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0605841U - 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5841U
CN210605841U CN201921581928.8U CN201921581928U CN210605841U CN 210605841 U CN210605841 U CN 210605841U CN 201921581928 U CN201921581928 U CN 201921581928U CN 210605841 U CN210605841 U CN 2106058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mobile device
transmission interface
verification
un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8192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和兴
邓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vic Informati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T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T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T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8192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58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58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58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包括:移动设备和客户端设备,客户端设备包括:手持设备和认证卡,移动设备包括: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第一电池、通信模块和智能锁,认证卡包括:第二电池、第二传输接口和加解密模块。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在不同时间段或者场景时对是否允许开锁进行单独控制的功能;不需要记忆多个密码,便于用户操作;提升了操作便利性;实现了二元认证,比单纯了机械钥匙或者密码验证多增加了一个校验环节,提升了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锁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智能锁系统,主要用于门或者固定式保管柜之类的有外部供电以及网络连接的产品上。对于可移动设备,由于存在无法供电,或者会移动到无法连接网络的场所等种种原因,常规的智能锁系统一般无法应用在此类设备上。因而对于移动式设备,采用的锁具通常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1)机械锁,机械锁存在难以管理的弊端。钥匙丢失、非法复制等问题难以杜绝,尤其是多台设备分别上锁时,大量的钥匙难以携带且不便查找,会耗费较大的人力成本;而且机械锁难以实现精细化控制,比如在某个时段或者场景,按业务要求应该不允许钥匙保管人开锁,但机械钥匙无法满足此类业务要求。
(2)简单的电子锁,例如:挂在移动设备外部的IC卡/RFID卡/密码锁等,这类电子锁一般自身具备电池,虽然取代了机械钥匙,但依然存在与机械锁同样的问题。其中对于密码锁,还比如在管理的设备较多时,如果每个设备设置不同的密码,则操作人员难以记忆多组密码;而如果每个设备设置相同的密码,则又存在安全隐患,且无法针对设备个体进行开锁权限控制。
(3)安装在移动设备内部的RFID/无线密码锁,同样自身具备电池,或者外接电源。如果采用内置电池方式驱动锁控制电路,由于锁控制电路耗电较大,需要频繁拆卸电池进行充电更换,并且对于某些移动设备,如银行款箱,内置大容量电池会存在着火或者爆炸的安全隐患,而如果采用外置电源驱动锁控制电路,那么使用者在某些场所无法寻找到电源,导致无法开锁,而且即使找到电源,在开锁时还需要额外进行插电动作,操作繁琐。
目前,也有部分内置锁所采用外部移动电源通过USB方式反向供电的方式。但由于大部分锁控制电源电压较高,USB的5V电压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要求。
综上所述,目前的技术中存在难于精细化管理、无法针对设备个体进行开锁权限控制以及内置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及充电不便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锁控制方法及系统,能够在不同时间段或者场景时对是否允许开锁进行单独控制的功能,无需设置多个密码,能实现二元认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包括:移动设备和客户端设备,所述客户端设备包括:手持设备和认证卡,所述移动设备包括: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第一电池、通信模块和智能锁,所述认证卡包括:第二电池、第二传输接口和加解密模块;
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手持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手持设备发送的用户个人密码校验数据以及业务操作请求;
所述加解密模块与所述第二传输接口连接,所述第二传输接口与所述通信模块连接,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发送所述密码校验数据及所述认证结果;
所述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控锁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认证结果发送控制信号至所述电控锁进行业务执行。
进一步地,所述通信模块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一传输接口,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手持设备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接口与所述第二传输接口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接口与所述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以及电控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设备的系统证书公钥由移动设备管理服务器或密钥注入软件生成并注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设备管理服务器包括秘钥管理模块和/或业务管理模块;
所述秘钥管理模块用于向述移动设备注入系统证书公钥;
所述业务管理模块用于向所述移动设备所写入业务状态、确定允许进行开锁的业务状态和/或具备开锁权限的用户ID。
进一步地,所述加解密模块中存储操作人员的个人身份证书、个人密码存储值及对应私钥。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人员个人身份证书的内容中包含:用户ID、个人身份证书公钥、允许执行的业务动作和/或证书有效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移动设备进入离线状态前,通过系统预置了移动设备在不同状态下允许执行的业务动作,后续在离线操作过程中,业务操作只允许在预置的业务状态下执行,从而实现了在不同时间段或者场景时对是否允许开锁进行单独控制的功能;通过在移动设备进入离线状态前,预置了允许执行开锁操作的状态或者用户来控制开锁权限,用户只需要使用自己的证书和密码即可控制不同的移动设备,不需要为每个设备设置不同的密码,不需要记忆多个密码,便于用户操作;通过认证卡同时实现了供电和离线身份验证两项功能,既解决了锁具的大电流供电问题,同时在用户体验中供电动作变成了开锁动作,提升了操作便利性;通过结合用户密码和认证卡验证两种方式,实现了二元认证,比单独的机械钥匙或者密码验证多增加了一个校验环节,提升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智能锁控制系统一种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智能锁控制系统另一结构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智能锁的控制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智能锁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智能锁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智能锁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智能锁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
10、移动设备管理服务器;20、移动设备;30、客户端设备;11、密钥管理模块;12、业务管理模块;21、开锁检验及控制电路;22、电控锁;23、第一电池;24、第一通讯接口;25、通讯模块;250、无线通讯模块;31、充电电池;32、第二通讯接口;33、加解密模块、34、手持设备;35、用户交互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准确理解,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涉及的关键术语进行定义:
HASH哈希散列值:Hash,一般翻译做“散列”,也有直接音译为“哈希”的,就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通过散列算法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该输出就是散列值。这种转换是一种压缩映射,也就是,散列值的空间通常远小于输入的空间,不同的输入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所以不可能从散列值来确定唯一的输入值。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到某一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
实施例1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控锁系统,参见图1,该电控锁系统包括:
移动设备20和客户端设备30,客户端设备30包括:手持设备34和认证卡,移动设备包括: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21、第一电池23、通信模块25和电控锁22,认证卡包括:第二电池31、第二传输接口32和加解密模块33;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池23分别与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21和通信模块25连接并进行供电,用于提供移动设备20运行所需的电力。
在本实施例中,手持设备34可选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21是基于继电器实现的,若校验通过,继电器导通打开电控锁,第一电池23和第二电池32可选用12V直流电池;电控锁22可选用SARY品牌,LY-03型12V/0.8A小型电控锁。
通信模块25与手持设备34连接,用于接收手持设备34发送的用户个人密码校验数据以及业务操作请求;手持机34用于运行并操作APP,发送用户个人密码校验数据以及业务操作请求。
加解密模块33与第二传输接口32连接,第二传输接口32与通信模块25连接,通信模块25与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21连接,用于发送密码校验数据及认证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加解密模块33典型采用具备非对称加解密功能的芯片和相应驱动软件实现,如凌科芯安的LKT4305芯片,由该模块负责非对称加解密操作和相关密钥的安全存储。
第一传输接口14和第二传输接口32主要用于实现数据和电力的传输,可选用数据接口同时实现数据和电力的传输,第二电池31分别对加解密模块和电控锁供电,实现认证卡对移动设备20的充电功能。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加解密模块33中存储有操作人员的个人身份证书、个人密码存储值及对应私钥,其中,个人私钥不能读取,个人身份证书可以读取;操作人员个人身份证书的内容中通常包含有用户ID、个人身份证书公钥、允许执行的业务动作、证书有效期等信息,并可利用系统证书私钥签名。
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21与电控锁22连接,用于根据认证结果发送控制信号至电控锁22进行业务执行。
在本实施例中,通信模块24包括:无线通信模块240和第一传输接口14,无线通信模块与手持设备34连接,第一传输接口14与第二传输接口32连接,第一传输接口14与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2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模块240可采用蓝牙模块,WiFi模块或zigbee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设备的系统证书公钥由移动设备管理服务器生成并注入。设备管理服务器10包括密钥管理模块11和业务管理模块12,两者均为软件模块,其中,密钥管理模块11用于向移动设备20注入系统证书公钥;业务管理模块12用于写入业务状态、确定允许进行开锁的业务状态和/或具备开锁权限的用户ID;
在本实施例中,客户端30可为手持设备34及认证卡或者交互式认证卡,交互式认证卡实际上是使用用户交互模块35替代了手持设备34,并将用户交互模块35与认证卡集成在一张卡上,构成交互式认证卡;用户交互模块35用于获取用户的登录信息,登录信息包括密码和用户身份,可采用常见的终端设备实现,例如液晶显示屏、输入键盘等。
实施例2
实施例2同样提供了一种智能锁系统,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移动设备管理服务器10中只包括密钥管理模块11。
实施例3
参见图1,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基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实现的智能锁的控制方法,该智能锁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客户端设备30获取用户个人密码以及业务操作请求,并生成密码校验数据发送至移动设备20;
操作人员在离线状态下需要进行开锁或者切换业务状态等授权操作时,首先将自己的认证卡通过移动设备20的第一传输接口24插入移动设备20,同时在客户端设备30输入个人密码发并发送业务操作请求。
当户端为为手持设备34及认证卡时,用户在手持设备34上输入个人密码,当客户端设备30为交互式认证卡时,用户可直接在交互式认证卡上输入个人密码。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通过客户端设备30发送的业务操作请求包括但不限于:开锁动作、切换到某个业务状态动作。
S2:移动设备20根据密码校验数据生成验证请求数据发送至客户端设备30;在该步骤中,可采用常规的密码验证方式对密码进行校验。
S3:客户端设备30结合个人身份证书和私钥对验证请求数据进行合法性认证,生成认证结果;
S4:移动设备20利用系统证书公钥和业务权限结合认证结果、业务操作请求进行业务执行。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前还包括预步骤S01:向移动设备20注入系统证书公钥,此步骤通常在移动设备20出厂时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前还包括预步骤S02:向移动设备20中写入业务状态、确定允许进行开锁的业务状态和/或具备开锁权限的用户ID,此步骤通常在准备将移动设备20运送出系统信号覆盖范围时进行。
实施例2
参见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在客户端设备30为手持设备34结合认证卡的情况下,仅通过认证卡的方式进行认证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预步骤S01:向移动设备20注入系统证书公钥,此步骤通常在移动设备20出厂时进行。
预步骤S02:向移动设备20中写入业务状态、确定允许进行开锁的业务状态和/或具备开锁权限的用户ID,此步骤通常在准备将移动设备20运送出系统信号覆盖范围时进行。
S1:手持设备34获取个人密码及业务操作请求;
S2:移动设备20校验认证卡的合法性,若认证卡合法,则执行业务请求,若认证卡不合法,则拒绝执行业务请求。合法性认证可采用常规的密码认证,指纹认证等方式。
实施例4
参见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在客户端30为手持机34结合认证卡的情况下,结合个人密码对对客户端30进行认证,其包括以下步骤:
预步骤S01:向移动设备20注入系统证书公钥,此步骤通常在移动设备20出厂时进行。
预步骤S02:向移动设备20中写入业务状态、确定允许进行开锁的业务状态和/或具备开锁权限的用户ID,此步骤通常在准备将移动设备20运送出系统信号覆盖范围时进行。
S1:手持设备34获取用户个人密码以及业务操作请求,并生成密码校验数据发送至移动设备20;操作人员在离线状态下需要进行开锁或者切换业务状态等授权操作时,首先将自己的认证卡通过移动设备20的第一传输接口24插入移动设备20,同时在手持设备34输入个人密码发并发送业务操作请求。
S2:移动设备20根据密码校验数据生成验证请求数据发送至客户端设备30;在该步骤中,可采用常规的密码验证方式对密码进行校验。
S3:认证卡结合个人身份证书和私钥对验证请求数据进行合法性认证,生成认证结果;
S4:移动设备20利用系统证书公钥和业务权限结合认证结果、业务操作请求进行业务执行。
实施例5
参见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在客户端30为交互式认证卡的情况下,仅通过对客户端30进行认证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参见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在客户端设备30为手持设备34结合认证卡的情况下,仅通过认证卡的方式进行认证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预步骤S01:向移动设备20注入系统证书公钥,此步骤通常在移动设备20出厂时进行。
预步骤S02:向移动设备20中写入业务状态、确定允许进行开锁的业务状态和/或具备开锁权限的用户ID,此步骤通常在准备将移动设备20运送出系统信号覆盖范围时进行。
S1:交互式认证卡获取业务操作请求;
S2:移动设备20校验交互式认证卡的合法性,若认证卡合法,则执行业务请求,若认证卡不合法,则拒绝执行业务请求。合法性认证可采用常规的密码认证,指纹认证等方式。
实施例6
参见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在客户端30为交互式认证卡的情况下,结合个人密码验证对客户端30进行认证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预步骤S01:向移动设备20注入系统证书公钥,此步骤通常在移动设备20出厂时进行。
预步骤S02:向移动设备20中写入业务状态、确定允许进行开锁的业务状态和/或具备开锁权限的用户ID,此步骤通常在准备将移动设备20运送出系统信号覆盖范围时进行。
S1:交互式认证卡获取用户个人密码以及业务操作请求,并生成密码校验数据发送至移动设备20;操作人员在离线状态下需要进行开锁或者切换业务状态等授权操作时,首先将交互式认证卡通过移动设备20的第一传输接口24插入移动设备20,同时交互式认证卡上输入个人密码发并发送业务操作请求。
S2:移动设备20根据密码校验数据生成验证请求数据发送至交互式认证卡;
S3:交互式认证卡结合个人身份证书和私钥对验证请求数据进行合法性认证,生成认证结果;
S4:移动设备20利用系统证书公钥和业务权限结合认证结果、业务操作请求进行业务执行。
在本实施例中,交互式认证卡获取用户个人密码后,还包括对个人密码进行密码校验,如果密码校验不通过,提示密码错误。
实施例7
在实施例3-实施例6中,预步骤S01中注入密钥的操作,也可以由一个单独的密钥注入软件来执行注入系统证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移动设备进入离线状态前,通过系统预置了移动设备在不同状态下允许执行的业务动作,后续在离线操作过程中,业务操作只允许在预置的业务状态下执行,从而实现了在不同时间段或者场景时对是否允许开锁进行单独控制的功能;通过在移动设备进入离线状态前,预置了允许执行开锁操作的状态或者用户来控制开锁权限,用户只需要使用自己的证书和密码即可控制不同的移动设备,不需要为每个设备设置不同的密码,不需要记忆多个密码,便于用户操作;通过认证卡同时实现了供电和离线身份验证两项功能,既解决了锁具的供电问题,同时在用户体验中供电动作变成了开锁动作,提升了操作便利性;通过结合用户密码和认证卡验证两种方式,实现了二元认证,比单纯了机械钥匙或者密码验证多增加了一个校验环节,提升了安全性。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设备和客户端设备,所述客户端设备包括:手持设备及认证卡或交互式认证卡,所述移动设备包括: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第一电池、通信模块、第一传输接口和电控锁,所述认证卡包括:第二电池、第二传输接口和加解密模块;
所述第一电池分别与所述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和所述通信模块连接并进行供电;
所述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和所述电控锁分别于所述第一传输接口连接,所述加解密模块和所述第二电池分别与所述第二传输接口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接口与所述第二传输接口连接;
所述加解密模块发送密码校验数据及认证结果至所述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
所述第二电池分别对所述加解密模块和所述电控锁供电;
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手持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手持设备发送的用户个人密码校验数据以及业务操作请求;
所述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与所述智能锁连接,用于根据认证结果发送控制信号至电控锁进行业务执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一传输接口,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手持设备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接口与所述第二传输接口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接口与所述开锁校验及控制模块以及电控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设备的系统证书公钥由移动设备管理服务器或密钥注入软件生成并注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设备管理服务器包括秘钥管理模块和/或业务管理模块;
所述秘钥管理模块用于向所述移动设备注入系统证书公钥;
所述业务管理模块用于向所述移动设备所写入业务状态、确定允许进行开锁的业务状态和/或具备开锁权限的用户I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解密模块中存储操作人员的个人身份证书、个人密码存储值及对应私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人员的个人身份证书的内容中包含:用户ID、个人身份证书公钥、允许执行的业务动作和/或证书有效期。
CN201921581928.8U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 Active CN2106058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81928.8U CN210605841U (zh)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81928.8U CN210605841U (zh)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5841U true CN210605841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22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81928.8U Active CN210605841U (zh)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584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0569A (zh) * 2019-09-20 2019-12-24 深圳中航信息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610569B (zh) * 2019-09-20 2025-04-15 深圳中航信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0569A (zh) * 2019-09-20 2019-12-24 深圳中航信息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610569B (zh) * 2019-09-20 2025-04-15 深圳中航信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26865A1 (en)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d using virtual key of vehicle, system for same, and user terminal
CN102936980B (zh) 一种控制电子锁的方法及装置
US2010018607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cessing devices in a secure manner
CN107578511A (zh) 一种智能锁及其智能钥匙
CN105871874A (zh) 一种移动互联网虚拟钥匙授权系统及其硬件门锁控制方法
CN103489233A (zh) 一种动态密码的电子门禁系统
CN103093531A (zh) 利用互联网控制的锁系统
CN105869246A (zh) 一种智能开锁系统及方法
CN104303481A (zh) 用于远程便携无线设备认证的方法和装置
CN106156677B (zh) 身份证读卡方法和系统
US11597349B2 (en) Vehicle operation device, vehicle operation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storing vehicle operation program
CN106127888A (zh) 智能锁操作方法和智能锁操作系统
CN103985169A (zh) 利用手持终端及usb口进行门锁开闭系统及控制方法
KR20200091142A (ko) 전기차 고객 자동인증서비스 지원장치
EP4237974B1 (en) System for authenticating a user at and reporting about use of a charging device
CN204480367U (zh)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双向通讯的电子智能锁系统
CN104282059A (zh) 基于蓝牙的带视频监控的安全智能锁系统及开、关锁方法
CN210605841U (zh) 一种智能锁控制系统
CN111275852A (zh) 锁终端管理方法、系统、共享物和存储介质
CN110942537B (zh) 一种智能门锁开锁系统、方法、装置和介质
CN219626064U (zh) 一种电子锁具及开锁系统
WO2013017446A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cessing an energy charging service
CN106685931B (zh) 智能卡应用管理方法和系统、终端和智能卡
CN101465011B (zh) 一种锁控系统
CN110610569B (zh) 一种智能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workshop 301-2 and 302, building 1, Shenzhen Software Park, Central District, high tech Zon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VIC Information Industr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301-2 and 302, building 1, Shenzhen Software Park, Central District, high tech Zon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AT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