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01133U - 踏板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踏板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001133U CN211001133U CN201921855050.2U CN201921855050U CN211001133U CN 211001133 U CN211001133 U CN 211001133U CN 201921855050 U CN201921855050 U CN 201921855050U CN 211001133 U CN211001133 U CN 2110011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dal
- footboard
- frame structure
- opening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踏板装置和车辆。其中,踏板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上至少一侧设有开口;第一踏板组件,与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一踏板组件可由开口向外翻转展开或向框架结构内翻转收回;第二踏板组件,与框架结构滑动连接,且第二踏板组件可由开口向外伸出或向框架结构内收回。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优化连接结构,实现了滑动踏板与转动踏板的结合,可增大踏板装置的有效伸出长度,改善了使用舒适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同时减少了部件外露,可降低故障率,增强了踏板装置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踏板装置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领域常见的上车踏板的类型有固定式、翻转式、伸缩式等,但以上形式的上车踏板存在固定和连接稳定性差,使用不方便,占用空间,增大了车体宽度,容易与外界物体发生干涉等问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固定踏板与气动翻转踏板的组合式踏板装置,但该踏板装置中的固定踏板相对于车体的伸出量受限,且容易与人体或外界物体发生碰撞,使用舒适性差,同时,该踏板装置的驱动装置以及连杆结构外露,容易产生故障,影响踏板装置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踏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踏板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至少一侧设有开口;第一踏板组件,与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一踏板组件可由框架结构的一侧开口向外翻转展开或向框架结构内翻转收回;第二踏板组件,第二踏板组件与框架结构滑动连接,且第二踏板组件可由开口向外伸出或向框架结构内收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技术方案,踏板装置包括框架结构、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第一踏板组件与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二踏板组件与框架结构滑动连接,以通过框架结构对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提供支撑。框架结构的至少一侧设有开口,第一踏板组件可由开口向框架结构外翻转展开或由开口向框架结构内翻转收回,第二踏板组件可由开口向外滑动伸出或向框架结构内滑动收回,以在踏板装置使用时,通过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供人员踩踏,辅助上下车,特别是在踏板装置应用于消防车辆、工程车辆或机械时,可有效提高上下车的舒适性。同时,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分别采用转动和滑动的形式,仅在框架结构的高度范围内即可完成转换,使用结束后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可收回至框架结构内,占用的空间较少,特别是踏板装置装配于车辆上时,在使用状态时,增大了踏板装置相对于车体的伸出量,方便踩踏,在非使用状态时,踏板装置不会超出车辆的尺寸限制,且不会与外界物体发生干涉。另外,框架结构可对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的驱动装置以及连接部件形成保护,还起到防水防尘作用,有利于降低踏板组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踏板装置的可靠性更强。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的空间布置可以是第二踏板组件位于第一踏板组件上方,也可以是第一踏板组件设于第二踏板组件上方。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踏板装置可以应用于消防车、工程车、货车、客车等汽车,也可以应用于工程机械或轨道车辆。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踏板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踏板组件包括第一踏板和第一驱动装置,第一踏板与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踏板可转动连接,以驱动第一踏板由所开口向外翻转或向框架结构内收回;第二踏板组件,包括第二踏板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二踏板与框架结构滑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框架结构连接,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二踏板连接,以驱动第二踏板由开口向外伸出或向框架结构内收回。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踏板组件包括第一踏板和第一驱动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踏板与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踏板可转动连接,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踏板相对于框架结构进行转动,实现第一踏板由框架结构的开口向外翻转展开或向框架结构内翻转收回。第二踏板组件包括第二踏板和第二驱动装置,通过设置第二踏板与框架结构滑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框架结构连接,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二踏板连接,以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踏板滑动,实现第二踏板由框架结构的开口向外伸出或向框架结构内收回。本实用新型的踏板装置,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分别为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提供动力,无需人工操作,可节省上下车时间,方便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踏板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踏板,设于第二踏板下方,第三踏板与位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可转动连接;至少一个连接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踏板和第三踏板可转动连接,以通过第一踏板的转动时带动第三踏板同步转动,其中,第一踏板和第三踏板设于第二踏板下方,第一踏板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踏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踏板的转动半径,且第三踏板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踏板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三踏板的转动半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踏板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踏板和至少一个连接杆。第三踏板位于第二踏板下方,通过设置第三踏板与位于框架结构的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可转动连接,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踏板和第三踏板可转动连接,以在第一踏板转动时,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三踏板与第一踏板同步转动,使得第一踏板组件形成两级联动踏板结构,利用自锁气缸同时驱动第一踏板和第三踏板转动,一方面增加了踏板层级和数量,进一步提高了踏板装置的使用舒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自锁气缸的利用效率。其中,通过设置第二踏板位于第一踏板和第三踏板的上方,且第一踏板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踏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踏板的转动半径,第三踏板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踏板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三踏板的转动半径,以防止第一踏板以及第三踏板在转动过程中与第二踏板发生干涉,同时,可使得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在转动过程中的最大高度不超过框架结构的高度范围,而第二踏板仅由框架结构的开口向外滑动伸出或向内滑动收回,运动范围也不会超出框架结构的高度范围,从而可减少对框架结构外的空间占用,还有利于简化连接结构。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踏板与第三踏板的相对位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在第一踏板组件处于与展开位置时,第三踏板可以位于第一踏板上方,也可以位于第一踏板下方,均可实现本方案中的技术效果。在第三踏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三踏板还可以分别设于第一踏板的上方和下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踏板组件处于收回位置时,第三踏板与第一踏板处于不同的竖直平面内;其中,第一踏板位于第三踏板的下方,第一踏板组件处于展开位置且第二踏板组件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第二踏板、第三踏板及第一踏板位于开口外侧的部分,沿开口的方向上的尺寸由上至下依次增大;或,第一踏板位于第三踏板的上方,第一踏板组件处于展开位置且第二踏板组件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第二踏板、第一踏板及第三踏板位于开口外侧的部分,沿开口的方向上的尺寸由上至下依次增大。
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在第一踏板组件处于收回位置时,第三踏板与第一踏板处于不同竖直平面内,可避免第三踏板与第一踏板之间产生干涉,有利于第一踏板组件与第二踏板组件之间的空间布置,可提高空间利用率。当第一踏板位于第三踏板的下方时,第一踏板组件处于展开位置且第二踏板组件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第二踏板、第三踏板及第一踏板位于开口外侧的部分,沿开口的方向上的尺寸由上至下依次增大;或,当第一踏板位于第三踏板的上方时,第一踏板组件处于展开位置且第二踏板组件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第二踏板、第一踏板及第三踏板位于开口外侧的部分,沿开口的方向上的尺寸由上至下依次增大,使得踏板装置呈阶梯状结构,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人员通过踏板装置上下车时更加省力,同时降低里跨越层级时脚部与踏板之间产生碰撞的可能性,有利于增强使用舒适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框架结构至少包括位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以及与开口相对的后侧壁板,第一踏板和第三踏板分别与两个侧壁板可转动连接,第二踏板与两个侧壁板滑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框架结构至少包括位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以及与开口相对的后侧壁板,通过设置第一踏板和第三踏板与位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可转动连接,第二踏板与位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滑动连接,以使得第一踏板、第二踏板和第三踏板的运动轨迹朝向框架结构的开口。此外,通过位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和与开口相对的后侧壁板相连,可提高框架结构的承重能力,减少晃动,有利于增强踏板装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装置为自锁气缸,自锁气缸的缸筒与后侧壁板可转动连接,自锁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一踏板可转动地连接,自锁气缸与第一踏板之间呈预设角度,且自锁气缸可在活塞杆运动至极限位置时锁止;和/或第二驱动装置为伸缩气缸,伸缩气缸设于第二踏板背离开口的一端,且伸缩气缸沿第二踏板的滑动方向设置,伸缩气缸的缸筒与后侧壁板相连接,伸缩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二踏板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驱动装置为自锁气缸,自锁气缸的缸筒与框架结构的后侧壁板可转动连接,自锁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一踏板可转动地连接,以通过后侧壁板为自锁气缸提供支撑,并通过自锁气缸的活塞杆的伸缩运动驱动第一踏板转动。具体地,限定自锁气缸与第一踏板之间呈预设角度,且自锁气缸的轴线与第一踏板的转动轴线不相交,即自锁气缸的轴线与第一踏板的转动轴线直接形成有力臂,以使自锁气缸的活塞杆伸缩运动对第一踏板形成转矩,驱动第一踏板转动。其中,自锁气缸可在活塞杆运动至极限位置时锁止,以防止第一踏板产生晃动影响踩踏,也可放置第一踏板在收回位置时意外打开,与外界物体或人员发生碰撞,从而提高了踏板装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以理解,活塞杆的运动极限位置包括伸出极限位置和收缩极限位置。通过设置第二驱动装置为伸缩气缸,伸缩气缸设于第二踏板背离开口的一端,且第二气缸沿第二踏板的滑动方向设置,以使伸缩气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与第二踏板滑动方向一致,伸缩气缸的缸筒与框架结构的后侧壁板相连接,伸缩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二踏板相连接,以使伸缩气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方向与第一踏板的滑动方向保持一致,可提高传动效率,在满足第一踏板滑动所需的驱动力的前提下,伸缩气缸可采用相对更小的型号,有利于降低成本,还有利于优化连接方式,减少空间占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踏板组件还包括:限位销轴,限位销轴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相连接,限位孔,设于第二踏板沿限位销轴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上,限位孔沿第二踏板的滑动方向的尺寸不小于预设尺寸,其中,限位销轴的两端分别由对应设置的两个限位孔穿出,通过限位销轴与限位孔的配合实现对第二踏板的限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踏板组件还包括至限位销轴和限位孔,以对第二踏板的滑动进行限位。具体地,限位销轴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框架结构的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相连接,第二踏板沿限位线轴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上设有限位孔,限位销轴穿过对应设置的两个限位孔,使得第二踏板套设于限位销轴上;限位孔沿第二踏板的滑动方向的尺寸不小于预设尺寸,通过限位销轴与限位孔的配合限制第二踏板的滑动极限位置,限位孔沿第二踏板的滑动方向的尺寸大小限制第二踏板的滑动行程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销轴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限位孔的数量与限位销轴的数量相匹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踏板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部,设于与第一踏板相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壁板上,第一限位部与第一踏板对应设置,以在第一踏板向外翻转时,通过第一限位部对第一踏板进行限位;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限位部,设于与第三踏板相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壁板上,第二限位部与第三踏板对应设置,以在第三踏板向外翻转时,通过第二限位部对第三踏板进行限位;和/或至少一个第三限位部,设于与第三踏板相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壁板上,以在第三踏板向框架结构内侧收回时,通过第三限位部对第三踏板进行限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与第一踏板相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壁板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以在第一踏板向外翻转时,通过第一限位部与第一踏板相抵,限制第一踏板的转动极限位置,使第一踏板可以保持稳定,以便于踩踏使用。类似地,通过在与第三踏板相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壁板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以在第三踏板向外翻转时,通过第二限位部与第三踏板相抵,限制第三踏板的转动极限位置,使第二踏板保持稳定,以便于踩踏。通过在与第三踏板相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壁板上设有第三限位部,以在第三踏板向框架结构内翻转时,通过第三限位部与第三踏板相抵,限制第三踏板向框架结构内转动的极限位置,并通过连接杆限制第一踏板向框架结构内翻转的极限位置,以使第一踏板组件保持稳定,防止第三踏板和第一踏板向框架结构内翻转过度,产生相互碰撞。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采用柔性材料时,还可起到缓冲受力的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踏板装置还包括:位置检测装置,设于框架结构上,用于检测第一踏板组件的位置状态;控制器,与第一踏板组件、第二踏板组件以及位置检测装置电连接,控制器根据第一踏板组件的位置状态信号,控制第一踏板组件的转动,和/或控制第二踏板组件的伸缩;警报装置,与控制器电连接,在第一踏板组件和/或第二踏板组件的位置状态与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不匹配时,控制器控制警报装置发出警报提示。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框架结构上设有位置检测装置,以检测第一踏板组件和/或第二踏板组件的位置状态。通过设有与位置检测装置、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电连接的控制器,以根据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踏板组件的位置状态信号,确定当前第一踏板组件的实际位置,并控制第一踏板组件的转动量,使第一踏板组件转动至目标位置,和/或控制第二踏板组件的伸缩量,使第二踏板组件滑动至目标位置。通过设置警报装置,以在踏板装置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发出警报提示,提醒使用人员进行检查维修。具体地,控制器发出控制指令后,根据位置检测装置反馈的第一踏板组件和/或第二踏板组件的实际位置与控制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是否匹配,确定踏板装置是否出现异常,并在出现异常时控制警报装置发出警报提示。需要说明的是,位置检测装置可以是限位开关、角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或其他符合条件的检测装置。警报提示包括但不限于警报灯闪烁、蜂鸣器提醒、语音提醒。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至少一个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踏板装置,踏板装置连接于车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技术方案,车辆包括车体和至少一个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踏板装置。踏板装置连接于车体上,以便于辅助人员上下车辆。踏板装置可以装配于车体的驾驶室、货箱、乘员舱或车体上其他可供上下车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踏板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踏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踏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踏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踏板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踏板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踏板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框架结构,12左侧壁板,13右侧壁板,14后侧壁板,15连接板,2 第一踏板组件,21第一踏板,22自锁气缸,23第三踏板,24连接杆,251 第一连接座,252第二连接座,261第一限位块,262第二限位块,263第三限位块,271第一踏板转轴,272第三踏板转轴,3第二踏板组件,31第二踏板,311限位孔,32伸缩气缸,321伸缩气缸连接件,33限位销轴,4 限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踏板装置和车辆。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踏板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框架结构1、第一踏板组件2和第二踏板组件3。框架结构1整体为一侧设有开口的长方体结构,包括开口两侧的左侧壁板12、右侧壁板13,与开口相对的后侧壁板14,以及设于顶部的连接板15。第一踏板组件2和第二踏板组件3设于左侧壁板12与右侧壁板13之间。具体地,第一踏板组件2包括第一踏板21和与第一踏板 21相连接的自锁气缸22,第一踏板21与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可转动连接,自锁气缸22的缸筒与后侧壁板14可转动连接,自锁气缸22的活塞杆与第一踏板21上靠近转轴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通过自锁气缸22的活塞杆的伸缩驱动第一踏板21由框架结构1的开口向外翻转展开或向框架结构1内翻转收回。其中,自锁气缸22的活塞在杆伸出极限位置时,第一踏板21处于展开位置(如图1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一踏板21水平设置;活塞杆在收缩极限位置时,第一踏板21处于收回位置(如图2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一踏板21 垂直设置,自锁气缸22可在极限位置锁止。自锁气缸22与第一踏板21之间形成预设角度a,且自锁气缸22的轴线与第一踏板21的轴线不相交,预设角度a的角度范围为20度至140度,更进一步地,预设角度a的角度范围为30 度至120度。第二踏板组件3包括第二踏板31和与第二踏板31相连接的伸缩气缸32,第二踏板31位于第一踏板21上方,第二踏板31分别与左侧壁板12 和右侧壁板13滑动连接,且第二踏板31水平设置;伸缩气缸32设于第二踏板31背离框架结构1的开口一端,伸缩气缸32的缸筒与后侧壁板14相连接,伸缩气缸32的活塞杆与第二踏板31相连接,且伸缩气缸32的轴线沿水平设置,以通过伸缩气缸32的活塞杆的伸缩,驱动第二踏板31沿水平方向滑动,由框架结构1的开口向外伸出或向框架结构1内收回。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踏板21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踏板31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踏板21的转动半径,以在第一踏板21组件2处于收回位置时,即第一踏板21翻转至垂直状态时处于第二踏板31下方。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踏板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框架结构1、第一踏板组件2和第二踏板组件3。框架结构1整体为一侧设有开口的长方体结构,包括开口两侧的左侧壁板12、右侧壁板13,与开口相对的后侧壁板14,以及设于顶部的连接板15。第一踏板组件2和第二踏板组件3设于左侧壁板12与右侧壁板13之间。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踏板组件2包括第一踏板21、第三踏板23、连接杆24和自锁气缸22,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分别与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可转动连接,第三踏板23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一踏板21的转动轴线的上方;自锁气缸22的缸筒通过第一连接座251与后侧壁板14可转动连接,自锁气缸22的活塞杆通过第二连接座252与第一踏板21上靠近转轴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连接杆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踏板21上的第二连接座252和第三踏板23可转动连接,通过自锁气缸22的活塞杆的伸缩驱动第一踏板21转动,同时通过连接杆24带动第三踏板23随第一踏板21同步转动,实现第一踏板 21和第三踏板23同步由框架结构1的开口向外翻转展开或向框架结构1内翻转收回。其中,自锁气缸22的活塞在杆伸出极限位置时,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处于展开位置(如图4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 23水平设置;活塞杆在收缩极限位置时,第一踏板21处于收回位置(如图5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垂直设置,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分别位于不同垂直面,第三踏板23位于第一踏板21背离框架结构 1的开口的一侧,第一踏板21在水平方向上对框架结构1的开口形成遮挡。自锁气缸22与第一踏板21之间形成预设角度a,预设角度a的角度范围为20 度至140度,更进一步地,预设角度a的角度范围为30度至120度,自锁气缸22的轴线与第一踏板21的轴线不相交,且自锁气缸22可在极限位置形成锁止。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踏板21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踏板31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踏板21的转动半径,第三踏板23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踏板31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三踏板23的转动半径,以在第一踏板组件2处于收回位置时,即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翻转至垂直状态时处于第二踏板31下方。当第一踏板21位于第三踏板23的下方时,在第一踏板组件2处于展开位置,第二踏板组件3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第二踏板31、第三踏板23以及第一踏板21 处于框架结构1的开口外侧的部分,沿水平方向的尺寸依次增大,形成三级阶梯结构;若第一踏板21位于第三踏板23的上方时,在第一踏板组件2处于展开位置,第二踏板组件3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第二踏板31、第一踏板21以及第三踏板23处于框架结构1的开口外侧的部分,沿水平方向的尺寸依次增大,形成三级阶梯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踏板组件3包括第二踏板31和与第二踏板31 相连接的伸缩气缸32,第二踏板31位于第一踏板21上方,第二踏板31分别与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滑动连接,且第二踏板31水平设置;伸缩气缸 32设于第二踏板31背离框架结构1的开口一端,伸缩气缸32的缸筒与后侧壁板14相连接,伸缩气缸32的活塞杆通过伸缩气缸连接件321与第二踏板 31相连接,且伸缩气缸32的轴线沿水平设置,以通过伸缩气缸32的活塞杆的伸缩,驱动第二踏板31沿水平方向滑动,由框架结构1的开口向外伸出或向框架结构1内收回。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踏板21与第三踏板23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形式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形式,也可以是第三踏板23位于第一踏板21 的下方,第三踏板23通过连接杆24与第一踏板21可转动连接,并在自锁气缸22的驱动下,第三踏板23随第一踏板同步转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踏板装置,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如图6所示,第二踏板组件3还包括两个限位销轴33,设于框架结构1的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之间,且每个限位销轴33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固定连接,两个限位销轴33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第二踏板31上设有与限位销轴33对应的限位孔311,第二踏板31通过限位孔311套设于限位销轴33上。其中,限位孔311的截面为条形结构,且条形结构的长边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在伸缩气缸32驱动第二踏板31滑动时,通过条形结构的短边与限位销轴33相抵,对第二踏板31进行限位。限位孔311的长度的尺寸不小于预设尺寸,以满足第二踏板31的滑动行程。
进一步地,第一踏板组件2还包括第一限位块261、第二限位块262 和第三限位块263。如图6所示,第一限位块261、第二限位块262和第三限位块263的数量均为两个,分别设于框架结构1的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的内侧。具体地,第一限位块261与第一踏板21上靠近第一踏板转轴271的一端对应设置,以在第一踏板21翻转至展开位置时,通过第一限位块261与第一踏板21相抵,对第一踏板21的翻转进行限位。第二限位块262与第三踏板23上靠近第三踏板转轴272的一端对应设置,以在第三踏板23翻转至展开位置时,通过第二限位块262与第三踏板23相抵,对第三踏板23进行限位。第三限位块263位于第二限位块262的上方,并与第三踏板23上可向外翻转的一端对应设置,以在第三踏板23处于收回位置时,通过第三限位块263与第三踏板23相抵,对第三踏板23进行限位。其中,第一限位块261、第二限位块262和第三限位块263均为柔性材质,以起到缓冲受力的作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踏板装置,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如图 4所示,踏板装置还包括限位开关4、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和警报装置(图中未示出),且控制器分别与自锁气缸22、伸缩气缸32、限位开关4和警报装置电连接。限位开关4设于右侧壁板13的内侧,且位于第三踏板23与第二踏板31之间,限位开关4与第三踏板23对应设置,以在第三踏板23翻转至收回位置时,限位开关4的探头可与第三踏板23相接触,限位开关4通过检测探头所受到来自第三踏板23的压力值确定第三踏板23和第一踏板21的位置,并将该位置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该位置信号确定第三踏板23 和第一踏板21是否处于收回位置,进而对自锁气缸22和伸缩气缸32进行控制。在第三踏板23的位置状态与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不匹配时,确定踏板装置发生异常,控制器控制警报装置发出警报提醒,以提醒操作人员及时进行检查和维修。其中,警报提醒包括但不限于警报灯闪烁、蜂鸣器提醒、语音提醒。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踏板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框架结构1、第一踏板组件2、第二踏板组件3、限位开关4、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和警报装置 (图中未示出)。框架结构1整体为一侧设有开口的长方体结构,包括开口两侧的左侧壁板12、右侧壁板13,与开口相对的后侧壁板14,以及设于顶部的连接板15。第一踏板组件2和第二踏板组件3设于左侧壁板12与右侧壁板13 之间。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踏板组件2包括第一踏板21、第三踏板23、连接杆24和自锁气缸22,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分别与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可转动连接,第三踏板23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一踏板21的转动轴线的上方;自锁气缸22的缸筒通过第一连接座251与后侧壁板14可转动连接,自锁气缸22的活塞杆通过第二连接座252与第一踏板21上靠近转轴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连接杆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踏板21上的第二连接座252和第三踏板23可转动连接,通过自锁气缸22的活塞杆的伸缩驱动第一踏板21转动,同时通过连接杆24带动第三踏板23随第一踏板21同步转动,实现第一踏板 21和第三踏板23同步由框架结构1的开口向外翻转展开或向框架结构1内翻转收回。其中,自锁气缸22的活塞在杆伸出极限位置时,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处于展开位置(如图4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 23水平设置;活塞杆在收缩极限位置时,第一踏板21处于收回位置(如图5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垂直设置,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分别位于不同垂直面,第三踏板23位于第一踏板21背离框架结构 1的开口的一侧,第一踏板21在水平方向上对框架结构1的开口形成遮挡。自锁气缸22与第一踏板21之间形成预设角度a,预设角度a的角度范围为20 度至140度,更进一步地,预设角度a的角度范围为30度至120度,自锁气缸22的轴线与第一踏板21的轴线不相交,且自锁气缸22可在极限位置形成锁止。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踏板21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踏板31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踏板21的转动半径,第三踏板23的转动轴线至第二踏板31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三踏板23的转动半径,以在第一踏板组件2处于收回位置时,即第一踏板21和第三踏板23翻转至垂直状态时处于第二踏板31下方。在第一踏板组件2处于展开位置,第二踏板组件3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第二踏板31、第三踏板23以及第一踏板21处于框架结构1的开口外侧的部分,沿水平方向的尺寸依次增大,形成三级阶梯结构。
第一踏板组件2还包括第一限位块261、第二限位块262和第三限位块263。如图6所示,第一限位块261、第二限位块262和第三限位块263 的数量均为两个,分别设于框架结构1的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的内侧。具体地,第一限位块261与第一踏板21上靠近第一踏板转轴271的一端对应设置,以在第一踏板21翻转至展开位置时,通过第一限位块261与第一踏板21相抵,对第一踏板21的翻转进行限位。第二限位块262与第三踏板23上靠近第三踏板转轴272的一端对应设置,以在第三踏板23翻转至展开位置时,通过第二限位块262与第三踏板23相抵,对第三踏板 23进行限位。第三限位块263位于第二限位块262的上方,并与第三踏板 23上可向外翻转的一端对应设置,以在第三踏板23处于收回位置时,通过第三限位块263与第三踏板23相抵,对第三踏板23进行限位。其中,第一限位块261、第二限位块262和第三限位块263均为柔性材质,以起到缓冲受力的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踏板组件3包括第二踏板31和与第二踏板31 相连接的伸缩气缸32,第二踏板31位于第一踏板21上方,第二踏板31分别与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滑动连接,且第二踏板31水平设置;伸缩气缸 32设于第二踏板31背离框架结构1的开口一端,伸缩气缸32的缸筒与后侧壁板14相连接,伸缩气缸32的活塞杆通过伸缩气缸连接件321与第二踏板 31相连接,且伸缩气缸32的轴线沿水平设置,以通过伸缩气缸32的活塞杆的伸缩,驱动第二踏板31沿水平方向滑动,由框架结构1的开口向外伸出或向框架结构1内收回。如图6所示,第二踏板组件3还包括两个限位销轴33,设于框架结构1的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之间,且每个限位销轴33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壁板12和右侧壁板13固定连接,两个限位销轴33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第二踏板31上设有与限位销轴33对应的限位孔311,第二踏板31通过限位孔311套设于限位销轴33上。其中,限位孔311的截面为条形结构,且条形结构的长边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在伸缩气缸32驱动第二踏板31滑动时,通过条形结构的短边与限位销轴33相抵,对第二踏板31进行限位。限位孔311的长度的尺寸不小于预设尺寸,以满足第二踏板31的滑动行程。
控制器分别与自锁气缸22、伸缩气缸32、限位开关4和警报装置电连接。如图4所示,限位开关4设于右侧壁板13的内侧,且位于第三踏板23与第二踏板31之间,限位开关4与第三踏板23对应设置,以在第三踏板23翻转至收回位置时,限位开关4的探头可与第三踏板23相接触,限位开关4通过检测探头所受到来自第三踏板23的压力值确定第三踏板23和第一踏板21的位置,并将该位置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该位置信号确定第三踏板23和第一踏板21是否处于收回位置,进而对自锁气缸22和伸缩气缸32进行控制。在第三踏板23的位置状态与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不匹配时,确定踏板装置发生异常,控制器控制警报装置发出警报提醒,以提醒操作人员及时进行检查和维修。其中,警报提醒包括但不限于警报灯闪烁、蜂鸣器提醒、语音提醒。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至少一个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任一项中的踏板装置。踏板装置连接于车体上,以便于辅助人员上下车辆。踏板装置可以装配于车体的驾驶室、货箱、乘员舱或车体上其他可供上下车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包括但不限于货车、客车、消防车、工程车以及轨道车辆。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任一项的踏板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优化连接结构,实现了滑动踏板与转动踏板的结合,可增大踏板装置的有效伸出长度,改善了使用舒适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同时减少了部件外露,可降低故障率,增强了踏板装置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上至少一侧设有开口;
第一踏板组件,与所述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可由所述开口向外翻转展开或向所述框架结构内翻转收回;
第二踏板组件,与所述框架结构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踏板组件可由所述开口向外伸出或向所述框架结构内收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包括第一踏板和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踏板可转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踏板由所述开口向外翻转展开或向所述框架结构内翻转收回;
所述第二踏板组件,包括第二踏板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踏板与所述框架结构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框架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踏板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踏板由所述开口向外伸出或向所述框架结构内收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踏板组件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三踏板,所述第三踏板与所述框架结构可转动连接;
至少一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踏板和所述第三踏板可转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踏板的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三踏板同步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踏板和所述第三踏板设于所述第二踏板下方,所述第一踏板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踏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踏板的转动半径,且所述第三踏板的转动轴线至所述第二踏板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踏板的转动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处于收回位置时,所述第三踏板与所述第一踏板处于不同的竖直平面内;其中,
所述第一踏板位于所述第三踏板的下方,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处于展开位置且所述第二踏板组件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所述第二踏板、所述第三踏板及所述第一踏板位于所述开口外侧的部分,沿所述开口的方向上的尺寸由上至下依次增大;或,所述第一踏板位于所述第三踏板的上方,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处于展开位置且所述第二踏板组件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所述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及所述第三踏板位于所述开口外侧的部分,沿所述开口的方向上的尺寸由上至下依次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结构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以及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后侧壁板,所述第一踏板和所述第三踏板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壁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踏板与所述两个侧壁板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自锁气缸,所述自锁气缸的缸筒与所述后侧壁板可转动连接,所述自锁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踏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自锁气缸与所述第一踏板之间呈预设角度,且所述自锁气缸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踏板的转动轴线不相交,其中,所述自锁气缸可在所述活塞杆运动至极限位置时锁止;和/或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设于所述第二踏板背离所述开口的一端,且所述伸缩气缸沿所述第二踏板的滑动方向设置,所述伸缩气缸的缸筒与所述后侧壁板相连接,所述伸缩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踏板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踏板组件还包括:
限位销轴,所述限位销轴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两个侧壁板相连接,
限位孔,设于所述第二踏板沿所述限位销轴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上,所述限位孔沿所述第二踏板的滑动方向的尺寸不小于预设尺寸,
其中,所述限位销轴的两端分别由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限位孔穿出,通过所述限位销轴与所述限位孔的配合实现对所述第二踏板的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部,设于与所述第一踏板相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壁板上,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踏板对应设置,以在所述第一踏板向外翻转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对所述第一踏板进行限位;和/或
至少一个第二限位部,设于与所述第三踏板相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壁板上,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踏板对应设置,以在所述第三踏板向外翻转时,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对所述第三踏板进行限位;和/或
至少一个第三限位部,设于与所述第三踏板相连接的至少一个侧壁板上,以在所述第三踏板向所述框架结构内侧收回时,通过所述第三限位部对所述第三踏板进行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位置检测装置,设于所述框架结构上,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和/或第二踏板组件的位置状态;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踏板组件、所述第二踏板组件以及所述位置检测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踏板组件的位置状态信号,控制所述第一踏板组件的转动,和/或控制所述第二踏板组件的伸缩;
警报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在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踏板组件的位置状态与所述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对应的目标位置不匹配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警报装置发出警报提示。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至少一个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所述踏板装置连接于所述车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55050.2U CN211001133U (zh) | 2019-10-31 | 2019-10-31 | 踏板装置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55050.2U CN211001133U (zh) | 2019-10-31 | 2019-10-31 | 踏板装置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001133U true CN211001133U (zh) | 2020-07-14 |
Family
ID=71505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855050.2U Active CN211001133U (zh) | 2019-10-31 | 2019-10-31 | 踏板装置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00113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41374A (zh) * | 2019-10-31 | 2020-01-03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踏板装置和车辆 |
WO2022073114A1 (en) * | 2020-10-06 | 2022-04-14 | Unicell Limited | Vehicle step system |
-
2019
- 2019-10-31 CN CN201921855050.2U patent/CN21100113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41374A (zh) * | 2019-10-31 | 2020-01-03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踏板装置和车辆 |
WO2022073114A1 (en) * | 2020-10-06 | 2022-04-14 | Unicell Limited | Vehicle step system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001133U (zh) | 踏板装置和车辆 | |
US9090200B2 (en) | Tailgate | |
CN110641374A (zh) | 踏板装置和车辆 | |
BR102016020229A2 (pt) | construção de compartimento de armazenamento para um veículo utilitário e veículo utilitário | |
CN207000387U (zh) | 一种设有转弯保护装置的半挂车 | |
US769934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hared crumple zone | |
CN104827999A (zh) | 汽车碰撞防护装置 | |
CN107738643A (zh) | 一种带有前碰撞预警系统的安全可靠的新能源汽车 | |
CN105857134A (zh) | 一种安全座椅和具有该安全座椅的车辆 | |
CN107284385A (zh) | 一种设有转弯保护装置的半挂车 | |
CN109808631B (zh) | 一种人员智能逃生系统、汽车座椅及交通工具 | |
CN110194033A (zh) | 一种收放装置和爆胎生命保障系统 | |
CN211731226U (zh) | 一种踏板装置、乘员室及消防车 | |
WO2024153264A1 (zh) | 工程车辆、驾驶室碰撞检测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115031997B (zh) | 一种降低整车侧面柱碰乘员伤害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8313002A (zh) | 一种基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舱盖系统 | |
CN114083943B (zh) | 一种可调节的隐藏式车架拖车钩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8973803B (zh) | 汽车侧向碰撞乘员保护安全座椅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4929340U (zh) | 一种带翻转踏板的agv | |
CN210941451U (zh) | 汽车侧向碰撞乘员保护安全座椅 | |
CN203739818U (zh) | 一种伸缩式吸能备胎机构 | |
CN212098659U (zh) | 自动收放登舱梯 | |
CN210822026U (zh) | 一种车载发光警示支架 | |
CN114954340A (zh) |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车辆座椅组件及车辆 | |
CN215706007U (zh) | 一种翻转梯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