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156491U -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56491U
CN211156491U CN201921232383.XU CN201921232383U CN211156491U CN 211156491 U CN211156491 U CN 211156491U CN 201921232383 U CN201921232383 U CN 201921232383U CN 211156491 U CN211156491 U CN 2111564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ebral body
fixed
vertebral
arc
intermediate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3238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卫
董涛
黄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Dongwang Technology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Dongwang Technology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Dongwang Technology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Dongwang Technology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3238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564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564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564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该人工椎体包含:上固定体,其具有L型结构,L型的两个面均与上椎体表面贴合;中间连接体,其处于上固定体的下方,置于椎体空缺部位;下固定体,其处于中间连接体的下方,具有倒L型结构,倒L型的两个面均与下椎体表面贴合;上转动球,其嵌置于中间连接体内且可转动,并与上固定体固定连接;下转动球,其嵌置于中间连接体内且可转动,并与下固定体固定连接;以及固定爪,其端部设有:固定孔,上固定体和下固定体的两侧均固定有该固定爪,其与上椎体、下椎体表面均贴合。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椎体通过弧形限位面之间的角度使人工颈椎实现在冠状位与矢状位单侧和双侧的转动。

Description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入假体,具体涉及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
背景技术
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呈短圆柱状,内部充满松质,如腰椎、颈椎等。椎体病变导致椎体骨质密度不均,骨质破坏等问题,如椎体结核,其是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的,约占一半以上,好发于儿童和青年,近年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增多的趋势,发病部位在成人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最少,儿童以胸椎最多,颈椎次之,约90%的结核病变都在椎体,常累及多个椎体,并可能导致脊髓、神经损害或出现椎节的塌陷及脊柱的成角畸形,而神经功能障碍或成角畸形明显者常需行椎体切除术。
人工椎体植入技术是指对因切除病变椎体而导致的椎体缺损所采用的人工椎体植入方式,以重建脊柱稳定性而进行的外科技术。传统手术在去除病灶后多采用植骨融合或钛笼融合,虽然能达到手术目的,但由于多段椎体融合,使颈椎丧失原有的活动度,致使椎体活动受限,同时也存在较多术后风险,由于植骨体或钛笼无法与上下衔接椎体终板完全匹配,易造成植骨体位移、滑脱,钛笼下沉、塌陷等,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该人工椎体解决了现有采用植骨融合或钛笼融合导致多段椎体融合使颈椎丧失原有的活动度的问题,能够使被固定的椎体之间可以活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动人工椎体,该人工椎体包含:上固定体,其具有L型结构,L型的两个面均与上椎体表面贴合;中间连接体,其处于所述上固定体的下方,置于椎体空缺部位;下固定体,其处于所述中间连接体的下方,具有倒L型结构,倒L型的两个面均与下椎体表面贴合;上转动球,其嵌置于所述中间连接体内且可转动,并与所述上固定体固定连接;下转动球,其嵌置于所述中间连接体内且可转动,并与所述下固定体固定连接;以及固定爪,其端部设有:固定孔,所述上固定体和下固定体的两侧均固定有该固定爪,其与上椎体、下椎体表面均贴合。
其中,所述上固定体和下固定体与所述中间连接体相对的面均为第一弧形限位面;所述中间连接体与第一弧形限位面相对的表面为:第二弧形限位面,该第二弧形限位面与第一弧形限位面之间呈角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弧形限位面与第一弧形限位面之间呈6~8度的角度。
优选地,所述上固定体的L型结构和下固定体的倒L型结构的两个面,以及中间连接体与椎体接触的面上均设有:镂空接触面。
优选地,所述固定爪与椎体接触的表面上设有:防滑齿牙。
优选地,所述固定孔通过螺钉与所述上椎体、下椎体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可动人工颈椎椎体,该颈椎椎体具有所述的可动人工椎体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解决了现有采用植骨融合或钛笼融合导致多段椎体融合使颈椎丧失原有的活动度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可动人工椎体,通过上转动球、下转动球以及弧形限位面的设计,使得被固定的椎体之间可以活动,避免了传统采用植骨融合或钛笼融合导致多段椎体融合使颈椎丧失原有的活动度的问题;通过弧形限位面之间的角度,可使人工颈椎实现在冠状位与矢状位单侧和双侧转动;
(2)本实用新型的可动人工椎体,通过固定爪进行固定,增加人工椎体与被固定椎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固定更加稳固;
(3)本实用新型的可动人工椎体,通过弧形限位面之间的角度,可使人工颈椎实现在前后左右各个方向14度限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动人工椎体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固定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动人工椎体的爆炸图,该人工椎体包含:上固定体10,其具有L型结构,L型的两个面均与上椎体表面贴合;中间连接体20,其处于上固定体10的下方,置于椎体空缺部位;下固定体30,其处于中间连接体20的下方,具有倒L型结构,倒L型的两个面均与下椎体表面贴合;上转动球40,其嵌置于中间连接体20内且可转动,并与上固定体10固定连接;下转动球50,其嵌置于中间连接体20内且可转动,并与下固定体30固定连接;以及固定爪60,其端部设有:固定孔61,上固定体10和下固定体30的两侧均固定有该固定爪60,其与上椎体、下椎体表面均贴合。
其中,上固定体10、中间连接体20和下固定体30均可由钛合金材料机加或3D打印成型。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上固定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上固定体10和下固定体30与中间连接体20相对的面均为第一弧形限位面11;中间连接体20与第一弧形限位面11相对的表面为:第二弧形限位面21,该第二弧形限位面21与第一弧形限位面11之间呈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可动人工椎体,通过上转动球、下转动球以及弧形限位面的设计,使得被固定的椎体之间可以活动,避免了传统采用植骨融合或钛笼融合导致多段椎体融合使颈椎丧失原有的活动度的问题。通过弧形限位面之间的角度,可使人工颈椎实现在冠状位与矢状位单侧和双侧转动。而且,通过固定爪进行固定,增加人工椎体与被固定椎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固定更加稳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二弧形限位面21与第一弧形限位面11之间呈6~8度的角度。通过弧形限位面之间的角度,可使人工颈椎实现在前后左右各个方向14度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上固定体10的L型结构和下固定体30的倒L型结构的两个面,以及中间连接体20与椎体接触的面上均设有:镂空接触面,镂空接触面表面形状依照与之接触的椎体表面解剖形状设计,通过镂空接触面与骨接触,通过后期骨长入来实现假体与骨骼之间的骨性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固定爪60与椎体接触的表面上设有:防滑齿牙,增强稳定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固定孔61通过螺钉与上椎体、下椎体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可动人工颈椎椎体,该颈椎椎体具有的可动人工椎体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可动人工椎体的使用方法,具体如下:
在使用时,将上固定体10的L型结构的两个面均与上椎体表面贴合,中间连接体20置于椎体空缺部位,下固定体30的倒L型的两个面均与下椎体表面贴合,固定爪60与椎体表面贴合,上固定体10和下固定体30分别通过固定孔61和螺钉的配合进行固定。
通过上转动球、下转动球以及弧形限位面的设计,使得被固定的椎体之间可以活动,避免了传统采用植骨融合或钛笼融合导致多段椎体融合使颈椎丧失原有的活动度的问题。
可动人工椎体与椎体的接触面均对应骨面的解剖结构设计,安装时可完全吻合,不宜发生位于滑脱等现象,利于后期骨长入与长期的稳定性。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6)

1.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该人工椎体包含:
上固定体(10),其具有L型结构,L型的两个面均与上椎体表面贴合;
中间连接体(20),其处于所述上固定体(10)的下方,置于椎体空缺部位;
下固定体(30),其处于所述中间连接体(20)的下方,具有倒L型结构,倒L型的两个面均与下椎体表面贴合;
上转动球(40),其嵌置于所述中间连接体(20)内且可转动,并与所述上固定体(10)固定连接;
下转动球(50),其嵌置于所述中间连接体(20)内且可转动,并与所述下固定体(30)固定连接;以及固定爪(60),其端部设有:固定孔(61),所述上固定体(10)和下固定体(30)的两侧均固定有该固定爪(60),其与上椎体、下椎体表面均贴合;
其中,所述上固定体(10)和下固定体(30)与所述中间连接体(20)相对的面均为第一弧形限位面(11);
所述中间连接体(20)与第一弧形限位面(11)相对的表面为:第二弧形限位面(21),该第二弧形限位面(21)与第一弧形限位面(11)之间呈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限位面(21)与第一弧形限位面(11)之间呈6~8度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体(10)的L型结构和下固定体(30)的倒L型结构的两个面,以及中间连接体(20)与椎体接触的面上均设有:镂空接触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爪(60)与椎体接触的表面上设有:防滑齿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61)通过螺钉与所述上椎体、下椎体固定。
6.一种可动人工颈椎椎体,其特征在于,该颈椎椎体具有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动人工椎体的结构。
CN201921232383.XU 2019-08-01 2019-08-01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 Active CN2111564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2383.XU CN211156491U (zh) 2019-08-01 2019-08-01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2383.XU CN211156491U (zh) 2019-08-01 2019-08-01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56491U true CN211156491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15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32383.XU Active CN211156491U (zh) 2019-08-01 2019-08-01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564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2453A (zh) * 2020-09-02 2020-12-04 北京中安泰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2453A (zh) * 2020-09-02 2020-12-04 北京中安泰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73496B2 (en) Artificial vertebral disk replacement implant with crossbar spacer and method
US7473276B2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with joint parts mounted on roller bodies
KR100918925B1 (ko) 3-부품 관절을 포함하는 추간 삽입물
CA2510248C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US5861041A (en) Intervertebral disk prosthesi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802863B2 (en) Keeled prosthetic nucleus
US7670377B2 (en) Laterally insertable artifical vertebral disk replacement implant with curved spacer
AU2002347118B2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US20030195631A1 (en) Shape-memory spacers for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s
WO1998044877A9 (en) Intervertebral disk prosthesi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7049562B (zh) 一种双动关节颈椎假体
CN105853031B (zh) 一种仿生防脱位人工腰椎及椎间盘连接复合体
CN211156491U (zh)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及颈椎椎体
CN211156489U (zh)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
CN204468350U (zh) 椎间融合器
CN211156490U (zh) 一种可动人工椎体
CN105997309A (zh) 一种仿生防脱位山羊腰椎连接复合体
CN217448143U (zh) 一种角度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脊柱植入系统
CN207545273U (zh) 一种双动关节颈椎假体
CN2403382Y (zh) 一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器
CN210096000U (zh) 一种可定位旋转防退椎间融合器
JP7231945B2 (ja) 椎間伸延および癒合プロテーゼ
WO2018021988A1 (en) Expandable cage implant
CN118649010A (zh) 一种可调节的后路手术人工椎体
CN112773578A (zh) 腰椎融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ei Wei

Inventor after: Zhao Xiong

Inventor after: Meng Bing

Inventor after: Chen Wei

Inventor after: Dong Tao

Inventor after: Huang Hong

Inventor before: Chen Wei

Inventor before: Dong Tao

Inventor before: Huang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