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01701U - 自行车齿盘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齿盘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001701U CN211001701U CN201921773641.5U CN201921773641U CN211001701U CN 211001701 U CN211001701 U CN 211001701U CN 201921773641 U CN201921773641 U CN 201921773641U CN 211001701 U CN211001701 U CN 2110017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ruding
- teeth
- lead
- leading
- outer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行车齿盘结构,包括:一本体,其外周圆上设有复数个齿;复数个第一凸出件与复数个第二凸出件,交替设置于该本体,并分别对应该些齿。每一个第一凸出件具有一第一身部,每一个第二凸出件具有一第二身部。该些第一凸出件的第一身部的高度大于该些第二凸出件的第二身部的高度。藉此,可提高该齿盘与炼条啮合的稳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自行车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齿盘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所示,习知的自行车炼条50是由复数对内板52与复数对外板54利用插销56交替枢接所组成。在每一对内板52与每一对外板54之间分别具有一空间58,60,供一齿盘的齿62嵌入,使该齿盘可带动该炼条50。显而易知的是,每一对内板52之间的空间58的宽度D1小于每一对外板54之间的空间60的宽度D2。
为了使该齿盘的齿62可顺利地与该炼条50结合,该些齿62的齿厚会小于该些内板52之间的空间58的宽度D1。换言之,该齿盘的齿62与该炼条50结合时,该些齿62与该些内板52之间会具有间隙。而由于该些外板54之间的空间60的宽度D2大于该些内板52之间的空间58的宽度D1,因此,该些齿62与该些外板54之间会具有更大的间隙。
这些间隙虽有利于让该齿盘的齿与该炼条结合,但是也同时容易让该齿盘的齿与该炼条分离。请参阅图2,在进行换档的动作时,炼条50会受到沿垂直于该炼条转动方向的力(图中箭头所示)。详而言之,当炼条50与后齿轮组的小齿轮(图未视)啮合时,炼条50会受到朝向外侧的力(朝向图示右方的箭头);而当炼条50与后齿轮组的大齿轮(图未视)啮合时,炼条50会受到朝向内侧的力(朝向图示左方的箭头)。当炼条50受到此一力时,如果此时自行车又处于激烈的骑行状态下,炼条50则会很容易与齿盘分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齿盘结构,其可降低在换档时齿盘与炼条分离的机会。
为达上述的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齿盘结构,包括:一本体,其外周圆上设有复数个齿;复数个第一凸出件,设置于该本体;每一个第一凸出件具有一第一导入部与一第一身部;该第一导入部连接于该第一身部,且该第一导入部比该第一身部接近该齿的外端;该第一导入部的高度由该第一导入部的外端往与该第一身部连接的一端逐渐加大,以及复数个第二凸出件,设置于该本体;每一个第二凸出件具有一第二导入部与一第二身部;该第二导入部连接于该第二身部,且该第二导入部比该第二身部接近该齿的外端;该第二导入部的高度由该第二导入部的外端往与该第二身部连接的一端逐渐加大;其中,该些第一凸出件与该些第二凸出件呈接替排列,且该些第一凸出件与该些第二凸出件分别对应该些齿;该些第一凸出件的第一身部的高度大于该些第二凸出件的第二身部的高度。
通过以上结构,可提高齿盘与炼条结合的稳定性,降低换档时炼条与齿盘脱离的机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知齿盘的示意图。
图2是习知齿盘与炼条结合时受到换档时的正向力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齿盘与曲柄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齿盘的内侧面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齿盘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齿盘的外侧面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齿盘与炼条结合的示意图。
图8类似图7,显示炼条受到向外的正向力的示意图。
图9类似图7,显示炼条受到向内的正向力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齿盘10以及一曲柄12。该曲柄12的一端连接于该齿盘10的中心。该齿盘10具有一本体18,其外周圆上设置有复数个齿20,与一炼条(图未视)啮合。每一齿20的外端具有一导入段22,该导入段22的高度由该齿20的外端往该齿盘10的中心方向逐渐增大。在此定义,该曲柄12连接该本体18的一侧定义为外侧面14,另一侧则定义为内侧面16。以上所述结构与习知齿盘相同,在此容不赘述。
请参阅图4与图5所示,该本体18上设置有复数个第一凸出件24与复数个第二凸出件26。该些第一凸出件24与该些第二凸出件26的总数与该些齿20的数量相同,该些第一凸出件24与该些第二凸出件26呈接替排列,且该些第一凸出件24与该些第二凸出件26分别对应一个齿20。该些第一凸出件24与该些第二凸出件26分别位于该内侧面16,并位于该些齿20的导入部22的后方。换言之,该些第一凸出件24与该些第二凸出件26的外端相距该些齿20的外端一预定距离。
每一个第一凸出件24具有一第一身部28以及一第一导入部30,连接该第一身部28的一端。该第一导入部30比该第一身部28更接近该齿20的外端。该第一导入部30的宽度与高度由该第一导入部30的外端往与该第一身部28连接的一端逐渐加大。该些第一身部28的宽度小于该齿20的宽度。每一个第二凸出件26,与该些第一凸出件24相似,具有一第二身部32以及一第二导入部34,连接该第二身部32的一端。该第二导入部34比该第二身部32更接近该齿20的外端。该第二导入部34的宽度与高度由该第二导入部34的外端往与该第二身部32连接的一端逐渐加大。该些第一凸出件24的第一身部28的高度大于该些第二凸出件26的第二身部32的高度。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该些第一凸出件24与该些第二凸出件26的制作手段是以冲压的方式,由该本体18的外侧面14加压,使该内侧面16凸出而形成该些第一凸出件24与该些第二凸出件26。因此,请参阅图6所示,在该本体18的外侧面14会形成若干凹部42,分别对应于该些第一凸出件24与该些第二凸出件26。
请参阅图7所示,当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齿盘10与一炼条36结合时,具有该第一凸出件24的齿20会嵌入二外板38之间的空间,而具有该第二凸出件26的齿20会嵌入二内板40之间的空间。在一般状况下,该些第一凸出件24的第一身部28的顶面与该些外板38的内侧面间具有极小的间距,而该些第二凸出件26的第二身部32的顶面与该些内板40的内侧面间具有极小的间距。
请参阅图8所示,当自行车换档至高速档时,也就是该炼条36与后齿轮组的小尺寸齿轮(图未视)啮合,此时该炼条36的张力是相对较小的状态,而且该炼条36会承受朝向该齿盘10外侧的正向力。该正向力会造成该些内板40压抵于该些第二凸出件26的第二身部32,该些外板38压抵于该些第一凸出件24的第一身部28。该炼条36有了该些第一凸出件24与该些第二凸出件26的支撑,使得该炼条36在变更至高速档时不易与该齿盘10分离。
请参阅图9所示,当自行车换档至低速档时,也就是该炼条36与后齿轮组的大尺寸齿轮(图未视)啮合,此时该炼条36的张力是相对较大的状态,而且该炼条36会承受朝向该齿盘10内侧的正向力。由于该齿盘10在该外侧面14上并无凸出件的设计,也就是该炼条36的内板40与外板38和该齿盘的外侧面之间仍保持一预定的间隙。所以,该些外板38会支撑在齿轮的外侧,使该些内板40不会与齿轮产生摩擦。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自行车齿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外周圆上设有复数个齿;
复数个第一凸出件,设置于该本体;每一个第一凸出件具有一第一导入部与一第一身部;该第一导入部连接于该第一身部,且该第一导入部比该第一身部接近该齿的外端;该第一导入部的高度由该第一导入部的外端往与该第一身部连接的一端逐渐加大,以及
复数个第二凸出件,设置于该本体;每一个第二凸出件具有一第二导入部与一第二身部;该第二导入部连接于该第二身部,且该第二导入部比该第二身部接近该齿的外端;该第二导入部的高度由该第二导入部的外端往与该第二身部连接的一端逐渐加大;
其中,该些第一凸出件与该些第二凸出件呈接替排列,且该些第一凸出件与该些第二凸出件分别对应该些齿;该些第一凸出件的第一身部的高度大于该些第二凸出件的第二身部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齿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凸出件与该些第二凸出件设置于该本体的内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齿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凸出件的第一导入部的外端与该些第二凸出件的第二导入部的外端分别与对应的该些齿的外端相距一预定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齿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每一个齿的外端具有一导入段,该些导入段的高度由该齿的外端往该本体的中心方向逐渐增大;该些第一凸出件与该些第二凸出件分别位于该些齿的导入段的后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齿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凸出件的第一身部的宽度小于该些齿的宽度;该些第二凸出件的第二身部的宽度小于该些齿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齿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凸出件的第一导入部的宽度由该第一导入部的外端往与该第一身部连接的一端逐渐加大;该第二凸出件的第二导入部的高度由该第二导入部的外端往与该第二身部连接的一端逐渐加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齿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位于该些第一凸出件与该些第二凸出件的另一侧,具有复数个凹部,分别对应于该些第一凸出件与该些第二凸出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73641.5U CN211001701U (zh) | 2019-10-22 | 2019-10-22 | 自行车齿盘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73641.5U CN211001701U (zh) | 2019-10-22 | 2019-10-22 | 自行车齿盘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001701U true CN211001701U (zh) | 2020-07-14 |
Family
ID=71469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773641.5U Active CN211001701U (zh) | 2019-10-22 | 2019-10-22 | 自行车齿盘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001701U (zh) |
-
2019
- 2019-10-22 CN CN201921773641.5U patent/CN2110017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05227B (zh) | 链环 | |
US20110081195A1 (en) | Connection unit of a chain | |
US7712298B1 (en) | Chain plate structure | |
TW201506282A (zh) | 鏈環 | |
CN109955997B (zh) | 单链轮 | |
EP3634845B1 (en) | Chainring | |
EP3348859B1 (en) | Chain | |
CN211001701U (zh) | 自行车齿盘结构 | |
TWI534038B (zh) |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 |
TWI705025B (zh) | 自行車齒盤結構 | |
CN210364245U (zh) | 自行车防掉链链轮 | |
TWM548130U (zh) | 齒盤結構 | |
CN105221661A (zh) | 一种带定位槽的不等节距链条 | |
EP2594472B1 (en) | Ratchet structure of a freewheel and a hub | |
TWI474951B (zh) | 快速變速鏈條及其外鏈片之構造 | |
TWI657009B (zh) | 鏈盤 | |
TWM460185U (zh) | 鏈條單元 | |
TWM447940U (zh) | 二元件式鏈條單元組及其鏈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