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82875U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82875U CN210982875U CN201921961124.0U CN201921961124U CN210982875U CN 210982875 U CN210982875 U CN 210982875U CN 201921961124 U CN201921961124 U CN 201921961124U CN 210982875 U CN210982875 U CN 2109828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ntral axis
- imaging lens
- valley point
- lens barrel
- object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一种塑胶镜筒,环绕一中心轴,塑胶镜筒包含一物侧部以及一管状部,其中管状部连接于物侧部并往像侧延伸。物侧部包含一物侧开孔以及一反斜结构。物侧开孔为塑胶镜筒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环绕物侧开孔并包含一反斜面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反斜面由物侧开孔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设置于反斜面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往远离中心轴凹陷。借此,可有效控制大角度非成像光线的路径。本揭示内容还关于一种包含上述塑胶镜筒的成像镜头以及包含上述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塑胶镜筒以及成像镜头,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塑胶镜筒以及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成像镜头模块除了在光学设计上的品质提升外,在制造组装精密度也需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塑胶镜筒、成像镜头以及电子装置,通过于塑胶镜筒的物侧配置反斜面以及环状凹形结构,可有效控制大角度非成像光线的路径。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塑胶镜筒,环绕一中心轴,塑胶镜筒包含一物侧部以及一管状部,其中管状部连接于物侧部并往像侧延伸。物侧部包含一物侧开孔以及一反斜结构。物侧开孔为塑胶镜筒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环绕物侧开孔并包含一反斜面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其中反斜面由物侧开孔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设置于反斜面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往远离中心轴凹陷,环状凹形结构通过中心轴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以及二凹形终端,二凹形终端分别设置在谷点的物侧与像侧。谷点位于环状凹形结构中最远离中心轴的位置。谷点与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2,物侧开孔的孔径为ψ,其满足下列条件:0.05<a1/a2<0.95;以及0.9mm<ψ<3.2mm。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镜筒,其中塑胶镜筒为由射出成型制成的黑色塑胶镜筒,且塑胶镜筒包含至少二注料痕。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镜筒,其中反斜结构与中心轴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5度<θ<45度。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镜筒,其中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N≤15。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1≤N≤10。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镜筒,其中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二,且环状凹形结构中最靠近物侧开孔的环状凹形结构者,谷点离中心轴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离中心轴的距离为d,并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其满足下列条件:0.0%<EDR<5.0%,其中EDR=[(D-d)/D]×100%。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镜筒,其中二凹形终端中,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比位于谷点的物侧的凹形终端远离中心轴。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镜筒,其中谷点与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2,其满足下列条件:0.10<a1/a2<0.75。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10<a1/a2<0.50。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镜筒,其中物侧开孔的孔径为ψ,其满足下列条件:1.4mm<ψ<2.8mm。
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镜筒以及一成像透镜组,其中成像透镜组设置于塑胶镜筒内。
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镜筒、一遮光片以及一成像透镜组。塑胶镜筒环绕中心轴,并包含一物侧部以及一管状部,其中管状部连接于物侧部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物侧部包含一物侧开孔、一反斜结构以及一组装面,其中物侧开孔为塑胶镜筒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环绕物侧开孔并包含一反斜面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反斜面由物侧开孔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设置于反斜面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往远离中心轴凹陷。环状凹形结构通过中心轴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以及二凹形终端,二凹形终端分别设置在谷点的物侧与像侧,组装面环绕反斜面并朝向像侧。遮光片连接于组装面,且具有一开孔,开孔对应物侧开孔。成像透镜组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具有一光轴,光轴与中心轴同轴。谷点位于环状凹形结构中最远离中心轴的位置。谷点与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2,遮光片与物侧开孔沿中心轴的距离为L,其满足下列条件:0.05<a1/a2<0.95;以及0.2mm<L<1.2mm。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可还包含一透明平板,透明平板设置于塑胶镜筒的物侧。另外,透明平板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反斜结构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遮光片具有一物侧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面朝向像侧。物侧面与组装面互相接触,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二,且环状凹形结构中最靠近物侧开孔的环状凹形结构者,谷点离中心轴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离中心轴的距离为d,并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其满足下列条件:0.0%<EDR<5.0%,其中EDR=[(D-d)/D]×100%。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二凹形终端中,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比位于谷点的物侧的凹形终端远离中心轴。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谷点与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2,其满足下列条件:0.10<a1/a2<0.75。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10<a1/a2<0.50。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物侧开孔的孔径为ψ,其满足下列条件:1.0<f/ψ<2.7。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1.2<f/ψ<2.1。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物侧开孔为成像镜头的光圈。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外观的立体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剖视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第一透镜与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非成像光线入射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制程的射出成型的模具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剖视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镜筒制程的射出成型的模具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剖视图;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剖视图;
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8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外观的立体示意图;
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8D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剖视图;
图8E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第一透镜与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9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9B绘示依照图9A第九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9C绘示依照图9A第九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以及
图9D绘示依照图9A第九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成像镜头: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1
塑胶镜筒: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物侧部:111、211、311、411、511、611、711、811
物侧开孔:112、212、312、412、512、612、712、812
反斜结构:113、213、313、413、513、613、713、813
反斜面:1131、2131、3131、4131、5131、6131、7131、8131
环状凹形结构:113a、213a、313a、413a、513a、613a、713a、813a
谷点:1132、2132、3132、4132、5132、6132、7132、8132
凹形终端:1133、2133、3133、4133、5133、6133、7133、8133
组装面:114、214、314、414、514、614、714、814
管状部:115、215、315、415、515、615、715、815
容置空间:1151、2151、3151、4151、5151、6151、7151、8151
注料痕:116、216、316、416、516、616、716、816
第一透镜:121、221、321、421、521、621、721、821
第二透镜:122、222、322、422、522、622、722、822
第三透镜:123、223、323、423、523、623、723、823
第四透镜:124、224、324、424、524、624、724、824
第五透镜:125、225、325、425、525、625、725、825
第六透镜:326、426
遮光片:131、132、133、231、232、233、331、332、333、334、431、432、433、434、531、532、533、631、632、633、731、732、733、831、832、833
间隔环:134、135、234、235、335、336、435、436、534、535、634、635、734、735、834、835
固定环:136、236、337、437、536、636、736、836
透明平板: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模具:150、250
注料空间:151、251
固定侧:252
可动侧:253
滑块:254
中心轴:X
非成像光线:L1
电子装置:90
电子感光元件:92
使用者界面:93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94
光学防手震组件:95
感测元件:96
闪光灯模块:97
对焦辅助模块:98
a1:谷点与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
a2:二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
ψ:物侧开孔的孔径
θ:反斜结构与中心轴的夹角
N: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
L:遮光片与物侧开孔沿中心轴的距离
f:成像透镜组的焦距
D:环状凹形结构中最靠近物侧开孔的环状凹形结构者,其谷点离中心轴的距离
d: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离中心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塑胶镜筒,环绕一中心轴,塑胶镜筒包含一物侧部以及一管状部,其中管状部连接于物侧部并往像侧延伸。物侧部包含一物侧开孔以及一反斜结构。物侧开孔是为塑胶镜筒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环绕物侧开孔并包含一反斜面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其中反斜面由物侧开孔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设置于反斜面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往远离中心轴凹陷。环状凹形结构通过中心轴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以及二凹形终端,二凹形终端分别设置在谷点的一物侧与一像侧。谷点位于环状凹形结构中最远离中心轴的位置。详细来说,反斜结构的设计用于减少物侧开孔于射出成型制造上填料不完全的情况,并且有助于模具离型。再者,反斜结构可使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的路径更容易控制。环状凹形结构的配置是由一平行于光轴的参考面朝塑胶镜筒凹陷,其属于弹性离型结构,且设置的区域靠近物侧,远离像侧,而如此的镜筒前端构型设计,可有效抑制大角度近光源的潜在面反射,并支援前推光圈的光学设计。另外,环状凹形结构可具有雾化表面。借此,环状凹形结构使预抗反射结构更加立体,而不必受限于传统射出成型的离型要求,并提供制造弹性离型结构的加工技术,有助减少物侧开孔周围高强度的反射光。
谷点与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2,其满足下列条件:0.05<a1/a2<0.95。借此,提高塑胶镜筒成型的成功机率。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10<a1/a2<0.75。借此,可提高成型的成功率。再者,更可满足下列条件:0.10<a1/a2<0.50。借此,可提高成型的成功率,并有助于提升抗杂散光的效率。
物侧开孔的孔径为ψ,其满足下列条件:0.9mm<ψ<3.2mm。借此,提供镜头微型化的可制造性。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1.4mm<ψ<2.8mm。借此,适当的孔径大小可确保弹性离型率(Elastic Drafting Ratio,EDR)符合制造标准范围,进而维持塑胶镜筒成型品质以及良好的尺寸精度,使弹性离型结构确实达到抗反射的功效。
塑胶镜筒可为黑色塑胶材质并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塑胶镜筒包含至少二注料痕。借此,改善塑胶镜筒成型的均匀性与对称性。
反斜结构与中心轴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5度<θ<45度。借此,提供脱模时所需的离型角。
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N≤15。借此,提供环状凹形结构的稠密性。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1≤N≤10。借此,于成型品质与抗杂散光效率上提供较佳的环状凹形结构数量范围。
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二,且环状凹形结构中最靠近物侧开孔的环状凹形结构者,谷点离中心轴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离中心轴的距离为d,并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其满足下列条件:0.0%<EDR<5.0%,其中EDR=[(D-d)/D]×100%。借此,维持弹性离型率于适当的范围,可使弹性离型结构的功能更理想地发挥。
二凹形终端中,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比位于谷点的物侧的凹形终端远离中心轴。借此,降低离型阶段塑胶镜筒与对应模具的碰撞与干涉情形,提升产品良率。
上述本揭示内容塑胶镜筒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前述的塑胶镜筒以及一成像透镜组,其中成像透镜组设置于塑胶镜筒内。
详细来说,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遮光片以及成像透镜组。塑胶镜筒环绕中心轴,并包含一物侧部以及一管状部,其中管状部连接于物侧部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物侧部包含一物侧开孔、一反斜结构以及一组装面,其中物侧开孔为塑胶镜筒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环绕物侧开孔并包含一反斜面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反斜面由物侧开孔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设置于反斜面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往远离中心轴凹陷。环状凹形结构通过中心轴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以及二凹形终端,二凹形终端分别设置在谷点的物侧与像侧,组装面环绕反斜面并朝向像侧。遮光片连接于组装面,且具有一开孔,开孔对应物侧开孔。成像透镜组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具有光轴,光轴与中心轴同轴。谷点位于环状凹形结构中最远离中心轴的位置。详细来说,反斜结构可使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的路径更容易控制,并进一步配合遮光片可组合成消光陷阱,有效消除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降低成像镜头内部杂光反射。另外,环状凹形结构可具有雾化表面。借此,环状凹形结构使预抗反射结构更加立体,而不必受限于传统射出成型的离型要求,并提供制造弹性离型结构的加工技术,有助减少物侧开孔周围高强度的反射光。
谷点与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沿中心轴的距离为a2,其满足下列条件:0.05<a1/a2<0.95。借此,提高塑胶镜筒成型的成功机率。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10<a1/a2<0.75。借此,可提高成型的成功率。再者,更可满足下列条件:0.10<a1/a2<0.50。借此,可提高成型的成功率,并有助于提升抗杂散光的效率。
遮光片与物侧开孔沿中心轴的距离为L,其满足下列条件:0.2mm<L<1.2mm。借此,提供镜头微型化的可制造性。
成像镜头可还包含一透明平板,透明平板设置于塑胶镜筒的一物侧。借此,使成像镜头适用于薄型电子产品的微型镜头。另外,透明平板可为玻璃基板、显示面板、保护板,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再者,透明平板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例如屏幕下镜头。提供制造屏下镜头的可行性。
反斜结构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借此,避免结构于组装时损坏,确保结构的完整性。
遮光片具有一物侧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面朝向像侧,其中,物侧面与组装面互相接触,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借此,可提高遮蔽非成像光线的效率,有效抑制非成像光线进入成像透镜组。
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二,且至少二环状凹形结构中最靠近物侧开孔的环状凹形结构者,谷点离中心轴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离中心轴的距离为d,并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其满足下列条件:0.0%<EDR<5.0%,其中EDR=[(D-d)/D]×100%。借此,维持弹性离型率于适当的范围,可使弹性离型结构的功能更理想地发挥。
二凹形终端中,位于谷点的像侧的凹形终端比位于谷点的物侧的凹形终端远离中心轴。借此,降低离型阶段塑胶镜筒与对应模具的碰撞与干涉情形,提升产品良率。
成像透镜组可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借此,提供具有解像力的成像镜头。
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物侧开孔的孔径为ψ,其满足下列条件:1.0<f/ψ<2.7。借此,成像镜头可提供较佳的收光效果。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1.2<f/ψ<2.1。借此,在微型镜头的设计上更有利于达到高规格的光学品质,并且维持良好的收光效果。
另外,塑胶镜筒的物侧开孔为成像镜头的光圈。借此,物侧开孔的大小可控制成像镜头的进光量,并且有助于达到镜头微型化。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借此,提供一微型化且成像品质较佳的电子装置。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0外观的立体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0的示意图。由图1A以及图1B可知,成像镜头10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明平板140、塑胶镜筒110、多个遮光元件(未另标号)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透明平板140设置于塑胶镜筒110的物侧,透明平板140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遮光元件以及成像透镜组则设置于塑胶镜筒110中。
配合参照图1C,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10的示意图。由图1C可知,塑胶镜筒110环绕中心轴X,其包含物侧部111以及管状部115,其中管状部115连接于物侧部111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1151。物侧部111包含物侧开孔112、反斜结构113以及组装面114,其中物侧开孔112是为塑胶镜筒110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113环绕物侧开孔112,组装面114环绕反斜结构113并朝向像侧。第一实施例中,物侧开孔112为成像镜头100的光圈。
反斜结构113包含反斜面1131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113a;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环状凹形结构113a的数量为二。反斜面1131由物侧开孔112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113a设置于反斜面1131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112往远离中心轴X凹陷。各环状凹形结构113a通过中心轴X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1132以及二凹形终端1133,二凹形终端1133分别设置在谷点1132的物侧与像侧,且谷点1132位于环状凹形结构113a中最远离中心轴X的位置。二凹形终端1133中,位于谷点1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1133比位于谷点1132的物侧的凹形终端1133远离中心轴X。另外,环状凹形结构113a具有雾化表面。
由图1B可知,成像透镜组与遮光元件设置于管状部115的容置空间1151中,并具有一光轴(未另标号),光轴与中心轴X同轴,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枚透镜,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121、第二透镜122、第三透镜123、第四透镜124以及第五透镜125。再者,第一实施例中,遮光元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遮光片131、132、133、间隔环134、135以及固定环136。
配合参照图1D以及图1E,其中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10的剖视图,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10、第一透镜121与遮光片131的示意图。由图1B、图1D以及图1E可知,组装面114环绕反斜面1131并朝向像侧,遮光片131连接于组装面114,且具有一开孔(未另标号),开孔对应物侧开孔112。由于遮光片131设置于第一透镜121的物侧,并使反斜结构113不与第一透镜121接触;也就是说,透过遮光片131的设置,反斜结构113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详细来说,遮光片131具有物侧面(未另标号)朝向物侧以及像侧面(未另标号)朝向像侧,其中遮光片131的物侧面与组装面114互相接触,遮光片131的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即与第一透镜121互相接触)。
配合参照图1F,是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非成像光线L1入射成像镜头100的示意图。由图1F可知,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L1入射至成像镜头100时,透过塑胶镜筒110的反斜面1131可将其折射至遮光片131,进而避免杂散光的产生,影响成像品质。
配合参照图1G,是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10制程的射出成型的模具示意图。由图1C以及图1G可知,模具150具有一注料空间151,塑胶镜筒110为黑色塑胶材质并由射出成型制成,且于注料空间151中成型。塑胶镜筒110包含至少二注料痕116;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注料痕116的数量为二。
配合图1B以及图1C可知,谷点1132与位于谷点1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1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1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2,物侧开孔112的孔径为ψ,反斜结构113与中心轴X的夹角为θ,环状凹形结构113a的数量为N,遮光片131与物侧开孔112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L,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另外,环状凹形结构113a中最靠近物侧开孔112的环状凹形结构113a者,其谷点1132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1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1133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并由D及d可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EDR=[(D-d)/D]×100%)。前述参数分别满足下列表一的条件。
<第二实施例>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200的示意图。由图2A可知,成像镜头20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明平板240、塑胶镜筒210、多个遮光元件(未另标号)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透明平板240设置于塑胶镜筒210的物侧,透明平板240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遮光元件以及成像透镜组则设置于塑胶镜筒210中。
配合参照图2B,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镜筒210的示意图。由图2B可知,塑胶镜筒210环绕中心轴X,其包含物侧部211以及管状部215,其中管状部215连接于物侧部211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2151。物侧部211包含物侧开孔212、反斜结构213以及组装面214,其中物侧开孔212是为塑胶镜筒210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213环绕物侧开孔212,组装面214环绕反斜结构213并朝向像侧。第二实施例中,物侧开孔212为成像镜头200的光圈。
反斜结构213包含反斜面2131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213a;详细来说,第二实施例中,环状凹形结构213a的数量为二。反斜面2131由物侧开孔212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213a设置于反斜面2131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212往远离中心轴X凹陷。各环状凹形结构213a通过中心轴X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2132以及二凹形终端2133,二凹形终端2133分别设置在谷点2132的物侧与像侧,且谷点2132位于环状凹形结构213a中最远离中心轴X的位置。二凹形终端2133中,位于谷点2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2133比位于谷点2132的物侧的凹形终端2133远离中心轴X。另外,环状凹形结构213a具有雾化表面。
由图2A可知,成像透镜组与遮光元件设置于管状部215的容置空间2151中,并具有一光轴(未另标号),光轴与中心轴X同轴,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详细来说,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枚透镜,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221、第二透镜222、第三透镜223、第四透镜224以及第五透镜225。再者,第二实施例中,遮光元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遮光片231、232、233、间隔环234、235以及固定环236。
配合参照图2C,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镜筒210的剖视图。由图2A以及图2C可知,组装面214环绕反斜面2131并朝向像侧,遮光片231连接于组装面214,且具有一开孔(未另标号),开孔对应物侧开孔212。由于遮光片231设置于第一透镜221的物侧,并使反斜结构213不与第一透镜221接触;也就是说,透过遮光片231的设置,反斜结构213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详细来说,遮光片231具有物侧面(未另标号)朝向物侧以及像侧面(未另标号)朝向像侧,其中遮光片231的物侧面与组装面214互相接触,遮光片231的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即与第一透镜221互相接触)。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入射至成像镜头200时,透过塑胶镜筒210的反斜面2131可将其折射至遮光片231,进而避免杂散光的产生,影响成像品质。
配合参照图2D,是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镜筒210制程的射出成型的模具示意图。由图2D可知,模具250具有一注料空间251,并包含固定侧252、可动侧253以及滑块254,其中滑块254位于固定侧252与可动侧253之间。塑胶镜筒210为黑色塑胶材质并由射出成型制成,且于注料空间251中成型,其中可动侧253以及滑块254在射出成型制程中,皆为可移动模具构件,而滑块254的移动方向可与可动侧253不同。塑胶镜筒210包含至少二注料痕216;详细来说,第二实施例中,注料痕216的数量为二。
配合图2A以及图2B可知,谷点2132与位于谷点2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2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2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2,物侧开孔212的孔径为ψ,反斜结构213与中心轴X的夹角为θ,环状凹形结构213a的数量为N,遮光片231与物侧开孔212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L,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另外,环状凹形结构213a中最靠近物侧开孔212的环状凹形结构213a者,其谷点2132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2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2133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并由D及d可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EDR=[(D-d)/D]×100%)。前述参数分别满足下列表二的条件。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300的示意图。由图3A可知,成像镜头30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明平板340、塑胶镜筒310、多个遮光元件(未另标号)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透明平板340设置于塑胶镜筒310的物侧,透明平板340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遮光元件以及成像透镜组则设置于塑胶镜筒310中。
配合参照图3B,其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塑胶镜筒310的示意图。由图3B可知,塑胶镜筒310环绕中心轴X,其包含物侧部311以及管状部315,其中管状部315连接于物侧部311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3151。物侧部311包含物侧开孔312、反斜结构313以及组装面314,其中物侧开孔312是为塑胶镜筒310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313环绕物侧开孔312,组装面314环绕反斜结构313并朝向像侧。第三实施例中,物侧开孔312为成像镜头300的光圈。
反斜结构313包含反斜面3131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313a;详细来说,第三实施例中,环状凹形结构313a的数量为二。反斜面3131由物侧开孔312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313a设置于反斜面3131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312往远离中心轴X凹陷。各环状凹形结构313a通过中心轴X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3132以及二凹形终端3133,二凹形终端3133分别设置在谷点3132的物侧与像侧,且谷点3132位于环状凹形结构313a中最远离中心轴X的位置。二凹形终端3133中,位于谷点3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3133比位于谷点3132的物侧的凹形终端3133远离中心轴X。另外,环状凹形结构313a具有雾化表面。
由图3A可知,成像透镜组与遮光元件设置于管状部315的容置空间3151中,并具有一光轴(未另标号),光轴与中心轴X同轴,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详细来说,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六枚透镜,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321、第二透镜322、第三透镜323、第四透镜324、第五透镜325以及第六透镜326。再者,第三实施例中,遮光元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遮光片331、332、333、334、间隔环335、336以及固定环337。
组装面314环绕反斜面3131并朝向像侧,遮光片331连接于组装面314,且具有一开孔(未另标号),开孔对应物侧开孔312。由于遮光片331设置于第一透镜321的物侧,并使反斜结构313不与第一透镜321接触;也就是说,透过遮光片331的设置,反斜结构313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详细来说,遮光片331具有物侧面(未另标号)朝向物侧以及像侧面(未另标号)朝向像侧,其中遮光片331的物侧面与组装面314互相接触,遮光片331的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即与第一透镜321互相接触)。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入射至成像镜头300时,透过塑胶镜筒310的反斜面3131可将其折射至遮光片331,进而避免杂散光的产生,影响成像品质。
塑胶镜筒310为黑色塑胶材质并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塑胶镜筒310包含至少二注料痕316;详细来说,第三实施例中,注料痕316的数量为二。
配合图3A以及图3B可知,谷点3132与位于谷点3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3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3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2,物侧开孔312的孔径为ψ,反斜结构313与中心轴X的夹角为θ,环状凹形结构313a的数量为N,遮光片331与物侧开孔312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L,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另外,环状凹形结构313a中最靠近物侧开孔312的环状凹形结构313a者,其谷点3132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3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3133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并由D及d可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EDR=[(D-d)/D]×100%)。前述参数分别满足下列表三的条件。
<第四实施例>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400的示意图。由图4A可知,成像镜头40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明平板440、塑胶镜筒410、多个遮光元件(未另标号)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透明平板440设置于塑胶镜筒410的物侧,透明平板440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遮光元件以及成像透镜组则设置于塑胶镜筒410中。
配合参照图4B,其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塑胶镜筒410的示意图。由图4B可知,塑胶镜筒410环绕中心轴X,其包含物侧部411以及管状部415,其中管状部415连接于物侧部411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4151。物侧部411包含物侧开孔412、反斜结构413以及组装面414,其中物侧开孔412是为塑胶镜筒410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413环绕物侧开孔412,组装面414环绕反斜结构413并朝向像侧。第四实施例中,物侧开孔412为成像镜头400的光圈。
反斜结构413包含反斜面4131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413a;详细来说,第四实施例中,环状凹形结构413a的数量为五。反斜面4131由物侧开孔412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413a设置于反斜面4131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412往远离中心轴X凹陷。各环状凹形结构413a通过中心轴X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4132以及二凹形终端4133,二凹形终端4133分别设置在谷点4132的物侧与像侧,且谷点4132位于环状凹形结构413a中最远离中心轴X的位置。二凹形终端4133中,位于谷点4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4133比位于谷点4132的物侧的凹形终端4133远离中心轴X。另外,环状凹形结构413a具有雾化表面。
由图4A可知,成像透镜组与遮光元件设置于管状部415的容置空间4151中,并具有一光轴(未另标号),光轴与中心轴X同轴,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详细来说,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六枚透镜,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421、第二透镜422、第三透镜423、第四透镜424、第五透镜425以及第六透镜426。再者,第四实施例中,遮光元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遮光片431、432、433、434、间隔环435、436以及固定环437。
组装面414环绕反斜面4131并朝向像侧,遮光片431连接于组装面414,且具有一开孔(未另标号),开孔对应物侧开孔412。由于遮光片431设置于第一透镜421的物侧,并使反斜结构413不与第一透镜421接触;也就是说,透过遮光片431的设置,反斜结构413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详细来说,遮光片431具有物侧面(未另标号)朝向物侧以及像侧面(未另标号)朝向像侧,其中遮光片431的物侧面与组装面414互相接触,遮光片431的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即与第一透镜421互相接触)。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入射至成像镜头400时,透过塑胶镜筒410的反斜面4131可将其折射至遮光片431,进而避免杂散光的产生,影响成像品质。
塑胶镜筒410为黑色塑胶材质并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塑胶镜筒410包含至少二注料痕416;详细来说,第四实施例中,注料痕416的数量为二。
配合图4A以及图4B可知,谷点4132与位于谷点4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4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4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2,物侧开孔412的孔径为ψ,反斜结构413与中心轴X的夹角为θ,环状凹形结构413a的数量为N,遮光片431与物侧开孔412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L,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另外,环状凹形结构413a中最靠近物侧开孔412的环状凹形结构413a者,其谷点4132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4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4133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并由D及d可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EDR=[(D-d)/D]×100%)。前述参数分别满足下列表四的条件。
<第五实施例>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500的示意图。由图5A可知,成像镜头50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明平板540、塑胶镜筒510、多个遮光元件(未另标号)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透明平板540设置于塑胶镜筒510的物侧,透明平板540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遮光元件以及成像透镜组则设置于塑胶镜筒510中。
配合参照图5B,其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镜筒510的示意图。由图5B可知,塑胶镜筒510环绕中心轴X,其包含物侧部511以及管状部515,其中管状部515连接于物侧部511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5151。物侧部511包含物侧开孔512、反斜结构513以及组装面514,其中物侧开孔512是为塑胶镜筒510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513环绕物侧开孔512,组装面514环绕反斜结构513并朝向像侧。第五实施例中,物侧开孔512为成像镜头500的光圈。
反斜结构513包含反斜面5131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513a;详细来说,第五实施例中,环状凹形结构513a的数量为四。反斜面5131由物侧开孔512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513a设置于反斜面5131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512往远离中心轴X凹陷。各环状凹形结构513a通过中心轴X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5132以及二凹形终端5133,二凹形终端5133分别设置在谷点5132的物侧与像侧,且谷点5132位于环状凹形结构513a中最远离中心轴X的位置。二凹形终端5133中,位于谷点5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5133比位于谷点5132的物侧的凹形终端5133远离中心轴X。另外,环状凹形结构513a具有雾化表面。
由图5A可知,成像透镜组与遮光元件设置于管状部515的容置空间5151中,并具有一光轴(未另标号),光轴与中心轴X同轴,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详细来说,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枚透镜,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521、第二透镜522、第三透镜523、第四透镜524以及第五透镜525。再者,第五实施例中,遮光元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遮光片531、532、533、间隔环534、535以及固定环536。
配合参照图5C,其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镜筒510的剖视图。组装面514环绕反斜面5131并朝向像侧,遮光片531连接于组装面514,且具有一开孔(未另标号),开孔对应物侧开孔512。由于遮光片531设置于第一透镜521的物侧,并使反斜结构513不与第一透镜521接触;也就是说,透过遮光片531的设置,反斜结构513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详细来说,遮光片531具有物侧面(未另标号)朝向物侧以及像侧面(未另标号)朝向像侧,其中遮光片531的物侧面与组装面514互相接触,遮光片531的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即与第一透镜521互相接触)。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入射至成像镜头500时,透过塑胶镜筒510的反斜面5131可将其折射至遮光片531,进而避免杂散光的产生,影响成像品质。
塑胶镜筒510为黑色塑胶材质并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塑胶镜筒510包含至少二注料痕516;详细来说,第五实施例中,注料痕516的数量为二。
配合图5A以及图5B可知,谷点5132与位于谷点5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5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5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2,物侧开孔512的孔径为ψ,反斜结构513与中心轴X的夹角为θ,环状凹形结构513a的数量为N,遮光片531与物侧开孔512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L,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另外,环状凹形结构513a中最靠近物侧开孔512的环状凹形结构513a者,其谷点5132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5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5133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并由D及d可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EDR=[(D-d)/D]×100%)。前述参数分别满足下列表五的条件。
<第六实施例>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600的示意图。由图6A可知,成像镜头60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明平板640、塑胶镜筒610、多个遮光元件(未另标号)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透明平板640设置于塑胶镜筒610的物侧,透明平板640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遮光元件以及成像透镜组则设置于塑胶镜筒610中。
配合参照图6B,其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塑胶镜筒610的示意图。由图6B可知,塑胶镜筒610环绕中心轴X,其包含物侧部611以及管状部615,其中管状部615连接于物侧部611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6151。物侧部611包含物侧开孔612、反斜结构613以及组装面614,其中物侧开孔612是为塑胶镜筒610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613环绕物侧开孔612,组装面614环绕反斜结构613并朝向像侧。第六实施例中,物侧开孔612为成像镜头600的光圈。
反斜结构613包含反斜面6131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613a;详细来说,第六实施例中,环状凹形结构613a的数量为四。反斜面6131由物侧开孔612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613a设置于反斜面6131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612往远离中心轴X凹陷。各环状凹形结构613a通过中心轴X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6132以及二凹形终端6133,二凹形终端6133分别设置在谷点6132的物侧与像侧,且谷点6132位于环状凹形结构613a中最远离中心轴X的位置。二凹形终端6133中,位于谷点6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6133比位于谷点6132的物侧的凹形终端6133远离中心轴X。另外,环状凹形结构613a具有雾化表面。
由图6A可知,成像透镜组与遮光元件设置于管状部615的容置空间6151中,并具有一光轴(未另标号),光轴与中心轴X同轴,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详细来说,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枚透镜,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621、第二透镜622、第三透镜623、第四透镜624以及第五透镜625。再者,第六实施例中,遮光元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遮光片631、632、633、间隔环634、635以及固定环636。
配合参照图6C,其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塑胶镜筒610的剖视图。组装面614环绕反斜面6131并朝向像侧,遮光片631连接于组装面614,且具有一开孔(未另标号),开孔对应物侧开孔612。由于遮光片631设置于第一透镜621的物侧,并使反斜结构613不与第一透镜621接触;也就是说,透过遮光片631的设置,反斜结构613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详细来说,遮光片631具有物侧面(未另标号)朝向物侧以及像侧面(未另标号)朝向像侧,其中遮光片631的物侧面与组装面614互相接触,遮光片631的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即与第一透镜621互相接触)。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入射至成像镜头600时,透过塑胶镜筒610的反斜面6131可将其折射至遮光片631,进而避免杂散光的产生,影响成像品质。
塑胶镜筒610为黑色塑胶材质并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塑胶镜筒610包含至少二注料痕616;详细来说,第六实施例中,注料痕616的数量为二。
配合图6A以及图6B可知,谷点6132与位于谷点6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6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6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2,物侧开孔612的孔径为ψ,反斜结构613与中心轴X的夹角为θ,环状凹形结构613a的数量为N,遮光片631与物侧开孔612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L,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另外,环状凹形结构613a中最靠近物侧开孔612的环状凹形结构613a者,其谷点6132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6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6133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并由D及d可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EDR=[(D-d)/D]×100%)。前述参数分别满足下列表六的条件。
<第七实施例>
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700的示意图。由图7A可知,成像镜头70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明平板740、塑胶镜筒710、多个遮光元件(未另标号)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透明平板740设置于塑胶镜筒710的物侧,透明平板740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遮光元件以及成像透镜组则设置于塑胶镜筒710中。
配合参照图7B,其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塑胶镜筒710的示意图。由图7B可知,塑胶镜筒710环绕中心轴X,其包含物侧部711以及管状部715,其中管状部715连接于物侧部711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7151。物侧部711包含物侧开孔712、反斜结构713以及组装面714,其中物侧开孔712是为塑胶镜筒710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713环绕物侧开孔712,组装面714环绕反斜结构713并朝向像侧。第七实施例中,物侧开孔712为成像镜头700的光圈。
反斜结构713包含反斜面7131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713a;详细来说,第七实施例中,环状凹形结构713a的数量为四。反斜面7131由物侧开孔712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713a设置于反斜面7131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712往远离中心轴X凹陷。各环状凹形结构713a通过中心轴X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7132以及二凹形终端7133,二凹形终端7133分别设置在谷点7132的物侧与像侧,且谷点7132位于环状凹形结构713a中最远离中心轴X的位置。二凹形终端7133中,位于谷点7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7133比位于谷点7132的物侧的凹形终端7133远离中心轴X。另外,环状凹形结构713a具有雾化表面。
由图7A可知,成像透镜组与遮光元件设置于管状部715的容置空间7151中,并具有一光轴(未另标号),光轴与中心轴X同轴,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详细来说,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枚透镜,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721、第二透镜722、第三透镜723、第四透镜724以及第五透镜725。再者,第七实施例中,遮光元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遮光片731、732、733、间隔环734、735以及固定环736。
组装面714环绕反斜面7131并朝向像侧,遮光片731连接于组装面714,且具有一开孔(未另标号),开孔对应物侧开孔712。由于遮光片731设置于第一透镜721的物侧,并使反斜结构713不与第一透镜721;也就是说,透过遮光片731的设置,反斜结构713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详细来说,遮光片731具有物侧面(未另标号)朝向物侧以及像侧面(未另标号)朝向像侧,其中遮光片731的物侧面与组装面714互相接触,遮光片731的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即与第一透镜721互相接触)。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入射至成像镜头700时,透过塑胶镜筒710的反斜面7131可将其折射至遮光片731,进而避免杂散光的产生,影响成像品质。
塑胶镜筒710为黑色塑胶材质并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塑胶镜筒710包含至少二注料痕716;详细来说,第七实施例中,注料痕716的数量为二。
配合图7A以及图7B可知,谷点7132与位于谷点7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7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7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2,物侧开孔712的孔径为ψ,反斜结构713与中心轴X的夹角为θ,环状凹形结构713a的数量为N,遮光片731与物侧开孔712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L,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另外,环状凹形结构713a中最靠近物侧开孔712的环状凹形结构713a者,其谷点7132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7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7133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并由D及d可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EDR=[(D-d)/D]×100%)。前述参数分别满足下列表七的条件。
<第八实施例>
图8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800外观的立体示意图,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800的示意图。由图8A以及图8B可知,成像镜头800具有一中心轴X,其包含透明平板840、塑胶镜筒810、多个遮光元件(未另标号)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透明平板840设置于塑胶镜筒810的物侧,透明平板840可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遮光元件以及成像透镜组则设置于塑胶镜筒810中。
配合参照图8C,其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塑胶镜筒810的示意图。由图8C可知,塑胶镜筒810环绕中心轴X,其包含物侧部811以及管状部815,其中管状部815连接于物侧部811并往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8151。物侧部811包含物侧开孔812、反斜结构813以及组装面814,其中物侧开孔812是为塑胶镜筒810的最小开孔,反斜结构813环绕物侧开孔812,组装面814环绕反斜结构813并朝向像侧。第八实施例中,物侧开孔812为成像镜头800的光圈。
反斜结构813包含反斜面8131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813a;详细来说,第八实施例中,环状凹形结构813a的数量为九。反斜面8131由物侧开孔812往像侧逐渐扩大,环状凹形结构813a设置于反斜面8131的物侧并由物侧开孔812往远离中心轴X凹陷。各环状凹形结构813a通过中心轴X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8132以及二凹形终端8133,二凹形终端8133分别设置在谷点8132的物侧与像侧,且谷点8132位于环状凹形结构813a中最远离中心轴X的位置。二凹形终端8133中,位于谷点8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8133比位于谷点8132的物侧的凹形终端8133远离中心轴X。另外,环状凹形结构813a具有雾化表面。
由图8A可知,成像透镜组与遮光元件设置于管状部815的容置空间8151中,并具有一光轴(未另标号),光轴与中心轴X同轴,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详细来说,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枚透镜,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821、第二透镜822、第三透镜823、第四透镜824以及第五透镜825。再者,第八实施例中,遮光元件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遮光片831、832、833、间隔环834、835以及固定环836。
配合参照图8D以及图8E,其中图8D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塑胶镜筒810的剖视图,图8E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塑胶镜筒810、第一透镜821与遮光片831的示意图。组装面814环绕反斜面8131并朝向像侧,遮光片831连接于组装面814,且具有一开孔(未另标号),开孔对应物侧开孔812。由于遮光片831设置于第一透镜821的物侧,并使反斜结构813不与第一透镜821;也就是说,透过遮光片831的设置,反斜结构813不与成像透镜组接触。详细来说,遮光片831具有物侧面(未另标号)朝向物侧以及像侧面(未另标号)朝向像侧,其中遮光片831的物侧面与组装面814互相接触,遮光片831的像侧面与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即与第一透镜821互相接触)。当大角度的非成像光线入射至成像镜头800时,透过塑胶镜筒810的反斜面8131可将其折射至遮光片831,进而避免杂散光的产生,影响成像品质。
塑胶镜筒810为黑色塑胶材质并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塑胶镜筒810包含至少二注料痕816;详细来说,第八实施例中,注料痕816的数量为二。
配合图8A以及图8B可知,谷点8132与位于谷点8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8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1,二凹形终端8133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a2,物侧开孔812的孔径为ψ,反斜结构813与中心轴X的夹角为θ,环状凹形结构813a的数量为N,遮光片831与物侧开孔812沿中心轴X的距离为L,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另外,环状凹形结构813a中最靠近物侧开孔812的环状凹形结构813a者,其谷点8132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位于谷点8132的像侧的凹形终端8133离中心轴X的距离为d,并由D及d可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EDR=[(D-d)/D]×100%)。前述参数分别满足下列表八的条件。
<第九实施例>
图9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中电子装置90的示意图。图9B绘示依照图9A第九实施例中电子装置90的方块图。由图9A与图9B可知,电子装置9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一成像镜头91、一使用者界面93以及电子感光元件92。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91设置于使用者界面93侧边的区域,电子感光元件92设置于成像镜头91的成像面(未绘示),其中使用者界面93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成像镜头9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任一者,其包含塑胶镜筒(未绘示)与成像透镜组(未绘示),其中成像透镜组设置于塑胶镜筒内,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90的使用者界面93进入拍摄模式。此时成像镜头91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92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94。
因应电子装置9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9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95,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9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96。第九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97与对焦辅助模块98,闪光灯模块97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98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96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90中成像镜头91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95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9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此外,电子装置9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图9C绘示依照图9A第九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图9D绘示依照图9A第九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由图9A至图9D可知,成像镜头91与使用者界面93皆朝向使用者,在进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时,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与进行界面的操作,并于拍摄后可得到如图9D的拍摄的影像。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成像镜头91可提供较佳的拍摄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塑胶镜筒,环绕一中心轴,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镜筒包含:
一物侧部,包含:
一物侧开孔,是为该塑胶镜筒的最小开孔;以及
一反斜结构,环绕该物侧开孔并包含一反斜面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其中该反斜面由该物侧开孔往一像侧逐渐扩大,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设置于该反斜面的一物侧并由该物侧开孔往远离该中心轴凹陷,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通过该中心轴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以及二凹形终端,该二凹形终端分别设置在该谷点的一物侧与一像侧;以及
一管状部,连接于该物侧部并往该像侧延伸;
其中,该谷点位于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中最远离该中心轴的位置;
其中,该谷点与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1,该二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2,该物侧开孔的孔径为ψ,其满足下列条件:
0.05<a1/a2<0.95;以及
0.9mm<ψ<3.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镜筒,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镜筒为由射出成型制成的黑色塑胶镜筒,且该塑胶镜筒包含至少二注料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镜筒,其特征在于,该反斜结构与该中心轴的夹角为θ,其满足下列条件:
5度<θ<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镜筒,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1≤N≤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镜筒,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1≤N≤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镜筒,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二,且该至少二环状凹形结构中最靠近物侧开孔的环状凹形结构者,该谷点离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离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并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其满足下列条件:
0.0%<EDR<5.0%,其中EDR=[(D-d)/D]×1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镜筒,其特征在于,该二凹形终端中,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比位于该谷点的该物侧的该凹形终端远离该中心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镜筒,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1,该二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2,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a1/a2<0.7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塑胶镜筒,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1,该二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2,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a1/a2<0.5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镜筒,其特征在于,该物侧开孔的孔径为ψ,其满足下列条件:
1.4mm<ψ<2.8mm。
1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镜筒;以及
一成像透镜组,其设置于该塑胶镜筒内。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13.一种成像镜头,具有一中心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包含:
一塑胶镜筒,环绕该中心轴,并包含:
一物侧部,其包含一物侧开孔、一反斜结构以及一组装面,其中该物侧开孔为该塑胶镜筒的最小开孔,该反斜结构环绕该物侧开孔并包含一反斜面以及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该反斜面由该物侧开孔往一像侧逐渐扩大,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设置于该反斜面的一物侧并由该物侧开孔往远离该中心轴凹陷,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通过该中心轴的一剖面上包含一谷点以及二凹形终端,该二凹形终端分别设置在该谷点的一物侧与一像侧,该组装面环绕该反斜面并朝向该像侧;以及
一管状部,连接于该物侧部并往该像侧延伸,且形成一容置空间;
一遮光片,连接于该组装面,且具有一开孔,该开孔对应该物侧开孔;以及
一成像透镜组,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具有一光轴,该光轴与该中心轴同轴;
其中,该谷点位于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中最远离该中心轴的位置;
其中,该谷点与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1,该二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2,该遮光片与该物侧开孔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L,其满足下列条件:
0.05<a1/a2<0.95;以及
0.2mm<L<1.2mm。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透明平板,该透明平板设置于该塑胶镜筒的一物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平板为一具有显示功能的平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反斜结构不与该成像透镜组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遮光片具有一物侧面朝向一物侧以及一像侧面朝向该像侧;
其中,该物侧面与该组装面互相接触,该像侧面与该成像透镜组互相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环状凹形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二,且该至少二环状凹形结构中最靠近物侧开孔的环状凹形结构者,该谷点离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离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并定义一弹性离型率为EDR,其满足下列条件:
0.0%<EDR<5.0%,其中EDR=[(D-d)/D]×100%。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二凹形终端中,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比位于该谷点的该物侧的该凹形终端远离该中心轴。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1,该二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2,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a1/a2<0.75。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谷点与位于该谷点的该像侧的该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1,该二凹形终端沿该中心轴的距离为a2,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a1/a2<0.50。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透镜,且所述多个透镜的数量为四枚以上且十枚以下。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该物侧开孔的孔径为ψ,其满足下列条件:
1.0<f/ψ<2.7。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焦距为f,该物侧开孔的孔径为ψ,其满足下列条件:
1.2<f/ψ<2.1。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物侧开孔为该成像镜头的光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28794 | 2019-08-13 | ||
TW108128794A TWI698700B (zh) | 2019-08-13 | 2019-08-13 |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82875U true CN210982875U (zh) | 2020-07-10 |
Family
ID=7142025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61124.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982875U (zh) | 2019-08-13 | 2019-11-14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CN202310204972.1A Active CN116125622B (zh) | 2019-08-13 | 2019-11-14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CN201911110380.3A Active CN112394466B (zh) | 2019-08-13 | 2019-11-14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04972.1A Active CN116125622B (zh) | 2019-08-13 | 2019-11-14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CN201911110380.3A Active CN112394466B (zh) | 2019-08-13 | 2019-11-14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353777B2 (zh) |
CN (3) | CN210982875U (zh) |
TW (1) | TWI69870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94466A (zh) * | 2019-08-13 | 2021-02-23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32541B (zh) * | 2020-04-27 | 2021-07-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透鏡組與成像鏡頭模組 |
CN113625414B (zh) * | 2020-05-06 | 2024-01-16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镜筒 |
TW202430964A (zh) * | 2023-01-18 | 2024-08-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88748A1 (en) * | 2003-10-28 | 2005-04-28 | Leupold & Stevens, Inc. | Molded baffles for controlling stray light in an optical system |
JP2006284788A (ja) * | 2005-03-31 | 2006-10-19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小型撮像モジュール |
JP2010164755A (ja) | 2009-01-15 | 2010-07-29 | Fujinon Corp | 光学素子、撮影光学系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2011008125A (ja) * | 2009-06-26 | 2011-01-13 | Kyocera Corp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2011100020A (ja) * | 2009-11-06 | 2011-05-19 | Fujifilm Corp | レンズ鏡筒 |
US9019637B2 (en) * | 2012-11-13 | 2015-04-2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Plastic lens barr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WO2014159727A1 (en) * | 2013-03-14 | 2014-10-02 | Drs Rsta,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stray light reflections in an optical system |
TWI507716B (zh) * | 2013-11-22 | 2015-11-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取像鏡頭及行動裝置 |
US9946047B2 (en) | 2014-03-04 | 2018-04-17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Annual optical spacer, image lens system, and mobile terminal |
WO2016009734A1 (ja) * | 2014-07-17 | 2016-01-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学構造体および光学素子 |
TWM512712U (zh) | 2015-05-27 | 2015-11-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M514580U (zh) * | 2015-07-06 | 2015-12-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塑膠鏡筒、光學鏡頭、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204758902U (zh) * | 2015-07-06 | 2015-11-11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塑胶镜筒、光学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TWM519751U (zh) | 2015-11-09 | 2016-04-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塑膠鏡筒、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CN205103485U (zh) | 2015-11-09 | 2016-03-23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塑胶镜筒、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CN205374783U (zh) * | 2015-11-16 | 2016-07-06 | 新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微结构的镜片 |
CN205210390U (zh) | 2015-11-17 | 2016-05-04 |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CN205210391U (zh) | 2015-11-17 | 2016-05-04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CN205210492U (zh) | 2015-11-17 | 2016-05-04 |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CN205507179U (zh) | 2015-11-17 | 2016-08-24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TWM527093U (zh) * | 2016-02-05 | 2016-08-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
TWI639027B (zh) * | 2016-05-09 | 2018-10-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TWM531602U (zh) * | 2016-06-30 | 2016-11-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CN206339822U (zh) | 2016-12-10 | 2017-07-18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遮光元件及成像镜头 |
TWI639864B (zh) * | 2017-02-17 | 2018-11-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57281B (zh) * | 2017-05-16 | 2019-04-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TWI625557B (zh) | 2017-07-11 | 2018-06-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
TWI627460B (zh) * | 2017-07-19 | 2018-06-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CN208907939U (zh) * | 2018-08-15 | 2019-05-28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CN111405147B (zh) * | 2019-01-02 | 2021-12-07 |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11752072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 镜筒、相机模组、电子装置及镜筒制造方法 |
US11480760B2 (en) * | 2019-04-18 | 2022-10-25 |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 Lens assembly |
TWI698700B (zh) * | 2019-08-13 | 2020-07-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
-
2019
- 2019-08-13 TW TW108128794A patent/TWI698700B/zh active
- 2019-11-14 CN CN201921961124.0U patent/CN21098287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 2019-11-14 CN CN202310204972.1A patent/CN116125622B/zh active Active
- 2019-11-14 CN CN201911110380.3A patent/CN112394466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19 US US16/877,544 patent/US11353777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2-25 US US17/680,435 patent/US11774830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94466A (zh) * | 2019-08-13 | 2021-02-23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CN112394466B (zh) * | 2019-08-13 | 2023-03-28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048733A1 (en) | 2021-02-18 |
TWI698700B (zh) | 2020-07-11 |
TW202107188A (zh) | 2021-02-16 |
CN116125622A (zh) | 2023-05-16 |
US11353777B2 (en) | 2022-06-07 |
CN112394466B (zh) | 2023-03-28 |
CN112394466A (zh) | 2021-02-23 |
US11774830B2 (en) | 2023-10-03 |
US20220179290A1 (en) | 2022-06-09 |
CN116125622B (zh) | 2024-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07188B (zh) |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
CN210982875U (zh)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 |
TWI647480B (zh) |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 |
CN112748552B (zh) | 含有双色模造透镜的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 |
CN210119621U (zh) |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
TWM578388U (zh) |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
TW202132885A (zh) |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
CN211236529U (zh) | 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 | |
CN113640943B (zh) | 成像透镜组与成像镜头模块 | |
CN114815160B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 |
TWI801857B (zh) |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CN111458829B (zh) |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
CN217718396U (zh)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
CN222070874U (zh) | 玻璃透镜、混质透镜、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219392350U (zh) |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32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