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0842635U - 锅具及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锅具及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42635U
CN210842635U CN201921629286.4U CN201921629286U CN210842635U CN 210842635 U CN210842635 U CN 210842635U CN 201921629286 U CN201921629286 U CN 201921629286U CN 210842635 U CN210842635 U CN 210842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level
metal
pan
po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2928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慧民
邢凤雷
许智波
姚亮
王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2928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42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42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42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及烹饪设备,锅具包括锅体,锅体的壁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及第二金属层,且第一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之间形成有扩散层,其中,扩散层内形成相互渗透结合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结合于第一金属层,第二连接部结合于第二金属层。本方案提供的锅具,第一金属层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有利于锅体的快速升温,同时利用第二金属层可以对第一金属层形成较好的支撑强化,在提升锅体强度及刚度的同时,有利于减小锅体的厚度,避免热量聚集,从而使得锅体受热更均匀,降低局部发生焦糊的风险,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锅具及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锅具,其锅体通常采用单一金属加工制作,单一金属的刚性较差,为了确保锅具的强度,通常需要使用较厚的板材进行拉深成形,否则锅具容易变形,这样加工成型的锅具的壁较厚,在烹饪时,容易导致热量聚集,锅体受热不均匀,进而容易发生局部焦糊。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壁为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及第二金属层,且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形成有扩散层,其中,所述扩散层内形成相互渗透结合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结合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连接部结合于所述第二金属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多层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及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有利于锅体的快速升温,同时利用第二金属层可以对第一金属层形成较好的支撑强化,在提升锅体强度及刚度的同时,有利于减小锅体的厚度,避免热量聚集,从而使得锅体受热更均匀,降低局部发生焦糊的风险,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此外,第一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之间形成有扩散层,使得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具有更良好的结合强度,防止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脱落,在实现锅具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耐高温性能的同时,有利于提升锅具的使用性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铝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铁质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金属层包括铝层,第二金属层包括铁质层,铁质层的刚性远高于铝层,通过铝层与铁质层的结合实现锅体的进一步减薄,提高锅体的强度,且锅体的进一步减薄也有利于提升锅体的受热均匀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所述铝层,且所述铝层设于所述铁质层的内侧。
在本方案中,铝层设于铁质层的内侧,铁质层的导热性低于铝层,这样,炉灶的热量从锅具外侧传递给锅具时,铁质层会对热量形成一定的“阻隔”作用,使热量不会过快地通过锅底传递给锅内的食材,而是逐步地上升,这样就不容易造成食材局部温度过高而发生焦糊,对于烹饪初学者来说,锅具的加热速度不至于过快,更加容易控制火力,便于提升锅具的使用体验,此外,铁质层还能够保护铝层,使锅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因受碰撞而变形,提升了锅具的强度、延长了锅具的使用寿命。
所述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所述铝层,且所述铝层设于所述铁质层的外侧。
通过在铁质层的外侧设置铝层,可以使来自炉灶的热量更加迅速地横向传递,使锅体不同高度上的温度更均匀,避免局部过热导致容易食材焦糊,提升锅具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两层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金属层,且所述第二金属层与内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以及与外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分别形成有所述扩散层。
在本方案中,第二金属层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有第一金属层铝层这样,锅体的壁由内到外形成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的多层结构,且第二金属层与内侧的第一金属层之间形成有扩散层,且第二金属层与外侧的第一金属层之间形成有扩散层,使得各层之间具有更良好的结合强度,防止脱落,在实现锅具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耐高温性能的同时,有利于提升锅具的使用性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结构还包括导磁层,所述导磁层设于外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外侧。
在本方案中,导磁层设于外侧的第一金属层的外侧,通过设置导磁层使得锅具可以应用在电磁炉上,从而扩大了锅具的使用场景,且导磁层与外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共同作用,将热量由锅底迅速扩散至锅身,使得锅体整体上受热均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结构还包括保护层,外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外表面的局部设有所述导磁层,外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外表面上未设有所述导磁层的区域设有所述保护层。
在本方案中,外侧的第一金属层的局部设有导磁层,外侧的第一金属层外表面上未设有导磁层的区域设有保护层,也即外侧的第一金属层外表面被导磁层及保护层覆盖,这样,有效防止保护层隔离导磁层及外侧的第一金属层,使得导磁层与外侧的第一金属层直接接触导热,导热效率更高,保护层对外侧的第一金属层形成防护,避免外侧的第一金属层被腐蚀或划伤,进一步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举例而言,锅体包括锅身及设于锅身底部的锅底,导磁层设于外侧的第一金属层外表面中的锅底部分,保护层设于外侧的第一金属层外表面中的锅身部分。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 0.3mm~2mm,和/或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4mm~2mm,和 /或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形成为轧制连接的结构。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金属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3mm~2mm,和/ 或第二金属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4mm~2mm,这样,一方面保证第一金属层以及第二金属层良好的导热性,可以使来自炉灶的热量更加迅速地横向传递,使锅体不同高度上的温度更均匀,另一方面,有效的控制第一金属层及第二金属层的厚度,使得锅具兼具高强度和导热均匀性优异的特点,改善现有锅具制造成本高、烹饪效果不佳的问题。
设置第一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形成为轧制连接的结构,这样,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结合面会形成原子相互渗透扩散的稳定界面,因此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降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脱离的风险,从而使锅具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耐高温性能,有利于提升锅具的使用性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的壁厚度小于等于2.5mm。
在本方案中,锅体的壁厚度小于等于2.5mm,在保证锅具刚度的同时,减小锅体的壁的厚度,使得锅具更轻薄,质量更小,使用更方便。
优选地,锅体的壁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5mm~2.5mm。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结构还包括不粘层,所述不粘层形成为所述多层结构的最内层。
在本方案中,不粘层形成为多层结构的最内层,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糊底,提升锅具的使用体验,同时,不粘层对第一铝层的内表面形成防护,避免锅铲直接接触第一铝层而划伤第一铝层,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所述锅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所述锅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所述锅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所述锅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所述锅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所述锅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锅体,11第一金属层,12第二金属层,14不粘层,15保护层,16 导磁层,17防锈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锅具及烹饪设备。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包括:锅体10,锅体10 的壁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11及第二金属层12,且第一金属层11与第二金属层12之间形成有扩散层,其中,扩散层内形成相互渗透结合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结合于第一金属层11,第二连接部结合于第二金属层1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多层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11及第二金属层12,第一金属层11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有利于锅体的快速升温,同时利用第二金属层12可以对第一金属层11形成较好的支撑强化,在提升锅体强度及刚度的同时,有利于减小锅体的厚度,避免热量聚集,从而使得锅体受热更均匀,降低局部发生焦糊的风险,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此外,通过第一金属层11与第二金属层12之间形成的扩散层,使得第一金属层11和第二金属层12之间具有更良好的结合强度,防止第一金属层11和第二金属层12脱落,在实现锅具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耐高温性能的同时,有利于提升锅具的使用性能。
举例而言,第一金属层11与第二金属层12是加热后通过轧制的方法进行结合,第一金属层11与第二金属层12的结合面形成原子相互渗透扩散的稳定界面,该稳定界面即为扩散层,其中,第一金属层11的部分渗透扩散至扩散层,第二金属层12的部分渗透扩散至扩散层,使得第一金属层11与第二金属层12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
进一步地,第一金属层11为铝层、铝合金层等等,第二金属层12为可以对第一金属层11支撑强化的金属层,例如铁层、铜层等等,在提升锅体强度及刚度的同时,第二金属层12也具备一定的导热性,进一步提升锅体升温速度及受热均匀性。
实施例2:
除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金属层11 包括铝层,第二金属层12包括铁质层。可以理解的,铁质层的刚性远高于铝层,通过铝层与铁质层的结合实现锅体10的进一步减薄,提高锅体10 的强度,且锅体10的进一步减薄也有利于提升锅体10的受热均匀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铝层,且铝层设于铁质层的内侧。铝层设于铁质层的内侧,铁质层的导热性低于铝层,这样,炉灶的热量从锅具外侧传递给锅具时,铁质层会对热量形成一定的“阻隔”作用,使热量不会过快地通过锅底传递给锅内的食材,而是逐步地上升,这样就不容易造成食材局部温度过高而发生焦糊,对于烹饪初学者来说,锅具的加热速度不至于过快,更加容易控制火力,便于提升锅具的使用体验,此外,铁质层还能够保护铝层,使锅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因受碰撞而变形,提升了锅具的强度、延长了锅具的使用寿命。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铝层,且铝层设于铁质层的外侧。通过在铁质层的外侧设置铝层,可以使来自炉灶的热量更加迅速地横向传递,使锅体不同高度上的温度更均匀,避免局部过热导致容易食材焦糊,提升锅具的使用体验。
更进一步地,铁质层与铝层之间形成有扩散层,其中,扩散层内形成相互渗透结合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结合于铝层,第二连接部结合于铁质层。举例地,铝层与铁质层是加热后通过轧制的方法进行结合,铝层与铁质层的结合面形成原子相互渗透扩散的稳定界面,该稳定界面即为扩散层,其中,铝层的部分渗透扩散至扩散层,铁质层的部分渗透扩散至扩散层,使得铝层与铁质层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
举例而言,锅具为复合板制成的,复合板一面为铝合金,一面为铁质或钢质材料,制成锅具后,锅具内层为铝合金,外层为铁质或钢质材料,铁质或钢质材料的刚性远高于铝合金,价格也比铝合金低,因此使用铝铁或者铝钢复合板制成的锅具的厚度可以大幅减小,而锅具的强度不会减弱,甚至还优于原有铝合金锅具。在烹饪过程中,由于铁质或钢质材料的导热性能远差于铝合金,炉灶的热量从锅具外侧传递给锅具时,铁质或钢质材料层会对热量形成一定的“阻隔”作用,使热量不会过快地通过锅底传递给锅内的食材,而是逐步地上升,这样就不容易造成食材局部温度过高而发生焦糊,对于烹饪初学者来说,锅具的加热速度不至于过快,更加容易控制火力,便于提升锅具的使用体验。此外,铁质层还能够保护铝层,使锅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因受碰撞而变形,提升了锅具的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再则,铁质层可以感应磁场,因此这种锅具可以直接用于电磁炉加热,而无需再另外复合一块导磁片,节省了复底工序,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以第一金属层11为铝层,第二金属层12为铁质层,且铝层设于铁质层的内侧为例,多层结构还包括防锈层17,防锈层17设于铁质层的外侧。这样,锅体10的壁由内到外形成铝层-铁质层-防锈层17的多层结构,首先防锈层17对铁质层形成防护,避免铁质层腐蚀生锈,进一步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其次,在清洁锅具时,由于防锈层17非常致密和坚硬,可以直接用钢丝球进行清洗,不用担心防锈层17会受损,大大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多层结构还包括不粘层14,不粘层14设于铝层的内侧。这样,锅体10的壁由内到外形成不粘层14-铝层-铁质层-防锈层17的多层结构,不粘层14设于在锅体10的壁的最内层,避免食物与第一铝层直接接触,有效的防止糊底,且不粘层14与防锈层17共同作用将第一铝层及铁质层夹紧,有效的防止第一铝层及铁质层分离,使锅体10的壁连接的更稳定、牢固。
举例而言,通过对铝铁双层复合板锅具进行渗氮防锈处理,处理后铁质层外侧形成防锈层17,使铁质层不会接触氧气和水、不容易生锈。
具体制造流程:
1、铝铁双层复合板锅体毛坯制备:通过模具成形或者机加工等方式制备锅体毛坯,制成的锅体10,内侧为铝层,外侧为铁质层;
2、锅体毛坯渗氮:对锅体毛坯进行渗氮处理,使铁质层表面生成防锈层17,其中,渗氮的方式可以为气体渗氮或是离子渗氮,优选为离子渗氮,因为离子渗氮生成的渗氮层厚度更厚、防锈效果更好。
3、锅体10喷涂不粘层14:锅体10内表面喷涂不粘层14。
实施例4: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两层第一金属层11,第二金属层12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有第一金属层11,且第二金属层12与内侧的第一金属层11之间以及与外侧的第一金属层11之间分别形成有扩散层。以第一金属层11为铝层,第二金属层12为铁质层为例,这样,锅体10的壁由内到外形成铝层-铁质层-铝层的多层结构,通过在铁质层的外层设置铝层,可以使来自炉灶的热量更加迅速地横向传递,使锅体10不同高度上的温度更均匀,同时铁质层仍可以起到“阻挡”作用,使来自外侧的铝层的热量不会过快地传递给食材、导致食材焦糊,此外,铁质层也起到了增加锅具强度的作用,因此锅体10的壁厚度可以减小、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举例而言,锅具为使用铝铁铝三层复合板制成锅体毛坯,内侧为第一铝层,中部为铁质层,外侧为第二铝层。通过第二铝层的设置,可以使来自炉灶的热量更加迅速地横向传递,使锅具不同高度上的温度更均匀,同时铁质层仍可以起到“阻挡”作用,使来自第二铝层的热量不会过快地传递给食材、导致食材焦糊,此外,铁质层也起到了增加锅具强度的作用,因此三层复合板的厚度可以减小、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进一步地,第一铝层与铁质层是加热后通过轧制的方法进行结合,第二铝层与铁质层是加热后通过轧制的方法进行结合,第一铝层与铁质层的结合面形成原子相互渗透扩散的稳定界面,且第二铝层与铁质层的结合面形成原子相互渗透扩散的稳定界面,该稳定界面即为扩散层,使得第一铝层和铁质层之间,以及第二铝层和铁质层之间具有更良好的结合强度,防止第一铝层和铁质层,以及第二铝层和铁质层2脱落,在实现锅具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耐高温性能的同时,有利于提升锅具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5: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多层结构还包括保护层15,保护层15设于外侧的第一金属层11的外侧。以第一金属层 11为铝层,第二金属层12为铁质层为例,这样,锅体10的壁由内到外形成铝层-铁质层-铝层-保护层15的多层结构,保护层15对外侧的铝层形成防护,避免外侧的铝层被腐蚀或划伤,进一步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多层结构还包括不粘层14,不粘层14设于内侧的铝层的内侧。这样,锅体10的壁由内到外形成不粘层14-铝层-铁质层-铝层-保护层15的多层结构,首先不粘层14设在锅体10的壁的最内层,避免食物与第一铝层直接接触,有效的防止糊底,保护层15对外侧的铝层形成防护,避免外侧的铝层被腐蚀或划伤,进一步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且不粘层14 与保护层15共同作用将内侧的铝层、铁质层及外侧的铝层夹紧,有效的防止内侧的铝层、铁质层及外侧的铝层分离,使锅体10的壁连接的更稳定、牢固。
具体制造流程:
1、铝铁铝三层复合板锅体毛坯制备,通过模具成形或者机加工等方式制备锅体毛坯;
2、锅体10内侧喷涂不粘层14;
3、锅体10外侧喷涂保护层15。
实施例6:
如图4和图5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特征之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多层结构还包括导磁层16,导磁层16设于外侧的第一金属层11的外侧。以第一金属层11为铝层,第二金属层12为铁质层为例,通过在外侧的铝层的外侧设置导磁层16使得锅具可以应用在电磁炉上,从而扩大了锅具的使用场景,且导磁层16与外侧的铝层共同作用,将热量由锅底迅速扩散至锅身,使得锅体10整体上受热均匀。
实施例7:
如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6中所述特征之外,还进一步限定了:多层结构还包括保护层15,外侧的第一金属层11外表面的局部设有导磁层16,外侧的第一金属层11外表面上未设有导磁层16的区域设有保护层15。以第一金属层11为铝层,第二金属层12为铁质层为例,也即外侧的铝层外表面被导磁层16及保护层15覆盖,这样,有效防止保护层15隔离导磁层16 及外侧的铝层,使得导磁层16与外侧的铝层直接接触导热,导热效率更高,保护层15对外侧的铝层形成防护,避免外侧的铝层被腐蚀或划伤,进一步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举例而言,锅体10包括锅身及设于锅身底部的锅底,导磁层16设于外侧的铝层外表面中的锅底部分,保护层15设于外侧的铝层外表面中的锅身部分。
进一步地,多层结构还包括不粘层14,不粘层14设于内侧的铝层的内侧。这样,不粘层14设在锅体10的壁的最内层,避免食物与内侧的铝层直接接触,有效的防止糊底,且不粘层14与保护层15共同作用将内侧的铝层、铁质层及外侧的铝层夹紧,有效的防止内侧的铝层、铁质层及外侧的铝层分离,使锅体10的壁连接的更稳定、牢固。
具体制造流程:
1、铝铁铝三层复合板锅体毛坯制备,通过模具成形或者机加工等方式制备锅体毛坯;
2、锅体复合导磁层:锅体10通过钎焊或压力焊的方式,使复底导磁层16与锅体10焊合;
3、锅体10内侧喷涂不粘层14;
4、锅体10外侧喷涂保护层15。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11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3mm~2mm。这样,一方面保证第一金属层11良好的导热性,可以使来自炉灶的热量更加迅速地横向传递,使锅体10不同高度上的温度更均匀,另一方面,有效的控制第一金属层11的厚度,使得锅具兼具高强度和导热均匀性优异的特点,改善现有锅具制造成本高、烹饪效果不佳的问题。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二金属层12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4mm~2mm。这样,有效的控制第二金属层12的厚度,使得锅具兼具高强度和导热均匀性优异的特点,改善现有锅具制造成本高、烹饪效果不佳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金属层11与第二金属层12形成为轧制连接的结构。以第一金属层11为铝层,第二金属层12为铁质层,且铝层位于铁质层的内侧为例,这样,在铝层和铁质层的结合面会形成原子相互渗透扩散的稳定界面,因此铝层和铁质层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降低铝层和铁质层脱离的风险,从而使锅具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耐高温性能,有利于提升锅具的使用性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锅体10的壁厚度小于等于2.5mm。这样,在保证锅具刚度的同时减小锅体10的壁的厚度,使得锅具更轻薄,质量更小,使用更方便。
较佳地,锅体10的壁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5mm~2.5mm。
优选地,锅体10的壁厚度的取值范围为2mm。
进一步地,以第一金属层11为铝层,第二金属层12为铁质层,且铝层位于铁质层的内侧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对铁质层和铝层的厚度比例进行调整,例如,如果需要锅具重量轻、使用方便,则可以设置铁质层厚度较小、铝层厚度较大,如果希望锅具具有纯铁锅的爆炒效果,则可以设置铁层厚度较大、铝层厚度较小。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锅具,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举例而言,烹饪设备包括电饭煲、电压力锅、炒锅等,以电饭煲为例,电饭煲包括用于加热的煲体,煲体具有容纳腔,锅具设于容纳腔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及烹饪设备,多层结构包括第一铝层及铁质层,第一铝层设于铁质层的内侧,铁质层的刚性远高于铝层,将铁质层且有利于提高锅体的强度,另一方面,铁质层的导热性低于铝层,这样,炉灶的热量从锅具外侧传递给锅具时,铁质层会对热量形成一定的“阻隔”作用,使热量不会过快地通过锅底传递给锅内的食材,而是逐步地上升,这样就不容易造成食材局部温度过高而发生焦糊,对于烹饪初学者来说,锅具的加热速度不至于过快,更加容易控制火力,便于提升锅具的使用体验,此外,铁质层还能够保护铝层,使锅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因受碰撞而变形,提升了锅具的强度、延长了锅具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的壁为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及第二金属层,且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形成有扩散层,其中,所述扩散层内形成相互渗透结合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结合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连接部结合于所述第二金属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铝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铁质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所述铝层,且所述铝层设于所述铁质层的内侧;或
所述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所述铝层,且所述铝层设于所述铁质层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两层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金属层,且所述第二金属层与内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以及与外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分别形成有所述扩散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结构还包括导磁层,所述导磁层设于外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结构还包括保护层,外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外表面的局部设有所述导磁层,外侧的所述第一金属层外表面上未设有所述导磁层的区域设有所述保护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3mm~2mm,和/或
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4mm~2mm,和/或
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形成为轧制连接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的壁厚度小于等于2.5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结构还包括不粘层,所述不粘层形成为所述多层结构的最内层。
10.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CN201921629286.4U 2019-09-27 2019-09-27 锅具及烹饪设备 Active CN210842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9286.4U CN210842635U (zh) 2019-09-27 2019-09-27 锅具及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9286.4U CN210842635U (zh) 2019-09-27 2019-09-27 锅具及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42635U true CN210842635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95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29286.4U Active CN210842635U (zh) 2019-09-27 2019-09-27 锅具及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426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5068A (zh) * 2020-09-30 2022-04-1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锅具和复合锅具的加工方法
CN114305058A (zh) * 2020-09-30 2022-04-1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锅具和复合锅具的加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5068A (zh) * 2020-09-30 2022-04-1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锅具和复合锅具的加工方法
CN114305058A (zh) * 2020-09-30 2022-04-1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锅具和复合锅具的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127108Y2 (zh)
CN210842635U (zh) 锅具及烹饪设备
CN201504978U (zh) 一种多功能节能锅
CN102028394A (zh) 轻质炊具及其制造方法
JP2020531148A (ja) 誘導加熱可能な多層加熱調理支持体
CN210433346U (zh) 一种双重加热的食物加工机
CN209284942U (zh) 一种复底锅
KR101947218B1 (ko) 개선된 열전도도를 갖는 조리 물품
CN210930926U (zh) 一种复合底锅具和使用其的烹饪器具
US2358104A (en) Cooking utensil and method
CN111035226B (zh) 一种具有复合锅底的锅具的制备方法
CN111319324B (zh) 一种炊具用复合材料、不锈钢炊具及其制备方法
CN211155126U (zh) 锅具
US5881635A (en) Enamelled cookwa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t
CN2899675Y (zh) 底部采用多层材料覆合的无油烟铁锅
CN216797359U (zh) 烹饪用品
CN211155129U (zh) 锅具
CN209996038U (zh) 一种陶瓷锅
CN209846881U (zh) 容器及烹饪器具
CN111728490A (zh) 一种复合底锅具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其的烹饪器具
CN216293784U (zh) 一种无油烟钛锅
CN211155128U (zh) 锅具
CN217013541U (zh) 一种锅具
JP2005537088A (ja) フライパンの製造方法
US20240398159A1 (en) Anti-stick titanium cookwa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