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39306U - 一种智能手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手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39306U CN210539306U CN201921644447.7U CN201921644447U CN210539306U CN 210539306 U CN210539306 U CN 210539306U CN 201921644447 U CN201921644447 U CN 201921644447U CN 210539306 U CN210539306 U CN 2105393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celet
- usb
- interface
- circuit board
- char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手环,提高充电通用性和可靠性,且不会增大手环主体的体积,满足智能手环小型化设计需求。所述智能手环包括腕带和手环主体,手环主体包括壳体、手环充电结构和表耳,表耳于壳体外部固连于壳体,手环充电结构包括电路板、电导通件和USB充电接口,电路板固设在壳体内,电导通件的第一端与电路板上的充电端子电导通,第二端与USB充电接口电导通,USB充电接口设置在第一表耳内,第一表耳上对应设有用于露出USB充电接口的开口,开口被腕带端部覆盖。本实用新型充电通用性强,且USB充电接口隐藏设置,可靠性高,不易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手环,尤其是一种提高充电通用性和可靠性的智能手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环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同时对手环的方便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智能手环通常都存在着充电的特殊性,其中大部分手环采用充电柱和与其配套的充电底座配合充电,充电柱设置在手环主体上,具有充电柱结构的手环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且充电底座需要与其配套,不能通用。为提高智能手环充电的通用性,即采用普通手机充电线或数据线即可充电,有的智能手环上设置USB充电接口进行充电,然而,现有技术中,智能手环的USB充电接口通常裸露设置在手环主体的下壳上,在进行拉拔耐久测试或盐雾等可靠性实验时,USB充电接口裸露会使其功能受到影响,且手环主体本身体积较小,下壳空间有限,在其上设置USB充电接口,难免会增大下壳的体积,从而增大手环主体的体积和重量,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手环,提高充电通用性和可靠性,且不会增大手环主体的体积,满足智能手环小型化设计需求。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智能手环,包括腕带和手环主体,所述手环主体包括壳体、手环充电结构、表耳,所述表耳位于所述壳体外部且与所述壳体固连为一体,同时所述表耳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腕带;所述手环充电结构包括电路板、电导通件和USB充电接口,所述电路板固设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电路板上的充电端子电导通,第二端与所述USB充电接口电导通,所述USB充电接口设置在所述表耳内,所述表耳上对应设有用于露出所述USB充电接口的开口,且所述开口被所述腕带的端部覆盖。
所述开口朝向所述腕带所在侧。
所述表耳上形成有多个卡槽部,所述腕带端部形成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对应设有凸出部,所述表耳过盈插设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卡槽部与所述凸出部卡接。
所述表耳的插设端上形成有导向斜面。
所述壳体包括中壳和下壳,所述中壳位于所述下壳内部并与所述下壳固连为一体,所述表耳与所述下壳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所述电路板固设在所述中壳内部。
所述中壳、所述电导通件、所述USB充电接口和所述下壳双色注塑为一体,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一端夹设在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主体之间,所述中壳上形成有用于露出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一端的通孔,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二端伸入所述表耳内。
所述USB充电接口为micro USB充电接口。
所述电导通件为金属弹片,其第一端与所述电路板上的充电端子接触导通,第二端与所述USB充电接口接触导通。
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电路板上的充电端子焊接,第二端与所述USB充电接口焊接。
所述腕带为两段式腕带或一体式腕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充电结构的充电接口采用USB充电接口,USB充电接口属于标准通用接口,使用常用的手机数据线或手环普通充电线插入USB充电接口中就可对手环进行充电,通用性强;
2、USB充电接口设置在智能手环本身所具有的表耳内,合理地利用了表耳内部闲置空间,在表耳上对应形成开口以露出USB充电接口方便插线充电即可,不会加大手环主体的体积,满足智能手环小型化设计需求;
3、USB充电接口设置在表耳内,表耳上仅设置开口以露出USB充电接口,而不充电时表耳上的开口被腕带端部覆盖,则USB充电接口在手环上隐藏式设置,相比现有弹片充电暴露设置,可靠性高,不易损坏;
4、本实用新型智能手环的充电结构相比现有充电柱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环的手环主体和腕带分解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环的手环主体省略上壳及屏幕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环中电导通件与电路板及USB充电接口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I部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环中电导通件与电路板及USB充电接口的连接结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7为图6的I部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智能手环,包括腕带200和手环主体100,手环主体100包括壳体A、手环充电结构130、表耳,当然,还包括上壳160和屏幕170,其同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省略描述;本实施例中以双表耳智能手环为例,即表耳包括第一表耳140和第二表耳150,第一表耳140和第二表耳150位于手环主体100的相对两端上,并均于壳体的外部与壳体A固连为一体,同时,本实施例中腕带200为两段式腕带,第一表耳140与其中一段腕带的一端部可拆卸连接,第二表耳150与另一段腕带的另一端部可拆卸连接,以便将手环主体100和腕带200连接为一体,形成整体手环结构,当然,腕带200也可以为一体式腕带,表耳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如图2至图7所示,手环充电结构130包括电路板131、电导通件132和USB充电接口133,电路板131固设在壳体A内部,电导通件132的第一端与电路板131上的充电端子1311电导通,第二端与USB充电接口133电导通,USB充电接口133设置在第一表耳140内,第一表耳140上对应设有用于露出USB充电接口133的开口141,开口141隐藏于安装槽210内,如图1所示。
采用USB充电接口133通过电导通件132与电路板131导电连接,USB充电接口230属于标准通用接口,比如Type-A接口、Type-C接口、Mini USB接口等,当需要充电时,只需将手环主体100从腕带200上拆卸下来,使用相匹配的手机数据线或手环普通充电线插入USB充电接口中就可对智能手环进行充电,通用性强,且操作方便,用户体验好;且USB充电接口133设置在第一表耳140内,表耳为智能手环本身所具有的结构部件,本实施例充电结构合理利用了表耳内部闲置空间,在第一表耳140上对应形成开口141以露出USB充电接口133方便插线充电即可,不会加大手环主体100的体积,满足智能手环小型化设计要求,用户体验良好;第一表耳140上的开口141由腕带的端部覆盖隐藏,则USB充电接口133既在第一表耳140内隐藏式设置,在整个手环上也是隐藏式设置,相比现有弹片充电暴露设置,可靠性高,不易损坏。
进一步地,开口141朝向所述腕带所在侧,便于由腕带200的端部覆盖隐藏,进一步提高了USB充电接口133的隐蔽性,且方便USB充电接口133和充电线的插接配合。
由于手环充电频率较高,为方便手环主体100的拆卸,尤其是便于USB充电接口133所在的第一表耳140拆离腕带200,第一表耳140上形成有多个卡槽部142,腕带200端部形成有安装槽210,安装槽210内对应设有凸出部(视角原因,图中未示出),第一表耳140过盈插设于安装槽210内且卡槽部142与凸出部卡接。因为腕带200通常为硅胶类软胶件,而表耳通常为硬质件,通过第一表耳140挤压腕带200的安装槽210使腕带200发生弹性变形即可方便地将第一表耳140可拆卸地连接于腕带200,同时,卡槽部142与凸出部卡接,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表耳140和腕带200连接的牢固性,具体也是通过凸出部的弹性变形紧密地卡设在卡槽部142内。考虑到表耳体积较小,卡槽部142在第一表耳140上设置2-3处即可,均匀发散分布。第二表耳150与腕带200另一端的连接可采用上述第一表耳140与腕带200连接相同或不同的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其与腕带200另一端的连接同第一表耳140与腕带200连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进一步地,为便于第一表耳140与腕带200的安装槽210的插设配合,第一表耳140的插设端143上形成有导向斜面144。
本实施例中第一表耳140和第二表耳150均为塑料件,且均与下壳110为一体注塑成型,以便于整体加工成型。
本实施例中,壳体A包括中壳120和下壳110,下壳110具有容置腔111,中壳120嵌于容置腔111内且与下壳110固连为一体,第一表耳140和第二表耳150均与下壳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电路板131固设在中壳120内部。
进一步为便于加工和组装,本实施例中中壳120、电导通件132、USB充电接口133和下壳110双色注塑为一体,具体地,中壳120先进行注塑,然后将中壳120、电导通件132和USB充电接口133同时作为嵌件注塑下壳110,电导通件132的第一端1321夹设在中壳120和下壳110之间,中壳120上形成有用于露出电导通件132的第一端1321的通孔121,以便与电路板131上的充电端子1311导通,电导通件132的第二端1322伸入第一表耳140内,从而将电导通件132和USB充电接口133包裹在中壳120和下壳110所形成的整体内,使得电导通件132和USB充电接口133与中壳120及下壳110形成一体结构,无需设置其他连接结构,且连接可靠性高。为便于清楚展示此部分结构,图4至图7中将电导通件132、USB充电接口133及电路板131上的充电端子1311透视显示。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表耳140的尺寸较小,USB充电接口133优选选用micro USB充电接口,Micro-USB是Mini-USB的下一代规格,比目前部分手机使用的Mini USB接口更小,则在第一表耳140上占用空间小,便于隐藏式设置在第一表耳140上。
对于电导通件132,在本实施例中其为电子产品中常用的导电金属弹片,金属弹片的第一端1321与电路板131上的充电端子1311接触导通,第二端1322与USB充电接口133接触导通,金属弹片数量为两条,以便与电路板131和USB充电接口133接触导通后形成充电回路。金属弹片本身具有一定的刚度,形状固定,采用其作为电导通件形成在中壳120和下壳110内,还可以对中壳120和下壳11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强智能手环壳体强度。当然,电导通件132也可以采用其他导电部件,比如导线等;电路板131选用PCBA板或FPC板。
进一步地,电导通件132的第一端1321与电路板131上的充电端子1311焊接,第二端1322与USB充电接口133焊接,从而实现接触导通,且焊接连接使各个充电零部件形成一体,便于整体式装配在中壳120和下壳110间。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手环,包括腕带和手环主体,所述手环主体包括壳体、手环充电结构、表耳,所述表耳位于所述壳体外部且与所述壳体固连为一体,同时所述表耳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腕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环充电结构包括电路板、电导通件和USB充电接口,所述电路板固设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电路板上的充电端子电导通,第二端与所述USB充电接口电导通,所述USB充电接口设置在所述表耳内,所述表耳上对应设有用于露出所述USB充电接口的开口,且所述开口被所述腕带的端部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腕带所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表耳上形成有多个卡槽部,所述腕带端部形成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对应设有凸出部,所述表耳过盈插设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卡槽部与所述凸出部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表耳的插设端上形成有导向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中壳和下壳,所述中壳位于所述下壳内部并与所述下壳固连为一体,所述表耳与所述下壳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所述电路板固设在所述中壳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所述电导通件、所述USB充电接口和所述下壳双色注塑为一体,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一端夹设在所述中壳和所述下壳主体之间,所述中壳上形成有用于露出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一端的通孔,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二端伸入所述表耳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USB充电接口为micro USB充电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通件为金属弹片,其第一端与所述电路板上的充电端子接触导通,第二端与所述USB充电接口接触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通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电路板上的充电端子焊接,第二端与所述USB充电接口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腕带为两段式腕带或一体式腕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44447.7U CN210539306U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智能手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44447.7U CN210539306U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智能手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39306U true CN210539306U (zh) | 2020-05-19 |
Family
ID=70619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44447.7U Active CN210539306U (zh) | 2019-09-29 | 2019-09-29 | 一种智能手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3930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36528A (zh) * | 2021-01-04 | 2021-04-3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 |
CN114617342A (zh) * | 2022-02-07 | 2022-06-14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穿戴装置 |
-
2019
- 2019-09-29 CN CN201921644447.7U patent/CN21053930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36528A (zh) * | 2021-01-04 | 2021-04-3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 |
CN114617342A (zh) * | 2022-02-07 | 2022-06-14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穿戴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8004508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metal spring | |
CN205510594U (zh) | 用于便携式设备的结合顶端及保护壳 | |
CN210539306U (zh) | 一种智能手环 | |
CN201584527U (zh) | 探针式连接器 | |
CN108696782B (zh) | 一种线控组件及线控式蓝牙耳机 | |
CN110890650A (zh) | 卡托、卡座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0838361U (zh) | 一种磁吸连接器及磁吸电源适配器 | |
CN112450558A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100459316C (zh) | 用于便携式电话的连接器 | |
CN215869862U (zh) | Fp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217087542U (zh) | 可穿戴设备主体、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装置 | |
CN114552309A (zh) | 一种连接器母座、连接器公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105871400A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112887862B (zh) | 一种耳机组件 | |
CN219696730U (zh) | 简易型Type-C插头连接器 | |
CN107069360B (zh) | 移动设备及其连接器母端 | |
CN20162328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864692U (zh) | 护套、扩充设备、数据线及其连接器 | |
CN251949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182555U (zh) | 一种网络插口连接器 | |
CN219458085U (zh) | 一种两芯焊接式连接器插座 | |
CN216903601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12304793U (zh) | 一种插头可折叠的迷你快速充电器 | |
CN218383502U (zh) | 一种智能眼镜 | |
CN219801317U (zh) | 一种连接器弯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