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61149U - 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61149U CN210661149U CN201921270171.0U CN201921270171U CN210661149U CN 210661149 U CN210661149 U CN 210661149U CN 201921270171 U CN201921270171 U CN 201921270171U CN 210661149 U CN210661149 U CN 2106611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 clutch ring
- bevel gear
- transmission
- clu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器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该间隙调节机构包括传动杆,所述的传动杆包括驱动段和蜗杆段,所述的驱动段上套设有被动斜齿轮和离合环;所述的离合环与蜗杆段之间设有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的被动斜齿轮与离合环之间设有单向传动的第二传动组件;还包括离合模块,所述的离合模块包括驱动轮及主动斜齿轮,所述的驱动轮一端设有连接槽,所述的主动斜齿轮上设有与连接槽对应的连接块,所述的连接块插入连接槽内;所述的连接槽与连接块之间在沿圆周方向上留有间隙,并在主动斜齿轮和驱动轮之间设有扭矩弹簧。以上所述的间隙调节机构,在产生过量间隙时,自动进行间隙调整,保证行车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间隙是指在不制动时,摩擦片与制动鼓之间的间隙,制动间隙过小,很可能会发生车辆行驶时制动鼓与摩擦片接触,也即制动接触不彻底;而制动间隙过大会导致反应时间过长,甚至制动力不足,影响行车安全。
摩擦片在长期使用后,会发生磨损,从而导致制动间隙增大,此时,即需要对制动间隙进行调整。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货车、挂车及客车上使用的制动间隙调整机构仍为手动调整装置。通过人工在车下调整消除增大的间隙,容易造成多个车轮制动器的间隙不一致,造成制动不同步、制动跑偏。调整制动鼓与磨擦衬片间隙时,需要维护人员进入车底进行操作,操作难度大且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在制动片磨损时常常不能及时发现与调整,造成行车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在产生过量间隙时,自动进行间隙调整,保证行车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包括传动杆,所述的传动杆包括驱动段和蜗杆段,所述的驱动段上套设有被动斜齿轮和离合环,所述的离合环位于被动斜齿轮与蜗杆段之间;所述的被动斜齿轮和离合环在驱动段自由滑动,且所述的被动斜齿轮远离离合环的一端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的离合环与蜗杆段之间设有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的被动斜齿轮与离合环之间设有单向传动的第二传动组件;还包括离合模块,所述的离合模块包括驱动轮及与被动斜齿轮啮合的主动斜齿轮,所述的驱动轮/主动斜齿轮一端设有围绕轴线设置的连接槽,所述的主动斜齿轮/驱动轮上设有与连接槽对应的连接块,所述的连接块插入连接槽内;所述的连接槽与连接块之间在沿圆周方向上留有间隙,并在主动斜齿轮和驱动轮之间设有扭矩弹簧。
在进行制动时,驱动轮在制动臂的驱动下转动,在驱动轮转动连接槽和连接块之间间隙所对应的角度后,驱动轮带动主动斜齿轮同步转动。初始的制动解除状态下,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断开状态,在主动斜齿轮的推动下,被动斜齿轮和离合环往蜗杆段方向运动,直至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连接,此时,在驱动轮和主动斜齿轮的带动,被动斜齿轮、离合环和传动杆同步转动,并通过蜗杆段驱动蜗轮进行制动间隙调节。在制动解除时,制动臂和驱动轮反向转动,被动斜齿轮在复位弹簧作用下与离合环分离,传动杆不转动,过量间隙不会反弹。同时,预设间隙角复位。
连接槽与连接块之间的间隙,及初始状态下被动斜齿轮与蜗杆段之间间隙之和,所对应的制动间隙,作为制动器的预设间隙。在制动器不存在过量制动间隙时,间隙调节机构仅在预设间隙范围内运动,也即不进行间隙调节,以保证制动器的正常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的被动斜齿轮和驱动段之间设有滑套,所述的离合环位于滑套和蜗杆段之间,所述滑套的外径大于离合环的内径;所述传动杆远离复位弹簧的一端设有压紧弹簧。
安装完成后,压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并通过传动杆将弹簧力沿轴向传递至离合环,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蜗杆段、离合环、滑套三者处于相互压紧状态。
在制动过程中,当制动间隙调整完成后,制动臂进入弹性行程,蜗轮无法继续转动,在被动斜齿轮和离合环的推动下,传动杆轴向小范围运动,并进一步压缩压紧弹簧,为第一传动组件的分离提供条件,有效防止载荷过大而造成强度失效。
而在制动完成后的复位过程中,离合环始终在压紧弹簧的作用下,被蜗杆段和滑套压紧,避免离合环随被动斜齿轮转动,保证了初始设定间隙角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蜗杆段面向离合环一端的第一啮合齿,及设置在离合环端部并与第一啮合齿匹配的第二啮合齿;所述主动斜齿轮远离驱动轮的一端通过压缩弹簧与制动臂连接。当摩擦片与制动鼓接触后,也即开始制动时,制动臂进入弹性行程阶段,由于摩擦片无法继续运动,因此,蜗轮蜗杆传动结构的制动力矩迅速增大。此时,压紧弹簧受力压缩,传动杆向压紧弹簧方向运动,进而第一传动组件分离,避免载荷过大。
作为优选,所述的离合模块还包括主轴,所述的主动斜齿轮和驱动轮分别套设在主轴上,所述主轴远离驱动轮的一端连接有弹簧座,所述的压缩弹簧设置在弹簧座远离主动斜齿轮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啮合齿与第二啮合齿为相互配合的伞形齿。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离合环面向被动斜齿轮一端的第一传动齿,及设置在被动斜齿轮端部并与与第一传动齿匹配的第二传动齿;所述的第一传动齿和第二传动齿分别包括传动面和过渡面,所述传动面平行于传动杆的轴线设置,过渡面倾斜于传动杆的轴线设置。在被动斜齿轮相对于传动方向反向转动时,两个对应的过渡面之间相对滑动,可以避免蜗杆段和离合环随被动斜齿轮转动导致制动间隙反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制动间隙调整臂的正面局部剖视图;
图2为本实施例制动间隙调整臂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制动间隙调整臂中间隙调节机构的透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制动间隙调整臂中被动斜齿轮、离合环及传动杆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图5为本实施例制动间隙调整臂中离合模块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施例制动间隙调整臂中主动斜齿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鼓式制动器的制动间隙调整臂,包括制动臂1和控制臂4,所述的制动臂1内设有安装腔体,并在安装腔体内旋转活动连接有蜗轮6,所述蜗轮6的中心处设有连接孔3,所述蜗轮6的连接孔3内设有花键。所述的控制臂4上固定连接有控制盘齿轮11,所述的控制盘齿轮11与蜗轮6同轴设置。还包括与安装腔体匹配的盖板5,所述的盖板5设置在控制盘齿轮11与控制臂4之间,且所述的盖板5与控制臂4旋转活动连接;所述的控制臂4通过盖板5与制动臂1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还包括间隙调节机构,所述的间隙调节机构包括传动杆,所述的传动杆包括驱动段17,及与蜗轮6啮合的蜗杆段2,所述的驱动段17上套设有被动斜齿轮8、滑套23和离合环9,所述的滑套23位于被动斜齿轮8和驱动段17之间。所述的离合环9位于滑套23和蜗杆段2之间,所述滑套23的外径大于离合环9的内径。所述传动杆远离复位弹簧7的一端通过压紧弹簧22与制动臂1连接。所述的被动斜齿轮8和离合环9在驱动段17自由滑动,且所述的被动斜齿轮8远离离合环9的一端通过复位弹簧7与制动臂1连接。所述的离合环9与蜗杆段2之间设有第一传动组件19,所述的被动斜齿轮8与离合环9之间设有单向传动的第二传动组件20。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传动组件19包括设置在蜗杆段2面向离合环9一端的第一啮合齿,及设置在离合环9端部并与第一啮合齿匹配的第二啮合齿。所述主动斜齿轮13远离驱动轮12的一端通过压缩弹簧21与制动臂1连接。当摩擦片与制动鼓接触后,也即开始制动时,制动臂1进入弹性行程阶段,由于摩擦片无法继续运动,因此,蜗轮蜗杆传动结构的制动力矩迅速增大。此时,压紧弹簧22受力压缩,传动杆向压紧弹簧22方向运动,进而第一传动组件19分离,避免载荷过大。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第二传动组件20包括设置在离合环9面向被动斜齿轮8一端的第一传动齿,及设置在被动斜齿轮8端部并与与第一传动齿匹配的第二传动齿。所述的第一传动齿和第二传动齿分别包括传动面和过渡面,所述传动面平行于传动杆的轴线设置,过渡面倾斜于传动杆的轴线设置。在被动斜齿轮8相对于传动方向反向转动时,两个对应的过渡面之间相对滑动,可以避免蜗杆段2和离合环9随被动斜齿轮8转动导致制动间隙反弹。
如图3和图5所示,还包括离合模块,所述的离合模块与被动斜齿轮8啮合的主动斜齿轮13,及与控制盘齿轮11啮合的驱动轮12。所述的离合模块还包括主轴15,所述的主动斜齿轮13和驱动轮12分别套设在主轴15上,所述主轴15远离驱动轮12的一端连接有弹簧座14,所述的压缩弹簧21设置在弹簧座14远离主动斜齿轮13的一端。
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的驱动轮12一端设有围绕轴线设置的连接槽,所述的主动斜齿轮13上设有与连接槽对应的连接块18,所述的连接块(18)插入连接槽内;所述的连接槽与连接块18之间在沿圆周方向上留有间隙,并在主动斜齿轮13和驱动轮12之间设有扭矩弹簧16。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槽设置在主动斜齿轮13上,连接块18设置在驱动轮12上。
连接槽与连接块18之间的间隙,及初始状态下被动斜齿轮8与蜗杆段2之间间隙之和,所对应的制动间隙,作为制动器的预设间隙。在制动器不存在过量制动间隙时,间隙调节机构仅在预设间隙范围内运动,也即不进行间隙调节,以保证制动器的正常工作。
安装时,将控制臂4安装在汽车车桥上,蜗轮6通过连接孔3与凸轮轴连接,并同步转动;控制臂4车桥支架连接;制动臂1上设置衬套10,并通过衬套10与气室拨叉连接。
在进行制动时,制动臂1转动,由于蜗轮6蜗杆的自锁功能,蜗轮6随制动臂1同步转动,并带动凸轮轴转动,进而推动摩擦片向制动鼓运动。由于控制臂4与车桥直接连接,此时,控制臂4和控制盘齿轮11相对于制动臂1同步旋转。在与控制盘齿轮11啮合的驱动轮12转动连接槽和连接块(18)之间间隙所对应的角度后,驱动轮12带动主动斜齿轮13同步转动。初始的制动解除状态下,第一传动组件19和第二传动组件20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断开状态,在主动斜齿轮13的推动下,被动斜齿轮8和离合环9往蜗杆段2方向运动,直至第一传动组件19和第二传动组件20连接,此时,在驱动轮12和主动斜齿轮13的带动,被动斜齿轮8、离合环9和传动杆同步转动,并通过蜗杆段2驱动蜗轮6进行制动间隙调节。
在制动解除时,制动臂1与控制盘齿轮11反向转动,离合环始终在压紧弹簧的作用下,被蜗杆段和滑套压紧,离合环不会随被动斜齿轮转动,被动斜齿轮8在复位弹簧7作用下与离合环9分离,传动杆不转动,过量间隙不会反弹。同时,预设间隙角复位。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杆,所述的传动杆包括驱动段(17)和蜗杆段(2),所述的驱动段(17)上套设有被动斜齿轮(8)和离合环(9),所述的离合环(9)位于被动斜齿轮(8)与蜗杆段(2)之间;所述的被动斜齿轮(8)和离合环(9)在驱动段(17)自由滑动,且所述的被动斜齿轮(8)远离离合环(9)的一端连接有复位弹簧(7);所述的离合环(9)与蜗杆段(2)之间设有第一传动组件(19),所述的被动斜齿轮(8)与离合环(9)之间设有单向传动的第二传动组件(20);
还包括离合模块,所述的离合模块包括驱动轮(12)及与被动斜齿轮(8)啮合的主动斜齿轮(13),所述的驱动轮(12)/主动斜齿轮(13)一端设有围绕轴线设置的连接槽,所述的主动斜齿轮(13)/驱动轮(12)上设有与连接槽对应的连接块(18),所述的连接块(18)插入连接槽内;所述的连接槽与连接块(18)之间在沿圆周方向上留有间隙,并在主动斜齿轮(13)和驱动轮(12)之间设有扭矩弹簧(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动斜齿轮(8)和驱动段(17)之间设有滑套(23),所述的离合环(9)位于滑套(23)和蜗杆段(2)之间,所述滑套(23)的外径大于离合环(9)的内径;所述传动杆远离复位弹簧(7)的一端设有压紧弹簧(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传动组件(19)包括设置在蜗杆段(2)面向离合环(9)一端的第一啮合齿,及设置在离合环(9)端部并与第一啮合齿匹配的第二啮合齿;所述主动斜齿轮(13)远离驱动轮(12)的一端通过压缩弹簧(21)与制动臂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合模块还包括主轴,所述的主动斜齿轮(13)和驱动轮(12)分别套设在主轴上,所述主轴远离驱动轮(12)的一端连接有弹簧座,所述的压缩弹簧(21)设置在弹簧座远离主动斜齿轮(13)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啮合齿与第二啮合齿为相互配合的伞形齿。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传动组件(20)包括设置在离合环(9)面向被动斜齿轮(8)一端的第一传动齿,及设置在被动斜齿轮(8)端部并与第一传动齿匹配的第二传动齿;所述的第一传动齿和第二传动齿分别包括传动面和过渡面,所述传动面平行于传动杆的轴线设置,过渡面倾斜于传动杆的轴线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70171.0U CN210661149U (zh) | 2019-08-07 | 2019-08-07 | 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70171.0U CN210661149U (zh) | 2019-08-07 | 2019-08-07 | 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61149U true CN210661149U (zh) | 2020-06-02 |
Family
ID=70837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70171.0U Active CN210661149U (zh) | 2019-08-07 | 2019-08-07 | 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6114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46323A (zh) * | 2021-09-30 | 2022-02-15 |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 |
CN118961188A (zh) * | 2024-10-15 | 2024-11-15 | 南京研旭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模型设计的多惯量双电机齿轮可调隙实验平台 |
-
2019
- 2019-08-07 CN CN201921270171.0U patent/CN21066114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46323A (zh) * | 2021-09-30 | 2022-02-15 |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 |
CN114046323B (zh) * | 2021-09-30 | 2023-07-28 |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 |
CN118961188A (zh) * | 2024-10-15 | 2024-11-15 | 南京研旭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模型设计的多惯量双电机齿轮可调隙实验平台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255911B2 (ja) | 車両用の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3538198B2 (ja) | 特にトラックおよびバスのための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自動調整式操作装置 | |
JP6602305B2 (ja) | 不可逆なねじナットシステムを有するアクチュエータ、ドラムブレーキ、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ブレーキ装置 | |
US3901357A (en) | Automatic slack adjuster | |
HU181319B (en) | Brake lever for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drum brake | |
CN210661149U (zh) | 一种制动间隙调整臂的间隙调节机构 | |
US9989117B2 (en) | Disc brake having a bidirectional wear adjustment device and bidirectional wear adjustment device | |
US3891068A (en) | Automatic slack adjuster | |
JPS5834242A (ja) | 自動スラツク調整装置 | |
CN114312710A (zh) | 驻车机构、emb系统及车辆 | |
JP4414766B2 (ja) | 電動操作可能な摩耗補償調整装置を備えたブレーキ締め付け装置 | |
CN110425238B (zh) | 一种用于鼓式制动器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 | |
JPS61175330A (ja) | レール車両用デイスクブレーキのためのブレーキリンク機構 | |
CN112413007B (zh) | 盘式制动器和车辆 | |
US3378109A (en) | Disc brake assembly | |
CN112443594B (zh) | 线控制动系统和车辆 | |
CN112443595B (zh) | 线控制动系统和车辆 | |
CN210128032U (zh) | 一种棘轮-棘爪式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锁止装置 | |
CN103629279A (zh) | 气压盘式制动器的间隙调节机构 | |
US7419035B2 (en) | Brake application device comprising an electrically actuated wear-adjusting emergency release and auxiliary release device | |
CN113294462B (zh) | 一种弹簧动力单元 | |
JP2005527419A (ja) | 非常解放及び一時解放のための電動操作可能な装置を備えたブレーキ締め付け装置 | |
US6123182A (en) | Self-adjustable brake | |
CN109899422A (zh) | 用于电控机械制动系统盘式制动器的推力执行机构 | |
CN108679126B (zh) | 一种汽车制动间隙手自动调整臂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