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041167U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41167U
CN211041167U CN201922113185.8U CN201922113185U CN211041167U CN 211041167 U CN211041167 U CN 211041167U CN 201922113185 U CN201922113185 U CN 201922113185U CN 211041167 U CN211041167 U CN 2110411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sensor
casing
mentioned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1318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仲山聪通
盐滨豪典
须原辽太
木村刚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411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411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在包括将室外空气向壳体(33)内引入的换气口(115)的天花板设置型室内机中,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将换气口(115)和温度传感器(116)都布置在比热交换器(31)靠上风侧的位置处。使温度传感器(116)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之间的最短距离D2小于温度传感器(116)与换气口(115)的外周缘之间的最短距离D1,该温度传感器(116)是为了检测吸入空气的温度而布置在壳体(33)内的。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下也仅称为室内机)中已知存在有天花板设置型室内机,该天花板设置型室内机包括壳体,在该壳体上形成有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和将调和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吹出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就该室内机而言,在壳体上设置有换气用开口,以便能够向壳体内引入(换气)未被空气调节的屋外、天花板背面处等的室外空气。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实开昭62-12441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在室内机中设置对室内空气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有时会由于温度传感器的位置而有可能对从换气用开口引入到壳体内的室外空气(例如屋外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这样一来,室内空气的检测温度就变得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就包括换气口的天花板设置型室内机而言,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下述方面中,表示室内机的构成要素的方向的词语及表示位置的词语表示的是在被空气调节的特定空间内设置了室内机的状态下的方向及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以对特定的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为前提。
该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的特征在于:其包括箱形的壳体;送风装置,其布置在上述壳体内;热交换器,其布置在比上述送风装置靠下风侧的位置;空气吸入口,其设置在上述壳体上,并吸入上述空间内的空气;空气吹出口,其设置在上述壳体上,并向上述空间吹出空气;换气口,其形成在上述壳体上,并向上述壳体内引入上述空间外的空气;以及温度传感器,其对从上述空气吸入口111吸入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上述换气口及上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比上述热交换器靠上风侧的位置,上述温度传感器与上述空气吸入口的外周缘之间的最短距离D2小于上述温度传感器与上述换气口的外周缘之间的最短距离D1。
在第一方面中,由于D2小于D1,因此温度传感器布置在相较于换气口的外周缘更接近空气吸入口的外周缘的位置处。在该第一方面中,形成了通过空气吸入口吸入到送风装置中的空气流和通过换气口吸入到送风装置中的空气流,但由于D2小于D1,因此相较于通过换气口吸入到送风装置中的空气,温度传感器更容易检测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送风装置中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因此,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包括顶板、底板及布置在该顶板与该底板之间的侧部,上述壳体的侧部具有正面板、与正面板相向的背面板、以及正面板与背面板之间的多个横面板,在上述背面板上形成有上述空气吸入口。
在第二方面中,换气口形成于顶板、底板及侧部(背面板、正面板及横面板)中的任一者上。在第二方面中,由于D2也小于D1,因此相较于通过换气口吸入到送风装置中的空气,温度传感器更容易检测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送风装置中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因此,在箱形壳体具有顶板、底板及侧部且侧部具有背面板、正面板及横面板这一结构的室内机中,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换气口形成在位于上述壳体的背面板的两侧的两个横面板中的一个横面板上。
在第三方面中,在背面板形成有空气吸入口且位于背面板的两侧的两个横面板中的一个横面板上形成有换气口的室内机中,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横面板是彼此相向的第一横面板和第二横面板。
在第四方面中,多个横面板是彼此相向的第一横面板和第二横面板,换气口形成在第一横面板及第二横面板中的一个横面板上。在该第四方面中,在背面板形成有空气吸入口且在彼此相向的第一横面板及第二横面板中的一个横面板上形成有换气口的室内机中,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在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传感器相较于位于上述壳体的背面板的两侧的两个横面板中的一个横面板更接近该两个横面板中的另一个横面板。
在第五方面中,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相较于位于壳体的背面板的两侧的两个横面板中的一个横面板而言更接近另一个横面板的位置上。换言之,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相较于形成有换气口的横面板而言更接近未形成有换气口的横面板的位置上。因此,温度传感器布置在从壳体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心向远离换气口的方向产生了偏移的位置上。因此,能够容易实现如下结构:温度传感器容易检测从空气吸入口流入到壳体内的空气的温度,并难以检测从换气口流入到壳体内的空气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内,收纳有控制基板的电子元器件箱相较于上述壳体的两个横面板中的一个横面板而言布置在该两个横面板中的另一个横面板的附近,上述温度传感器与上述控制基板连接。
在第六方面中,温度传感器容易检测从空气吸入口流入到壳体内的空气的温度,并难以检测从换气口流入到壳体内的空气的温度。而且,由于电子元器件箱布置在上述另一个横面板的附近,因此能够将控制基板与温度传感器布置在较近的位置处。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将温度传感器连接到电子元器件箱内的控制基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在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最接近上述温度传感器的横面板与上述温度传感器之间的最短距离D3小于上述最短距离D1。
在第七方面中,D2和D3都小于D1。因此,温度传感器相较于换气口更接近空气吸入口,且布置在未形成有换气口的横面板的附近。在该第七方面中,与换气口形成于横面板的情况相同,即便在换气口形成于横面板以外的面(例如顶板)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温度传感器布置在未形成有换气口的横面板的附近,且使该温度传感器远离换气口并接近空气吸入口,从而来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在第二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送风装置具有多台风扇,多台上述风扇在布置于上述背面板的两侧的两个横面板之间,排列着布置在与上述空气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多台上述风扇包括:与上述换气口115的周缘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最短的第一风扇;以及与上述温度传感器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最短的第二风扇。
在第八方面中,通过换气口之后的空气容易被第一风扇吸入,通过空气吸入口之后的空气容易被第二风扇吸入。在此,温度传感器相较于换气口更接近空气吸入口,且布置在第二风扇的附近,因此温度传感器容易对从空气吸入口流入到壳体33内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因此,容易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装于该第一壳体上的第二壳体,在上述第一壳体中收纳有上述送风装置及上述热交换器,在上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上述换气口。
在第九方面中,由于换气口形成在第二壳体上,因此在维修换气口时,仅拆下第二壳体就能够进行维修。因此,换气口的维修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简略地示出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从斜前上方观看实施方式的室内机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示出室内机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简图;
图5是示出室内机中的温度传感器与换气口的位置关系的布置图;
图6是示出变形例1的室内机中的温度传感器与换气口的位置关系的布置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2的室内机中的温度传感器与换气口的位置关系的布置图;
图8是变形例7所涉及的室内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8的室内机内部的设备布置情况的简图。
-符号说明-
10-空调装置;30-室内机;31-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32-室内送风装置(送风装置);32a-第一室内风扇(第一风扇);32b-第二室内风扇(第二风扇);33-壳体;34-侧部;65-电子元器件箱;66-印刷布线板(控制基板);75-吹出口;93-背面板;94-正面板;95-右面板(第一横面板);96-左面板(第二横面板);97-顶板;98-底板;111-吸入口;111a-外周缘;115-换气口;115a-外周缘;116-温度传感器;116a-温度检测部。
具体实施方式
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包括室内机30和与室内机30连接的室外机20,该空调装置10对待空气调节的特定空间即室内空间进行空气调节。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右”、“左”、“正面(前)”、“背面(后)”、“横面”、“顶板”、“底板”、“侧部”等表示方向及位置的词语均是指在从正面侧(前面侧)观看处于设置状态的室内机30时的方向及位置。
-空调装置-
参照图1,对空调装置1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0包括室内机30和室外机20。在空调装置10中,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及室内热交换器31由制冷剂管道连接,并构成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1。
制冷剂回路11包括室外回路12、室内回路13、液体侧第一连接管道14以及气体侧第二连接管道15。第一连接管道14与室外回路12的第一常闭阀16及室内回路13的第一管道接头18连接。第二连接管道15与室外回路12的第二常闭阀17及室内回路13的第二管道接头19连接。
〈室内机的简要结构〉
室内机30设置于上述室内空间中,并具有室内热交换器31、室内送风装置32以及图1中未示出的接水盘35(参照图3)。
室内热交换器31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装置32供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31例如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室内热交换器31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
室内送风装置32用于向室内热交换器31供给室内空气,并将已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1后的空气进一步供向室内空间。室内送风装置3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
〈室外机的简要结构〉
室外机20设置于室外,并具有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风扇25、膨胀阀24、液体侧第一常闭阀26以及气体侧第二常闭阀27。
压缩机21吸入从室内热交换器31及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流出的低压气态制冷剂,并通过对其进行压缩而喷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压缩机21所喷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31及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流入。
四通换向阀22用于可逆地切换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具体而言,四通换向阀22能够在室内热交换器31成为蒸发器而用于使空调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的第一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与室内热交换器31成为散热器而用于使空调装置10进行制热运转的第二状态(图1中虚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室外热交换器23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5供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3例如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
室外风扇25用于向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室外空气。
膨胀阀24用于对从室内热交换器31及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膨胀阀24例如由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构成。
〈室内机的具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30是天花板悬吊型室内机,并设置在室内空间的天花板附近。在此,适当参照图2~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30进行说明。
如图2~图4所示,室内机30整体上形成为长方体状。该室内机30包括一个主体单元50、一个附加单元100以及一对装饰罩91、92。在附加单元100形成有用于向附加单元100中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空气吸入口111,在主体单元50形成有供空气从附加单元100向主体单元50中流入的空气流入口60。在主体单元50形成有用于将已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1后的调和空气向室内机30的前方吹出并供到室内空间的空气吹出口75。
如下文所述,主体单元50具有第一壳体51,附加单元100具有第二壳体101。利用彼此分开的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101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30的壳体33。
壳体33具有未图示的框架、顶板97、侧部34以及底板98。在该实施方式中,侧部34具有四个面板。就壳体33而言,设置有空气吸入口111的侧部34即背面板93与设置有空气吹出口75的侧部34即正面板94相向。壳体33具有左右横面板95、96。在此所说的“左右横面板95、96”分别包括第一壳体51的横面板和第二壳体101的横面板。横面板95、96具有在室内机30的安装状态下位于右侧面的右面板(第一横面板)95以及位于左侧面的左面板(第二横面板)96。壳体33的顶板97是在室内机30的安装状态下构成壳体33的上表面的板状部件。壳体33的底板98是在室内机30的安装状态下构成壳体33的下表面的板状部件。
〈主体单元〉
主体单元50具有长方体形状的第一壳体51。在图4中,就该主体单元50而言,在背面板56上设置有上述空气流入口60,在与背面板56相向的正面板94上设置有上述空气吹出口75。在主体单元50的内部形成有从空气流入口60到空气吹出口75的空气通路61。在主体单元50内的空气通路61中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31、室内送风装置32以及接水盘35。在空气通路61中,在由室内送风装置32形成的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室内热交换器31布置在比室内送风装置32靠下风侧的位置处。
室内热交换器31设置为沿主体单元50的左右方向延伸。室内热交换器31构成为:如图4所示,两个热交换面彼此形成角度地布置,从而当侧视时成为斜L字形。
如图4所示,在该示例中,室内送风装置32具有在壳体主体31的左右方向上排列着设置的四台室内风扇32a~32d。这些室内风扇32a~32d在两个横面板95、96之间,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室内风扇32a~32d经由共用的轴32f与风扇马达32e连接,并由该风扇马达32e驱动。
在主体单元50中设置有电子元器件箱65。电子元器件箱65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的箱状。在电子元器件箱65中收纳有作为控制基板的印刷布线板66。
接水盘35布置在第一壳体51的内部,并位于上述底板98的上方。接水盘35由发泡树脂制成,并用于承接由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1产生的排泄水(冷凝水)。如图3、图4所示,接水盘35具有承水部36及立起部37,该承水部36承接排泄水,并且当俯视时呈长方形,该立起部37形成在成为承水部36的外缘的部分处。
如图3所示,在主体单元50内,在比热交换器31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形成有吹出通路73。吹出通路73是从室内热交换器31朝着空气吹出口75整体上朝斜下方延伸的通路,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形成有空气吹出口75。吹出通路73的整体布置在比接水盘35的外缘即立起部37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
在空气吹出口75设置有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叶片部件86构成的风向调节叶片85,该叶片部件86由合成树脂制成。各叶片部件86是细长的长方形板状部件。各叶片部件86以其长边方向近似水平的形态布置成沿左右方向横穿空气吹出口75(参照图2)。四个叶片部件86在上下方向上等间隔地布置。各叶片部件86能够以沿着各自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风向调节叶片85在室内机30没有运转的状态下堵住空气吹出口75。在此所说的“堵住”包括形成有某种程度的间隙的状态。
当利用风向调节用马达(未图示)对各叶片部件86进行驱动时,各叶片部件86的角度产生变化。各叶片部件86引导从吹出通路73吹出的空气。因此,当各叶片部件86的角度产生变化时,从吹出通路73吹出的空气的朝向就在上下方向上产生变化。风向调节叶片85构成为:在设置了室内机30的状态下,能够将从吹出通路73流出的空气的风向从比水平朝下的规定角度调节到比水平朝上的规定角度。
〈附加单元〉
参照图3、图4对附加单元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图4所示,附加单元100包括第二壳体101和放电部102。
第二壳体101形成为外形呈横向长度较长的长方体状,并安装在主体单元50的背面。第二壳体101具有用于向内部吸入空气的上述空气吸入口111、以及使空气从第二壳体101流向第一壳体51的通气口112。在空气吸入口111设置有过滤器(未图示)。
放电部102收纳在第二壳体101中。放电部102是为了利用生成包括活性物质在内的低温等离子体的放电对在第二壳体101内流动的空气进行净化而设置的。在附加单元中,收纳了控制放电部102的动作的控制基板的电子元器件箱与主体单元50的电子元器件箱65分开设置,但这并未图示出来。
在上述第二壳体101的左面板96形成有用于将室外空气向附加单元100及主体单元50中引入的换气口115。室外空气是屋外的空气、天花板背面的空气等未进行温度调节的空气。在换气口115连接有将室外空气向壳体33的内部空间引入的管道(未图示),从而壳体33的内部得以进行换气。
〈吸入空气的温度检测构造〉
在第一壳体5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从空气吸入口111吸入的吸入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116。该实施方式的温度传感器116具有温度检测部116a以作为该温度传感器116的一部分。温度传感器116是当检测对象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电阻就发生变化的传感器,在图4中,分别用四边形简略地示出了主体部分和温度检测部116a。在本实用新型中,“温度传感器116”是指检测空气温度的传感器本身。在温度传感器116上连接有布线(未图示),该布线是与温度传感器116不同的部件。
如图5所示,温度传感器116(具体而言是温度检测部116a)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之间的最短距离D2小于温度传感器116(具体而言是温度检测部116a)与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D1。最短距离D1、D2相当于图5的箭头D1、D2的长度。简单地说,与换气口115相比,温度传感器116更接近空气吸入口111。
另外,温度传感器116与最接近该温度传感器116(具体而言是温度检测部116a)且没有形成有换气口115的右面板95之间的最短距离D3小于上述最短距离D1。
在与左面板96相比更接近右面板95的位置处布置有上述电子元器件箱65。温度传感器116安装在电子元器件箱65上,并经由上述布线与电子元器件箱65内的印刷布线板66连接。通过该布置,温度传感器116位于与左面板96相比更靠右面板95的附近,并远离换气口115。
如上所述,四台室内风扇32a~32d在右面板95与左面板96之间布置在与空气流动方向呈近似直角相交的左右方向上。四台室内风扇32a~32d与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最短距离各不相同,四台室内风扇32a~32d与温度检测部116a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各不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四台室内风扇32a~32d包括第一室内风扇32a和第二室内风扇32b。第一室内风扇32a在四台室内风扇32a~32d中最接近左面板96,并且与换气口115的周缘部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图中虚线箭头D4的长度)最短。第二室内风扇32b在四台室内风扇32a~32d中最接近右面板95,并与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最短。
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与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距离D2比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与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距离D1短,而且温度传感器116与第二室内风扇32b之间的距离比该温度传感器116与其他室内风扇32之间的距离短,因此从接近温度传感器116的空气吸入口111向壳体33的内部流入的空气通过温度传感器116后被第二室内风扇32b吸入。因此,从空气吸入口111通过温度传感器116后到达第二室内风扇32b的空气路径与从换气口115到达第一室内风扇32a的空气路径容易成为不同的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换气口115和温度传感器116的布置也可以与该实施方式的布置左右相反。
〈装饰罩〉
装饰罩91、92是细长的长方体形的箱状部件。装饰罩91、92的长边侧的一个侧面和背面敞开。另外,装饰罩91、92的长度与从附加单元100的背面到主体单元50的正面为止的长度近似相等。
装饰罩91、92以敞开的侧面朝向壳体33侧的形态被安装在主体单元50上,并覆盖主体单元50的侧面和附加单元100的侧面。布置于壳体33的右侧的右装饰罩91覆盖壳体33的右面板95。布置于壳体33的左侧的左装饰罩92覆盖壳体33的左面板96。
-运转动作-
空调装置10有选择地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四通换向阀22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1中循环。而且,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室内热交换器3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内机30将从室内空间吸入的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冷却,然后再将冷却后的空气吹向室内空间。
在制热运转中,四通换向阀22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1中循环。而且,室内热交换器31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内机30将从室内空间吸入的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加热,然后再将加热后的空气吹向室内空间。
〈吸入空气的温度检测〉
在该实施方式中,已通过吸入口111后的空气被四台室内风扇32a~32d分别吸入。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从换气口115到达第一室内风扇32a的空气路径与从空气吸入口111到达第二室内风扇32b的空气路径不同。因此,已通过换气口115后的空气几乎都如箭头D4所示的那样被第一风扇32a吸入,并且几乎都没有被第二风扇32b吸入。而且,由于温度传感器116布置在比换气口115更靠近空气吸入口111的位置处,因此温度传感器116难以检测从换气口115被第一风扇32a吸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而容易检测从空气吸入口111被第二室内风扇32b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因此,利用温度传感器116,可高精度地检测吸入空气的温度。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室内机30包括形成在壳体33上且将室外空气向上述壳体33内引入的换气口115、以及对从空气吸入口111吸入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116,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将换气口115和温度传感器116都设置在比室内热交换器31靠上风侧的位置处。而且,温度传感器116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之间的最短距离D2小于温度传感器116与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D1。另外,温度传感器116与最接近该温度传感器116的横面板即右面板95之间的最短距离D3小于上述最短距离D1。
在该实施方式中,壳体33包括顶板97、底板98及布置在该顶板97与底板98之间的侧部34,空气吸入口111形成在侧部34中的背面板93上。而且,与背面板93相向的侧部34为正面板94,除了背面板93和正面板94之外的侧部34为壳体33的横面板95、96。
在此,在换气口设置于壳体上的室内机中,当要设置对室内空气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有时会由于温度传感器的位置而有可能对从换气口115引入到壳体内的室外空气(例如屋外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在该情况下,室内空气的检测温度就变得不准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包括背面板93、正面板94及左右横面板95、96的箱形壳体33的室内机30中,温度传感器116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之间的最短距离D2小于温度传感器116与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D1。换言之,温度传感器116布置在比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更接近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的位置处。另外,温度传感器116位于比换气口115更靠近空气吸入口111的位置处,并且布置在没有形成有换气口115的右面板57、109的附近。
因此,在通过空气吸入口111被风扇32a~32d吸入的空气的路径与通过换气口115被风扇32a~32d吸入的空气的路径中,通过温度传感器116的空气容易几乎都为从空气吸入口111吸入进来的室内空气。因此,温度传感器检测从换气口115吸入的空气的温度的可能性变小,从而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116布置在比形成有换气口115的左面板96更接近没有形成有换气口115的右面板95的位置处。根据该结构,与温度传感器116位于壳体3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结构相比,从换气口115到温度传感器116为止的距离变长。因此,从换气口115吸入的空气难以到达温度传感器116。因而,难以利用温度传感器116检测从换气口115吸入的空气的温度,反过来说,容易利用温度传感器116检测从空气吸入口111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没有形成有换气口115的右面板95的附近布置有收纳了印刷布线板66的电子元器件箱65,温度传感器116与印刷布线板66连接。根据该结构,从空气吸入口111流入到壳体33内的空气容易到达温度传感器116,从换气口115流入到壳体33内的空气难以到达温度传感器116。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116和电子元器件箱65都布置在右面板95的附近,温度传感器116与电子元器件箱65的距离较短,因此容易将温度传感器116连接到电子元器件箱65内的印刷布线板66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包括第一风扇32a和第二风扇32b在内的多台室内风扇32a~32d。另外,第一风扇32a与换气口115的周缘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最短,第二风扇32b与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最短。根据该结构,被第一风扇32a吸入的空气容易为通过换气口115之后的空气,被第二风扇32b吸入的空气容易为通过空气吸入口111及温度传感器116之后的空气。而且,由于容易利用温度传感器116检测从空气吸入口111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因此容易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壳体33具有第一壳体51和装在该第一壳体51上的第二壳体101。在第一壳体51中收纳有上述室内风扇32a~32d及上述热交换器31。在第二壳体101中收纳有功能部件102。而且,在该第二壳体101上形成有上述换气口115。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换气口115形成在第二壳体101上,因此在维修换气口115时,仅拆下第二壳体101就能够进行维修。因此,换气口115的维修变得容易。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如图6所示,上述换气口115也可以不形成在左面板96上而形成于顶板97上。在该变形例1中,温度传感器116也远离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而位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的附近。具体而言,按照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来设定已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D1、D2、D3所表示的各距离的大小关系。
因此,在该变形例1中,从换气口115流入到壳体33的内部的室外空气也难以到达温度传感器116,从吸入口111流入到壳体33的内部的室内空间的空气也容易到达温度传感器116。因此,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变形例2〉
如图7所示,上述换气口115也可以不形成在左面板96上而形成于背面板93上。在该变形例2中,温度传感器116布置在远离左面板96且接近右面板95的位置。换气口115形成在背面板93的靠左面板96的位置处,并且从右面板95到换气口115的距离比从左面板96到换气口115的距离远。而且,温度传感器116位于比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更靠近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的位置处。具体而言,按照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来设定已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D1、D2、D3所示的各距离的大小关系。
在该变形例2中,从换气口115流入到壳体33的内部的室外空气也容易沿着箭头D4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2a中,而难以到达箭头D1的温度传感器116。反之,从吸入口111流入到壳体33的内部的室内空间的空气容易沿着箭头D2到达温度传感器116。因此,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变形例3〉
温度传感器116和换气口115并不局限于以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1及变形例2的位置关系进行的布置,也可以设定成其他的布置方式。例如,温度传感器116也可以不一定非要设置在电子元器件箱65上,而可以设置在与电子元器件箱65分离开的位置处。不过,温度传感器116布置在比换气口115更接近吸入口111的位置处。
即便这样构成,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相同,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上述温度传感器116布置在比形成有换气口115的左面板96更接近没有形成有换气口115的右面板95的位置处,但也可以设定成其他的布置方式。例如,也可以将上述温度传感器116布置在右面板95与左面板96的中央且接近底板98的位置处,并且将换气口115形成在左面板96(或右面板95)的接近顶板97的位置处。换言之,使温度传感器116与换气口115在壳体33的上下方向上分离开。在该情况下,空气吸入口111例如也形成在背面板93上,温度传感器116也布置在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的附近。
即便这样构成,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相同,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多台室内风扇32a~32d布置到第一壳体51的内部,多台室内风扇32a~32d包括与换气口115的周缘部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最短的第一风扇32a、以及与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最短的第二风扇32b。然而,室内风扇并不局限于多台。
具体而言,在室内风扇32为一台的结构中,温度传感器116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之间的最短距离D2也可以小于温度传感器116与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D1。在该结构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相同,能够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温度传感器116布置在下述位置,即:该位置保证温度传感器116与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的最短距离D1、温度传感器116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的最短距离D2、以及温度传感器116与最接近该温度传感器116的右面板95的最短距离D3之间的关系为D2和D3都小于D1。相对于此,只要满足D2小于D1的关系,则也可以不满足D3小于D1的关系。
总之,在本实用新型的吸入空气的温度检测构造中,只要是温度传感器116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之间的最短距离D2小于温度传感器116与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D1,且温度传感器116检测通过空气吸入口111后的室内空间的空气的温度即可,其它结构则可以适当加以改变。
〈变形例7〉
如图8、图9所示,变形例7是将主体单元50中的、在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室内热交换器31的下游侧设置有吹出通路73的部分设定成与主体单元50分开的吹出单元70的示例。在该变形例7中,在主体单元50的壳体的前面安装有吹出单元70的壳体。
除了吹出单元70与主体单元50分开这一点之外,该变形例7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尤其是温度传感器116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之间的最短距离D2小于温度传感器116与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D1。另外,温度传感器116与最接近该温度传感器116的横面板95、96之间的最短距离D3小于上述最短距离D1。
因此,在该变形例7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容易利用温度传感器116检测从空气吸入口111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因此容易抑制吸入空气的检测温度变得不准确。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主体单元50、附加单元100以及装饰罩91、92组合起来构成的室内机30,但室内机30也可以构成为:将主体单元50的第一壳体51与附加单元100的第二壳体101设为一体,并在第一壳体51中设置了放电部等功能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中,将换气口115仅形成在壳体33的侧部34中的一个面上或者仅形成在顶板97上,但也可以形成在任意两个面等多个面上。在该情况下,若温度传感器116与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之间的最短距离D2小于温度传感器116与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D1,则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33的形状并不局限于长方体形状,也可以为当俯视时呈六边形或八边形的立体形状。在壳体33不为长方体形状的情况下,左右侧面板的总数在三个以上。另外,正面板94与背面板93相向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平行,例如正面板94也可以产生倾斜。在长方体的壳体33中侧面板34彼此相向的方式也同样不局限于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换气口115的室内机30在从空气吸入口111吸入到壳体33内的空气通过室内送风装置32及室内热交换器31后从空气吹出口75吹出的结构中,只要是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与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最短距离D2比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与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最短距离D1短即可,并不局限于天花板悬吊型室内机。
以上,对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其实施方式、详细情况进行各种改变。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只要不损害本实用新型的对象的功能,则可以适当地组合或置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于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有用的。

Claims (10)

1.一种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对特定的空间进行空气调节,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包括:
箱形的壳体(33);
送风装置(32),其布置在上述壳体(33)内;
热交换器(31),其布置在比上述送风装置(32)靠下风侧的位置;
空气吸入口(111),其设置在上述壳体(33)上,并吸入上述空间内的空气;
空气吹出口(75),其设置在上述壳体(33)上,并向上述空间吹出空气;
换气口(115),其形成在上述壳体(33)上,并向上述壳体(33)内引入上述空间外的空气;以及
温度传感器(116),其对从上述空气吸入口(111)吸入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
上述换气口(115)及上述温度传感器(116)设置在比上述热交换器(31)靠上风侧的位置,
上述温度传感器(116)与上述空气吸入口(111)的外周缘(111a)之间的最短距离D2小于上述温度传感器(116)与上述换气口(115)的外周缘(115a)之间的最短距离D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33)包括顶板(97)、底板(98)及布置在该顶板(97)与该底板(98)之间的侧部(34),
上述壳体(33)的侧部(34)具有正面板(94)、与正面板(94)相向的背面板(93)、以及正面板(94)与背面板(93)之间的多个横面板(95、96),
在上述背面板(93)上形成有上述空气吸入口(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换气口(115)形成在位于上述壳体(33)的背面板(93)的两侧的两个横面板(95、96)中的一个横面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横面板(95、96)是彼此相向的第一横面板(95)和第二横面板(96)。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温度传感器(116)相较于位于上述壳体(33)的背面板(93)的两侧的两个横面板(95、96)中的一个横面板更接近该两个横面板(95、96)中的另一个横面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33)内,收纳有控制基板(66)的电子元器件箱(65)相较于上述壳体(33)的两个横面板(95、96)中的一个横面板而言布置在该两个横面板(95、96)中的另一个横面板的附近,
上述温度传感器(116)与上述控制基板(6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3、4或6所述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最接近上述温度传感器(116)的横面板(95)与上述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最短距离D3小于上述最短距离D1。
8.根据权利要求2、3、4或6所述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风装置(32)具有多台风扇(32a~32d),多台上述风扇(32a~32d)在布置于上述背面板(93)的两侧的两个横面板(95、96)之间,排列着布置在与空气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多台上述风扇(32a~32d)包括:与上述换气口(115)的周缘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最短的第一风扇(32a);以及与上述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最短的第二风扇(32b)。
9.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6所述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33)具有第一壳体(51)和装于该第一壳体(51)上的第二壳体(101),
在上述第一壳体(51)中收纳有上述送风装置(32)及上述热交换器(31),
在上述第二壳体(101)上形成有上述换气口(115)。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花板设置型空调装置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最接近上述温度传感器(116)的横面板(95)与上述温度传感器(116)之间的最短距离D3小于上述最短距离D1。
CN201922113185.8U 2018-11-30 2019-11-29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Active CN2110411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4566 2018-11-30
JP2018224566A JP6848956B2 (ja) 2018-11-30 2018-11-30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41167U true CN211041167U (zh) 2020-07-17

Family

ID=70907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13185.8U Active CN211041167U (zh) 2018-11-30 2019-11-29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48956B2 (zh)
CN (1) CN2110411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83697A (zh) * 2020-11-30 2023-08-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3135845A1 (zh) * 2022-01-17 2023-07-20
CN115493249A (zh) * 2022-11-16 2022-12-20 煜安特种阀门研制(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阀门的温湿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4413U (zh) * 1986-01-31 1987-08-07
JPH0625790Y2 (ja) * 1988-08-16 1994-07-06 暖冷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器の吹出口構造
JPH0234928U (zh) * 1988-08-29 1990-03-06
JP2574286Y2 (ja) * 1991-12-16 1998-06-11 株式会社東芝 天吊り形空気調和機
JP3599974B2 (ja) * 1997-09-29 2004-12-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天吊型空気調和装置
JP4147549B2 (ja) * 2003-03-18 2008-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295541B2 (ja) * 2003-03-28 2009-07-1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換気システム
JP4417101B2 (ja) * 2003-11-30 2010-02-17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天吊型空気調和装置
EP1789731A1 (en) * 2004-08-18 2007-05-30 A/S Ribe Jernindustri Ventilator with fresh air capability together with heating and/or cooling capability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such ventilator
JP4616607B2 (ja) * 2004-09-30 2011-01-1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544364B1 (ja) * 2009-04-17 2010-09-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83697A (zh) * 2020-11-30 2023-08-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85402A (ja) 2020-06-04
JP6848956B2 (ja) 2021-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7491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CN107076447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JP576109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AU2009297727B2 (en) Indoor unit for floor mounted air conditioner
CN211041167U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US10895388B2 (en) Indoor unit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73462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7278256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09073266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8474581B (zh) 空调系统
JP2004116859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0921594U (zh) 附加装置以及包括该附加装置的空调装置
KR100629342B1 (ko) 공기조화기
WO2015145740A1 (ja) 空気調和機
JP6960182B2 (ja) 空調ユニット
JP2020169813A5 (zh)
JP6344684B2 (ja)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CN106133451A (zh) 一体型空气调节机
JP7227502B2 (ja)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JP659288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N216204236U (zh) 空调装置室内机
JP201815108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8474582A (zh) 空调系统
JP2016099034A (ja) 空気調和装置、空気調和装置の調整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設備の製造方法
CN113757812B (zh) 窗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