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2602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32602U CN210832602U CN201921806345.0U CN201921806345U CN210832602U CN 210832602 U CN210832602 U CN 210832602U CN 201921806345 U CN201921806345 U CN 201921806345U CN 210832602 U CN210832602 U CN 2108326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heat exchanger
- air conditioner
- dehumidification
- switching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还包括依次连接排出管、室外换热器、室外节流调节装置、除湿节流调节装置、除湿换热器的第一配管,连接除湿换热器和低压吸入管的第二配管,构成除湿回路;还包括第三配管和从排出管分岔出的第一分岔管,第三配管将第一配管的第一交叉点、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再热换热器和第一分岔管依次连接,构成再热回路;室内单元还包括第一换向装置,第一换向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在第一切换状态下,第一换向装置将第一配管与再热换热器连通;在第二切换状态下,第一换向装置将第三配管与再热换热器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空调器的适应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天气的复杂性,人们有时需要冷量来降温,有时需要热量来取暖,有时需要在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除湿。然而,传统的空调器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提高空调器的适用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室外换热器和室外节流调节装置,所述室内单元包括除湿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节流调节装置、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除湿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除湿换热器和所述低压吸入管的第二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再热换热器、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和用于将所述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配管和从所述排出管分岔出的第一分岔管,所述第三配管将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再热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分岔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节流调节装置之间;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第一换向装置,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将所述第二配管与再热换热器连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将所述第三配管与所述再热换热器连通。
可选地,所述室外单元还包括第二换向装置,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具有第三切换状态和第四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三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使所述排出管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并使所述低压吸入管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
在所述第四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使所述排出管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并使所述低压吸入管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为三通阀或者一端封闭的四通阀。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配管依次连接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再热换热器、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一分岔管;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从所述第二配管分岔出的第二分岔管,所述第二分岔管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配管的第二交叉点,其中,所述第二交叉点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再热换热器之间。
可选地,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包括除湿节流阀,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包括再热节流阀。
可选地,所述热循环装置为送风装置,所述除湿换热器和所述再热换热器设置在由所述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三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从所述第二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和从所述第三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室内单元,多个所述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和所述第三连接管上。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水箱以及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地暖水流管;
所述换热水箱内设置有地暖换热器,所述地暖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与第三配管连通,冷媒出口与第一配管连通,并且在第二配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经济器;所述经济器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第一交叉点之间的第一配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回流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气液分离器和经济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低压吸入管上;所述经济器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第一交叉点之间的第一配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回流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采用在室内单元设置第一换向装置,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将所述第二配管与再热换热器连通;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将所述第三配管与所述再热换热器连通;如此,当第一换向装置切换至第一状态时,第一配管中的冷媒分别流入除湿换热器和再热换热器中进行制冷,最后汇合流入第二配管,并通过第二配管流回压缩机构内,此时空气经过除湿换热器和再热换热器,可实现制冷;当第一换向装置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第三配管中的冷媒流入再热换热器中进行制热后,与第一配管中的冷媒汇合并流入除湿换热器中进行制冷,最后流入第二配管并通过第二配管流回压缩机构内,此时空气经过除湿换热器和再热换热器,除湿换热器制冷,再热换热器制热,从而可以实现除湿再热(不降温除湿)。如此,使得空调器可以实现除湿再热,也可以实现制冷,从而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增加,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除湿再热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空调器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以下将主要描述空调器的具体结构。
请参阅图1至图5,首先介绍空调器的整个管路结构和部件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100和室内单元200,所述室外单元100包括压缩机构110、室外换热器150和室外节流调节装置120,所述室内单元200包括除湿换热器210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110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111,与所述压缩机构110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113,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111、所述室外换热器150、所述室外节流调节装置120、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所述除湿换热器210的第一配管160,以及连接所述除湿换热器210和所述低压吸入管113的第二配管170,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室内单元200还包括再热换热器220、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和用于将所述室内单元200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配管180和从所述排出管111分岔出的第一分岔管112,所述第三配管180将所述第一配管160的第一交叉点161、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所述再热换热器220和所述第一分岔管112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161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与所述室外节流调节装置120之间;
所述室内单元200还包括第一换向装置250,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将所述第二配管170与再热换热器220连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将所述第三配管180与所述再热换热器220连通。
其中,热循环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为送风装置,所述除湿换热器210和所述再热换热器220设置在由所述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具体地,所述送风装置可为风轮,风轮转动将与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换热后的空气输送至室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热循环装置还可以为水循环装置,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通过在水循环装置中流动的循环水将热量或者冷量送入室内。
在上述管路的基础上,空调器的除湿换热器210制冷,再热换热器220制热,如此可以实现恒温除湿。其中,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包括除湿节流阀,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包括再热节流阀。此处,除湿节流阀和再热节流阀可使用电子膨胀阀。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室内单元200设置第一换向装置250,使得空调器可以实现除湿再热,也可以实现制冷,从而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增加,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例如,在第一切换状态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配管160、室外换热器150,然后分别经过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节流,进入到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冷,最后汇合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时,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冷,从而可实现强制冷。
或者,在第一切换状态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配管160、室外换热器150,然后经过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节流,进入到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冷,最后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时,将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的开度调节为零,也即将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关死,因而仅除湿换热器210制冷,可实现普通制冷。
或者,在第一切换状态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配管160、室外换热器150,然后经过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节流,进入到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冷,最后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时,将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也即将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关死,因而仅再热换热器220制冷,可实现普通制冷。
在第二切换状态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流入第一配管160中,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并流入再热换热器220中再热除湿后的空气,再经过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节流形成高压冷媒,该高压冷媒与第一配管160中的冷媒汇合,然后流入除湿换热器210中蒸发除湿空气,最后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时,除湿换热器210制冷,再热换热器220制热,从而可实现除湿再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5,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为三通阀或者一端封闭的四通阀。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还可包括两个控制阀。具体地,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包括第一控制阀251、第二控制阀252,所述第三配管180依次连接所述第一配管160的第一交叉点161、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所述再热换热器220、所述第一控制阀251和所述第一分岔管112;
所述室内单元200还包括从所述第二配管170分岔出的第二分岔管254,所述第二分岔管254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252和所述第三配管180的第二交叉点253,其中,所述第二交叉点253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251与所述再热换热器22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控制阀251关闭,第二控制阀252开启时,可将第二配管170与再热换热器220连通;当第一控制阀251开启,第二控制阀252关闭时,可将所述第三配管180与所述再热换热器220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室外单元100还包括第二换向装置140,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具有第三切换状态和第四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三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使所述排出管111与所述第一配管160连通,并使所述低压吸入管113与所述第二配管170连通;
在所述第四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使所述排出管111与所述第二配管170连通,并使所述低压吸入管113与所述第一配管160连通。
通过第二换向装置140的设置,可以改变冷媒的流路,从而改变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在第三切换状态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流入第一配管160中,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最后从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在第三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可实现制冷和除湿再热。在第四切换状态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流入第二配管170中,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最后从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在第四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可实现制热。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设置,不仅可以改变空调器中冷媒的流路,还可以使空调器实现制冷、制热、除湿再热等多种模。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空调器的几种运行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制冷模式:
请参阅图2和图3,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三切换状态。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配管160、室外换热器150,然后分别经过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节流,进入到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冷,最后汇合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冷,从而可实现强制冷。
请参阅图10,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三切换状态,将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的开度调节为零。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配管160、室外换热器150,然后经过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节流,进入到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冷,最后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仅除湿换热器210制冷,可实现普通制冷。
请参阅图11,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三切换状态,将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配管160、室外换热器150,然后经过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节流,进入到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冷,最后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仅再热换热器220制冷,可实现普通制冷。
制热模式:
请参阅图4,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四切换状态。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二配管170分别流入再热换热器220和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热,最后两部分冷媒汇合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强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制热。
请参阅图12,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四切换状态。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并流入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热;另一部分经过第二配管170流入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热,最后两部分冷媒汇合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强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制热。
请参阅图13,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四切换状态,将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的开度调节为零。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二配管170流入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热,最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普通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仅除湿换热器210制热。
请参阅图14,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四切换状态,将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并流入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热,最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普通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仅再热换热器220制热。
请参阅图15,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四切换状态,将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二配管170流入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热,最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普通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仅再热换热器220制热。
请参阅图16,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四切换状态,将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的开度调节为零。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二配管170流入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热,最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普通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仅除湿换热器210制热。
除湿再热模式:
请参阅图5,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为第三切换状态。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流入第一配管160中,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并流入再热换热器220中再热除湿后的空气,再经过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节流形成高压冷媒,该高压冷媒与第一配管160中的冷媒汇合,然后流入除湿换热器210中蒸发除湿空气,最后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8和图9,空调器包括多个室内单元200,例如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各个室内单元200所包括的换热器形式可以不同,如可以包括带恒温除湿功能内机(同时具有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普通的制冷/制热内机(只具有一个换热器和对应的节流调节装置),以及带换向装置的可自由切换制冷或制热状态的内机,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空调器可以进行制冷、制热、除湿再热等混合运行。
具体而言,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配管160的第三交叉点311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310,从所述第二配管170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320,和从所述第三配管180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330,所述第三交叉点311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50之间;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室内单元200,多个所述室内单元200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310、所述第二连接管320和所述第三连接管330上。
其中,多个室内机可以是全部制冷,或者全部除湿再热,或者一部分室内机制冷,另一部分室内机除湿再热。
例如,请参阅图8,空调器包括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内单元,可以是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内单元均制热,也可以是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内单元均除湿再热,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室内单元制冷,第二室内单元除湿再热。
具体地,请参阅图,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至第三切换状态,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流入第一配管160中,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各部分冷媒流经室内单元200完成工作后,再经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其中,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此时,第一室内单元可实现制冷,第二室内单元可实现除湿再热。
需要指出的是,在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至第三切换状态时,为了回收废热,多个室内单元200中至少有两个室内单元200需要同时开启,开启的至少两个室内单元200中,至少一个室内单元200进行制冷或者除湿再热。也就是说,开启的至少两个室内单元200不能同时制热。此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小部分流入第一配管160中用于维持系统平衡,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制热的室内单元200从第三配管180引入冷媒,制热后形成的高压液态冷媒进入第一配管160,然后再进入制冷或者除湿再热的室内单元200,在制冷或者除湿再热的室内单元200中蒸发降温或者除湿后,再经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如此,可以减少排入大气的废热,实现废热利用,从而提高能耗比,实现节能环保。
当然,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至第四切换状态时,多个室内机可以全部制热。例如,请参阅图9,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至第四切换状态,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流入第二配管170中,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各部分冷媒流经室内单元200完成工作后,再经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其中,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但并不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空调器还可实现制冷、制热和除湿再热三种模式的组合。例如,请参阅图2,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室内单元、第二室内单元和第三室内单元,其中,第一室内单元制冷,第二室内单元制热,第三室内单元除湿再热。具体地,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切换至第三切换状态;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第三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需要指出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从制热的第二室内单元流出的冷媒,必须流入制冷的第一室内单元或者除湿再热的第三室内单元进行换热,之后才能流回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需要指出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从制热的第二室内单元流出的冷媒,必须流入制冷的第一室内单元或者除湿再热的第三室内单元进行换热,之后才能流回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空调器在低温下制热的能力,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经济器190;所述经济器190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50和第一交叉点161之间的第一配管160上,所述经济器190的回流管与所述压缩机构110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回流管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所述回流管可以仅仅包括回流管本体,也可以包括回流管本体和第一连通管,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与回流管本体连通,另一端与压缩机的吸入口连通。此时的压缩机构110为喷气增焓压缩机,具有低压吸入口和中压吸入口。
经济器190本身具有节流功能,所述经济器190内设置有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冷媒流路的两端分别与经济器190两端的第一配管160连通;第二冷媒流路的一端通过取液管192与第一配管160连通,另一端通过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在所述取液管192上设置有取液节流阀191。第一冷媒流体的一端与经济器190的冷媒入口连通,另一端与经济器190的冷媒出口连通。取液管192的一端与第一配管160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连通,回流管的一端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连通。
如此,压缩机排气分别进入再热换热器220和除湿换热器210进行制热,从再热换热器220和除湿换热器210出来的液态冷媒进入经济器190后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直接经过室外节流调节装置120(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外换热器150蒸发吸热,第二部分经过取液节流阀191(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后经过取液管192再进入经济器190吸热蒸发,蒸发后的中压饱和蒸汽经过回流管,进入压缩机的中压吸气口,与压缩机的低压吸气口的冷媒混合后一起压缩,解决了低温环境下冷媒流量小,回气压力低,压缩比高等问题,提高了低温制热量和系统的可靠性。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在室外环境温度低温时,通过喷气增焓压缩机和经济器190的系统设计,增加压缩机低温环境下的冷媒吸气量,进而提高低温制热量,同时降低低温环境下的压缩比,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汽液两相态的冷媒在经过室内节流装置时产生难听的异音,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30和经济器190,所述气液分离器130设置在低压吸入管113上;所述经济器190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50和第一交叉点161之间的第一配管160上,所述经济器190的回流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130连通。回流管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所述回流管可以仅仅包括回流管本体,也可以包括回流管本体和第二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回流管本体连通,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130连通。
为了便于控制,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回流管上或者回流管与压缩机的中压吸入口之间的连通管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回流管通过低压吸入管113与气液分离器130连通,所述回流管或者回流管与低压吸入管113之间的连接管上设置有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三管制除湿再热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带经济器190的系统设计,通过控制带经济器190系统设计回路中的取液节流阀191(电子膨胀阀),进一步降低室外换热器150出口的冷媒冷凝温度,提高过冷度,使冷媒完全冷凝为液态,液态冷媒经过室内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吸热蒸发,经过室内节流装置的冷媒为全液态时,可以解决气液两相态产生的冷媒异音。
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150进行冷凝换热,从室外换热器150出来的气液两相态中温高压冷媒进入经济器190后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经过取液节流阀191节流降压后经过取液管192再进入经济器190吸热蒸发,蒸发后的气态冷媒经过回流管、控制阀(电磁阀)和连接管进入气液分离器130后和经过室内换热器吸热蒸发后的气态冷媒混合后一起进入压缩机吸气口,第二部分从经济器190进一步冷凝换热后,气液两相态冷媒变成为纯液态冷媒,该部分纯液态冷媒流到室内,经过除湿节流阀和再热节流阀节流降压后分别进入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进行吸热蒸发。由于进入除湿调节阀和再热调节阀(电子膨胀阀)的冷媒状态从气液两相态变成了纯液态,从而解决了气液两相态冷媒经过节流装置所产生的冷媒异音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用于为地暖供水或者为人们制备生活用水。
空调器还包括地暖模块时,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水箱以及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地暖水流管;所述换热水箱内设置有地暖换热器,所述地暖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与第三配管180连通,冷媒出口与第一配管160连通,并且在第二配管170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地暖水管可以埋设于地面或者墙壁当中,地暖水管与换热水箱连通,换热水箱中的水可以在地暖水管中循环,使得地暖水管中的水温与换热水箱中的水温相当。地暖换热器在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时,与换热水箱中的水进行换热,加热水箱中的冷水;地暖换热器在低压的冷媒经过时,与换热水箱中的水进行换热,对换热水箱中的水进行降温。当地暖换热器工作时,可以选择性的关闭第三控制阀(需要高效加热地暖时关闭),此时,室外单元100主要为地暖换热器进行服务,以提高地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配管160的第五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310,从所述第二配管170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320,所述第五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50之间;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水处理装置,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水换热器和水容器,所述水换热器用于对所述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或者制冷,所述水换热器与所述室内单元200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310和所述第二连接管320上。水换热器对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或者制冷,当然,水容器可以有多个,水换热器也可以为多个,并且并列设置,如此,可以实现一个水容器盛放热水,另一个水容器盛发冷水,使得冷水和热水可以同时供应。当需要制热水时,使水换热器内通过高温的冷媒,以使热能传递给容器中的水;当需要制冷水时,使水换热器中通过低温的冷媒,以使冷能传递给容器中的水。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换向装置340,该第三换向装置340能在第五切换状态与第六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第五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三换向装置340使所述第三配管180与所述第一分岔管112连通,在所述第六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三换向装置340使所述第三配管180与所述低压吸入管113连通。
通过第三换向装置340的设置,在第五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处于恒温除湿状态;在第六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即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同时制冷。第三换向装置340可以为四通阀。与第三换向装置340连接的还有辅助支管350,当第三配管180与第一分岔管112连通时,辅助支管350与低压吸入管113连通;当第三配管180与低压吸入管113连通时,辅助支管350连通低压吸入管113和第一分岔管112。辅助支管350上设置有过滤器351和毛细管35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电辅热。其中,所述电辅热位于所述除湿换热器210与所述再热换热器220之间;或者,所述电辅热位于所述除湿换热器210远离所述再热换热器220的一侧;或者,所述电辅热位于所述再热换热器220远离所述除湿换热器210的一侧。在此,关于所述电辅热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通过设置电辅热进行辅助加热,使得室内温度不会太低,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例如,单独开启除湿换热器210或者再热换热器220时,室内温度较低,此时可通过电辅热进行辅助加热,从而快速地提高室内温度,提高了用户的体验舒适性。
针对上述空调器,下面将具体介绍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S10、获取模式指令;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获取模式指令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获取外部终端发送的指令,如手机、遥控器等;也可以从其它的家用电器设备获取,如电风扇、空气净化器等;也可以通过检测自身的运行参数,或者检测外部的环境参数,如室内温度进行计算获取;当然,还可以从云端获取。模式指令可以包括制冷、制热、除湿再热,化霜以及无感化霜、用户需求(例如温度15℃)等等。
S20、根据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使得空调器可以实现除湿再热,也可以实现制冷,从而使得空调器的功能增加,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例如,所述模式指令包括制冷模式指令,根据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冷模式指令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
具体而言,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时,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冷,空气经过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时,可以实现强制冷。
又例如,所述模式指令包括除湿再热模式指令,根据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除湿再热模式指令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
具体而言,将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时,空气可以先经过除湿换热器210再经过再热换热器220,除湿换热器210制冷、再热换热器220制热,可以实现除湿再热。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一般性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模式指令调整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的开度。例如,根据模式指令将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的开度调大或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获取模式指令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S30、根据模式指令调整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
所述室外单元100还包括第二换向装置140,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能在第二换向装置140的第三切换状态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第四切换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三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使所述排出管111与所述第一配管160连通,并使所述低压吸入管113与所述第二配管170连通;
在所述第四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使所述排出管111与所述第二配管170连通,并使所述低压吸入管113与所述第一配管160连通;
通过第二换向装置140的设置,可以改变冷媒的流路,从而改变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在第三切换状态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流入第一配管160中,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最后从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在第三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可实现制冷和除湿再热。在第四切换状态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流入第二配管170中,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最后从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在第四切换状态下,空调器可实现制热。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设置,不仅可以改变空调器中冷媒的流路,还可以使空调器实现制冷、制热、除湿再热等多种模。
下面分别针对不同的工作模式的需求进行说明:
所述模式指令包括制冷模式指令,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冷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三切换状态。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配管160、室外换热器150,然后分别经过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和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节流,进入到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冷,最后汇合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冷,从而可实现强制冷。
或者,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开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冷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三切换状态;
将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的开度调节为零;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配管160、室外换热器150,然后经过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节流,进入到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冷,最后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仅除湿换热器210制冷,可实现普通制冷。
或者,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开度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冷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三切换状态;
将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配管160、室外换热器150,然后经过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节流,进入到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冷,最后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仅再热换热器220制冷,可实现普通制冷。
所述模式指令包括制热模式指令,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热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四切换状态;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二配管170分别流入再热换热器220和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热,最后两部分冷媒汇合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强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热。
或者,根据制热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四切换状态。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并流入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热;另一部分经过第二配管170流入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热,最后两部分冷媒汇合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强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热。
或者,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热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四切换状态;
将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的开度调节为零;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二配管170流入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热,最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普通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仅除湿换热器210均制热。
或者,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热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四切换状态;
将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并流入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热,最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普通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仅再热换热器220均制热。
或者,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热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四切换状态;
将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的开度调节为零;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二配管170流入除湿换热器210中进行制热,最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普通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仅除湿换热器210均制热。
或者,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热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四切换状态;
将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经过第二配管170流入再热换热器220中进行制热,最后流入第一配管160,通过第一配管16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此模式为普通制热模式,此种模式下,仅再热换热器220均制热。
所述模式指令包括除湿再热模式指令,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除湿再热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三切换状态。
此种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出管111排出,一部分流入第一配管160中,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分岔管112流入第三配管180,并流入再热换热器220中再热除湿后的空气,再经过再热节流调节装置240节流形成高压冷媒,该高压冷媒与第一配管160中的冷媒汇合,然后流入除湿换热器210中蒸发除湿空气,最后流入第二配管170,并通过第二配管170流回压缩机构110内。
另外,当用户需要对室外换热器150进行化霜时,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为普通的强力化霜,此种模式下,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冷,室外换热器150制热;另一种为无感化霜,此种模式下,除湿换热器210制冷,再热换热器220制热,室外换热器150制热。
普通强力化霜,所述模式指令包括除霜模式指令,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除霜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三切换状态;
通过将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设置为制冷,使得室外换热器150强力制热,如此可以快速的对室外换热器150进行化霜。
无感化霜,所述模式指令包括除霜模式指令,根据所述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和第二换向装置14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除霜模式指令将所述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三切换状态。
通过除湿换热器210制冷,再热换热器220和室外换热器150制热,如此,在用户感知不到的情况下,对室外机进行化霜。
下面介绍一种设置有多个室内单元200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空调器包括多个室内单元200,例如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等,各个室内单元200所包括的换热器形式可以不同,如可以包括带恒温除湿功能内机(同时具有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普通的制冷/制热内机(只具有一个换热器和对应的节流调节装置),以及带换向装置的可自由切换制冷或制热状态的内机,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空调器可以进行制冷、制热、除湿再热等混合运行。
具体而言,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配管160的第三交叉点311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310,从所述第二配管170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320,和从所述第三配管180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330,所述第三交叉点311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150之间;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室内单元200,多个所述室内单元200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310、所述第二连接管320和所述第三连接管330上。
其中,多个室内机可以是全部制冷,或者全部除湿再热,或者一部分室内机制冷,另一部分室内机除湿再热。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内单元,所述获取模式指令;根据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模式指令,获取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二模式指令;
根据第一模式指令调整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根据第二模式指令调整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
第一模式指令和第二模式指令可以包括制冷、制热、除湿再热,化霜以及无感化霜、用户需求等等。获取第一模式指令和第二模式指令的方式有多种,可以获取外部终端发送的指令,如手机、遥控器等;也可以从其它的家用电器设备获取,如电风扇、空气净化器等;也可以通过检测自身的运行参数,或者检测外部的环境参数,如室内温度进行计算获取;当然,还可以从云端获取。
下面分别针对不同工作模式组合的需求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模式指令包括制冷模式指令,所述第二模式指令包括除湿再热模式指令,所述根据第一模式指令调整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根据第二模式指令调整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冷模式指令将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根据除湿再热模式指令将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室内单元的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冷,空气经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后,可以实现制冷;第二室内单元的除湿换热器210制冷,第二室内单元的再热换热器220制热,如此,空气先与除湿换热器210进行换热,再与再热换热器220进行换热,可以实现除湿再热。
所述第一模式指令包括制热模式指令,所述第二模式指令为除湿再热模式指令,所述根据第一模式指令调整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根据第二模式指令调整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热模式指令将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第一室内单元的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根据除湿再热模式指令将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室内单元的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热,空气经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后,可以实现制热;第二室内单元的除湿换热器210制冷,第二室内单元的再热换热器220制热,如此,空气先与除湿换热器210进行换热,再与再热换热器220进行换热,可以实现除湿再热。
所述第一模式指令包括制热模式指令,所述第二模式指令为制冷模式指令,所述根据第一模式指令调整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根据第二模式指令调整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制热模式指令将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第一室内单元的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根据除湿再热模式指令将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室内单元的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热,空气经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后,可以实现制热;第二室内单元的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均制冷,空气经除湿换热器210和再热换热器220后,可以实现制冷。
当然,也可以是第一模式指令包括第一制热模式指令,第二模式指令包括第二制热模式指令,所述根据第一模式指令调整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根据第二模式指令调整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所述根据第一制热模式指令将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根据第二制热模式指令调整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将所述第二换向装置140调整为第四切换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空调器还可实现制冷、制热和除湿再热三种模式的组合。例如,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室内单元、第二室内单元和第三室内单元,所述获取模式指令;根据模式指令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模式指令,获取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二模式指令,获取第三室内单元的第三指令;
根据第一模式指令调整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根据第二模式指令调整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根据第三模式指令调整第三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的工作状态;
其中,第一模式指令包括制冷模式指令,第二模式指令包括制热模式指令,第三模式指令包括除湿再热模式指令。
具体而言,根据第一模式指令将第一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一切换状态;根据第二模式指令调整第二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将除湿节流调节装置230的开度调节为零;根据第三模式指令调整第三室内单元的第一换向装置250调整为第二切换状态。
如此,使得空调器可以实现制冷、制热、除湿再热多种模式的混合,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空调器的功能,提高了空调器的适应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构、室外换热器和室外节流调节装置,所述室内单元包括除湿换热器和除湿节流调节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低压吸入侧连接的低压吸入管,依次连接所述排出管、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节流调节装置、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所述除湿换热器的第一配管,以及连接所述除湿换热器和所述低压吸入管的第二配管,从而构成除湿回路;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再热换热器、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和用于将所述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的热循环装置;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三配管和从所述排出管分岔出的第一分岔管,所述第三配管将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再热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分岔管依次连接,从而构成再热回路,其中,所述第一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节流调节装置之间;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第一换向装置,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将所述第二配管与所述再热换热器连通;
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将所述第三配管与所述再热换热器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单元还包括第二换向装置,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具有第三切换状态和第四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三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使所述排出管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并使所述低压吸入管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
在所述第四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使所述排出管与所述第二配管连通,并使所述低压吸入管与所述第一配管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为三通阀或者一端封闭的四通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配管依次连接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一交叉点、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所述再热换热器、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一分岔管;
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从所述第二配管分岔出的第二分岔管,所述第二分岔管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配管的第二交叉点,其中,所述第二交叉点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再热换热器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包括除湿节流阀,所述再热节流调节装置包括再热节流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循环装置为送风装置,所述除湿换热器和所述再热换热器设置在由所述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从所述第一配管的第三交叉点分岔出的第一连接管,从所述第二配管分岔出的第二连接管,和从所述第三配管分岔出的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交叉点位于所述除湿节流调节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室内单元,多个所述室内单元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和所述第三连接管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水箱以及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地暖水流管;
所述换热水箱内设置有地暖换热器,所述地暖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与第三配管连通,冷媒出口与第一配管连通,并且在第二配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经济器;所述经济器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第一交叉点之间的第一配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回流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中压吸入口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气液分离器和经济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在低压吸入管上;所述经济器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和第一交叉点之间的第一配管上,所述经济器的回流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06345.0U CN210832602U (zh) | 2019-10-24 | 2019-10-24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06345.0U CN210832602U (zh) | 2019-10-24 | 2019-10-24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32602U true CN210832602U (zh) | 2020-06-23 |
Family
ID=71252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806345.0U Active CN210832602U (zh) | 2019-10-24 | 2019-10-24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3260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10101A (zh) * | 2019-10-24 | 2021-04-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10-24 CN CN201921806345.0U patent/CN21083260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10101A (zh) * | 2019-10-24 | 2021-04-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710101B (zh) * | 2019-10-24 | 2024-06-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832379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3062851B (zh) |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 |
CN109405102B (zh) | 空调系统 | |
CN210832604U (zh) | 空调器 | |
CN209944565U (zh) | 空调器 | |
CN210832213U (zh) | 空调器 | |
CN210832603U (zh) | 空调器 | |
CN112013471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710100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975869A (zh) | 空调系统 | |
CN210832605U (zh) | 空调器 | |
CN207471689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0832602U (zh) | 空调器 | |
CN210832381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0832268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2797675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710101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577101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7584898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1177122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4370578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
CN209944563U (zh) | 空调器 | |
CN209944564U (zh) | 空调器 | |
CN210832380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0832607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