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0987756U - 鱼缸净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鱼缸净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87756U
CN210987756U CN201922035744.8U CN201922035744U CN210987756U CN 210987756 U CN210987756 U CN 210987756U CN 201922035744 U CN201922035744 U CN 201922035744U CN 210987756 U CN210987756 U CN 2109877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inlet
pipe
containe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3574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泽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03574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877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877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877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缸净化系统,适用于所有鱼类的鱼缸养殖水体循环系统,包括沉淀过滤器、浮游过滤器、培菌器、水质调控器、自吸泵及管路,该鱼缸净化系统无需人工清洗滤筒、换水、定期更换滤材,能够让无经验的人简单又轻松的养好鱼,无需花费长时间维护鱼缸的水质,让更多人拥有养鱼的乐趣。

Description

鱼缸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缸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缸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鱼缸又称为水族箱、水族漕、鱼池等,现有鱼缸的水环境均为内循环系统,具体为通过过滤装置使鱼的粪便和垃圾吸附在过滤装置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鱼缸水质污染的问题。
目前市场已有的鱼缸过滤装置,主要分为4大类,分别是顶滤(滴流过滤)、侧滤(背滤)、底滤和过滤桶,这4类过滤主要的功能都是通过:过滤棉隔绝鱼粪使水体变得清澈,再通过大量的陶瓷环(细菌屋)培育硝化细菌将鱼粪降解的氨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硝酸盐,最后通过周期性的更换水量,稀释水体的有毒元素,来维持水体的平衡。
对养鱼的人来说,现有技术中最大的痛点是:需要定期的清洗过滤棉或更换过滤棉以减少鱼粪降解的氨,否则就需要更多或更庞大的硝化系统来平衡水体,过滤棉的作用是隔离鱼粪并不会及时分解鱼粪。
另一个痛点就是需要定期换水,来稀释鱼粪整体带来的毒素,从而平衡水体的温度、pH值等。
每天洗棉和定期换水对繁忙的都市人难以实现,一旦水体出现较大波动就很容易造成鱼类死亡,要坚持需要占用太多精力,令很多养鱼爱好者望而却步,想说爱鱼不容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鱼缸净化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鱼缸净化系统,包括沉淀过滤器、浮游过滤器、培菌器、水质调控器、自吸泵及管路;
所述管路包括A管、B管、C管、D管、E管、出水管、一号三通阀及二号三通阀;
所述沉淀过滤器包括沉淀容器和滤筒,所述沉淀容器顶部具有原水进水口、补水口及进出水口,所述原水进水口通过A管与鱼缸连通,所述补水口的水源来自于外接水源,所述滤筒固设于沉淀容器内的顶部,该滤筒与进出水口连通,所述沉淀容器底部具有集渣区,所述集渣区设有外排渣组件;
所述浮游过滤器包括精滤容器、第一隔网、第二隔网及微粒滤珠,所述第一隔网和第二隔网由上至下依次设于精滤容器内,并将精滤容器由上至下依次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微粒滤珠漂浮于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一区域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区域顶部设有反冲洗口,所述第三区域底部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排污口;
所述自吸泵进水端与一号三通阀的出水端连通,出水端与二号三通阀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一号三通阀的第一进水端通过B管与A管连通,所述一号三通阀的第二进水端通过C管与进出水口连通,所述二号三通阀的第一出水端通过 D管与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二号三通阀的第二出水端通过E管与反冲洗口、进出水口连通;
所述培菌器的进水端与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培菌器的出水端与所述水质调控器连通;
所述水质调控器包括调控容器和设于调控容器内的杀菌灯、加热器,所述调控容器底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的进水端与培菌器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出水端连接有伸入调控容器中部的第一分流器,所述第二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缸净化系统,过滤鱼缸内的杂质时,鱼缸内的水通过A 管从原水进水口进入沉淀容器内,在滤筒的阻挡作用下,较大颗粒的鱼粪不断沉积在集渣区,沉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外排渣组件排出,经滤筒过滤后的水经C管、一号三通阀、自吸泵、二号三通阀、D管、第一进水口进入精滤容器的第三区域内,第三区域内的微粒滤珠受水体向上流动的水压压成一块能拦截所有残渣的滤材,经微粒滤珠过滤后,水体进入培菌器培养出一定浓度的硝化细菌后,进入水质调控器进行调温、杀菌,之后回流至鱼缸内。
当鱼缸内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外接水源通过补水口进入沉淀容器内,同样经过沉淀过滤、微粒滤珠过滤、培菌器培菌、水质调控器调节后进入鱼缸内;
当过滤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切换一号三通阀和二号三通阀,鱼缸内的水体通过A管、B管、一号三通阀进入自吸泵,经自吸泵增压后,部分水体通过E 管、反冲洗口进入精滤容器内对微粒滤珠进行冲洗,冲洗后的污水通过第一排污口排出,同时经自吸泵增压后,部分水体通过E管、进出水口进入滤筒后对滤筒进行反冲洗,冲洗后的污水、杂质通过外排渣组件排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缸净化系统,适用于所有鱼类的鱼缸养殖水体循环系统,其无需人工清洗滤筒、换水、定期更换滤材,能够让无经验的人简单又轻松的养好鱼,无需花费长时间维护鱼缸的水质,让更多人拥有养鱼的乐趣。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缸净化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培菌器包括第一培菌器、第二培菌器和输氧装置;
所述第一培菌器包括封闭容器A、第三隔网及细粒浮珠,所述第三隔网水平设于精滤容器内,该第三隔网上方形成第四区域、下方形成第五区域,所述细粒浮珠漂浮在第四区域内,所述第四区域具有第一排气孔及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四区域底部设有第三出水口和第二排污口;
所述第二培菌器包括封闭容器B和漂浮在封闭容器B内的化纤毛球,所述封闭容器B顶部具有第二排气口和第四进水口,所述封闭容器B底部设有第四出水口和第三排污口,所述第四进水口与第三出水口连通,所述第四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连通;
所述输氧装置包括制氧机、第一雾化器和第二雾化器,所述第一雾化器伸入封闭容器A内的底部,所述第二雾化器伸入封闭容器B,所述制氧机分别通过输气管向第一雾化器和第二雾化器供氧,每条输气管均设有在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沉淀过滤器还包括滤筒清洗刷,所述滤筒呈圆柱形结构,所述滤筒清洗刷包括轴承、贴壁毛刷及旋叶,所述轴承为两个且可转动设于滤筒两端,所述贴壁毛刷贴于滤筒的外表面,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的相对面连接,所述旋叶固设于轴承上且与原水进水口对准。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滤筒下端设有伞面状的水流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管路还包括汇流管,所述汇流管分别与出水管、外排渣组件、第一排污口、第二排污口、第三排污口连通,所述汇流管上设置有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隔网为生化棉隔板,所述生化棉隔板上方设置有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的梳流板,所述第一进水口连接有第二分流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三出水口连接有汇流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还包括电控切换控制器,所述一号三通阀、二号三通阀均为电动阀且与电控切换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调控容器具有第三排气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口连通,所述调控容器内设有排气浮球,所述排气浮球出气端与第三排气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调控容器还装设有温控探头、DTS探头、PH 值探头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鱼缸净化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沉淀过滤器与浮游过滤器相关部分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水质调控器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培菌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
1、沉淀过滤器;11、沉淀容器;111、原水进水口;112、补水口;113、进出水口;12、滤筒;13、集渣区;14、外排渣组件;151、轴承;152、贴壁毛刷;153、旋叶;16、水流挡板;
2、浮游过滤器;21、精滤容器;211、第一出水口;212、反冲洗口;213、第一进水口;214、第一排污口;22、第一隔网;23、第二隔网;24、微粒滤珠; 25、梳流板;26、第二分流器;
3、第一培菌器;31、封闭容器A;311、第一排气孔;312、第三进水口; 313、第三出水口;314、第二排污口;32、第三隔网;33、细粒浮珠;34、汇流器;35、滤网;
4、第一培菌器;41、封闭容器B;411、第二排气口;412、第四进水口; 413、第四出水口;414、第三排污口;42、化纤毛球;
5、水质调控器;51、调控容器;511、第二进水口;512、第二出水口;513、第三排气口;514、进气口;52、杀菌灯;53、加热器;54、第一分流器;55、排气浮球;56、温控探头;57、DTS探头;58、PH值探头;
6、自吸泵;
701、A管;702、B管;703、C管;704、D管;705、E管;707、出水管; 708、汇流管;
711、一号三通阀;712、二号三通阀;713、第一电动阀;714、第二电动阀;
81、制氧机;82、第一雾化器;83、第二雾化器;84、输气管;85、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鱼缸净化系统,包括沉淀过滤器1、浮游过滤器2、培菌器、水质调控器5、自吸泵6、管路及电控切换控制器;
其中,管路包括A管701、B管702、C管703、D管704、E管705、出水管707、汇流管708、一号三通阀711及二号三通阀712及一些未命名的管路。
如图1所示,沉淀过滤器1包括沉淀容器11和滤筒12,所述沉淀容器11 顶部具有原水进水口111、补水口112及进出水口113,所述原水进水口111通过A管701与鱼缸连通,所述补水口112的水源来自于外接水源,所述滤筒12 固设于沉淀容器11内的顶部,该滤筒12与进出水口113连通,所述沉淀容器11底部具有集渣区13,所述集渣区13设有外排渣组件14;
具体地,所述滤筒12包括圆柱形的框架和铺设在框架外侧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孔径为1.5mm-2mm,这样进入沉淀容器11水体中大于2mm的杂质慢慢沉淀并集中至集渣区13,当集渣区13的杂质积累一定量或一定时间后,开启外排渣组件14将杂质排出。
具体地,沉淀过滤器1还包括滤筒清洗刷,滤筒清洗刷包括轴承151、贴壁毛刷152及旋叶153,轴承151为两个且可转动设于滤筒12两端,贴壁毛刷152 贴于滤筒12的外表面,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151的相对面连接,旋叶153 固设于轴承151上且与原水进水口111对准。
在本实施例中,外排渣组件14排渣时,势必将部分水体排出沉淀容器11,此时可通过补水口112外接水源进行补水,以保证鱼缸内的水位满足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集渣区13设计成圆锥形结构,以利于集渣。
在本实施例中,原水进水口111输出的水体冲击旋叶153转动,旋叶153 转动带动贴壁毛刷152不断刮除滤筒12表面的杂质,时刻保证滤筒12表面洁净,以提高滤筒12除渣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进入沉淀容器11内的水体对集渣区13造成扰动,优选地,滤筒12下端设有伞面状的水流挡板16,水流挡板16与沉淀容器11内壁之间形成过流间隙。
如图1所示,浮游过滤器2包括精滤容器21、第一隔网22、第二隔网23 及微粒滤珠24,所述第一隔网22和第二隔网23由上至下依次设于精滤容器21 内,并将精滤容器21由上至下依次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微粒滤珠24漂浮于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一区域设有第一出水口211,所述第二区域顶部设有反冲洗口212,所述第三区域底部设有第一进水口213和第一排污口214;
具体地,第一隔网22为生化棉隔板,生化棉隔板上方设置有与第一出水口 211连通的梳流板25,所述第一进水口213连接有第二分流器26,所述微粒滤珠24的粒径为1mm,利用水体向上流动的水压,使微粒滤珠24集中,以阻挡小于2mm的沉淀物和漂浮物。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隔网23为不锈钢网,反冲洗过程中,其可阻挡微粒滤珠24通过第一排污口214排出。
如图1所示,自吸泵6进水端与一号三通阀711的出水端连通,出水端与二号三通阀712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一号三通阀711的第一进水端通过B管702 与A管701连通,所述一号三通阀711的第二进水端通过C管703与进出水口 113连通,所述二号三通阀712的第一出水端通过D管704与第一进水口213 连通,所述二号三通阀712的第二出水端通过E管705与反冲洗口212、进出水口113连通;
过滤鱼缸内的杂质时,鱼缸内的水通过A管701从原水进水口111进入沉淀容器11,在滤筒12的阻挡作用下,较大颗粒的鱼粪不断沉积集渣区13内,沉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外排渣组件14排出,经滤筒12过滤后的水经C管 703、一号三通阀711、自吸泵6、二号三通阀712、D管704、第一进水口213 进入精滤容器21的第三区域内,微粒滤珠24受水体向上流动的水压压成一块能拦截所有残渣的滤材,经微粒滤珠24过滤后,水体进入培菌器培养出一定浓度的硝化细菌后,进入水质调控器进行调温、杀菌,之后回流至鱼缸内。
当鱼缸内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外接水源通过补水口112进入沉淀容器内,同样经过沉淀过滤、微粒滤珠24过滤、培菌器培菌、水质调控器5调节后进入鱼缸内;
当过滤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切换一号三通阀711和二号三通阀712,使鱼缸内的水体通过A管701、B管702、一号三通阀711进入自吸泵6,经自吸泵 6增压后,部分水体通过E管705、反冲洗口212进入精滤容器21内对微粒滤珠24进行冲洗,冲洗后的污水通过第一排污口214排出,同时经自吸泵6增压后,部分水体通过E管705、进出水口113进入滤筒12后对滤筒12进行反冲洗,冲洗后的污水、杂质通过外排渣组件14排出。
所述培菌器的进水端与第一出水口211连通,所述培菌器的出水端与所述水质调控器5连通;
所述水质调控器5包括调控容器51和设于调控容器51内的杀菌灯52、加热器53,所述调控容器51底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进水口511和第二出水口512,所述第二进水口511的进水端与培菌器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 511的出水端连接有伸入调控容器51中部的第一分流器54,所述第二出水口512 连接有出水管707。
如图3所示,培菌器包括第一培菌器3、第二培菌器4和输氧装置;
其中,第一培菌器3包括封闭容器A31、第三隔网32及细粒浮珠33,所述第三隔网32水平设于精滤容器21内,该第三隔网32上方形成第四区域、下方形成第五区域,所述细粒浮珠33漂浮在第四区域内,所述第四区域具有第一排气孔311及第三进水口312,所述第三进水口312与第一出水口211连通,所述第四区域底部设有第三出水口313和第二排污口314;
所述第二培菌器4包括封闭容器B41和漂浮在封闭容器B41内的化纤毛球 42,所述封闭容器B41顶部具有第二排气口411和第四进水口412,所述封闭容器B41底部设有第四出水口413和第三排污口414,所述第四进水口412与第三出水口313连通,所述第四出水口413与第二进水口511连通;
所述输氧装置包括制氧机81、第一雾化器82和第二雾化器83,所述第一雾化器82伸入封闭容器A31内的底部,所述第二雾化器83伸入封闭容器A31 内的底部,所述制氧机81分别通过输气管84向第一雾化器82和第二雾化器83 供氧,每条输气管84均设有在单向阀85。
在第一培菌器3中,细粒浮珠33的粒径优选2mm-4mm,细粒浮珠33利用水体向下的冲击下和第一雾化器82输出氧气向上的驱动力,使细粒浮珠33在高氧的情况下不停的翻滚,能培育出同等密度陶瓷环20倍的硝化细菌。
在第二培菌器4中,化纤毛球42利用水体向下的冲击下和第二雾化器83 输出氧气向上的驱动力,使化纤毛球42不断翻滚培育更高浓度的硝化细菌。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汇流管708分别与出水管707、外排渣组件14、第一排污口214、第二排污口314、第三排污口414连通,所述汇流管708上设置有控制阀。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阀为多个,且可分别控制外排渣组件14、第一排污口 214、第二排污口314、第三排污口414及出水管707排水。
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三出水口313连接有汇流器34,所述汇流器34可将第五区域中的水汇流。
所述一号三通阀711、二号三通阀712均为电动阀且与电控切换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控切换控制器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切换器即可,在本实施中,所述调控容器51还装设有温控探头56、DTS探头57、PH值探头58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温控探头56、DTS探头57、PH值探头58、杀菌灯52、加热器53均与电控切换控制器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进水口312和第一出水口211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713,所述汇流管708上装设有第二电动阀714,所述第一电动阀713和第二电动阀714与电控切换控制器电连接。
通过电控设备获取的数据多条件判断并控制一号三通阀711、二号三通阀 712、第一电动阀713、第二电动阀714同时工作来切换水流的回路,达到自动清洗与自动排放污水作用。
在本实施中,所述调控容器51具有第三排气口513和进气口514,所述进气口514与第一排气孔311、第二排气口411连通,所述调控容器51内设有排气浮球55,所述排气浮球55出气端与第三排气口513连通,将封闭容器A31 和封闭容器B41多余的氧气输送至调控容器51内,可进一步对水体进行增氧。
本实施例提供的鱼缸净化系统,适用于所有鱼类的鱼缸养殖水体循环系统,其具有如下优点:
1、能定时自动清洗滤筒、微粒滤珠,并且排放2~3L污水,从污染源头优先解决氨的产生,最大程度减轻硝化系统的负担,无需庞大面积创造硝化系统,也避免了人工定时清洗滤筒、更换水体。
2、能自动补充更换的水量,稳定的新水有利于水生物的新陈代谢,新水补充进鱼缸必须通过过滤系统,最后经过水质调控器进入鱼缸,避免了新水自带的杂质、氯、其他细菌等有害物质进入鱼缸,并把新水调节到主缸一样的水温,新水是缓慢加入的,期间无需人员看管,到达指定水位将停止补水,这样科学的换水方式能长年维持水质的稳定,不会出现因水质波动、温度波动造成鱼类的伤害以及死亡。
3、拥有稳定的排污及稳定的换水量,就不再需要庞大的体积来建立硝化系统,也能用最小的空间培育出高密度的硝化菌系统,并且不再因养殖密度过高而导致硝化系统崩溃。
综上所述,本申请能够让人解放双手回归到以观赏为目的的初心养鱼,也减少了养鱼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让零经验、忙绿的都市人也能拥有养鱼的乐趣。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过滤器(1)、浮游过滤器(2)、培菌器、水质调控器(5)、自吸泵(6)及管路;
所述管路包括A管(701)、B管(702)、C管(703)、D管(704)、E管(705)、出水管(707)、一号三通阀(711)及二号三通阀(712);
所述沉淀过滤器(1)包括沉淀容器(11)和滤筒(12),所述沉淀容器(11)顶部具有原水进水口(111)、补水口(112)及进出水口(113),所述原水进水口(111)通过A管(701)与鱼缸连通,所述补水口(112)的水源来自于外接水源,所述滤筒(12)固设于沉淀容器(11)内的顶部,该滤筒(12)与进出水口(113)连通,所述沉淀容器(11)底部具有集渣区(13),所述集渣区(13)设有外排渣组件(14);
所述浮游过滤器(2)包括精滤容器(21)、第一隔网(22)、第二隔网(23)及微粒滤珠(24),所述第一隔网(22)和第二隔网(23)由上至下依次设于精滤容器(21)内,并将精滤容器(21)由上至下依次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微粒滤珠(24)漂浮于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一区域设有第一出水口(211),所述第二区域顶部设有反冲洗口(212),所述第三区域底部设有第一进水口(213)和第一排污口(214);
所述自吸泵(6)进水端与一号三通阀(711)的出水端连通,所述自吸泵(6)出水端与二号三通阀(712)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一号三通阀(711)的第一进水端通过B管(702)与A管(701)连通,所述一号三通阀(711)的第二进水端通过C管(703)与进出水口(113)连通,所述二号三通阀(712)的第一出水端通过D管(704)与第一进水口(213)连通,所述二号三通阀(712)的第二出水端通过E管(705)与反冲洗口(212)、进出水口(113)连通;
所述培菌器的进水端与第一出水口(211)连通,所述培菌器的出水端与所述水质调控器(5)连通;
所述水质调控器(5)包括调控容器(51)和设于调控容器(51)内的杀菌灯(52)、加热器(53),所述调控容器(51)底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进水口(511)和第二出水口(512),所述第二进水口(511)的进水端与培菌器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511)的出水端连接有伸入调控容器(51)中部的第一分流器(54),所述第二出水口(512)连接有出水管(70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菌器包括第一培菌器(3)、第二培菌器(4)和输氧装置;
所述第一培菌器(3)包括封闭容器A(31)、第三隔网(32)及细粒浮珠(33),所述第三隔网(32)水平设于精滤容器(21)内,该第三隔网(32)上方形成第四区域、下方形成第五区域,所述细粒浮珠(33)漂浮在第四区域内,所述第四区域具有第一排气孔(311)及第三进水口(312),所述第三进水口(312)与第一出水口(211)连通,所述第四区域底部设有第三出水口(313)和第二排污口(314);
所述第二培菌器(4)包括封闭容器B(41)和漂浮在封闭容器B(41)内的化纤毛球(42),所述封闭容器B(41)顶部具有第二排气口(411)和第四进水口(412),所述封闭容器B(41)底部设有第四出水口(413)和第三排污口(414),所述第四进水口(412)与第三出水口(313)连通,所述第四出水口(413)与第二进水口(511)连通;
所述输氧装置包括制氧机(81)、第一雾化器(82)和第二雾化器(83),所述第一雾化器(82)伸入封闭容器A(31)内的底部,所述第二雾化器(83)伸入封闭容器B(41)内的底部,所述制氧机(81)分别通过输气管(84)向第一雾化器(82)和第二雾化器(83)供氧,每条输气管(84)均设有在单向阀(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过滤器(1)还包括滤筒清洗刷,所述滤筒(12)呈圆柱形结构,所述滤筒清洗刷包括轴承(151)、贴壁毛刷(152)及旋叶(153),所述轴承(151)为两个且可转动设于滤筒(12)的两端,所述贴壁毛刷(152)贴于滤筒(12)的外表面,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151)的相对面连接,所述旋叶(153)固设于轴承(151)上且与原水进水口(111)对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12)下端设有伞面状的水流挡板(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还包括汇流管(708),所述汇流管(708)分别与出水管(707)、外排渣组件(14)、第一排污口(214)、第二排污口(314)、第三排污口(414)连通,所述汇流管(708)上设置有控制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网(22)为生化棉隔板,所述生化棉隔板上方设置有与第一出水口(211)连通的梳流板(25),所述第一进水口(213)连接有第二分流器(26)。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水口(313)连接有汇流器(3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切换控制器,所述一号三通阀(711)、二号三通阀(712)均为电动阀且与电控切换控制器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容器(51)具有第三排气口(513)和进气口(514),所述进气口(514)与第一排气孔(311)、第二排气口(411)连通,所述调控容器(51)内设有排气浮球(55),所述排气浮球(55)出气端与第三排气口(513)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鱼缸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容器(51)还装设有温控探头(56)、DTS探头(57)、PH值探头(58)中的至少一种。
CN201922035744.8U 2019-11-22 2019-11-22 鱼缸净化系统 Active CN2109877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5744.8U CN210987756U (zh) 2019-11-22 2019-11-22 鱼缸净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5744.8U CN210987756U (zh) 2019-11-22 2019-11-22 鱼缸净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87756U true CN210987756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96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35744.8U Active CN210987756U (zh) 2019-11-22 2019-11-22 鱼缸净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877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1062A (zh) * 2021-01-22 2021-03-12 广州澳朗斯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鱼类养殖循环优化系统及工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1062A (zh) * 2021-01-22 2021-03-12 广州澳朗斯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鱼类养殖循环优化系统及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14397U (zh) 一种节能庭院锦鲤池
CN108739617B (zh) 一种鲟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供水系统
CN108552108A (zh) 一种水产养殖的多级过滤净化水循环系统
CN210642037U (zh) 鱼池过滤器
CN208924991U (zh) 一种虾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01008306Y (zh) 大规模鱼缸养殖水循环系统
CN210987756U (zh) 鱼缸净化系统
CN210094377U (zh) 一种循环换水净化水体的鱼养殖池
CN207444009U (zh) 一种低能耗封闭循环鱼草共生系统
CN208402918U (zh) 一种基于模拟自然水流环境鱼池的二次利用系统
CN109392815A (zh) 鱼池净化装置
CN219679532U (zh) 一种基于自循环水处理的设施化水产养殖系统
CN211657189U (zh) 一种甲鱼生态养殖水池
CN205213874U (zh) 高原地区冷水性鱼类苗种培育系统
CN215224027U (zh) 一种智能鱼池固液分离生化一体机
CN217377655U (zh) 高位池养殖尾水处理循环系统
CN213475716U (zh) 一种用于鲈鱼养殖的尾水处理装置
CN212770055U (zh) 一种养殖尾水生化处理系统
CN209995159U (zh) 循环水养殖装置
CN202738635U (zh) 一种投喂丰年虾的斑马鱼养殖系统水处理装置
CN210094382U (zh) 一种水产品循环水培养实验室养殖装置
CN107216000A (zh) 一种养殖水一体化净水系统
CN208425406U (zh) 一种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22445676U (zh) 一种水产养殖循环水系统
CN222621938U (zh) 一种室外循环养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