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12719U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12719U CN210912719U CN201922096700.6U CN201922096700U CN210912719U CN 210912719 U CN210912719 U CN 210912719U CN 201922096700 U CN201922096700 U CN 201922096700U CN 210912719 U CN210912719 U CN 2109127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rocker
- shaft
- steering
- rocker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倒三轮摩托车容易出现侧翻的问题。本倒三轮摩托车,包括车架、两摇臂和两前车轮,两前车轮分别转动连接在两摇臂的外端,两摇臂的内端均通过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摇臂轴铰接在车架的前端,摇臂轴位于车架横向的中部,两摇臂分别位于摇臂轴的两侧,两摇臂连接的摇臂轴同轴设置或者两所述摇臂连接在同一根摇臂轴上。本倒三轮摩托车能够避免出现侧翻,安全性更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背景技术
三轮摩托车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用于载人载物,激动灵活,三轮摩托车通常是指车架后端安装有两个后车轮,前端安装有一个前车轮的摩托车,由于该摩托车的后部需要承载货物,因此需要较大的承载面积和承载能力,为此现有的正三轮摩托车通常是有一个较大的车架,直接将两个后车轮通过后车轴安装与车架的两侧,如专利文件(申请号:201210470840.5)公开的三轮车,包括车架和安装在车架后端的后桥,两个后车轮直接安装在后桥的两端,该种三轮摩托车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但是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向一侧侧倾时,另一侧的后车轮容易被提起而脱离地面,容易出现侧翻。针对该问题,专利文件(申请号:93231860.6)公开了一种正三轮摩托车,后悬架为一种单横臂式独立悬架,它主要由能在车架横向平面内上下摆动并位于驱动桥两侧下方的左右横臂以及横臂下方的螺旋弹簧和双向油压减震器所组成,两个后车轮安装在两根横臂上,增加转向性能,但是基于保证承载能力的惯有设计思路,两个后车轮的间距较大,中间具有后桥,而两个横臂仍然是铰接在后桥的两侧。
随着摩托车应用更加广泛以及出于驾驶乐趣的考虑,出现了倒三轮摩托车,倒三轮摩托车是指车架的前端安装有两个并排的前车轮,后端安装有一个后车轮的摩托车,方向轴通过控制两个前车轮的转向来调整方向,但是出于保证承载能力的惯有设计思路,倒三轮摩托车仍然在前部保留了较大体积的车架,如专利文件(申请号:201020114257.7)公开的倒三轮摩托车,它包括车体、两个前车轮、两个减震器组件、转向机构、两根下摇臂以及两个转向球头总成I,两根下摇臂一端分别连接在车体的左右两侧,其另一端通过转向球头总成I分别与两个前车轮连接,两个减震器组件分别连接在两根下摇臂与车体之间,它还包括两根上摇臂和两个转向球头总成II,两根上摇臂一端分别连接在车体的左右两侧,其另一端通过转向球头总成II分别与两个前车轮连接,该倒三轮摩托车设置有一对上摇臂和一对下摇臂,但是不管是上摇臂还是下摇臂均是铰接在车体的两侧,两根上摇臂的铰接点之间具有间距,而该两铰接点之间的车体部分产生连杆的效果,即如果车体向一侧倾斜时则会出现如图1中的现象,图1中的实现部分为车体呈竖直状态时,两个前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点之间的间距为L,图1中的虚线部分为车体倾斜时的状态,当车体倾斜时,两根摇臂铰接点之间的车体部分也会出现倾斜,两个摇臂的铰接件的横向垂直距离会变小,两个前车轮被向内拖拽,导致两个前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点之间间距变小呈M,该距离M小于距离L,两个前车轮与地面接触点间距的变小将导致车辆容易出现侧翻,安全性仍然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倒三轮摩托车,用以解决现有倒三轮摩托车容易出现侧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包括车架、两摇臂和两前车轮,两前车轮分别转动连接在两摇臂的外端,两所述摇臂的内端均通过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摇臂轴铰接在车架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轴位于车架横向的中部,两所述摇臂分别位于摇臂轴的两侧,两所述摇臂连接的摇臂轴同轴设置或者两所述摇臂连接在同一根摇臂轴上。
在车架保持竖直状态时两摇臂及两前车轮对称的设置在车架的横向两侧,对车架进行稳定性支撑,而不同于现有的摩擦托中车架通过两根摇臂轴分别与两摇臂铰接,当车架向一侧倾斜时两摇臂轴之间的车架部分也出现倾斜,导致两根摇臂轴呈一上一下并沿横向相对靠拢,两摇臂轴之间的相互靠拢将向内拖拽两前车轮,使得两前齿轮与地面的接触点间距变小,容易出现侧翻,本申请的两摇臂通过同一根摇臂轴与车架连接,并将该结构应用于倒三轮摩托车,倒三轮摩托车的前部仅安装方向轴等操控部件,对承载能力的要求较低,两个前车轮也能够靠的更近,打破无论正三轮摩托车还是倒三轮摩托车均将摇臂铰接在车架两侧的惯有设计思路,当车架向一侧倾斜时,车架仅与两摇臂之间相对转动,即车架与一根摇臂之间的夹角变小,与另一根摇臂之间的夹角变大,但是并不会向内拖拽两前车轮,即两前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接触点间距不会发生变化,从而避免在车架侧倾时因为两个前齿轮向内移动导致间距变小而出现侧翻,安全性更高。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中,所述摇臂轴为一根,其中一根所述摇臂的内端边沿中部具有长套管,另一根摇臂的内端边沿两端均具有短套管,所述长套管和两短套管均转动套设在摇臂轴上,且长套管位于两短套管之间。两根摇臂对摇臂轴的作用力均相对摇臂轴的中部对称分布,同时使得摇臂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保证结构稳定性。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中,所述摇臂的外端均转动连接有侧倾套管,且侧倾套管的转动轴心线与摇臂轴相平行,所述前车轮通过转向座连接在侧倾套管上,所述侧倾套管与车架之间连接有侧倾拉杆。当车架向一侧倾斜时,侧倾套管能够相对摇臂摆动,使得两前车轮相平行并始终与地面接触,保证稳定性,避免出现一侧前车轮被提起而出现侧翻。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中,所述侧倾套管的上端具有连接臂,所述侧倾拉杆的一端铰接在连接臂的上端,另一端铰接在车架上,且侧倾拉杆与车架的铰接点位于摇臂轴的上方,所述车架、摇臂、连接臂及侧倾拉杆之间形成四连杆结构。车架、摇臂、连接臂及侧倾拉杆之间形成的四连杆结构能够对摇臂及前车轮起到稳定的支撑,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中,所述侧倾套管内转动插接有转向轴,该转向轴与侧倾套管的转动轴心线相垂直,所述转向座与转向轴的两端相固连,所述前车轮转动连接在转向座的外侧。前车轮通过转向轴与侧倾套管连接,能够相对侧倾套管及摇臂转动,从而实现摩托车的转向。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中,所述车架的前端还转动连接有方向轴,所述方向轴的下端固连有转向架,所述转向座上具有向后伸出的转向臂,所述转向臂的后端与转向架之间铰接有转向拉杆,且转向拉杆与转向臂及转向架之间均为万向球铰接,所述车架与摇臂之间设有减震机构。转动方向轴时,转向架能够拉动一侧的转向拉杆,同时顶推另一侧的转向拉杆,两个前车轮的同步转动,实现摩托车的转向操控。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中,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两倾斜油缸,所述方向轴上滑动套设有减震座,两所述倾斜油缸的缸体端部均与减震座相铰接,两所述倾斜油缸的活塞杆朝下设置,且两活塞杆端部分别与两摇臂长度方向的中部相铰接。两倾斜油缸支撑在两摇臂上,能够对摇臂进行支撑和限位,而当出现单边颠簸而导致一个前车轮跳动时,该前车轮能够通过与之连接的倾斜油缸进行缓冲,避免传递至另一个前车轮,即两根前车轮能够各自独立进行缓震,提高舒适性的同时保证安全稳定。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中,两所述倾斜油缸相对方向轴对称设置,且两倾斜油缸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变大。使得两倾斜油缸对两摇臂的支撑稳定性更好。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中,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两减震器,该两减震器均包括减震油缸和减震弹簧,两所述减震油缸的缸体端部均铰接在车架上,两减震油缸的活塞杆均朝下设置并铰接在减震座上,两所述减震弹簧分别套设在两减震油缸上,且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车架和减震座上。减震座通过两减震器与车架连接,实现车架的上下跳动减震,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上述的倒三轮摩托车中,所述车架前端的下方具有U形板状的连接架,所述摇臂轴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架的两侧板相固连,所述连接架的两侧板之间还固定有支撑轴,该支撑轴位于摇臂轴的下方。保证支撑轴能够保证连接架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保证摇臂轴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倒三轮摩托车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两摇臂通过同一根摇臂轴与车架连接,当车架向一侧倾斜时,车架仅与两摇臂之间相对转动,即车架与一根摇臂之间的夹角变小,与另一根摇臂之间的夹角变大,但是并不会向内拖拽两前车轮,即两前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接触点间距不会发生变化,从而避免在车架侧倾时出现侧翻,安全性更高。
2、由于车架、摇臂、连接臂及侧倾拉杆之间形成四连杆结构,该四连杆结构能够对摇臂及前车轮起到稳定的支撑,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3、由于两倾斜油缸支撑在两摇臂上,能够对摇臂进行支撑和限位,而当出现单边颠簸而导致一个前车轮跳动时,该前车轮能够通过与之连接的倾斜油缸进行缓冲,避免传递至另一个前车轮,即两根前车轮能够各自独立进行缓震,提高舒适性的同时保证安全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倒三轮摩托车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倒三轮摩托车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倒三轮摩托车的局部结构正视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是倒三轮摩托车另一个视角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中,1、车架;11、连接架;12、支撑轴;2、摇臂;21、长套管;22、短套管;3、前车轮;4、方向轴;41、转向架;42、减震座;5、摇臂轴;6、侧倾套管;61、连接臂;62、侧倾拉杆;63、转向轴;7、转向座;71、转向臂;72、转向拉杆;8、倾斜油缸;9、减震器;91、减震油缸;92、减震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2、图3所示,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包括车架1、方向轴4、两摇臂2和两前车轮3,方向轴4转动连接在车架1的前端,在车架1前端的下方连接有连接架11,该连接架11呈U形板状,连接架11的两侧板之间固定有摇臂轴5,摇臂轴5为一根,该摇臂轴5位于车架1横向的中部,且摇臂轴5沿前后方向设置,在连接架11的两侧板之间还固定有支撑轴12,该支撑轴12位于摇臂轴5的下方,两摇臂2分别位于摇臂轴5的两侧,前车轮3分别转动连接在两摇臂2的外端,其中一根所述摇臂2的内端边沿中部具有长套管21,另一根摇臂2的内端边沿两端均具有短套管22,长套管21和两短套管22均转动套设在该同一摇臂轴5上,且长套管21位于两短套管22之间。
具体来说,结合图4所示,摇臂2的外端均转动连接有侧倾套管6,且侧倾套管6的转动轴心线与摇臂轴5相平行,侧倾套管6内转动插接有转向轴63,该转向轴63与侧倾套管6的转动轴心线相垂直,前车轮3转动连接在转向座7上,转向座7则与转向轴63的两端相固连,前车轮3位于转向座7的外侧。侧倾套管6与车架1之间还设有侧倾拉杆62,侧倾套管6的上端具有连接臂61,侧倾拉杆62的一端铰接在连接臂61的上端,另一端铰接在车架1上,且侧倾拉杆62与车架1的铰接点位于摇臂轴5的上方,车架1、摇臂2、连接臂61及侧倾拉杆62之间形成四连杆结构。结合图5、图6所示,方向轴4的下端固连有转向架41,转向座7上具有向后伸出的转向臂71,转向臂71的后端与转向架41之间铰接有转向拉杆72,且转向拉杆72与转向臂71及转向架41之间均为万向球铰接。
车架1与摇臂2之间设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两倾斜油缸8,方向轴4上滑动套设有减震座42,两倾斜油缸8的缸体端部均与减震座42相铰接,两倾斜油缸8的活塞杆朝下设置,且两活塞杆端部分别与两摇臂2长度方向的中部相铰接,两倾斜油缸8相对方向轴4对称设置,且两倾斜油缸8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变大。减震机构还包括两减震器9,该两减震器9均包括减震油缸91和减震弹簧92,两减震油缸91的缸体端部均铰接在车架1上,两减震油缸91的活塞杆均朝下设置并铰接在减震座42上,两减震弹簧92分别套设在两减震油缸91上,且减震弹簧92的两端分别抵靠在车架1和减震座42上。
实施例二:
该倒三轮摩托车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摇臂轴5有两根,该两根摇臂轴5同轴设置,其中一根摇臂2铰接在一根摇臂轴5上,另一根摇臂2铰接在另一根摇臂轴5上。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车架1、连接架11、支撑轴1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倒三轮摩托车,包括车架(1)、两摇臂(2)和两前车轮(3),两前车轮(3)分别转动连接在两摇臂(2)的外端,两所述摇臂(2)的内端均通过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摇臂轴(5)铰接在车架(1)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轴(5)位于车架(1)横向的中部,两所述摇臂(2)分别位于摇臂轴(5)的两侧,两所述摇臂(2)连接的摇臂轴(5)同轴设置或者两所述摇臂(2)连接在同一根摇臂轴(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轴(5)为一根,其中一根所述摇臂(2)的内端边沿中部具有长套管(21),另一根摇臂(2)的内端边沿两端均具有短套管(22),所述长套管(21)和两短套管(22)均转动套设在摇臂轴(5)上,且长套管(21)位于两短套管(2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2)的外端均转动连接有侧倾套管(6),且侧倾套管(6)的转动轴心线与摇臂轴(5)相平行,所述前车轮(3)通过转向座(7)连接在侧倾套管(6)上,所述侧倾套管(6)与车架(1)之间连接有侧倾拉杆(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倾套管(6)的上端具有连接臂(61),所述侧倾拉杆(62)的一端铰接在连接臂(61)的上端,另一端铰接在车架(1)上,且侧倾拉杆(62)与车架(1)的铰接点位于摇臂轴(5)的上方,所述车架(1)、摇臂(2)、连接臂(61)及侧倾拉杆(62)之间形成四连杆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倾套管(6)内转动插接有转向轴(63),该转向轴(63)与侧倾套管(6)的转动轴心线相垂直,所述转向座(7)与转向轴(63)的两端相固连,所述前车轮(3)转动连接在转向座(7)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的前端还转动连接有方向轴(4),所述方向轴(4)的下端固连有转向架(41),所述转向座(7)上具有向后伸出的转向臂(71),所述转向臂(71)的后端与转向架(41)之间铰接有转向拉杆(72),且转向拉杆(72)与转向臂(71)及转向架(41)之间均为万向球铰接,所述车架(1)与摇臂(2)之间设有减震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两倾斜油缸(8),所述方向轴(4)上滑动套设有减震座(42),两所述倾斜油缸(8)的缸体端部均与减震座(42)相铰接,两所述倾斜油缸(8)的活塞杆朝下设置,且两活塞杆端部分别与两摇臂(2)长度方向的中部相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倾斜油缸(8)相对方向轴(4)对称设置,且两倾斜油缸(8)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两减震器(9),该两减震器(9)均包括减震油缸(91)和减震弹簧(92),两所述减震油缸(91)的缸体端部均铰接在车架(1)上,两减震油缸(91)的活塞杆均朝下设置并铰接在减震座(42)上,两所述减震弹簧(92)分别套设在两减震油缸(91)上,且减震弹簧(92)的两端分别抵靠在车架(1)和减震座(4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前端的下方具有U形板状的连接架(11),所述摇臂轴(5)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架(11)的两侧板相固连,所述连接架(11)的两侧板之间还固定有支撑轴(12),该支撑轴(12)位于摇臂轴(5)的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96700.6U CN210912719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96700.6U CN210912719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12719U true CN210912719U (zh) | 2020-07-03 |
Family
ID=71344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96700.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912719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1271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58618A (zh) * | 2019-11-28 | 2020-02-07 |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CN114684309A (zh) * | 2022-04-11 | 2022-07-01 | 宁波启步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滑板车的前轮减震总成 |
-
2019
- 2019-11-28 CN CN201922096700.6U patent/CN210912719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58618A (zh) * | 2019-11-28 | 2020-02-07 |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CN110758618B (zh) * | 2019-11-28 | 2024-11-01 |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CN114684309A (zh) * | 2022-04-11 | 2022-07-01 | 宁波启步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滑板车的前轮减震总成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018782B2 (ja) | 三輪自動車の後輪サスペンション | |
US6722676B2 (en) | Anti-roll automobile suspension | |
CN1655982B (zh) | 车辆悬挂系统 | |
WO2012155857A1 (zh) | 自补偿浮动摆臂独立悬挂系统 | |
CN210680319U (zh) | 一种悬架系统 | |
JP6971317B2 (ja) | 原動機付き車両用懸架装置群、原動機付き車両用車輪群、原動機付き車両の前端部および原動機付き車両 | |
US20190176921A1 (en) | Vehicle having three or more tilting wheels with reactive constraint suspension | |
CN106394161B (zh) | 一种抗俯仰汽车悬架系统 | |
JP2008542106A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 |
JP6016097B2 (ja) | 車両の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 |
CN210912719U (zh)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
CN110293810A (zh) | 一种具有主动转向功能的扭力梁后悬架 | |
CN109017985B (zh) | 一种用于越野车的车轮转向联动机构 | |
CN211223709U (zh) | 双调整轮的多轮车防侧翻车身系统 | |
CN112693551A (zh) | 电动三轮车 | |
CN108394508A (zh) | 后双轮可倾斜悬挂机构及后双轮可倾斜三轮车 | |
CN117141628B (zh) | 一种可倾斜悬挂平衡机构及可倾斜悬挂车辆 | |
WO2014132875A1 (ja) | 自動三輪車とそのロール減衰装置 | |
CN110758618B (zh)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
JP2569714B2 (ja) | 車輌用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 |
CN103332084A (zh) | 一种越野车底盘的复合传动轴 | |
CN102806954A (zh) | 自动侧倾单后轮驱动三轮车架 | |
CN211519736U (zh)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的减震结构 | |
CN220010019U (zh) | 悬架总成和三轮车 | |
TWI643784B (zh) | 機車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10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