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37125U -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437125U CN210437125U CN201921238530.4U CN201921238530U CN210437125U CN 210437125 U CN210437125 U CN 210437125U CN 201921238530 U CN201921238530 U CN 201921238530U CN 210437125 U CN210437125 U CN 2104371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ug
- shock absorber
- stage
- coil spring
- prima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其结构包括橡胶块、防护杠、第二支耳、支撑杆、二级螺旋弹簧、二级减振器、车架尾部横梁、第一支耳、第三支耳、摆杆、第四支耳、第五支耳、一级减振器、一级螺旋弹簧、第六支耳、支撑架、滑块、凹槽内的导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将一般的防护栏的支架改进成两级弹簧减振式支架,可以减少汽车追尾时的危害,追尾碰撞能量较小时,一级减振器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并限制追尾车辆向前运动,追尾碰撞能量较大时,二级减振器开始起作用并进一步增大防护栏的刚度,有效吸收碰撞能量的同时,避免追尾车辆钻入货车车架底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属于货车防护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出台GB11567-2017GB《汽车和挂车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要求》规定大货车和挂车必须在侧面和后下部安装性能达标的防护装置,目前大货车或挂车尾部安装的防护栏大都为刚性结构连接,即在尾部用钢架结构连接一个横向放置的刚性防护杠,为了避免追尾车辆进入车架底部对追尾车辆造成严重的伤害,一般刚性防护杠的刚度较大,而如果后方追尾车辆速度较慢或者碰撞能量较小时,由于刚性防护杠的刚度较大,仍然会对后方的追尾车辆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因此对货车后部防护栏的实际要求是:碰撞能量较小时,防护栏刚度小,并能有效吸收能量,以保护追尾车辆前部结构为主,当碰撞能量较大时,防护栏刚度较大,并能进一步吸收能量,以防止追尾车辆进一步钻入货车车架底部为主,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不同的交通事故,而现有的刚性连接的防护栏结构显然难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橡胶块、防护杠、第二支耳、支撑杆、二级螺旋弹簧、二级减振器、车架尾部横梁、第一支耳、第三支耳、摆杆、第四支耳、第五支耳、一级减振器、一级螺旋弹簧、第六支耳、支撑架、滑块、凹槽内的导轨,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防护栏设置在货车的车架尾部,货车的车架尾部横梁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减振机构,其中一个减振机构包括设置在尾部横梁一侧面焊接的第一支耳,第一支耳与二级减振器的壳体的底座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在一起,连接方式为二级减振器的壳体底座处沿其径向方向设置通孔,转动销穿过该通孔并穿过第一支耳,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二级减振器的活塞杆杆端与第二支耳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同样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第二支耳的底座与滑块的外端焊接或者螺栓连接;滑块放置在防护杠靠近货车车架一侧的外侧面上设置的凹槽内,且可沿凹槽内的导轨前后方向滑动;防护杠沿汽车横向设置,且设置在汽车尾部具有一定高度处,根据一般的轿车和越野车的保险杠高度,防护杠的高度范围设在400mm-700mm之间;防护杠的高度低于汽车尾部横梁且在其后方,使二级减振器沿汽车纵向方向倾斜设置;二级减振器的外侧套有二级螺旋弹簧,二级螺旋弹簧的一端套在二级减振器的外套筒上,二级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套在二级减振器活塞杆的杆端上;当二级减振器伸缩时,其外套筒与活塞杆之间的距离变化,带动螺旋弹簧压缩或伸张。防护杠的上侧面还焊接了第四支耳。车架尾部横梁侧面还与水平设置的支撑杆的一端焊接,支撑杆向汽车后方伸出,支撑杆的另一端下部设置第三支耳,第三支耳与摆杆的一端通过转动销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摆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销与第四支耳构成可旋转的连接;当二级减振器伸缩时,其外套筒与活塞杆之间的距离变化,带动二级螺旋弹簧压缩或伸张;支撑杆的中部外侧面上还焊接了沿车身横向方向向外伸出的一个支撑架,支撑架的外侧面焊接第五支耳,第五支耳与一级减振器的壳体的底座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在一起,连接方式为一级减振器的壳体底座处沿其径向方向设置通孔,转动销穿过该通孔并穿过第五支耳,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一级减振器的活塞杆杆端与第六支耳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同样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第六支耳与防护栏的左侧面焊接,使一级减振器沿汽车纵向方向倾斜设置;一级减振器的外侧套有一级螺旋弹簧,一级螺旋弹簧的一端套在一级减振器的外套筒上,一级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套在一级减振器活塞杆的杆端上;当一级减振器伸缩时,其外套筒与活塞杆之间的距离变化,带动一级螺旋弹簧压缩或伸张,另一个减振机构的结构相同且相对于防护栏的中心对称。
优选的,所述防护杠靠后方的外侧面还粘合了一个长条型的橡胶块;防护杠是空心矩形管或空心椭圆形管,中间是一段直管,两端分别向内有一定的弯曲。
优选的,所述二级减振器、一级减振器为双筒液压减振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一般的防护栏的支架改进成两级弹簧减振式支架,可以减少汽车追尾时的危害,追尾碰撞能量较小时,一级减振器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并限制追尾车辆向前运动,追尾碰撞能量较大时,二级减振器开始起作用并进一步增大防护栏的刚度,有效吸收碰撞能量的同时,避免追尾车辆钻入货车车架底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第二支耳与防护栏凹槽连接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第二支耳与防护栏凹槽连接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橡胶块1、防护杠2、第二支耳3、支撑杆4、二级螺旋弹簧5、二级减振器6、车架尾部横梁7、第一支耳8、第三支耳9、摆杆10、第四支耳11、第五支耳12、一级减振器 13、一级螺旋弹簧14、第六支耳15、支撑架16、滑块17、凹槽内的导轨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的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防护栏设置在货车的车架尾部,货车的车架尾部横梁(7)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减振机构,其中一个减振机构包括设置在尾部横梁(7)一侧面焊接的第一支耳(8),第一支耳(8)与二级减振器(6)的壳体的底座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在一起,连接方式为二级减振器(6)的壳体底座处沿其径向方向设置通孔,转动销穿过该通孔并穿过第一支耳(8),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二级减振器(6)的活塞杆杆端与第二支耳(3)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同样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第二支耳(3)的底座与滑块(17)的外端焊接或者螺栓连接;滑块放置在防护杠(2)靠近货车车架一侧的外侧面上设置的凹槽内,且可沿凹槽内的导轨(18)前后方向滑动;
防护杠(2)沿汽车横向设置,且设置在汽车尾部具有一定高度处,根据一般的轿车和越野车的保险杠高度,防护杠(2)的高度范围设在400mm-700mm之间;防护杠(2)的高度低于汽车尾部横梁(7)且在其后方,使二级减振器(6)沿汽车纵向方向倾斜设置;二级减振器(6)的外侧套有二级螺旋弹簧(5),二级螺旋弹簧(5)的一端套在二级减振器(6)的外套筒上,二级螺旋弹簧(5)的另一端套在二级减振器(6)活塞杆的杆端上;当二级减振器(6)伸缩时,其外套筒与活塞杆之间的距离变化,带动二级螺旋弹簧 (5)压缩或伸张。防护杠(2)的上侧面还焊接了第4支耳(11)。车架尾部横梁(7)侧面还与水平设置的支撑杆(4)的一端焊接,支撑杆(4)向汽车后方伸出,支撑杆(4) 的另一端下部设置第三支耳(9),第三支耳(9)与摆杆(10)的一端通过转动销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摆杆(10)的另一端通过转动销与第四支耳(11)构成可旋转的连接;当二级减振器(6)伸缩时,其外套筒与活塞杆之间的距离变化,带动二级螺旋弹簧(5)压缩或伸张;
支撑杆(4)的中部外侧面上还焊接了沿车身横向方向向外伸出的一个支撑架(16),支撑架(16)的外侧面焊接第五支耳(12),第五支耳(12)与一级减振器(13)的壳体的底座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在一起,连接方式为一级减振器(13)的壳体底座处沿其径向方向设置通孔,转动销穿过该通孔并穿过第五支耳(12),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一级减振器(13)的活塞杆杆端与第六支耳(15)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同样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第六支耳(15)与防护杠(2)的左侧面焊接,使一级减振器(13)沿汽车纵向方向倾斜设置;一级减振器(13)的外侧套有一级螺旋弹簧(14),一级螺旋弹簧(14) 的一端套在一级减振器(13)的外套筒上,一级螺旋弹簧(14)的另一端套在一级减振器 (13)活塞杆的杆端上;当一级减振器(13)伸缩时,其外套筒与活塞杆之间的距离变化,带动一级螺旋弹簧(14)压缩或伸张,另一个减振机构的结构相同且相对于防护栏的中心对称。防护杠(2)的右侧面还粘合了一个长条型的橡胶块(1),防护杠(2)是空心矩形管或空心椭圆形管,中间是一段直管,两端分别向内有一定的弯曲。
防护栏的工作原理是:当轿车与货车尾部发生追尾,轿车前部保险杠或发动机盖先与货车尾部设置的橡胶块(1)碰撞,橡胶块(1)先进行缓冲,然后与防护杠(2)碰撞,防护杠(2)向货车前方移动,移动方式是和两个摆杆(10)一起做旋转运动,移动距离较短时,可以看成第二支耳(3)和滑块(17)一起沿凹槽内的导轨(18)向后运动,即导轨(18)所在的防护杠(2)向前运动,而第二支耳(3)和滑块没有移动;此时二级减振器(6)和二级螺旋弹簧(5)不起作用,与防护杠(2)连接的一级减振器(13)、一级螺旋弹簧(14)压缩,防护栏的刚度较小,即为第一级防护,当追尾车辆碰撞能量较小时,第一级防护起作用,此时追尾车辆损伤较小。
当第二支耳(3)运动到导轨后方的最大行程时,二级减振器(6)、二级螺旋弹簧(5)开始压缩,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缓冲,使轿车减速并停止行驶。此时由于二级减振器(6)、二级螺旋弹簧(5)的介入,防护栏的刚度变大,即为第二级防护,当追尾车辆碰撞能量较大时,第一级防护、第二级防护同时起作用,此时可以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并有效的限制追尾车辆钻入货车尾部。
由于防护栏设置有两级刚度不同的防护效果,可以根据轿车追尾时碰撞能量的大小来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缓冲,与一般的固定刚度的防护栏相比,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车辆的损害,保护了车内人员的安全。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防护栏设置在货车的车架尾部,其特征是:货车的车架尾部横梁(7)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减振机构,其中一个减振机构包括设置在尾部横梁(7)一侧面焊接的第一支耳(8),第一支耳(8)与二级减振器(6)的壳体的底座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在一起,连接方式为二级减振器(6)的壳体底座处沿其径向方向设置通孔,转动销穿过该通孔并穿过第一支耳(8),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二级减振器(6)的活塞杆杆端与第二支耳(3)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同样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第二支耳(3)的底座与滑块(17)的外端焊接或者螺栓连接;滑块放置在长条状的空心防护杠(2)靠近货车车架一侧的外侧面上设置的凹槽内,且可沿凹槽内的导轨(18)前后方向滑动;防护杠(2)沿汽车横向设置,且设置在汽车尾部具有一定高度处,根据一般的轿车和越野车的保险杠高度,防护杠(2)的高度范围设在400mm-700mm之间;防护杠(2)的高度低于汽车尾部横梁(7)且在其后方,使二级减振器(6)沿汽车纵向方向倾斜设置;二级减振器(6)的外侧套有二级螺旋弹簧(5),二级螺旋弹簧(5)的一端套在二级减振器(6)的外套筒上,二级螺旋弹簧(5)的另一端套在二级减振器(6)活塞杆的杆端上;当二级减振器(6)伸缩时,其外套筒与活塞杆之间的距离变化,带动二级螺旋弹簧(5)压缩或伸张;防护杠(2)的上侧面还焊接了第四支耳(11),车架尾部横梁(7)侧面还与水平设置的支撑杆(4)的一端焊接,支撑杆(4)向汽车后方伸出,支撑杆(4)的另一端下部设置第三支耳(9),第三支耳(9)与摆杆(10)的一端通过转动销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摆杆(10)的另一端通过转动销与第四支耳(11)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支撑杆(4)的中部外侧面上还焊接了沿车身横向方向向外伸出的一个支撑架(16),支撑架(16)的外侧面焊接第五支耳(12),第五支耳(12)与一级减振器(13)的壳体的底座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在一起,连接方式为一级减振器(13)的壳体底座处沿其径向方向设置通孔,转动销穿过该通孔并穿过第五支耳(12),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一级减振器(13)的活塞杆杆端与第六支耳(15)通过一根转动销连接,同样构成可旋转的连接方式,第六支耳(15)与防护杠(2)的左侧面焊接,使一级减振器(13)沿汽车纵向方向倾斜设置;一级减振器(13)的外侧套有一级螺旋弹簧(14),一级螺旋弹簧(14) 的一端套在一级减振器(13)的外套筒上,一级螺旋弹簧(14)的另一端套在一级减振器(13)活塞杆的杆端上;当一级减振器(13)伸缩时,其外套筒与活塞杆之间的距离变化,带动一级螺旋弹簧(14)压缩或伸张;另一个减振机构的结构相同且相对于防护栏的中心对称;
所述防护杠(2)靠后方的外侧面还粘合了一个长条型的橡胶块(1);防护杠(2)是空心矩形管或空心椭圆形管,中间是一段直管,两端分别向内有一定的弯曲;所述二级减振器(6)、一级减振器(13)为双筒液压减振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38530.4U CN210437125U (zh) | 2019-08-02 | 2019-08-02 |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38530.4U CN210437125U (zh) | 2019-08-02 | 2019-08-02 |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437125U true CN210437125U (zh) | 2020-05-01 |
Family
ID=70407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38530.4U Active CN210437125U (zh) | 2019-08-02 | 2019-08-02 |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43712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46609A (zh) * | 2020-07-07 | 2020-12-08 | 阜阳常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追尾防护功能的卡车车架 |
CN113085797A (zh) * | 2021-04-25 | 2021-07-09 | 湖南工学院 | 一种工程车辆及可变支腿的车辆防护装置 |
CN114148412A (zh) * | 2021-11-08 | 2022-03-08 |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带有缓冲减震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用前横梁 |
-
2019
- 2019-08-02 CN CN201921238530.4U patent/CN21043712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46609A (zh) * | 2020-07-07 | 2020-12-08 | 阜阳常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追尾防护功能的卡车车架 |
CN112046609B (zh) * | 2020-07-07 | 2023-08-15 | 阜阳常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追尾防护功能的卡车车架 |
CN113085797A (zh) * | 2021-04-25 | 2021-07-09 | 湖南工学院 | 一种工程车辆及可变支腿的车辆防护装置 |
CN113085797B (zh) * | 2021-04-25 | 2022-03-22 | 湖南工学院 | 一种工程车辆及可变支腿的车辆防护装置 |
CN114148412A (zh) * | 2021-11-08 | 2022-03-08 |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带有缓冲减震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用前横梁 |
CN114148412B (zh) * | 2021-11-08 | 2022-09-23 |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带有缓冲减震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用前横梁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437125U (zh) |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 | |
CN105398411A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 | |
CN205168397U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 | |
CN110304004A (zh) |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两级式防护栏 | |
CN108407743A (zh) | 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 | |
CN206254949U (zh) | 一种降低事故伤害程度的货车后防撞护栏 | |
CN210760623U (zh) | 一种双大梁高抗碰撞汽车 | |
CN201224371Y (zh) | 吸能式车辆保险杠 | |
CN212353892U (zh) | 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 | |
CN206031267U (zh) | 一种汽车撞击缓冲安全装置 | |
CN221113817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抗冲击保险杠 | |
CN109969112B (zh) | 一种汽车防撞梁 | |
CN210478624U (zh) | 一种新型货车尾部摆臂式防护栏 | |
CN110606036B (zh) | 一种双大梁高抗碰撞汽车 | |
CN207225469U (zh) | 一种汽车底盘吸能装置 | |
CN104369707A (zh) | 汽车防撞缓冲装置 | |
CN110254519B (zh) | 一种机舱上边梁加强结构 | |
CN218287657U (zh) |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 |
CN112977312A (zh) | 一种高强度汽车防撞梁及其汽车 | |
CN216993917U (zh) | 一种用于电瓶的防碰撞保护组件 | |
CN219927635U (zh) | 一种重卡前保险杠骨架总成 | |
CN105083182A (zh) | 汽车碰撞缓冲吸能、复位装置 | |
CN205239420U (zh) | 吸能式保险杠 | |
CN220721002U (zh) | 一种汽车碰撞吸能保护装置 | |
CN213167956U (zh) | 一种汽车收缩保险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18 Address after: Room 14, 1st Floor, Building 16, No. 19-7, Section 2, Lushan Avenue, Wan'an Street, Tianfu New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Patentee after: Chengdu Xiashang Motor Vehicle Appraisal and Evalu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Xihua University, 999 Jinzhou Road, Jinni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39 Patentee before: XIHUA University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