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22582U -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22582U CN210822582U CN201921917585.8U CN201921917585U CN210822582U CN 210822582 U CN210822582 U CN 210822582U CN 201921917585 U CN201921917585 U CN 201921917585U CN 210822582 U CN210822582 U CN 2108225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bar
- rear wheel
- steering
- assembly
- electric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627 tracheal intub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1 mold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通过在底盘上设置多个车把插管,将车把组件插设在不同的车把插管内,即可实现车把设置在底盘不同位置的技术效果,加之车座底部连接的车座连接杆的下端也是插设在底盘上的车座插管内,将其插入和取出,可以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实现多种不同的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电动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背景技术
相对于两轮电动车而言,三轮电动车具有装载性好、稳定性好、便于停放等特点,在不骑行时,不进行额外支撑也不会倾倒,倒三轮电动车作为三轮电动车的一种,通过设置两个前轮,在遇到不平路面时,两个前轮可以兼顾,并且骑行者在意识上可以有所准备,装载物品时,装载物位于两个前轮之间,便于骑行时照看,步行推车时后轮也不会妨碍行动,使用范围更广。
现有的倒三轮电动车车把和车座大多固定设置,无法进行多种变化,使得倒三轮电动车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倒三轮电动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包括: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盘,所述底盘后部设有车座插管;
车座,所述车座底部连接有车座连接杆,所述车座连接杆的下端插设在所述车座插管内;
设于所述底盘上的车把组件;
前轮组件,所述前轮组件包括前轮和用于安装所述前轮的前轮支架,所述前轮支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盘的前部,所述前轮支架的转动轴心线垂直于水平面;
用于带动所述前轮支架转向的转向组件;
后轮组件,所述后轮组件包括后轮和用于安装所述后轮的后轮支架,所述后轮支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盘的后部,所述后轮支架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水平面;
设置在所述底盘上的电源;
设置在所述前轮轮毂和/或所述后轮轮毂中的电机;
设置在所述前轮支架和/或所述后轮支架上的刹车;
所述底盘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底盘的车把插管,至少有一个所述车把插管位于所述底盘的前部;
所述转向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车把插管的下方;
所述车把组件可转动地插设在所述车把插管内,所述车把组件的下端穿过所述车把插管与所述转向组件相接触并被其固定,所述车把组件在所述车把插管内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转向组件转动;
所述车把组件插入所述车把插管时,所述电源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盘前部设有两个所述车把插管。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两个车把插管从同一位置贯穿所述底盘的下底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两个车把插管沿竖直方向前后对称分布。
优选地,所述底盘中部设有一个所述车把插管。
优选地,所述车把插管的轴心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25°。
优选地,所述车把插管的轴心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2°。
优选地,所述转向组件包括传动杆、用于带动所述前轮支架转向的转向件,所述转向件有多个,所述多个转向件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车把插管的下方,所述传动杆与所述多个转向件之间枢轴连接,形成多连杆机构,所述传动杆位于所述转向件的同一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转向件包括与所述车把组件下端相接触并将其固定的转向座、连接在所述转向座上的转向杆,所述转向杆的端部与所述前轮支架枢轴连接,所述转向座转动时,通过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前轮支架转向。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转向座上设有凸出部/凹陷部,所述车把组件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凸出部/凹陷部相匹配的凹陷部/凸出部,在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凹陷部时,所述车把组件的下端被所述转向座固定。
优选地,所述车把组件包括车把、车把连接杆,所述车把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车把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车把连接杆的下端插设在所述车把插管内,所述车把的端部设置有可旋转的调速把手、可转动的刹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车把组件插入所述车把插管时,旋转所述调速把手能够控制所述电源施加在所述电机上的电压大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刹车通过刹车线与所述刹把相连接,所述刹车线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第一刹车线和第二刹车线,所述第一刹车线设置在所述车把连接杆内,所述第一刹车线的上端与所述刹把相连接,所述第二刹车线的一端与所述刹车相连接,所述第二刹车线经过所述车把插管下方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刹车线的下端可拆卸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轮支架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在所述后轮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后轮位于所述车座后部的下方,在所述后轮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轮位于所述车座的下方。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后减震器、连接杆,所述后减震器的下端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后轮支架上,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车座插管上部,所述后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下端枢轴连接,所述后轮支架、所述后减震器、所述连接杆构成三连杆机构。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后减震器与所述后轮支架的连接点距所述后轮支架转动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接杆的长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盘后部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后轮的开口,在所述后轮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轮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开口。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刹车为盘式刹车或者鼓式刹车。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通过在底盘上设置多个车把插管,将车把组件插设在不同的车把插管内,即可实现车把设置在底盘不同位置的技术效果,加之车座底部连接的车座连接杆的下端也是插设在底盘上的车座插管内,将其插入和取出,可以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实现多种不同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此时为第一状态。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此时为第二状态。
图5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此时为第三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此时为第四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此时为第五状态。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此时为第六状态。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视示意图,此时为第七状态。
图10为图9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视示意图,此时为第八状态。
图12a、图12b、图12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前轮转向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刹车连接示意图。
其中:100.底盘;101.车座插管;102.车把插管;1021.第一车把插管;1022.第二车把插管;1023.第三车把插管;1024.钢珠;103.前减震连杆;104.前减震器;105.开口;200.车座;201.车座连接杆;300.车把组件;301.车把;302.车把连接杆;3021.凸出部;3022.上车把连接杆;3023.下车把连接杆;303.调速把手;304.刹把;400.前轮组件;401.前轮;402.前轮支架;500.转向组件;501.传动杆;502.转向件;5021.转向座;5022.转向杆;5023.凹陷部;503.底壳;600.后轮组件;601.后轮;602.后轮支架;603.后减震器;604.连接杆;700.电源;800.刹车;801.刹车线;802.第一刹车线;8021.第一扣环;803.第二刹车线;8031.第二扣环;900.车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实用新型描述的前、后方向是指图1中的右、左方向,本实用新型描述的上、下方向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本实用新型描述的左、右方向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包括:底盘100、车座200、车把组件300、前轮组件400、转向组件500、后轮组件600、电源700、刹车800,其中,底盘100沿前后方向延伸,底盘100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水平面;底盘100上设置有车座插管101、车把插管102、前减震杆103、前减震器104、开口105,车座插管101位于底盘100的后部,车把插管102贯穿底盘100,车把插管102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车把插管1021和第二车把插管1022,这两个车把插管均位于底盘100的前部,沿竖直方向呈前后对称分布,形成一个V字型,沿竖直方向是指这两个车把插管的对称轴为竖直方向,这两个车把插管从同一位置贯穿底盘100的下底面,车把插管10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较为重要,该夹角过大时,使用不便,底盘100需要在前后方向上做的很长,一般来说,该夹角的范围在0-25°较为合适,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为12°,前减震杆103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底盘100的前端,前减震杆103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水平面,前减震杆103的另一端连接有前轮组件400,前轮组件400能够跟随前减震杆103在上下方向的转动,前减震器104的一端连接在车把插管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前减震杆103上,前减震器104为气撑液压杆,用于在前轮组件400跟随前减震杆103转动时提供阻尼,起到减震的效果,开口105位于底盘100的后部,开口105起避让后轮601的作用;车座200底部连接有车座连接杆201,车座连接杆201的下端可拆卸地插设在车座插管101内,当需要使用车座200时,可以将其通过车座连接杆201安装在车座插管101上,当不需要使用车座200时,可将其连同车座连接杆201一同拆下;车把组件300包括车把301、车把连接杆302,车把301沿左右方向延伸,车把连接杆302的上端固定连接在车把301的中部,车把连接杆302的下端可拆卸地插设在车把插管102内,可实现将车把组件300安装在不同的车把插管102内的技术效果,从而变化成不同状态,以实现不同的功能,车把连接杆302有上车把连接杆3022和下车把连接杆3023组成,下车把连接杆3023可滑动地套设在上车把连接杆3022上,能够通过上车把连接杆3022和下车把连接杆3023之间的相对滑动变化车把连接杆302的长度,车把连接杆302的下端插设在车把插管102内时,车把组件300能够在车把插管102内左右旋转,车把插管102内设置有钢珠1024,以减小车把组件300在车把插管102内转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车把301的端部设置有可旋转的调速把手303、可转动的刹把304,调速把手303能够沿其轴线方向旋转,刹把304通过枢轴连接在车把301上,调速把手303和刹把304均为现有技术,也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在此不再赘述;前轮组件400包括前轮401、前轮支架402,前轮401可转动的安装在前轮支架402上,前轮401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水平面,前轮支架402可转动的安装在前减震连杆103远离底盘100的端部,前轮支架402的转动轴心线垂直于水平面,前轮401的转动轴心线、前轮支架402的转动轴心线、前减震连杆103的转动轴心线之间两两垂直,以实现前轮即可以转动,又能够调整前进方向,还能够减震的技术效果;转向组件500连接在前轮支架402和车把连接杆302之间,用于将车把组件300转动时产生的力矩传递至前轮支架402上,使其转向,实现通过车把301转动带动前轮401转向的技术效果;后轮组件600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底盘100的后部,转轴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水平面,后轮组件600包括后轮601、后轮支架602、后减震器603、连接杆604,其中,后轮601可转动地连接在后轮支架602上,后轮601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水平面,后轮601的转动轴心线垂直于后轮支架602的转动轴心线,后轮支架602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在后轮支架602处于展开状态时,后轮601位于车座200后部的下方,在后轮支架602处于折叠状态时,后轮601的一部分穿过开口105使得后轮601位于车座200的下方,后减震器603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后轮支架602上,后减震器603为气撑液压杆,连接杆604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车座插管101的上部,后减震器603的上端与连接杆604的下端枢轴连接,后轮支架602、后减震器603、连接杆604共同构成三连杆机构,后减震器603与后轮支架602的连接点距后轮支架602转动轴的距离小于连接杆604的长度,使得在后轮支架602转动时,具有两个极限位置,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后轮支架602的可折叠效果,还实现了后轮支架602在上下方向上的减震效果,结构紧凑、功能多、效果好,后轮601的轮毂中设置有电机(图中未示出),用于带动后轮601转动;电源700设置在底盘100上,在车把连接杆302插入车把插管102时,电源700与电机电连接,此时,旋转调速把手303能够控制电源700施加在电机上的电压大小,进而控制所述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的行进速度;转向组件500的一部分位于车把插管102的下方,在车把连接杆302插入车把插管102时,车把连接杆302的下端与转向组件500相接触并被其固定,在车把301左右转动时能够带动转向组件500转动,实现使前轮401转向的技术效果;刹车800设置在后轮支架602上,位于后轮支架602和后轮601之间,用于对后轮601进行止动,刹车800为盘式刹车,刹车800通过刹车线801与刹把304相连接,刹车线801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第一刹车线802和第二刹车线803,如图13所示,第一刹车线802的上端与刹把304相连接,第一刹车线802的下端穿过车把连接杆302从车把插管102穿出,第一刹车线802的下端连接有第一扣环8021,第二刹车线803的一端与刹车800相连接,第二刹车线803经过车把插管102下方的部分设置有多个第二扣环8031,第一刹车线802和第二刹车线803通过第一扣环8021和第二扣环8031的扣合可拆卸的连接,以适应车把组件300插设在不同的车把插管102内,通过调整第一扣环8021和第二扣环8031的扣合位置,可以实现调整刹车线801松紧的技术效果,第一扣环8021和第二扣环8031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如图9-10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二的底盘中部还设置有第三车把插管1023,由于增设了该车把插管,相应的转向组件500进行了改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a-12c所示,转向组件500包括传动杆501、转向件502、底壳503,转向件502用于带动前轮支架402转动使前轮401转向,转向件502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一车把插管1021(第二车把插管1022)和第三车把插管1023的下方,传动杆501有两根,分别位于这两个转向件502的左右两侧,传动杆501与两个转向件502之间枢轴连接,形成三连杆机构,在其中一个转向件502转动时,能够通过传动杆501带动另一个转向件502转动,底壳503罩在传向件502外部,用于对其进行保护,传动杆501穿过底壳503的侧壁,转向件502包括转向座5021、转向杆5022,其中,转向座5021上设置有凹陷部5023,车把连接杆302下端设置有凸出部3021,在车把连接杆302插入车把插管102时,凸出部3021嵌入凹陷部5023内,使车把连接杆302的下端被固定在转向座5021上,在转动车把301时,能够通过车把连接杆302带动转向座5021转动,转向杆5022连接在转向座5021和前轮支架402之间,转向杆5022的端部和前轮支架402枢轴连接,在转向座5021转动时,能够转向杆5022带动前轮支架402转动使前轮401转向。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的使用功能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8所示,所述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可以变换为多个状态。
在第一状态时,如图1-3所示,为家用电动车骑行模式,此时车把组件后倾;在第二状态时,如图4所示,为家用电动车骑行模式,此时车把组件前倾;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可以适应不同的骑行者的需求。
在第三状态时,如图5所示,此时后轮支架处于收叠状态,能够方便的在狭小的空间内骑行。
在第四状态时,如图6所示,将车座更换为一体成型的塑料摩托车壳,成为沙滩电动车模式。
在第五状态时,如图7所示,车把组件前倾,将车座及车座连接杆拆下,将车厢放置在底盘上,可以在车厢内乘坐儿童或者承载货物,实现购物车的功能,在此状态下,拆下的车座及车座连接杆也可以放置在车厢内,便于携带。
在第六状态时,如图8所示,与第五状态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此时后轮支架处于收叠状态,此时便于进入商场、卖场等地进行购物。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9-11所示,所述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可以变换为多个状态。
在第七状态时,如图9-10所示,将车把组件插设在位于底盘中部的车把插管内,将车厢放置在底盘前部,可将儿童放置在车厢内,带儿童进行骑行游玩。
在第八状态时,如图11所示,与第七状态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此时后轮支架处于收叠状态,此时便于进入狭窄的空间。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包括: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盘,所述底盘后部设有车座插管;
车座,所述车座底部连接有车座连接杆,所述车座连接杆的下端插设在所述车座插管内;
设于所述底盘上的车把组件;
前轮组件,所述前轮组件包括前轮和用于安装所述前轮的前轮支架,所述前轮支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盘的前部,所述前轮支架的转动轴心线垂直于水平面;
用于带动所述前轮支架转向的转向组件;
后轮组件,所述后轮组件包括后轮和用于安装所述后轮的后轮支架,所述后轮支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底盘的后部,所述后轮支架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水平面;
设置在所述底盘上的电源;
设置在所述前轮轮毂和/或所述后轮轮毂中的电机;
设置在所述前轮支架和/或所述后轮支架上的刹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盘上设有多个贯穿所述底盘的车把插管,至少有一个所述车把插管位于所述底盘的前部;
所述转向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车把插管的下方;
所述车把组件可转动地插设在所述车把插管内,所述车把组件的下端穿过所述车把插管与所述转向组件相接触并被其固定,所述车把组件在所述车把插管内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转向组件转动;
所述车把组件插入所述车把插管时,所述电源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前部设有两个所述车把插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车把插管从同一位置贯穿所述底盘的下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车把插管沿竖直方向前后对称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中部设有一个所述车把插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插管的轴心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插管的轴心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包括传动杆、用于带动所述前轮支架转向的转向件,所述转向件有多个,所述多个转向件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车把插管的下方,所述传动杆与所述多个转向件之间枢轴连接,形成多连杆机构,所述传动杆位于所述转向件的同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件包括与所述车把组件下端相接触并将其固定的转向座、连接在所述转向座上的转向杆,所述转向杆的端部与所述前轮支架枢轴连接,所述转向座转动时,通过所述转向杆带动所述前轮支架转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座上设有凸出部/凹陷部,所述车把组件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凸出部/凹陷部相匹配的凹陷部/凸出部,在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凹陷部时,所述车把组件的下端被所述转向座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组件包括车把、车把连接杆,所述车把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车把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车把连接杆的下端插设在所述车把插管内,所述车把的端部设置有可旋转的调速把手、可转动的刹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组件插入所述车把插管时,旋转所述调速把手能够控制所述电源施加在所述电机上的电压大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通过刹车线与所述刹把相连接,所述刹车线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第一刹车线和第二刹车线,所述第一刹车线设置在所述车把连接杆内,所述第一刹车线的上端与所述刹把相连接,所述第二刹车线的一端与所述刹车相连接,所述第二刹车线经过所述车把插管下方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刹车线的下端可拆卸的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支架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在所述后轮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后轮位于所述车座后部的下方,在所述后轮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轮位于所述车座的下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件还包括后减震器、连接杆,所述后减震器的下端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后轮支架上,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车座插管上部,所述后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下端枢轴连接,所述后轮支架、所述后减震器、所述连接杆构成三连杆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与所述后轮支架的连接点距所述后轮支架转动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接杆的长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后部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后轮的开口,在所述后轮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轮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开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意一种所述的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为盘式刹车或者鼓式刹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17585.8U CN210822582U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17585.8U CN210822582U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22582U true CN210822582U (zh) | 2020-06-23 |
Family
ID=71273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1758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22582U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2258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41589A (zh) * | 2019-11-08 | 2020-01-03 | 殷铁恒 |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
-
2019
- 2019-11-08 CN CN201921917585.8U patent/CN21082258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41589A (zh) * | 2019-11-08 | 2020-01-03 | 殷铁恒 |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
CN110641589B (zh) * | 2019-11-08 | 2024-11-12 | 殷铁恒 |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402174B1 (en) | Recumbent tricycle with controlled wheel and body lean | |
US8800697B2 (en) | Electric-powered self-balancing unicycle with steering linkage between handlebars and wheel forks | |
US4432561A (en) | Tricycle recumbent | |
WO2013051493A1 (ja) | 後二輪型電動車両 | |
JP2001506947A (ja) | 単軌二輪車 | |
WO2009059099A2 (en) | Lockable tilt system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 |
CN105813922A (zh) | 具有倾斜框架的车辆 | |
CN205010404U (zh) | 折叠式站坐两用电动滑板车 | |
US20160304149A1 (en) | Tricycle with two riding modes | |
CN210822582U (zh) |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 |
CN100453394C (zh) | 一种轻便三轮车及其车架 | |
JP2001030972A (ja) | 1軸車輪車両 | |
CN211223714U (zh) | 一种防侧翻车体、三轮婴儿车及三轮滑板车 | |
CN110641589B (zh) | 多功能倒三轮电动车 | |
CN105383617A (zh) | 一种减震自行车 | |
US20220289330A1 (en) | Hands free bicycle | |
KR200339371Y1 (ko) | 좌판이 절첩가능한 충전식 스쿠터 | |
CN108622282B (zh) | 折叠电动自行车 | |
CN211223724U (zh) | 一种电动车及其车架 | |
WO1998000331A1 (fr) | Bicyclette | |
CN212047725U (zh) | 多功能倒三轮自行车 | |
TWI392616B (zh) | 可變軸距輕型載具 | |
JP2005028991A (ja) | 立ち乗り式小型電動車両 | |
JP3626293B2 (ja) | 揺動式3輪車の牽引構造 | |
CN217227798U (zh) | 一种儿童电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