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176931U - 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76931U
CN211176931U CN201921187928.XU CN201921187928U CN211176931U CN 211176931 U CN211176931 U CN 211176931U CN 201921187928 U CN201921187928 U CN 201921187928U CN 211176931 U CN211176931 U CN 211176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heating
sub
intercepting
fan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8792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柳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Kesb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Kes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Kes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Kes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8792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76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76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76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粘油的分离盘及其抽油烟机,分离盘包括:固定盘以及多个长条状拦截风叶,多个拦截风叶呈辐射状分布并固接于固定盘,任意相邻的两拦截风叶之间形成可通过油烟气流的间隙,拦截风叶沿固定盘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分拦截风叶沿固定盘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分,全部或部分的拦截风叶设有用于对该拦截风叶进行加热的一个或多个加热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热部内设置加热介质使拦截风叶的温度升高,使得拦截风叶的温度与油烟的温度接近,从而使得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基本不会冷凝在拦截风叶上,进而实现防粘油的效果进而实现拦截风叶的自动清洁以及无需用户手动清洁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于厨房油烟净化的抽油烟机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但是,抽油烟机仍存在长期使用后油烟分离率降低的情况,其原因在于抽油烟机在使用时油烟会经过分离盘(分离盘主要为由多片拦截风叶固定在一起形成的用于拦截油烟的盘状结构),部分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会粘在分离盘上。久而久之,分离盘上会布满一层固液混合物,这层固液混合物不仅减小了相邻两片拦截风叶之间的距离,使分离盘的通风量减小,还增加了分离盘的重量,使得分离盘的转速降低,导致分离效率降低。因此,长期使用抽油烟机后,需对分离盘上的固液混合物进行清洗。但是,由于分离盘上均为油脂状的混合物,不仅拆卸下来非常麻烦,而且清洗起来也非常麻烦且无法完全清洗干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其抽油烟机,能够通过加热拦截风叶与接油盘,使油烟不在拦截风叶上冷凝,实现防粘油的效果,从而无需手动清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其包括:
固定盘;
多个长条状拦截风叶,所述多个拦截风叶呈辐射状分布并固接于所述固定盘,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拦截风叶之间形成可通过油烟气流的间隙;
所述拦截风叶沿所述固定盘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分,全部或部分的所述拦截风叶设有用于对该所述拦截风叶进行加热的一个或多个加热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为用于置入加热元件的安装腔、用于充入加热介质的加热腔或用于通入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
所述加热部为用于通入所述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
所述固定盘设有用于通入所述加热介质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于各个设有所述加热通道的所述拦截风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为用于充入加热介质的加热腔;
所述固定盘设有用于充入加热介质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于各个设有所述加热腔的所述拦截风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为用于置入加热元件的安装腔;
所述固定盘设有用于给加热元件供电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于各个设有所述加热元件的所述拦截风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沿所述拦截风叶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加热部与所述拦截风叶等长或不等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拦截风叶包括风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风叶本体的一端的根部,所述加热部自所述根部延伸至所述风叶本体,所述根部固接于所述固定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盘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周向槽,所述周向槽沿所述固定盘的周向设置且开口向外,所述根部插入所述周向槽内,以使设于所述根部的所述加热部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盘包括上固定盘部分和下固定盘部分,所述上固定盘部分以及所述下固定盘部分内部中空设置,且所述上固定盘部分与所述下固定盘部分配合连接并在内部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上固定盘部分与所述下固定盘部分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周向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
所述上固定盘部分的下部设有第一槽,所述下固定盘部分的上部设有第二槽,所述上固定盘部分与所述下固定盘部分连接时,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槽配合形成所述周向槽;
其中,所述第一槽及所述第二槽均为锯齿形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
所述拦截风叶包括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所述第二子叶片的一侧边面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一侧边面连接以使所述拦截风叶的横截面为V形横截面;
所述第一子叶片及所述第二子叶片包括所述风叶本体及所述根部,所述第一子叶片的所述根部及所述第二子叶片的所述根部分别设有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所述根部连接于所述固定盘时,所述第一卡槽卡接于所述上固定盘部分,所述第二卡槽卡接于所述下固定盘部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宽度方向同向,所述第二卡槽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子叶片的宽度方向同向,所述第一卡槽自所述第一子叶片的所述根部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一子叶片与所述第二子叶片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卡槽自所述第二子叶片的所述根部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子叶片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相交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拦截风叶的横截面为V形、W形、Z形、多边形中的任一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拦截风叶包括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所述第二子叶片的一侧边面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一侧边面连接以使所述拦截风叶的横截面为V形横截面,所述第一子叶片和/或所述第二子叶片设有所述加热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叶片的一侧边面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一侧边面连接并形成相交部,所述加热部设于所述相交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V形横截面内凹的一侧为所述拦截风叶的内侧,与所述V形横截面内凹的一侧相对应的另一侧为所述拦截风叶的外侧;
所述第二子叶片的一侧边面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一侧边面连接并形成相交部,所述相交部上设有第一凸起结构,且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位于所述拦截风叶的所述内侧,所述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及所述相交部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加热部的延伸方向同向,且所述凸起结构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的外边界为弧形、波浪形、折线形或其组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各所述拦截风叶的角平分面重合,所述拦截风叶的所述第一子叶片和所述第二子叶片关于该所述拦截风叶的角平分面对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扇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分离盘的所述拦截风叶为一层或多层分布,每一层所述拦截风叶包括多个所述拦截风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拦截风叶采用挤压成型工艺制成,所述拦截风叶的材质为金属或塑胶材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抽油烟机,其包括如上述所述的防粘油的分离盘,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分离盘的所述固定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固定盘转动,以带动所述若干拦截风叶转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及与所述电机本体固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固定盘固接,且所述转轴上设有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与所述加热部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盘设有凸柱,所述凸柱对应所述转轴设有轴孔,所述转轴伸入所述轴孔内;
所述凸柱的外周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与所述转轴的所述中空腔体以及所述加热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防粘油的新型分离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无需人工清洗分离盘,具有良好的防粘油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粘油的分离盘,通过拦截风叶设置的加热部可用于对拦截风叶的持续加热,使固液混合物在碰撞到拦截风叶时不因温度高于拦截风叶而发生冷凝现象,进而分离盘在分离油烟中的气体与固液混合物的时候,分离拦截风叶上或基本不粘固液混合物,使得长期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分离盘后不需人工清洗分离盘,有效提高了用户体验。
(2)安装便捷。本实施例在固定盘上开设周向槽,拦截风叶的根部可伸入至该周向槽内,从而实现固定盘的第一腔体与加热部连通。同时,采用在连接风叶的根部处设置卡槽,利用该卡槽可使得拦截风叶的根部固定于固定盘,这种连接方式不仅可靠,而且在安装时也非常方便。
(3)加热效果均匀,有效确保防粘油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该防粘油的分离盘的抽油烟机,通过在拦截风叶上设置加热部与根部的连通部,且电机转轴上设置腔体,使加热部与连通部以及电机的转轴上的腔体共同组成用于通入该加热介质的第二通道,采用这种内部加热的方式,使得通入的加热介质可在分离盘的转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拦截风叶上流过并均匀加热拦截风叶,从而使固液混合物在与拦截风叶碰撞时不会发生冷凝现象,进而防止固液混合物粘附在拦截风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粘油的分离盘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拦截风叶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拦截风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固定盘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固定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上固定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固定盘与拦截风叶连接的剖面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加热部在拦截风叶的设置位置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不同的加热部设置方式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双层防粘油的分离盘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加热部设于第一子叶片和/或第二子叶片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加热部既设于相交部又设于第一子叶片和/或第二子叶片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加热部设于拦截风叶内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加热部设于拦截风叶内且拦截风叶上设有第一凸起结构的侧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抽油烟机的结构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抽油烟机的分解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抽油烟机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防粘油的分离盘,其包括固定盘2b与多个长条状拦截风叶2a,多个拦截风叶2a呈辐射状分布并固接于固定盘2b,任意相邻的两拦截风叶之间2a形成可通过油烟气流的间隙2c,该拦截风叶2a沿固定盘2b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分,全部或部分的拦截风叶2a设有用于对该拦截风叶2a进行加热的一个或多个加热部21。
具体地,该拦截风叶2a是指可安装在油烟分离盘的固定盘2b上,并当固定盘2b在外力驱动下转动时跟随固定盘2b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实现拦截分离油烟中的油脂和/或固体混合物的长条形片状结构。优选地,拦截风叶2a为扁平长条状结构。采用扁平长条状结构的拦截风叶2a的目的是:由于拦截风叶2a需高速转动以实现油烟气流的拦截,因此,若拦截风叶2a的厚度过大,则可能影响拦截风叶的转速,这样可能影响拦截风叶2a拦截油烟气流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拦截风叶2a优选采用扁平长条状结构。
应该得知的是,拦截风叶2a安装在油烟分离盘时的固定盘2b时,为了提高油烟分离效率,拦截风叶2a的数量应为多片,具体可为100片~300片,并且,相邻的两拦截风叶2a之间应形成间隙,以便于油烟气流可通入至该间隙内与拦截风叶2a接触,从而达到油烟分离的目的。
在拦截风叶2a安装在油烟分离盘,且分离盘在以一定速度旋转工作时,油烟气流从分离盘的一面进入分离盘,当油烟气流通过相邻拦截风叶2a之间的间隙时,油烟中的油脂、颗粒物等将与拦截风叶间隙两边的拦截风叶表面碰撞而吸附于拦截风叶的侧面上,并沿拦截风叶2a的径向方向甩出从而实现油烟分离效果。为了提供油烟气流穿过分离盘的动力,可以通过设置负压风机提供抽吸油烟动力,也可以通过分离盘自身高速转动形成抽吸油烟动力。
在本专利中,因拦截风叶2a上存在加热部21,该加热部21可用于加热拦截风叶,使得拦截风叶2a的温度升高。油烟气流在通过该拦截风叶2a时,因为拦截风叶的温度与油烟气流的温度相近,所以油烟气流不会在拦截风叶的表面上冷凝附着,使得油烟气流的油脂和/或固体混合物均能够被甩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烟气流的分离率,并且还降低了该拦截风叶的清洗频率。
应该得知的是,该加热部21可设置在拦截风叶2a上,或者是设置在拦截风叶2a内。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部21为用于置入加热元件的安装腔、用于充入加热介质的加热腔或用于通入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加热部21为用于通入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固定盘2b设有用于通入加热介质的第一腔体211,第一腔体211连通于各个设有加热通道的拦截风叶2a。具体地,加热通道为设置于拦截风叶2a上的通孔,加热介质可为蒸汽或热水,加热介质从第一腔体211中流动至加热通道后从加热通道逸出,加热介质在拦截风叶2a的加热通道流动的过程中将自身热量传导至拦截风叶2a,使拦截风叶2a升温,进而使得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基本不会冷凝在拦截风叶2a上,从而实现防粘油的效果。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加热部21为用于充入加热介质的加热腔,固定盘2b设有用于充入加热介质的第一腔体211,第一腔体211连通于各个设有加热通道的拦截风叶2a。具体地,加热腔为设置于拦截风叶2a上的盲孔,加热介质同样可为蒸汽或热水,加热介质从第一腔体中流动至加热通道后在加热通道停留,加热介质可将自身热量传导至拦截风叶2a。因加热腔为盲孔,所以热量不会逸散出去,进而能够较好的保证拦截风叶的温度,使得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基本不会冷凝在拦截风叶2a上,从而实现防粘油的效果。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加热部21为用于置入加热元件的安装腔;固定盘2b设有用于给加热元件供电的第一腔体211,第一腔体连通于各个设有加热元件的拦截风叶。具体地,加热介质可为设置在加热腔内的发热管、发热丝、发热片等等,第一腔体211中可设置电路板,将外界的电引入各个拦截风叶2a中的发热管、发热丝或发热片等等的加热介质,实现对拦截风叶的加热,使得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基本不会冷凝在拦截风叶2a上,从而实现防粘油的效果。
由此可知,不论采用加热元件还是加热介质,由于该加热部21始终为加热腔或者是加热通道,因此,在采用加热元件或者加热介质对拦截风叶进行加热时,其采用内部加热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减少热量的损失,而且加热效率更高,更加环保高效。
此外,传统的分离盘的清洗方式通常为将分离盘拆卸下来之后再单独清洗,或者是在分离盘外部喷射高温蒸气或者是高温液体的方式。然而,上述两种清洗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将分离盘拆卸下来再进行清洗的方式,增加了清洗分离盘的清洗步骤,不仅拆装非常麻烦,而且由于拦截风叶2a的数量较多,相邻的两拦截风叶2a之间的间隙也较小,因此,清洗起来十分困难,耗时耗力,而且经常容易出现死角清洗不到位的情况,清洗效果不理想;而采用直接在分离盘的外部喷射高温液体对其进行清洗的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高温液体,而且在喷射液体时,同样存在对拦截风叶的死角无法清洗到的情况,不仅浪费液体,而且清洗效果同样不够理想。
而在本专利中,采用在拦截风叶设置加热部21的方式,利用加热部21用来设置加热元件和/或通入加热介质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分离盘而言,由于加热介质和/或加热元件是设置在该拦截风叶的加热部21内,因此,对拦截风叶2a的加热是均匀且全方位的,由油滴受低温作用冷凝这一现象可知,只要拦截风叶保持一定的加热温度,则油滴在经过拦截风叶时则不会在拦截风叶上冷凝附着,这就可以使得拦截风叶的表面上基本不会存在油脂附着,因此,无需对其进行清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免清洗。
此外,由于本专利的加热介质和加热元件均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所以在对拦截风叶进行加热时,热量损耗较少,可快速加热该拦截风叶,更加节能高效。
在实际加工中,该拦截风叶可采用挤压成型的方式,因拦截风叶为长条形叶片,且拦截风叶为了实现转动其自身厚度设置得较薄。
进一步地,拦截风叶的材质可选用金属或塑胶,例如可选用铝、铝合金、铜、不锈钢等金属或合金,或者,拦截风叶的材质也可选用PVC、PC等塑胶材质。采用这些材料,不仅可减轻拦截风叶的自重,使其做得轻薄,而且采用铝、铝合金、铜、不锈钢等材质,其传热速度快,可使得加热部一加热即可快速传热至拦截风叶自身,从而使得拦截风叶的温度快速升高。
请一并参阅图2、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拦截风叶沿固定盘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分,且该拦截风叶是固定于固定盘的,因此,该拦截风叶可包括风叶本体212(主要用于分离油烟)以及设于风叶本体212一端的根部213,该加热部自根部213一直延伸至风叶本体212,且该根部213固接于该固定盘。具体地,该拦截风叶可为V形、W形、多边形、N形或Z形。以拦截风叶为V形为例,则该根部213及风叶本体212的横截面均为V形。该根部213与固定盘连接从而实现该加热部与固定盘上的第一腔体连通,以实现加热介质的通入后加热元件的电线连接。
此外,采用将根部213与固定盘连接实现加热部与第一腔体连通的方式,使外界的加热介质(例如蒸气或高温液体)可以在第一腔体211停留,通过分离盘的旋转而均匀进入每一片设有该加热部的拦截风叶,使加热介质从内部均匀加热叶片,达到固液混合物不冷凝在拦截风叶的效果。
由上述可知,以加热元件为设于拦截风叶上的加热通道为例,该拦截风叶2a为扁平的长条状叶片,且分离盘上设置的拦截风叶的数量较多,而该加热通道设置在该拦截风叶,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通过固定盘的第一腔体通入该加热介质(以蒸气为例),而是通过在外部通入蒸气管道直接对准至分离盘上的拦截风叶,以100片拦截风叶分别设有该加热通道为例,则该蒸气管道需分出100条细小的管道直接连通至该每一片拦截风叶上,管道连接非常复杂,且这样会导致整个分离盘的重量增加。此外,由于该拦截风叶在拦截油烟气流时需高速转动,为了确保管道能够对准该拦截风叶的加热通道,则管道会在拦截风叶的带动下转动,而这种设计是非常不可行的。另外,即便管道在拦截风叶的带动下不转动,但是,由于管道需输送加热介质至对应的拦截风叶,如果拦截风叶在高速转动过程中,管道是无法对准该拦截风叶的加热通道的,因此,即便要对拦截风叶进行加热,也要等到拦截风叶已经停止转动才可进行,而在分离盘使用过后固液混合物已经凝固在拦截风叶上,此时再加热,若固液混合物积聚较多,则需通入更多的加热介质对其进行加热。
因此,本专利中采用将加热介质输送至固定盘的第一腔体211内,通过第一腔体211和根部213上的加热部连通,即可实现将加热介质输送至拦截风叶的加热通道内,且由于拦截风叶是在固定盘的带动下高速转动的,因此,即便是在拦截风叶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也同样可通入加热介质对该拦截风叶进行加热,既不影响拦截风叶的油烟分离,同时也能防止油脂附着在拦截风叶上。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以及图7,进一步地,该根部213与固定盘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铆接、螺栓螺钉连接、销连接、弹性形变连接、锁扣连接或插接等等。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插接的方式。为了实现根部213与固定盘的固定连接,该固定盘上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周向槽216,该周向槽216沿固定盘的周向设置且开口向外,该根部213插入周向槽216内,以实现设于该根部213的加热部与第一腔体连通。具体地,固定盘包括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上固定盘部分214以及下固定盘部分215内部中空设置,且上固定盘部分214与下固定盘部分215配合连接并在内部形成该第一腔体。即,该第一腔体是由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中空部与下固定盘的中空部配合连接形成。具体地,上固定盘部分214为圆形盘状结构,其内部中空设置。同理,下固定盘部分215也为圆形盘状结构,且内部中空设置,该上固定盘部分214与下固定盘部分215的直径相等,且上固定盘部分214与下固定盘部分215的连接可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以确保其连接紧固性。
由于上固定盘部分214及下固定盘部分215均为中空圆盘状结构,因此,可在上固定盘部分214或者是下固定盘部分215的中空部内设置若干开有螺孔的螺柱,然后在下固定盘部分215或上固定盘部分214对应开设螺孔,这样,螺钉可以穿过螺孔实现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的固定连接。优选地,可在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中空部内设置多根螺柱214a,沿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中心成圆周分布,下固定盘部分215对应该多根螺柱214a设置螺孔215a,即,下固定盘部分215的螺孔215a也是沿下固定盘的中心成圆周分布,这样,可有效确保上固定盘部分214与下固定盘部分215各个位置的连接紧密性。
在本实施例中,该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的连接处形成了该周向槽216,即,根部213与固定盘连接时,是通过从该周向槽216插入至该第一腔体内,从而实现根部213与固定盘的连接以及实现加热部与第一腔体的连通。具体地,该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下部设有第一槽214b,该下固定盘部分215的上部设有第二槽215b,该上固定盘部分214与下固定盘部分215连接时,第一槽214b与第二槽215b配合形成该周向槽216。更具体地,该第一槽214b开设于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下周缘,第二槽215b开设于下固定盘部分215的上周缘,且第一槽214b和第二槽215b均为锯齿形槽。
优选地,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下周缘上设有多个沿上固定盘部分214的圆周成圆周分布的锯齿形突起214c,以形成该第一槽214b,同理,下固定盘部分215的上周缘上同样设置有多个沿下固定盘部分215的圆周成圆周分布的锯齿形突起215c,以形成该第二槽215b。在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配合连接时,每一个位于上固定盘部分214的锯齿形突起214c与每一个位于下固定盘部分215的锯齿形突起215c相互抵接,从而使得第一槽214b和第二槽215b连通形成该周向槽216。
其中,可知的是,对于上固定盘部分214而言,相邻的两个锯齿形突起214c之间形成第一凹槽,该第一槽214b包括该多个第一凹槽。同理,对于下固定盘部分215而言,相邻的两个锯齿形突起215c之间形成第二凹槽,该第二槽215b包括该多个第二凹槽。优选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半圆形槽,当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配合连接时,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槽,这样,每一片拦截风叶的根部213刚好插入该每一个圆形槽内进入至该第一腔体内。
采用在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设置锯齿形突起形成第一槽214b和第二槽215b的方式,能够使得每一片拦截风叶能够直接定位固定于该固定盘的对应位置,从而相邻两拦截风叶之间自然而然形成用于供油烟通过的间隙。
可以得知的是,该间隙可以是均匀的,或者是不等的。本实施例优选以相邻两拦截风叶之间的间隙均相等。
由上述可知,该拦截风叶可为V形,因此,该拦截风叶包括第一子叶片20a和第二子叶片20b,该第二子叶片的一侧边面与第一子叶片的一侧边面连接以使拦截风叶的横截面为V形横截面。具体地,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为相同的长条矩形片状,且第一子叶片与第二子叶片等长、等宽设置。该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均包括上述的风叶本体212以及根部213。
进一步地,该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上分别开设第一卡槽201和第二卡槽202,当该拦截风叶的根部213连接于固定盘时,该第一卡槽201卡设于上固定盘部分214,第二卡槽202卡设于下固定盘部分215。
具体地,以第一子叶片的根部213为第一根部,第二子叶片的根部213为第二根部进行说明。
第一卡槽201及第二卡槽202均为条形槽,第一卡槽20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一子叶片的宽度方向同向,第二卡槽20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二子叶片的宽度方向同向,且该第一卡槽201自第一子叶片的边缘延伸至第一子叶片与第二子叶片的相交处,第二卡槽202自第二子叶片的边缘延伸至第二子叶片与第一子叶片的相交处,该第一卡槽201将第一子叶片分隔成第一根部213及第一风叶本体212,同理,第二卡槽202将第二子叶片分隔成第二根部213及第二风叶本体212。更具体地,根部213与风叶本体212的长度比为近似1:10-1:20,即,根部213的长度远小于风叶本体212的长度,这样,不仅可将根部213完全插入周向槽216内,同时也能确保风叶本体212具有足够的长度实现油烟分离。
进一步地,在第一根部213与第二根部213插入周向槽216内时,该第一卡槽201刚好卡设于上固定盘部分214,第二卡槽202刚好卡设于下固定盘部分215,这样,第一卡槽201的其中一内壁面刚好抵接于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中空部的内壁面,第一卡槽201的另一相对的内壁面则刚好抵接于上固定盘部分214的外周面,从而第一根部213刚好完全位于该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中空部内。同理,第二卡槽202的其中一内壁面刚好抵接于下固定盘部分215的中空部的内壁面,第二卡槽202的另一相对的内壁面则刚好抵接于下固定盘部分215的外周面,从而第二根部213也刚好完全位于该中空部内。
采用上述方式,能够利用第一卡槽201和第二卡槽202抵接于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从而实现第一子叶片与第二子叶片与固定盘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根部213与固定盘的连接。而且,这种连接方式非常可靠,只要将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之间紧密连接,则即便在高速转动的过程中,该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的第一卡槽201和第二卡槽202都无法从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脱离。
此外,采用上述方式,因拦截风叶的数量较多,在将其安装至固定盘时需一片一片安装,并且还需保证相邻两片拦截风叶之间具有间隙,因此,采用第一卡槽201和第二卡槽202直接分别卡合于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且刚好与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一个锯齿形突起214c以及下固定盘部分215的对应的一个锯齿形突起214c相配合,则可快速完成拦截风叶与固定盘的安装,同时也能保证相邻两片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防粘油的分离盘,通过使固定盘上的第一腔体以及拦截风叶上的加热部共同连通并形成用于通入加热介质的通道,使得该拦截风叶可加热至较高温度从而防止油烟冷凝在分离盘上。
此外,在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设置锯齿形第一槽214b和第二槽215b的方式,同时在拦截风叶上设置第一卡槽201和第二卡槽202的方式,不仅能够便于拦截风叶与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的快速定位安装,同时也能确保拦截风叶与上固定盘部分214和下固定盘部分215的连接可靠性及紧密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防粘油的分离盘可应用于抽油烟机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防粘油的分离盘涵盖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防粘油的分离盘的特征,并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公开了拦截风叶具体形状以及加热部的设置位置。
请参见图2、图3以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该拦截风叶2a的横截面具有一个或多个弯折。具体地,由于拦截风叶为长条形,因此,该横截面为沿垂直于该拦截风叶1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可为任意具有弯折的形状,例如V形、W形、多边形、N形或Z形。例如,当该横截面为V形时,则其具有单一弯折;当横截面为W形时,则其具有三个弯折;当横截面为多边形,例如平行四边形、菱形、方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则其具有至少四个弯折;当该横截面为Z形时,则其具有两个弯折,同理,当该横截面为N形时,则其同样具有两个弯折。
下述以拦截风叶2a的横截面为V形进行举例说明,其中,V形横截面内凹的一侧为拦截风叶的内侧,与V形横截面内凹的一侧相对应的另一侧为拦截风叶的外侧。当拦截风叶安装于固定盘时,相邻的两片拦截风叶中,其中一片拦截风叶的内侧与另外一片拦截风叶的外侧之间共同形成用于供油烟通过的间隙。
进一步地,拦截风叶2a包括第一子叶片20a和与第一子叶片20a相交连接的第二子叶片20b。具体地,拦截风叶2a为中轴对称拦截风叶2a,第一子叶片20a的结构与第二子叶片20b的结构相同。采用第一子叶片20a与第二子叶片20b对称设置的方式,使第一子叶片20a与第二子叶片20b组成横截面为V形的拦截风叶2a,使分离盘在转动时,油烟会从V形拦截风叶2a之间的间隙2c中通过,使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受到更多的碰撞,从而延长了固液混合物通过分离盘的时间,进而使固液混合物受离心力的时间更长,更多的被分离出分离盘。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子叶片20a和/或第二子叶片20b设有该加热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子叶片20a设有该加热部,则该加热部可设于第一子叶片20a内部或者设于第一子叶片20a上。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二子叶片20b设有该加热部,则该加热部可设于该第二子叶片20b内部或者设于该第二子叶片20b上。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子叶片20a和第二子叶片20b上分别设有该加热部。
作为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二子叶片与第一子叶片的连接处形成相交部,该加热部可设于该相交部24,即,加热部可设于该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的连接处。具体地,由于该拦截风叶的横截面形状为V形,且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为长条形,因此,该第一子叶片的一长侧边与该第二子叶片的一长侧边连接并形成相交部24,该加热部则设于该加热部。可以得知的是,该加热部可设于该相交部内,也可设于该相交部上。
优选地,本实施例以该加热部21设于该相交部24内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相交部24上设有第一凸起结构25a。具体地,第一凸起结构25a设置在拦截风叶的内侧26,且该第一凸起结构25a为设于该相交部24的条形凸起。采用在拦截风叶的内侧26设置该第一凸起结构25a的设计,当油烟内的固液混合物在通过拦截风叶2a时,会碰撞到该第一凸起结构25a上,从而使得固液混合物会被卡在第一凸起结构25a的下方,则固液混合物无法继续上升而从油烟中分离,使得该固液混合物一直受离心力作用并沿分离盘的径向方向离开分离盘,从而提高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的分离率。
进一步地,在相交部上还设有第二凸起结构25b,该第二凸起结构25b设置在拦截风叶的外侧,且该第二凸起结构25b为设于该相交部的条形凸起。同理,利用在拦截风叶的外侧设置与第一凸起结构配合的第二凸起结构25b,当油烟内的固液混合物在通过拦截风叶2a时,同样会碰撞到该第二凸起结构25b上,从而使得固液混合物会被卡在第二凸起结构25b的下方,则固液混合物无法继续上升而从油烟中分离,使得该固液混合物一直受离心力作用并沿分离盘的径向方向离开分离盘,从而提高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的分离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第一凸起结构25a设置在相交部且位于拦截风叶的内侧,然后在位于拦截风叶的外侧的相交部位置设置对应第一凸起结构25a的第二凸起结构25b,因此,在实际加工中,第一凸起结构25a和第二凸起结构25b可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由于拦截风叶为薄片状结构,若直接在拦截风叶上设置加热部,即,开孔,则可能导致拦截风叶的自身强度不够,在高速转动时可能出现拦截风叶断裂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采用设置在第一凸起结构25a和第二凸起结构25b之间设置该加热部的方式(如图8中的a所示),利用第一凸起结构25a和第二凸起结构25b增大相交部处的厚度,能够在不增加拦截风叶其他位置的厚度的同时,确保拦截风叶的结构强度。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凸起结构25a与相交部24之间形成加热部21,并使得第一凸起结构25a围合在该加热部外部(如图8中的b所示)。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加热部21设于拦截风叶2a上时,该加热部21可位于第一凸起结构25a。例如,如图8中的c所示,可在该第一凸起结构25a的内部设有加热部21。
作为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加热部21设于拦截风叶2a上时,可在第一凸起结构25a的边缘上设有加热部21(如图8中的d所示)。
作为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凸起结构25a也可为多边形,第一凸起结构25a与相交部24之间形成加热部21,(如图8中的e所示)。
同理,也可在第二凸起结构25b与相交部之间设置加热部,或者是在第二凸起结构25b内设置该加热部等等,这里不再给出图示以及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垂直于拦截风叶2a的长度方向,加热部21的截面可为圆形、椭圆形、扇形或多边形中一种或任意几种的集合。即,图8中仅示出了该加热部可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扇形、方形等规则形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部还可为其他不规则的孔的形状,例如圆形加三角形的组合或圆形加方形的组合等等,本实施例不做具体的限定。
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上述如图8中的a中的方案,且第一凸起结构为半圆形凸起,第二凸起结构25b同样为半圆形凸起,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25b配合刚好形成一整个设置在相交部的圆形凸起,该加热部则为开设于该圆形凸起的圆形孔。
在本实施例中,拦截风叶2a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22和自由端23,固定端22固接于根部213,加热部21自固定端22向自由端23延伸设置。
其中,该固定端22定义为与根部213连接的一端,而自由端23则定义为沿拦截风叶的径向向外延伸并且可实现对油烟进行分离的一端。
第一凸起结构25a沿第一子叶片20a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加热部21的沿第一子叶片20a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相交部24的相交线平行,即,加热部的走向与第一子叶片的长度方向同向。采用平行设置的方式,不仅可便于该加热部的加工,而且可尽量使得加热部至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的距离近乎相等,从而在传递热量至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时可尽量使得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的温度大致相等。
请参阅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结构25a与第一子叶片20a等长或不等长,加热部21为以通孔形式存在的加热通道或以盲孔形式存在的加热腔,其中通孔或盲孔均可在其中设置加热元件。
如图9中的a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与第一子叶片20a等长,即,第一凸起结构25a自第一子叶片20a的固定端22延伸至第一子叶片20a的自由端23,这种情况下,该加热部21可为通孔,该加热部21可贯穿该第一凸起结构25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从而当向加热部21内通入蒸汽时,该蒸汽不仅可使得第一子叶片20a和第二子叶片20b的温度升高,同时,当将分离盘应用于抽油烟机时,分离盘可位于抽油烟机的接油盘内,因此,蒸汽从加热部通出时还可进入设置在拦截风叶外周用于接收自拦截风叶甩出的固液混合物的接油盘内,从而进一步使得接油盘的温度升高,进而同样可减少固液混合物在接油盘上附着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对接油盘的清洗,达到防粘油的目的。
如图9中的b所示,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同样与第一子叶片20a等长,但这种情况下,该加热部21可为盲孔,且可以得知的是,该加热部21的开口端应为贯穿该第一凸起结构25a对应该第一子叶片20a的固定端22的一端。当该加热部21为盲孔时,该蒸汽通入加热部21内,只能使得第一子叶片20a和第二子叶片20b的温度升高,此种情况下,该蒸汽无法输送至接油盘上,因此,无法实现对接油盘的加热,只能实现对拦截风叶的加热,这样,使用一段时间后,还需清洗该接油盘。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自第一子叶片20a的固定端22延伸至靠近第一子叶片20a的中部位置或靠近自由端23的位置,即,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与第一子叶片20a不等长,这种情况下,该加热部21可为通孔,即,加热部21同样贯穿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沿其自身长度方向的两端,且由于加热部21为通孔,因此,当向该加热部21内通入蒸汽时,该蒸汽同样能够实现使得第一子叶片20a和第二子叶片20b的温度升高,同时也能够输送至接油盘内,从而使得接油盘的温度也升高,防止油脂和/或固体混合物粘附在接油盘上。
作为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自第一子叶片20a的固定端22延伸至靠近第一子叶片20a的中部位置或靠近自由端23的位置,即,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与第一子叶片20a不等长,这种情况下,该加热部21同样可为盲孔,可以得知的是,该加热部21的开口端应为贯穿该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对应该第一子叶片20a的固定端22的一端。当该加热部21为盲孔时,该蒸汽通入加热部21内,只能实现使得第一子叶片20a和第二子叶片20b的温度升高,此种情况下,该蒸汽无法输送至接油盘上,因此,无法实现对接油盘的加热。
由此可知,当加热部21为通孔时,向加热部21通入蒸汽不仅可实现第一子叶片20a和第二子叶片20b的温度升高,防止油滴附着在第一子叶片20a和第二子叶片20b上,同时也可使得接油盘的温度升高,从而防止油滴附着在接油盘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防粘油设计。
此外,采用不同长度的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的设置亦具有不同的有益效果,在该分离盘应用于抽油烟机时,且当加热部21为通孔时,以加热介质蒸汽为例,较长的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可以加热较长区域的拦截风叶2a,从而使拦截风叶2a上更多的固液混合物熔化。而较短的第一凸起结构25a只能加热拦截风叶的局部位置。
因此,本实施例优选该第一凸起结构25a及第二凸起结构25b与第一子叶片等长且加热部为通孔的设计,即是图8中a部分的方式。
请再次参阅图2以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在拦截风叶2a为V形拦截风叶时,第二子叶片20b与第一拦截风叶20a相交形成的第一夹角为30度至150度。具体地,两拦截风叶2a形成的夹角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若形成的夹角过小的话,每一拦截风叶2a就会变尖变长,这种情况下制作拦截风叶2a的成本大幅提升,且重量过重会降低分离盘的转速,若形成的夹角过大的话,拦截风叶2a就会近似I形,固液混合物更容易直接被排出,从而影响拦截风叶的油烟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由于该拦截风叶2a为轴对称结构,因此,拦截风叶的第一子叶片20a和第二子叶片20b关于该拦截风叶的角平分面对称。具体地,当拦截风叶应用于油烟分离盘并安装至固定片时,各拦截风叶的角平分面重合。限定各拦截风叶的角平分面重合以及拦截风叶为轴对称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在油烟分离盘转动时,油烟气流仅从油烟分离盘的间隙进入或排出,而不会直接从油烟分离盘的下方和/或上方排出,从而确保油烟气流都可在间隙内被拦截分离。
可以得知的是,该各拦截风叶的角平分面重合的重合度取决于实际安装工艺以及拦截风叶的加工精度,往往不能够精确重合,但只要大致重合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即,实现油烟分离盘上方和/或下方无油烟气流直接排出。
请参见图10,在本实施例中,若干拦截风叶2a在固定盘2b上为单层设置或多层设置,当若干拦截风叶2a在固定盘2b上多层设置时,相邻两层拦截风叶2a之间具有间距,且相邻两层拦截风叶2a的朝向相同或相反。具体地,采用多层拦截风叶2a的方式设置,可以将净化过的油烟二次净化,从而提高分离率,使排放出的气体环保无害。
如图10所示,以拦截风叶在固定盘上为双层设置为例,该两层拦截风叶之间应具有间距,从而防止在转动过程中该两层拦截风叶出现接触而影响转动的情况。同时,该两层拦截风叶的朝向相同,如图10中的a部分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两层拦截风叶的的朝向也可相反,如图10中的b部分所示。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防粘油的分离盘,通过在V形拦截风叶的相交部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及第二凸起结构25b,使得固液混合物延长了经过分离盘时的分离路径,使得固液混合物延长了经过分离的时间,从而受到离心力作用的时间增长,从而有效提高了分离率。
此外,通过在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25b之间设置加热部,并在加热部内设置加热介质,可使拦截风叶的温度升高,从而拦截风叶的温度与油烟的温度接近,进而使得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基本不会冷凝在拦截风叶上,实现防粘油的效果。
实施例三
结合图2与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防粘油的分离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防粘油的分离盘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防粘油的分离盘的区别之处在于:
仅以在拦截风叶的内侧设置第一凸起结构,拦截风叶的外侧暂不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子叶片20a的未相交处和/或第二子叶片20b的未相交处设有该第一凸起结构,该加热部设于该第一子叶片的未相交处与第一凸起结构之间和/或第二子叶片的未相交处与第一凸起结构之间。且本实施例二依然以该加热部为加热通道进行说明。
作为第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1中的a部分所示),加热部21设于第一子叶片20a与第一凸起结构25a之间。
作为第二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1中的b部分所示),加热部21设于第二子叶片20b与第一凸起结构25a之间。
作为第三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1中的c部分所示),加热部21分别设于第一子叶片20a与第二子叶片20b以及第一凸起结构25a之间。
进一步地,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既在第一子叶片20a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25a又在第二子叶片20b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25a,对于拦截风叶2a的分离率要优于第一种与第二种实施方式,由于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设有两凸起结构,相应的也有两加热部21,在对拦截风叶2a的加热上较为均匀。
优选地,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设于第一子叶片20a与第二子叶片20b上的凸起结构应具有一定间隙2c,不然拦截风叶2a之间形成的间隙2c过小,会减少了通风量。
同理,在第二凸起结构25b与第一子叶片和/或第二子叶片之间设置加热部的方式与设置在第一凸起结构的方式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应该得知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部、第一子叶片、第二子叶片以及第一凸起结构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相同,故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三提供的防粘油的分离盘,通过在第一子叶片和/或第二子叶片上设置加热部,并在加热部内设置加热介质,可使拦截风叶的温度更加均匀地升高,从而更好地实现防粘油的效果。
实施例四
结合图2与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了防粘油的分离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防粘油的分离盘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防粘油的分离盘的区别之处在于:
同样仅以在拦截风叶的内侧设置第一凸起结构,拦截风叶的外侧暂不设置第二凸起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不仅相交部24上设有第一凸起结构25a,加热部设于第一凸起结构和相交部之间,而且在第一子叶片和/或第二子叶片上分设有第一凸起结构,然后在第一子叶片与第一凸起结构之间和/或第二子叶片与第一凸起结构之间均设有加热部,且本实施例中以加热部为加热通道进行说明。该第一凸起结构的设置方式以及加热部的设置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作为第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2中的a所示),不仅相交部设有第一凸起结构,第一子叶片未与第二子叶片相交的位置处也设有第一凸起结构,则相交部与第一凸起结构之间设有加热部,同时,第一子叶片的未相交处和第一凸起结构之间也设有加热部。
作为第二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2中的b所示),不仅相交部设有第一凸起结构,第二子叶片未与第一子叶片相交的位置处也设有第一凸起结构,则相交部与第一凸起结构之间设有加热部,同时,第二子叶片的未相交处和第一凸起结构之间也设有加热部。
作为第三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2中的c所示),不仅相交部设有第一凸起结构,第一子叶片未与第二子叶片相交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凸起结构,且第二子叶片未与第一子叶片相交的位置处也设有第一凸起结构,则相交部与第一凸起结构之间设有加热部,同时,第一子叶片的未相交处和第一凸起结构之间也设有加热部,第二子叶片的未相交处和第一凸起结构之间也设有加热部。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尽管在第一子叶片和/或第二子叶片上设置了第一凸起结构,但是不代表在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一子叶片和/或第二子叶片之间需设置加热部,即,加热部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置,例如,由于拦截风叶本身为扁平的长条片状,则其本身的体积较小,因此无需设置多个加热部,仅设置一到两个加热部即可。
进一步地,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同时分设三个加热部21于相交部24、第一子叶片20a以及第二子叶片20b,对于拦截风叶2a的分离率要优于第一种与第二种实施方式,由于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设有三个凸起结构,相应的有三加热部21,在对拦截风叶2a的加热上最为均匀。
同理,在第二凸起结构25b与第一子叶片和/或第二子叶片之间设置加热部的方式与设置在第一凸起结构的方式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四提供的防粘油的分离盘,在相交部以及第一子叶片和/或第二子叶片上均设置加热部,并在加热部内设置加热介质,可以使拦截风叶的温度更加均匀地升高,从而更好地实现防粘油的效果。
实施例五
结合图2与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了防粘油的分离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防粘油的分离盘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防粘油的分离盘的区别之处在于:
加热部21不设于相交部24但设于拦截风叶2a内,且拦截风叶2a上不设有第一凸起结构25a,本实施例中以加热部21为加热通道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部21设于拦截风叶2a内。具体地,该加热部在拦截风叶内的设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作为第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3中的a部分所示),相交部内、第一子叶片未与第二子叶片的相交处的内部,以及第二子叶片未与第一子叶片的相交处的内部分别都设有该加热部。
作为第二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3中的b部分所示),相交部内未设置加热部,而是在第一子叶片未与第二子叶片的相交处的内部,以及第二子叶片未与第一子叶片的相交处的内部分别设有该加热部。
作为第三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3中的c部分所示),相交部内以及第一子叶片未与第二子叶片相交的位置内部分别设有该加热部。
作为第四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3中的d部分所示),相交部内以及第二子叶片未与第一子叶片相交的位置内部分别设有该加热部。
作为第五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3中的e部分所示),加热部21只设于第一子叶片20a内。
作为第六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3中的f部分所示),加热部21只设于第二子叶片20b内。
作为第七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3中的g部分所示),加热部21只设于相交部24内。
其中,上述的七种实施方式可在常规拦截风叶2a的厚度下适当加厚,以放置加热片、加热丝、加热管等固体加热介质,或使通入的热水、热蒸汽等有足够的通过空间,使加热介质能带来足够的热量加热拦截风叶2a。
可以理解的是,加热部21的设置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对拦截风叶2a的加热速度以及加热的均匀性是有一定影响的。第七种实施方式内,间隔设置三个加热部21于拦截风叶2a上,可迅速将拦截风叶2a均匀加热,从而使得拦截风叶的防粘油效果更优。
本实施例五提供的防粘油的分离盘,通过在V形拦截风叶内设置加热部,并在加热部中设置加热介质,使拦截风叶的温度升高,待拦截风叶的温度与油烟的温度接近,从而使得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基本不会冷凝在拦截风叶上,从而实现防粘油的效果。
实施例六
结合图1、图2及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了防粘油的分离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防粘油的分离盘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防粘油的分离盘的区别之处在于:
加热部设于拦截风叶内,且与此同时,拦截风叶2a上设有第一凸起结构25a和/或第二凸起结构25b。
具体地,仅以设置第一凸起结构为例,该第一凸起结构25a可延长油烟内的固液混合物通过分离盘的路径。油烟内的固液混合物在通过分离盘的拦截风叶2a区域时,会碰撞到该第一凸起结构25a上,且固液混合物会被卡在第一凸起结构25a的下方,则该固液混合物无法继续上升而从油烟中分离,且该固液混合物在被第一凸起结构25a卡住时一直受离心力作用,从而该固液混合物会沿离心力方向即是径向离开分离盘,从而提高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的分离率。
请参见图14,进一步地,该第一凸起结构25a可设置于拦截风叶2a的不同位置,以提高分离率最高的设置方式。具体地,以在相交部24设置第一凸起结构25a为例进行说明。在相交部24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25a的效果为:在相交部24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25a可减少因在拦截风叶2a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25a的间隙2c变小的情况,即是在相交部24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25a的整体通风量会大于在第一子叶片20a或第二子叶片20b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25a的通风量。
同理,设置第二凸起结构25b的方式以及位置与上述设置第一凸起结构的方式及位置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六提供的防粘油的分离盘,通过在V形拦截风叶内设置加热部,并在加热部中设置加热介质,使拦截风叶的温度升高,从而实现防粘油的效果。还不占用空隙的空间,能够做到在保持整体通风量较大的情况下依旧起到防粘油效果。此外,在拦截风叶上设置第一凸起结构使得固液混合物在分离过程中被第一凸起结构拦截并卡住,这样,大部分的固液混合物能够从油烟中被分离开来,从而有效提高了分离率。
实施例七
结合图1、图15至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了抽油烟机,包括驱动装置及上述实施例二的防粘油的分离盘。
在本实施例中,图15至图17示出了加热部21为加热通道的示意图,该抽油烟机的驱动装置1可为电机,电机包括电机本体10及与电机本体固接的转轴11,转轴与固定盘2b固接,且转轴上设有中空腔体11a,该中空腔体11a与加热部21连通,中空腔体11a用于向加热部21输入加热介质。具体地,驱动装置1用于驱动分离盘,使分离盘高速旋转。电机的转轴为具体带动固定盘2b连接的部分,固定盘2b进而带动拦截风叶2a转动。电机转轴的中空部分为供加热介质通过的中空腔体11a。
进一步地,由于转轴11与固定盘2b固接,因固定盘2b为中空的盘状结构,为了保证转轴11与固定盘2b的连接结构强度及紧密性,该固定盘设有凸柱214d,该凸柱214d对应转轴设有轴孔,该转轴伸入轴孔内并与固定盘固定。具体地,可在上固定盘部分214设置该凸柱214d,且该凸柱214d优选设置在上固定盘部分214的中心位置,从而可使得固定盘在转轴驱动下转动时能够保持左右平衡。
更进一步地,在凸柱214d的外周设有多个通孔214e,该多个通孔214e与转轴11的中空腔体11a以及加热部21连通。具体地,中空腔体11a、多个通孔214e、第一腔体211以及加热部21相互连通形成使加热介质通过的完整通道。中空腔体11a是转轴上开设的竖直通孔,其上端连接外部加热介质或电源,为了使得中空腔体11a能够与多个通孔214e连通,可在转轴11上设置连通于中空腔体的输出孔11b,利用输出孔11b与通孔214e连通从而将加热介质或者是电线经由输出孔11b输出至第一腔体。
本实施例由于采用电机的转轴作为加热介质的输送通道,可实现加热介质由内部输送至拦截风叶上,相较于通过该蒸气管道或者热水管道直接对准分离盘进行输送的方式,结构更加简单,而且还可实现内部输送加热,加热方式高效,同时完全不影响拦截风叶对油烟气流的拦截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若通入的加热介质为液体或气体时,加热介质从外界由中空腔体11a通入,依次通过输出孔11b、通孔214e、第一腔体211以及加热部21,从而实现加热加热部21的目的。以加热介质为蒸汽且加热部21为通孔为例,蒸汽由电机转轴的中空腔体11a进入抽油烟机,并通过转轴下方的中空腔体,进入第一腔体211,此时蒸汽会先在第一腔体211内积攒,待蒸汽几近布满第一腔体211,蒸汽会进入该加热部内,由于分离盘的旋转,蒸汽受到离心力作用逸出拦截风叶,进入接油盘。而在蒸汽通入加热部21的过程中,蒸汽会将热量传导给拦截风叶2a,使拦截风叶2a升温。由于固液混合物和拦截风叶2a温度接近,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不会冷凝在拦截风叶2a上,即使有少部分的固液混合物想要粘附在拦截风叶2a上,也可通过分离盘的转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想要粘附在拦截风叶2a上的固液混合物从拦截风叶2a上流过并向拦截风叶2a外甩出,从而实现防粘油的效果进而实现拦截风叶的自动清洁以及无需用户手动清洁的效果。
进一步地,接油盘为设置在拦截风叶外周用于接住分离盘甩出的固液混合物的盘,在使用过程中,接油盘沾满固液混合物,但在通入的加热介质为液体或气体,且加热部为加热通道时,加热介质可通过加热通道之后被甩入接油盘,此时加热介质也同步将自身热量传导给接油盘,使接油盘上的固液混合物不会冷凝在接油盘上,起到了不用清洁接油盘的效果。
可以得知的是,蒸汽的温度为可为40℃-70℃,若高于70℃则可能导致电机过热,影响电机的运行,进而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因此,优选该蒸汽的温度应以不高于电机的运行温度,例如该蒸汽的温度可为40℃、45℃、50℃、55℃、60℃、65℃、70℃等。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若加热部中为加热元件时,加热元件存放于加热部21内,为加热元件提供电能的电源线从经过中空腔体11、输出孔11b、通孔214e、第一腔体211以及加热部21连接至加热介质为固体加热介质供电。其具体原理与上述通入蒸汽的原理相同,故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抽油烟机还包括电机固定架3、接油盘4以及导风盖5,电机固定架3为固定电机的支架,接油盘4用于接收分离盘分离出的固液混合物。
进一步地,该抽油烟机从上至下依次为电机、电机固定架3,分离盘以及接油盘4,电机固定架3与分离盘分别固定于电机的上下两端。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盖5连接于电机。具体地,转轴的端部与导风盖5螺接,从而使导风盖5能够盖住分离盘的中心区域,又因为导风盖5为弧面设计,所以导风盖5能够降低分离盘中心区域的风阻,从而使得油烟能够更顺利通过导风盖5进入分离盘中进行分离。
在实际使用时,在抽油烟机上可设置加热按钮,在使用抽油烟机时,可先按下加热按钮,则抽油烟机往中空腔体11a内通入加热介质或使加热部21内的加热介质加热,使得拦截风叶2a温度升高至40℃-70℃,此时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将不会冷凝在拦截风叶2a上。不仅拦截风叶2a受到了加热,从加热部21流出的加热介质同样会加热接油盘4,使固液混合物也不会冷凝在接油盘4上。待拦截风叶2a与接油盘4加热后进行烹饪,这样烹饪产生的油烟中的固液混合物便不会粘附在拦截风叶与接油盘4上,从而真正实现防粘油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抽油烟机,通过将中空腔体、第一腔体以及加热部三者共同组成用于供加热介质或加热元件设置的通道,使从中空腔体通入的加热介质能够加热拦截风叶,从而减少油脂混合物粘附在拦截风叶上,从而真正实现防粘油的效果。使用该抽油烟机的用户不需人工清洁分离盘,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实施例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提供了一种抽油烟机,包括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导风盖及上述实施例三的分离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中提及的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导风盖均与上述实施例八的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以及导风盖为相同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提供了一种抽油烟机,包括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导风盖及上述实施例四的分离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中提及的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导风盖均与上述实施例八的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以及导风盖为相同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提供了一种抽油烟机,包括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4、导风盖及上述实施例五的分离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中提及的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导风盖均与上述实施例九的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以及导风盖为相同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提供了一种抽油烟机,包括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导风盖及上述实施例六的分离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中提及的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导风盖均与上述实施例十的驱动装置、电机固定架、接油盘以及导风盖为相同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防粘油的新型分离盘及油烟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23)

1.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盘包括:
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包括上固定盘部分和下固定盘部分;
多个长条状拦截风叶,所述多个拦截风叶呈辐射状分布并固接于所述固定盘,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拦截风叶之间形成可通过油烟气流的间隙;
所述拦截风叶沿所述固定盘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分,全部或部分的所述拦截风叶设有用于对该所述拦截风叶进行加热的一个或多个加热部;
所述拦截风叶包括风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风叶本体的一端的根部,所述加热部自所述根部延伸至所述风叶本体,所述根部固接于所述固定盘;
所述拦截风叶包括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所述第一子叶片及所述第二子叶片包括所述风叶本体及所述根部,所述第一子叶片及所述第二子叶片分别设有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将所述第一子叶片分隔成所述根部和所述风叶本体,所述第二卡槽将所述第二子叶片分隔成所述根部和所述风叶本体,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的所述根部连接于所述固定盘时,所述第一卡槽卡接于所述上固定盘部分,所述第二卡槽卡接于所述下固定盘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为用于置入加热元件的安装腔、用于充入加热介质的加热腔或用于通入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为用于通入所述加热介质的加热通道;
所述固定盘设有用于通入所述加热介质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于各个设有所述加热通道的所述拦截风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为用于充入加热介质的加热腔;
所述固定盘设有用于充入所述加热介质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于各个设有所述加热腔的所述拦截风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为用于置入加热元件的安装腔;
所述固定盘设有用于给所述加热元件供电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于各个设有所述安装腔的所述拦截风叶。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沿所述拦截风叶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加热部与所述拦截风叶等长或不等长。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盘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周向槽,所述周向槽沿所述固定盘的周向设置且开口向外,所述根部插入所述周向槽内,以使设于所述根部的所述加热部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固定盘部分以及所述下固定盘部分内部中空设置,且所述上固定盘部分与所述下固定盘部分配合连接并在内部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上固定盘部分与所述下固定盘部分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周向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盘部分的下部设有第一槽,所述下固定盘部分的上部设有第二槽,所述上固定盘部分与所述下固定盘部分连接时,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槽配合形成所述周向槽;
其中,所述第一槽及所述第二槽均为锯齿形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叶片的一侧边面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一侧边面连接以使所述拦截风叶的横截面为V形横截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宽度方向同向,所述第二卡槽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子叶片的宽度方向同向,所述第一卡槽自所述第一子叶片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一子叶片与所述第二子叶片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卡槽自所述第二子叶片的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子叶片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相交处。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拦截风叶的横截面为V形、W形、Z形、多边形中的任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拦截风叶包括第一子叶片和第二子叶片,所述第二子叶片的一侧边面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一侧边面连接以使所述拦截风叶的横截面为V形横截面,所述第一子叶片和/或所述第二子叶片设有所述加热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叶片的一侧边面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一侧边面连接并形成相交部,所述加热部设于所述相交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横截面内凹的一侧为所述拦截风叶的内侧,与所述V形横截面内凹的一侧相对应的另一侧为所述拦截风叶的外侧;
所述第二子叶片的一侧边面与所述第一子叶片的一侧边面连接并形成相交部,所述相交部上设有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且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位于所述拦截风叶的所述内侧,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位于所述拦截风叶的所述外侧,且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对应设置,所述加热部设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及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加热部的延伸方向同向,且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及所述第二凸起结构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的外边界为弧形、波浪形、折线形或其组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拦截风叶的角平分面重合,所述拦截风叶的所述第一子叶片和所述第二子叶片关于该所述拦截风叶的角平分面对称。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扇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盘的所述拦截风叶为一层或多层分布,每一层所述拦截风叶包括多个所述拦截风叶。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油烟分离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风叶为挤压成型,且所述拦截风叶的材质为金属或塑胶材质。
21.一种抽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油烟机包括驱动装置及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的防粘油的分离盘,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分离盘的所述固定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固定盘转动,以带动若干所述拦截风叶转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抽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及与所述电机本体固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固定盘固接,且所述转轴上设有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与所述加热部连通。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抽油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盘设有凸柱,所述凸柱对应所述转轴设有轴孔,所述转轴伸入所述轴孔内;
所述凸柱的外周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与所述转轴的所述中空腔体以及所述加热部连通。
CN201921187928.XU 2019-07-25 2019-07-25 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Active CN211176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87928.XU CN211176931U (zh) 2019-07-25 2019-07-25 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87928.XU CN211176931U (zh) 2019-07-25 2019-07-25 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76931U true CN211176931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07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87928.XU Active CN211176931U (zh) 2019-07-25 2019-07-25 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769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3763A (zh) * 2019-07-25 2021-01-29 佛山市科思博科技有限公司 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3763A (zh) * 2019-07-25 2021-01-29 佛山市科思博科技有限公司 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82912B2 (en) Fan, molding die, and fluid feeder
CN209857141U (zh) 一种防粘油的油烟分离盘及其抽油烟机
CN107061320B (zh) 电风机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8700309A (zh) 用于通风的系统、方法和过滤器
CN106642258B (zh) 油烟分离装置及排烟装置
CN211176931U (zh) 一种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US4460386A (en) Method of separating foreign matter from a gas
CN110088534A (zh) 具有进气口的抽取器装置
EP0517701A1 (en) HEAT RECOVERY FAN.
CN112283763A (zh) 防粘油的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CN107339241B (zh) 多翼离心风机
CN209857142U (zh) 一种油烟净化器
CN111503675A (zh) 防粘油的油烟分离盘及其抽油烟机
CN111023194B (zh) 油烟拦截风叶、分离盘及油烟净化装置
CN111023193B (zh) 延长油烟分离路径的拦截风叶、分离盘及动态拦截器
CN112283764A (zh) 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油烟净化器
CN207975706U (zh) 侧吸式油烟机
CN214700880U (zh) 抽油烟机
CN214700890U (zh) 净芯网及抽油烟机
CN210532491U (zh) 一种新型油烟分离盘及油烟净化器
CN209877031U (zh) 一种油烟拦截风叶、油烟分离盘及油烟机
CN209877036U (zh) 一种油烟拦截风叶、分离盘及油烟净化装置
CN216448244U (zh) 油烟拦截风叶、油烟分离盘及抽油烟机
CN209877033U (zh) 一种延长油烟分离路径的拦截风叶、分离盘及动态拦截器
JP2000097466A (ja) レンジフー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