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为了实现出风,在其风道的出风口处设置出风结构,现有技术的出风结构通常为一片式导风板或百叶式导风板,通过导风板向上或向下旋转,实现向上或向下导风。
现有技术中的出风结构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当风从风道吹出,片状直板的导风板结构只能改变导风板一侧的风向,另一侧的风向由于受到风道结构的限制其风向不变;其次,出风量过大时导风板突然改变方向对风量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舒适性较差;最后,现有技术中的百叶式导风板或多导风板结构的设置,其零件较多易造成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导风板风向改变单一、舒适性差、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导风件和出风口,所述导风件包括沿其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面为弧面,所述第二导风面为平面,所述导风件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为首尾连接的弧线部分和直线部分,所述弧线部分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80°,所述弧面可实现康达效应。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件平面和弧面结合设置,可实现两侧风向同时改变,弧面导风可实现康达效应,风沿弧面逐渐改变风向,可实现多种出风模式,且弧面设计延长了送风距离,导风的舒适性更好。
第二导风面采用平面的结构,可保证大的出风量,同时避免第二导风面的出风方向与弧面的出风方向相反,对康达效应产生干涉。
所述弧线部分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80°,是为优弧设计,即弧面较为弯曲,目的是实现康达效应效果更好,能更有效改变风向。
进一步地,所述直线部分的两端点距离为h1,所述弧线部分的最远离直线部分的顶点与所述直线部分的距离为h2,h1/h2的范围为[4/3,2]。
该范围的选取经实验验证,康达效应、出风速度、出风量综合最优。
进一步地,上述弧线部分和直线部分之间还包括第二直线部分,该第二直线部分形成在弧线部分的一侧或两侧边缘处。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包括上壁和下壁,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出风口的上壁和下壁均可形成气流夹道。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夹道的宽度为4-15mm,使所述第一导风面的康达效应最显著。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件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的两侧壁上,用以实现导风件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出风口上壁和下壁的距离相等,第一导风面分别靠近所述上壁和下壁形成的气流夹道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弧线部分包括圆弧、椭圆弧曲线。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件一体成型,或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一体成型后再与两侧板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件为中空结构,所述导风件上开设有通气孔,用作气辅成型的通气孔及排出水汽。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设置在第一导风面沿长度方向的中间或端部,靠近第二导风面处;和/或设置在导风件的两侧面中的至少一侧板上。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的出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导风件平面和弧面结合设置,可实现两侧风向同时改变,弧面导风可实现康达效应,风沿弧面逐渐改变风向,可实现多种出风模式;由于弧面设计延长了送风距离,沿弧面逐渐改变风向,减少空调出风急速转向所造成的紊流现象,导风的舒适性更好;导风件弧面与出风口上下壁气流夹道宽度设置为4-15mm,可增强康达效应的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导风件结构简单,利用单导风件实现对风向的切换,噪音较小、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风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风件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风件第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风件第二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风件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1-导风件;11-第一导风面;12-第二导风面;13-转动轴;14-侧板; 15-通气孔;2-出风口;21-上壁;22-下壁;23-侧壁;3-气流夹道;4-第二直线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3a、3b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导风件1和出风口2,所述导风件1为长条形,包括沿其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所述第一导风面11为弧面,所述第二导风面12为平面,所述导风件1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为首尾连接的弧线部分和直线部分,所述弧线部分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80°,且所述弧面可实现康达效应。
导风件1通过平面导风和弧面导风结合设置,可实现两侧风向同时改变,弧面导风可实现康达效应,风沿弧面逐渐改变风向、延长了送风距离,可进一步减少空调出风急速转向所造成的紊流现象,使导风件1导风的舒适性更好。
第二导风面采用平面的结构,可保证大的出风量,同时避免第二导风面的出风方向与弧面的出风方向相反,对康达效应产生干涉。所述弧线部分包括圆弧、椭圆弧或不规则曲线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直线部分的两端点距离为h1,所述弧线部分的最远离直线部分的顶点与所述直线部分的距离为h2,h1/h2的范围为[4/3,2]。
上述到直线部分的距离解释为:在直线部分的法线方向上,弧形部分上的各点到直线部分的距离。
当h1/h2大于等于4/3小于2时,即h1/h2的范围为[4/3,2)时,所述弧线部分的弧度大于半圆的弧度,圆心角大于180°,为优弧,且所述弧线部分的弧度又不会过大而导致导风件1无法形成康达效应。
优选地,h1/h2等于2且所述弧线部分为圆弧,此时所述弧线部分的圆心角为180°,且所述导风件1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为半圆形。
所述弧线部分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80°,是为优弧设计,即弧面较为弯曲,目的是实现康达效应效果更好,能更有效改变风向。
具体地,所述导风件1包括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形成的中间部分,优选还可包括两端的侧板14。所述导风件1一体成型,或所述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一体成型后再与两侧板焊接,成型方式优选为气辅。
所述导风件1为中空结构(图2),所述导风件1上开设有通气孔15,优选地,所述通气孔15可设置在第一导风面11沿长度方向的中间或端部,且优选设置在靠近第二导风面12的位置处,也可设置在导风件1的两侧板 14中的至少一侧板14上,也可两处均设置通气孔15。所述通气孔15一方面可用作气辅成型时的通气孔,另一方面导风件1内部的水汽可以从该通气孔15中释出,以保持导风件1内部中空结构的干燥。
所述导风件1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的内部边缘处,所述导风件1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出风口2的长度方向设置。
优选地,上述弧度的选择可依据出风口2两端的机壳外表面的弧度,可保持一致,使得从外部看形成一致的圆弧外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当然在所述出风口2处也可设置可移动的外观挡板,当空调处于关机状态时可以完全遮盖所述导风件1,这样可不考虑导风件1的弧度与出风口2两端的机壳外表面的弧度是否一致。
所述导风件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转动轴13,所述转动轴13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出风口的两侧壁23,所述侧壁23上设置有与所述转动轴 13配合的孔,也可以导风件1两端部形成孔,出风口侧壁23上设置转动轴 13,也可以中间还设置有传动部件。优选地,所述转动轴13利用电机组件带动其转动,所述电机组件驱动导风件1以两转动轴13的连线为转动轴线旋转。
如图3a-5所示,所述出风口2包括上壁21和下壁22,所述第一导风面11与所述出风口2的上壁21和下壁22均可形成气流夹道3。由于气流夹道3的宽度及通过气流夹道3的气流速度共同影响所述第一导风面11处的康达效应,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大量的实验论证,在一般空调器(家用柜机、挂机及商用空调)所能达到的转速下(一般为600-1350转/分钟),当所述气流夹道3的宽度d设置为4-15mm时,所述第一导风面11的康达效应最显著。此外,如果空调器的转速更高(大于1350转/分钟),通过气流夹道3的气流速度更大时,所述气流夹道3的宽度可与所述出风口的风速成正相关变化,此时,所述气流夹道3的宽度可设置为更大(接近20mm)。
此外,所述转动轴13与所述出风口上壁21和下壁22的距离相等,所述导风件1的第一导风面11在上出风位置(图4)时和下出风位置(图5) 时,气流夹道3的宽度相等。优选转动轴13位于导风件1的所述直线部分的平行方向的中间位置,可使
当所述导风件1的第一导风面11朝向出风口风道延伸方向(向外),实现聚风效果;朝向出风口风道内部(向内),实现均风效果;朝向出风口上壁(图4),实现下出风效果;朝向出风口下壁(图5),实现上出风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上述弧线部分和直线部分之间还包括较短(太长则影响康达效应)的第二直线部分4,该第二直线部分4可形成在弧线部分的一侧或两侧边缘处,设置第二直线部分4,可使得聚风效果和均风效果更加明显,避免出风受到优弧的端部弧形产生康达效应的影响。
设置第二直线部分4,使得弧线部分两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直线部分两端点的距离,如弧线部分两端点距离d1可约为52mm,直线部分两端点距离 d2(等于h1)可约为44mm,差值约8mm。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出风结构,如图4、 5所示,利用电机组件驱动所述导风件1转动,使第一导风面11与所述上壁21的距离最小时,从风道吹出的风在所述第一导风面11形成康达效应,沿所述第一导风面11的弧度向下吹风,同时,另一侧从风道吹出的风沿第二导风面12的延伸方向向斜下方吹风,导风件1两侧的风交汇形成下出风状态;利用电机组件驱动所述导风件1转动,使第一导风面11与所述下壁 22的距离最小时,从风道吹出的风在所述第一导风面11形成康达效应,沿所述第一导风面11的弧度向上吹风,同时,另一侧从风道吹出的风沿第二导风面12的延伸方向吹风,导风件1两侧的风交汇,形成上出风状态。以上,所述导风件1实现了单导风件对风向的切换,相比百叶式和多导风板容易导致出风口气动噪音较大,本实用新型导风件1的噪音更小。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