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1843U - 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421843U CN210421843U CN201920884543.2U CN201920884543U CN210421843U CN 210421843 U CN210421843 U CN 210421843U CN 201920884543 U CN201920884543 U CN 201920884543U CN 210421843 U CN210421843 U CN 2104218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lue
- rubber
- elastic
- bag
- delivery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包括混胶袋、驱动机构、流量控制开关、胶嘴;混胶袋设置有袋口;输胶管一端与袋口连接,另一端与胶嘴连接,流量控制开关设置在输胶管的管体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混胶袋出胶,胶经输胶管从胶嘴输出;所述胶嘴包括出胶部;所述出胶部嵌入待施布缝隙内。本系统通过气动对混胶袋加压,实现自动化控制,加压恒定,出胶压力稳定且可实时调节;通过弹性开关的调节,实现实时调节出胶量。出胶部嵌入待施布缝隙内,缝内出胶,施胶位置精准,可避免胶水溢出,减少用胶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装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美缝行业近年来也快速发展,瓷砖美缝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因为瓷砖美缝后既美观,又防水、防霉、防黑、抗污等功能。然而,现有行业中瓷砖美缝的质量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而导致良莠不齐。传统的美缝施工工艺采用打胶枪配合胶嘴,实现美缝,该美缝工序包括了施胶、压缝、铲胶3个工序,每个工序都分步实施,另外,胶嘴在待施布缝隙上方,费胶。铲胶工序必须待胶具有一定强度后,借助专业工具人工铲胶,等待时间长,无形中增加了人工成本。另外,胶嘴更换频率高,施工成本进一步增加。为此,业内专业人士曾设计出采用电动系统施胶,依然存在压缝、铲胶两个工序独立执行的问题。另外,由于现有技术中多组分胶体采用各组分独立包装,使用时再混合,由于各个组分粘度差异大,仅采用机械推动了,无法保证各个组分的流量一致,导致胶体质量难以保证。所以,一款自动化程度高适合多组分胶体的的电动缝隙施布系统是家装行业迫切需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为手工操作行业提供一款适合多组分的且工序简化的施布工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包括混胶袋、驱动机构、流量控制开关、胶嘴;混胶袋设置有袋口;输胶管一端与袋口连接,另一端与胶嘴连接,流量控制开关设置在输胶管的管体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混胶袋出胶,流体经输胶管从胶嘴输出;
所述胶嘴包括出胶部;所述出胶部嵌入待施布缝隙内。
优选的,所述胶嘴按照设定路径行进施布胶体;胶嘴包括胶嘴本体,所述胶嘴本体下方设置有导流罩,上方设置有与输胶管连接的接头;所述胶嘴本体设置有供胶流通的通道;
所述导流罩包括出胶部;所述出胶部具有与通道连通的容胶腔至少在出胶部背向行进方向的一侧开设第一出胶口;胶体依次通过接头、通道、进胶口进入容胶腔,从第一出胶口出胶,所述第一出胶口处于待施布缝隙内;所述出胶部朝向行进方向的一端构造有竖向刃口。
优选的,所述导流罩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固定在出胶部上方,且开设有与通道、容胶腔连通的进胶口;所述出胶部嵌在待施布缝隙内,挡板覆盖在缝隙上;所述出胶部与挡板连接处,与缝隙两侧的直角抵接。
优选的,所述挡板背向行进方向的一段板体下表面构造有压缝部,所述压缝部处于第一出胶口的后方;所述压缝部为挡板下表面构造出的弧面;所述弧面的最低点低于缝隙表面,弧面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缝隙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出胶部包括底板、两侧板、端板;两侧板与底板、端板、挡板组合后形成矩形截面的容胶腔;所述容胶腔的背向行进方向的一端敞口形成水平出胶的所述第一出胶口,容胶腔朝向行进方向的一端被端板封堵。
优选的,所述两侧板朝向行进方向的端面与侧板外侧壁夹角小于90°,形成所述刃口;所述端板与两侧板的内壁连接。
优选的,所述两侧板上还分别开设有第二出胶口;所述第二出胶口水平出胶。
优选的,所述流量控制开关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具有内螺纹,所述接头包括具有外螺纹的螺合接头和处于螺合接头中心的插接头;所述插接头与螺合接头同轴且之间留有容纳输胶管输出端的环形腔,自然状态下,环形腔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输胶管管壁厚度;所述螺合接头的螺合段沿轴线开多道缝,形成多个弹性瓣,相邻两个瓣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流量控制开关包括外筒、内筒;所述外筒套设在内筒外,且外筒沿轴线进行一定行程的上下运动;所述外筒顶壁向内筒内伸入有挤压部;所述挤压部沿外筒轴线开设有供输胶管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内筒底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输胶管自第一通孔穿入,自第二通孔穿出;在所述内筒腔内固定有弹性开关,弹性开关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别处于输胶管的两侧;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抵接,阻断输胶管;下压外筒,外筒带动挤压部向下运动,挤压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离,输胶管上下贯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均为弯折或弧形的弹片,镜像设置在底座的两侧,弯折处弧面过渡;抵接时,形成X形或弧顶相对的结构;所述挤压部的底端宽度小于X型结构或弧顶相对结构上部的开口宽度,挤压部下压时,挤压部底端下行进入X型结构或弧顶相对结构上部的开口结构内,挤压两侧弹片分离;撤销外部力量后,挤压部在弹片的收紧力作用下抬升。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隔板分为加压仓和动力仓,所述混胶袋放置在加压仓内,动力部固定在动力仓内;所述加压仓开设有供袋口伸出的出胶口;所述输胶管通过出胶口与袋口连接,连接后加压仓为密封腔;所述隔板上开设有气孔,所述动力仓内固定有气泵,所述气泵通过气孔向加压仓输气加压。
优选的,所述袋口为硬质螺纹口,设置有外螺纹,出胶口设置有内螺纹,袋口与出胶口螺合固定后从出胶口伸出;所述输胶管的进胶端设置有与袋口螺纹配合的盖帽,所述盖帽与袋口螺合后紧密覆盖在出胶口外周。
优选的,所述混胶袋包括袋本体,袋本体的内腔通过多个隔面分隔成多个隔室,每个隔室均具有所述袋口;所述袋口通过密封盖密封;混胶袋设置有破裂机构,所述破裂机构破坏隔面,使相邻两个隔室的物胶混合。
优选的,所述破裂机构包括在隔面上开设的浅连线、手动破坏部;所述浅连线在来自于隔面任一侧隔室的压力后破裂,使隔面两侧的隔室导通;所述手动破坏部固定在袋本体外侧;拉动手动破坏部,浅连线受到侧向拉力后破裂,使隔面两侧的隔室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系统通过气动对混胶袋加压,实现自动化控制,加压恒定,出胶压力稳定且可实时调节;通过弹性开关的调节,实现实时调节出胶量。出胶部嵌入待施布缝隙内,缝内出胶,施胶位置精准,可避免胶水溢出,减少用胶量及后期铲胶工作。尤其是采用气泵对加压仓进行加压,使得混胶袋受压均衡,出较量稳定,提高工作效率。
弹性开关的优点:
1、通过内、外筒的配合,实现挤压部对弹性开关提供挤压力,弹性开关对挤压部提供复位力,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精巧、操作方便,反应迅速。施工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手感控制液体流量;
2、弹性开关的弹片和底座一体成型,抵接线宽度足够大,可完全阻断输胶管;
3、弹片弯折处弧面过渡,即将弯折处进行钝化处理,避免将输胶管切断或损坏;
胶嘴的优点:
1、通过将出胶部嵌入待施布缝隙内,实现缝内出胶,用胶量少,节约成本;通过出胶部与挡板的连接处与待施布缝隙直角抵接,施胶过程中封堵待施布缝隙,避免溢胶,即使有少量溢胶,也可以通过连接处与瓷砖直角的线性抵接实现将溢胶与缝内胶切断,待胶水干后,直接揭起溢出胶一端,撕拉即可快速去除溢出胶,省时省力;通过刃口的设计,经过十字缝时,快速切断已施胶,避免已施胶鼓起;压缝部的设计,可与施胶同步进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施胶、压缝、铲胶一次性完成的目的。
2、采用弧面作为压缝部,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3、矩形截面的出胶部与待施布缝隙吻合度更高,便于施工,朝向行进端为盲端,避免施胶压力过大,胶水从前端溢出;
4、挡胶板可以缓冲施胶压力,避免胶水在压力作用下快速落入待施布缝隙深处,以提高胶水利用率,节约成本;
5、将两侧板的前端均设计成自外向内倾斜结构,自然形成刃口,对十字缝处的已施胶体进行一定宽度的切割,使十字缝处的纵横胶水衔接自然;
6、第二出胶口可以使胶水与待施布缝隙侧壁充分接触,提高粘结力;
7、由多个弹性组成的螺合接头与插接头配合,实现将输胶管端部挤压夹紧密封,不易脱落。
混胶袋的优点:
1、混胶袋结构简单,用胶便宜,取材方便,多隔室可实现一个袋体存储多种组分,并通过破裂机构实现多隔室的连通。
2、通过在隔面上压制浅连线,实现在外力作用下,浅连线的破裂,隔室连通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施胶嘴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施胶嘴实施例5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瓷砖一次成型美缝施胶嘴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瓷砖一次成型美缝施胶嘴施工时与待施布缝隙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1中X形弹性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1中挤压部三种不同形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1在操作时手持姿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1中输胶管上下贯通时的调节开关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1中输胶管上下阻断时的调节开关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2中弹性开关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3中弹性开关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4中调节开关加入复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5中调节开关加入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开关实施例6中调节开关的外筒与内筒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混胶袋实施例1具有3个隔室的混胶袋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混胶袋实施例1具有2个隔室的混胶袋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混胶袋实施例2的混胶袋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混胶袋实施例3的混胶袋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的长度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A-A剖面隔面上浅连线的三种情况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混胶袋实施例4的一种抽拉口较小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混胶袋实施例4的另一种抽拉口较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混胶袋实施例4中隔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施胶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施胶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在对施胶系统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之前,先依次描述胶嘴1、弹性开关2、混胶袋3、驱动机构4的具体结构。
胶嘴1: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胶嘴1包括胶嘴本体11,胶嘴本体11大体扁平状的硬质盒体,可以为三角形、方形、异形等形状,本实施例给出的胶嘴本体11为一个半圆形。当然,由于胶嘴本体11无需插入待施布缝隙内,如瓷砖缝内(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瓷砖缝进行详细说明),所以胶嘴本体11也可以为非扁平体,如可以为圆形,立方体、异形体等。胶嘴本体11下方设置有导流罩12,上方设置有与输胶管连接的接头13。如图5所示,接头13包括具有外螺纹的螺合接头131和处于螺合接头131中心的插接头132;插接头132与螺合接头131同轴且之间留有容纳输胶管端部的环形腔133;螺合接头131的自由端沿轴线开缝,形成多个弹性瓣1311,相邻两个弹性瓣1311之间具有间隙,弹性瓣1311在径向上有一定弹性变形,自然状态下,环形腔133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输胶管管壁厚,便于弹性瓣1311在径向上变形后将输胶管挤压夹紧,起到密封防脱的作用。导流罩12包括出胶部121、挡板122;本实施例公开的出胶部121包括底板101、两侧板102、端板103;两侧板102与底板101、端板103、挡板122组合后形成矩形截面的容胶腔;容胶腔背向行进方向的一端开设第一出胶口104,朝向行进方向的一端通过端板103封堵,避免胶在压力过大时从前端溢出。挡板122固定在出胶部121上方,且开设有进胶口;胶水依次通过接头13、通道、进胶口进入容胶腔,从第一出胶口104出胶。
侧板102与挡板122的连接处为倒角平缓过渡,施胶时,待施布缝隙两侧的直角与倒角线性接触,以避免胶水外溢,同时将溢出的少量胶与缝内胶切断,便于后期清理。
为了便于切断十字缝已经施入的胶,本实施例中的侧板102朝向行进方向的端面与侧板102外侧壁夹角小于90°,即自外侧向内侧倾斜,一般40°-50°最佳,形成可以切断胶的刃口1021,避免已施胶在施胶部的冲击力下鼓起。端板103的两侧与两侧板102的内壁固定,使刃口1021完全裸露。也可以在端板的外侧竖向设置一道或多道刃口,实现切割,本实施例给出前者的附图示例。
挡板122的平面面积大于出胶部121的平面面积,且投影面积覆盖出胶部121的投影面积;挡板122背向行进方向的一段板体下表面构造有压缝部1221,压缝部1221处于第一出胶口104的后方本实施例给出的压缝部1221为挡板122下表面构造出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低于瓷砖表面,宽度可以等于或略大于待施布缝隙的宽度。也可以为在挡板122端部设置一个压球。弧面的深度可以根据压缝深度需求设计。挡板122背向行进方向的端面与压缝部平缓过渡,便于最后收胶。
作业时,出胶部121嵌在待施布缝隙内,挡板122覆盖在待施布缝隙上;出胶部121与挡板122连接处为直角,与待施布缝隙两侧的直角吻合;用于切割溢出的胶。施胶嘴行进过程中,弧面对待施布缝隙内的胶进行压缝,使施胶、压缝、铲胶一次完成。当经过十字缝时,如果一条缝已经施胶结束,那么在对另一条缝施胶时,通过刃口1021可轻松切断已施胶,避免已施胶鼓起,也无需提起施胶嘴跨过十字缝,施胶过程连续流畅,美缝效果好。
实施例2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侧板102端面与底板101的夹角大于90°,端面与底板朝向行进方向的夹角小于90°,一般45°左右为宜,构造出导向端107,便于将施胶部插入待施布缝隙中。
实施例3
如图3、图4、图5所示,为了避免胶落入待施布缝隙底部,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底板101背向行进方向的一端设计成长于侧板102的结构,以形成挡胶板1011。胶水自第一出胶口104出来后,经过挡胶板1011的缓冲,不会在施胶压力下快速落入缝底,从而节省用胶。
实施例4
如图图1、图3、图4、图5所示,为了使胶水充分与瓷砖侧壁接触,提高粘接力,本实施例还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在两侧板102上还分别开设有第二出胶口105;第二出胶口105水平出胶。第二出胶口105包括多个出胶窗1051;多个出胶窗1051大体为矩形窗,竖向平行设置或斜向平行设置,倾斜方向为矩形窗上部朝向行进方向,下部背向行进方向。为了提高粘结力,还可以在侧板102的外侧壁上设置一些毛刷1052,第二出胶口105处于毛刷1052后方。胶嘴行进过程中,毛刷1052先对待施布缝隙侧壁进行浮灰清理,第二出胶口105将胶涂覆在清理浮灰后的待施布缝隙侧壁上,粘结力更强。
实施例5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将端板103去除,形成朝向行进方向的第三出胶口106,第三出胶口106水平出胶,便于对贴近墙壁或转角处的待施布缝隙进行施胶,在不改变施胶行进方向的情况下,使胶水充盈T型待施布缝隙。
施工方法:
先将胶嘴通过接头13与输胶管连接牢固,输胶管的另一端与驱动机构。安装完成后,手持胶嘴本体11,将出胶部121插入待施布缝隙内,此时挡板122覆盖在瓷砖上,弧面伸入缝内,出胶部121与挡板122的连接处的倒角与瓷砖10的直角线性抵接,如图6所示。启动供胶系统,当胶进入待施布缝隙后,手持胶嘴本体11缓慢行进,行进速度根据出胶速度调整。
弹性开关2:
实施例1
如图7、图8所示,弹性开关2包括外筒21、内筒22;外筒21套设在内筒22外,且外筒21沿轴线进行一定行程的上下运动。内筒22和外筒2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形状。本实施例给出圆形的附图示例。外筒21顶壁向内筒22内伸入有挤压部211;挤压部211为硬质柱状结构,其底部为楔形、锥形、V形,甚至可以为圆柱形或棱柱形,本实施例给出了V形的附图示例。挤压部211沿外筒21轴线开设有供输胶管穿过的第一通孔212;内筒22底壁开设有与第一通孔212同轴的第二通孔221;输胶管自第一通孔212穿入,自第二通孔221穿出。
如图8、图9所示,在内筒22腔内固定有弹性开关23,弹性开关23包括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底座233,底座233固定在内筒22底壁内侧,底座233上开设有与第二通孔同轴的第三通孔234,供输胶管24穿过;第一弹性部231、第二弹性部232均为弯折的弹片,与底座233一体成型,弯折部位为弧面过渡段,钝化抵接位置,避免切断输胶管24。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对称分布在底座233的两侧,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线性抵接,形成X型结构,抵接线与第三通孔234的其中一条直径平行,以实现对输胶管24进行径向截流。输胶管24自第一通孔212穿入,经过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之间,再经过第三通孔234,自第二通孔221穿出,即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分别处于输胶管的两侧;挤压部211下压时,V型结构下行,挤压挤压两侧弹片分离,输胶管24上下导通;撤销挤压部211的外力时,挤压部211在弹片的收紧力作用下带动外筒21复位,第一弹性部231和第二弹性部232抵接,阻断输胶管24。
如图10所示,不论挤压部211的底端为V形,还是楔形、锥形、甚至为圆柱形或棱柱形,只要其底端宽度小于两弹片上部结构的开口宽度,受外力时,挤压部211的底端能够对两弹片上部施加相反的挤压力即可。为了便于与胶嘴25装配,在内筒22底外壁处于第二通孔221周围设置有与胶嘴25连接的接头222;胶嘴25与接头222连接固定后,输胶管24与胶嘴25的物胶通道导通。本实施例给出的接头222为带有内螺纹的圆柱体,与胶嘴25带有外螺纹的接口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方式简单易操作,且密封效果好。
在撤销下压外筒21的外力后,由于挤压部211与弹性开关23的上部是紧密抵接的,在两弹片的收紧力作用下,挤压部211被抬升,从而带动外筒21复位。
本实施例中,外筒21与内筒22采用圆筒结构,外筒21底端为开口状态,内筒22顶端为开口状态,套设操作简便,便于组装和安装输胶管。另外,挤压部211与内筒22内壁之间形成的环形空腔20用以容纳内筒22筒壁,内筒22筒壁顶部与环形空腔20的最高点有一定高度差,以满足外筒21下压时的行程需求。
装配方法:
输胶管24装配:先按压外筒21,打开弹性开关23,然后手持输胶管24一端自第一通孔212穿入,经过两弹片之间,再自第三通孔234、第二通孔221穿出,然后将输胶管24端部与胶嘴25对接(可以采用鲁尔头对接方式),通过接头222固定即可。
输胶管24更换:先撤除胶嘴25,然后按压外筒21,打开弹性开关23,拔出输胶管24即可。
工作原理:如图11、图12、图13所示,作业时,手持外筒21(类似于拿笔的姿势)将胶嘴25(一般为胶嘴)对准受胶位置,借助受胶位置的支撑力,下压外筒21,开启弹性开关23,输胶过程中一直保持外筒21下压状态。胶嘴25离开受胶位置后,支撑力消失,外筒21复位,弹性开关23关闭。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两弹片还可以为弧形弹片,弧顶相对抵接。
实施例3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两弹片可以为弯折多次的弹片,如弯折两次,更形象的说,一个弹片为左侧倒的W,另一个弹片为右侧倒的W,抵接时有两条抵接线。
实施例4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挤压部211上套设有复位弹簧201,复位弹簧201被内筒22限位在环形腔体内。更快的响应外筒21的复位需求。
实施例5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为了便于内筒22和外筒21分离,本实施例在外筒21底壁水平向中心延伸出挡板214,内筒22限位在挡板214与外筒21顶壁之间。
实施例6
如图18所示,如果外筒21和内筒22采用圆筒结构,那么为了避免外筒21和内筒22发生相对转动,本实施例在外筒21内壁与内筒22外壁上还分别构造有竖向限位条213和限位槽;限位条213与限位槽223配合,以实现外筒21与内筒22的位置相对固定,便于挤压部211与弹性开关23的精准配合。如果采用棱柱形筒体,则不需要设置限位条213和限位槽223。
混胶袋3:
实施例1
如图19、图20所示,混胶袋3包括袋本体31,袋本体31可以为布胶、塑胶、皮革、橡组分、有机硅等柔性材胶制得。袋本体31的内腔通过多个隔面32分隔成多个隔室,本实施例给出了2个隔室和3个隔室的示例。每个隔室均具有袋口33;袋口33通过密封盖密封。本实施例给出的袋口33为硬质袋口33,如矿泉水瓶口,加以一个密封盖33’螺合密封。为了实现隔面32的密封性以及浅连线的易破坏性,隔面32可采用与袋本体31同样的材胶制得。
多个隔室内装有不同性质的组分,施工时,需要将多个隔室的组分混合,形成施工所用组分。为了便于混胶,本实施例通过在隔面32上开设浅连线34;浅连线34在来自于隔面32任一侧隔室的压力或侧向拉力后破裂,使隔面32两侧的隔室导通。浅连线34的压制深度可以为隔面32厚度的1/2-2/3,具体深度以在密封的前提下便于破裂为准。浅连线34可以为十字形,或交叉形或圆弧形,如图21、图22所示。
工作原理
通过袋口33在各个隔室内装入相应的组分,组分可以为液态、粉状、胶状等,然后密封固定。施工前,人工拉动袋本体31两侧,或者挤压一侧隔室,使隔面32受到拉力或受到挤压了,从而使浅连线34破裂,隔面32两侧隔室导通。
实施例2
如图23所示,为了便于破坏浅连线34,本实施例在隔面32的两侧加装了片状手动破坏部35,手动破坏部35可以为软质的,也可以为硬质的,与袋本体31固定,与隔面32共面。拉动两片手动破坏部35,隔面32受到两侧的拉力,浅连线34破裂,使隔面32两侧的隔室导通。
实施例3
如图24所示,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手动破坏部35可以为环形设置在隔面32四周的片状结构,与隔面32共面,便于从不同方向拉动,促使十字或交叉形的浅连线34全面破裂。
实施例4
如图25、图26、图2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至3不同的是,隔面32为双层结构,双层结构为袋状结构,袋底通过连接片36与袋本体31内壁连接,袋口33分别与袋本体31密封固定;袋本体31位于袋口33处设置有抽拉口311;在连接片36上压制有浅连线34,浅连线34通过抽拉条37拉动撕裂。抽拉条37从袋底延伸到袋口33,从袋本体31上的抽拉口311穿出,拉动抽拉条37,连接片36沿浅连线34破裂,两侧隔室导通。
抽拉口311的大小根据需求开设,一般仅够抽拉条37穿出即可,不易太大,尤其是抽拉口311的边界不易设在袋本体31的转角处(袋本体31截面大体为方形或长方形),以减少应力集中导致袋本体31破裂。
袋口33端面与隔面32侧边圆弧过渡,减少应力集中。
驱动机构4:
如图28、图29所示,驱动机构包括壳体41,壳体41内通过隔板42分为加压仓411和动力仓412,混胶袋3放置在加压仓411内,动力部413固定在动力仓412内;加压仓411开设有供袋口伸出的出胶口415;输胶管24进胶端的盖帽241通过出胶口415与袋口33螺合连接,连接后加压仓411为密封腔;隔板42上开设有气孔414,动力仓412内固定有气泵413,气泵413通过气孔414向加压仓411输气加压。在加压仓411内可设置压力传感器,以实现根据压力传感器探测的当前压力实时调节气泵413。采用混胶袋3与气泵413的配合,可针对不同粘性的多组分液体或胶体均衡出胶。
除采用启动方式驱动外,还可以采用机械式,如果隔板42与壳体41内壁采用滑动结构配合,动力仓内采用液压杆,通过液压驱动隔板42滑动,挤压混胶袋,从而实现出胶的目的。
施胶系统的整体结构:
将装有多种组分的混胶袋隔面破坏,使组分混合形成所需胶。然后将混胶袋放置在加压仓411内,混胶袋的一个袋口33与出胶口415螺合固定后从出胶口415伸出;输胶管24的盖帽241与袋口33螺合后紧密覆盖在出胶口外周,使得加压仓密封。
输胶管24的输出端穿过流量控制开关2,套设在插接头132上,然后接口22与接头13螺合,将弹性瓣将输胶管与插接头挤压加紧。至此,整个系统完成装配。
作业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气泵压力,使加压仓411达到设定压力,然后手持外筒21(类似于拿笔的姿势)将胶嘴25对准受胶(待施布缝隙)位置,借助受胶位置的支撑力,下压外筒21,开启弹性开关23,输胶过程中一直保持外筒21下压状态。胶嘴25离开受胶位置后,支撑力消失,外筒21复位,弹性开关23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本系统不仅仅适用于美缝,在绘画、医疗、涂装、美容等涉及流体输出的行业均可应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胶袋、驱动机构、流量控制开关、胶嘴;混胶袋设置有袋口;输胶管一端与袋口连接,另一端与胶嘴连接,流量控制开关设置在输胶管的管体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混胶袋压缩出胶,流体经输胶管从胶嘴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嘴包括出胶部;所述出胶部嵌入待施布缝隙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胶嘴包括胶嘴本体,所述胶嘴本体下方设置有导流罩,上方设置有与输胶管连接的接头;所述胶嘴本体设置有供胶流通的通道;
所述导流罩包括出胶部;所述出胶部具有与通道连通的容胶腔至少在出胶部背向行进方向的一侧开设第一出胶口;胶体依次通过接头、通道、进胶口进入容胶腔,从第一出胶口出胶,所述第一出胶口处于待施布缝隙内;所述出胶部朝向行进方向的一端构造有竖向刃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固定在出胶部上方,且开设有与通道、容胶腔连通的进胶口;所述出胶部嵌在待施布缝隙内,挡板覆盖在缝隙上;所述出胶部与挡板连接处,与缝隙两侧的直角抵接;所述挡板背向行进方向的一段板体下表面构造有压缝部,所述压缝部处于第一出胶口的后方;所述压缝部为挡板下表面构造出的弧面;所述弧面的最低点低于缝隙表面,弧面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缝隙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胶部包括底板、两侧板、端板;两侧板与底板、端板、挡板组合后形成矩形截面的容胶腔;所述容胶腔的背向行进方向的一端敞口形成水平出胶的所述第一出胶口,容胶腔朝向行进方向的一端被端板封堵所述两侧板朝向行进方向的端面与侧板外侧壁夹角小于90°,形成所述刃口;所述端板与两侧板的内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开关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具有内螺纹,所述接头包括具有外螺纹的螺合接头和处于螺合接头中心的插接头;所述插接头与螺合接头同轴且之间留有容纳输胶管输出端的环形腔,自然状态下,环形腔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输胶管管壁厚度;所述螺合接头的螺合段沿轴线开多道缝,形成多个弹性瓣,相邻两个瓣之间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开关包括外筒、内筒;所述外筒套设在内筒外,且外筒沿轴线进行一定行程的上下运动;所述外筒顶壁向内筒内伸入有挤压部;所述挤压部沿外筒轴线开设有供输胶管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内筒底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输胶管自第一通孔穿入,自第二通孔穿出;在所述内筒腔内固定有弹性开关,弹性开关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别处于输胶管的两侧;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抵接,阻断输胶管;下压外筒,外筒带动挤压部向下运动,挤压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分离,输胶管上下贯通;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均为弯折或弧形的弹片,镜像设置在底座的两侧,弯折处弧面过渡;抵接时,形成X形或弧顶相对的结构;所述挤压部的底端宽度小于X型结构或弧顶相对结构上部的开口宽度,挤压部下压时,挤压部底端下行进入X型结构或弧顶相对结构上部的开口结构内,挤压两侧弹片分离;撤销外部力量后,挤压部在弹片的收紧力作用下抬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隔板分为加压仓和动力仓,所述混胶袋放置在加压仓内,动力部固定在动力仓内;所述加压仓开设有供袋口伸出的出胶口;所述输胶管通过出胶口与袋口连接,连接后加压仓为密封腔;所述隔板上开设有气孔,所述动力仓内固定有气泵,所述气泵通过气孔向加压仓输气加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胶袋包括袋本体,袋本体的内腔通过多个隔面分隔成多个隔室,每个隔室均具有所述袋口;所述袋口通过密封盖密封;混胶袋设置有破裂机构,所述破裂机构破坏隔面,使相邻两个隔室的物胶混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破裂机构包括在隔面上开设的浅连线、手动破坏部;所述浅连线在来自于隔面任一侧隔室的压力后破裂,使隔面两侧的隔室导通;所述手动破坏部固定在袋本体外侧;拉动手动破坏部,浅连线受到侧向拉力后破裂,使隔面两侧的隔室导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84543.2U CN210421843U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84543.2U CN210421843U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421843U true CN210421843U (zh) | 2020-04-28 |
Family
ID=70375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8454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421843U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421843U (zh) |
-
2019
- 2019-06-12 CN CN201920884543.2U patent/CN21042184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NO833418L (no) | Anordning for ekstrudering av hulkil | |
WO2008021641A3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pplying hair color | |
US20100239705A1 (en) | Adapter | |
CN210421843U (zh) | 一种多组分胶体自动施布系统 | |
JP2008063006A (ja) | ゲル状流体の充填容器とその搾り出し装置 | |
CN112081349A (zh) | 一种用于美缝胶的施工工具 | |
CN102688827B (zh) | 防滴漏涂胶头 | |
EP2868395A2 (en) | Side by side cartridge assemblies and related methods | |
GB2507275A (en) | A hand tool for shaping sealant in a corner joint | |
CN211216211U (zh) | Ab胶混合装置 | |
CN210411365U (zh) | 一种一步完成美缝施工的出胶嘴 | |
CN213914658U (zh) | 一种用于双组份高粘度物料的动态混合胶枪 | |
CN209438925U (zh) | 一种修复工具 | |
CN205800452U (zh) | 一种瓦楞纸板成型机 | |
CN213038806U (zh) | 一种建筑装饰用美缝工具 | |
CN218282468U (zh) | 一种新型家装美缝涂料装置 | |
CN210593268U (zh) | 一种底部扩充结构样式的乳液泵 | |
CN210418412U (zh) | 一种软质流体输料管流量控制开关 | |
CN102513272A (zh) | 双胶同步进胶混合装置 | |
CN218835030U (zh) | 一种多用途结构胶检测注胶枪头 | |
CN202823800U (zh) | 双胶同步进胶混合装置 | |
CN108928156B (zh) | 一种带状间隔涂胶的会计涂胶装置及使用方法 | |
CN215407248U (zh) | 一种带有密封帽的美缝剂混合管 | |
CN216884440U (zh) | 一种木门加工用的板材涂胶装置 | |
CN214107674U (zh) | 一种粘接操作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