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84948U - 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 - Google Patents
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84948U CN210884948U CN201921875944.8U CN201921875944U CN210884948U CN 210884948 U CN210884948 U CN 210884948U CN 201921875944 U CN201921875944 U CN 201921875944U CN 210884948 U CN210884948 U CN 2108849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right
- cross beam
- main body
- side portion
- cross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63659 Aver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横梁、第二横梁、支撑件和连接件,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横梁铰接,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一横梁之间固定有所述支撑件,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一立柱和/或所述第一横梁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横梁铰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通过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上述方案解决了目前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因拆装困难或无法拆卸给移位工作带来较大难度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吊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
背景技术
在基础建设或矿区开发的过程中,起吊设备是一种及其重要的施工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因工作区域变化等原因,需要时常改变起吊设备的安装位置。目前,有的起吊设备拆装较为复杂,有的起吊设备无法拆卸,这均会给起吊设备的移位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以解决目前起吊设备因拆装困难或无法拆卸给移位工作带来较大难度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吊具框架,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横梁、第二横梁、支撑件和连接件,其中,
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横梁铰接,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一横梁之间固定有所述支撑件,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一立柱和/或所述第一横梁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横梁铰接,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通过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示支撑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二立柱两者之间固定有所述支撑件,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横梁和/或所述第二立柱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包括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三侧部相对设置,且二者通过所述第二侧部连接;
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三侧部之间,所述支撑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三侧部铰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铰接,另一端通过可拆卸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沿自身长度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部连接,另一端设有卡持缺口;
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一立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梁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部具有卡持凸起,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卡持凸起和所述卡持缺口限位配合。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的排布方向,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包括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三侧部相对设置,且二者通过所述第二侧部连接;
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三侧部之间,所述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三侧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横梁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二横梁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叠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件穿过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限位配合,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限位配合。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堆叠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二者的尺寸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尺寸、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尺寸。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吊具框架还包括斜梁和底座,所述斜梁和所述底座连接,且二者均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远离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所述斜梁相对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底座均倾斜设置,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立柱相互垂直。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吊具框架还包括滚轮,所述滚轮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基于上述任一吊具框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吊设备,其包括吊具和上述任一所述的吊具框架,所述吊具连接在所述吊具框架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吊具框架可以应用在起吊设备中,吊具框架中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通过连接件形成可拆卸连接关系,第一立柱和第一横梁之间,以及第二立柱和第二横梁之间均互相铰接,从而在拆卸该吊具框架的过程中,通过拆下连接件,即可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相互分离;同时,通过将支撑件从第一横梁和/或第一立柱上拆下,使得整个吊具框架被拆成多个部件,便于对吊具框架及整个起吊设备进行移位工作;相应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可以通过连接件形成可靠的连接关系,且支撑件与第一横梁和第一立柱连接完成后,可以使前述三者形成相对固定关系,从而保证整个吊具框架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稳定性,具备承重能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吊具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吊具框架中部分结构在方向A上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吊具框架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起吊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起吊设备中部分结构在方向B上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吊具框架中部分结构在方向C上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立柱、110-第一侧部、120-第二侧部、130-第三侧部、
200-第二立柱、
300-第一横梁、310-第一主体部、311-卡持凸起、320-第一连接部、
400-第二横梁、410-第二主体部、420-第二连接部、
500-支撑件、510-卡持缺口、
600-连接件、
700-斜梁、
800-底座、
900-吊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吊具框架和起吊设备,起吊设备包括该吊具框架和吊具900,吊具900可以通过螺栓等零件固定在吊具框架上,且为了提升整个起吊设备的易拆解性,吊具900与吊具框架之间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吊具900具体可以为手拉葫芦、电动葫芦或其他起重工具等。
如图1-6所示,吊具框架包括第一立柱100、第二立柱200、第一横梁300、第二横梁400、支撑件500和连接件600。
其中,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间隔设置,二者之间的具体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保证整个吊具框架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第一立柱100与第一横梁300铰接,第二立柱200与第二横梁400铰接,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通过连接件600可拆卸连接,从而在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相互分离之后,通过转动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可以使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二者,以及第二横梁400和第二立柱200顺向排布,进一步减小吊具框架中各部件在运输过程中所占的空间。
为了保证吊具框架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之间固定有支撑件500,且支撑件500与第一横梁300和/或第一立柱100可拆卸连接。通过使支撑件500与第一横梁300和/或第一立柱100形成可拆卸连接关系,保证在需要拆卸吊具框架时,能够打破第一横梁300、第一立柱100和支撑件500三者之间相对固定关系,减小吊具框架所占的空间,降低移动、运输难度。支撑件500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梁300的中部和第一立柱100的中部,从而使第一横梁300、支撑件500、第一立柱100三者形成三角状结构,保证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之间相对位置关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具体地,第一立柱100、第二立柱200、第一横梁300、第二横梁400和支撑件500均可以采用金属等硬质材料制成,以保证整个吊具框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相同,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的形状和尺寸也可以相同,从而降低整个吊具框架的备件难度,且由于整个吊具框架中相互对应部件完全相同,从而在拆装过程中,还可以为工作人员省去分类、标记程序。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相互对应的部件可以为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以及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
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之间,以及第二横梁400和第二立柱200之间均可以采用螺栓连接件600形成铰接关系,这还可以保证部件间的连接关系较为可靠。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部件或结构使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之间,以及第二横梁400和第二立柱200之间形成铰接关系。另外,可以通过深埋、地锚等方式,保证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与地面之间形成可靠的固定关系。
支撑件500与第一横梁300和/或第一立柱100之间可以借助螺栓组件等部件形成可靠的可拆卸连接关系,且可以保证支撑件500、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三者之间在相互连接的情况下相对固定。或者,还可以在支撑件500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圆形贯穿孔,且在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的相应位置设置圆柱状凸起,通过使两个贯穿孔与两个凸起插接配合,也可以使支撑件500与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相对固定,且保证支撑件500能够自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上拆下。
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整个吊具框架的结构稳定性,第二横梁400和第二立柱200之间也可以固定有支撑件500,且支撑件500与第二横梁400和/或第二立柱200之间可拆卸连接。在多个支撑件500的作用下,整个吊具框架的结构稳定性得以进一步提升。具体地,多个支撑件500的结构和尺寸可以对应相同,以降低备件难度,各支撑件500可以采用同种方式连接在不同的部件上,进一步降低整个吊具框架的拆装难度。
在吊具框架的组装过程中,支撑件500可以连接在第一立柱100的一侧。进一步地,第一立柱100可以包括第一侧部110、第二侧部120和第三侧部130,第一侧部110和第三侧部130相对设置,且二者通过第二侧部120连接;为了减少整个吊具框架向外凸出的部分,优选地,可以将支撑件500的一端伸入第一侧部110和第三侧部130之间,且借助连接件600将支撑件500与第一侧部110和第三侧部130铰接,这使得支撑件500位于第一立柱100的内部,从而降低整个吊具框架所占的空间,且可以防止工作人员与外露设置的支撑件500相互磕碰。
具体地,第一侧部110、第二侧部120和第三侧部130均可以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结构,三者可以由金属材料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以保证整个第一立柱100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第一侧部110、支撑件500和第三侧部130上均可以形成有贯穿孔,以使连接件600同时穿过三个贯穿孔,将支撑件500铰接连接在第一立柱100上。连接件600具体可以为螺栓或销轴等部件。另外,第二立柱200的具体结构也可以与第一立柱100相似,在第二立柱200也连接有支撑件500的情况下,支撑件500与第二立柱200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似。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与支撑件500和第一立柱100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也即,第一横梁300伸入至第一侧部110和第三侧部130之间,且使连接件600同时穿过第一侧部110、第一横梁300和第三侧部130三者,以将第一横梁300铰接在第一立柱100上。
如上所述,支撑件500沿自身长度相对两端中,一端可以第一立柱100铰接,为了保证支撑件500能与第一横梁300相互拆装,另一端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件600与第一横梁300铰接。在吊具框架的拆装过程中,借助可拆卸连接件600,可以实现连接或分离支撑件500和第一横梁300的目的。可拆卸连接件600可以为螺栓组件或销轴等部件,此处不作限定。相应地,在第二立柱200和第二横梁400连接有支撑件500的情况下,支撑件500与第二立柱200和第二横梁40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似。
或者,如图1-6所示,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使支撑件500能够固定在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之间,且使支撑件500具备自第一横梁300和/或第一立柱100上拆下的能力。详细地说,支撑件500沿自身长度相对的两端中,一端可以与第一立柱100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部连接,另一端可以设有卡持缺口510,第一横梁300与第一立柱100的一端连接,第一横梁300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部可以设有卡持凸起311,沿第一横梁300的长度方向,使卡持凸起311和卡持缺口510限位配合,也可以保证支撑件500能够为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提供支撑作用,保证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较为稳定。
具体地,如图1所示,支撑件500的一端可以通过螺栓组件或销轴等部件与第一立柱100的中部形成铰接关系,支撑件500的另一端可以形成有圆形或方形结构的卡持缺口510,相应地,第一横梁300的对应位置上也可以形成圆形或方形结构的卡持凸起311,以保证卡持凸起311能够伸入卡持缺口510内,且与卡持缺口510在第一横梁300的长度方向上限位配合。在该吊具框架的工作过程中,第一横梁300的重力和待起吊物体的重力作业于支撑件500,可以保证支撑件500与第一横梁300之间的限位配合关系较为稳定。优选地,卡持凸起311可以为圆形柱状结构,且卡持凸起311与第一横梁30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为了保证整个起吊设备的工作性能更高,吊具900通常可以安装在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之间,从而使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所承受的力基本一致,因此相较于支撑件500位于第一立柱100背离第二立柱200的一侧的情况,为了使支撑件500可以对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稳定性提供更高的提升效果,优选地,如图1所示,沿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的排布方向,可以使支撑件500位于第一立柱100和第二立柱200之间,这使得第一横梁300的重力和待起吊物体的重力均可以作用于支撑件500上,从而进一步提升支撑件500、第一横梁300和第一立柱100三者之间相对固定关系的稳定性,防止在杠杆效应下,支撑件500与第一横梁300之间的固定关系被打破,导致整个吊具框架无法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横梁300可以包括第一主体部310和第一连接部320,第一主体部310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第一立柱100铰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320连接;第二横梁400可以包括第二主体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第二主体部410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第二立柱200铰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420连接;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吊具框架的结构稳定性,沿垂直于第一主体部31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可以使第一连接部320叠设于第二连接部420,且使连接件600穿过且连接第一连接部320和第二连接部420;沿第一横梁300的长度方向,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主体部410限位配合,第二连接部420与第一主体部310限位配合。
通过使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采用上述结构和布置方式,使得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之间不仅可以借助连接件600形成连接关系;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之间还存在相互干涉、相互限位的效果,一是第一连接部320和第二连接部420在二者叠设方向上的相互依托,二是在第一横梁30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320和第二主体部410相互限位,第二连接部420和第一主体部310相互限位,从而使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之间存在横向限位效果,这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二者沿第一立柱100的长度方向偏移,进而保证整个吊具框架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另外,第一连接部320与第二连接部420之间相互叠设时,综合组装、连接难度和整体结构稳定性考虑,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320可以沿第一立柱100的长度方向叠设,也可以沿垂直于第一立柱100长度方向和第一横梁300长度方向的方向叠设。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5所示,在第一连接部320和第二连接部420堆叠的方向上,可以使第一连接部320和第二连接部420二者的尺寸之和,等于第一主体部310的尺寸,也等于第二主体部410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之间的限位关系较为稳定,且二者之间的组装、连接难度也相对较低。
具体地,第一主体部310、第一连接部320、第二主体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四者均可以为近似长方体的结构,这使得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之间的限位关系、连接关系均更为稳定。第一主体部310和第一连接部320二者,以及第二主体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二者均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这可以保证第一横梁300和第二横梁400二者的整体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
为了进一步降低整个吊具框架的拆装难度、减少整个吊具框架的拆装工作量,优选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吊具框架中,还可以包括斜梁700和底座800,斜梁700和底座800连接,且二者均连接于第一立柱100远离第一横梁300的一端,斜梁700相对第一立柱100和底座800均倾斜设置,底座800与第一立柱100相互垂直。
在第一立柱100配设有斜梁700和底座800的情况下无需对第一立柱100进行深埋等操作,也可以保证第一立柱100与地面之间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支撑关系。斜梁700和底座800均可以采用金属等硬质材料制成,以为第一立柱100提供满足需求的支撑作用,防止在吊具框架的工作过程中,因第一立柱100不稳而发生倾倒,甚至造成整个吊具框架出现倾倒的后果。斜梁700可以为杆状结构,底座800可以为板状、台状或杆状结构,在第一立柱100、斜梁700和底座800三者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将斜梁700和底座800固定连接在第一立柱100上,且使斜梁700相对底座800和第一立柱100均倾斜设置,使底座800和第一立柱100相互垂直,保证整个吊具框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另外,第二立柱200也可以配设有斜梁700和底座800,第二立柱200与斜梁700和底座800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方式均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相似,这可以进一步降低整个吊具框架的拆装难度和拆装工作量。
为了进一步方便移动吊具框架及整个起吊设备的所在位置,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吊具框架还可以包括滚轮(图中未示出),滚轮可以连接在底座800上,从而在需要移动吊具框架时,可以借助滚轮的转动,改变吊具框架的所在位置。
具体地,滚轮设置有多个,多个滚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连接在底座800的不同位置上,且滚轮可以为万向轮,从而进一步降低吊具框架移动时的操作难度。更优选地,滚轮可以为带有刹车功能的部件,从而在需要固定吊具框架及整个起吊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滚轮自带的刹车功能,使吊具框架与地面等相对固定,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提升整个起吊设备的易用性。
本实用新型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吊具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立柱(100)、第二立柱(200)、第一横梁(300)、第二横梁(400)、支撑件(500)和连接件(600),其中,
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立柱(100)与所述第一横梁(300)铰接,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第一横梁(300)之间固定有所述支撑件(500),且所述支撑件(500)与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或所述第一横梁(30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立柱(200)与所述第二横梁(400)铰接,所述第一横梁(300)和所述第二横梁(400)通过所述连接件(600)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框架,其特征在于,所示支撑件(5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横梁(400)和所述第二立柱(200)两者之间固定有所述支撑件(500),且所述支撑件(500)与所述第二横梁(400)和/或所述第二立柱(200)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100)包括第一侧部(110)、第二侧部(120)和第三侧部(130),所述第一侧部(110)和所述第三侧部(130)相对设置,且二者通过所述第二侧部(120)连接;
所述支撑件(500)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侧部(110)和所述第三侧部(130)之间,所述支撑件(500)通过连接件(600)与所述第一侧部(110)和所述第三侧部(130)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500)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100)铰接,另一端通过可拆卸连接件(600)与所述第一横梁(30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500)沿自身长度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100)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部连接,另一端设有卡持缺口(510);
所述第一横梁(300)与所述第一立柱(10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梁(300)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部具有卡持凸起(311),沿所述第一横梁(300)的长度方向,所述卡持凸起(311)和所述卡持缺口(510)限位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100)包括第一侧部(110)、第二侧部(120)和第三侧部(130),所述第一侧部(110)和所述第三侧部(130)相对设置,且二者通过所述第二侧部(120)连接;
所述第一横梁(300)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侧部(110)和所述第三侧部(130)之间,所述连接件(600)依次穿过所述第一侧部(110)、所述第一横梁(300)和所述第三侧部(1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300)包括第一主体部(310)和第一连接部(320),所述第一主体部(310)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100)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20)连接;
所述第二横梁(400)包括第二主体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所述第二主体部(410)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中,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200)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0)连接;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主体部(31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320)叠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20),所述连接件(600)穿过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2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0);
沿所述第一横梁(300)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320)与所述第二主体部(410)限位配合,所述第二连接部(420)与所述第一主体部(310)限位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吊具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32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0)堆叠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部(32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0)二者的尺寸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主体部(310)的尺寸、所述第二主体部(410)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梁(700)和底座(800),所述斜梁(700)和所述底座(800)连接,且二者均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100)远离所述第一横梁(300)的一端,所述斜梁(700)相对所述第一立柱(100)和所述底座(800)均倾斜设置,所述底座(800)与所述第一立柱(100)相互垂直。
10.一种起吊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吊具(900)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吊具框架,所述吊具(900)连接在所述吊具框架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75944.8U CN210884948U (zh) | 2019-11-01 | 2019-11-01 | 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75944.8U CN210884948U (zh) | 2019-11-01 | 2019-11-01 | 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84948U true CN210884948U (zh) | 2020-06-30 |
Family
ID=71314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875944.8U Active CN210884948U (zh) | 2019-11-01 | 2019-11-01 | 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84948U (zh) |
-
2019
- 2019-11-01 CN CN201921875944.8U patent/CN2108849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826589U (zh) | 折叠悬挂式操作平台 | |
CN109184756B (zh) | 用于盾构暗挖通道内拆除负环管片的装置及方法 | |
CN210884948U (zh) | 吊具框架及起吊设备 | |
CN206308702U (zh) | 一种塔式起重机移动式基础 | |
CN210659232U (zh) | 顶挂式水平模架体系 | |
CN204282833U (zh) | 一种布料杆及其爬升系统 | |
CN218786476U (zh) | 一种钢桁片平立转换工装 | |
CN217555572U (zh) | 一种用于工字钢梁的组合式起吊装置 | |
CN205892524U (zh) | 一种用于厂房内的设备吊装工具 | |
CN214785814U (zh) | 一种便于置物的型钢悬挑脚手架 | |
CN205875168U (zh) | 一种用于基坑钢支撑的防坠落结构 | |
CN214087316U (zh) | 一种用于混凝土箱梁拆除节段吊装装置 | |
CN220906946U (zh) | 一种船用锅炉的吊运工装 | |
CN110577146A (zh) | 吊具和拆除老桥梁体的方法 | |
CN208022591U (zh) | 轨道梁吊具 | |
CN217495924U (zh) | 一种渣土车翻转装置 | |
CN221027076U (zh) | 一种适用于多种材料整体吊装、搬运的多功能吊笼 | |
CN215797882U (zh) | 一种轧机机架吊装用组合扁担梁 | |
CN210764012U (zh) | 一种小区的供电设施建设用起吊装置 | |
CN214531877U (zh) | 一种剪力墙混凝土施工用建筑模板 | |
CN209835402U (zh) | 一种钢管生产设备维修用吊装平台 | |
CN218754763U (zh) | 抱杆倒装组立顶升支撑内套架机构 | |
CN222276151U (zh) | 脚手架承载板与横杆高效连接结构 | |
CN218261541U (zh) | 一种用于施工现场零散物品吊运的工具 | |
CN218088516U (zh) | 一种钢板梁吊装使用的卡扣式吊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