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45013U - 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45013U CN210945013U CN201921715038.1U CN201921715038U CN210945013U CN 210945013 U CN210945013 U CN 210945013U CN 201921715038 U CN201921715038 U CN 201921715038U CN 210945013 U CN210945013 U CN 2109450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tank
- pipe
- biochemical
- pu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点进排水的具有除碳脱氮功能的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包括:多级位置高度依次递减的生化池,生化池底部均设有布水管,进水单元,包括进水泵和跌水槽,进水泵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跌水槽,跌水槽由下水管连通布水管;排水单元,包括出水堰、集水管、二沉池和出水管,出水堰设置在生化池上部,出水堰经支管连通集水管,再经二沉池至排水管;回流单元,包括回流泵,回流泵进口经第一回流管连接最后一级生化池上部,回流泵出口经第二回流管连接第一级生化池上的跌水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废水处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上流式生物床技术具有生物量大、污泥停留时间长、降解速度快、能耗低和抗冲击等特点。
中国专利上流式氧化沟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申请公布号CN102001790A)和间歇式上流低氧高浓度污泥流化床(授权公告号203904070U),均采用了有机废水在氧化沟内经跌水曝气充氧、在向上流的流化态运行条件下与污泥层中微生物反应的方法来降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及氨氮,其不足之处(1)单点进排水时间长,效率低;(2)跌水曝气室不起降解作用,占用体积大、构建成本高;(3)新进污水与上一周期处理后污水经长时间才能充分混合,整个过程溶解氧基本为0,氨氧化反应速度慢,容积负荷低;(4)采用跌水曝气系统时,污水浓度越大,上流循环速度越高。上流速度大于4 m/h时,活性污泥流出各隔室,导致各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变化,影响去污效果;同时,污泥易堵塞管路和布水器,影响布水及除污能力,增加维护成本。(5)出水SS偏高,导致COD、TN等指标上升。(6)出水溶解氧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点进排水的具有除碳脱氮功能的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包括:
多级位置高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第三生化池、第四生化池,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第三生化池、第四生化池底部均设有布水管,
进水单元,包括第一进水泵、第二进水泵、第三进水泵、第四进水泵和第一跌水槽、第二跌水槽、第三跌水槽、第四跌水槽,第一进水泵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第一跌水槽,第二进水泵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第二跌水槽,第三进水泵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第三跌水槽,第四进水泵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和第四跌水槽,第一跌水槽、第二跌水槽、第三跌水槽、第四跌水槽由下水管连通布水管;
排水单元,包括包括第一出水堰、第二出水堰、第三出水堰、第四出水堰、集水管、二沉淀池和排水管,第一出水堰设置在第一生化池上部、第二出水堰设置在第二生化池上部、第三出水堰设置在第三生化池上部、第四出水堰设置在第四生化池上部,第一出水堰、第二出水堰、第三出水堰、第四出水堰经支管连通集水管,再经具有跌水充氧功能的二沉池至排水管;
回流单元,包括回流泵,回流泵进口经第一回流管连接最后一级生化池上部,回流泵出口经第二回流管连接第一级生化池上的第一跌水槽。
所述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基础上,每级生化池均变径结构,且生化池上部直径大。
所述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基础上,生化池为2-8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基于多点进排水,可大幅缩短进排水时间,所需时间t=t0/N,t0,N分别为单点进水时间和生化池数。
(2)跌水曝气室由跌水槽和下水管替代,节省材料和容积,降低构建和维护成本。
(3)基于多点进水功能,新进污水与上一周期反应的污水快速混匀,以4级单元为例,进水量为池容1/3计算,仅混合时间可节省3小时,多点进水系统充氧效果更优,更均匀,利于氨氧化反应,反应时间更短,除污效果更佳。
(4)采用跌水曝气时,原污水浓度越大,上流速度越高。尤其上流循环速度大于4m/h时,活性污泥跑出隔室,引起各隔室生物量明显变化。同时,污泥容易堵塞管路和布水器,影响去污效果,增加维护成本。生化池采用变径设计,顶部直径大。当活性污泥进入顶部缓冲区时,上流速度降低,其沉降速度大于上升速度,故停留于该隔室。上清液进入下一级处理单元。这对于各隔室微生物差异性和生物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利于下一单元跌水充氧效果,提升除污能力。变径池设计可杜绝管路和布水器被堵塞难题,降低维护成本。
(5)二沉池可进一步去除悬浮物,降低COD、TN等指标。同时,跌水设计,可提高出水溶解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 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平面图。
图中:1-第一进水泵 2-第二进水泵 3-第三进水泵 4-第四进水泵 5-回流泵 6-出水堰 7-出水堰 8-出水堰 9-出水堰 10-集水管 11-带布水器管道 12-活性污泥 13-下水管 14-通风口 15-通风口 16-通风口 17-通风口 18-二沉池 19-排水管 21-第一跌水槽 22-第二跌水槽 23-第三跌水槽 24-第四跌水槽 31-第一生化池 32-第二生化池 33-第三生化池 34-第四生化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
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
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一种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包括
多级位置高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生化池31、第二生化池32、第三生化池33、第四生化池34,第一生化池31、第二生化池32、第三生化池33、第四生化池34底部均设有布水管11;
进水单元,包括第一进水泵1、第二进水泵2、第三进水泵3、第四进水泵4、第一跌水槽21、第二跌水槽22、第三跌水槽23和第四跌水槽24,第一进水泵1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第一跌水槽21,第二进水泵2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第二跌水槽22,第三进水泵3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第三跌水槽23,第四进水泵4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和第四跌水槽24,第一跌水槽21、第二跌水槽22、第三跌水槽23、第四跌水槽24由下水管13连通布水管11;
排水单元,包括第一出水堰6、第二出水堰7、第三出水堰8、第四出水堰9、集水管10、二沉淀池18和排水管19,第一出水堰6设置在第一生化池31上部、第二出水堰7设置在第二生化池32上部、第三出水堰8设置在第三生化池33上部、第四出水堰9设置在第四生化池34上部,第一出水堰6、第二出水堰7、第三出水堰8、第四出水堰9经支管连通集水管10,经具有跌水充氧功能的二沉池18至排水管19;
回流单元,包括回流泵5,回流泵5进口经第一回流管连接最后一级生化池34上部,回流泵5出口经第二回流管连接第一级生化池上的第一跌水槽21。
本实施例中,每级生化池均变径结构,且生化池上部直径大。
本实用新型采用间歇式操作,污水经多点进排水、反应和沉淀3个阶段,具体如下:
多点进排水阶段:回流泵5关闭,生化池停止循环曝气。污水经第一进水泵1、第二进水泵2、第三进水泵3、第四进水泵4分别至对应第一跌水槽21、第二跌水槽22、第三跌水槽23和第四跌水槽24充氧,经下水管13,由布水管11以上推流各进入第一生化池31、第二生化池32、第三生化池33、第四生化池34。上一反应周期的污水从第一出水堰6、第二出水堰7、第三出水堰8、第四出水堰9的排水阀流出,经集水管10进入二沉池18,跌水槽顶部充氧,在折流板导向作用下,由下流隔室至上流隔室,悬浮物因上流速度低,聚沉于池底,清水再经跌水曝气至排水管19。
反应阶段:第一进水泵1、第二进水泵2、第三进水泵3、第四进水泵4关闭,启动回流泵5,生化池循环曝气反应。利用回流泵5将第四生化池34的污水提升至第一级跌水槽21,经跌水充氧,由下水管13和布水管11以上流式进入第四生化池31,废水与活性污泥12充分接触。由于生化池采用变径设计,顶部直径大,上流速度降低,活性污泥因沉降速度大于上升速度而停留于该隔室。上清液进入下一级跌水槽、下水管、布水器、生化池组成的多级处理单元循环。生化池由下至上形成好氧-缺氧-厌氧交替环境,有机污染物与微生物进行生化反应,以脱除有机污染物、氨氮和总氮。
沉淀阶段:生化池不进排水,生化池内的污水继续向上以低流速循环,活性污泥形成固定床,过滤水中细小颗粒。沉淀过程结束后,停止回流泵5,反应进入下一周期即多点进排水阶段。
生化反应机理:通过好氧-缺氧-厌氧交替环境,有机物最终降解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水。脱氮过程以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为主。
经过长期实验,我们发现生活污水处理指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级位置高度依次递减的第一生化池(31)、第二生化池(32)、第三生化池(33)、第四生化池(34),第一生化池(31)、第二生化池(32)、第三生化池(33)、第四生化池(34)底部均设有布水管(11),
进水单元,包括第一进水泵(1)、第二进水泵(2)、第三进水泵(3)、第四进水泵(4)和第一跌水槽(21)、第二跌水槽(22)、第三跌水槽(23)、第四跌水槽(24),第一进水泵(1)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第一跌水槽(21),第二进水泵(2)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第二跌水槽(22),第三进水泵(3)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第三跌水槽(23),第四进水泵(4)通过进水管连接污水源和和第四跌水槽(24),第一跌水槽(21)、第二跌水槽(22)、第三跌水槽(23)、第四跌水槽(24)由下水管(13)连通布水管(11);
排水单元,包括第一出水堰(6)、第二出水堰(7)、第三出水堰(8)、第四出水堰(9)、集水管(10)、二沉淀池(18)和排水管(19),第一出水堰(6)设置在第一生化池(31)上部、第二出水堰(7)设置在第二生化池(32)上部、第三出水堰(8)设置在第三生化池(33)上部、第四出水堰(9)设置在第四生化池(34)上部,第一出水堰(6)、第二出水堰(7)、第三出水堰(8)、第四出水堰(9)经支管连通集水管(10);
回流单元,包括回流泵(5),回流泵(5)进口经第一回流管连接最后一级第四生化池(34)上部,回流泵(5)出口经第二回流管连接第一级生化池上的第一跌水槽(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级生化池均变径结构,且生化池上部直径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生化池为3-8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15038.1U CN210945013U (zh) | 2019-10-14 | 2019-10-14 | 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15038.1U CN210945013U (zh) | 2019-10-14 | 2019-10-14 | 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45013U true CN210945013U (zh) | 2020-07-07 |
Family
ID=71387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71503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945013U (zh) | 2019-10-14 | 2019-10-14 | 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4501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55705A (zh) * | 2022-04-13 | 2022-05-10 |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hedn生物反应器及处理方法 |
CN114956487A (zh) * | 2022-07-04 | 2022-08-30 | 郑州航空港区明港水务有限公司 | 一种低c/n比污水的无动力生物处理方法 |
-
2019
- 2019-10-14 CN CN201921715038.1U patent/CN21094501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55705A (zh) * | 2022-04-13 | 2022-05-10 |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hedn生物反应器及处理方法 |
CN114956487A (zh) * | 2022-07-04 | 2022-08-30 | 郑州航空港区明港水务有限公司 | 一种低c/n比污水的无动力生物处理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12963B (zh) | 一种一体式多级同时硝化反硝化生物膜系统脱氮方法及装置 | |
CN102173510A (zh) | 具有snd脱氮功能的污泥无回流装置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
CN104108828B (zh) | 一种同步脱氮除磷aao-mbr工艺及其装置 | |
CN105923771A (zh) | 一种自循环生物脱氮反应器 | |
CN201857327U (zh) | 生活污水处理用复合式生物膜一体型反应器 | |
CN210945013U (zh) | 低曝气上流式生物床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 |
CN104803480B (zh) | 多级生物反应器及采用该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 | |
CN206289048U (zh) | 污水组合生化与污泥静态沉淀分离处理一体化装置 | |
CN203999260U (zh) | 一种同步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装置 | |
CN105668947A (zh) | 一种污水净化过滤系统 | |
CN204981504U (zh) | 一体化脱氮脱碳曝气生物滤池 | |
CN204224321U (zh) | 生物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5645699A (zh) | 一种污水净化处理装置 | |
CN105110556A (zh) | 一体化脱氮脱碳曝气生物滤池及其处理系统 | |
CN109775936B (zh) | 一种低能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2658009U (zh) | 一种一体化接触氧化处理废水的装置 | |
CN202226752U (zh) | 煤矿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1240970Y (zh) | 一体化循环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 | |
CN205313321U (zh) | 一种新型ao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4569547U (zh) | 多级生物反应器 | |
CN205258129U (zh) | 一种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 | |
CN208361986U (zh) | 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 | |
CN209338221U (zh) | 一种多级硝化反硝化反应设备 | |
CN208603832U (zh) | 一种高效膜生物反应池及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9210490U (zh) | 一种级数可调的多级ao-mbbr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