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0579870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79870U
CN210579870U CN201921604262.3U CN201921604262U CN210579870U CN 210579870 U CN210579870 U CN 210579870U CN 201921604262 U CN201921604262 U CN 201921604262U CN 210579870 U CN210579870 U CN 210579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heat dissipation
opening
body portion
dissip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0426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星晨
邱英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ustek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to CN20192160426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79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79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79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包含离心式风扇以及第一散热鳍片组。离心式风扇包含扇框。扇框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一舌部。第一开口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第一舌部邻近第一侧边且远离第二侧边。第一散热鳍片组邻近第一开口。第一散热鳍片组包含第一鳍片、第二鳍片以及第三鳍片。第一鳍片、第二鳍片以及第三鳍片依序由第二侧边排列至第一侧边。第二鳍片以及第三鳍片各包含本体部以及弯折部。弯折部与本体部连接并相对本体部朝第二侧边弯折。第二鳍片的弯折部相对本体部的弯折角度小于第三鳍片的弯折部相对本体部的弯折角度。借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可降低气流进入散热鳍片时产生的冲击,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为了预防电脑主机内部的电子元件过热,而导致电子元件发生异常,通常会在电脑主机的电源供应器、中央处理单元(CPU)及图形处理器(GPU)等温度容易升高的电子元件上配置散热装置来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以移除电子元件在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
现今散热装置中,采用风扇搭配散热鳍片作为电子产品的散热机制。然而,风扇运转产生的气流会有特定不均匀的气流速度与气流方向产生。这些速度、方向不一致的气流进入散热鳍片时,会与散热鳍片撞击而产生噪音。并且,气流的流动方向与散热鳍片的排列方向无法配合,使得气流无法顺利流入散热鳍片中,导致散热鳍片的散热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可降低气流进入散热鳍片时产生的冲击,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装置,包含离心式风扇以及第一散热鳍片组。离心式风扇包含扇框。扇框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一舌部。第一开口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第一舌部邻近第一侧边且远离第二侧边。第一散热鳍片组邻近第一开口。第一散热鳍片组包含第一鳍片、第二鳍片以及第三鳍片。第一鳍片、第二鳍片以及第三鳍片依序由第二侧边排列至第一侧边。第二鳍片以及第三鳍片各包含本体部以及弯折部。弯折部与本体部连接并相对本体部朝第二侧边弯折。第二鳍片的弯折部相对本体部的弯折角度小于第三鳍片的弯折部相对本体部的弯折角度。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与第三鳍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弯折部具有笔直段与本体部连接。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与第三鳍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弯折部还具有弧形段,弧形段连接于本体部与笔直段之间。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与第三鳍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弯折部具有多个笔直段,多个笔直段由本体部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开始依序连接。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笔直段中远离本体部的笔直段比靠近本体部的笔直段,相对本体部朝向第二侧边倾斜。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与第三鳍片的多个本体部远离第一开口延伸,第二鳍片与第三鳍片的多个弯折部各与对应的多个本体部中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连接。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与第三鳍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还包含至少一个延伸部,与本体部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边连接,至少一个延伸部沿第一方向平行本体部朝第一开口延伸,至少一个延伸部与对应的弯折部在靠近第一开口的侧边并排。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延伸部的数量为两个,弯折部位于两个延伸部之间。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至少第二鳍片与第三鳍片中的其中之一的弯折部具有弧形段与本体部连接。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扇框还具有第二开口及第二舌部,第二开口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第三侧边邻近第二侧边,并远离第一侧边,第二舌部邻近第二侧边及第三侧边,并远离第四侧边,散热装置还包含:第二散热鳍片组,邻近第二开口,并包含:第四鳍片以及第五鳍片;其中第四鳍片与第五鳍片依序由第四侧边排列至第三侧边,且第五鳍片具有本体部以及弯折部,第五鳍片的弯折部与第五鳍片的本体部靠近第二开口的一端连接,并相对本体部朝第四侧边弯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依据风扇吹出的气流流动方向,在散热鳍片组中,靠近风扇舌口处的多个散热鳍片设计弯折部结构,以导引气流顺畅地流入散热鳍片中。如此,可降低气流进入散热鳍片时产生的冲击,进而改善气流进入散热鳍片中的流量,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此外,也能降低气流与散热鳍片撞击所产生的噪音。
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通过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沿线段2-2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的第二鳍片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鳍片的弯折部具弧形段及笔直段。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鳍片的弯折部具多个笔直段。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鳍片的弯折部具弧形段。
图7为图2中的第二鳍片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侧视图,其中鳍片还包含延伸部。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侧视图,其中延伸部的数量为两个。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剖面图,其中散热装置的扇框具两个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100适用于电子装置中,以对电子装置中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避免电子元件运作时温度过高而损坏的散热装置。
散热装置100包含离心式风扇110以及散热鳍片组120。离心式风扇110包含扇框112、顶板114、底板116及扇叶118。顶板114具有进风口1141。扇叶118对应进风口1141设置,即扇叶118经进风口1141暴露。扇框112连接顶板114以及底板116。扇框112具有开口1121以及舌部1122。开口112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1121a以及第二侧边1121b。舌部1122邻近第一侧边1121a且远离第二侧边1121b。散热鳍片组120相邻开口1121设置。
当扇叶118运转时,进风口1141处会产生负压,将进风口1141处周围的空气由进风口1141吸入扇框112内,再经开口1121吹向散热鳍片组120,以冷却散热鳍片组120。
请参照图2。图2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100沿线段2-2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散热鳍片组120包含多个散热鳍片。多个散热鳍片沿开口1121排列。多个散热鳍片大致可分为第一鳍片组、第二鳍片组以及第三鳍片组。每个鳍片组均包含一个或多个鳍片。由于同一组中的鳍片均具有相同构型,下面仅在第一鳍片组、第二鳍片组以及第三鳍片组中各取一个第一鳍片122a、一个第二鳍片122b以及一个第三鳍片122c为例加以介绍。第一鳍片122a、第二鳍片122b以及第三鳍片122c依序由开口1121的第二侧边1121b排列至开口1121的第一侧边1121a。第一鳍片122a、第二鳍片122b以及第三鳍片122c分别包含本体部1a1、1b1、1c1。本体部1a1、1b1、1c1远离开口1121延伸。进一步地,第二鳍片122b以及第三鳍片122c还分别包含弯折部1b2、1c2。弯折部1b2、1c2与本体部1b1、1c1靠近开口1121的一端连接,并相对本体部1b1、1c1朝向第二侧边1121b弯折,其中第二鳍片122b的弯折部1b2相对于本体部1b1的弯折角度小于第三鳍片122c的弯折部1c2相对于本体部1c1的弯折角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122b与第三鳍片122c的弯折部1b2、1c2分别相对本体部1b1、1c1弯折约15度~30度,但本实用新型不应以此为限。
当扇叶118旋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如图2中所示。在第二侧边1121b附近,扇框112具有平直段112a。气流受扇框112的平直段112a影响,气流流向大致与平直段112a的延伸方向平行。而靠近第一侧边1121a处,气流受舌部1122的影响,气流流向逐渐偏移而相对扇框112的平直段112a倾斜,且越远离第二侧边1121b,气流的倾斜角度越大。第一鳍片组的多个第一鳍片122a之间的气流信道与气流流动方向大致平行。因此,气流能顺利流入第一鳍片122a之间的气流通道中,而不与第一鳍片122a相撞。第二鳍片122b以及第三鳍片122c相较于第一鳍片122a远离第二侧边1121b,气流的倾斜角度增大。
在现有技术中,气流会与鳍片相撞,产生噪音,且鳍片也会形成气流的阻力,使气流无法顺利流过鳍片之间的气流通道。然而,第二鳍片122b以及第三鳍片122c的弯折部1b2、1c2分别相对于本体部1b1、1c1朝向第二侧边1121b弯折。通过弯折部1b2、1c2的导引,气流可以迅速流入第二鳍片组以及第三鳍片组中由多个第二鳍片122b以及多个第三鳍片122c所形成的气流通道中。进一步地,配合气流的倾斜角度,第三鳍片122c的弯折部1c2相对本体部1c1的弯折角度又比第二鳍片122b的弯折部1b2相对本体部1b1的弯折角度大。借此,可减少气流与第二鳍片组以及第三鳍片组之间的冲击所产生的噪音,也可避免气流因与第二鳍片组与第三鳍片相撞而造成的能量损失,降低第二鳍片组以及第三鳍片组的流阻。
由上述结构配置,通过弯折部1b2、1c2的设计,使扇叶118产生的气流能通过弯折部1b2、1c2的导引,从而避免气流与鳍片直接相撞,而产生的噪音、涡流以及能量耗损。并且,气流流经鳍片的表面速度以及与鳍片接触的面积也可得到提升,进而提高热交换及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3~图6。图3为图2中的第二鳍片122b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鳍片的弯折部2b2具弧形段2b22及笔直段2b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鳍片的弯折部3b2具多个笔直段3b21a、3b21b。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鳍片的弯折部4b2具弧形段4b22。
以下将以第二鳍片122b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不同实施方式的鳍片构型,然而,此些鳍片构型也可适用于第三鳍片122c,本实用新型不应以此为限。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折部1b2具有笔直段1b21。笔直段1b21与本体部1b1连接,并相对本体部1b1弯折角度A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角度A1约为15度~30度,但本实用新型不应以此为限。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222b包含本体部1b1以及弯折部2b2,其中本体部1b1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与图1~图3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弯折部2b2进一步具有弧形段2b22。弧形段2b22连接于本体部1b1与笔直段2b21之间。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322b包含本体部1b1以及弯折部3b2,其中本体部1b1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与图1~图3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弯折部3b2具有两个笔直段3b21a、3b21b。两个笔直段3b21a、3b21b由本体部1b1靠近开口1121的一端开始依序连接。笔直段3b21b相较于笔直段3b21a远离本体部1b1,且笔直段3b21b相较于笔直段3b21a更朝向第二侧边1121b倾斜(请配合参照图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笔直段的数量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实用新型不应以此为限。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422b包含本体部1b1以及弯折部4b2,其中本体部1b1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与图1~图3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弯折部4b2仅具有弧形段4b22。弧形段4b22与本体部1b1连接,并相对本体部1b1朝向第二侧边1121b相对本体部1b1弯折延伸(请配合参照图2)。
请参照图7~图9。图7为图2中的第二鳍片122b的侧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侧视图,其中鳍片还包含延伸部5b3。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鳍片的侧视图,其中延伸部6b31、6b32的数量为两个。
以下将以第二鳍片122b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不同实施方式的鳍片构型,然而,此些鳍片构型也适用于第三鳍片122c,本实用新型不应以此为限。
如图7所示,本体部1b1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弯折部1b2与本体部1b1的一端连接,并沿第二方向D2延伸,以与本体部1b1的整个侧边1b11连接,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实质上垂直。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522b包含本体部1b1、弯折部5b2以及延伸部5b3,其中本体部1b1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与图7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鳍片522b还包含延伸部5b3。延伸部5b3与本体部1b1靠近开口1121的一端连接。延伸部5b3沿第一方向D1平行本体部1b1朝开口1121延伸(请配合参照图2)。延伸部5b3与弯折部5b2沿第二方向D2在本体部1b1靠近开口1121的侧边1b11上并排。换言之,弯折部5b2是延伸于本体部1b1的至少部分侧边1b11。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鳍片622b包含本体部1b1、弯折部6b2以及两个延伸部6b31、6b32,其中本体部1b1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与图7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延伸部6b31、6b32数量为两个。两个延伸部6b31、6b32与本体部1b1靠近开口1121的一端连接。两个延伸部6b31、6b32沿第一方向D1平行本体部1b1朝开口1121延伸(请配合参照图2)。两个延伸部6b31、6b32与弯折部6b2沿第二方向D2并排,且弯折部6b2位于两个延伸部6b31、6b32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弯折部5b2、6b2在第二方向D2上的延伸高度至少占本体部1b1在第二方向D2上的高度的约40%,但本实用新型不应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700的剖面图,其中散热装置700的扇框712具两个开口1121、7121’。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700包含离心式风扇710以及两个散热鳍片组120、720’。离心式风扇710包含扇框712、顶板114(图中省略未示)、底板116及扇叶118,其中顶板114、底板116、扇叶118以及散热鳍片组120与图1、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与图1、图2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扇框712还包含第二开口7121’以及第二舌部7122’。两个开口1121、7121’实质上垂直,但本实用新型不应以此为限。
类似于第一开口1121,第二开口7121’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7121’a以及第四侧边7121’b。第三侧边7121’a邻近第二侧边1121b,并远离第一侧边1121a。第二舌部7122’邻近第二侧边1121b以及第三侧边7121’a,并远离第四侧边7121’b。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依逆时针方向来看的话,扇框712的组成方式依序是第一开口1121、第一侧边1121a、第一舌部1122、第四侧边7121’b、第二开口7121’、第三侧边7121’a、第二舌部7122’,接着是第二侧边1121b。
散热鳍片组720’相邻第二开口7121’设置。散热鳍片组720’包含多个散热鳍片。多个散热鳍片沿第二开口7121’排列。多个散热鳍片大致可分为第四鳍片组以及第五鳍片组。每个鳍片组均包含一个或多个鳍片。由于同一组中的鳍片均具有相同或相似构型,下面仅在第四鳍片组以及第五鳍片组中各取一个第四鳍片722a以及一个第五鳍片722b为例加以介绍。第四鳍片722a以及第五鳍片722b依序由第二开口7121’的第四侧边7121’b排列至第二开口7121’的第三侧边7121’a。第四鳍片722a以及第五鳍片722b分别包含本体部7a1、7b1。本体部7a1、7b1远离第二开口7121’延伸。进一步地,第五鳍片722b还分别包含弯折部7b2。弯折部7b2与本体部7b1靠近第二开口7121’的一端连接,并相对本体部7b1朝向第四侧边7121’b弯折,且越靠近第二舌部7122’的第五鳍片722b,其弯折部7b2相对本体部7b1的弯折角度越大。
当扇叶118运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如图10中所示。在第二侧边1121b以及第四侧边7121’b附近,扇框712分别具有平直段112a、712b。气流受扇框712的平直段112a、712b的影响,气流流向大致与平直段112a、712b的延伸方向平行。然而,靠近第一侧边1121a以及第三侧边7121’a处,气流受第一舌部1122以及第二舌部7122’的影响,气流流向逐渐偏移而相对平直段112a、712b倾斜,且越远离第二侧边1121b或第四侧边7121’b,气流的倾斜角度越大。
通过两个散热鳍片组120、720’中鳍片的弯折部的设计,受第一舌部1122以及第二舌部7122’影响而相对平直段112a、712b倾斜的气流能通过弯折部的导引,从而避免气流与鳍片直接相撞而产生的噪音、涡流以及能量耗损。并且,气流流经鳍片的表面速度以及与鳍片接触的面积也可得到提升,进而提高热交换及散热效率。
由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依据风扇吹出的气流流动方向,在散热鳍片组中,靠近风扇舌口处的多个散热鳍片设计弯折部结构,以导引气流顺畅地流入散热鳍片中。如此,可降低气流进入散热鳍片时产生的冲击,进而改善气流进入散热鳍片中的流量,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此外,也能降低气流与散热鳍片撞击所产生的噪音。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变动与润饰,所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离心式风扇,包含扇框,所述扇框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一舌部,所述第一开口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所述第一舌部邻近所述第一侧边且远离所述第二侧边;及
第一散热鳍片组,邻近所述第一开口,并包含:
第一鳍片;
第二鳍片;以及
第三鳍片;
其中,所述第一鳍片、所述第二鳍片以及所述第三鳍片依序由所述第二侧边排列至所述第一侧边;
其中,所述第二鳍片以及所述第三鳍片各包含本体部以及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本体部连接并相对所述本体部朝所述第二侧边弯折,且所述第二鳍片的所述弯折部相对所述本体部的弯折角度小于所述第三鳍片的所述弯折部相对所述本体部的弯折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鳍片与所述第三鳍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所述弯折部具有笔直段与所述本体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鳍片与所述第三鳍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所述弯折部还具有弧形段,所述弧形段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笔直段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鳍片与所述第三鳍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所述弯折部具有多个笔直段,所述多个笔直段由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开始依序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笔直段中远离所述本体部的所述笔直段比靠近所述本体部的所述笔直段,相对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第二侧边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鳍片与所述第三鳍片的多个所述本体部远离所述第一开口延伸,所述第二鳍片与所述第三鳍片的多个所述弯折部各与对应的所述多个本体部中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鳍片与所述第三鳍片中的至少其中之一还包含至少一个延伸部,所述至少一个延伸部与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边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延伸部沿第一方向平行所述本体部朝所述第一开口延伸,所述至少一个延伸部与对应的所述弯折部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侧边并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延伸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两个延伸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二鳍片与所述第三鳍片中的其中之一的所述弯折部具有弧形段与所述本体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框还具有第二开口及第二舌部,所述第二开口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邻近所述第二侧边,并远离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舌部邻近所述第二侧边及所述第三侧边,并远离所述第四侧边,所述散热装置还包含:
第二散热鳍片组,邻近所述第二开口,并包含:
第四鳍片;以及
第五鳍片,其中所述第四鳍片与所述第五鳍片依序由所述第四侧边排列至所述第三侧边,且所述第五鳍片具有本体部以及弯折部,所述第五鳍片的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五鳍片的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连接,并相对所述本体部朝所述第四侧边弯折。
CN201921604262.3U 2019-09-25 2019-09-25 散热装置 Active CN210579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04262.3U CN210579870U (zh) 2019-09-25 2019-09-25 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04262.3U CN210579870U (zh) 2019-09-25 2019-09-25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79870U true CN210579870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42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04262.3U Active CN210579870U (zh) 2019-09-25 2019-09-25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798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087732U (ja) 改良式の横吹出し型冷却装置
CN102958324B (zh) 电子装置
TWI468100B (zh) 行動運算裝置
TWI513400B (zh) 散熱裝置
JPH0745762A (ja) 半導体素子冷却装置
TW201202651A (en) Air duct for cooling a plurality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16752586U (zh) 散热装置与显示卡组件
CN101334252A (zh) 热交换器
CN110071585B (zh) 马达及其散热装置
CN118012238A (zh) 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
CN116201752A (zh) 散热总成
JP4087133B2 (ja) 電子回路基板の冷却構造
CN210579870U (zh) 散热装置
CN203327467U (zh) 散热模块
TWI546457B (zh) 散熱裝置及其離心風扇
JP2024068267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JP2007321562A (ja) 遠心ファン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01652050A (zh) 导风罩
CN203327468U (zh) 散热模块
TWM587429U (zh) 散熱裝置
CN104105379B (zh) 散热组件及显示卡模块
CN102298430A (zh) 用于记忆卡散热的导风罩和使用该导风罩的电子装置
JP5389076B2 (ja) 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24088005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CN102588346A (zh) 导流装置及具有该导流装置的散热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