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57837U - 检测控制电路、电池包及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检测控制电路、电池包及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57837U CN210957837U CN201922006502.6U CN201922006502U CN210957837U CN 210957837 U CN210957837 U CN 210957837U CN 201922006502 U CN201922006502 U CN 201922006502U CN 210957837 U CN210957837 U CN 2109578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controller
- energy storage
- storage module
- resis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电池包及电动工具,该电路包括储能模块、通断模块、控制模块、及控制器;通断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及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和充电负极连接,用于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开关信号相应的控制放电负极和充电负极之间的通断状态;控制模块分别与储能模块的正极、充电负极、通断模块、及控制器连接,用于根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的通断状态;控制器分别与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及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在外接充电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以使控制模块控制通断模块进行导通,控制器的接地端与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充放电隔离时功耗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电池包及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受到消费者的使用,现有电子产品常常配备有电池包,其通过电池包提供电子产品正常工作所需的电能,以及在电池包电能不足时通过外接的充电器实现充电。
现有为实现在低温状态下对电池包进行加热,推出有配备有带加热模组的电池包,其电池包是通过充电器给加热模组供电。此时在充电器接入进行充电时,其电池包可检测当前电池温度,并当电池包电芯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比如5℃)时驱动加热模组进行加热,以避免现有由于电池包温度过低导致无法工作的问题。
为了不损耗电池自身的电量,一般当充电器插入时由充电器给加热模组供电,来给电池加热。因此需要判断充电器的连接状态,要准确可靠地判断充电器连接状态需要隔离放电端和充电端。
现有常规使用一个二极管隔离电池包的放电端和充电端,但二极管隔离的弊端是由于自身压降较大功耗也较大,本身发热比较严重,特别当充电电流较大时(例如大于2A)。另外就是会导致电池的充电电压降低,以及二极管上额外的功率损耗导致充电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控制电路,旨在解决现有充放电隔离时采用二极管导致的功耗大、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所述电路包括:
储能模块、通断模块、控制模块、及控制器;
所述通断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和充电负极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模块输出的开关信号相应的控制放电负极和充电负极之间的通断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充电负极、所述通断模块、及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所述通断模块的通断状态;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及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在外接充电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控制模块,以使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通断模块进行导通,所述控制器的接地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路还包括稳压模块;
所述稳压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充电负极和所述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用于将所输入的电压稳压至所述控制器工作所需的电压,并输出至所述控制器。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路还包括温度采集模块和加热控制模块;
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用于对当前所处环境进行温度采集,并将采集数据输出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加热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充电负极、及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加热状态。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所述通断模块、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所述通断模块的通断状态;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器、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
更进一步的,所述通断模块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和所述第一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和所述第三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所述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三端与所述通断模块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五电阻、及第六电阻;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一端、第六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和所述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稳压模块为稳压器,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稳压器的接地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第七电阻和热敏电阻,所述第七电阻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另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热敏电阻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接地端连接;
所述加热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和加热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加热器一端连接,所述加热器另一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工具,所述电动工具包括如上述所述的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控制电路,由于设置控制器,其接地端与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使得检测控制电路在与充电器连接时,其控制器才能处于工作状态,并发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由于设置控制模块,使得可根据控制器的控制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的通断状态,从而控制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连接状态,从而检测控制电路在未与充电器连接时,其控制模块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断开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连接;在与充电器连接时,其控制模块根据控制器的控制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导通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连接,此时通断模块的通断由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其通断模块可直接实现对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隔离或导通的控制,而不存在现有采用的二极管由于自身压降较大所产生功耗较大、发热严重、及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解决了现有充放电隔离时采用二极管导致的功耗大、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控制电路的模块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控制电路的模块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控制电路的模块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控制器,其接地端与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使得检测控制电路在与充电器连接时,其控制器才能处于工作状态,并发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由于设置控制模块,使得可根据控制器的控制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的通断状态,从而控制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连接状态,此时通断模块的通断由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其通断模块可直接实现对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隔离或导通的控制,而不存在现有采用的二极管由于自身压降较大所产生功耗较大、发热严重、及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控制电路的模块示意图,检测控制电路包括:
储能模块20、通断模块30、控制模块40、及控制器50;
通断模块30分别与控制模块40、及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和充电负极CH-连接,用于根据控制模块40输出的开关信号相应的控制放电负极P-和充电负极CH-之间的通断状态;
控制模块40分别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充电负极CH-、通断模块30、及控制器50连接,用于根据控制器50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30的通断状态;
控制器50分别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及控制模块40连接,用于在外接充电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40,以使控制模块40控制通断模块30进行导通,控制器50的接地端GND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储能模块20为进行电能输入及输出的装置模块,具体使用时为一电池包,即在该储能模块20连接至充电器进行外接充电时,其储能模块20根据充电器所提供的电能进行充电;在该储能模块20连接至负载进行放电时,其储能模块20将所存储的电能输出至负载。
进一步的,具体实施时,如图4所示,其储能模块20包括设于其内部的电池包正极B+和电池包负极B-,其分别为电池包的正极B+及负极B-;其中该储能模块20上还设有依次与电池包负极B-连接的放电负极P-和充电负极CH-,其中该储能模块20上还设有与电池包正极B+连接的正极P+,其中该正极P+为放电正极及充电正极相复用的一公共复用电极。
进一步地,该储能模块20的正极P+、放电负极P-及充电负极CH-组合形成一用于充电器或负载插拔的三孔端口。当充电器插入至该三孔端口时,即充电器的正极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连接,充电器的负极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此时通过充电器为储能模块20进行充电,其电流流向为充电器的正极流入至储能模块20的正极P+,并流至与其连接的电池包正极B+,并由电池包负极B-流至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最终流入至充电器的负极,使得实现对储能模块20的充电。
相应的,当负载插入至该三孔端口时,其储能模块20的正极P+与负载的正极连接,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与负载的负极连接,此时储能模块20对负载进行放电,其电流流向为电池包正极B+流出至储能模块20的正极P+,并流至与其连接的负载的正极,并由负载的负极流至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最终流入至电池包负极B-,使得实现对负载的放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通断模块30连接于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与充电负极CH-之间,并根据控制模块40的控制相应的控制放电负极P-与充电负极CH-之间的通断状态,其具体可为一根据控制端的控制进行相应的开关切换的开关型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场效应管及三极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控制模块40分别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充电负极CH-、通断模块30、及控制器50连接,用于根据控制器50所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输出开关信号至通断模块30,以使根据控制器50的控制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30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控制器50分别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及所述控制模块40连接,具体实施时,其如图4所示,其控制器50的电源端VDD和储能模块20的正极P+之间还连接一稳压模块60,其稳压模块60用于将所输入的电压进行稳压后输出至控制器50的电源端VDD,以使提供控制器50的正常工作供电,其中通过稳压模块60的稳压作用使得可避免控制器50直接与充电器或储能模块20连接时,由于充电器或储能模块20的电压过高或电压不稳定导致的对控制器50损坏或供电不稳定的问题。
进一步地,该控制器50的接地端GND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其用于在外接充电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40,以使控制模块40控制通断模块30进行导通,其中可以知道的,其由于控制器50的接地端GND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使得在该检测控制电路与负载连接时,其由于控制器50的接地端GND未接通,使得控制器50处于不工作状态,此时只有在检测控制电路与充电器连接时,其充电器的正极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连接,其充电器的负极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使得其控制器50导通开始工作,并驱动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及充电负极CH-相连通,此时充电器开始为储能模块20进行充电。
工作时,当检测控制电路与负载连接时,其电池包负极B-直接与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连接,此时通过储能模块20的正极P+及放电负极P-分别与负载连接后,开始给负载输出电能,以提供负载的工作供电。
当检测控制电路与充电器连接时,其开始由于通断模块30的设置,其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和充电负极CH-处于断开状态,因此该电路处于未导通状态,其充电器无法直接为储能模块20进行充电。进一步地,由于充电器的接入时,其充电器所提供的电能开始供控制器50及控制模块40正常工作供电,其控制器50受电工作后发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40,使得控制模块40输出开关信号至通断模块30,其通断模块30开始导通后,其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与电池包负极B-连接,因此其回路导通,使得充电器可开始为储能模块20进行充电。
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控制器,其接地端与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使得检测控制电路在与充电器连接时,其控制器才能处于工作状态,并发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由于设置控制模块,使得可根据控制器的控制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的通断状态,从而控制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连接状态,从而检测控制电路在未与充电器连接时,其控制模块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断开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连接;在与充电器连接时,其控制模块根据控制器的控制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导通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连接,此时通断模块的通断由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其通断模块可直接实现对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之间的隔离或导通的控制,而不存在现有采用的二极管由于自身压降较大所产生功耗较大、发热严重、及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解决了现有充放电隔离时采用二极管导致的功耗大、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抵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该检测控制电路还包括稳压模块60、温度采集模块70和加热控制模块80;
稳压模块60分别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充电负极CH-和控制器50的电源端VDD连接,用于将所输入的电压稳压至控制器50工作所需的电压,并输出至控制器50;
温度采集模块70分别与控制器50和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用于对当前所处环境进行温度采集,并将采集数据输出至控制器50;
加热控制模块80分别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充电负极CH-、及控制器50连接,用于根据控制器50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加热状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其稳压模块60用于实现将所输入的电压进行稳压,其中所输入的电压可以为充电器连接时的电压,也可以为储能模块20直接进行放电时的电压,其中该稳压模块60具体可以为一稳压器,该稳压器包括但不限于LDO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低压差线性稳压器)、DC-DC转换器。其通过稳压模块60所输出的电压可供控制器50进行正常工作。其中该控制器50的接地端GND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使得在检测控制电路与充电器连接时,其充电器的正极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连接,其充电器的负极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从而其控制器50导通开始工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温度采集模块70可具体使用为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热电偶元件等温度传感器,其用于采集当前环境下的具体温度并转化为数据信息输出至控制器50,其控制器50根据温度采集模块70所输入的采集数据可相应的确定出当前环境下的温度信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控制模块80用于根据控制器50的控制相应的控制加热状态,具体的,该加热控制模块80可包括一加热器及控制该加热器工作状态的驱动控制单元,其中该加热器可为功率电阻、发热丝、PTC加热器、电热薄膜加热材料等加热设备,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正常使用,当检测控制电路未与充电器连接时,其由于充电负极CH-未正常接地,因此其控制器50处于不工作状态,此时其控制器50无法获取温度采集模块70所采集的温度信息,以及无法输出控制信号至加热控制模块80,以控制加热控制模块80的工作状态。
当检测控制电路与充电器连接时,其充电器所提供的电能开始供控制器50及控制模块40正常工作供电,其控制器50受电工作后发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40,使得控制模块40输出开关信号至通断模块30,其通断模块30开始导通后,其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与电池包负极B-连接,因此其回路导通,使得充电器可开始为储能模块20进行充电。同时,其控制器50开始获取温度采集模块70所采集的温度信息时,并控制器50当判断出所采集的温度值低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时,其控制器50发出控制信号至加热控制模块80,以使加热控制模块80开始进行工作加热,其中该加热控制模块80与储能模块20的电池包电芯连接,此时加热控制模块80进行加热后,使得可实现对电池包电芯加热,避免由于电池包电芯的温度过低而导致的无法正常的进行充放电的温度。
进一步地,其控制器50还可实时获取温度采集模块70所采集的温度信息,当控制器50获取到所控制加热控制模块80进行加热使得电池包电芯的温度处于第二预设温度范围内时,其控制器50输出控制信号至加热控制模块80,使得加热控制模块80停止加热。
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的检测控制电路,使得可以检测充电器的连接状态,并在充电器插入至检测控制电路上时,其检测控制电路中的控制器进行工作并输出控制信号使得通断模块进行导通,从而使得充电器可开始对储能模块进行充电,同时其检测控制电路中的控制器可实时获取温度采集模块所采集的温度信息,并在所采集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温度采集模块,以使加热控制模块对电池包电芯进行加热。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大抵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该控制模块40包括第一控制单元41和第二控制单元42;
第一控制单元41分别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通断模块30、第二控制单元42连接,用于根据第二控制单元42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通断模块30的通断状态;
第二控制单元42分别与第一控制单元41、控制器50、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用于根据控制器50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第一控制单元41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具体实施时,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通断模块30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
第一场效应管Q1的第一端分别与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和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第二端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第三端与第一电阻R1另一端和第二电阻R2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另一端与控制模块40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单元41包括第一三极管VT1、第三电阻R3、及第四电阻R4;
第一三极管VT1的第一端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和第三电阻R3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第二端与第三电阻R3另一端、第四电阻R4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第三端与通断模块30连接,第四电阻R4另一端与第二控制单元42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单元42包括第二三极管VT2、第五电阻R5、及第六电阻R6;
第二三极管VT2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单元41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电阻R5一端、第六电阻R6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第三端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和第五电阻R5另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另一端与控制器50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稳压模块60为稳压器,稳压器的输入端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连接,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50的电源端VDD连接,稳压器的接地端GND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其稳压器为LDO稳压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温度采集模块70包括第七电阻R7和热敏电阻RT1,第七电阻R7一端与控制器50的电源端VDD连接,第七电阻R7另一端和热敏电阻RT1一端与控制器50连接,热敏电阻RT1另一端与控制器50的接地端GND连接;
加热控制模块80包括第二场效应管Q2和加热器81,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端与加热器81一端连接,加热器另一端与储能模块20的正极P+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二端与储能模块20的充电负极CH-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三端与控制器50连接。具体实施时,该加热器81为功率电阻R8。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检测控制电路还包括保护模块90;
保护模块90分别与储能模块20的负极与放电负极P-连接,用于在储能模块20充放电时的保护。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保护模块90包括保护芯片U1、采样电阻Rs、放电MOS管Q3、及充电MOS管Q4;
保护芯片U1的放电控制端DSG与放电MOS管Q3的栅极g连接,保护芯片U1的充电控制端CHG与充电MOS管Q4的栅极g连接,充电MOS管Q4的漏极d与放电MOS管Q3的漏极d连接,充电MOS管Q4的源极s与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连接,放电MOS管Q3的源极s与采样电阻Rs一端连接,采样电阻Rs另一端与储能模块20的负极连接,其保护芯片U1还与储能模块20中的各个电池的正负极连接。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场效应管Q1为NMOS,第一场效应管Q1的第一端为源极s,第一场效应管Q1的第二端为漏极d,第一场效应管Q1的第三端为栅极g。其中,本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g为高电平时,其第一场效应管Q1导通,反之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g为低电平时,其第一场效应管Q1截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其电池包正极B+和储能模块20的正极P+之间还连接有一保险丝F1。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三极管VT1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三极管VT1的第一端为发射极e,第一三极管VT1的第二端为基极b,第一三极管VT1的第三端为集电极c。其中,本实施例中,当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b和发射极e的电压差大于导通电压时,其第一三极管VT1导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三极管VT2为NPN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VT2的第一端为集电极c,第二三极管VT2的第二端为基极b,第二三极管VT2的第三端为发射极e。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场效应管Q2为NMOS,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端为漏极d,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二端为源极s,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三端为栅极g。其中,本实施例中,当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为高电平时,其第二场效应管Q2导通。
正常工作时,当检测控制电路未与充电器连接时,其由于充电负极CH-与控制器50的接地端连接,因此其控制器50处于不工作状态,因此其控制器50不能输出控制信号至第二控制单元42的第六电阻R6,此时第二控制单元42中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b为低电平,因此其第二三极管VT2处于不导通状态,此时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c为高电平,使得该第一控制单元41中的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无法正常接地,因此其第一控制单元41中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b也为高电平,使得第一三极管VT1处于不导通状态,此时该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c为低电平,因此输入至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g的电压为低电平,使得该第一场效应管Q1处于截止状态,此时其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和充电负极CH-之间处于断开状态。
当检测控制电路与充电器连接时,其充电器所提供的电能开始供控制器50及控制模块40正常工作供电,其控制器50受电工作后输出高电平至第二控制单元42的第六电阻R6,此时第二控制单元42中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b为高电平,因此其第二三极管VT2处于导通状态,此时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c为低电平,使得该第一控制单元41中的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正常接地且进行分压,因此其第一控制单元41中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b与其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差值大于导通电压,使得第一三极管VT1处于导通状态,该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c为高电平,因此输入至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g的电压为高电平,使得该第一场效应管Q1处于导通状态,此时其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和充电负极CH-之间处于连接状态,因此使得充电器开始为储能模块20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其保护模块90用于采集储能模块20进行充放电时的充电电流电压及放电电流电压,并实现对该储能模块20的过充、过放及过流等的保护,其中,该保护模块90中的采样电阻Rs用于采集储能模块20进行充放电时的电流大小,其保护模块90中的保护芯片U1获取到其储能模块20在进行充放电时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则其控制相应的控制端进行输出控制。例如当储能模块20进行放电时,当保护芯片U1获取到放电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其保护芯片U1控制其放电控制端DSG输出低电平,使得其放电MOS管Q3断开,因此此时电池包负极B-与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之间断开,使得停止储能模块20的电流输出,实现了过流保护。其中,该保护模块90具体如现有常规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由于第一场效应管Q1导通后,即使充电器拔除后,其储能模块20的正极P+和充电负极CH-之间仍然会有电压,使得第一场效应管Q1会继续持续导通,因此其第一场效应管Q1会维持自锁在导通状态,因此为实现在充电器拔除后,其第一场效应管Q1即进行截止,其控制器50会每间隔一预设时间即控制停止导通信号,例如其控制器50输出导通信号10秒后即控制输出关断信号0.5秒,使得实现导通一段时间断开一小段时间。
当充电器未拔除时,由于充电器持续给控制器50供电,使得控制器50可持续工作,此时在控制器50不输出控制信号使得第一场效应管Q1截止时,其充电电流会经过该第一场效应管Q1的体二极管,使得实现继续充电,此时由于控制器50所控制断开的时间很短,使得第一场效应管Q1的体二极管造成的损耗和热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充电器可以保持给储能模块20充电不间断。
当充电器拔除时,其由于控制器50未接收到充电器的供电,使得控制器50处于断电停止工作状态,因此其控制器50输出至第六电阻R6的电压为低电平,使得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b为低电平,从而如上述所述,其最终为使得第一场效应管Q1处于截止状态,使得第一场效应管Q1断开储能模块20的放电负极P-与充电负极CH-之间的连接。
同时充电器拔除前,加热控制模块80进行加热工作;在充电器拔除后,由于控制器50处于不工作状态,因此其无法输出控制信号至第二场效应管Q2,使得加热控制模块80停止工作。同时由于控制器50处于断电停止工作状态,使得其控制器50、控制模块40、温度采集模块70和加热控制模块80不存在耗电,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储能模块20的消耗电流。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实施例一至三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
具体的,其电池包通过实施例一至三所提供的检测控制电路,使得在电池包连接充电器时,其控制器开始工作,并输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以使控制模块控制通断模块进行导通,使得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进行导通;在电池包未连接充电器时,其控制器不工作,从而通断模块进行截止,使得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进行隔离,其通断模块只受控制模块的控制,且该通断模块不存在现有采用的二极管由于自身压降较大所产生功耗较大、发热严重、及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工具,包括上述实施例四所述的电池包。
具体的,其电动工具包括带电池包的设备,其通过实施例一至三所提供的检测控制电路,使得在电动工具连接充电器时,其控制器开始工作,并输出控制信号至控制模块,以使控制模块控制通断模块进行导通,使得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进行导通;在电动工具未连接充电器时,其控制器不工作,从而通断模块进行截止,使得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与充电负极进行隔离,其通断模块只受控制模块的控制,且该通断模块不存在现有采用的二极管由于自身压降较大所产生功耗较大、发热严重、及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
储能模块、通断模块、控制模块、及控制器;
所述通断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和充电负极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模块输出的开关信号相应的控制放电负极和充电负极之间的通断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充电负极、所述通断模块、及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所述通断模块的通断状态;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及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在外接充电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控制模块,以使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通断模块进行导通,所述控制器的接地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稳压模块;
所述稳压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充电负极和所述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用于将所输入的电压稳压至所述控制器工作所需的电压,并输出至所述控制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温度采集模块和加热控制模块;
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用于对当前所处环境进行温度采集,并将采集数据输出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加热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充电负极、及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加热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所述通断模块、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所述通断模块的通断状态;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器、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相应的控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模块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放电负极和所述第一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和所述第三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所述第四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三端与所述通断模块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五电阻、及第六电阻;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一端、第六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和所述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模块为稳压器,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稳压器的接地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第七电阻和热敏电阻,所述第七电阻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另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一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热敏电阻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接地端连接;
所述加热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和加热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加热器一端连接,所述加热器另一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三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
1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工具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06502.6U CN210957837U (zh) | 2019-11-19 | 2019-11-19 | 检测控制电路、电池包及电动工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06502.6U CN210957837U (zh) | 2019-11-19 | 2019-11-19 | 检测控制电路、电池包及电动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57837U true CN210957837U (zh) | 2020-07-07 |
Family
ID=71376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06502.6U Active CN210957837U (zh) | 2019-11-19 | 2019-11-19 | 检测控制电路、电池包及电动工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5783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17156A (zh) * | 2020-07-23 | 2020-11-10 | 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 | 带电池防打火和智能充电功能的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
-
2019
- 2019-11-19 CN CN201922006502.6U patent/CN21095783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17156A (zh) * | 2020-07-23 | 2020-11-10 | 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 | 带电池防打火和智能充电功能的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
CN111917156B (zh) * | 2020-07-23 | 2022-01-18 | 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 | 带电池防打火和智能充电功能的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00676A (zh) | 电池保护电路、电能提供装置与电子装置 | |
MX2011002544A (es) | Cargador de baterías. | |
WO2023016574A1 (zh) | 开关电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用电设备及控制方法 | |
CN208257490U (zh) | 一种光伏储能装置 | |
CN113258640B (zh) | 一种电池的过流保护电路及电源设备 | |
CN210958312U (zh) | 一种电池并联开关控制装置 | |
CN218958568U (zh) | 一种具有双向快充功能的后备电源 | |
CN111933486A (zh) | 继电器浪涌电流保护电路及充电电路 | |
CN210957837U (zh) | 检测控制电路、电池包及电动工具 | |
CN208094170U (zh) |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及吸尘器 | |
CN222073142U (zh) | 一种接口复用电路 | |
CN109049020B (zh) | 电动剃须刀的控制电路 | |
CN204464971U (zh) | 电池保护电路、电能提供装置与电子装置 | |
CN110034595B (zh) | 一种备份电源管理装置及车载设备 | |
CN109510284B (zh) | 一种锂电保护电子开关 | |
CN216959371U (zh) |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源系统 | |
CN104065043B (zh) | 电池欠压保护和显示电路 | |
CN216720949U (zh) | 充放电保护装置和启动电源设备 | |
CN105743188B (zh) | 铅酸电池组保护系统 | |
CN214380221U (zh) | 电池充放电保护装置 | |
CN210898576U (zh) | 一种电池充放电保护电路以及电池装置 | |
CN109673240B (zh) | 一种智能割草机 | |
CN115580137A (zh) | 开关模块、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 |
CN107887955B (zh) | 一种低压自动关闭的双稳态按键开关驱动电路 | |
CN216016467U (zh) | 低压保护电路、装置及电器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