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06484U - 吹风机及吹吸机 - Google Patents
吹风机及吹吸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006484U CN211006484U CN201920553601.3U CN201920553601U CN211006484U CN 211006484 U CN211006484 U CN 211006484U CN 201920553601 U CN201920553601 U CN 201920553601U CN 211006484 U CN211006484 U CN 2110064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pack
- gravity
- center
- suction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71 blow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吹风机及吹吸机,包括:壳体,在长度方向上定义了一个把手中心轴线以及握持点的把手,连接于壳体的电机,由电机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的风扇,连接到壳体上的风管,能够配接至壳体上的电池组件,吹风机及吹吸机受到重力以及工作时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和重力之间的比值为基准值,重力的作用线到握持点的距离为第一间距,反作用力的作用线到握持点的距离为第二间距,重力的作用线经过吹风机的重心并且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之间的比值为0.8~1.2倍的基准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风机及吹吸机,尤其涉及一种重心位置配置为利于操作的吹风机及吹吸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吹风机或吹吸机,通过电机驱动风扇转动将空气吸入或吹出,以实现对枯叶等杂物的清理。无线的吹吸机或吹风机由于其不受供电线缆的限制,相比交流供电的机器,能够打理更大范围的空间。然而无线的吹吸机或吹风机都需要装备一定容量的电池以提供动力,一般而言,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都具有一定的重量和体积,在进行设计时,若欠缺对电池组安装位置的考虑,会使得机器不利于操作,影响工作效率。此外,现有的吹吸机大多数为设置有蜗壳以及更换吹管和吸管的结构,此类吹吸机在吹吸不同模式下握持方式不同,因此重心需满足不同模式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吹风机,其电池包配置方式使吹风机整机重心不向左右侧偏移的同时结构紧凑,体积较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吹风机,包括:壳体;把手,所述把手在长度方向上定义了一个把手中心轴线;电机,连接于所述壳体;风扇,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风管,可连接到所述壳体上;电池组件,能够配接至所述壳体上并为所述吹风机供电;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配置为使所述吹风机重心位于所述把手中心轴线与所述风管中心轴线形成的基准面上,在经过所述电机的重心且垂直于所述基准面的平面上,所述电机的重心与所述第一电池包的重心的投影之间的连线形成第一基线,所述电机的重心与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的投影之间的连线形成第二基线,所述第一基线与所述第二基线之间的夹角小于50度。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池组件配接到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电池包的重心与所述电机的重心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与所述电机的重心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到所述基准面的距离相等。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包的重心与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基准面垂直。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池包、第二电池包相对应连接的电池包安装部、容置所述电机的电机壳体、容置所述风扇并引导气流的蜗壳,所述电机壳体设置在所述把手和所述蜗壳之间,在所述电机壳体包括靠近所述风管的前端,以及与所述前端相对设置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安装部靠近所述后端设置。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包括与所述电池包安装部配接的配接面,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组合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配接面位于所述基准面的左右两侧。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配接面平行于所述基准面,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均沿所述吹风机吹风的方向配接到所述壳体上。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线与所述第二基线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 42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模式和吸模式,包括:壳体;把手,所述把手在长度方向上定义了一个把手中心轴线;电机,连接于所述壳体;风扇,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产生气流;吹吸组件,可连接到所述壳体上,吹吸组件包括吹管及吸管,在吹模式下,所述吹管与所述壳体连接,在吸模式下,所述吸管与所述壳体连接;电池组件,能够配接至所述壳体上并为所述吹吸机供电;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吸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配置为使所述吹吸机重心位于所述把手的剖面上,在经过所述电机的重心且垂直于所述把手的剖面的平面上,所述电机的重心与所述第一电池包的重心的投影之间的连线形成第一基线,所述电机的重心与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的投影之间的连线形成第二基线,所述第一基线与所述第二基线之间的夹角小于50度。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吹吸机包括用于吸模式下握持的辅助把手,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在所述吸管延伸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把手和所述辅助把手之间。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蜗壳,所述辅助把手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蜗壳上。
本新型的吹风机或吹吸机,整机重心被配置为位于利于操作的平面上,能够有效减小操作者长时间使用的疲劳。并且,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在基准面的两侧结构更加紧凑,重心更加集中,不易在向基准面任意一侧倾斜,并且机器左右两侧电池包突出部分较少,体积较小易于存储。
附图说明
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图1是第一实施例吹风机基准面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吹风机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吹风机侧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吹风机各重心关系示意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吹风机侧视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力矩示意图
图7是第二实施例吹吸机安装了吹管的示意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吹吸机换装了吸管的示意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吹吸机把手剖面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吹吸机各重心关系示意图。
图11是第二实施例吹吸机进行吸操作时各力矩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1
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吹风机100。吹风机100包括壳体 120、把手102、电机301、风扇302、风管103、电池组件110。电机与风扇设置在壳体120内部,电池组件110配接至壳体120给吹风机100提供电力,风管103配接在壳体120的前端,引导空气吹出,把手102设置在壳体120上端,把手102能够与壳体120一体设置或者分体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把手102与壳体一体设置。把手102上设置有开关组件1021。当操作者握持把手102并操作开关组件1021使吹风机100开机时,风扇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产生气流,气流由壳体120进入风管103,在风管引导下吹出,操作者通过调整把手102就能够调整风管出风方向,对地面上的落叶等杂物进行吹除清理。
具体地,把手102在长度方向上,即由后侧向前侧的方向上定义了一个把手中心轴线104,风管103在长度方向即由后侧向前侧的方向上上定义了一个风管中心轴线105,风管中心轴线即穿过风管将风管分成对称部分的直线,风管可围绕着其进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对称应该理解为基本对称,风管左右两侧细微结构的差异也应该在本方案包含的范围中。
把手中心轴线104与风管中心轴线105形成了基准面106。风管103包括与壳体120配接的配接端1032,以及与配接端1032相对设置在风管另一端的出风端1031,从配接端1032到出风端1031的方向为风管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风管延伸方向与由后侧向前侧的方向基本一致。电池组件110包括第一电池包 111和第二电池包112,第一电池包111和第二电池包112沿着风管延伸方向配接到壳体120上,并且第一电池包111和第二电池包112配置为使吹风机100 的重心位于把手中心轴线104与中心轴线105形成的基准面106上。通过上述重心配置,能够使操作者握持吹风机进行操作时,重心与操作者手掌处于同一平面,从而没有力矩作用在操作者手上,换言之,操作者进行操作时吹风机不会向图示的左侧或右侧偏转。
如图2至图3所示,吹风机100的电机重心为G1,第一电池包重心为G2,第二电池包重心为G3,吹风机100的重心G1与第一电池包重心G2之间的距离,与吹风机100的重心G1与第二电池包重心G3之间的距离相等。此外,第一电池包111的重心G2和第二电池包112的重心G3关于基准面106对称,换言之,第一电池包111的重心G2和第二电池包112的重心G3一一对应,G2与G3之间的连线被基准面106垂直平分,即G2与G3关于基准面106成平面对称,又可以将基准面106称为G2与G3的对称平面。
如图4所示,电机重心G1在上端面1221上的投影与第一电池包111的重心G2在上端面1221上的投影之间的连线为D1,电机重心G1在上端面1221上的投影与第二电池包112的重心G3在上端面1221上的投影之间的连线为D2,D1与 D2之间形成夹角α。D1与D2之间的夹角α取决于第一电池包111、第二电池包11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一电池包111、第二电池包112与电机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第一电池包111的重心G2和第二电池包112的重心G3关于基准面 106对称设置,当第一电池包111和第二电池包112之间的距离较为接近时,并且第一电池包111、第二电池包112沿风管延伸方向更接近电机时,夹角α较小,反之夹角α则会增大。换言之,D1与D2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取决于第一电池包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的重心之间连线的长度,以及第一电池包的重心与第二电池包的重心之间连线与电机重心之间的距离。当夹角α保持在合适的范围时,第一电池包111与第二电池包112之间的连线长度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即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横向(左侧到右侧)的间距较小,换言之,第一电池包111 和第二电池包112配接到壳体上时,在壳体左侧和右侧凸出的部分较小,从而使重心配置合适的同时整机结构更为紧凑,占用体积小,利于存放。在本实施例中, D1与D2之间的夹角α小于50度,优选地,D1与D2之间的夹角α小于45度,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夹角α可以为42度。当然,D1与D2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15 度、20度、30度、35度、38度等。
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20包括蜗壳122,蜗壳122包括上端面1221,上端面1221与把手102相对设置,并且垂直于基准面106。电池组件110设置在蜗壳120和把手102之间,具体地,电池组件110设置于把手中心轴线104与上端面1221之间。把手102在上端面1221上沿把手中心轴线104具有长度投影 A1,第一电池包111和第二电池包112在上端面1121上沿把手中心轴线104具有长度投影A2,A1和A2至少有二分之一重合。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吹风机 100重心靠近把手102,从而减少旋转吹风机从左侧到右侧所需要施加的力。如图5所示,吹风机100包括设置在电机壳体内部的电机301,以及设置在蜗壳122 内的风扇302,电机301驱动风扇302转动,气流经蜗壳122引导后由吹管吹出。在图示由下侧到上侧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蜗壳122、电机壳体121、把手102,电机壳体121包括靠近风管103的前端1211,以及与前端1211相对设置的后端 1212,电池包安装部130靠近后端1212设置,电池包安装部130用于安装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电池301的重心G1和第一电池包的重心G2(第二电池包重心G3与G2重合)所在位置如图5所示。
如图2所示,第一电池包111和第二电池包112包括与壳体120配接的配接面,配接面上设置有与吹风机电性连接以及配接的结构。第一电池包111设置有配接面113,第二电池包112设置有配接面114。第一电池包111和第二电池包 112沿吹风方向,即由后侧向前侧的方向配接到吹风机上,这样当配接电池包时,操作者可以将吹风机风管抵在地面上,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使其稳定,然后另一只手将电池包由后向前配接至吹风机上,操作简单快捷。
如图2或图4所示,第一电池包111和第二电池包112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组合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具体地,配接面位于所述基准面106的左右两侧。当第一电池包111和第二电池包112配接到吹风机100上时,配接面113、配接面114 与基准面106平行。从而减小了第一电池包111、第二电池包112配接到吹风机 100上后占用的空间,并使第一电池包重心G2与第二电池包重心G3之间的距离减小,使D1与D2之间的夹角的大小维持在50度以内,使得整机结构紧凑。
如附图8所示,吹风机100进行吹操作时,吹管中心轴线108与地面形成夹角β,夹角β处于合适的角度才能使用户舒适地握持吹风机并且使吹出的气流直接作用于地面上的树叶等杂物。夹角β小于等于30度,优选范围为20度~30度,具体可以为20度、25度、30度。吹风机100在把手102存在握持点H,握持点 H为一个较佳的握持位置,用户在吹模式下握持吹风机时手指恰好能够触控到操作按钮,并且手掌中心大致处于握持点H处时,此时既能保证操作者既能触控控制按钮从而操作机器运转,又有利于握持掌控机器,使机器在各个方位移动较为便捷。吹风机100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作用,以及工作时因吹出气流而产生的沿风管中心轴线与气流方向相反的吹力的反作用力F,当吹风机100在吹模式下工作时,在吹力反作用力F的作用下,会产生如附图所示方向的反作用力力矩 M(F),使吹风机100大致在风管中心轴线和电机轴线所在的平面产生沿顺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同时在重力G的作用下,产生如图所示的与反作用力力矩M(F) 方向相反的重力力矩M(G),重力力矩M(G)使吹风机100大致在风管中心轴线和电机轴线所在的平面产生沿逆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上述两个力矩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使操作者握持吹吸机100进行吹操作时稳定地握持吹吸机,不受力矩影响往一定方向转动。
力矩在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转动轴或支点转动的趋向,力矩的计算公式为力乘以力臂,其中力臂是指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即从转动轴到着力点的距离矢量乘以矢量力。如附图7所示,进行吹操作时,吹吸机100被操作者抓握在手掌中,在重力G和反作用力F的影响下,吹风机100会产生绕着握持点 H旋转的趋向,因此握持点H则为在上述两个力的转动轴,结合附图7的受力分析可知,重力G的力臂L1为重力G的作用线与转动轴即握持点之间的距离,反作用力F的力臂L2为反作用力F的作用线到转动轴即握持点之间的距离,因此重力力矩M(G)=G1*L1,反作用力力矩M(F)=F*L2。
为达到吹模式能平稳地使用吹风机100,则上述两个力矩要达到平衡,即 M(G)=M(F),因此G1*L1=F*L2。由于吹风机性能参数与裸机重量,手柄位置基本是固定的,所以电池包的重量规格与手柄密切相关,为了使用户能够在吹模式下稳定地握持吹风机100,免受重力力矩M(G)和反作用力力矩M(F)带来的偏转影响,应使整机重心与握持点之间的距离L1尽可能等于F*L2/G,因此重力G 的力臂L1和反作用力F的力臂L2之间的比值为0.8~1.2*F*L2/G。具体地,该比值可以为0.8*F*L2/G、0.9*F*L2/G、F*L2/G、1.1F*L2/G。
实施例2
图7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吹吸机200。如图7所示,吹吸机200包括壳体220、把手202、电机(未示出)、风扇(未示出)、吹管203、电池组件210。上述元件连接关系、位置及功能与实施例1中的吹风机100相似,吹模式下进风口、出风口设置也与实施例1中的吹风机100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至图9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吹吸机200还包括吸管207,上述吹管203与吸管207一起组成吹吸机200的吹吸组件。当吹吸机需要进行吸取树叶等杂物的操作时,需要将吹管203拆下,换装上吸管207,吸管207包括吸入口208。换装好吸管207后启动机器,将吸管207的吸入口208对准树叶等杂物,这些杂物就会从吸管207被吸取至壳体内,壳体220还包括出口209,用以连接垃圾袋,树叶等杂物垃圾在壳体内经过粉碎处理后通过出口209被收集到垃圾袋中。吸模式下,第一电池包211和第二电池包212配置为使吹吸机200重心位于把手202的剖面206上。通过上述重心配置,能够使操作者握持吹风机进行操作时,重心与操作者手掌处于同一平面,从而没有力矩作用在操作者手上,换言之,操作者进行操作时吹风机不会向图示的左侧或右侧偏转。
如图10所示,电机重心G1在上端面2221上的投影与第一电池包211的重心 G2在上端面2221上的投影之间的连线为D1’,电机重心G1’在上端面2221上的投影与第二电池包212的重心G3’在上端面2221上的投影之间的连线为D2’, D1’与D2’之间形成夹角α’。D1’与D2’之间的夹角α’取决于第一电池包211、第二电池包21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一电池包211、第二电池包212 与电机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第一电池包211的重心G2’和第二电池包212的重心G3’关于把手剖面206对称设置,当第一电池包211和第二电池包212之间的位置在垂直于把手中心轴线104的方向上较为接近时,并且第一电池包211、第二电池包212沿风管延伸方向更接近电机时,夹角α’较小,反之夹角α’则会增大。换言之,D1’与D2’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取决于第一电池包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的重心之间连线的长度,以及第一电池包的重心与第二电池包的重心之间连线与电机重心之间的距离。当夹角α’保持在合适的范围时,第一电池包与第二电池包之间的连线长度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即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横向(左侧到右侧)的间距较小,整机结构更为紧凑。在本实施例中,D1’与 D2’之间的夹角α’小于50度,优选地,D1’与D2’之间的夹角α’小于45 度,具体地,夹角α’可以为42度。如此设置第一电池包211和第二电池包212,使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在壳体左侧和右侧凸出的部分较小,从而使重心配置合适的同时整机结构更为紧凑,占用体积小,利于存储。吸管207包括与壳体 220配接的配接端2072,以及与配接端2072相对设置在吸管207另一端的吸入端2071,从配接端2072到吸入端2071的方向为风管延伸方向。为了使整机的重心在吸模式下依然利于操作,电池组件210包括第一电池包211和第二电池包 212,第一电池包211和第二电池包212沿着从后侧到前侧的方向配接到壳体220 上,并且第一电池包211和第二电池包212配置为使吹风机200的重心位于把手中心轴线204与吸管中心轴线205形成的基准面206上。本实施例中,基准面 206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基准面106重合,因此第一电池包211和第二电池包212 重心配置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由于吹吸机200通过换管的方式实现吹吸转换,因此吸模式下吸管207安装在壳体220上与把手205相对的位置,单手握持205难以使吸管 208的管口对准地面,因此吹吸机200设置有辅助把手205’,以便在进行吸操作时,一只手握持把手205保持机器稳定,另一只手握持辅助把手205’调整吸管 207管口与地面之间的角度和距离,使吸模式下的操作更加便捷。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辅助把手205’可拆卸地设置在蜗壳222上,具体地,辅助把手205’设置在与蜗壳222上连接吹管203的一端相对的一端。为减轻吹吸机200进行吹操作时的重量和体积,辅助把手205’与蜗壳222可拆卸地连接,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辅助把手205’与吸管207一体成型,以便拆装吸管207的同时就能够实现了辅助把手205’的拆装。
为使进行吸操作时的重心设置更利于使用者操作机器,第一电池包211和第二电池包212在吸管中心轴线208上设置在辅助把手205’和把手205之间。通过上述电池包的配置方式,能够将吹吸机200在进行吸操作时重心保持在辅助把手205’和所述辅助把手205之间,从而保持吹吸机200在进行吸操作时的稳定性,减少吹吸机在垂直于基准面206的平面上移动时所需的力。第一电池包211 和第二电池包212其他重心配置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附图11所示,吹吸机200进行吸操作时,吸管中心轴线208与地面形成夹角γ,夹角γ处于合适的角度才能使用户舒适地握持吹风机并且使吸管管口能够尽可能对准树叶等杂物。夹角γ大于40度,优选范围为40度~70度,具体地,夹角γ可以为45度、50度、55度、60度、65度。与实施例1的吹风机 100相同的,吹吸机200同样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以及工作时因吹出气流而产生的沿风管中心轴线与气流方向相反的吹力的反作用力F,当吹吸机200在吹模式下工作时,在吹力反作用力F的作用下,会产生如图所示的反作用力力矩M(F),使吹风机100大致在风管中心轴线和电机轴线所在的平面产生沿顺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同时在重力G的作用下,产生与反作用力力矩M(F)方向相反的重力力矩M(G),重力力矩M(G)使吹风机100大致在风管中心轴线和电机轴线所在的平面产生沿逆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上述两个力矩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避免产生偏转力矩,避免操作者需要施加额外的作用力来稳定机器,从而使吹吸机200进行吸操作时能够被操作者稳定地握持。
吹吸机200在把手202存在握持点H,握持点H为一个较佳的握持位置,用户在吹模式下握持吹风机时手指恰好能够触控到操作按钮,并且手掌中心大致处于握持点H处时,此时既能保证操作者既能触控控制按钮从而操作机器运转,又有利于握持掌控机器,使机器在各个方位移动较为便捷。为达到吹模式能平稳地使用吹吸机200,则上述两个力矩要达到平衡,即M(G)=M(F),具体受力分析如附图11所示,因此G1*L1=F*L2。同样由于吹吸机性能参数与裸机重量,手柄位置基本是固定的,所以电池包的重量规格与手柄密切相关,为了使用户能够在在吹模式下稳定地握持吹吸机200,免受重力力矩M(G)和反作用力力矩M(F)带来的偏转影响,应使整机重心与握持点之间的距离L1尽可能等于F*L2/G,因此重力G的力臂L1和反作用力F的力臂L2之间的比值为0.8~1.2*F*L2/G。具体地,该比值可以为0.8*F*L2/G、0.9*F*L2/G、F*L2/G、1.1F*L2/G。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吹风机,包括:
壳体;
把手,所述把手在长度方向上定义了一个把手中心轴线以及握持点;
电机,连接于所述壳体;
风扇,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并产生气流;
风管,可连接到所述壳体上;
电池组件,能够配接至所述壳体上并为所述吹风机供电;
所述吹风机受到重力以及工作时的反作用力,所述反作用力和重力之间的比值为基准值,所述重力的作用线到所述握持点的距离为第一间距,所述反作用力的作用线到握持点的距离为第二间距;
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的作用线经过所述吹风机的重心并且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之间的比值为0.8~1.2倍的基准值,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配置为使所述吹风机重心位于所述把手中心轴线与所述风管的中心轴线形成的基准面上,所述电机的重心与所述第一电池包的重心的连线形成第一基线,所述电机的重心与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的连线形成第二基线,所述第一基线与所述第二基线之间的夹角小于5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工作状态下所述风管中心轴线和地面之间夹角小于等于3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线与所述第二基线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42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池组件配接到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电池包的重心与所述电机的重心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与所述电机的重心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到所述基准面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一电池包的重心与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基准面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池包、第二电池包相对应连接的电池包安装部、容置所述电机的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包括靠近所述风管的前端,以及与所述前端相对设置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安装部靠近所述后端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均包括与所述电池包安装部配接的配接面,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组合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配接面分别位于所述基准面的左右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接面平行于所述基准面,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均沿所述吹风机吹风的方向配接到所述壳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一电池包或第二电池包在所述基准面相垂直的平面上的长度的投影之间至少有二分之一重合。
10.一种吹吸机,其具有吹模式和吸模式,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
把手,所述把手在长度方向上定义了一个把手中心轴线以及握持点;
电机,连接于所述壳体;
风扇,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产生气流;
吹吸组件,可连接到所述壳体上,所述吹吸组件包括吹管及吸管,在吹模式下,所述吹管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气流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并由所述吹管向外吹出,在吸模式下,所述吸管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气流自所述吸管吸入;
电池组件,能够配接至所述壳体上并为所述吹吸机供电;
所述吹吸机受到重力以及工作时的反作用力,所述反作用力和重力之间的比值为基准值,所述重力的作用线到所述握持点的距离为第一间距,所述反作用力的作用线到握持点的距离为第二间距;
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的作用线经过所述吹吸机的重心并且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之间的比值为0.8~1.2倍的基准值,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
吸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配置为使所述吹吸机重心位于所述把手的中分剖面上,所述电机的重心与所述第一电池包的重心在与所述中分剖面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连线形成第一基线,所述电机的重心与所述第二电池包的重心在与所述中分剖面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连线形成第二基线,所述第一基线与所述第二基线之间的夹角小于50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机在吸状态下所述吸管的中心轴线和地面之间夹角大于等于40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机包括用于吸模式下握持的辅助把手,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在所述吸管延伸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把手和所述辅助把手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53601.3U CN211006484U (zh) | 2019-04-22 | 2019-04-22 | 吹风机及吹吸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53601.3U CN211006484U (zh) | 2019-04-22 | 2019-04-22 | 吹风机及吹吸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006484U true CN211006484U (zh) | 2020-07-14 |
Family
ID=71496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553601.3U Active CN211006484U (zh) | 2019-04-22 | 2019-04-22 | 吹风机及吹吸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006484U (zh) |
-
2019
- 2019-04-22 CN CN201920553601.3U patent/CN2110064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41580U (zh) | 吹吸机 | |
JP5362863B2 (ja) | 掃除用電気器具 | |
CN109475259B (zh) | 电动吸尘器 | |
WO2005084511B1 (en) | Vacuum cleaner with detachable cyclonic vacuum module | |
CN215820758U (zh) | 吸尘器 | |
WO2018176295A1 (zh) | 背负式工作器具 | |
KR102084436B1 (ko) | 배터리-작동식 진공 청소기 | |
CN211006484U (zh) | 吹风机及吹吸机 | |
JP6799570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21050488A (ja) | ブロワ | |
CN109008787A (zh) | 手持式清洁设备 | |
CN210727637U (zh) | 吸尘器 | |
CN204327537U (zh) | 一种电动工具 | |
JP7138021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112617656A (zh) | 手持吸尘器 | |
CN212996250U (zh) | 电动吸尘器 | |
CN108852156A (zh) | 手持式清洁设备 | |
JP6754406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21118946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24106603A (ja) | 手持ち式電動バキューム | |
CN113907637A (zh) | 手持式清洁设备 | |
JP2021049008A (ja) | ブロワ | |
HK40000919B (zh) | 電池供電的真空吸塵器 | |
HK40000919A (zh) | 電池供電的真空吸塵器 | |
JP2005334322A (ja) | 電気掃除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