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23414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723414U CN210723414U CN201921747791.9U CN201921747791U CN210723414U CN 210723414 U CN210723414 U CN 210723414U CN 201921747791 U CN201921747791 U CN 201921747791U CN 210723414 U CN210723414 U CN 2107234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terminals
- conductive terminals
- insulating body
- co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21 intern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蔽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对接部,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均设置有十二根导电端子,且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中的导电端子对应并反向排布,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接触臂、固持部及尾部,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装设于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内绝缘件,第一类导电端子镶埋成型于内绝缘件以构成端子组件,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类导电端子通过一桥接部将其固持部相连,且其尾部沿高度方向对称设置,第二类导电端子直接自后向前组装入绝缘本体内。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既能传输高频信号及大电流,制程又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现有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其导电端子通常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两个端子组件,再将两个端子组件与前本体组装构成一个整体,如此不仅制程复杂而且可能产生公差累积而造成产品不良;并且传统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通常不能传输较大的电流,不能满足应用需求。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传输高频信号及大电流、制程又简单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前侧并形成有收容空间的对接部,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均设置有十二根导电端子,且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中的导电端子对应并反向排布,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均具有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弹性接触臂、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内绝缘件,第一类所述导电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内绝缘件以构成端子组件,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类导电端子通过一桥接部将其固持部相连而构成连体端子,且形成连体端子的两个第二类导电端子的尾部沿高度方向对称设置,第二类所述导电端子直接自后向前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均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位于接地端子内侧的一对电源端子、位于接地端子与其相邻的电源端子之间的两对高速讯号端子及位于所述一对电源端子之间的四根信号端子,其中每一端子组中,所述高速讯号端子和四根信号端子为第一类导电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为第二类导电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根所述第二类导电端子的尾部包括用以与电路板相连焊接部及与料带相连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后端面位于所述焊接部的后端面的前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具有沿高度方向相互组装的上排内绝缘件和下排内绝缘件,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中的第一类导电端子分别镶埋成型于上、下排内绝缘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内绝缘件包括包覆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固持部外的基础部及自所述基础部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缺部,一对所述内绝缘件的缺部相对设置且相连通以形成收容所述锁扣件的收容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内绝缘件还具有突设于其表面的至少一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内绝缘件背离另一个内绝缘件的一侧,所述绝缘本体的顶、底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卡扣部相扣合的卡扣槽,所述卡扣槽沿高度方向将绝缘本体相应的顶壁或底壁贯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空间,所述内绝缘件自后向前组装入所述安装空间内,每一所述内绝缘件具有凹设于其顶部或底部以收容相应电源端子的一对让位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还具有形成于其顶壁和底壁之间的横向壁及自所述横向壁的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四个延伸壁,每一所述延伸壁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壁及与所述第一延伸壁相连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延伸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让位槽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内绝缘件贯穿的第一让位槽及未将内绝缘件沿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二让位槽,所述桥接部的前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延伸壁的后端面,所述桥接部的后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让位槽的后壁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相对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若干限位壁,每一所述限位壁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相邻的限位壁或者绝缘本体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收容所述第二类导电端子的端子延伸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能够与对接连接器正反插,且部分导电端子镶埋成型于内绝缘件后再装入绝缘本体内,另一部分导电端子直接装入绝缘本体内,如此既可以满足高频信号及大电流的传输需求,又可以简化整个电连接器的制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部分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将绝缘本体及金属弹片移除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端子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8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剖视图。
图9至图11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13是图12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14是图13所示电连接器将绝缘本体移除后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锁扣件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及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与遮蔽壳体4之间的一对金属弹片5。
请参图1至图5及图8至图11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主体部11、设置于主体部11前方的对接部12以及位于主体部11后方且向外突出的安装部13,其中所述主体部11与对接部12整体上呈椭圆形柱状设置,所述对接部12的内侧形成有向前开放设置的收容空间120,以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
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壁及底壁内侧分别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10,所述端子收容槽10向前延伸至所述对接部12内侧且与收容空间120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收容槽10并未沿高度方向将绝缘本体1对应的顶壁及底壁贯穿,也即,从上侧或下侧来看,所述导电端子2均未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壁或底壁外侧,因此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下侧无需使用绝缘麦拉,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产品的制作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产品的组装工序,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所述主体部11具有自其顶壁及底壁的内侧分别向外凹陷形成的至少一个卡扣槽112,在本实用新型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扣槽112沿高度方向将对应的顶壁或底壁贯穿,且所述顶壁及底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卡扣槽112。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本体1为上下及左右均对称式结构。所述主体部11还具有形成于其顶壁和底壁之间的横向壁113及自所述横向壁113的后端面1130向后延伸形成的四个延伸壁114,所述延伸壁114将所述主体部11的顶壁和底壁相连。所述四个延伸壁114沿横向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其中,位于中间的两个延伸壁114呈H状,位于两侧的两个延伸壁114呈T形且对称设置,并且位于两侧的两个延伸壁114分别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侧壁相连。
每一所述延伸壁114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壁1141及与所述第一延伸壁1141相连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延伸壁1142。具体地,位于中间的每个所述延伸壁114具有沿横向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二延伸壁1142,位于两侧的每个所述延伸壁114具有与其第一延伸壁1141的内侧端相连的一个所述第二延伸壁1142。
所述安装部13包括位于前侧的配合部131及位于后侧的突露部132,所述突露部132的外表面位于所述配合部131的外表面的外侧,也就是说,相较于所述配合部131,所述突露部132的外形呈膨大状。
所述绝缘本体1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开槽14,一对所述开槽14分别侧向向外开放,并且自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30向前延伸至对接部12,并且在对接部12的两侧与所述收容空间120横向连通。
请参图2至图3、图5至图7及图9至图11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均具有十二根导电端子,其分别依次为:第一个接地端子(Gnd)20a、第一对高速讯号端子(TX1+-,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高速讯号)20b、第一个电源端子(Power/VBUS)20c、一个功能侦测端子(CC1,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低速讯号端子(D+-,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低速讯号)、一个扩充端子(SBU1,可增加定义成其它用途使用)、第二个电源端子(Power/VBUS)、第二对高速讯号端子(RX2+-,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高速讯号)20b及第二个接地端子(Gnd)20a。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电源端子20c之间的信号端子(功能侦测端子、低速信号端子及扩充端子)可根据应用需要来设置。
换言之,一对所述接地端子20a设置于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最外侧,一对电源端子20c位于所述一对接地端子20a的内侧,每一接地端子20a与相邻的电源端子20c之间设置有一对高速讯号端子20b。
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镶埋成型于所述内绝缘件6以共同构成端子组件的第一类导电端子、直接自后向前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第二类导电端子。所述端子组件具有向后开放设置并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之间的所述收容腔。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一端子组(第一、第二端子组)中,所述高速讯号端子20b和四根信号端子(功能侦测端子、低速信号端子及扩充端子)为第一类导电端子,所述接地端子20a和电源端子20c为第二类导电端子。
另外,请参图5及图8至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空间15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15内的若干限位壁16,每一所述限位壁16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后端面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30的前侧,所述限位壁16突设形成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壁及底壁的内表面上,并且所述端子收容槽10及所述卡扣槽112均与所述安装空间15相连通。进一步地,每一所述限位壁16与相邻的限位壁16或者绝缘本体1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收容及定位所述第二类导电端子的端子延伸槽101,如此以在第二类导电端子的后半部分对其进行固定,以防止插入式的第二类导电端子的后半部分发生偏转。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限位壁16与对应的延伸壁114相连,且自对应延伸壁114的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以共同收容相应的导电端子2。
请参图2至图6及图8、图9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自后向前组装于所述安装空间15内的至少一内绝缘件6。优选地,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沿高度方向相互组装的上排内绝缘件和下排内绝缘件,第一端子组21和第二端子组22中的第一类导电端子分别镶埋成型于上、下排内绝缘件。
在本实用新型所展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沿高度方向相互组装的一对所述内绝缘件6,也即上排内绝缘件为一个内绝缘件6、下排内绝缘件为另一个内绝缘件6,第一端子组21和第二端子组22中的第一类导电端子(高速讯号端子及中间的四根信号端子)分别镶埋成型于相应的内绝缘件6,以分别构成第一、第二端子组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也可仅具有一个所述内绝缘件6,将两排导电端子中的第一类导电端子同时镶埋成型而成。
本实施例中的两个所述内绝缘件6结构及大小均完全相同,以使第一、第二端子组件可共用一套模具。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内绝缘件6包括包覆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固持部202外的基础部61及自所述基础部61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缺部62,一对所述内绝缘件6的缺部62相对设置且相连通以形成收容腔。
每一所述内绝缘件6还具有突设于其表面的至少一卡扣部63,所述卡扣部63位于所述内绝缘件6背离另一个内绝缘件6的一侧,以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底壁上的卡扣槽112相扣合。
所述内绝缘件6自后向前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后侧的安装空间15内,每一所述内绝缘件6具有凹设于其顶部或底部以收容相应电源端子20c的一对让位槽64。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让位槽64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内绝缘件6贯穿的第一让位槽641及未将内绝缘件6沿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二让位槽642,且所述第一让位槽641和第二让位槽642于前后方向上相连通。
另外,所述内绝缘件6被一对所述让位槽64分隔形成位于两侧的一对侧部651以及位于中间的中间部6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部652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比每一侧部651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大,每一所述侧部651上均突设有一所述卡扣部63,中间部上形成有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所述卡扣部63,所述卡扣部63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侧部651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且所述卡扣部6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内绝缘件6的中部位置。每一所述卡扣部63具有位于其前端且倾斜延伸形成的导引面631,以导引所述内绝缘件6插入到所述安装空间15内。所述中间部652夹置并限位于中间两个相邻的延伸壁114之间,每一侧部651夹置并限位于两侧的延伸壁114与其相邻的延伸壁114之间。
所述基础部61还具有衔接壁611及位于所述衔接壁611两侧的突条612,每一所述突条61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与衔接壁611相连,所述衔接壁611位于所述第二让位槽642的内侧,也即上侧的内绝缘件6的衔接壁611位于其第二让位槽642的下侧且与相应突条612的底端相连,下侧的内绝缘件6的衔接壁611位于其第二让位槽642的上侧且与相应突条612的顶端相连,所述衔接壁611与其两侧的突条612围设形成所述第二让位槽642靠近电连接器100的水平中心面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内绝缘件6还具有突设于所述基础部61上的至少一个突出部66及凹设于所述基础部61上的凹陷部67;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突出部66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在其纵长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一对干涉部661。
另外,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突伸入收容空间120的弹性接触臂201、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所述固持部202及自所述固持部202向后延伸的尾部203,所述接触臂201呈两排相对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120的上侧和下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201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120内,并具有位于其自由端的接触部2011,所述接触部2011朝向另一排中对应的接触臂201突伸,以将一对接连接器的舌片(未图示)夹持于所述接触部2011之间。同时,所述端子收容槽10与所述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011上下对应,以提供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011向外浮动的空间,方便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1在绝缘本体1上的位置设置均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上相应端子的对接部位置设置相同。
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中的接地端子20a和电源端子20c分别与第二端子组22中的相应接地端子20a和电源端子20c连为一体,以分别形成连体接地端子和连体电源端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中的接地端子20a及电源端子20c的固持部202分别与第二端子组22中沿高度方向对应的导电端子的固持部202通过桥接部204来实现一体相连,从而构成连体端子。
组装时,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可同时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内,给组装带来极大方便。在本实施例中,两排端子组中位于所述电源端子20c内侧的四根信号端子分体设置从而构成彼此独立的导电端子。如图9所述,所述桥接部204的前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延伸壁1141的后端面,所述桥接部204的后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让位槽641的后壁面,所述接触臂201的后半部分收容于所述延伸壁114形成的限位空间内,如此以实现连体端子的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让位槽641自内绝缘件6的前端面向后凹陷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延伸壁114向后延伸的长度,如此以使所述连体电源端子的桥接部204收容于所述第一让位槽641比延伸壁114长出的部分空间内。
每根所述第二类导电端子(接地端子20a和电源端子20c)的尾部203包括用以与电路板(未图示)相连焊接部2031及与料带相连的连接部2032,所述连接部2032的后端面位于所述焊接部3021的后端面的前侧,且所述连接部2032设置于所述焊接部2031背离其焊接面2033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类导电端子的焊接部2031和第一类导电端子的尾部203向后延伸且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30。
请参图4至图5并结合图7及图8所示,所述锁扣件3为金属材质,且沿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中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3包括基部31、自基部31向前延伸的所述锁扣臂32以及自基部31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30以供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的焊脚33,从而使得锁扣件3兼具接地效果。
所述锁扣件3的基部31及锁扣臂32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焊脚33同向延伸且分置于电路板(未图示)于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基部31整体呈水平放置的片状结构,且包括沿横向延伸且呈条状的横梁311及相对设置于所述横梁311两侧的一对突伸部312,所述突伸部312沿横向方向向外突设形成于所述横梁311的两侧,以与所述遮蔽壳体4电性连接。
所述锁扣臂32成对自所述基部31两侧同向延伸而成,且沿横向设置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外侧,每一所述锁扣臂32具有与所述基部31连接的悬臂321和设置于悬臂321末端的锁扣突起322,成对设置的所述锁扣臂32上的锁扣突起322相向突伸。
当所述锁扣件3自后向前组装至绝缘本体1内时,所述基部3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安装部13内,所述锁扣臂32自后向前插入绝缘本体1两侧的对应开槽14内,且其悬臂321前部突露于收容空间120内以与对接连接器进行锁扣固持。所述基部31及锁扣臂32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之间,所述横梁311收容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之间形成的所述收容腔内。
请参图1至图4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框口,其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框口一致,用于对接插座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正反插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优势。
所述遮蔽壳体4为抽引而成的无缝式结构,其包括位于其前端的框体部41及自所述框体部41一体地向后延伸形成的延伸部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42为自所述框体部41一体向外扩张形成的膨大结构,其中所述延伸部42的整体高度较所述框体部41的整体高度大,并且所述延伸部42于高度方向上向外扩张的距离较其于横向方向上向外扩张的距离大。
组装时,所述遮蔽壳体4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其中所述框体部41套设于所述主体部11及对接部12外,所述延伸部42套设于所述配合部131的外侧,所述突露部132暴露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后侧。
请参照图3至图5、图8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弹片5的数量为一对,每一所述金属弹片5具有贴附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侧的基片51、自基片51两侧弯折固定至绝缘本体1的结合孔121内的固定片52、自基片51向前延伸且向内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10内的若干内抵持弹片53、自基片51向外侧(向上或向下)弯折突伸的若干外抵持弹片54。所述基片51呈连续的弯折状,所述内抵持弹片53位于所述外抵持弹片54沿横向方向上的外侧,且所述内抵持弹片53用以与对接连接器上的接地件相抵接,所述外抵持弹片54向外抵接所述遮蔽壳体4的内壁(遮蔽壳体4的顶壁和/或底壁的内表面),以形成接地效果。
当每一所述金属弹片5放入绝缘本体1的对应容纳区122内时,所述金属弹片5于前后方向上位于导电端子2的前方,所述基片51位于所述容纳区122内,所述内抵持弹片53穿过对应的收容孔123并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以与对接连接器上的接地件相抵接。
请参图12至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100’的基本架构相似,且均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导电端子2’、锁扣件3’、遮蔽壳体4’及与部分导电端子2’成型为一体的内绝缘件6’,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固持槽14’,一对所述固持槽14’对称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侧部,且分别自安装部13’的后端面向前凹陷至所述对接部12’内部并与所述收容空间120’相连通。每一所述固持槽14’仅在对接部12’的两侧的部分向外侧开放设置,在主体部11’及安装部13’的两侧的部分并未向外侧开放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所述锁扣件3’彼此独立设置,且相对设置于所述导电端子2’横向方向上的两侧。每一所述锁扣件3’整体上竖直放置,且具有沿竖直方向放置且板状结构的基部31’及位于其后端的一个焊脚33’,所述焊脚33’为非对称式结构,其仅位于所述基部31’在高度方向上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八个彼此独立的内绝缘件6’,每一所述内绝缘件6’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与对应的两根导电端子2’成型为一体。具体地,每一所述内绝缘件6’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具有一个突设于其顶/底面上的卡扣部63’及相对设置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突条612’。另外,突出部66’上的干涉部661’形成于其横向方向上的其中一侧。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100’能够与对接连接器正反插,且包括高频讯号端子在内的部分导电端子2、2’镶埋成型于内绝缘件6、6’后再装入绝缘本体1内,另一部分导电端子2直接装入绝缘本体1内,如此不仅使得电连接器100、100’可传输高频信号,还可简化整个电连接器100的制程;另外,由于上、下排导电端子2中的接地端子20a连为一个整体、电源端子20c连为一个整体,不仅组装方便,还能实现大电流的传输。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前侧并形成有收容空间的对接部,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均设置有十二根导电端子,且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中的导电端子对应并反向排布,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均具有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弹性接触臂、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的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内绝缘件,第一类所述导电端子镶埋成型于所述内绝缘件以构成端子组件,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类导电端子通过一桥接部将其固持部相连而构成连体端子,且形成连体端子的两个第二类导电端子的尾部沿高度方向对称设置,第二类所述导电端子直接自后向前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均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位于接地端子内侧的一对电源端子、位于接地端子与其相邻的电源端子之间的两对高速讯号端子及位于所述一对电源端子之间的四根信号端子,其中每一端子组中,所述高速讯号端子和四根信号端子为第一类导电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为第二类导电端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第二类导电端子的尾部包括用以与电路板相连焊接部及与料带相连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后端面位于所述焊接部的后端面的前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具有沿高度方向相互组装的上排内绝缘件和下排内绝缘件,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中的第一类导电端子分别镶埋成型于上、下排内绝缘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内绝缘件包括包覆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固持部外的基础部及自所述基础部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缺部,一对所述内绝缘件的缺部相对设置且相连通以形成收容所述锁扣件的收容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内绝缘件还具有突设于其表面的至少一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位于所述内绝缘件背离另一个内绝缘件的一侧,所述绝缘本体的顶、底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卡扣部相扣合的卡扣槽,所述卡扣槽沿高度方向将绝缘本体相应的顶壁或底壁贯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空间,所述内绝缘件自后向前组装入所述安装空间内,每一所述内绝缘件具有凹设于其顶部或底部以收容相应电源端子的一对让位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具有形成于其顶壁和底壁之间的横向壁及自所述横向壁的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四个延伸壁,每一所述延伸壁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壁及与所述第一延伸壁相连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延伸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让位槽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内绝缘件贯穿的第一让位槽及未将内绝缘件沿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二让位槽,所述桥接部的前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延伸壁的后端面,所述桥接部的后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让位槽的后壁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相对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若干限位壁,每一所述限位壁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相邻的限位壁或者绝缘本体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收容所述第二类导电端子的端子延伸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47791.9U CN210723414U (zh) | 2019-10-17 | 2019-10-17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47791.9U CN210723414U (zh) | 2019-10-17 | 2019-10-17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723414U true CN210723414U (zh) | 2020-06-09 |
Family
ID=70927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747791.9U Active CN210723414U (zh) | 2019-10-17 | 2019-10-17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72341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88102A (zh) * | 2019-10-17 | 2021-04-20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4696131A (zh) * | 2020-12-28 | 2022-07-0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
2019
- 2019-10-17 CN CN201921747791.9U patent/CN21072341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88102A (zh) * | 2019-10-17 | 2021-04-20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4696131A (zh) * | 2020-12-28 | 2022-07-0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151158U (zh) | 背板连接器 | |
CN109962353B (zh) | 卡缘连接器 | |
US2017003350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ood anti-emi perfprmance | |
US2009024701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ell with a portion retained in an insulative housing | |
CN112260009B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110391518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301545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119842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961031B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1072341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011092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98159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9815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961034B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1072344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40482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38764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688102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98163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4784548A (zh) | 电连接器 | |
CN214505980U (zh) |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 |
CN109119787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84410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051707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691834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