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21388U -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21388U CN210921388U CN201921472897.2U CN201921472897U CN210921388U CN 210921388 U CN210921388 U CN 210921388U CN 201921472897 U CN201921472897 U CN 201921472897U CN 210921388 U CN210921388 U CN 2109213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re cover
- gas
- fire
- base
- air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及灶具,该燃烧器包括火盖底座以及火盖;所述火盖上设置至少一个燃气腔,相邻的两个所述燃气腔之间形成空气流道;所述火盖内侧设置至少一个气流分流部;所述火盖底座与火盖的组合形成空气流腔;所述空气流道与所述空气流腔连通。本公开利用凸起的相邻的燃气腔所形成的空气流道,利用火盖底座与火盖的组合形成空气流腔,可对燃气进行二次补气,增加空气引入量,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减少烟气排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器及使用该燃烧器的灶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烧器包括火盖底座以及设置在火盖底座上的火盖,火盖底座上设有一个连接口与引射管连通,燃气从引射管进入到火盖底座后,在火盖与火盖底座之间空气通道内的空气相混合后点燃。但是,现有的燃烧器引入的空气量较少,空气供给不足,容易导致燃气燃烧不充分,烟气排放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器及灶具,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燃烧器上燃气燃烧充分程度低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火盖底座以及火盖;所述火盖上设置至少一个燃气腔,相邻的两个所述燃气腔之间形成空气流道;所述火盖内侧设置至少一个气流分流部;所述火盖底座与火盖的组合形成空气流腔;所述空气流道与所述空气流腔连通。
具体地,所述空气流道的侧面对应的所述燃气腔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火孔。
具体地,所述火盖包括外环火盖,所述燃气腔位于所述外环火盖上;所述火盖底座包括与所述外环火盖扣合的外环火盖底座,所述外环火盖底座上设有所述第一燃气输入部,所述第一燃气输入部与所述气流分流部对应。
具体地,所述第一燃气输入部的对应所述空气流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火孔。
具体地,所述外环火盖的外侧壁和/或内侧壁开设有第三火孔和稳焰孔;所述稳焰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三火孔的孔径;所述稳焰孔与所述第三火孔间隔排布。
具体地,所述燃气腔的上表面由所述外环火盖的外周向中心呈坡形倾斜。
具体地,所述火盖包括中心火盖,所述中心火盖上开设有第三火孔;所述火盖底座包括与所述中心火盖扣合的中心火盖底座;所述中心火盖底座设有第二燃气输入部,以将燃气输送至所述中心火盖内。
具体地,所述中心火盖与中心火盖底座所围成的内腔内设有分气部,所述分气部开设有若干个分气孔;所述分气部与所述中心火盖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所述中心火盖底座与所述外环火盖底座相连接。
具体地,所述火盖底座设置有限位孔;所述火盖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孔相对应的限位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灶具,包括如上所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及灶具,利用凸起的相邻的燃气腔所形成的空气流道以及由火盖和火盖底座相配合形成的空气流腔,可对燃气进行二次补气,增加空气量,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烟气排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外环火盖的结构图;
图4为图3的后视图;
图5为火盖底座的结构图;
图6为分气部的结构图;
图7为空气流腔的结构图。
其中,1-火盖,11-外环火盖,111-燃气腔,112-气流分流部,12-中心火盖,13-限位柱,2-火盖底座,21-中心火盖底座,22-外环火盖底座,23-限位孔,3-空气流道,41-第一火孔,42-第二火孔,43-第三火孔,5-稳焰孔,6-第一燃气输入部,7-第二燃气输入部, 8-分气部,81-分气孔,9-空气流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火盖底座2以及火盖1;火盖1上设置至少一个燃气腔111,相邻的两个燃气腔111之间形成空气流道3;火盖1内侧设置至少一个气流分流部112;火盖底座2与火盖1的组合形成空气流腔9;空气流道3与空气流腔9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燃气腔111由火盖1局部上表面向背离火盖底座2方向凸起所形成的腔体,燃气腔111不仅可以增加火盖1与火盖底座2形成的内腔的容积,以增加引入空气量,而且凸起的相邻的燃气腔111所形成的空气流道3,可对燃气进行二次补气,增加空气量,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烟气排放。
进一步地,燃气腔111为圆弧段状突起腔体,并且至少一个燃气腔111均匀的环绕在火盖1中心的周围,这样排布方式可增加燃气腔111的数量,以进一步增加引入空气量。火盖底座2与火盖1之间的连接可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与固定连接相比,采用可拆卸连接,便于火盖1和火盖底座2的分体式制造,有利于减轻燃烧器的制造复杂度,同时更方便火盖1和火盖底座2的清洁,清洁时可将火盖1和火盖底座2拆分开来,再进行清洗和维护,改善了火盖1上第二火孔42、第三火孔43堵塞后不易清洁的问题。具体地,火盖1采用圆形结构,火盖底座2内侧沿圆周方向设有定位凹口,火盖1的底部沿圆周方向设置定位耳,定位耳上朝向火盖底座2的方向具有用于卡入定位凹口的凸部,通过定位凹口与定位耳的凸部之间的配合,可以防止火盖1与火盖底座2发生沿圆周方向转动,当然,火盖底座2与火盖1也可采用螺栓等方式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在空气流道3的侧面对应的燃气腔11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火孔41。在空气流道3的侧面对应的燃气壁上开设第一火孔41,可直接引入空气流道3的空气来进行二次补气,不仅提高空气的补充量,而且仅在侧壁进行开孔就可实现二次补气,便于加工制造。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火盖1包括外环火盖11,燃气腔111位于外环火盖11上;火盖底座2包括与外环火盖11扣合的外环火盖底座22,外环火盖底座22上设有第一燃气输入部6,第一燃气输入部6与气流分流部112对应。具体地,如图7所示,外环火盖11与外环火盖底座22形成的空气流腔9,空气流腔9与空气流道3相配合形成空气可以流通的空间,使燃气在燃烧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燃烧;在现有技术中,外环火盖底座22上仅设有一个燃气输入部,环状的内腔设置影响了燃气的流速,极易导致燃气设置不均而火焰大小不同,致使加热程度不同,而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气流分流部112均配置有第一燃气输入部6,使燃气直接送达至每个气流分流部112内,气流分流部112将燃气气流进行分流,分别流入相邻的两个燃气腔111内,这样,每个燃气腔111内就有两股燃气从相对的两个方向流入且在燃气腔111内发生碰撞,碰撞后的气流破坏了燃气射流的层流结构并且降低了气流的运行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过程,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降低烟气的排放。因此,采用上述的分流方式,将第一燃气输入部6所输入的燃气先分成两股小气流,每股小气流相对于一股大气流与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并且在每个燃气腔内发生气流碰撞,破坏了燃气射流的层流结构并且降低了气流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过程,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降低烟气的排放。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燃气输入部6为在外环火盖底座22底部开设的开口,每个第一燃气输入部6可用来与引射装置相连,引射装置将喷嘴喷出的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然后经由外环火盖底座22底部的开口引入外环火盖底座22内,第一燃气输入部6的开口尺寸与引射装置的端口相适配,并且可在开口处设置有夹持部,如卡箍等,用来实现与引射装置的固定连接。进一步优化,可在第一燃气输入部6上设置密封圈,以增强第一燃气输入部6与引射装置端口连接处的密封性,以防止燃气泄漏的现象发生,提高安全性;密封圈可采用橡胶类等密封性能优异的材料制成。
具体地,如图4所示,外环火盖底座22为具有内部环状凹陷的壳体,环状凹陷可增加空气的容量,第一燃气输入部6设置壳体的底部,且与环状凹陷相连通。气体分流部112为由相邻两个燃气腔111之间的在外环火盖11的内部上表面形成的凸起,将第一燃气输入部6的位置与气体分流部112的位置相对应,使由第一燃气输入部6的燃气喷射在气体分流部112上,由气体分流部112将气体分成多股小气流,分别沿着环状凹陷输送至相邻的两个燃气腔111内,分流可增强小气流与空气的混合程度,并且使小气流在燃气腔111发生碰撞,破坏了燃气射流的层流结构并且降低了气流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过程,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降低烟气的排放。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外环火盖底座22相对于第一燃气输入部6的圆周内壁上设置有向中心凸起的腔体,并在腔体上开设有第二火孔42,这样,由第一燃气输入部6输入的燃气部分流入至该腔体内,再通过设置在腔体上的第二火孔42引燃,可增加第二火孔42的数量,提高燃烧面积,以提高加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环火盖11的外侧壁和/或内侧壁开设有第三火孔43 和稳焰孔5;稳焰孔5的孔径小于第三火孔43的孔径;稳焰孔5与第三火孔43间隔排布,其中,第三火孔43的直径在0.9-1.1mm内,保证燃气与空气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较长的时间,一方面,使燃气充分燃烧,能源利用率更高,另一方面,火焰燃烧更加的稳定,能够对锅具充分的加热,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地,如果第三火孔43的直径小于0.9mm,即第三火孔43的直径较细,导致燃气与空气的接触面较小,接触时间较短;如果第三火孔43的直径大于1.1mm,即第三火孔43的直径较大,导致燃气从外环火盖11的第三火孔43引出时的压力不够,使燃气不充分接触空气,燃气燃烧的不够充分,因此,第三火孔43的直径在0.9-1.1mm内,能够使燃气更加充分的燃烧,火焰更稳定。同时第三火孔43的数量不宜过多或过少,一般在20-28个内,如果第三火孔 43较少,易导致燃烧器的火焰较小,不能够对锅具进行充分的加热,使锅具需要被加热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目标温度;如果第三火孔43的数量较多,导致第三火孔43的直径较小,导致燃气与空气的接触面较小,接触时间较短,因此,外环火盖11上的第三火孔43的数量在20-28个内,能够使燃气更加充分的燃烧,火焰更加稳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外环火盖11的外侧和内侧均开设第三火孔43和稳焰孔5,并且将火孔34和稳焰孔5开设在燃气腔111圆周上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由于燃气腔111内的燃气相对于其他部分的燃气与空气混合程度更加充分,因此,在对应燃气腔111圆周上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开设第三火孔43和稳焰孔5,燃气燃烧的效果较好,并且由于增设第三火孔43的数量,也可增加火盖11整体的燃烧面积,以提高加热锅具的效率。
如图3所示,稳焰孔5和第三火孔43的间隔排布,由稳焰孔5流出的燃气被源源不断地补充至第三火孔43的火焰中,使燃气燃烧较为充分和稳定,火焰不易发生抖动或熄灭,且当气压较大时,由稳压孔5的分流效果,降低火焰发生离焰的概率,起到稳焰的效果。并且,第三火孔43和稳焰孔5的周壁相对其他部分的周壁可以加工的较薄,从而节省外环火盖11的制造材料,降低外环火盖11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燃气腔111的上表面由外环火盖11的外周向中心呈坡形倾斜。倾斜坡可使掉落在燃气腔111上的异物例如烹饪过程中的汤汁等沿坡度下滑,以免异物停留在燃气腔111的上表面,以免火焰将异物引燃或导致堵塞火焰孔、稳焰孔等,影响燃气的燃烧效果,并易造成危险。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火盖1包括中心火盖12,中心火盖12上开设有第三火孔43;火盖底座2包括与中心火盖12扣合的中心火盖底座21;中心火盖底座21设有第二燃气输入部7,以将燃气输送至中心火盖12内。具体地,中心火盖12为圆筒状结构,包括顶壁和自顶壁周缘延伸的围壁,第三火孔43开设在围壁上。中心火盖12、中心火盖底座21、外环火盖11和外环火盖底座22配合使用,可对锅具底部进行大面积的加热,以提高加热效率。
具体地,第二燃气输入部7为在中心火盖底座21底部开设的开口,每个第二燃气输入部7可用来与引射装置相连,引射装置将喷嘴喷出的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然后经由中心火盖底座21底部的开口引入中心火盖底座21内,第二燃气输入部7的开口尺寸与引射装置的端口相适配,并且可在开口处设置有夹持部,如卡箍等,用来实现与引射装置的固定连接。进一步优化,可在第二燃气输入部7上设置密封圈,以增强第二燃气输入部7与引射装置端口连接处的密封性,以防止燃气泄漏的现象发生,提高安全性;密封圈可采用橡胶类等密封性能优异的材料制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中心火盖12与中心火盖底座21所围成的内腔内设有分气部8,分气部8开设有若干个分气孔81;分气部8与中心火盖12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由于中心火盖12相对较小,所提供的空气量过低,为了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在中心火盖12和中心火盖底座21所围成的内腔内设有分气部8,利用分气部8上设置的分气孔 81,将由第二燃气输入部7输入的燃气分成至少一个小的燃气流,这样,将一股较大的燃气流拆分为多股小的燃气流分别与空气进行混合,可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提高燃烧效果。具体地,分火部8可与中心火盖12或中心火盖底座21连接,优选地,分气部8 外侧壁设有外螺纹,中心火盖12或中心火盖底座21内侧壁设有内螺纹,从而形成可拆卸的螺纹连接,方便分火部的拆卸和清理。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心火盖底座21与外环火盖底座22相连接。具体地,中心火盖底座21位于外环锅盖底座的中部,并且中心火盖底座21的外侧壁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杆与外环火盖底座22的内侧壁相连,以防止中心火盖底座21与外环火盖底座2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造成加热不均的情况发生。而连接杆与中心锅盖底座和外环火盖底座22 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如铆钉连接或螺栓连接等,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火盖底座2设置有限位孔23;火盖1上设置有与限位孔23相对应的限位柱13。限位柱13可插入相应的限位孔23中,以防止火盖1 与火盖底座2在使用者放置锅具时,发生相对移动而发生锅具倾覆的情况。具体地,限位孔23设置在火盖1的圆周侧壁上,限位孔23的数量和位置不做限制,优选地,限位孔23 为两个,且两个限位孔23相对设置,这样,两个限位孔23配合相应的限位柱13所产生防止火盖1与火盖底座2所产生相对移动的阻力较大,且阻力设置均匀,更加有效的防止火盖1与火盖底座2所产生相对移动。当然,也可将限位孔23设置在火盖1上,将限位柱 13设置在火盖底座2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的灶具,包括如上任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该灶具的燃烧器具有如上实施例所述的燃烧器的结构和有益效果,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火盖底座(2)以及火盖(1);所述火盖(1)上设置至少一个燃气腔(111);相邻的两个所述燃气腔(111)之间形成空气流道(3);所述火盖(1)内侧设置至少一个气流分流部(112);所述火盖底座(2)与火盖(1)的组合形成空气流腔(9);所述空气流道(3)与所述空气流腔(9)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道(3)的侧面对应的所述燃气腔(11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火孔(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1)包括外环火盖(11),所述燃气腔(111)位于所述外环火盖(11)上;所述火盖底座(2)包括与所述外环火盖(11)扣合的外环火盖底座(22),所述外环火盖底座(22)上设有第一燃气输入部(6),所述第一燃气输入部(6)与所述气流分流部(112)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气输入部(6)的对应所述空气流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火孔(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盖(11)的外侧壁和/或内侧壁开设有第三火孔(43)和稳焰孔(5);所述稳焰孔(5)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三火孔(43)的孔径;所述稳焰孔(5)与所述第三火孔(43)间隔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腔(111)的上表面由所述外环火盖(11)的外周向中心呈坡形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1)包括中心火盖(12),所述中心火盖(12)上开设有第三火孔(43);所述火盖底座(2)包括与所述中心火盖(12)扣合的中心火盖底座(21);所述中心火盖底座(21)设有第二燃气输入部(7),以将燃气输送至所述中心火盖(12)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火盖(12)与中心火盖底座(21)所围成的内腔内设有分气部(8),所述分气部(8)开设有若干个分气孔(81);所述分气部(8)与所述中心火盖(12)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火盖底座(21)与所述外环火盖底座(22)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底座(2)设置有限位孔(23);所述火盖(1)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孔(23)相对应的限位柱(13)。
11.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72897.2U CN210921388U (zh) | 2019-09-05 | 2019-09-05 |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72897.2U CN210921388U (zh) | 2019-09-05 | 2019-09-05 |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21388U true CN210921388U (zh) | 2020-07-03 |
Family
ID=71353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72897.2U Active CN210921388U (zh) | 2019-09-05 | 2019-09-05 |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2138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28752A (zh) * | 2020-09-16 | 2020-12-25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CN112944346A (zh) * | 2021-03-31 | 2021-06-11 |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环状燃气分气结构、燃烧器装置及热水设备 |
-
2019
- 2019-09-05 CN CN201921472897.2U patent/CN21092138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28752A (zh) * | 2020-09-16 | 2020-12-25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CN112944346A (zh) * | 2021-03-31 | 2021-06-11 |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环状燃气分气结构、燃烧器装置及热水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342598B1 (ko) | 보텀 컵 커버 및 버너 및 가스기기 | |
MXPA06008696A (es) | Quemador de gas. | |
CN104930555B (zh) | 一种采用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燃气灶具 | |
CN210921388U (zh) |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 |
CN209295124U (zh) | 外环火盖及燃烧器 | |
CN106949466B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108006638B (zh) | 一种燃烧器 | |
CN207661769U (zh) | 上进风燃烧器 | |
CN111735052B (zh) | 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03047648A (zh) | 微分动力燃气灶具燃烧器 | |
CN210861098U (zh) | 一种具有提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 |
CN210861099U (zh) | 一种具有提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 |
CN207849366U (zh) | 火盖盖板及具有该火盖盖板的燃烧器 | |
CN216114030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09000244A (zh) | 燃烧器 | |
CN214009215U (zh) |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 |
CN207438580U (zh) | 燃烧器底座及燃烧器 | |
CN211372403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CN209165396U (zh) | 一种高效引射燃烧器 | |
CN207230543U (zh) | 一种高热效能的火盖及使用该火盖的炉头 | |
CN207849368U (zh) | 一种火盖盖板及具有该火盖盖板的燃烧器 | |
CN207661828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220229154U (zh) | 钣金火盖、燃烧器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 |
CN109000242A (zh) | 燃烧器 | |
CN219713347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