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62584U -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62584U CN210562584U CN201920882195.5U CN201920882195U CN210562584U CN 210562584 U CN210562584 U CN 210562584U CN 201920882195 U CN201920882195 U CN 201920882195U CN 210562584 U CN210562584 U CN 2105625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ismic
- ground beam
- supporting plate
- beams
- suppor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地梁平台系统、钢筋柱梁网架系统、墙板系统以及楼盖系统,钢筋柱梁网架系统设置于地梁平台系统上,墙板系统设置于钢筋柱梁网架系统上,包括由多块墙板组合拼接而成的内墙组合板和外墙组合板,所述墙板包括墙板外壳、固定在墙板外壳中的两层秸秆板和填充于两层秸秆板之间的保温填充材料,所述秸秆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墙板外壳的外表面设有耐碱网布,相邻两墙板间通过相互匹配的凹槽和凸起结构连接,所述凹槽与凸起结构之间设有密封胶,楼盖系统设置于钢筋柱梁网架系统上;建筑工期短,墙板结构简单,保温性好,且易于制备和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一般使用人工建立框架和堆砌墙体,以人工为主的工地建造,需要大量人工投入,工期长,导致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目前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建筑工期短,墙板结构简单,保温性好,且易于制备和安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地梁平台系统、钢筋柱梁网架系统、墙板系统以及楼盖系统;
所述地梁平台系统包括:地梁框架、多个第一担梁、多个第一托板、第一保温隔音层、第一地板以及多个抗震墩;多个第一担梁相互平行设置于地梁框架内;相邻两个第一担梁之间至少设置一第一托板;第一保温隔音层设置于多个第一担梁及多个第一托板的上方;第一地板设置于第一保温隔音层的上方;多个抗震墩设置于地梁框架的下方;
所述墙板系统包括:内墙组合板和外墙组合板,所述内墙组合板和外墙组合板均为多块墙板组合拼接而成,所述墙板包括墙板外壳、固定在墙板外壳中的两层秸秆板和填充于两层秸秆板之间的保温填充材料,所述秸秆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墙板外壳的外表面设有耐碱网布,相邻两墙板间通过相互匹配的凹槽和凸起结构连接,所述凹槽与凸起结构之间设有密封胶;
所述楼盖系统包括:多个第二担梁、多个第二托板、石膏天花板、第二保温隔音层以及第二地板;相邻两个第二担梁之间至少设置一第二托板;石膏天花板设置于多个第二托板的底部;第二保温隔音层设置于多个第二担梁及多个第二托板的上方;第二托板设置于第一保温隔音层的上方。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秸秆板与墙板外壳之间设有钢丝网。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抗震墩包括:抗震臂和基墩座;抗震臂包括:承托端和连接于承托端下方的抗震端;承托端包括:承托平面以及设置于承托平面上方的基墩柱钢筋和多个固定螺杆;抗震臂通过基墩柱钢筋和多个固定螺杆与地梁框架连接;抗震端环设有第一抗震环形槽以及第二抗震环形槽;第一抗震环形槽平行于第二抗震环形槽;基墩座包括:连接部和固定板;连接部设置于固定板上;连接部沿纵向开设有抗震通孔;抗震端插设于抗震通孔内;连接部上沿横向贯穿有两个第一抗震橡胶辊以及分别与两个第一抗震橡胶辊垂直的两个第二抗震橡胶辊;两个第一抗震橡胶辊通过第一抗震环形槽夹紧抗震端;两个第二抗震橡胶辊通过第二抗震环形槽夹紧抗震端。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地梁框架包括:多个边地梁和至少一个中地梁;多个边地梁首尾垂直相连组成一第一地梁矩形框;至少一个中地梁沿垂直于至少两个边地梁的方向设置于第一地梁矩形框,其中每个中地梁的两端各自连接两个边地梁或至少一个中地梁;至少一个中地梁与第一地梁矩形框之间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地梁矩形框;边地梁的顶端设有第一连接槽,其靠地梁矩形框的一侧设有第一放置凸边;中地梁的顶端设有第二连接槽,其两侧各设有第二放置凸边;基墩柱钢筋分别与边地梁和中地梁连接;固定螺杆分别固定于边地梁和中地梁的底部。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托板包括:第一托板主体、第一托板凹槽、托板接槽以及托板接榫;第一托板凹槽设置于第一托板主体的底部;托板接槽和托板接榫分别设置于第一托板主体相对的两侧边;相邻的两个第一托板通过托板接槽和托板接榫相连接。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保温隔音层和第二保温隔音层为泡沫混凝土。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秸秆板为粉碎的农作物秸秆与粘合剂冷压而成。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被动式新风系统;被动式新风系统包括:多个第一通风孔、多个第二通风孔以及多个连接管;多个第一通风孔沿竖向贯穿外墙组合板;多个第二通风孔分别贯穿两个第二担梁之间的多个第二托板;每一连接管分别连接一第一通风孔以及一第二通风孔。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钢筋柱梁网架系统通过钢筋和混凝土浇筑而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优点:采用的以装配式工法在工地快速安装地梁平台系统、钢筋柱梁网架系统、墙板系统以及楼盖系统,墙板系统的内墙组合板和外墙组合板形成墙体;即可形成一高抗震柱梁网架结构,省大量人力物力,建筑工期短,同时设置抗震墩承托整个建筑,抗震效果明显;通过多块墙板组合成内外墙体,墙体重量轻,是砖料墙体的三分之一;墙板外壳为水泥砂浆,内有钢丝网,面有耐碱网布,非常坚硬,不用二次粉刷,墙面不裂缝,不燃烧,能直接铺贴瓷砖大理石,也能直接批腻子刷涂料;墙板壳内用秸秆板,重量轻,能减轻水泥梁柱的承重负荷;墙板制备工艺中无需燃烧工序,而采用机械化生产和安装,原料来源广泛,施工工艺简单,人力资源广泛,施工期限有保障,墙面平整牢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梁平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震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震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墩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震墩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墙组合板部分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被动式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墙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至图12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地梁平台系统100、钢筋柱梁网架系统200、墙板系统300以及楼盖系统400。其中,地梁平台系统100包括地梁框架110、多个第一担梁120、多个第一托板130、第一保温隔音层140、第一地板150以及多个抗震墩160。多个第一担梁120相互平行设置于地梁框架110内,相邻两个第一担梁120之间至少设置一第一托板130,第一保温隔音层140设置于多个第一担梁120及多个第一托板130的上方,第一地板150设置于第一保温隔音层140的上方,多个抗震墩160设置于地梁框架110的下方。
所述墙板系统300包括:内墙组合板310和外墙组合板320,所述内墙组合板和外墙组合板均为多块墙板330组合拼接而成,所述墙板包括墙板外壳331、固定在墙板外壳中的两层秸秆板332和填充于两层秸秆板之间的保温填充材料333,所述秸秆板上设有通孔334,所述墙板外壳的外表面设有耐碱网布335,相邻两墙板间通过相互匹配的凹槽和凸起结构连接,所述凹槽与凸起结构之间设有密封胶;通过多块墙板组合成内外墙体,墙体重量轻,是砖料墙体的三分之一;墙板外壳为水泥砂浆,内有钢丝网,面有耐碱网布,非常坚硬,不用二次粉刷,墙面不裂缝,不燃烧,能直接铺贴瓷砖大理石,也能直接批腻子刷涂料;墙板壳内用秸秆板,重量轻,能减轻水泥梁柱的承重负荷;墙板制备工艺中无需燃烧工序,而采用机械化生产和安装,原料来源广泛,施工工艺简单,人力资源广泛,施工期限有保障,墙面平整牢固;
其中,楼盖系统400包括多个第二担梁410相互平行设置,相邻两个第二担梁410之间至少设置一第二托板420,石膏天花板430设置于多个第二托板420的底部,第二保温隔音层440设置于多个第二担梁410及多个第二托板420的上方,第二托板420设置于第一保温隔音层140的上方。其中,第二担梁410和第二托板420分别与第一担梁120和第一托板130的结构相同。上述第一保温隔音层140和第二保温隔音层440为泡沫混凝土,第一地板150和第二地板450为混凝土,四者皆可通过浇灌的方式形成。
采用的以装配式工法在工地快速安装地梁平台系统100、钢筋柱梁网架系统200、墙板系统300以及楼盖系统400,墙板系统300的内墙组合板310和外墙组合板320形成墙体;即可形成一高抗震柱梁网架结构,省大量人力物力,建筑工期短,同时设置抗震墩160承托整个建筑,抗震效果明显。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秸秆板与墙板外壳之间设有钢丝网336。
在实际应用中,抗震墩160包括抗震臂161和基墩座162。其中,抗震臂161包括承托端1611和连接于承托端1611下方的抗震端1612。而承托端1611包括承托平面16111以及设置于承托平面16111上方的基墩柱钢筋16112和多个固定螺杆16113。通过基墩柱钢筋16112与地梁框架110上的钢筋部分连接,以及将多个固定螺杆16113钻入地梁框架110内,使抗震臂161与地梁框架110连接。抗震端1612环设有第一抗震环形槽16121以及第二抗震环形槽16122。第一抗震环形槽16121平行于第二抗震环形槽16122。其中,基墩座162包括连接部1621和固定板1622。连接部1621设置于固定板1622上,连接部1621沿纵向开设有抗震通孔16211,抗震端1612插设于抗震通孔16211内,连接部1621上沿横向贯穿有两个第一抗震橡胶辊16212以及分别与两个第一抗震橡胶辊16212垂直的两个第二抗震橡胶辊16213,两个第一抗震橡胶辊16212通过第一抗震环形槽16121夹紧抗震端1612,两个第二抗震橡胶辊16213通过第二抗震环形槽16122夹紧抗震端1612。通过上述的抗震橡胶辊对抗震臂161进行固定外,还可有效缓冲因地震带来的冲击。另外在抗震通孔16211的底端还设有一底座胶垫16214,防止第一抗震橡胶辊16212和第二抗震橡胶辊16213的抗震功能失效,使抗震臂161因地震的冲击直接穿过抗震通孔16211撞击固定板1622,避免给整个建筑带来破坏。
在实际应用中,地梁框架110包括多个边地梁111和至少一个中地梁112。多个边地梁111首尾垂直相连组成一第一地梁矩形框113。至少一个中地梁112沿垂直于至少两个边地梁111的方向设置于第一地梁矩形框113,其中每个中地梁112的两端各自连接两个边地梁111或至少一个中地梁112。至少一个中地梁112与第一地梁矩形框113之间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地梁矩形框114。又,中地梁112的顶端设有第二连接槽1121,其两侧各设有第二放置凸边1122,边地梁111和中地梁112连接。边地梁111和中地梁112都有贯穿其主体的钢筋,基墩柱钢筋16112分别与边地梁111和中地梁112通过钢筋绑扎连接一起,后续浇灌混凝土能使三者的连接更加牢固,同时固定螺杆16113分别固定于边地梁111和中地梁112的底部,上述方式使抗震臂161与地梁框架11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上述第一放置凸边1112和第二放置凸边1122用于放置第一担梁120,而第一连接槽1111和第二连接槽1121在浇灌第一地板450使混凝土导流至边地梁111和中地梁112的连接处。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托板130包括第一托板主体131、第一托板凹槽132、托板接槽133以及托板接榫134,第一托板凹槽132设置于第一托板主体131的底部,第一托板凹槽13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第一托板凹槽132可以减轻第一托板130的重量,同时提供支撑力,使第一托板130的顶面支撑的稳定度。托板接槽133和托板接榫134分别设置于第一托板主体131相对的两侧边,相邻的两个第一托板通过托板接槽133和托板接榫134相连接,此种方式使相邻第一托板13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保温隔音层和第二保温隔音层为泡沫混凝土。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秸秆板为粉碎的农作物秸秆与粘合剂冷压而成。
在实际应用中,还包括一用于建筑通风的被动式新风系统500。被动式新风系统500包括多个第一通风孔510、多个第二通风孔520以及多个连接管530。其中,多个第一通风孔510沿竖向贯穿外墙组合板320;多个第二通风孔520分别贯穿两个第二担梁410之间的多个第二托板420。其中,石膏天花板430与第二托板420的上托板凹槽之间形成一通气腔,第二通风孔520连通相邻拼接的第二托板420的通气腔。每个连接管530分别连接一第一通风孔510以及一第二通风孔520。气流可以从连通的第一通风孔510以及第二通风孔520之间流过,可对建筑起到被动式的新风更换作用,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钢筋柱梁网架系统通过钢筋和混凝土浇筑而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优点:采用的以装配式工法在工地快速安装地梁平台系统、钢筋柱梁网架系统、墙板系统以及楼盖系统,墙板系统的内墙组合板和外墙组合板形成墙体;即可形成一高抗震柱梁网架结构,省大量人力物力,建筑工期短,同时设置抗震墩承托整个建筑,抗震效果明显;通过多块墙板组合成内外墙体,墙体重量轻,是砖料墙体的三分之一;墙板外壳为水泥砂浆,内有钢丝网,面有耐碱网布,非常坚硬,不用二次粉刷,墙面不裂缝,不燃烧,能直接铺贴瓷砖大理石,也能直接批腻子刷涂料;墙板壳内用秸秆板,重量轻,能减轻水泥梁柱的承重负荷;墙板制备工艺中无需燃烧工序,而采用机械化生产和安装,原料来源广泛,施工工艺简单,人力资源广泛,施工期限有保障,墙面平整牢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梁平台系统、钢筋柱梁网架系统、墙板系统以及楼盖系统;
所述地梁平台系统包括:地梁框架、多个第一担梁、多个第一托板、第一保温隔音层、第一地板以及多个抗震墩;多个第一担梁相互平行设置于地梁框架内;相邻两个第一担梁之间至少设置一第一托板;第一保温隔音层设置于多个第一担梁及多个第一托板的上方;第一地板设置于第一保温隔音层的上方;多个抗震墩设置于地梁框架的下方;
所述墙板系统包括:内墙组合板和外墙组合板,所述内墙组合板和外墙组合板均为多块墙板组合拼接而成,所述墙板包括墙板外壳、固定在墙板外壳中的两层秸秆板和填充于两层秸秆板之间的保温填充材料,所述秸秆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墙板外壳的外表面设有耐碱网布,相邻两墙板间通过相互匹配的凹槽和凸起结构连接,所述凹槽与凸起结构之间设有密封胶;
所述楼盖系统包括:多个第二担梁、多个第二托板、石膏天花板、第二保温隔音层以及第二地板;相邻两个第二担梁之间至少设置一第二托板;石膏天花板设置于多个第二托板的底部;第二保温隔音层设置于多个第二担梁及多个第二托板的上方;第二托板设置于第一保温隔音层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板与墙板外壳之间设有钢丝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墩包括:抗震臂和基墩座;抗震臂包括:承托端和连接于承托端下方的抗震端;承托端包括:承托平面以及设置于承托平面上方的基墩柱钢筋和多个固定螺杆;抗震臂通过基墩柱钢筋和多个固定螺杆与地梁框架连接;抗震端环设有第一抗震环形槽以及第二抗震环形槽;第一抗震环形槽平行于第二抗震环形槽;基墩座包括:连接部和固定板;连接部设置于固定板上;连接部沿纵向开设有抗震通孔;抗震端插设于抗震通孔内;连接部上沿横向贯穿有两个第一抗震橡胶辊以及分别与两个第一抗震橡胶辊垂直的两个第二抗震橡胶辊;两个第一抗震橡胶辊通过第一抗震环形槽夹紧抗震端;两个第二抗震橡胶辊通过第二抗震环形槽夹紧抗震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梁框架包括:多个边地梁和至少一个中地梁;多个边地梁首尾垂直相连组成一第一地梁矩形框;至少一个中地梁沿垂直于至少两个边地梁的方向设置于第一地梁矩形框,其中每个中地梁的两端各自连接两个边地梁或至少一个中地梁;至少一个中地梁与第一地梁矩形框之间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地梁矩形框;边地梁的顶端设有第一连接槽,其靠地梁矩形框的一侧设有第一放置凸边;中地梁的顶端设有第二连接槽,其两侧各设有第二放置凸边;基墩柱钢筋分别与边地梁和中地梁连接;固定螺杆分别固定于边地梁和中地梁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板包括:第一托板主体、第一托板凹槽、托板接槽以及托板接榫;第一托板凹槽设置于第一托板主体的底部;托板接槽和托板接榫分别设置于第一托板主体相对的两侧边;相邻的两个第一托板通过托板接槽和托板接榫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隔音层和第二保温隔音层为泡沫混凝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板为粉碎的农作物秸秆与粘合剂冷压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被动式新风系统;被动式新风系统包括:多个第一通风孔、多个第二通风孔以及多个连接管;多个第一通风孔沿竖向贯穿外墙组合板;多个第二通风孔分别贯穿两个第二担梁之间的多个第二托板;每一连接管分别连接一第一通风孔以及一第二通风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柱梁网架系统通过钢筋和混凝土浇筑而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82195.5U CN210562584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82195.5U CN210562584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62584U true CN210562584U (zh) | 2020-05-19 |
Family
ID=70621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82195.5U Active CN210562584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62584U (zh) |
-
2019
- 2019-06-13 CN CN201920882195.5U patent/CN2105625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79189B2 (en) | Structure system of concrete building for self-heat insulation | |
CA2757563C (en) | Building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building | |
US7913469B2 (en) | Concrete load-bearing wall with compound heat-insulating layer | |
JP5969141B2 (ja) | 完全組立、全体打設複合型住宅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 |
CN104674989B (zh) | 轻钢咬合型复合保温轻墙装配式组合剪力墙及作法 | |
US2007014409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bricating a low density wall panel with interior surface finished | |
CN109322392B (zh) | 一种轻钢房屋及其建造施工方法 | |
CN101573495A (zh) | 一种新型的建筑物及其建造的方法和装置 | |
EA007917B1 (ru) |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большепролетных зданий с самораскреплением из составных несущих стеновых панелей и перекрытий | |
US20060000171A1 (en) | Concrete foundation wall with a low density core and carbon fiber and steel reinforcement | |
US20170121958A1 (en) | Construction Method to Reinforce Masonry Walls with Wood | |
CN107859403B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 |
CN114737694A (zh) | 一种复合整体保温装配大墙板及其制作方法 | |
US20080289286A1 (en) | Method of constructing foundation substructure and a building | |
CN210562584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 |
US20050262786A1 (en) | Concrete foundation wall with a low density core and carbon fiber and steel reinforcement | |
CN104594671A (zh) | 高海拔、高烈度震区500kV变电站全装配式主控楼 | |
AU2014252765B2 (en) | Slab construction | |
EP0940516A1 (en) | A structural panel | |
CN214941262U (zh) | 一种装配式内隔墙体 | |
CN114922470A (zh) | 预制装配式结构自保温住宅 | |
CN100395417C (zh) | 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施工工艺方法 | |
RU94601U1 (ru) | Блок несъемной опалубки | |
CN107740510B (zh) | 用于高层建筑的装配式填充墙及装配方法 | |
RU57771U1 (ru) | Перекрытие, блок несъемной опалубки перекрытия и элемент несъемной опалубки перекрыти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