)的远离所述解锁件(81)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件(82)用于使所述齿轮(43)复位至使所述第一锁壳(41)和所述第二锁壳(42)相对锁定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机构(80)还包括第一锁块(83)和第一拉绳(84),所述第一拉绳(8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锁块(83)连接,所述第一拉绳(8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70)连接,所述齿轮(43)和所述第一锁块(83)被配置为在所述齿轮(43)沿所述齿轮(43)的轴向运动时驱动所述第一锁块(83)运动,以拉动所述第一拉绳(84)实现所述第二锁定机构(70)的解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43)的靠近所述第一锁块(83)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431),所述第一锁块(83)设有第二斜面(831),所述齿轮(43)沿所述齿轮(43)的轴向运动时在所述第一斜面(431)和所述第二斜面(831)配合作用下所述第一锁块(83)沿所述齿轮(43)的径向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机构(8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86),所述第二弹性件(86)用于使所述第一锁块(83)复位,以通过所述第一拉绳(84)使所述第二锁定机构(70)恢复锁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70)包括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杆(60)向靠近所述后脚杆(50)的方向运动的第二锁块(701),所述第一拉绳(8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锁块(701)连接,所述第一拉绳(84)拉动所述第二锁块(701)时解除所述第二锁块(701)对所述支撑杆(60)相对于所述手把杆(10)向靠近所述后脚杆(50)的方向运动的锁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70)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杆(60)向远离所述后脚杆(50)的方向运动的第三锁块(702),所述第三锁块(702)在所述手把杆(10)相对于所述后脚杆(50)转动的过程中实现解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锁定机构(90)和第二解锁机构(100),所述手把杆(10)包括手把上杆(11)和手把下杆(12),所述手把下杆(12)通过所述第二锁定机构(70)与所述支撑杆(60)连接,所述第三锁定机构(90)连接在所述手把上杆(11)和所述手把下杆(12)之间用于实现所述手把上杆(11)和所述手把下杆(12)之间的锁定,所述第二解锁机构(100)用于解锁所述第三锁定机构(9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脚杆(160)、第一连杆(170)、第二连杆(180)和连接机构(150),所述前脚杆(160)呈倒T形,所述前脚杆(160)、所述手把杆(10)和所述后脚杆(5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150)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70)的第一端与所述座位板(20)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7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80)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70)的中部与所述前脚杆(160)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80)与所述后脚杆(50)连接。
12.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06945.XU CN211196326U (zh) | 2019-12-11 | 2019-12-11 | 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06945.XU CN211196326U (zh) | 2019-12-11 | 2019-12-11 | 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96326U true CN211196326U (zh) | 2020-08-07 |
Family
ID=71882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06945.XU Active CN211196326U (zh) | 2019-12-11 | 2019-12-11 | 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96326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09551A (zh) * | 2020-08-14 | 2020-12-01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儿童推车 |
CN114194276A (zh) * | 2020-09-02 | 2022-03-18 | 珠海阳光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童车车架和童车 |
CN114906199A (zh) * | 2021-02-08 | 2022-08-16 | 马志威 | 一种可折叠式溜娃车 |
-
2019
- 2019-12-11 CN CN201922206945.XU patent/CN21119632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09551A (zh) * | 2020-08-14 | 2020-12-01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儿童推车 |
CN114194276A (zh) * | 2020-09-02 | 2022-03-18 | 珠海阳光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童车车架和童车 |
CN114906199A (zh) * | 2021-02-08 | 2022-08-16 | 马志威 | 一种可折叠式溜娃车 |
CN114906199B (zh) * | 2021-02-08 | 2024-04-26 | 马志威 | 一种可折叠式溜娃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29304B (zh) | 婴幼儿载具 | |
CN211196326U (zh) | 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 | |
CN111907581B (zh) | 婴幼儿推车 | |
EP2703250B1 (en) | Joint device | |
US10023217B2 (en) | Infant stroller apparatus | |
CN105313940B (zh) | 婴儿车装置 | |
KR102227172B1 (ko) | 유아 푸시 체어 프레임과, 유아 푸시 체어 | |
US10000226B2 (en) | Infant stroller apparatus | |
CN119117075A (zh) | 儿童推车 | |
CN211196327U (zh) | 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 | |
CN113460146B (zh) | 婴幼儿推车 | |
CN210391282U (zh) | 婴儿车车架和婴儿车 | |
CN205854247U (zh) | 婴幼儿车架 | |
CN204367928U (zh) | 儿童汽车安全座 | |
CN204196977U (zh) | 一种折叠式婴儿推车 | |
EP4420955A1 (en) | Standing board and child carrier | |
EP4257422A1 (en) | Multifunctional baby carrycot | |
CN215154960U (zh) | 一种童车 | |
CN215154958U (zh) | 一种童车 | |
TW202239639A (zh) | 嬰兒車、嬰兒車的車架及其收合裝置 | |
CN204368232U (zh) | 儿童推车 | |
CN210027568U (zh) | 一种婴儿推车的睡篮结构 | |
CN101786462A (zh) | 婴儿推车 | |
CN222698541U (zh) | 一种儿童推车的固定机构、儿童推车 | |
CN216140049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