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33035U - 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33035U CN210933035U CN201920923444.0U CN201920923444U CN210933035U CN 210933035 U CN210933035 U CN 210933035U CN 201920923444 U CN201920923444 U CN 201920923444U CN 210933035 U CN210933035 U CN 2109330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liquid
- communicated
- chamber
- liquid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包括进液单元、集气液单元和灌入及引流单元,进液单元具有与加温液袋相连通的第一进液管、与补充液袋相连通的第二进液管、与最末次液袋相连通的第三进液管、以及蠕动泵;集气液单元具有集液室和气体过滤器,灌入及引流单元具有两个储腔、导管、隔膜泵、第一、二两位三通电磁阀,隔膜泵、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能够协同作用,以使得两个储腔交替处于正压工作状态和负压工作状态,且当其中一储腔处于正压工作状态时,另一储腔处于负压工作状态。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便、易掌握,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精准性非常高,制造、使用、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由慢性肾脏病发展导致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其中,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渗透膜的特性,通过泵压作用将配制好的透析液规律、定时经导管灌入患者的腹腔,由于在腹膜两侧存在溶质的浓度梯度差,高浓度一侧的溶质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水分则从低渗一侧向高渗一侧移动,通过不断地更换腹腔的透析液,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毒性物质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目的。
腹膜透析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尿毒症患者血液净化治疗的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医疗成本低,方便患者居家/住院治疗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和患者使用的腹膜透析设备主要是外购国外进口设备,其价格比较昂贵,从而会造成患者的治疗费用较高、负担重。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便、易掌握,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精准性非常高,制造、使用、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包括一进液单元、一集气液单元和一灌入及引流单元,其中,所述进液单元具有与加温液袋相连通的第一进液管、与补充液袋相连通的第二进液管、与最末次液袋相连通的第三进液管、以及蠕动泵,且所述第二进液管和所述第三进液管的一端口均分别与所述蠕动泵的泵管一端口相连通,所述蠕动泵的泵管另一端口还与所述第一进液管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集气液单元具有一为中空体状的集液室和一具备透气且不透水功能的气体过滤器,所述集液室上设有分别与其内腔相通的进液口、出液口和排气口,且所述集液室的进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管的一端口及所述蠕动泵的泵管另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集液室的排气口还与所述气体过滤器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灌入及引流单元具有两个储腔、导管、隔膜泵、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每一所述储腔各具有一为中空体状的储腔主体和一内置于所述储腔主体中的塑料隔膜,所述塑料隔膜将所述储腔主体的内腔分隔成互不相通的液腔室和气腔室,且在每一所述液腔室上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集液室的出液口相连通的入液口、一与所述导管一端口相连通的灌入引流口和一与废液收集容器相连通的排液口,在每一所述气腔室上还分别设置有一进出气口,所述隔膜泵的进气口分别与所述气体过滤器的出气口及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的出口相连通,所述隔膜泵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的进口相连通,且同时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的两个进口还分别与两个所述气腔室的进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的两个出口亦分别与两个所述气腔室的进出气口相连通,另外,所述隔膜泵、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和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还能够协同作用,以使得两个所述储腔交替处于正压工作状态和负压工作状态,且当其中一所述储腔处于正压工作状态时,另一所述储腔处于负压工作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三进液管均分别为一根,所述第二进液管为至少两根;
还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口通过第一三通接头与两个所述第二进液管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口通过第二三通接头与所述第三进液管的一端口及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口还与所述泵管的一端口相连通;
另外,在所述第一进液管、至少两根所述第二进液管和所述第三进液管上分别安装有管夹,还在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分别安装有用以配合压力传感器采集工作的压力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第一控制机构,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能够控制所述第三进液管和所述第一连接管处于夹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具体实现结构为: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具有第一安装座、第一转盘、第一步进电机和三个第一转子,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座为由一第一基板和两个第一侧板相连接而构成的U 形结构体,所述第一转盘活动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中,且所述第一转盘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之间还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轴活动穿设过所述第一基板后,并与所述第一转盘的一侧定位连接,三个所述第一转子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一转盘的相对另一侧上;
另外,所述第三进液管和所述第一连接管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所述第一转盘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之间的间隙中,且当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转盘旋转第一角度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转子会紧抵所述第三进液管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管于一所述第一侧板上,以实现所述第三进液管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管处于夹闭状态;而当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转盘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一转子会分别紧抵所述第三进液管和所述第一连接管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上,以实现所述第三进液管和所述第一连接管均处于夹闭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设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端口与所述集液室的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口通过第三三通接头与所述第一进液管的一端口及所述泵管的另一端口相连通;
另外,在所述集液室的出液口上还连接有一第四连接管,在所述气体过滤器的出气口上还连接有一第一气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设有两根第五连接管、两根第六连接管和两根第七连接管,其中,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的一端口通过第四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管的一端口相连通,且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的另一端口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液腔室的入液口相连通;
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的一端口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液腔室的灌入引流口相连通,且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的另一端口通过第五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导管的一端口相连通;
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的一端口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液腔室的排液口相连通,且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的另一端口通过第六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废液收集容器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三个第二控制机构,每一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各具有第二安装座、第二转盘、第二步进电机和三个第二转子,其中,所述第二安装座为由一第二基板和两个第二侧板相连接而构成的U形结构体,所述第二转盘活动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中,且所述第二转盘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之间还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轴活动穿设过所述第二基板后,并与所述第二转盘的一侧定位连接,三个所述第二转子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二转盘的相对另一侧上;
其中,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第一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上的两个间隙中,且当第一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上的所述第二转盘旋转第一角度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子会紧抵一根所述第五连接管于一所述第二侧板上,以实现一根所述第五连接管处于夹闭状态;而当所述第二转盘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子会分别紧抵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上,以实现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均处于夹闭状态;
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第二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上的两个间隙中,且当第二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上的所述第二转盘旋转第一角度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子会紧抵一根所述第六连接管于一所述第二侧板上,以实现一根所述第六连接管处于夹闭状态;而当所述第二转盘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子会分别紧抵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上,以实现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均处于夹闭状态;
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第三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上的两个间隙中,且当第三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上的所述第二转盘旋转第一角度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子会紧抵一根所述第七连接管于一所述第二侧板上,以实现一根所述第七连接管处于夹闭状态;而当所述第二转盘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子会分别紧抵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上,以实现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均处于夹闭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隔膜泵的进气口上连接有第二气管,以及在所述隔膜泵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三气管;在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的出口上连接有第四气管,以及在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的两个进口上分别连接有第五气管;在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的两个出口上分别连接有第六气管;在每一所述气腔室的进出气口上分别连接有第七气管;
其中,所述第二气管、所述第四气管和所述第一气管的一端口通过第七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气管的一端口与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的进口相连通;一所述第五气管、一所述第六气管和一所述第七气管的一端口通过第八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另一所述第五气管、另一所述第六气管和另一所述第七气管的一端口则通过第九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导管上亦安装有管夹和用以配合压力传感器采集工作的压力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储腔主体各具有一为中空体状的第一储腔主体和一内置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中并亦为中空体状的第二储腔主体;所述塑料隔膜内置于所述第二储腔主体中,并将所述第二储腔主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互不相通的腔室部分,且其中一腔室部分即为所述气腔室,另一腔室部分则定义为第一液腔室;
在所述第一液腔室的周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穿孔,以使得所述第一液腔室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的内腔相贯通,且所述第一液腔室的内腔还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的内腔一起构成所述液腔室;另外,所述液腔室的入液口、灌入引流口和排液口均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本实用新型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一款新型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不仅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便、易掌握,而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精准性还非常高,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功效。②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的制造、使用、维护成本低,这样既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又能够极大的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③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还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数据进行存储、读取、打印等,便于医护人员随时查看、跟踪诊断患者的治疗情况,极大的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第一阶段预冲管路时的液路流向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第二阶段预冲管路时的液路流向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第三阶段预冲管路时的液路流向及气路流向示意图之一;
图2d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第三阶段预冲管路时的液路流向及气路流向示意图之二;
图3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初始引流操作时的液路流向及气路流向示意图之一;
图3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初始引流操作时的液路流向及气路流向示意图之二;
图4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第一次灌入操作时的液路流向及气路流向示意图之一;
图4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第一次灌入操作时的液路流向及气路流向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第一次留腹操作、且实现将补充液袋中的透析液输送到加温袋中进行加温时的液路流向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最末袋灌入操作、且实现将加温袋中的透析液输送到补充液袋中时的液路流向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最末袋灌入操作、且实现将最末次液袋中的透析液输送到加温袋中进行加温时的液路流向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储腔处于正压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储腔处于负压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控制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控制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控制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控制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0——第一进液管 11——第二进液管 12——第三进液管
13——蠕动泵 130——泵管 14——第一连接管
15——第二连接管 16——第一控制机构 160——第一安装座
1600——第一基板 1601——第一侧板 161——第一转盘
162——第一转子 17——压力舱a 18——压力舱b
19——压力舱c 20——集液室 21——气体过滤器
22——第三连接管 23——第四连接管 24——第一气管
30——储腔 300——塑料隔膜 301——液腔室
302——气腔室 303——穿孔 31——导管
32——隔膜泵 33——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 34——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
35——第五连接管 36——第六连接管 37——第七连接管
38——第二控制机构 380——第二安装座 3800——第二基板
3801——第二侧板 381——第二转盘 382——第二转子
390——第二气管 391——第三气管 392——第四气管
393——第五气管 394——第六气管 395——第七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包括一进液单元、一集气液单元和一灌入及引流单元,其中,所述进液单元具有与加温液袋相连通的第一进液管10、与补充液袋相连通的第二进液管11、与最末次液袋相连通的第三进液管12、以及蠕动泵13,且所述第二进液管11和所述第三进液管12的一端口均分别与所述蠕动泵13的泵管 130一端口相连通,所述蠕动泵13的泵管130另一端口还与所述第一进液管10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集气液单元具有一为中空体状的集液室20和一具备透气且不透水功能的气体过滤器21(即气体过滤器的滤芯由透气且不透水的细菌过滤膜制成),所述集液室20上设有分别与其内腔相通的进液口、出液口和排气口,且所述集液室20的进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管10的一端口及所述蠕动泵13的泵管130另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集液室20的排气口还与所述气体过滤器21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灌入及引流单元具有两个储腔30、用于连接患者做完腹腔置管手术后的腹膜透析外接管的导管31、隔膜泵32、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每一所述储腔30各具有一为中空体状的储腔主体和一内置于所述储腔主体中的塑料隔膜300,所述塑料隔膜300将所述储腔主体的内腔分隔成互不相通的液腔室301和气腔室302,且在每一所述液腔室301上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集液室20的出液口相连通的入液口、一与所述导管31一端口相连通的灌入引流口和一与废液收集容器(废液袋或废液桶)相连通的排液口,在每一所述气腔室302上还分别设置有一进出气口,所述隔膜泵32的进气口分别与所述气体过滤器 21的出气口及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的出口相连通,所述隔膜泵32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的进口相连通,且同时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 33的两个进口还分别与两个所述气腔室302的进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的两个出口亦分别与两个所述气腔室302的进出气口相连通,另外,所述隔膜泵32、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和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还能够协同作用,以使得两个所述储腔30交替处于正压工作状态和负压工作状态,且当其中一所述储腔30处于正压工作状态时,另一所述储腔30处于负压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液管10和所述第三进液管12均分别为一根,所述第二进液管11为至少两根(按照临床需求,所述第二进液管11可设计为两至六根,说明书及说明书附图中以两根为例来进行阐述说明);
还设有第一连接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14的一端口通过第一三通接头与两个所述第二进液管11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14 的另一端口通过第二三通接头与所述第三进液管12的一端口及所述第二连接管15 的一端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连接管15的另一端口还与所述泵管130的一端口相连通;
另外,在所述第一进液管10、至少两根所述第二进液管11和所述第三进液管12上分别安装有管夹,且所述第一进液管10、至少两根所述第二进液管11和所述第三进液管12上分别对应与液袋相连通的一端口上还安装有针刺式接口或者鲁尔接口,还在所述第一进液管10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5上分别安装有用以配合压力传感器采集工作的压力舱。说明:第一进液管10上的压力舱定义为“压力舱 a”,用标记17表示;第二连接管15上的压力舱定义为“压力舱b”,用标记18表示。另外,所述压力舱(或称为压力传感舱、压力传感盒)属于静脉输液领域、血液透析领域中常见到的压力感测器件,属于公知常识,在此不做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还设有第一控制机构16,所述第一控制机构16能够控制所述第三进液管12和所述第一连接管14处于夹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具体实现结构为:参阅附图8a和8b所示,所述第一控制机构16具有第一安装座160、第一转盘161、第一步进电机和三个第一转子162,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座160为由一第一基板1600和两个第一侧板1601相连接而构成的U形结构体,所述第一转盘161活动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60中,且所述第一转盘161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601之间还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轴活动穿设过所述第一基板1600后,并与所述第一转盘161的一侧定位连接,三个所述第一转子162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一转盘161的相对另一侧上;
另外,所述第三进液管12和所述第一连接管14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所述第一转盘161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601之间的间隙中,且当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转盘161旋转第一角度后(第一步进电机的旋转角度可由控制器、位置传感器等配合控制实现,其为常识,故不作详述),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转子162会紧抵所述第三进液管12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管14于一所述第一侧板1601上,以实现所述第三进液管12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管14处于夹闭状态(当所述第三进液管 12(或第一连接管14)处于夹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管14(或第三进液管12) 是处于打开状态的);而当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转盘161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一转子162会分别紧抵所述第三进液管12和所述第一连接管 14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601上,以实现所述第三进液管12和所述第一连接管14 均处于夹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设有第三连接管22,所述第三连接管22的一端口与所述集液室20的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22的另一端口通过第三三通接头与所述第一进液管10的一端口及所述泵管130的另一端口相连通;
另外,在所述集液室20的出液口上还连接有一第四连接管23,在所述气体过滤器21的出气口上还连接有一第一气管24。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设有两根第五连接管35、两根第六连接管36和两根第七连接管37,其中,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的一端口通过第四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管23的一端口相连通,且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的另一端口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液腔室301的入液口相连通;
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的一端口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液腔室301的灌入引流口相连通,且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的另一端口通过第五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导管31的一端口相连通;
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的一端口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液腔室301的排液口相连通,且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的另一端口通过第六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废液收集容器(废液袋或废液桶)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还设有三个第二控制机构38,每一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各具有第二安装座380、第二转盘381、第二步进电机和三个第二转子382,具体可参阅附图9a和9b所示,其中,所述第二安装座380为由一第二基板3800 和两个第二侧板3801相连接而构成的U形结构体,所述第二转盘381活动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座380中,且所述第二转盘381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3801之间还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轴活动穿设过所述第二基板3800后,并与所述第二转盘381的一侧定位连接,三个所述第二转子382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二转盘381的相对另一侧上;
其中,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第一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两个间隙中,且当第一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所述第二转盘381 旋转第一角度后(第一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中的第二步进电机带动实现),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紧抵一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于一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一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处于夹闭状态(此时另一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是处于打开状态的);而当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分别紧抵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均处于夹闭状态;
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第二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两个间隙中,且当第二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一角度后(第二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中的第二步进电机带动实现),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紧抵一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于一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一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处于夹闭状态(此时另一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是处于打开状态的);而当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分别紧抵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均处于夹闭状态;
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第三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两个间隙中,且当第三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一角度后(第三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中的第二步进电机带动实现),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紧抵一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于一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一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处于夹闭状态(此时另一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是处于打开状态的);而当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分别紧抵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均处于夹闭状态。(同上述第一步进电机,三个第二步进电机的旋转角度也由控制器、位置传感器等配合控制实现,其为常识,故不作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隔膜泵32的进气口上连接有第二气管390,以及在所述隔膜泵32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三气管391;在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的出口上连接有第四气管392,以及在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的两个进口上分别连接有第五气管393;在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的两个出口上分别连接有第六气管394;在每一所述气腔室302的进出气口上分别连接有第七气管 395;
其中,所述第二气管390、所述第四气管392和所述第一气管24的一端口通过第七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气管391的一端口与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的进口相连通;一所述第五气管393、一所述第六气管394和一所述第七气管395的一端口通过第八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另一所述第五气管393、另一所述第六气管394和另一所述第七气管395的一端口则通过第九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导管31上亦安装有管夹和用以配合压力传感器采集工作的压力舱。说明:导管31上的压力舱定义为“压力舱c”,用标记 19表示;另外,在导管31的另一端口上还安装有与腹膜透析外接管配合连接的鲁尔接头。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每一所述储腔主体各具有一为中空体状的第一储腔主体和一内置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中并亦为中空体状的第二储腔主体,第二储腔主体外壁与第一储腔主体内壁之间的间隙较狭小;所述塑料隔膜300内置于所述第二储腔主体中,并将所述第二储腔主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互不相通的腔室部分,且其中一腔室部分即为所述气腔室302,另一腔室部分则定义为第一液腔室;
在所述第一液腔室的周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穿孔303,以使得所述第一液腔室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的内腔相贯通,且所述第一液腔室的内腔还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的内腔一起构成所述液腔室301;另外,所述液腔室301的入液口、灌入引流口和排液口均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上;具体可参阅附图7a和7b 所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所述自动腹膜透析设备的具体工作/操作方式,说明如下:
首先说明:①除上述进液单元、集气液单元和灌入及引流单元外,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还配置有控制器(集成有MCU、数字和模拟信号转换处理器、逻辑运算电路、压力数据采集处理电路、温度数据采集处理电路,等)、LCD触控面板、语音装置、电声报警装置、对加温液袋进行加温的智能加温控温装置(包括加温板、加温及控温电路、温度传感器等)、网络通讯装置(如蓝牙、wifi、4G、读卡器等),等等。②在说明书附图中,凡是管路(液管和气管)上标注有“×”的,皆表示该管路处于夹闭状态。
1)开机自检操作
具体操作方法为:
首先,打开电源开启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所述LCD触控面板显示进入人机交互界面,同时完成相应的电气和机械结构等部件的自检;然后,操作者在所述 LCD触控面板上选择治疗模式、运行参数,并在语音装置的提示下完成透析管路的安装和连接;随后,对整个设备进行连接匹配性和密闭性自检测试。
2)预冲管路操作
具体操作方法为:
①分别将所述第一进液管10、两根所述第二进液管11(附图中以两根为例进行说明)和所述第三进液管12对应与加温液袋、补充液袋和最末次液袋相连通,并夹闭所述第一进液管10上的管夹,打开两根所述第二进液管11和所述第三进液管12上的管夹;
②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步进电机旋转一角度,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管14处于夹闭状态、且所述第三进液管12处于打开状态,然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蠕动泵13开始反转,最末次液袋中的透析液开始流入所述集气液单元和所述灌入及引流单元中,具体液路流向可参阅附图2a所示:透析液→第三进液管12→第二连接管15→泵管130→第三连接管22→集液室20→第四连接管23→两根第五连接管 35→两个液腔室301→两根第七连接管37→废液收集容器,完成第一阶段预冲管路;
随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再旋转另一角度,实现所述第三进液管12处于夹闭状态、且所述第一连接管14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蠕动泵13继续保持反转,补充液袋中的透析液开始进入所述集气液单元和所述灌入及引流单元中,具体液路流向可参阅附图2b所示:透析液→两根第二进液管11→第一连接管 14→第二连接管15→泵管130→第三连接管22→集液室20→第四连接管23→两根第五连接管35→两个液腔室301→两根第七连接管37→废液收集容器,完成第二阶段预冲管路;
所述蠕动泵13停止工作,打开所述第一进液管10上的管夹,然后再启动所述隔膜泵32、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实现加温液袋中的透析液流入所述集气液单元和所述灌入及引流单元中,具体可参阅附图2c和附图2d所示的液路流向和气路流向。以下以附图2c为例来进行说明,附图2c示出了往第一个液腔室301中充液的情况,其中液路流向为:透析液→第一进液管 10→第三连接管22→集液室20→第四连接管23→第一根第五连接管35(第二根第五连接管35为夹闭状态)→第一个液腔室301(说明:此时透析液流入第一个液腔室301中,使得第一个液腔室301逐渐变成正压状态);
相应的,第一个气腔室302中的气路流向为:气体→第一根第七气管395→第一根第五气管393(第二根第五气管393为夹闭状态)→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 →第四气管392→第二气管390→隔膜泵32→第三气管391→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 34→第一根第六气管394(第二根第六气管394为夹闭状态)→第二根第七气管 395→第二个气腔室302;
上述透析液中所含的气体流向为:透析液中所含的气体→气体过滤器21→第一气管24→第二气管390→隔膜泵32→第三气管391→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第一根第六气管394→第二根第七气管395→第二个气腔室302。
说明:气体流入第二个气腔室302中,会驱使第二个液腔室301中的液体经所述第七连接管37排出。
附图2d示出了往第二个液腔室301中充液的工作状态,具体液路流向和气路流向(气体流向)可参阅附图所示,在此不做详述。
当自动腹膜透析治疗的运行设定中包含有初始引流,则不会对导管31进行预冲,因为初始引流在起初引流排出患者腹腔内废液的时候,会先行利用引流出的废液排空导管31中的空气;当自动腹膜透析治疗的运行设定中不包含有初始引流,则会短暂进入灌入模式,对导管31进行预冲。
当透析管路中的空气被全部排出后,即完成了第三阶段的预冲管路,整个透析管路预冲操作也随之结束。
3)初始引流操作
注:该操作视医生处方而定,如处方中患者有前次最末留膜透析治疗,则需要完成初始引流操作,如没有则可以直接进入第一次灌入。
具体操作方法为:
①待智能加温控温装置将加温袋中的透析液加温到预设定温度后,导管31连接患者做完腹腔置管手术后的腹膜透析外接管、并打开所述导管31上的管夹;
②启动所述隔膜泵32、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进入引流模式、对患者进行初始引流,具体可参阅附图3a和附图3b所示的液路流向和气路流向,以下以附图3a为例来进行说明(附图3a示出了第二个液腔室 301进行引流的情况):
液路流向为:患者腹腔内的废液→导管31→第二根第六连接管36(第一根六连接管36处于夹闭状态)→第二个液腔室301→第二根第七连接管37→排出到废液收集容器(废液袋或者废液桶);(补充说明:附图3a所示工作状态中第二根第七连接管37处于夹闭状态,当第一个液腔室301结束排液,切换为第二个液腔室 301开始排液时,第二根第七连接管37才会打开。)
气路流向为:第二个气腔室302中的气体→第二根第七气管395→第二根第五气管393→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第四气管392→第二气管390→隔膜泵32→第三气管391→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第二根第六气管394→第一根第七气管395 →第一个气腔室302。
附图3b示出了第一个液腔室301进行引流的情况,具体液路流向和气路流向可参阅附图所示,在此不做详述。当患者腹腔内的废液全部被引流排出后,初始引流操作完成。
4)第一次灌入操作
初始引流操作完成之后,启动所述隔膜泵32、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进入灌入模式,开始对患者腹腔第一次灌入新的透析液。具体可参阅附图4a和附图4b所示的液路流向和气路流向,以下以附图4a为例来进行说明(附图4a示出了透析液经第二个液腔室301流入患者腹腔内的情况):
液路流向为:透析液→第一进液管10→第三连接管22→集液室20→第四连接管23→第二根第五连接管35(第一根第五连接管35为夹闭状态)→第二个液腔室301→第二根第六连接管36→导管31→患者腹腔内;(补充说明:附图4a所示工作状态中第二根第六连接管36处于夹闭状态,当第一个液腔室结束灌液,切换为第二个液腔室301开始灌液的时候,第二根第六连接管36才会打开。)
透析液中所含的气体的气路流向为:透析液中所含的气体→气体过滤器21→第一气管24→第二气管390→隔膜泵32→第三气管391→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 →第二根第六气管394→第一根第七气管395→第一个气腔室302。
附图4b示出了透析液经第一个液腔室301流入患者腹腔内的情况,具体液路流向及透析液中所含的气体的气路流向可参阅附图所示,在此不做详述。当设定量的透析液全部灌入患者腹腔后,第一次灌入操作完成。
5)第一次留腹操作
待完成对患者的第一次灌入操作后,所述灌入及引流单元进入完全关闭状态,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入第一次留腹阶段。
启动所述第一控制机构16,实现夹闭所述第三进液管12、并打开所述第一连接管14,然后启动所述蠕动泵13反转,以实现将补充液袋中的透析液输送到加温袋中进行加温,以备下一次灌入。具体液路流向可参阅附图5所示。
6)引流操作
当第一次留腹阶段操作完成后,重新启动所述隔膜泵32、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进入引流模式,开始对患者进行第一次引流,直至腹腔内废液被全部引流排出,第一次引流完成;第一次引流的液路流向和气路流向可参考上述初始引流操作。
当第一次引流结束之后,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入第二次灌入操作、第二次留腹操作,随之又进入第二次引流操作,如此反复,直至完成运行设定。
7)最末袋灌入操作
注:该操作视医生处方而定,如处方中患者需要最末袋灌入进行腹膜透析治疗,则需要完成最末袋灌入;如无需,则可以直接结束本次自动腹膜透析治疗。
①以患者进行四次留腹治疗为例,当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执行第四次留腹阶段治疗的时候,所述灌入及引流单元进入完全关闭状态,然后,启动所述第一控制机构16,实现夹闭所述第三进液管12、并打开所述第一连接管14,同时启动所述蠕动泵13正转,以实现将加温袋中的透析液输送到补充液袋中;具体液路流向可参阅附图6a所示;
②启动所述第一控制机构16,实现夹闭所述第一连接管14、并打开所述第三进液管12,再启动所述蠕动泵13反转,实现将最末次液袋中的透析液输送到加温袋中进行加温,以备最末次的灌入;具体液路流向可参阅附图6b所示;
③当第四次引流结束之后,此时输送到加温袋中的透析液也已经被加温至预设定温度,启动所述隔膜泵32、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开始进入灌入模式,完成最末次液袋的灌入操作。
当最末次液袋灌入完成后,即表示整个自动腹膜透析治疗完成,分离透析管路和患者端管路(做完腹腔置管手术后的腹膜透析外接管),卸载透析管路,待自动腹膜透析装置完成治疗数据的存储和备份以后,关闭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不仅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简便、易掌握,而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精准性还非常高,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功效。另外,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的制造、使用、维护成本低,这样既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又能够极大的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此外,该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还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数据进行存储、读取、打印等,便于医护人员随时查看、跟踪诊断患者的治疗情况,极大的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进液单元、一集气液单元和一灌入及引流单元,其中,所述进液单元具有与加温液袋相连通的第一进液管(10)、与补充液袋相连通的第二进液管(11)、与最末次液袋相连通的第三进液管(12)、以及蠕动泵(13),且所述第二进液管(11)和所述第三进液管(12)的一端口均分别与所述蠕动泵(13)的泵管(130)一端口相连通,所述蠕动泵(13)的泵管(130)另一端口还与所述第一进液管(10)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集气液单元具有一为中空体状的集液室(20)和一具备透气且不透水功能的气体过滤器(21),所述集液室(20)上设有分别与其内腔相通的进液口、出液口和排气口,且所述集液室(20)的进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管(10)的一端口及所述蠕动泵(13)的泵管(130)另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集液室(20)的排气口还与所述气体过滤器(21)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灌入及引流单元具有两个储腔(30)、导管(31)、隔膜泵(32)、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每一所述储腔(30)各具有一为中空体状的储腔主体和一内置于所述储腔主体中的塑料隔膜(300),所述塑料隔膜(300)将所述储腔主体的内腔分隔成互不相通的液腔室(301)和气腔室(302),且在每一所述液腔室(301)上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集液室(20)的出液口相连通的入液口、一与所述导管(31)一端口相连通的灌入引流口和一与废液收集容器相连通的排液口,在每一所述气腔室(302)上还分别设置有一进出气口,所述隔膜泵(32)的进气口分别与所述气体过滤器(21)的出气口及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的出口相连通,所述隔膜泵(32)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的进口相连通,且同时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的两个进口还分别与两个所述气腔室(302)的进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的两个出口亦分别与两个所述气腔室(302)的进出气口相连通,另外,所述隔膜泵(32)、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和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还能够协同作用,以使得两个所述储腔(30)交替处于正压工作状态和负压工作状态,且当其中一所述储腔(30)处于正压工作状态时,另一所述储腔(30)处于负压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10)和所述第三进液管(12)均分别为一根,所述第二进液管(11)为至少两根;
还设有第一连接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14)的一端口通过第一三通接头与两个所述第二进液管(11)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14)的另一端口通过第二三通接头与所述第三进液管(12)的一端口及所述第二连接管(15)的一端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连接管(15)的另一端口还与所述泵管(130)的一端口相连通;
另外,在所述第一进液管(10)、至少两根所述第二进液管(11)和所述第三进液管(12)上分别安装有管夹,还在所述第一进液管(10)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5)上分别安装有用以配合压力传感器采集工作的压力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第一控制机构(16),所述第一控制机构(16)能够控制所述第三进液管(12)和所述第一连接管(14)处于夹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具体实现结构为:所述第一控制机构(16)具有第一安装座(160)、第一转盘(161)、第一步进电机和三个第一转子(162),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座(160)为由一第一基板(1600)和两个第一侧板(1601)相连接而构成的U形结构体,所述第一转盘(161)活动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60)中,且所述第一转盘(161)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601)之间还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轴活动穿设过所述第一基板(1600)后,并与所述第一转盘(161)的一侧定位连接,三个所述第一转子(162)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一转盘(161)的相对另一侧上;
另外,所述第三进液管(12)和所述第一连接管(14)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所述第一转盘(161)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601)之间的间隙中,且当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转盘(161)旋转第一角度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转子(162)会紧抵所述第三进液管(12)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管(14)于一所述第一侧板(1601)上,以实现所述第三进液管(12)或者所述第一连接管(14)处于夹闭状态;而当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转盘(161)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一转子(162)会分别紧抵所述第三进液管(12)和所述第一连接管(14)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601)上,以实现所述第三进液管(12)和所述第一连接管(14)均处于夹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特征在于:设有第三连接管(22),所述第三连接管(22)的一端口与所述集液室(20)的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22)的另一端口通过第三三通接头与所述第一进液管(10)的一端口及所述泵管(130)的另一端口相连通;
另外,在所述集液室(20)的出液口上还连接有一第四连接管(23),在所述气体过滤器(21)的出气口上还连接有一第一气管(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特征在于:设有两根第五连接管(35)、两根第六连接管(36)和两根第七连接管(37),其中,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的一端口通过第四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管(23)的一端口相连通,且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的另一端口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液腔室(301)的入液口相连通;
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的一端口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液腔室(301)的灌入引流口相连通,且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的另一端口通过第五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导管(31)的一端口相连通;
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的一端口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液腔室(301)的排液口相连通,且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的另一端口通过第六三通接头分别与所述废液收集容器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三个第二控制机构(38),每一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各具有第二安装座(380)、第二转盘(381)、第二步进电机和三个第二转子(382),其中,所述第二安装座(380)为由一第二基板(3800)和两个第二侧板(3801)相连接而构成的U形结构体,所述第二转盘(381)活动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座(380)中,且所述第二转盘(381)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3801)之间还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动力输出轴活动穿设过所述第二基板(3800)后,并与所述第二转盘(381)的一侧定位连接,三个所述第二转子(382)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二转盘(381)的相对另一侧上;
其中,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第一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两个间隙中,且当第一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一角度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紧抵一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于一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一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处于夹闭状态;而当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分别紧抵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两根所述第五连接管(35)均处于夹闭状态;
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第二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两个间隙中,且当第二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一角度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紧抵一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于一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一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处于夹闭状态;而当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分别紧抵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两根所述第六连接管(36)均处于夹闭状态;
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分别对应的活动置于第三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两个间隙中,且当第三个所述第二控制机构(38)上的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一角度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紧抵一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于一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一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处于夹闭状态;而当所述第二转盘(381)旋转第二角度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转子(382)会分别紧抵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3801)上,以实现两根所述第七连接管(37)均处于夹闭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膜泵(32)的进气口上连接有第二气管(390),以及在所述隔膜泵(32)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三气管(391);
在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的出口上连接有第四气管(392),以及在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33)的两个进口上分别连接有第五气管(393);
在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的两个出口上分别连接有第六气管(394);
在每一所述气腔室(302)的进出气口上分别连接有第七气管(395);
其中,所述第二气管(390)、所述第四气管(392)和所述第一气管(24)的一端口通过第七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气管(391)的一端口与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34)的进口相连通;一所述第五气管(393)、一所述第六气管(394)和一所述第七气管(395)的一端口通过第八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另一所述第五气管(393)、另一所述第六气管(394)和另一所述第七气管(395)的一端口则通过第九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管(31)上亦安装有管夹和用以配合压力传感器采集工作的压力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储腔主体各具有一为中空体状的第一储腔主体和一内置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中并亦为中空体状的第二储腔主体;所述塑料隔膜(300)内置于所述第二储腔主体中,并将所述第二储腔主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互不相通的腔室部分,且其中一腔室部分即为所述气腔室(302),另一腔室部分则定义为第一液腔室;
在所述第一液腔室的周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穿孔(303),以使得所述第一液腔室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的内腔相贯通,且所述第一液腔室的内腔还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的内腔一起构成所述液腔室(301);
另外,所述液腔室(301)的入液口、灌入引流口和排液口均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储腔主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23444.0U CN210933035U (zh) | 2019-06-19 | 2019-06-19 | 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23444.0U CN210933035U (zh) | 2019-06-19 | 2019-06-19 | 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33035U true CN210933035U (zh) | 2020-07-07 |
Family
ID=71384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923444.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933035U (zh) | 2019-06-19 | 2019-06-19 | 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3303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93105A (zh) * | 2019-06-19 | 2019-09-03 | 余俐 | 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
-
2019
- 2019-06-19 CN CN201920923444.0U patent/CN21093303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93105A (zh) * | 2019-06-19 | 2019-09-03 | 余俐 | 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78161B (zh) | 用于对体外血液回路进行预充的方法和设备 | |
EP3025740B1 (en) | Dialysis systems, components, and methods | |
EP2398528B1 (en) | Bulk delivery peritoneal dialysis system and method | |
CN100438932C (zh) | 血液净化用容量平衡及超滤装置 | |
CN1436087A (zh) | 血液自动透析装置及血液透析方法 | |
CN210933035U (zh) | 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 |
CN202096520U (zh) | 血液透析及滤过用联机b粉装置 | |
WO2010130204A1 (zh) | 一种血液净化用配液及超滤装置 | |
JP2001204813A (ja) | 腹膜透析装置 | |
CN101537215B (zh) | 一种血液净化用容量平衡器 | |
WO2010130202A1 (zh) | 一种血液净化用变容式平衡器 | |
CN203736597U (zh) | 一种全自动血液透析装置 | |
CN201375703Y (zh) | 血液净化用容量平衡装置 | |
CN202207346U (zh) | 便携式血液净化系统 | |
CN110193105A (zh) | 自动腹膜透析设备 | |
EP4091647A1 (en) | Dialysis cassette with pump | |
WO2003080153A1 (en) | A blood transfusion system | |
CN201394227Y (zh) | 血液净化用配液及超滤装置 | |
CN219332732U (zh) | 一种体外管路一体式装置 | |
CN211132385U (zh) | 全自动腹膜透析机0周期控流装置 | |
CN108421103A (zh) | 一种医疗肾内科透析装置 | |
CN215995052U (zh) | 一种用于腹膜透析系统的耗材盒 | |
CN219501838U (zh) | 一种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连接管 | |
CN220877982U (zh) | 一种用于血液透析的配液装置 | |
CN215995051U (zh) | 一种用于腹膜透析系统的负压引流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