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安全座椅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08月17日、申请号为201821327005.5的《一种汽车安全座椅》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安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乘坐交通工具,尤其是乘坐汽车时一般会由大人抱住。在汽车急刹车或者汽车碰撞的情况下,儿童头部很容易撞到前排座椅的后背,更甚者,儿童会在惯性作用下从座位上跌落,对儿童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了解决此问题,保护儿童安全的汽车安全座椅应运而出,它可以减少对儿童的冲压力和限制儿童的身体移动从而减轻对他们的伤害。
如图1、2所示,汽车安全座椅100包括底座10、汽座本体20和头靠30,头靠30安装在汽座本体20的靠背22上,底座10固定在汽车后排座位上,底座的安装位置和朝向是固定的,并通常采用行业标准限定的方式:ISOFIX或者LATCH,汽座本体20通过底座10的插销和/或汽车自带的安全带安装在底座10上。
汽座本体通常有两种安装方式:一种是后向安装方式(汽座本体背向汽车的前方,参见图1),汽车安全座椅的靠背与汽车座位的靠背相对,对于新生儿,汽车安全座椅的汽座本体采用后向安装方式,此时只需要通过底座上的插销与汽座本体连接即可满足安全要求。另一种是前向安装方式(汽座本体面向汽车的前方,参见图2),汽车安全座椅的靠背紧挨着汽车座位的靠背。
现有的汽车安全座椅存在以下明显缺陷:当采用前向安装方式时,对于一定体重以内的幼儿(一般为三岁以下),由于0~3岁的小孩重量较轻,使用安全座椅时,安全座椅依靠ISOFIX固定在汽车座椅上,便足够保证0~3岁小孩的安全,因此无需使用车载安全带绑缚安全座椅。而对于体重较大的幼儿或儿童,因为体重较重,在汽车发生撞击时,幼儿的体重对ISOFIX产生的较大冲击可能导致车辆中用于与ISOFIX连接的锚固环断裂,因此针对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求采用汽车车载安全带来固定汽车安全座椅的底座。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忘记使用汽车车载安全带固定汽车安全座椅的情况,现有的汽车安全座椅也没有相关的提醒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座椅,在前向安装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才能将头靠调整到特定的高度,从而避免出现忘记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的情况,以保证儿童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汽车安全座椅,包括可通过安全带固定的底座、汽座本体及头靠,所述汽座本体主要由座体和靠背组成,所述汽座本体通过座体可前向或后向装设于底座上,所述头靠装设于汽座本体的靠背上且可在第一高度区间和第二高度区间调整以调节其高度,所述第一高度区间高于第二高度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安全座椅还包括:
止挡块,装设于第一高度区间与第二高度区间之间,并在止挡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切换,在止挡位置时阻挡头靠上升,在释放位置时不再对头靠进行阻挡;
第一干涉件,装设于底座上,可受安全带的连动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第二干涉件,装设于汽座本体上,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并连动止挡块在分别对应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止挡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汽座本体前向安装于底座上时,第二干涉件对应第一干涉件,位于第四位置的第一干涉件限位第二干涉件使其处于第一位置,并使止挡块处于止挡位置,阻止头靠从第二高度区间上升至第一高度区间;安全带控制第一干涉件切换到第三位置解除对第二干涉件的限位使第二干涉件处于第二位置,并使止挡块切换到释放位置,解除对头靠的止挡,允许头靠从第二高度区间上升至第一高度区间。
本实用新型在前向安装时,将头靠的高度调整和底座是否使用车载安全带加固关联起来,具体是巧妙地借助安全带来控制第一干涉件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控制第一干涉件与第二干涉件之间是否产生干涉作用,以此提醒家长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即在需要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的情况下(体重较大的幼儿或为三岁至六岁的儿童),必须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才能将头靠调整到特定高度,从而避免出现忘记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的情况,保证儿童乘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干涉件可伸缩设置,当其伸出时为第四位置,而当其缩进时为第三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干涉件铰接在汽座本体的座体内并带有第二复位弹性件,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为第二干涉件提供从第一位置切换回第二位置的作用力,第二干涉件在从第一位置切换回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发生转动而使止挡块处于释放位置,当第一干涉件限位第二干涉件使其反向转动而使止挡块处于止挡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干涉件竖向安装在底座顶面上,所述第一干涉件向上伸出抵持第二干涉件而对其进行限位或向下缩进以撤销对第二干涉件的限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干涉件带有第一复位弹性件,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在竖向上伸长使第一干涉件伸出而为第一干涉件提供自行由第三位置切换回第四位置的作用力,或所述第一复位弹性件在第二干涉件从第一位置切换回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发生转动而下压第一干涉件时被压缩而使第一干涉件缩进。
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具有安装腔,在所述安装腔中设置带有第三复位弹性件的抵接块,抵接块可在第五位置与第六位置之间切换,当抵接块在第五位置时,其与第一干涉件抵触配合使第一干涉件保持在第四位置,当抵接块在第六位置时,其与第一干涉件相脱离允许第一干涉件向第三位置切换,安全带连动抵接块由第五位置切换到第六位置,第三复位弹性件提供抵接块自行由第六位置切换回第五位置的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所述抵接块通过设于安装腔中的带动机构与安全带发生连动,所述带动机构主要由抵持体和带动体组成,所述带动体为沿纵向设置且可移动的长形部件,其前端与抵持体相对,以便将安全带夹持在二者之间而产生位移,所述抵接块位于带动体的后端与之连为一体并可跟随带动体移动,以便在安全带撤除后,所述带动体可在第三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回至原位,所述抵接块位于第一干涉件的正下方,且所述抵接块具有相邻设置的凸部和凹部,当所述带动体处于原位时,所述凸部与第一干涉件上下相对以顶触第一干涉件将其限位于第四位置,当所述带动体产生位移时,所述抵接块随之移动而使其凹部与第一干涉件上下相对以撤销对所述第一干涉件的限位,从而使得第一干涉件在第二干涉件发生转动时被下压而缩进,同时所述凹部为第一干涉件提供所需的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抵持体为块状体,在所述抵持体与带动体相对的壁面上设有竖向的卡槽,所述带动体为竖向设置的片状体,其前端具有竖段,所述竖段具有相对的两侧边,其中一侧边与所述卡槽相对从而由该侧边将竖向的安全带折弯并压紧在卡槽内,另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三复位弹性件的一端,而其另一端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抵持体与带动体相对的壁面顶部设有用于防止安全带脱出的挡边。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安装腔中还设有沿纵向设置的槽形安装架,所述抵持体安装在所述安装架的前部上,在所述安装架的底板上且靠近抵持体开有长形孔,所述带动体主要由前端竖段、中间段和后端竖段组成,所述中间段沿安装架底板的下表面纵向延伸并斜向上穿过所述长形孔再向上而成为所述后端竖段,在所述安装架上且位于带动体的后方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抵接块为水平设置的框体,所述抵接块安装在支撑块的顶面上并可沿纵向移动,所述抵接块的中空部分为凹部,所述凸部设于其前端的框体边上,所述第一干涉件通过位于凹部中的第一复位弹性件连接在支撑块的顶面上,所述带动体的后端竖段则与所述抵接块的前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抵持体可沿纵向滑动,在所述安装架的侧壁上铰接有板状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通过连杆结构与抵持体相连,上翻操作部,抵持体由连杆结构带动发生位移而使抵持体与带动体之间产生供安全带穿过的间隙,通过下合操作部,抵持体向相反方向移动并由操作部下压而定位以使安全带在带动体受第三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将其折弯并压紧在抵持体的卡槽中。
本实用新型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安全带的绑定状态,所述带动机构还括显示件,该显示件具有第一显示部和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一显示部为一中空块状体且位于抵接块的后方,所述第一显示部的顶面开有通口,所述抵接块的后端穿入第一显示部,所述第二显示部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通口中,且所述第二显示部铰接在第一显示部上并与抵接块连动使其可随抵接块移动而发生转动,所述底座的顶面上开有显示窗,所述显示窗与显示件相对应,以便观察到安全带的绑定状态。
本实用新型所述带动机构还包括一显示件和于底座顶面设置的显示窗,显示窗与显示件对应,受安全带的带动下,通过显示窗观察到显示件切换不同的显示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汽座本体的座体与底座之间形成一避让槽,以便在所述汽座本体后向装设于底座上时,为第一干涉件位于第四位置而突出于底座顶面时提供所需的容纳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干涉件装设在汽座本体的座体内并带有第四复位弹性件,所述第四复位弹性件为第二干涉件提供从第二位置切换回第一位置的作用力,所述第二干涉件可由处于释放位置的止挡块带动而发生移动使之处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干涉件限位第二干涉件而使其无法移动使之处于第一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座本体的座体底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底面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二干涉件是具有插孔的扁平块状体,所述第二干涉件设置于容纳腔中且可于其中移动而使插孔与通孔错开以封闭通孔使之处于第二位置或在第四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回至原位而使插孔与通孔相对应以敞开通孔使之处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干涉件竖向安装在底座顶面上,当所述第一干涉件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干涉件向上穿过通孔伸入第二干涉件的插孔中而对其进行限位,当所述第一干涉件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干涉件向下缩进撤出以撤销对第二干涉件的限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具有安装腔,在所述安装腔中设有带动机构,所述带动机构主要由带有第五复位弹性件的支撑架和安全带侦测件组成,所述支撑架沿纵向可滑动安装在安装腔中,且可在第五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所述第一干涉件活动安装在支撑架上并可由支撑架移动而被带动向上伸出或在其回复原位时向下缩进;所述安全带侦测件铰接在底座中且位于支撑架的后方,在原位状态,所述安全带侦测件的顶面露出底座,当安全带穿过底座而下压在安全带侦测件的顶面上使之转动以推动支撑架移动,或在撤除安全带后,安全带侦测件由回复原位过程中的支撑架推动而回至原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架具有位于竖向平面上的斜槽,横跨支撑架固定有一倒U形的定位件,在所述定位件的顶面上设有开孔,所述第一干涉件为柱状体且向下穿过定位件的开孔而由其上的的支撑杆支撑在斜槽中并可沿斜槽滑动以使第一干涉件上升而伸出或下降而缩进,当支撑架由安全带侦测件推动而发生位移,所述第一干涉件沿着斜槽向下移动而缩进使其处于第三位置,而当支撑架回复至原位,所述第一干涉件沿着斜槽向上移动而伸出使其处于第四位置。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底座上还设有用于下压安全带而压动安全带侦测件转动的安全带压迫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安全带压迫机构包括安全带迫紧块和安全带扣盖,所述底座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安全带侦测件的顶面向上伸出在凹槽中,所述安全带迫紧块和安全带扣盖相对设置并分别铰接在凹槽的槽壁上,所述安全带迫紧块的底面向下凸出,所述安全带迫紧块和安全带扣盖之间设有卡扣结构,当安全带扣盖卡扣住安全带迫紧块使得安全带迫紧块的底面下压车载安全带和安全带侦测件而使安全带侦测件发生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座本体的座体底部为一独立设置的角度调整座,所述汽座本体的座体通过所述角度调整座与底座相连,即所述装设有第二干涉件的容纳腔位于所述角度调整座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干涉件通过连动件与所述止挡块相连而产生连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止挡块具有铰接在汽座本体靠背上的铰接端和自由端,所述头靠和汽座本体的靠背之间设有头靠调整结构,所述头靠调整结构包括设置在头靠上的头靠调整部件和设置在靠背上部的靠背调整部件,所述头靠调整部件通过在靠背调整部件上滑动实现头靠在第二高度区间和第一高度区间的高度调节,所述止挡块的自由端与头靠调整部件相接触,当止挡块处于止挡位置时,止挡块限位头靠调整部件使得头靠不能向上调至第一高度区间,而当止挡块处于释放位置时,将头靠向上调节,止挡块在撤销限位的情况下发生转动,其自由端不再止挡头靠。
一种汽车安全座椅,包括可通过安全带固定的底座、汽座本体及头靠,所述汽座本体主要由座体和靠背组成,所述汽座本体通过座体可前向或后向装设于底座上,所述头靠装设于汽座本体的靠背上且可在第一高度区间和第二高度区间调整以调节其高度,所述第一高度区间高于第二高度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安全座椅还包括:
止挡块,装设于第一高度区间与第二高度区间之间,并在止挡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切换,在止挡位置时阻挡头靠上升,在释放位置时不再对头靠进行阻挡;
第一干涉件,装设于底座上,可受安全带的连动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第二干涉件,装设于汽座本体上,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并连动止挡块在分别对应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止挡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切换;
当预将所述汽座本体前向安装于底座上时,第二干涉件与第一干涉件对准,此时若头靠位于第一高度区间,头靠则抵挡止挡块至释放位置,止挡块带动第二干涉件行至第二位置,底座未安装安全带导致汽座本体因第二干涉件与第一干涉件相互推顶而不能安装于底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前向安装时,将头靠的高度调整和底座是否使用车载安全带加固关联起来,具体是巧妙地借助安全带来控制第一干涉件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控制第一干涉件与第二干涉件之间是否产生干涉作用,以此提醒家长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即在需要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的情况下(体重较大的幼儿或为三岁至六岁的儿童),必须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才能将头靠调整到足够高度,从而避免出现忘记使用安全带固定底座的情况,保证儿童乘车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汽座本体后向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汽座本体前向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头靠调整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二干涉件安装在汽座本体上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头靠位于第二高度区间汽座本体前向安装到底座后,第一干涉件与第二干涉件抵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止挡块位于止挡位置阻挡头靠向第一高度区间调整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汽座本体前向安装到底座,并且底座由安全带固定时,第一干涉件与第二干涉件解除抵持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止挡块位于释放位置解除头靠向第一高度区间的阻挡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带动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底座未绑安全带时的带动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底座绑上安全带时的带动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头靠位于第一高度区间,预将汽座本体前向安装到底座时第一干涉件与第二干涉件相互推顶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汽座本体后向安装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爆炸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底座的结构爆炸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带动机构和第一干涉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安全带侦测部件安装在底座上盖上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安全带侦测部件安装在底座上盖上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底座的剖面示意图(未安装车载安全带);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底座的剖面示意图(安装了车载安全带);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角度调整座的结构爆炸图(显示了第一干涉件);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角度调整座的结构装配图(显示了第一干涉件处于第四位置);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本体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如下:
10-底座、13-前端、14-后端、15-侧壁、16-安全带槽、100-汽车安全座椅、131-支撑脚、132-第一干涉件、133-第一复位弹性件、134-斜面、20-汽座本体、21-座体、22-靠背、211-第二干涉件、212-避让槽、213-第二复位弹性件、214-卡凸、221-头靠调整结构、222-止挡块、223-连动件、224-卡齿、30-头靠、40-带动机构、41-操作部、42-连杆结构、43-抵持体、44-带动体、45-抵接块、46-支撑块、47-安装架、48-显示件、49-第一复位弹性件、481-第一显示部、482-第二显示部、483-显示窗、431-壁面、432-卡槽、433-挡边、451-凸部、452-凹部、50-安全带、H1-第一高度区间、H2-第二高度区间、1-底座下盖、1a-定位件安装柱、1b-支撑架安装柱、1c-回位弹簧挡板、1d-挡板、2-支撑架、2a-U形槽、2b-回位弹簧安装柱、2c-后端面、2d-斜槽、3-安全带侦测件、3a-前端面、3b-卡孔柱、3c-顶面、4-安全带迫紧块、4a-孔、4b-底面、5-连动钢绳、5a-钢绳头、6-连动旋转件、6a-限位面、6b-第二圆孔、6c-卡轴、7-头靠调整件、7a-台阶面、8-本体、9-限位块、9a-插孔、9b-圆柱、9c-第一圆孔、10’-模式切换钮、10a-第三圆孔、10b-顶面、11-回位弹簧、12-底座上盖、12a-第二卡孔、12b-方形孔、12c-第三卡孔、12d-第四卡孔、12e-第一侧孔、12f-凹槽、12g-第二侧孔、13’-定位螺钉、14’-安全带扣盖、14a-卡柱、15’-压缩弹簧、16’-角度调整座、16a-容纳腔、16b-通孔、16c-后壁面、16d-方孔、17-定位件、17a-开孔、17b-第四圆孔、18-头靠组件、19-固定螺钉、20-支撑杆、21-补强铁支、22-车载安全带、23-本体壳、23a-第一卡孔、101-安装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汽车安全座椅包括一可通过安全带50固定的底座10、一汽座本体20和一头靠30。底座10通过汽车自带的安全带50和/或卡固机构(ISOFIX)(未图示)固定于汽车座位上。汽座本体20可前向或后向装设于底座10上。请参阅图4,头靠30装设于汽座本体20的靠背22上,且可在第一高度区间H1(对应三岁以上的儿童的身高)和第二高度区间H2(对应三岁以下的儿童的身高)调整,第一高度区间H1高于第二高度区间H2。
请再参阅图3,在实际生产工艺上,底座10通常由上盖体和下盖体通过螺接等方式结合为一体而成。底座10包括一前端13、一后端14以及连接两者的两侧壁15,前端13与后端14相对。前端13上设置有支撑脚131,支撑脚131抵在汽车的地板上辅助支撑整个汽车安全座椅。贯穿底座10的两侧壁15开设安全带槽16,以便安全带50穿插于其中。汽座本体包括座体21及与之相连的靠背22,靠背22朝向底座10的后端14安装时称为汽车安全座椅的前向安装,反之则为后向安装。本实施例的汽车安全座椅适于前向安装和后向安装。年龄较小的儿童乘坐前向安装的汽座本体20时,头靠30被调整至第二高度区间H2,此时是否通过安全带50将底座10绑缚在汽车座位上,不是正常使用的必要条件。
汽车安全座椅还包括:止挡块222,装设于第一高度区间H1与第二高度区间H2之间,并在止挡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切换,在止挡位置时阻挡头靠30上升,在释放位置时不再对头靠30进行阻挡;第一干涉件132,装设于底座10上,可受安全带50的连动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第二干涉件211,装设于汽座本体20上,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并连动止挡块222在分别对应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止挡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切换;当汽座本体20前向安装于底座10上时,第二干涉件211对应第一干涉件132,位于第四位置的第一干涉件132限位第二干涉件211使其处于第一位置,并使止挡块222处于止挡位置,阻止头靠30从第二高度区间H2上升至第一高度区间H1;安全带50控制第一干涉件132切换到第三位置解除对第二干涉件211的限位使第二干涉件211处于第二位置,并使止挡块222切换到释放位置,解除对头靠30的止挡,允许头靠30从第二高度区间H2上升至第一高度区间H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干涉件132大致是矩形块体,其位于底座10的后端14,第一干涉件132竖向可伸缩地安装在底座10的顶面上。具体来说,第一干涉件132可受安全带50的连动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来回切换。当第一干涉件132位于第三位置时,其可缩回底座10内,当第一干涉件132位于第四位置时,其被限位而突出于底座10的上盖体上。安全带50具体是通过带动机构40驱动第一干涉件132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带动机构40在下文再进行具体说明。
请参阅图5,座体21上对应第一干涉件132设置有第二干涉件211及避让槽212,第二干涉件211与避让槽212分别位于座体21的两端。避让槽212用于在后向安装时,提供第一干涉件132在第四位置时突出于底座10上方所需的容纳空间。明显地,避让槽212不一定开设在座体21上,还可以是由汽座本体20后向装设于底座10上时,在汽座本体20与底座10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
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干涉件211铰接在汽座本体20的座体21内并带有第二复位弹性件213,第二复位弹性件213为第二干涉件提供从第一位置切换回第二位置的作用力,第二干涉件211在从第一位置切换回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发生转动而使止挡块222移动至释放位置,当第一干涉件132限位第二干涉件211使其反向转动而使止挡块222移动至止挡位置。具体的,第二干涉件211为扁平块状体,其一端铰接在座体21上,第二复位弹性件213为扭簧,其安装在该铰接端,第二干涉件211的另一端是可与第一干涉件132产生干涉的自由端,该自由端是斜向下伸出的卡凸214,第一干涉件132的顶面优选为与卡凸相配合的斜面134,当第一干涉件132处于第四位置时,斜面134抵持在卡凸214上而对第二干涉件211进行限位使之无法转动;第一干涉件132向下缩进以撤销对第二干涉件211的限位。
第二干涉件211通过连动件223与止挡块222相连而产生连动,在本实施例中,连动件223为钢丝。钢丝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干涉件211上且靠近其铰接部位,止挡块222大致呈长条形,其一端为铰接在汽座本体20靠背22上的铰接端,另一端为自由端,钢丝的上端固定在止挡块222上且靠近其铰接端,头靠30和汽座本体20的靠背22之间设有头靠调整结构221,头靠30通过头靠调整结构221在靠背22上调整高度。头靠调整结构221包括设置在头靠30上的头靠调整部件和设置在靠背22上部的靠背调整部件,头靠调整部件通过在靠背调整部件上滑动实现头靠30在第二高度区间H2和第一高度区间H1的高度调节,具体是在靠背22上部设置第一高度区间H1和第二高度区间H2,且止挡块222位于第一高度区间H1和第二高度区间H2之间,止挡块222的自由端与头靠调整部件相接触,当止挡块222处于止挡位置时,止挡块222限位头靠调整部件以使头靠不能向上调节,而当止挡块222处于释放位置时,将头靠30向上调节,止挡块222在撤销限位的情况下发生转动,其自由端不再止挡头靠30,当头靠30位于第一高度区间H1时,头靠调整部件也会抵持止挡块222保持在释放位置。第二干涉件211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干涉件211连动止挡块222移动到止挡位置;当第二干涉件211切换到第二位置时,连动止挡块222移动到释放位置。
头靠调整结构221的具体结构是:靠背调整部件为框架结构,在该框架结构的背面沿高度方向设置有多排卡齿224,且框架结构上具有镂空部位,头靠调整部件是调节滑块,调节滑块由穿过镂空部位的连接杆固定在头靠的背面上,调节滑块上设有槽225,通过槽225卡在不同排的卡齿224上,实现头靠30的高度调节。
请参阅图9和图13,当头靠30位于第一高度区间H1,预将汽座本体20前向安装至底座10上时,头靠30抵持止挡块222行至释放位置(图9),相应地,受连动件223的拉动,第二干涉件211保持在第二位置(图13)。而因底座10未安装安全带50,第一干涉件132保持在第四位置。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干涉件211与处于第四位置的第一干涉件132对准并形成相互推顶,汽座本体因两者的推顶,无法安装到底座10上。这时如果为底座10绑上安全带50,安全带50通过带动机构40,驱动第一干涉件132从第四位置切换到第三位置,不再保持在上盖体的上方与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干涉件211相互推顶,汽座本体即可顺利前向安装至底座10上。
请参阅图6至图9,当头靠30位于第二高度区间H2,且汽座本体已经顺利前向装设于底座10上,第二干涉件211与第一干涉件132对准(图6)。如果底座10未受安全带50绑缚,第一干涉件132位于第四位置而突出于底座10的上盖体上方,抵持第二干涉件211保持在第一位置,并连动止挡块222锁定在止挡位置(图7),从而阻挡头靠30向上调整。家长发觉头靠30不能向上调整,知道未绑缚安全带50,然后为底座10绑上安全带50进行固定。安全带50通过带动机构40驱动,允许第一干涉件132从第四位置切换到第三位置,缩到上盖体的下方(图8),不再把第二干涉件211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二干涉件211不再受锁定切换至第二位置,拉动连动件223使止挡块222切换到释放位置(图9),解除对头靠30的阻挡,允许其向上调整。
请参阅图10,底座10具有安装腔,在安装腔中设有带动机构40,带动机构40包括操作部41、连杆结构42、抵持体43、具有第三复位弹性件49的带动体44、抵接块45、支撑块46及安装架47。安装架47为槽形且在安装腔中沿纵向设置,抵持体43为块状体,抵持体43沿纵向可滑动安装在安装架47的前部上,在抵持体43与带动体44相对的壁面431上设有竖向的卡槽432并于壁面顶部设有用于防止安全带50脱出的挡边433。在安装架47的侧壁上铰接有板状的操作部41,操作部41通过连杆结构42与抵持体43相连,上翻操作部41,抵持体43由连杆结构42带动发生位移而使抵持体43与带动体44之间产生供安全带50穿过的间隙,然后将安全带50穿于该间隙中,通过下合操作部41,抵持体43向相反方向移动并由操作部下压而定位以使安全带50在带动体44受第三复位弹性件49的回复力作用下将其折弯并压紧在抵持体45的卡槽432中(为降低附图绘制难度,图10中未显示安全带50被卡槽432折弯的状态)。当底座10受安全带50绑缚时,操作部41可把安全带50夹持在带动结构40中防止脱出。
安全带50穿设于安全带槽16时,会紧贴壁面431,覆盖卡槽432的安全带50与抵持体43推动带动体44作动;反之未穿设安全带50时,由于卡槽432的存在,抵持体43无法推动带动体44。带动体44为竖向设置的片状体的长形部件,其沿纵向设置且可滑动地装设于安装架47上,带动体44的前端具有竖段,竖段具有相对的两侧边,其中一侧边与卡槽432相对从而由该侧边将竖向的安全带50折弯并压紧在卡槽432内,另一侧边连接第三复位弹性件49的一端,其另一端固定。
抵接块45位于带动体44的后端与之连为一体并可跟随带动体44移动,抵接块45位于第一干涉件132的下方,且抵接块45具有相邻设置的凸部451和凹部452,抵接块45具有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当带动体44处于原位时(带动体44不受安全带50推动),处于第五位置,此时凸部451与第一干涉件132上下相对以顶触第一干涉件132将其限位于第四位置(图11),当带动体44产生位移时(带动体44受安全带50推动),带动抵接块45滑动到第六位置,此时凹部452与第一干涉件132上下相对以撤销对第一干涉件132的限位(凸部451与第一干涉件132脱离)使之可向下缩进(凹部452为第一干涉件132提供切换到第三位置的空间)(图12)。第一复位弹性件133在第二干涉件211从第一位置切换回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发生转动而下压第一干涉件132时被压缩而使第一干涉件132缩进,同时凹部452为第一干涉件132提供所需的容纳空间。
在安装架47的底板上且靠近抵持体43开有长形孔,带动体44主要由前端竖段、中间段和后端竖段组成,中间段沿安装架47底板的下表面纵向延伸并斜向上穿过长形孔再向上而成为其后端竖段,在安装架47上且位于带动体的后方设置有支撑块46,抵接块45通过支撑块46安装在安装架47上,支撑块46起到垫高装配的作用。抵接块45为水平设置的框体,抵接块45安装在支撑块46的顶面上并可沿纵向移动,抵接块45的中空部分为凹部452,凸部451设于其前端的框体边上,第一干涉件132通过位于凹部452中的第一复位弹性件133连接在支撑块46的顶面上,第一复位弹性件133在竖向上伸长使第一干涉件132伸出而为第一干涉件132提供自行由缩进底座10内而切换至突出底座10顶面的作用力,以便在安全带50撤除的情况下,抵接块45的凸部451可以重新抵持在第一干涉件132的底端上,带动体44后端竖段的顶端与抵接块45的前端连接。抵接块45与带动体44可以是一体成型或合二为一体,第三复位弹性件49通过带动体44为抵接块45提供自行由第六位置切换回第五位置的作用力。
可以理解,抵接块45也可以不设置凹部452,而是将整个抵接块45设计成梯形或三角形,其上部抵触第一干涉件132锁定在第四位置。当抵接块45被安全带50带动,使其斜边与第一干涉件132对准时,第一干涉件132在斜边的引导下解除抵触而可以切换到第三位置。
另外,带动机构40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带动机构40还可以直接带动第一干涉件132由第四位置切换至第三位置。
进一步地,为了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安全带50的绑定状态,带动机构40还包括一显示件。通过显示件,家长可以根据其显示内容,了解到底座10是否已经绑缚安全带50以及安全带50是否绑紧。该显示件具有第一显示部481和第二显示部482,分别显示不同的内容信息,可在安全带50的带动下切换显示。第一显示部481为设于支撑块46后部上的一中空块状体且位于抵接块45的后方,其顶面开有通口,抵接块45的后端穿入该第一显示部481,第二显示部482位于第一显示部481的通口中,第二显示部482铰接在第一显示部481上并与抵接块45连动使其可随抵接块45移动而发生转动,因此,显示件在抵接块45的带动下可切换显示。为了方便观察显示件的显示信息,在底座10的上盖体的对应位置开设显示窗483。第一显示部481与第二显示部482之间也可以滑动的方式相互切换。也可直接省去第一显示部481,把不同内容的信息全部设置于第二显示部482上,通过其在显示窗483的不同位置切换显示不同的信息内容。
请参阅图11、12,可以了解在汽座本体前向安装时,安全带50、带动体44、抵接块45、第一干涉件132、第二干涉件211和止挡块222会产生如下的连动和位置关系:
①安全带50未穿入安全带槽16—带动体44不受推动—抵接块45保持在第五位置抵触第一干涉件132—第一干涉件132保持在第四位置抵持第二干涉件211—第二干涉件211保持在第一位置拉紧连动件223—止挡块222锁定在止挡位置阻挡头靠30上调;
②安全带50穿入安全带槽16—带动体44受推动—抵接块45滑动到第六位置解除对第一干涉件132的抵触—第一干涉件132切换到第三位置解除对第二干涉件211的抵持—第二干涉件211切换到第二位置放松连动件223—止挡块222进入释放位置不再阻挡头靠30上调。
由上,根据头靠30的高度以及汽座本体的前向还是后向安装,具有以下4种使用状态:
i.汽座本体后向安装,头靠30位于任意位置。请参阅图14,此时第一干涉件132没有对准第二干涉件211,而是容纳于避让槽212之中,所以底座10不绑缚安全带50也能正常使用;
ii.汽座本体前向安装,头靠30位于第二高度区间H 2。针对该使用情形的儿童,因为头靠30不需要向第一高度区间H 1上升,止挡块222位于止挡位置,相应地,第二干涉件211位于第一位置并受位于第四位置的第一干涉件132干涉而锁定,所以底座10不绑缚安全带50也能正常使用;
iii.预将汽座本体前向安装,头靠30位于第一高度区间H 1。因为头靠30在第一高度区间H 1,将止挡块222抵持在释放位置,拉动连动件223使第二干涉件211锁定在第二位置,形成第二干涉件211与第一干涉件132相互推顶,使汽座本体不能前向安装于底座10。此时将安全带50绑上底座10,安全带50解除第一干涉件132在第四位置的锁定,使其可切换到缩回底座10内的第三位置。第二干涉件211与第一干涉件132不再相互推顶,汽座本体可以顺利前向安装至底座10上;
iv.汽座本体前向安装,预将头靠30上升至第一高度区间H1。参考ii,要将头靠30上升至第一高度区间H 1,必须解除止挡块222在止挡位置的锁定。此时将安全带50绑上底座10,安全带50解除锁定在第四位置的第一干涉件132,使其可切换到缩回底座10内的第三位置。第二干涉件211不再受第一干涉件132的抵持,因第二弹性复位件213的作用力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相应地,止挡块222可切换至释放位置,不再阻挡头靠30上升至第一高度区间H 1。
实施例2
如图15~2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用于提醒家长使用安全带固定汽车安全座椅的干涉件以及带动机构的结构。
请参阅图15、16和19,汽座本体包括本体8、本体壳23和角度调整座16’,本体8安装在本体壳23上并通过角度调整座16’装设在底座上。底座由底座上盖12和底座下盖1通过螺接等方式结合为一体而成。底座上盖12为内凹状,在其前后部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角度调整座16’的安装结构101。底座上盖12上具有第一侧孔12e、凹槽12f和第二侧孔12g,当使用车载安全带22时,车载安全带22经过底座上盖12上的第一侧孔12e、凹槽12f和第二侧孔12g。
第二干涉件装设在角度调整座16’内并带有第四复位弹性件,第四复位弹性件为第二干涉件提供从第二位置切换回第一位置的作用力,第二干涉件可由处于释放位置的止挡块带动而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干涉件限位第二干涉件而使第二干涉件无法移动而处于第一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22~24,第二干涉件是限位块9,止挡块是连动旋转件6,第一干涉件为柱状的模式切换钮10’。角度调整座16’具有容纳腔16a,容纳腔16a的底面上设有通孔16b。限位块9是具有插孔9a的扁平块状体,限位块9和第四复位弹性件共同设置于容纳腔16a中,第四复位弹性件采用压缩弹簧15’。
具体安装是:限位块9的后端具有圆柱9b,压缩弹簧15’一端安装在圆柱9b上,另一端安装在容纳腔16a的后壁面16c上,限位块9通过连动件与连动旋转件6相连。连动件为连动钢绳5,连动钢绳5穿过压缩弹簧15’,钢绳头5a安装在限位块9上的第一圆孔9c中,钢绳头5a的另一端穿过角度调整座16’后端面上的方孔16d连接连动旋转件6上的第二圆孔6b上。连动旋转件6的一端具有卡轴6c,该端通过卡轴6c铰接在本体壳23的第一卡孔23a中,连动旋转件6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头靠调整件7位于头靠上,头靠调整件7固定在头靠组件18上,通过与本体8的靠背之间的头靠上下调节结构带动头靠调整件7上下运动。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头靠调节结构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均可实现头靠在第一高度区间H1和第一高度区间H2的高度调节。
请参阅图24,当连动旋转件6处于止挡位置时,头靠调整件7的台阶面7a与连动旋转件6的限位面6a(自由端)接触,连动旋转件6限制处于第二高度区间H2的头靠调整件7继续往上运动。当连动旋转件6处于释放位置时,头靠调整件7向上运动则带动连动旋转件6旋转,连动钢绳5同步被上拉。限位块9可在容纳腔16a中移动至第二位置而使插孔9a与通孔16b错开以封闭通孔,此时连动旋转件6处于释放位置,或限位块9在压缩弹簧15’的作用下回至第一位置而使插孔9a与通孔16b相对应以敞开通孔。
请参阅图20、21,模式切换钮10’竖向可伸缩安装在底座上,当模式切换钮10’处于第四位置时,模式切换钮10’向上穿过通孔16b伸入限位块9的插孔9a中而对其进行限位,而使限位块9处于第一位置,此时连动旋转件6处于止挡位置。当模式切换钮10’处于第三位置时,模式切换钮10’向下缩进撤出插孔9a和通孔16b,以撤销对限位块9的限位,而使限位块9处于第二位置,此时连动旋转件6处于释放位置。
请参阅图15~21和24,在底座上盖12和底座下盖1之间具有安装腔,在安装腔中设有带动机构,车载安全带22与带动机构连动,通过带动机构带动模式切换钮10’上下伸缩。在本实施例中,带动机构主要由带有第五复位弹性件的支撑架2、安全带侦测件3和定位件17组成。支撑架2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U形槽2a,定位螺钉13’穿在该U形槽2a中并固定至底座下盖1上,以对支撑架2在底座下盖1上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定位螺钉13’与配合的U形槽2a可以优选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支撑架2的前后两端。第五复位弹性件采用回位弹簧11,支撑架2的前端具有回位弹簧安装柱2b,回位弹簧11的一端安装在回位弹簧安装柱2b上,另一端则固定在设于底座下盖1上的回位弹簧挡板1c上,支撑架2可在回位弹簧11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模式切换钮10’活动地安装在支撑架2上并可由支撑架2移动而被带动向上伸出底座上盖12的顶面,或当支撑架2其回复原位时向下缩进至底座上盖12的顶面以下,具体结构是:支撑架2具有位于竖向平面上的斜槽2d,定位件17为倒U形并横跨支撑架2,该定位件17通过固定螺钉19穿过定位件17上的第四圆孔17b伸入定位件安装柱1a中而固定在底座下盖1上;在定位件17的顶面上设有开孔17a,模式切换钮10’穿在定位件17的开孔17a中,而由支撑杆20穿过其底部的第三圆孔10a后支撑在斜槽2d中并可沿斜槽2d滑动以使模式切换钮10’上升而伸出或下降而缩进。当没有使用车载安全带22固定底座时,支撑架2位于原位,由于定位件17限制了模式切换钮10’只能在垂直方向上下运动,因此,模式切换钮10’会沿着斜槽2d向上移动而伸出底座上盖12,穿过角度调整座16的通孔16b和限位块9上的插孔9a卡住限位块9;此时,限位块9通过连动钢绳5将连动旋转件6限制在止挡位置,头靠组件18不能再向上调节高度。
安全带侦测件3设置在支撑架2的后方,安全带侦测件3具有卡孔柱3b,卡孔柱3b安装在底座上盖12上的第二卡孔12a中实现安全带侦测件3铰接在底座中。底座的顶面上设有凹槽12f,在原位状态,安全带侦测件3的顶面3c露出在凹槽12f中。当车载安全带22穿过底座而下压在安全带侦测件3的顶面3c上使之发生转动以推动支撑架2向前移动;在撤除车载安全带22后,安全带侦测件3由回复原位过程中的由向后移动的支撑架2推动而回至原位。
在底座上盖12上还设有用于下压安全带而压动安全带侦测件3转动的安全带压迫机构,安全带压迫机构安装在凹槽12f中。安全带压迫机构包括安全带迫紧块4和安全带扣盖14’,安全带迫紧块4和安全带扣盖14’相对设置并分别铰接在凹槽12f的槽壁上;其中,安全带迫紧块4通过补强铁支21的两端穿过孔4a铰接在底座上盖12上的第三卡孔12c中。补强铁支21为U形杆件且安装在安全带迫紧块4中,可以增强安全带迫紧块4的强度。安全带迫紧块4的底面4b向下凸出,安全带扣盖14’通过卡柱14a安装在底座上盖12上的第四卡孔12d中以能够转动。安全带迫紧块4和安全带扣盖14’之间设有卡扣结构,当安全带迫紧块4和安全带扣盖14’扣合,安全带扣盖14’卡扣住安全带迫紧块4固定使得安全带迫紧块4的底面下压车载安全带22和安全带侦测件3而使安全带侦测件3发生转动。
在底座下盖1上还设有沿横向设置的挡板1d和回位弹簧挡板1c,回位弹簧挡板1c位于挡板1d的前方,支撑架2可在回位弹簧挡板1c和挡板1d之间移动。安全带侦测件3的前端位于挡板1d的前方,从而使得挡板1d限制安全带侦测件3的转动角度。
请参阅图18、19和21,当使用车载安全带22时,车载安全带22经过底座上盖12上的侧孔第一12e、凹槽12f和第二侧孔12g,盖上安全带迫紧块4和安全带扣盖14’;此时车载安全带22位于安全带迫紧块4的底面4b与安全带侦测件3的顶面3c之间,安全带侦测件3绕着卡孔12a转动,其前端面3a与支撑架2的后端面2c接触,推动支撑架2向前运动,模式切换钮10’在定位件17的限制下沿着斜槽2d垂直向下运动,使得模式切换钮10’的顶面10b沿着底座上盖12上的方形孔12b向下运动。此时模式切换钮10’没有伸入限位块9的插孔9a中,连动旋转件6处于释放位置,头靠组件18没有被限位,连动旋转件6可以随着头靠组件18的上升而转动,从而可以将头靠调节到第一高度区间H1。
请参阅图18、19和20,当没有使用车载安全带22时,在回位弹簧11的作用下,模式切换钮10’的顶面10b凸出方形孔12b。此时,若头靠高度在第二高度区间H2时,限位块9在压缩弹簧15’的作用下回至原位而使插孔9a与通孔16b相对应以敞开通孔16b,模式切换钮10’的顶面10b穿过角度调整座16上的通孔16b,再穿过插槽9a,卡住限位块9,头靠不能再往上调节到第一高度区间H1。
若头靠高度在第一高度区间H1时,插孔9a与通孔16b错开以封闭通孔9a。在未安装车载安全带的情况下,由于模式切换钮10’凸出底座上盖12,模式切换钮10’的顶面10b不能穿入插孔9a,而是顶住本体8,使得本体8装不进底座上。需要将头靠高度调节到第二高度区间H2后,限位块9的插孔9a与通孔16b相对连通,模式切换钮10’的顶面10b才能穿过插孔9a,此时本体8才可以安装在底座上。或使用车载安全带22绑缚在底座上,模式切换钮10’向下运动,没有凸出底座上盖12,本体8可以安装在底座上,从而达到提醒年龄较大的儿童需使用车载安全带22的目的,保证该年龄组儿童的安全。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省去连动旋转件6,连动钢绳5的一端固定在头靠组件18上,也可以实现头靠组件18的上升运动。
本实施例的车载安全带22、安全带侦测件3、支撑架2、限位块9、模式切换钮10’和旋转连接件6会产生如下的连动和位置关系:
①车载安全带22未安装—安全带侦测件3不受压动—支撑架2没有被安全带侦测件3推动而处于原位—模式切换钮10’处于第四位置穿入限位块9的插孔中而使限位块9处于第一位置—限位块9保持在第一位置拉紧钢绳—旋转连接件6锁定在止挡位置阻挡头靠上调;
②安装有车载安全带22—安全带侦测件3受压动—推动支撑架2移动—带动模式切换钮10’切换到第三位置而从限位块9的插孔中撤出—限位块9切换到第二位置,此时旋转连接件6进入释放位置—旋转连接件6不再阻挡头靠上调。
由上,根据头靠的高度,具有以下3种使用状态:
i.头靠高度在第二高度区间H2,若没有使用车载安全带22时,模式切换钮10’位于第四位置,模式切换钮10’卡住限位块9,头靠不能再往上调节到第一高度区间H1。
ii.若头靠高度在第一高度区间H2时,在未安装车载安全带的情况下,模式切换钮10’位于第四位置,而限位块9处于第二位置,模式切换钮10’不能卡住限位块9而顶住本体8,使得本体8装不进底座上。需要将头靠高度调节到适合0~3岁小孩的高度后,模式切换钮10’才能卡住限位块9,本体8才可以安装在底座上。
iii.若头靠高度在第一高度区间H2时,在未安装车载安全带的情况下,模式切换钮10’位于第四位置,而限位块9处于第二位置,模式切换钮10’不能卡住限位块9而顶住本体8,使得本体8装不进底座上。此时,使用车载安全带22绑缚在底座上,模式切换钮10’向下运动位于第三位置,本体8可以安装在底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