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77106U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77106U CN211177106U CN201921861819.1U CN201921861819U CN211177106U CN 211177106 U CN211177106 U CN 211177106U CN 201921861819 U CN201921861819 U CN 201921861819U CN 211177106 U CN211177106 U CN 2111771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resh air
- air inlet
- wind
- ca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和新风部件,外壳开设有出风区域,出风区域与室内连通,新风部件包括新风管、新风蜗壳、新风风机组件、出风管及挡风板,新风管穿过外壳与室外连通;新风蜗壳具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新风蜗壳内形成有进风风道,新风管通过新风进风口与进风风道连通;新风风机组件收容于新风蜗壳内;出风管连通新风出风口与出风区域;挡风板设置在进风风道内,用以打开或关闭进风风道。本实用新型开启新风功能时,挡风板将进风风道打开,室外的新鲜空气可进入室内;关闭新风功能时,挡风板进风风道关闭,室外大风无法继续进入室内,消除或减轻了室外大风带来的呼啸声,降低噪音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新风空调已成为高端产品的一个发展方向,当新风空调开启时可以引入室外新鲜空气,优化室内空气环境。目前,市场上虽有较多带新风功能的新风空调,但是在大风天气,即使关闭新风功能,室外空气也会通过新风管进入室内,并随着风力的大小带来呼啸声,容易造成噪音污染,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的新风空调容易造成噪音污染,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和新风部件,所述外壳开设有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区域与室内连通,所述新风部件包括:
新风管,所述新风管穿过所述外壳与室外连通;
新风蜗壳,所述新风蜗壳具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所述新风蜗壳内形成有进风风道,所述新风管通过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新风风机组件,收容于所述新风蜗壳内,所述新风风机组件用以将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吸入所述进风风道内并由所述新风出风口吹出;
出风管,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区域;
挡风板,设置在所述进风风道内,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风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蜗壳外安装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挡风板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以对应打开或关闭所述进风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蜗壳包括:
进风壳体,所述进风壳体具有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进风壳体内形成所述进风风道;
出风壳体,所述出风壳体具有所述新风出风口,所述出风壳体与所述进风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新风风机组件收容于所述出风壳体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壳体的一侧呈敞口设置,所述进风壳体内与所述敞口相对设置的壳壁为侧壳壁,所述出风壳体盖设于所述敞口处,所述侧壳壁与所述出风壳体之间形成所述进风风道;所述挡风板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时,所述挡风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对应与所述出风壳体以及所述侧壳壁抵接或脱离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的上边缘与所述进风壳体的上壳壁滑动接触配合,所述挡风板的下边缘与所述进风壳体的下壳壁滑动接触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壳体面向所述敞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与所述挡风板的侧边缘抵接并将所述挡风板限位于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方向垂直或基本垂直的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筋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高度大于所述挡风板的高度,所述第一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将所述挡风板上与所述第一限位筋抵接的侧边缘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筋面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壳壁形成有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配合所述第一限位筋将所述挡风板限位于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方向垂直或基本垂直的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将所述挡风板上与所述侧壳壁抵接的侧边缘限位于所述第二限位筋背离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壳壁上还设置有第三限位筋,所述第三限位筋位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限位筋之间,所述第三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打开位置时,将所述挡风板限位于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具有两个挡风叶片,两个所述挡风叶片之间呈S形设置,两个所述挡风叶片的连接处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
过滤装置,安装于所述进风壳体和所述出风壳体之间,并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连接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新风蜗壳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出风区域靠近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如上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开启新风功能时,挡风板将进风风道打开,新风风机组件将室外的气流通过新风管吸入进风风道内,并通过出风管从出风区域吹出至室内,从而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优化室内的空气环境。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关闭新风功能室,挡风板进风风道关闭,即使在大风天气,室外大风鼓入新风管,但由于进风风道处于关闭状态,室外大风也无法继续进入室内,消除或减轻了室外大风带来的呼啸声,降低噪音污染,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省略部分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新风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新风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新风部件中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新风部件中挡风板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进风壳体内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进风壳体内挡风板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挡风板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 26 | 第三限位筋 |
10 | 新风部件 | 3 | 新风风机组件 |
1 | 新风管 | 4 | 出风管 |
2 | 新风蜗壳 | 5 | 挡风板 |
21 | 进风壳体 | 51 | 挡风叶片 |
211 | 新风进风口 | 52 | 转轴 |
212 | 敞口 | 6 | 驱动件 |
22 | 出风壳体 | 7 | 过滤装置 |
221 | 新风出风口 | 8 | 连接板 |
23 | 进风风道 | 20 | 外壳 |
24 | 第一限位筋 | 201 | 出风区域 |
25 | 第二限位筋 | 30 | 底盘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外壳20和新风部件10,外壳20开设有出风区域201,出风区域201与室内连通,新风部件10包括新风管1、新风蜗壳2、新风风机组件3、出风管4和挡风板5,其中,新风管1穿过外壳20与室外连通,新风蜗壳2具有新风进风口211和新风出风口221,新风蜗壳2内形成有进风风道23,新风管1通过新风进风口211与进风风道23连通;新风风机组件3收容于新风蜗壳2内,新风风机组件3用以将气流由新风进风口211吸入进风风道23内并由新风出风口221吹出;出风管4连通新风出风口221与出风区域201;挡风板5设置在进风风道23内,用以打开或关闭进风风道23。
本实施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开启新风功能时,挡风板5将进风风道23打开,新风风机组件3将室外的气流通过新风管1吸入进风风道23内,并通过出风管4从出风区域201吹出至室内,从而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优化室内的空气环境。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关闭新风功能室,挡风板5进风风道23关闭,即使在大风天气,室外大风鼓入新风管1,但由于进风风道23处于关闭状态,室外大风也无法继续进入室内,消除或减轻了室外大风带来的呼啸声,降低噪音污染,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挡风板5设置在靠近新风进风口211的位置,挡风板5可在新风进风口211处将进风风道23关闭,即,挡风板5可关闭进风风道23的进风端,从而在进风风道23的进风端处就可阻止室外大风进入,提高了挡风的有效性,挡风效果好,进一步降低噪音污染。
本实施例的新风蜗壳2外安装有驱动件6,驱动件6用于驱动挡风板5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以对应打开或关闭进风风道23。可以理解地,当挡风板5关闭进风风道23时,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当挡风板5打开进风风道23时,挡风板5处于打开位置。本实施例的驱动件6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电机,如图4、图9和图10所示,驱动电机安装于新风蜗壳2顶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新风蜗壳2的顶部与挡风板5连接,并驱动挡风板5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
本实施例的新风蜗壳2包括进风壳体21和出风壳体22,其中,进风壳体21具有新风进风口211,进风壳体21内形成进风风道23;出风壳体22具有新风出风口221,出风壳体22与进风壳体21可拆卸连接,新风风机组件3收容于出风壳体22内。进风壳体21的一侧呈敞口212设置,进风壳体21内与敞口212相对设置的壳壁为侧壳壁,出风壳体22盖设于敞口212处,侧壳壁与出风壳体22之间形成进风风道23;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时,挡风板5的两侧边缘分别对应与出风壳体22以及侧壳壁抵接或脱离抵接,即,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挡风板5的两侧边缘分别对应与出风壳体22以及侧壳壁抵接,挡风板5处于打开位置时,挡风板5的两侧边缘分别对应与出风壳体22以及侧壳壁脱离抵接。
具体地,如图3至图8所示,进风壳体21位于右侧,出风壳体22位于左侧,新风进风口211开设于进风壳体21的后部,新风出风口221开设于出风壳体22的顶部。进风壳体21的左侧呈敞口212设置,进风壳体21内的右侧壳壁与敞口212相对设置。新风风机组件3包括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安装于出风壳体22内。如图5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关闭新风功能时,驱动电机驱动挡风板5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挡风板5的左侧边缘与出风壳体22抵接,而挡风板5的右侧边缘与进风壳体21的右侧壳壁抵接,从而将进风风道23关闭,室外空气无法进入进风风道23,起到挡风作用。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打开新风功能时,驱动电机驱动挡风板5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得挡风板5的左侧边缘转动至朝向后方,与出风壳体22脱离抵接,而挡风板5的右侧边缘转动至朝向前方,与进风壳体21的右侧壳壁脱离抵接,从而将进风风道23打开,室外空气可被吸入进风风道23内,并最终吹出至室内,优化室内的空气环境。
进一步地,挡风板5的上边缘与进风壳体21的上壳壁滑动接触配合,挡风板5的下边缘与进风壳体21的下壳壁滑动接触配合。在挡风板5转动的过程中,挡风板5的上边缘始终与进风壳体21的上壳壁接触,同时,挡风板5的下边缘始终与进风壳体21的下壳壁接触,从而在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挡风板5的上边缘、下边缘、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即挡风板5的四周边缘可通过与进风壳体21以及出风壳体22的配合将进风风道23完全关闭,防止室外空气渗漏进入进风风道23,进一步提高挡风的有效性。
本实施例中,出风壳体22面向敞口21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限位筋24,第一限位筋24用于在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与挡风板5的侧边缘抵接并将挡风板5限位于与进风风道23的进风方向垂直或基本垂直的状态。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的基本垂直的状态是指与绝对垂直状态稍微偏差的状态,偏差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本实施例进风风道23的进风方向由后向前,呈竖直方向。如图4至图、图9所示,出风壳体22的右侧一体成型有第一限位筋24,当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挡风板5的左侧边缘与第一限位筋24抵接,且第一限位筋24将挡风板5限位于水平方向,使得挡风板5处于与进风风道23的进风方向垂直或基本垂直的状态,便于挡风板5最大限度地起到挡风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筋24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高度大于挡风板5的高度,第一限位筋24用于在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将挡风板5上与第一限位筋24抵接的侧边缘限位于第一限位筋24面向新风进风口211的一侧。如图6所示,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挡风板5的左侧边缘与第一限位筋24抵接,且第一限位筋24将挡风板5的左侧边缘限位于第一限位筋24的后侧,此时,即使室外大风通过新风进风口211向进风风道23内鼓风,挡风板5不会顺时针转动,挡风板5始终与第一限位筋24抵接,避免挡风作用失效。另外,由于第一限位筋24的高度大于挡风板5的高度,使得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挡风板5的左侧边缘可与第一限位筋24完全抵接,避免出现挡风缺口而发生进风风道23漏风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进风壳体21的右侧壳壁形成有第二限位筋25,第二限位筋25用于在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配合第一限位筋24将挡风板5限位于与进风风道23的进风方向垂直或基本垂直的状态。进一步地,第二限位筋25用于在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将挡风板5上与侧壳壁抵接的侧边缘限位于第二限位筋25背离新风进风口211的一侧。
如图6所示,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限位筋24与挡风板5的左侧边缘抵接,同时,第二限位筋25将挡风板5的右侧边缘抵接,以通过第一限位筋24和第二限位筋25将挡风板5的左右两侧边缘同步限位,限位作用更加可靠。并且,挡风板5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限位筋25将挡风板5的右侧边缘限位于第二限位筋25的前侧,进一步增加了限位可靠性,避免挡风作用失效。
本实施例中,进风壳体21的右侧壳壁上还设置有第三限位筋26,第三限位筋26位于新风进风口211和第二限位筋25之间,第三限位筋26用于在挡风板5处于打开位置时,将挡风板5限位于与进风风道23的进风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状态。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的基本平行的状态是指与绝对平行状态有稍微偏差的状态,偏差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如图8所示,第三限位筋26位于第二限位筋25的后方,当挡风板5处于打开位置时,挡风板5的左侧边缘顺时针转动至与第三限位筋26抵接,且第三限位筋26将挡风板5限位于竖直方向,使得挡风板5处于与进风风道23的进风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状态,便于从新风进风口211的进入的空气气流能最大限度地进入进风风道23内,提高室内换气的效率。
如图6、图8和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挡风板5具有两个挡风叶片51,两个挡风叶片51之间呈S形设置,两个挡风叶片51的连接处通过转轴52与驱动件6的输出轴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两个挡风叶片51为两块大致平行的矩形平板,在两个挡风叶片51的连接处形成S形的中间过渡结构,使得两个挡风叶片51呈S形设置。呈S形设置的两个挡风叶片51可以减少占用体积,防止在其转动的过程中与新风蜗壳2内的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并能防止安装出错,同时还具有强度好的优点。另外,如图8所示,呈S形设置的两个挡风叶片51,使得挡风板5在转动到与进风风道23的进风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状态时,进风风道23的进风端的体积较大,进风顺畅,且呈S形设置两个挡风叶片51还起到导风作用,提高进风的流畅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进风壳体21内空间较大的情况下,挡风板5可以为一块矩形平板,方便制作。
本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还包括过滤装置7,过滤装置7安装于进风壳体21和出风壳体22之间,并与进风风道23连通。进风风道23内的空气气流可先经过过滤装置7过滤后,变为干净气流再从新风出风口221吹出,进一步优化室内空气环境。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7可以采用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网,具有空气净化效果良好的优点。
本实施例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底盘30,底盘30连接在外壳20的底部,新风蜗壳2安装在底盘30上,出风区域201靠近外壳20的底部设置。室外气流通过新风部件10后,通过出风区域201吹出至室内,将出风区域201设置在外壳20上靠近其底部的位置,使其接近新风蜗壳2设置,便于将新鲜空气及时地送进室内。本实施例新风蜗壳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板8,新风蜗壳2可通过连接板8与外壳20可拆卸连接,不仅便于更换,而且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新风部件10出现晃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接的空调室外机和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新风部件,所述外壳开设有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区域与室内连通,所述新风部件包括:
新风管,所述新风管穿过所述外壳与室外连通;
新风蜗壳,所述新风蜗壳具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所述新风蜗壳内形成有进风风道,所述新风管通过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新风风机组件,收容于所述新风蜗壳内,所述新风风机组件用以将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吸入所述进风风道内并由所述新风出风口吹出;
出风管,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区域;
挡风板,设置在所述进风风道内,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风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蜗壳外安装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挡风板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以对应打开或关闭所述进风风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蜗壳包括:
进风壳体,所述进风壳体具有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进风壳体内形成所述进风风道;
出风壳体,所述出风壳体具有所述新风出风口,所述出风壳体与所述进风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新风风机组件收容于所述出风壳体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壳体的一侧呈敞口设置,所述进风壳体内与所述敞口相对设置的壳壁为侧壳壁,所述出风壳体盖设于所述敞口处,所述侧壳壁与所述出风壳体之间形成所述进风风道;所述挡风板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时,所述挡风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对应与所述出风壳体以及所述侧壳壁抵接或脱离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的上边缘与所述进风壳体的上壳壁滑动接触配合,所述挡风板的下边缘与所述进风壳体的下壳壁滑动接触配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壳体面向所述敞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与所述挡风板的侧边缘抵接并将所述挡风板限位于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方向垂直或基本垂直的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筋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高度大于所述挡风板的高度,所述第一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将所述挡风板上与所述第一限位筋抵接的侧边缘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筋面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壳壁形成有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配合所述第一限位筋将所述挡风板限位于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方向垂直或基本垂直的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将所述挡风板上与所述侧壳壁抵接的侧边缘限位于所述第二限位筋背离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壳壁上还设置有第三限位筋,所述第三限位筋位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限位筋之间,所述第三限位筋用于在所述挡风板处于打开位置时,将所述挡风板限位于与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状态。
12.如权利要求3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具有两个挡风叶片,两个所述挡风叶片之间呈S形设置,两个所述挡风叶片的连接处与所述驱动件连接。
13.如权利要求4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
过滤装置,安装于所述进风壳体和所述出风壳体之间,并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连接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新风蜗壳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出风区域靠近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室外机;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61819.1U CN211177106U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61819.1U CN211177106U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77106U true CN211177106U (zh) | 2020-08-04 |
Family
ID=71809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861819.1U Active CN211177106U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77106U (zh) |
-
2019
- 2019-10-30 CN CN201921861819.1U patent/CN2111771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80437B (zh)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 |
CN210832255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2719998U (zh) |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JP2009024595A (ja) | 遠心ファ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CN115371138A (zh) | 新风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 |
CN113899016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3899020A (zh) | 新风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1476094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2734871A (zh) | 暗藏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117710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JP2009174790A (ja) |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機 | |
CN113899017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5518393A (zh) | 空气调节机 | |
KR100564440B1 (ko)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103134134B (zh) | 送风装置 | |
CN216591952U (zh) |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4198913U (zh) |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 |
CN216744618U (zh) | 新风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 |
CN2871782Y (zh) | 减噪除尘换气窗 | |
CN216278692U (zh) | 一种消防排烟两用通风机 | |
JP5609498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21674461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3132096U (zh) | 空调的室内机和具有该室内机的空调 | |
CN211551812U (zh)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108305U (zh) | 空调柜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