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012553U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12553U
CN211012553U CN201920706371.XU CN201920706371U CN211012553U CN 211012553 U CN211012553 U CN 211012553U CN 201920706371 U CN201920706371 U CN 201920706371U CN 211012553 U CN211012553 U CN 2110125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transfer surface
planar
heat exchanger
coo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0637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弗朗西丝·基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filed Critical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125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1255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一系列扁平管道,所述一系列扁平管道被布置成两行或者更多行。所述管道各自具有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第一行中的每一个管道的至少一个面向外的热传递表面与第二行中的管道的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在第一行管道和第二行管道之间至少部分地布置一系列间隔物结构。所述间隔物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平面表面,所述第一平面表面与第一行的扁平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以及第二行的扁平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所述间隔物结构中的每一个进一步具有第二平面表面,所述第二平面表面与第一行的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以及第二行的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已知用以加热和/或冷却液体冷却剂流的热交换器。在一些这种热交换器中,液体冷却剂的流动通过在流体歧管之间的多个平行布置的管道引导,并且热量通过管道的壁向或从液体冷却剂流传递。
这种热交换器通常使用布置成多行的扁平管道。不同行的管道可以对准,使得波纹鳍片或者其它结构能够抵靠管道的外部对准表面布置,以便提供良好的热传递。然而,当不同行中的管道彼此独立时,可能导致在组装和热传递性能方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热交换器包括一系列扁平管道,所述一系列扁平管道被布置成两行或者更多行。所述管道各自具有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并且在一些(但是并非所有的)实施例中,所述管道每一个具有两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第一行中的每一个管道的至少一个面向外的热传递表面与第二行中的管道的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包括多于两行的扁平管道,并且每一个相继行的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与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的管道的对应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
热交换器进一步包括一系列间隔物结构,所述一系列间隔物结构被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行管道和第二行管道之间。所述间隔物结构中的每一个间隔物结构具有第一平面表面,该第一平面表面与第一行的扁平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以及第二行的扁平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所述间隔物结构中的每一个间隔物结构进一步具有第二平面表面,该第二平面表面与第一行的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以及第二行的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物结构中的给定的一个间隔物结构的第一平面表面和第二平面表面与第一行的管道中的一个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并且与第二行的管道中的一个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物结构中的给定的一个间隔物结构的第一平面表面和第二平面表面与给定的行中的相邻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
在热交换器包括第三行扁平管道的一些实施例中,该热交换还包括附加间隔物结构,该附加间隔物结构被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扁平管道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包括附加行,并且附加间隔物结构被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附加行中的相邻附加行的扁平管道之间。
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行的扁平管道中的每一个扁平管道和第二行的扁平管道中的每一个扁平管道具有凸形管鼻,该凸形管鼻被接收到所述间隔物结构中的一个间隔物结构的凹形凹部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平管道中的至少一些具有两个凸形管鼻,每一个所述凸形管鼻被接收到间隔物结构的凹形凹部中。在一些这种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凸形管鼻被接收到相同间隔物结构的凹形凹部中,而在其它这种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凸形管鼻被接收到两个不同间隔物结构的凹形凹部中。
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进一步包括一系列波纹空气鳍片。所述波纹空气鳍片中的至少一些具有峰部,所述峰部被结合到第一行的扁平管道中的一个扁平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第二行的管道中的一个扁平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和间隔物结构中的一个间隔物结构的平面表面中的一个平面表面。所述波纹空气鳍片中的至少一些还具有谷部,所述谷部被结合到第一行的扁平管道中的另一个扁平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第二行的管道中的另一个管道的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和间隔物结构中的另一个间隔物结构的平面表面中的一个平面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热交换器缺少波纹空气鳍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其它实施例,热交换器包括导管结构,该导管结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和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导管结构是非均匀导管结构,因为它具有非均匀截面,使得它包括两个或者更多个冷却剂流动通道,所述两个或者更多个冷却剂流动通道在该结构的截面上非均匀地分布。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和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中的一个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一部分与冷却剂流动通道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并且相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二部分与冷却剂流动通道中的第二冷却剂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在一些(但是并非所有的)这种实施例中,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一部分也与冷却剂流动通道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并且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二部分也与冷却剂流动通道中的第二冷却剂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直接相邻”指的是流经冷却剂流动通道的液体冷却剂仅通过非均匀导管结构的薄壁与热传递表面部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铝管钎焊到至少一个铝挤出件来构造非均匀导管结构,所述至少一个铝挤出件被至少部分地布置在铝管之间。铝管可以是焊接管道,该焊接管道具有钎焊覆层,所述钎焊覆层被布置在该焊接管道的外表面上,使得该钎焊覆层将铝管连接到铝挤出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铝挤出件提供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的或者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或者这两者的附加部分。在一些这种实施例中,该附加部分不超过总热传递表面的百分之二十五。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均匀导管结构包括四个流动通道,所述四个流动通道在结构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四个流动通道每一个被布置在结构的不同角部处。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四个流动通道中的第一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定位,并且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二部分与所述四个流动通道中的第二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一部分与所述流动通道中的第三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定位,并且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二部分与所述流动通道中的第四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湍流插入件被布置在所述流动通道中的每一个流动通道中。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空腔室被布置在非均匀导管结构的中心处,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均匀导管结构的流动通道的端部被流体连接到一个或者多个流体歧管以及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流体歧管,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流体歧管被布置在该结构的在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处,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流体歧管被布置在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处。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包括多个这种非均匀导管结构,并且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的流动通道的端部被连接到流体歧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热交换器包括分隔开的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所述集管中的每一个集管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冷却剂歧管。多个非均匀导管结构在集管之间延伸。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包括四个冷却剂流动通道,所述四个冷却剂流动通道中的每一个冷却剂流动通道将第一集管的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连接到第二集管的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还包括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和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被构造成由流经所述流动通道中的两个流动通道的冷却剂流冷却,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被构造成由流经所述流动通道中的其它两个流动通道的冷却剂流冷却。
在一些这种实施例中,集管和非均匀导管结构被设置为钎焊铝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由结合到铝挤出件的四个铝管构造。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和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各自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铝管中的两个铝管并且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铝挤出件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均匀结构中的相邻的非均匀结构被分隔开,使得热量排放构件能够在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相邻的非均匀结构之间的间隙中被紧固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和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非均匀结构中的相邻的非均匀结构被分隔开,并且通过布置在所述非均匀结构中的相邻的非均匀结构之间的间隙中的波纹鳍片结合。在另一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相邻的非均匀导管结构被结合到一起,使得所述结构的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形成连续热传递表面,并且所述结构的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形成连续热传递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剖面局部透视图。
图3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构件的局部透视图。
图4是图3的构件的分解局部透视图。
图5是图3的构件的端视图。
图6是图3的构件的顶视图。
图7是示出了图5的构件的替代型式的端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9是图8的热交换器的构件的透视图。
图10是图9的构件的端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的热交换器的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解释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之前,应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以下描述中阐述的或附图中示出的构造的细节和构件的布置。本发明可以具有其它实施例,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实践或实施。另外,应该理解的是,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术语是为了描述的目的,而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本文中“包括”、“包含”或“具有”及其变型的使用旨在涵盖其后列出的项目及其等同物以及附加项目。除非另有规定或限制,否则术语“安装”、“连接”、“支撑”和“联接”及其变型被广义使用,并且涵盖直接和间接安装、连接、支撑和联接二者。此外,“连接”和“联接”不限于物理或机械连接或联接。
在图1-2中描绘的热交换器1特别是良好地适用于:特别是在使用内燃机或者电动机或者这两者的汽车和其它车辆内,将热量从流体 (诸如冷却剂、润滑油、变速器油)排放到周围空气。热交换器1优选地被形成为钎焊铝结构,并且由非均匀导管结构2和波纹空气鳍片 17的交替层构造。在图3-7中更加详细地示出的非均匀导管结构2用于在热交换器1的一对相对的集管13、14之间的多个通道中引导冷却剂5的流动。
非均匀导管结构2被如此称谓是因为:如在图5-6中最佳所见,它们包括冷却剂流动通道或路径5,冷却剂流动通道或路径5在结构2 的截面上非均匀地分布。这种结构允许沿着通过热交换器1的空气流的方向布置多个冷却剂流动通道5,同时仍然维持供冷却剂流经的刚性、整体结构。特别地,非均匀导管结构2的特征可在于,在一些区域中的薄壁16以及在其它区域中的显著更厚的壁,所述显著更厚的壁为非均匀导管结构2提供结构支撑。
集管13、14各自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流体歧管11,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流体歧管11被布置在集管内,以将冷却剂流分配到一些或者所有的冷却剂流动通道5,或者从其接收冷却剂流。如图2中所示,通过例如在集管内布置分割挡板15,集管13、14中的任何一个或者这两者都可设置有多个歧管11。通过这种布置能够实现各种流动构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管13、14中的每一个集管可设置有仅仅单个流体歧管11,使得所有的冷却剂流动通道5被布置成液力平行。在其它实施例中,集管13、14中的每一个集管可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分割挡板15,以在每一个集管内形成两个或者更多独立歧管11。以该方式,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2的单独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能够在热交换器1 内相互间液力隔离。这种布置能够是有益的,因为它允许两种不同的流体同时流经热交换器1,以通过空气流被加热或者冷却。替代地,如通过箭头50在图7中所指示,相同流体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上流经热交换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集管13、14中的仅仅一个在两组冷却剂流动通道5之间设置有分割挡板15,使得在相反的集管处的流体歧管11 在功能上用作转向歧管,以允许相同的冷却剂多次地流动通过热交换器1。
如在图3-5中描绘地,非均匀导管结构2可以由多个构件构造,所述多个构件被结合到一起,以形成非均匀导管结构2。在那些图中描绘的示例性非均匀导管结构2由两个扁平铝管9构造,该扁平铝管9 由可钎焊铝合金形成,并被结合到铝挤出件8。铝管9优选地由薄的铝板材料焊接,并且被形成为大致扁平形状,其中相对的平面壁由弧形凸形管鼻19结合。板材料可以在所述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钎焊合金的覆层,在管道形成之后,该表面成为铝管9的面向外的表面。该钎焊合金层然后能够在形成热交换器1期间使用,以将铝管9结合到铝挤出件8以及波纹空气鳍片17。
湍流插入件7被可选地布置在冷却剂流动通道5内,以在结构上支撑非均匀导管结构2的薄壁16,以及提高到/来自流经流动通道5的液体的热传递速率。在包括湍流插入件7的实施例中,用于形成铝管9 的板材料优选地在两个表面上设置有钎焊合金的覆层,使得钎焊合金附加地存在于铝管9的面向内的表面上,以便将湍流插入件7结合到铝管9。
冷却剂流动通道5在非均匀导管结构2的长度方向6上的相对端处设置有延伸部12。如在图2中所示,延伸部12延伸通过设置在集管 13、14中的对应的狭槽,以便在冷却剂流动通道5和流体歧管11之间提供流体连通。当使用铝管9和铝挤出件8来构造非均匀导管结构2 时,易于通过生产具有略微超过铝挤出件8的长度的铝管9来实现延伸部12。
铝挤出件8设置有对应于凸形管鼻19的凹形凹部18,以在形成非均匀导管结构2时,允许铝管9和铝挤出件8的精确对准和组装。一旦被组装并且结合到一起,铝管9和铝挤出件8便限定非均匀导管结构2的两个相对的、平面热传递表面3和4。在热交换器1的构造中,波纹空气鳍片17的峰部和谷部被结合到平面热传递表面3和4,以允许热量在流经波纹空气鳍片17的空气流和流经冷却剂流动通道5的液体冷却剂流之间的有效传递。
平面热传递表面3包括第一部分3a和第二部分3b,第一部分3a 被定位成与所述流动通道5中的第一流动通道直接相邻,第二部分3b 被定位成与流动通道5中的第二流动通道直接相邻。类似地,平面热传递表面4包括第一部分4a和第二部分4b,第一部分4a被定位成与第一流动通道5直接相邻,第二部分4b被定位成与第二流动通道5直接相邻。因为流经冷却剂流动通道5的液体冷却剂仅仅通过非均匀导管结构2的薄壁16与热传递表面部隔开,所以部分3a、3b、4a和4b 被认为是与相应的流动通道5直接相邻。
为了给波纹空气鳍片17提供均匀且连续的安装表面,铝挤出件8 提供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3的第三部分3c和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4的第三部分4c。部分3c、4c为安装到所述热传递表面以及附加的热传递表面区域的电子构件提供结构支撑。从通过波纹空气鳍片17的空气传递到部分3c、4c的热量能够被传导性地传递到流动通道5。因为热量从部分3c、4c的传导性传递的效率将比通过薄壁16的热传递效率低,所以优选的是,使得部分3c是整个热传递表面3的相对小的部分,并且类似地,使得部分4c是整个热传递表面4的相对小的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的是,使得部分3c不大于热传递表面3的百分之二十五,并且使得部分4c不大于热传递表面4的百分之二十五。第一和第二部分3a、3b和4a、4b由此分别限定热传递表面3和4的至少百分之七十五。
虽然在图1-2中描绘的示例性热交换器1具有各自带有两个冷却剂流动路径5的非均匀导管结构2,但是应该理解的是,其它实施例可以在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2中包括多于两个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举例来说,在图7中描绘了具有三个冷却剂流动路径5的替代非均匀导管结构2,并且该替代非均匀导管结构2使用两个铝挤出件8和两个铝管9形成。在这种实施例中,可优选的是,热传递表面3、4的被定位成与冷却剂流动通道5中的一个冷却剂流动通道5直接相邻的那些部分的总和限定至少百分之七十五的热传递表面。
在图8中描绘了替代的热交换器101,并且该替代的热交换器101 使用在图9-10中详细示出的修改的非均匀导管结构102。非均匀导管结构102包括冷却剂流动通道5,冷却剂流动通道5被布置在非均匀导管结构102的四个角部中的每一个角部处。冷却剂流动通道5以与先前关于非均匀导管结构2描述的那些类似的方式构造。非均匀导管结构2进一步包括布置在四个铝管9之间的铝挤出件108,以使它们定位并且在钎焊之后形成刚性、整体结构。为了最小化热交换器101的重量和成本,铝挤出件8可设置有位于中心的中空腔室10。
非均匀导管结构102的平面热传递表面3、4与非均匀导管结构2 的那些结构相类似。平面热传递表面3包括第一部分3a和第二部分3b,第一部分3a与冷却剂流动通道5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第二部分3b与冷却剂流动通道5中的第二冷却剂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平面热传递表面4包括第一部分4a和第二部分4b,第一部分 4a与冷却剂流动通道5中的第三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第二部分4b 与冷却剂流动通道5中的第四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布置。因此,与非均匀导管结构2相比,非均匀导管结构102的冷却剂流动通道5中的每一个流动通道5与平面热传递表面中的仅一个平面热传递表面直接相邻。
与热交换器1相比,热交换器101以波纹鳍片表面面积和流动面积的减小为代价,提供导管结构2的增加的结构刚性和刚度。在一些具体应用中,波纹空气鳍片17能够被完全地移除,并且热耗散结构(诸如电池、电力电子装置等)能够替代地被放置在非均匀导管结构之间的间隙中,并且抵靠平面热传递表面3、4布置,以便将热量从那里传递到流动通过冷却剂流动通道5的冷却剂中。
在图11-12中描绘了采用非均匀导管结构202作为用于电池或者其它热耗散结构的热交换器201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非均匀导管结构202的铝挤出件208设置有接合特征220,接合特征220与非均匀导管结构202中的邻接的非均匀导管结构220联锁,使得所有的非均匀导管结构202的平面热传递表面3形成连续热传递表面,并且所有的非均匀导管结构202的平面热传递表面4形成连续热传递表面。这为板式热交换器提供了双面冷却,这在改变热交换器的尺寸方面具有高度灵活性,以便匹配待冷却器件的占地面积。与集管13、14类似的集管(用以接收冷却剂流动通道的延伸部12的狭槽旋转九十度)可以被结合到组装的非均匀导管结构202,以便使冷却剂循环通过流动通道5。
参考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描述了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征和元件的各种替代方案。除了与上述每个实施例互斥或不一致的特征、元件和操作方式之外,应当注意的是,参考一个特定实施例所描述的替代特征、元件和操作方式能够应用于其它实施例。
上面描述的和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仅作为示例呈现,而非旨在作为本发明的概念和原理的限制。这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元件及其构造和布置的各种变化是可能的。

Claims (20)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第一扁平管道,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道被布置在第一行中,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道中的每一个第一扁平管道具有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
多个第二扁平管道,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道被布置在从所述第一行偏移的第二行中,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道中的每一个第二扁平管道具有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该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道中的一个第一扁平管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对准;以及
多个间隔物结构,所述多个间隔物结构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第一行和所述第二行之间,所述多个间隔物结构中的每一个间隔物结构具有第一平面表面和第二平面表面,所述第一平面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道中的一个第一扁平管道的面向外的热传递表面以及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道中的一个第二扁平管道的面向外的热传递表面对准,并且所述第二平面表面与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道中的一个第一扁平管道的另一个面向外的热传递表面以及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道中的一个第二扁平管道的另一个面向外的热传递表面对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道中的每一个第一扁平管道和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道中的每一个第二扁平管道具有凸形管鼻,所述凸形管鼻被接收到所述多个间隔物结构中的一个间隔物结构的凹形凹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波纹空气鳍片,所述波纹空气鳍片中的至少一些波纹空气鳍片包括:
多个峰部,所述多个峰部被结合到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道中的一个第一扁平管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道中的一个第二扁平管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量表面以及所述多个间隔物结构中的一个间隔物结构的所述平面表面中的一个平面表面;以及
多个谷部,所述多个谷部被结合到所述多个第一扁平管道中的另一个第一扁平管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传递表面、所述多个第二扁平管道中的另一个第二扁平管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向外的平面热量表面以及所述多个间隔物结构中的另一个间隔物结构的所述平面表面中的一个平面表面。
4.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非均匀导管结构,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和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
用于液体冷却剂的第一流动通道,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通过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定位;以及
用于液体冷却剂的第二流动通道,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布置成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通过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定位,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平面热量表面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是通过将多个铝管钎焊到至少一个铝挤出件来构造的,所述至少一个铝挤出件被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铝管之间,所述多个铝管是焊接管道,所述焊接管道具有钎焊覆层,所述钎焊覆层被布置在所述焊接管道的外表面上,以将所述多个铝管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铝挤出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铝挤出件提供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三部分和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三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的所述第三部分不大于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百分之二十五,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所述第三部分不大于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百分之二十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通道被布置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的第一角部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流动通道被布置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的第二角部处,所述热交换器进一步包括:
用于液体冷却剂的第三流动通道,所述第三流动通道被布置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的第三角部处,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定位;以及
用于液体冷却剂的第四流动通道,所述第四流动通道被布置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的第四角部处,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四流动通道直接相邻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湍流插入件,所述湍流插入件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流动通道、所述第二流动通道、所述第三流动通道和所述第四流动通道中的每一个流动通道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中空腔室,所述中空腔室被布置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的中心处,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流动通道的端部被流体连接到一个或多个第一流体歧管和一个或多个第二流体歧管,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流体歧管被布置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处,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流体歧管被布置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是多个这种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其中所述多个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流动通道的端部被流体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流体歧管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流体歧管。
14.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管,所述第一集管具有一个或多个冷却剂歧管;
第二集管,所述第二集管与所述第一集管分隔,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冷却剂歧管;以及
多个非均匀导管结构,所述多个非均匀导管结构在所述第一集管和所述第二集管之间延伸,所述多个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包括:
第一冷却剂流动通道,所述第一冷却剂流动通道将所述第一集管的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流体地连接到所述第二集管的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
第二冷却剂流动通道,所述第二冷却剂流动通道将所述第一集管的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流体地连接到所述第二集管的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
第三冷却剂流动通道,所述第三冷却剂流动通道将所述第一集管的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流体地连接到所述第二集管的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
第四冷却剂流动通道,所述第四冷却剂流动通道将所述第一集管的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流体地连接到所述第二集管的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剂歧管中的一个冷却剂歧管;
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被构造成由流经所述第一冷却剂流动通道的冷却剂流并且由流经所述第二冷却剂流动通道的冷却剂流冷却;以及
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平行布置,并且被构造成由流经所述第三冷却剂流动通道的冷却剂流并且由流经所述第四冷却剂流动通道的冷却剂流冷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集管、所述第二集管和所述多个非均匀导管结构被设置为钎焊的铝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相邻的非均匀导管结构被分隔开,使得热量排放构件能够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相邻的非均匀导管结构之间的间隙中被紧固到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相邻的非均匀导管结构被结合到一起,使得所述多个非均匀导管结构的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形成连续热传递表面,并且所述多个非均匀导管结构的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形成连续热传递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多个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包括结合到铝挤出件的四个铝管,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的所述第一平面热传递表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热传递表面各自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铝管中的两个铝管并且至少部分地由所述铝挤出件限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湍流插入件,所述湍流插入件被布置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中的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的所述第一流动通道、所述第二流动通道、所述第三流动通道和所述第四流动通道中的每一个流动通道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中空腔室,所述中空腔室被布置在所述非均匀导管结构的每一个非均匀导管结构的中心处。
CN201920706371.XU 2018-05-17 2019-05-16 热交换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01255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72687P 2018-05-17 2018-05-17
US62/672,687 2018-05-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12553U true CN211012553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79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0637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012553U (zh) 2018-05-17 2019-05-16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125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46339B2 (en) Multifluid heat exchanger
US7703505B2 (en) Multifluid two-dimensional heat exchanger
US5036911A (en) Embossed plate oil cooler
US9851159B2 (en) Curved cross-flow heat exchanger
CN101802540B (zh) 板层积式热交换器
JP4101174B2 (ja) 熱交換器
US6220340B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dimpled bypass channel
US5369883A (en) Method for making an in tank oil cooler
JP2004225961A (ja) マルチフロー型熱交換器
KR20100018477A (ko) 매니폴드 형성 방법과,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조립체
WO2015013082A1 (en)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chambers with sub-chambers having respective medium directing inserts coupled therein
US5373895A (en) Heat exchanger
US11965700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cooling multiple fluids
CN211012553U (zh) 热交换器
US20170370658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der for the Same
JP2930417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4077084A1 (ja) 積層熱交換器
JP2021156485A (ja) 熱交換器
JP3054888U (ja) プレ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
EP3418667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der for the same
EP3809081A1 (en) A heat exchanger
JPH03230064A (ja) 積層型蒸発器
JP2011038736A (ja) 向流式熱交換器アッセンブリ
JP2004251475A (ja) 熱交換器
JP2006138508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