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30712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30712U CN211130712U CN201921878820.5U CN201921878820U CN211130712U CN 211130712 U CN211130712 U CN 211130712U CN 201921878820 U CN201921878820 U CN 201921878820U CN 211130712 U CN211130712 U CN 2111307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shell
- enclosing plate
- air inlet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壳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围板,位于壳体内,第一围板围成第一容纳区;加热器,容置于第一容纳区内;第一风轮,位于壳体内,第一风轮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流入第一容纳区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置烹饪器具的结构,通过将高发热量的加热器单独容置于第一围板围成的第一容纳区中,第一围板将加热器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包围住,并配合第一风轮的设置来实现对高发热量的加热器进行单独散热的目的,避免加热器产生的高热量泄漏到低发热量的器件处,进而降低了加热器所产生的高热量对其他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的散热影响,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烹饪设备使用广泛,通常情况下,通过风机对烹饪设备内的电子器件进行散热。其中,烹饪设备的高发热量的器件(如加热器)和低发热量的器件(如电路板)位于同一散热区内,致使高发热量的器件所产生的热量会在气流的带动下流向低发热量的器件,致使低发热量的器件的散热效果差,产品的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壳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围板,位于壳体内,第一围板围成第一容纳区;加热器,容置于第一容纳区内;第一风轮,位于壳体内,第一风轮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流入第一容纳区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第一围板、加热器和第一风轮。其中,第一围板围成第一容纳区,第一风轮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流入第一容纳区内,并使加热器设于第一容纳区。即,将高发热量的加热器单独容置于第一围板围成的第一容纳区中,第一围板将加热器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包围住,并配合第一风轮的设置来实现对高发热量的加热器进行单独散热的目的,避免加热器产生的高热量泄漏到低发热量的器件处,进而降低了加热器所产生的高热量对其他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的散热影响,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第一风轮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流入第一容纳区内,故而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控制第一风轮转动(如调整第一风轮的转速),来实现单独调节第一容纳区内的加热器的散热效果的目的,提升了产品使用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热器包括:线圈加热部和红外加热部中的至少一个。
在该设计中,根据具体实际使用情况来设置加热器的组成,如,加热器包括线圈加热部,再如,加热器包括红外加热部,又如,加热器包括线圈加热部和红外加热部。其中,当加热器包括线圈加热部和红外加热部,实现了复合加热,可有效提升加热器的加热效率,进而可缩短烹饪器具的加热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基于加热器包括线圈加热部和红外加热部,线圈加热部围设于红外加热部。
在该设计中,基于加热器包括线圈加热部和红外加热部,使得线圈加热部围设于红外加热部,即,合理设置了线圈加热部和红外加热部的装配结构,有利于减小加热器的整体外形尺寸,进而在保证加热器的加热效果的同时,减小了线圈加热部和红外加热部对壳体内部空间的占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围板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第一围板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进风开口的侧壁,进风开口连通第一容纳区与第一进风口。
在该设计中,通过限定第一围板围设的结构,使得第一围板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进风开口的侧壁,并使进风开口连通第一容纳区与第一进风口,这样,通过第一进风口流入的气流可通过进风开口流入第一容纳区,以保证第一进风口处的气流可通过进风开口顺利流入第一容纳区,气流进入到第一容纳区后在第一围板的导向作用下向上移动,进而可避免第一容纳区的热量泄漏到低发热量的器件处的情况发生,故而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风轮位于第一进风口的上方且位于第一容纳区的侧方,第一围板构造成弧形,进风开口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中的至少一者沿切向向第一围板过渡。
在该设计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风轮、第一进风口及进风口的装配结构,使得第一风轮位于第一进风口的上方且位于第一容纳区的侧方,并使进风开口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中的至少一者沿切向向第一围板过渡,这样,第一风轮驱动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通过进风开口流入第一容纳区,气流进入到第一容纳区后与第一容纳区内的加热器进行换热,而后气流在弧形第一围板的导流作用下螺旋上升,使得热气流向上散去,从而使得热气流被送向更高更远的位置,降低了高热量的气流向低发热量的器件处扩散的可能性,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还形成有第二进风口;第一围板的外壁和壳体的内壁合围出第二容纳区,第一围板将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内外隔开;烹饪器具的第二风轮位于壳体内,第二风轮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流入第二容纳区。
在该设计中,第一围板位于壳体内,且第一围板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进而利用第一围板和壳体的内壁相配合,以限定出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该结构设置仅利用第一围板和壳体的内壁的配合就保证了形成的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的独立性,减少了材料的投入,降低了改造成本。同时,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容纳区、第二容纳区及第一围板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一围板将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内外隔开,在保证形成的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的独立性的同时,降低了第一围板对壳体内部空间的占用率,便于烹饪器具内的其他器件的合理布局。
进一步地,可在第二容纳区内放置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进而利用第二风轮驱动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流入第二容纳区,以实现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的单独散热的目的。该结构设置实现了对同一壳体内不同容纳区的电器元件分别进行散热的目的,实现了对电器元件的均匀散热,有效防止了高发热量的电器元件所产生的热量泄漏到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处,进而降低了高发热量的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对其他电器元件的散热影响。
另外,由于壳体设置了两个容纳区,故而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控制第一风轮转动和/或第二风轮转动,以实现同时对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内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或实现对第一容纳区或第二容纳区内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提升了产品使用的灵活性及适应性。同时,由于每个容纳区配套有一个进风口,这样,避免了气流的相互干扰,保证了进入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的气流的充分性及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围板,位于壳体内,第二围板与壳体的内壁及第一围板相连接,第二围板位于第一围板的外侧,第一围板、第二围板及壳体的内壁合围出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其中,第一进风口和第一风轮均位于第一导风区,第二进风口和第二风轮均位于第二导风区。
在该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围板,通过合理设置第二围板及第一围板的装配结构,使得第二围板位于第一围板的外侧,进而实现第一围板、第二围板及壳体的内壁合围出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的目的。令第一进风口和第一风轮均位于第一导风区,第二进风口和第二风轮均位于第二导风区,这样,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工作时可保证第一导风区的冷气流可顺利流入第一容纳区,及保证第二导风区的冷气流可顺利流入第二容纳区。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地设置限定了冷气流的流动路径,降低了冷气流外泄的可能性,有效保证了对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进行散热的风量,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出风口,第一围板及第二围板将出风口与第一容纳区、第二容纳区、第一导风区及第二导风区隔开。
在该设计中,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出风口,并使第一围板及第二围板将出风口与第一容纳区、第二容纳区、第一导风区及第二导风区隔开,这样,可避免水、杂质等由出风口进入到第一容纳区、第二容纳区、第一导风区及第二导风区的情况发生,为烹饪器具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安全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容纳区相连通,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容纳区相连通。
在该设计中,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进而使得可根据烹饪器具内部各器件的布局情况来使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容纳区相连通,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容纳区相连通,这样,可满足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的不同散热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挡水筋,位于壳体内,挡水筋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挡水筋围设于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的外边缘。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挡水筋,使得挡水筋与壳体的底壁相连,并使挡水筋围设于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的外边缘,进而可起到阻挡水流与电器元件相接触,为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且安全的结构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筋,位于壳体内,隔筋与壳体的内壁相连,且隔筋与挡水筋及第一围板相连。
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隔筋,使得隔筋与壳体的内壁相连,且使隔筋与挡水筋及第一围板相连,这样,增强了挡水筋及第一围板的结构强度及刚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电路板,容置于第二容纳区内。
在该设计中,加热器设于第一容纳区中,电路板设于第二容纳区中。即,加热器所在的容纳区为高发热量的容纳区,电路板所在的容纳区为低发热量的容纳区。这样,可实现同一壳体内对位于不同容纳区的电器元件分别进行散热的目的,实现了对加热器和电路板的均匀散热,有效防止了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泄漏到电路板处,进而降低了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对电路板的散热影响,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底壳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盖体,盖体盖设于底壳;底壳和盖体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围板。
在该设计中,壳体包括底壳和盖体。其中,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第一围板的设置位置,使得底壳和盖体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围板。如,第一围板设于底壳内;再如,第一围板设于盖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底壳和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底壳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底壳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容纳区内气流的流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12第一进风口,114第二进风口,116第一容纳区,118第二容纳区,122第一围板,124进风开口,126第二围板,128第一导风区,130第二导风区,132出风口,134第一子口,136第二子口,137底壳,138盖体,140第一筋体,142第二筋体,144第三筋体,146隔筋,150加热器,152线圈加热部,154红外加热部,160第一风轮,170第二风轮,190通风口,200第一连接件,210第二连接件,220第三连接件,230第四连接件,240卡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100。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第一围板122、加热器150及第一风轮160。
其中,壳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12;第一围板122,位于壳体内,第一围板122围成第一容纳区116;加热器150,容置于第一容纳区116内;第一风轮160,位于壳体内,第一风轮160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112流入第一容纳区116内。
详细地,第一围板122围成第一容纳区116,第一风轮160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112流入第一容纳区116内,并使加热器150设于第一容纳区116。即,将高发热量的加热器150单独容置于第一围板122围成的第一容纳区116中,第一围板122将加热器150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包围住,并配合第一风轮160的设置来实现对高发热量的加热器150进行单独散热的目的,避免加热器150产生的高热量泄漏到低发热量的器件处,进而降低了加热器150所产生的高热量对其他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的散热影响,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第一风轮160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112流入第一容纳区116内,故而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控制第一风轮160转动(如调整第一风轮160的转速),来实现单独调节第一容纳区116内的加热器150的散热效果的目的,提升了产品使用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具体地,加热器150为烹饪器具100工作提供了热源。
具体地,第一围板122可为弯折布置的一块整板,第一围板122亦可由多个依次相连的第一子板组成。当第一围板122为一块整板时,第一围板122与壳体的装配工序少,装配效率高。当第一围板122由多个依次相连的第一子板组成时,可利用边角余料作为第一子板来拼接第一围板122,这样,即可满足第一围板122的多样化的外形结构要求又可实现废料的再利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可利用螺钉连接相邻第一子板,亦可使相邻两个第一子板中的一个设置楔块,另一设置凹槽,楔块与凹槽相配合以实现相邻两个第一子板的拼装,当然其他能够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子板的紧固件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地,第一容纳区116包括第一底壁和与第一底壁相连的第一侧壁,壳体的内壁构成第一底壁,第一围板122构成第一侧壁或第一围板122和壳体的内壁共同构成第一侧壁,如,第一围板122包括两个第二子板,两个第二子板连接于壳体的内壁的不同位置处,即,两个第二子板通过壳体的内壁相连接。
具体地,壳体上一体成型有第一围板122,这样,第一围板122无需组装,精度更高,且更能兼顾产品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进一步地,加热器150包括:线圈加热部152和红外加热部154中的至少一个。
详细地,根据具体实际使用情况来设置加热器150的组成,如,加热器150包括线圈加热部152,再如,加热器150包括红外加热部154,又如,加热器150包括线圈加热部152和红外加热部154。其中,如图2所示,当加热器150包括线圈加热部152和红外加热部154,实现了复合加热,可有效提升加热器150的加热效率,进而可缩短烹饪器具100的加热时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基于加热器150包括线圈加热部152和红外加热部154,线圈加热部152围设于红外加热部154。
详细地,基于加热器150包括线圈加热部152和红外加热部154,使得线圈加热部152围设于红外加热部154,即,合理设置了线圈加热部152和红外加热部154的装配结构,有利于减小加热器150的整体外形尺寸,进而在保证加热器150的加热效果的同时,减小了线圈加热部152和红外加热部154对壳体内部空间的占用率。当然,亦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使得红外加热部154位于线圈加热部152的一侧,或是使多个红外加热部154间隔地分布于线圈加热部152的外侧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基于加热器150包括线圈加热部152和红外加热部154,底壳137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00和第二连接件210,红外加热部154设置有第三连接件220,线圈加热部152设置有第四连接件230。第三连接件220与第一连接件200相配合以使红外加热部154与底壳137固定在一起,第二连接件210与第四连接件230相配合以使线圈加热部152与底壳137固定在一起。
其中,第一连接件200包括第一筒状体和与第一筒状体的周向侧壁相连接的第一筋板,第三连接件220被配置为柱体结构,柱体结构插接于第一筒状体内。另外,第一筋板具有增强第一筒状体与底壳137的连接强度的作用。
其中,第二连接件210包括定位柱和与定位柱的周向侧壁相连接的第二筋板,第四连接件230位于线圈加热部152的周向侧壁处,第四连接件230被配置为第二筒状体,第二筒状体套设于定位柱,紧固件(如螺栓、螺钉或铆钉)穿过第二筒状体伸入定位柱内。另外,第二筋板具有增强第二筒状体与底壳137的连接强度的作用。
具体地,如图3所示,红外加热部154的底部设置有卡线部240,红外加热部154的电连接线穿过卡线部240,卡线部240具有聚拢及限位电连接线的作用,即,限定了电连接线在底壳137内的分布位置及走线路径。
实施例2: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第一围板122、加热器150及第一风轮160。
其中,第一围板122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第一围板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进风开口124的侧壁,进风开口124连通第一容纳区116与第一进风口112。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箭头指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围板122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唯一进风开口124的侧壁,并使进风开口124连通第一容纳区116与第一进风口112,这样,就限定了由第一进风口112流入的气流只能由进风开口124流入第一容纳区116,气流进入到第一容纳区116后在第一围板122的导向作用下向上移动,进而可避免第一容纳区116的热量泄漏到低发热量的器件处的情况发生,故而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风轮160位于第一进风口112的上方且位于第一容纳区116的侧方,第一围板122构造成弧形,进风开口124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中的至少一者沿切向向第一围板122过渡。第一风轮160驱动由第一进风口112进入壳体的气流通过进风开口124流入第一容纳区116,气流进入到第一容纳区116后与第一容纳区116内的加热器150进行换热,而后气流在弧形第一围板122的导流作用下螺旋上升。如图6所示,箭头方向指示了第一容纳区116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热气流向上散去,从而使得热气流被送向更高更远的位置,降低了热气流向低发热量的器件处扩散的可能性,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
详细地,由进风开口124流入的气流流过构造成弧形的第一围板122,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进而提高了风量和散热能力,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风量的情况发生。同时,构造成弧形的第一围板122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进而降低了噪声,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详细地,第一围板122构造成未封闭的环形结构,如,第一围板122构造成圆弧形,再如,第一围板122构造成类圆弧形。
进一步,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壳体还形成有第二进风口114;第一围板122的外壁和壳体的内壁合围出第二容纳区118,第一围板122将第一容纳区116和第二容纳区118内外隔开;烹饪器具100的第二风轮170位于壳体内,第二风轮170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114流入第二容纳区118。
详细地,第一围板122位于壳体内,且第一围板122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进而利用第一围板122和壳体的内壁相配合,以限定出第一容纳区116和第二容纳区118。该结构设置仅利用第一围板122和壳体的内壁的配合就保证了形成的第一容纳区116和第二容纳区118的独立性,减少了材料的投入,降低了改造成本。同时,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容纳区116、第二容纳区118及第一围板122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一围板122将第一容纳区116和第二容纳区118内外隔开,在保证形成的第一容纳区116和第二容纳区118的独立性的同时,降低了第一围板122对壳体内部空间的占用率,便于烹饪器具100内的其他器件的合理布局。
如,可在第二容纳区118内放置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进而利用第二风轮170驱动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114流入第二容纳区118,以实现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的单独散热的目的。该结构设置实现了对同一壳体内不同容纳区的电器元件分别进行散热的目的,实现了对电器元件的均匀散热,有效防止了高发热量的电器元件所产生的热量泄漏到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处,进而降低了高发热量的加热器150所产生的热量对其他电器元件的散热影响。
另外,由于壳体设置了两个容纳区,故而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控制第一风轮160转动和/或第二风轮170转动,以实现同时对第一容纳区116和第二容纳区118内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或是实现对第一容纳区116或第二容纳区118内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提升了产品使用的灵活性及适应性。同时,由于每个容纳区配套有一个进风口,这样,避免了气流的相互干扰,保证了进入第一容纳区116和第二容纳区118的气流的充分性及均匀性。
实施例3: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第一围板122、加热器150、第一风轮160及第二围板126。
其中,第二围板126位于壳体内,第二围板126与壳体的内壁及第一围板122相连接,第二围板126位于第一围板122的外侧,第一围板122、第二围板126及壳体的内壁合围出第一导风区128和第二导风区130,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一风轮160均位于第一导风区128,第二进风口114和第二风轮170均位于第二导风区130。
详细地,第二围板126位于第一围板122的外侧,第二围板126和第一围板122共同构成第一导风区128和第二导风区130的第二侧壁,或是第二围板126、第一围板122及壳体的内壁共同构成第一导风区128和第二导风区130的第二侧壁,壳体的内壁构成第一导风区128和第二导风区130的底壁。由于第一围板122构成第一导风区128和第二导风区130的部分侧壁,实现了对第一围板122的合理利用,减少了额外板材的投入,进而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并可减小第一导风区128和第二导风区130对空间的占用率,便于烹饪器具100内的其它器件的合理布局。
详细地,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一风轮160均位于第一导风区128,第二进风口114和第二风轮170均位于第二导风区130,这样,第一风轮160和第二风轮170工作时可保证第一导风区128的冷气流可顺利流入第一容纳区116,及保证第二导风区130的气流可顺利流入第二容纳区118。第一导风区128和第二导风区130地设置限定了冷气流的流动路径,降低了冷气流外泄的可能性,有效保证了对第一容纳区116和第二容纳区118进行散热的风量,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
具体地,第二围板126可为弯折布置的一块整板,亦可第二围板126由多个依次相连的第三子板组成。当第二围板126为一块整板时,第二围板126与壳体的内壁的装配工序少,装配效率高。当第二围板126由多个依次相连的第三子板组成时,可利用边角余料作为第三子板来拼接第二围板126,这样,即可满足第二围板126的多样化的外形结构要求又可实现废料的再利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可利用螺钉连接相邻第三子板,亦可使相邻两个第三子板中的一个设置楔块,另一设置凹槽,楔块与凹槽相配合以实现相邻两个第三子板的拼装,当然其他能够连接相邻两个第三子板的紧固件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出风口132,第一围板122及第二围板126将出风口132与第一容纳区116、第二容纳区118、第一导风区128及第二导风区130隔开。
详细地,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出风口132,缩短了进风口至第一容纳区116的顶端的距离,及缩短了进风口至第二容纳区118的顶端的距离,这样,便于热风的散出,有利于提升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出风口132包括第一子口134和第二子口136,第一子口134和第二子口136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容纳区116相连通,第一子口134和第二子口136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容纳区118相连通。
详细地,出风口132包括第一子口134和第二子口136,第一子口13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二子口136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一子口134与第一容纳区116相连通,第二子口136与第二容纳区118相连通。即,每个容纳区配套有一个子口,这样,避免了不同容纳区之间的气流干扰,以减小气流的流动阻力,进而可降低产品的运行噪声。
详细地,出风口132包括第一子口134和第二子口136,第一子口13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二子口136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一子口134和第二子口136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容纳区116相连通,第一子口134和第二子口136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容纳区118相连通,第一子口134和第二子口136形成于壳体的不同侧侧壁上,当然,亦可使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形成于壳体的同一侧侧壁(图中未示出),这样,增大了出风面积及出风角度,有利于热风的快速消散,进而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其中,第一子口134和第二子口136的形状可相同亦可不同。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第一围板122、加热器150、第一风轮160、第二围板126及挡水筋。
其中,挡水筋位于壳体内,挡水筋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挡水筋围设于第一进风口112及第二进风口114的外边缘。
详细地,挡水筋为封闭的环形结构,挡水筋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挡水筋分别为第一筋体140、第二筋体142及第三筋体144,第一进风口112位于第一筋体140围设的区域内,第二进风口114位于第二筋体142围设的区域内,烹饪器具100的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位于第三筋体144围设的区域内,第一风轮160位于第一进风口112的上方,第二风轮170位于第二进风口114的上方。第一筋体140起到阻挡水流与第一风轮160接触的作用,第二筋体142起到阻挡水流与第二风轮170接触的作用,第三筋体144起到阻挡水流与低发热量的电器元件接触的作用。挡水筋的结构设置为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且安全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壳体上一体成型有挡水筋,这样,挡水筋无需与壳体进行组装,精度更高,且更能兼顾产品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具体地,可根据电器元件的形状相应的设置挡水筋的形状,如,挡水筋首尾相连以形成中空的腔体结构,挡水筋的内壁围成矩形、三角形、六边形等多边形或异形。
具体地,挡水筋的高度小于第一围板122的高度,这样,在保证阻隔水流与电器元件的同时,可避免对气流流向的干扰,且可减少材料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5: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第一围板122、加热器150、第一风轮160、第二围板126、挡水筋及隔筋146。
其中,隔筋146位于壳体内,隔筋146与壳体的内壁相连,且隔筋146与挡水筋及第一围板122相连。
详细地,通过设置隔筋146,使得隔筋146与壳体的内壁相连,且使隔筋146与挡水筋及第一围板122相连,这样,增强了挡水筋及第一围板122的结构强度及刚度。
具体地,挡水筋的高度小于第一围板122的高度,这样可避免对气流流向的干扰,且可减少材料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6: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第一围板122、加热器150、第一风轮160、第二围板126、挡水筋、隔筋146及电路板。
其中,电路板容置于第二容纳区118内。
详细地,加热器150设于第一容纳区116,电路板设于第二容纳区118。即,加热器150所在的容纳区为高发热量的容纳区,电路板所在的容纳区为低发热量的容纳区。这样,可实现对同一壳体内位于不同容纳区的电器元件分别进行散热的目的,实现了对加热器150和电路板的均匀散热,有效防止了加热器150所产生的热量泄漏到电路板处,进而降低了加热器150所产生的热量对电路板的散热影响,有利于提升散热效果,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电机,电机与第一风轮160和第二风轮170相连接,电机驱动第一风轮160和第二风轮170转动。或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与第一风轮160相连接,第二电机与第二风轮170相连接,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风轮160转动,第二电机驱动第二风轮170转动。具体地,烹饪器具100为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实施例7: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第一围板122、加热器150、第一风轮160、第二围板126、挡水筋、隔筋146及电路板,壳体包括底壳137和盖体138。
其中,底壳137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盖体138盖设于底壳137,底壳137和盖体138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围板。
详细地,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第一围板122的位置,使得底壳137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12,底壳137和盖体138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围板122。
具体地,如图1所示,底壳137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14及出风口132,第一围板122、第一风轮160、加热器150、第二围板126、挡水筋、隔筋及电路板设于底壳137内。第一围板122和第二围板126的顶端形成有通风口190,通风口190与盖体138对应设置,且通风口190与出风口132相连通。第一容纳区116的气流及第二容纳区118的气流上升至预设距离后会由第一容纳区116及第二容纳区118顶部流向出风口132,进而排出烹饪器具100以实现散热。
具体地,盖体138包括上盖和面板,上盖位于面板和底壳137之间。第一围板122设于上盖或设于面盖上。
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申请采用双风机散热结构,第一风机包括第一电机和与第一电机相连接的第一风轮160,第一风机对第一容纳区116的加热器150散热;第二风机包括第二电机和与第二电机相连接的第二风轮170,第二风机对第二容纳区118内的电路板散热。风机周圈有档风筋,防止冷风流失,影响风量。低发热区和高发热区由第一围板122隔开。高发热区处的第一围板122采用类似圆形设计,让高温空气沿圆形第一围板122螺旋向上发散,以解决高发热区散热问题。且双风机散热,第二风机对电路板元器件低发热源散热,热量从第二风机另外一侧出风孔排出;第一风机对高发热区散热,通过类圆形围筋,热风螺旋向上,朝盖体138方向散去。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进风口;
第一围板,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围板围成第一容纳区;
加热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内;
第一风轮,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风轮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入所述第一容纳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包括:线圈加热部和红外加热部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加热器包括所述线圈加热部和所述红外加热部,所述线圈加热部围设于所述红外加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围板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进风开口的第一容纳区的侧壁,所述进风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容纳区与所述第一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轮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的侧方,所述第一围板构造成弧形,所述进风开口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中的至少一者沿切向向所述第一围板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形成有第二进风口;
所述第一围板的外壁和所述壳体的内壁合围出第二容纳区,所述第一围板将所述第一容纳区和所述第二容纳区内外隔开;
所述烹饪器具的第二风轮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风轮被配置为驱动气流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流入所述第二容纳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围板,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及所述第一围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围板位于所述第一围板的外侧,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围板及所述壳体的内壁合围出第一导风区和第二导风区;
其中,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风轮均位于所述第一导风区,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风轮均位于所述第二导风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出风口,所述第一围板及所述第二围板将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容纳区、所述第二容纳区、所述第一导风区及所述第二导风区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所述第一子口和所述第二子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容纳区相连通,所述第一子口和所述第二子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容纳区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水筋,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挡水筋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连,所述挡水筋围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及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外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筋,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隔筋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连,且所述隔筋与所述挡水筋及所述第一围板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路板,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形成有所述第一进风口;
盖体,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底壳;
所述底壳和所述盖体中的一个设有所述第一围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78820.5U CN211130712U (zh) | 2019-11-04 | 2019-11-04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78820.5U CN211130712U (zh) | 2019-11-04 | 2019-11-04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30712U true CN211130712U (zh) | 2020-07-31 |
Family
ID=71768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878820.5U Active CN211130712U (zh) | 2019-11-04 | 2019-11-04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3071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46348A1 (zh) * | 2022-09-02 | 2024-03-07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电磁加热设备 |
-
2019
- 2019-11-04 CN CN201921878820.5U patent/CN21113071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46348A1 (zh) * | 2022-09-02 | 2024-03-07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电磁加热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79324B (zh) | 烹饪装置 | |
EP0067235A1 (en) | Induction heat cooking apparatus | |
CN213746907U (zh) | 底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1130712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0754931B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112471920B (zh) | 烹饪器具 | |
CN218162922U (zh) | 电磁加热设备 | |
CN217064391U (zh) | 一种烹饪器具电控系统冷却结构 | |
CN214906080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6784656A (zh) | 烹饪装置 | |
WO2022063309A1 (zh) | 散热风机、底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140860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7161729U (zh) | 烹饪电器及其风道组件 | |
CN20898849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8606221U (zh) | 一种抽屉式空气炸锅 | |
CN114271687B (zh) | 散热风机、底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587433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988438U (zh) | 煲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21948429U (zh) | 一种烹饪电器的散热结构 | |
CN221306393U (zh) | 电器盒及空调机组 | |
CN215127426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9674310U (zh) | 一种电烹饪炉 | |
CN212644953U (zh) | 一种热风加热装置及空气炸锅 | |
CN215112777U (zh) | 底板组件及烹饪装置 | |
CN213630565U (zh) | 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