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0416384U - 一种房车坐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房车坐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16384U
CN210416384U CN201921124008.3U CN201921124008U CN210416384U CN 210416384 U CN210416384 U CN 210416384U CN 201921124008 U CN201921124008 U CN 201921124008U CN 210416384 U CN210416384 U CN 210416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backrest
bed
bed board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240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Qianai Rv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Qianai Rv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Qianai Rv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Qianai Rv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2400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16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16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1638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包括车厢,在车厢的活动空间中设有主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副驾驶座包括座体和靠背,副驾驶座的座体上形成有前座位部和后座位部,在座体上还安装有转角器;副驾驶座的靠背的底部设有插装杆,靠背通过插装杆可插入或分离于所述转角器,靠背处于前座位部与后座位部之间,靠背可通过转角器的带动而前后摆动,以致靠背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α可在30~150°的范围内变化;副驾驶座的后方设有桌子,副驾驶座的座体上还设有可供靠背搭置的搁置部,桌子与座体的间距小于靠背的高度。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不需要另外搭配椅子与桌子使用,能充分利用房车的活动空间,不会造成房车的活动空间浪费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房车坐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房车坐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房车能给人们在家居及旅行中带来极大的方便,因此房车也越来越普及。目前,市面上的房车的活动空间中一般安装有主驾驶座、副驾驶座、桌子等部件,虽然房车中的副驾驶座的靠背大多可以向后摆动,便于乘客可以躺下休息,但是在使用时用户只能从副驾驶座的正面坐下,使副驾驶座不能与处于其后方的桌子配合使用,以至于在使用时还需要在房车的活动空间中配置椅子与桌子搭配使用,由于房车的活动空间的体积有限,这种需要另外搭配椅子与桌子使用的房车会造成活动空间的浪费,存在不能合理利用房车的活动空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房车坐卧系统,该房车坐卧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不需要另外搭配椅子与桌子使用,能充分利用房车的活动空间,不会造成房车的活动空间浪费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包括车厢,在车厢中形成有活动空间,该活动空间中形成有左壁面、右壁面和后壁面,在活动空间中设有主驾驶座和副驾驶座,所述副驾驶座包括座体和靠背,其特点在于副驾驶座的座体上形成有前座位部和后座位部,在座体上还安装有转角器;副驾驶座的靠背的底部设有插装杆,该靠背通过插装杆可插入或分离于所述转角器,该靠背处于前座位部与后座位部之间,靠背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α,靠背可通过转角器的带动而前后摆动,以致所述夹角α可在30~150°的范围内变化;在活动空间中还设有一桌子,该桌子处于副驾驶座的后方,副驾驶座的座体上还设有可供靠背搭置的搁置部,该桌子与座体的间距小于靠背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的底部设有2条所述插装杆,副驾驶座的座体的两侧各自安装有1个所述转角器,靠背的2条插装杆对应可插入或分离于2个转角器。
再进一步地,在座体的2个侧面上各自设有1个所述的搁置部,且搁置部的位置要低于座体的顶面,2个搁置部是对应供靠背的2条插装杆搭接用的。
又再进一步地,在活动空间中还设有床体,该床体处于桌子的后方,床体包括有床板,该床板包括主床板和副床板,所述主床板固定在车厢的活动空间中,所述副床板的一侧边与主床板的一侧边铰接,且副床板处于床体靠近桌子的那一侧,在副床板的底面上安装有支撑扶手;所述副床板可转动致使其顶面与主床板的顶面贴合,以使床体变换形成后排座状态。
又还再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转换板,所述转换板的其中一侧边为铰接边,转换板上与铰接边相对的那一侧边为活动边,转换板的铰接边可转动地安装于活动空间的左壁面与右壁面之间,且转换板处于床体的上方;床体在形成后排座状态下,转换板的活动边抵靠在床体的主床板上,以使转换板构成倾斜状结构的后座靠背板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副驾驶座的座体上形成有前座位部和后座位部,并且副驾驶座的靠背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α可在30~150°的范围内变化的设计,使靠背通过转角器的摆动可以向前座位部方向倾斜形成前座位状态,也可以通过转角器的摆动向后座位部方向倾斜形成后座位状态,令到用户可以从副驾驶座的正面坐在副驾驶座上,也可以从副驾驶座的背面坐在副驾驶座上,而副驾驶座变换成后座位的状态下还正对桌子,使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再另外搭配椅子与桌子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副驾驶座与桌子还可以搭配成床,在需要将副驾驶座与桌子搭配成床时,只需要将副驾驶座上的靠背抽出,再将靠背的插装杆搁在副驾驶座的座体上的搁置部上,之后再将靠背的顶部搭置在桌子上即可形成由副驾驶座的座体、靠背和桌子三者形成床状态,便于人们可以将整个身体躺在副驾驶座与桌子组成的床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不需要另外搭配椅子与桌子使用,能充分利用房车的活动空间,不会造成房车的活动空间浪费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副驾驶座形成前座位状态、床体形成后排座状态、靠背板形成后座靠背板状态)。
图2为图1在A-A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副驾驶座形成后座位状态、床体形成后排座状态、靠背板形成后座靠背板状态)。
图4为实施例1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副驾驶座与桌子形成床状态、转换板与后壁面形成储物空间状态)。
图5为图4在B-B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副驾驶座与桌子形成床状态、转换板形成上层床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1-车厢;11-活动空间;12-左壁面;13-右壁面;14-后壁面;15-后座靠背定位孔;16-上层床形成插孔;17-储物空间形成插孔;2-主驾驶座;3-副驾驶座;31-座体;311-前座位部;312-后座位部;313-搁置部;32-靠背;321-插装杆;4-转角器;41-电动推杆;42-转动座;43-连杆;5-桌子;6-床体;61-床板;62-主床板;63-副床板;64-支撑扶手;7-转换板;71-左活动插销;72-右活动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包括车厢1,在车厢1中形成有活动空间11,该活动空间11中形成有左壁面12、右壁面13和后壁面14,在活动空间11中设有主驾驶座2和副驾驶座3,所述副驾驶座3包括座体31和靠背32,副驾驶座3的座体31上形成有前座位部311和后座位部312,在座体31上还安装有转角器4;副驾驶座3的靠背32的底部设有插装杆321,该靠背32通过插装杆321可插入或分离于所述转角器4,该靠背32处于前座位部311与后座位部312之间,靠背32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α,靠背32可通过转角器4的带动而前后摆动,以致所述夹角α可在30~150°的范围内变化;在活动空间11中还设有一桌子5,该桌子5处于副驾驶座3的后方,副驾驶座3的座体31上还设有可供靠背32搭置的搁置部313,该桌子5与座体31的间距小于靠背32的高度。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本房车坐卧系统在使用时,靠背32通过转角器4的摆动可以向前座位部311方向倾斜形成前座位状态,也可以通过转角器4的摆动向后座位部312方向倾斜形成后座位状态,令到用户可以从副驾驶座3的正面坐在副驾驶座3上,也可以从副驾驶座3的背面坐在副驾驶座3上,而副驾驶座3变换成后座位的状态下还正对桌子5,使本房车坐卧系统不需要再另外搭配椅子与桌子5使用。此外,本房车坐卧系统的副驾驶座3与桌子5还可以搭配成床,在需要将副驾驶座3与桌子5搭配成床时,只需要将副驾驶座3上的靠背32抽出,再将靠背32的插装杆321搁在副驾驶座3的座体31上的搁置部313上,之后再将靠背32的顶部搭置在桌子5上即可形成由副驾驶座3的座体31、靠背32和桌子5三者形成床状态,便于人们可以将整个身体躺在副驾驶座3与桌子5组成的床上。本房车坐卧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不需要另外搭配椅子与桌子5使用,能充分利用房车的活动空间11,不会造成房车的活动空间11浪费等优点。
为了使本房车坐卧系统的结构更加合理,使副驾驶座3的靠背32摆动的稳定性更好,如图4、图5所示,所述靠背32的底部设有2条所述插装杆321,副驾驶座3的座体31的两侧各自安装有1个所述转角器4,靠背32的2条插装杆321对应可插入或分离于2个转角器4。
为了使在副驾驶座3的座体31、靠背32和桌子5三者形成床状态下的结构更加稳定,如图1、图4、图5所示,座体31的2个侧面上各自设有1个所述的搁置部313,且搁置部313的位置要低于座体31的顶面,2个搁置部313是对应供靠背32的2条插装杆321搭接用的。将搁置部313的位置设计成要低于座体31的顶面的设计,且在实施时搁置部313至座体31的顶面的间距要大于或等于插装杆321的宽度,这样使得副驾驶座3的座体31、靠背32和桌子5三者形成床状态下靠背32与座体31实现平面过渡,使用户躺下休息时更加舒服。
为了进一步完善本房车坐卧系统,使用户使用更加方便,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在活动空间11中还设有床体6,该床体6处于桌子5的后方,床体6包括有床板61,该床板61包括主床板62和副床板63,所述主床板62固定在车厢1的活动空间11中,所述副床板63的一侧边与主床板62的一侧边铰接,且副床板63处于床体6靠近桌子5的那一侧,在副床板63的底面上安装有支撑扶手64;所述副床板63可转动致使其顶面与主床板62的顶面贴合,以使床体6变换形成后排座状态。当床体6在变换形成后排座状态、副驾驶座3在形成后座位状态时,本房车坐卧系统的副驾驶座3、桌子5和床体6三者形成对向的卡座结构,使副驾驶座3、桌子5和床体6三者搭配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便于用户进行商业会谈或家庭聚会的对话。当床体6处于床的状态下时,所述副床板63上的支撑扶手64作为支脚使用,使副床板63的顶面与主床板62的顶面处于平齐状态。
为了使本房车坐卧系统的结构更加合理,使用户坐在后排座上时更加舒适,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房车坐卧系统还包括转换板7,所述转换板7的其中一侧边为铰接边,转换板7上与铰接边相对的那一侧边为活动边,转换板7的铰接边可转动地安装于活动空间11的左壁面12与右壁面13之间,且转换板7处于床体6的上方;床体6在形成后排座状态下,转换板7的活动边抵靠在床体6的主床板62上,以使转换板7构成倾斜状结构的后座靠背板状态。
为了使本房车坐卧系统的转换板7在形成后座靠背板状态下的结构更加合理,如图1、图2、图3、图6所示,所述转换板7的活动边上设有左活动插销71和右活动插销72;在活动空间11的左壁面12、右壁面13上各自形成有后座靠背定位孔15,且左壁面12上的后座靠背定位孔与右壁面13上的后座靠背定位孔15呈相对设置;转换板7在形成倾斜状结构的后座靠背板状态下,转换板7的左活动插销71插入至左壁面12上的后座靠背定位孔中,右活动插销72插入至右壁面13上的后座靠背定位孔15中。这样避免房车在行走过程中转换板7会跟随摆动,使本房车坐卧系统的结构牢固性更好。
为了充分利用房车的活动空间11,进一步丰富本房车坐卧系统的结构,以供更多人休息,如图1、图2、图6所示,在活动空间11的左壁面12、右壁面13上各自形成有上层床形成插孔16,且左壁面12上的上层床形成插孔与右壁面13上的上层床形成插孔16呈相对设置;转换板7的左活动插销71可插入至左壁面12上的上层床形成插孔中,右活动插销72可插入至右壁面13上的上层床形成插孔16中,以使转换板7变换形成上层床状态。通过这样的设计,本房车坐卧系统在使用时,可以同时供人们在床体6和形成上层床状态下的转换板7上休息,便于一些带有小孩的家庭出行。
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房车的活动空间11,进一步丰富本房车坐卧系统的结构,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所述活动空间11的左壁面12、右壁面13上各自形成有储物空间形成插孔17,左壁面12上的储物空间形成插孔与右壁面13上的储物空间形成插孔17呈相对设置;转换板7的左活动插销71可插入至左壁面12上的储物空间形成插孔中,右活动插销72可插入至右壁面13上的储物空间形成插孔17中,以使转换板7往上倾斜与活动空间11的后壁面14配合形成储物空间状态。通过这样设计,用户在使用时可以将物品放置于储物空间中,进一步合理地利用房车的活动空间11。
为了使本房车坐卧系统的转角器4的结构更加合理,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所述转角器4包括有电动推杆41、转动座42、连杆43,所述转动座42可转动地安装于座体31的外侧面上,在转动座42上形成有供靠背32的插装杆321插装的插装空间;所述电动推杆41安装在座体31内,且电动推杆41的一端通过铰接轴与座体31铰接;所述连杆43也处于座体31内,该连杆43的一端与电动推杆41的另一端铰接,连杆43的另一端与转动座42固定连接,具体是该连杆43是与将转动座42可转动地安装在座体31上的转轴固定连接的。

Claims (9)

1.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包括车厢,在车厢中形成有活动空间,该活动空间中形成有左壁面、右壁面和后壁面,在活动空间中设有主驾驶座和副驾驶座,所述副驾驶座包括座体和靠背,其特征在于:副驾驶座的座体上形成有前座位部和后座位部,在座体上还安装有转角器;副驾驶座的靠背的底部设有插装杆,该靠背通过插装杆可插入或分离于所述转角器,该靠背处于前座位部与后座位部之间,靠背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α,靠背可通过转角器的带动而前后摆动,以致所述夹角α可在30~150°的范围内变化;在活动空间中还设有一桌子,该桌子处于副驾驶座的后方,副驾驶座的座体上还设有可供靠背搭置的搁置部,该桌子与座体的间距小于靠背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的底部设有2条所述插装杆,副驾驶座的座体的两侧各自安装有1个所述转角器,靠背的2条插装杆对应可插入或分离于2个转角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座体的2个侧面上各自设有1个所述的搁置部,且搁置部的位置要低于座体的顶面,2个搁置部是对应供靠背的2条插装杆搭接用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活动空间中还设有床体,该床体处于桌子的后方,床体包括有床板,该床板包括主床板和副床板,所述主床板固定在车厢的活动空间中,所述副床板的一侧边与主床板的一侧边铰接,且副床板处于床体靠近桌子的那一侧,在副床板的底面上安装有支撑扶手;所述副床板可转动致使其顶面与主床板的顶面贴合,以使床体变换形成后排座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换板,所述转换板的其中一侧边为铰接边,转换板上与铰接边相对的那一侧边为活动边,转换板的铰接边可转动地安装于活动空间的左壁面与右壁面之间,且转换板处于床体的上方;床体在形成后排座状态下,转换板的活动边抵靠在床体的主床板上,以使转换板构成倾斜状结构的后座靠背板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板的活动边上设有左活动插销和右活动插销;在活动空间的左壁面、右壁面上各自形成有后座靠背定位孔,且左壁面上的后座靠背定位孔与右壁面上的后座靠背定位孔呈相对设置;转换板在形成倾斜状结构的后座靠背板状态下,转换板的左活动插销插入至左壁面上的后座靠背定位孔中,右活动插销插入至右壁面上的后座靠背定位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活动空间的左壁面、右壁面上各自形成有上层床形成插孔,且左壁面上的上层床形成插孔与右壁面上的上层床形成插孔呈相对设置;转换板的左活动插销可插入至左壁面上的上层床形成插孔中,右活动插销可插入至右壁面上的上层床形成插孔中,以使转换板变换形成上层床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空间的左壁面、右壁面上各自形成有储物空间形成插孔,左壁面上的储物空间形成插孔与右壁面上的储物空间形成插孔呈相对设置;转换板的左活动插销可插入至左壁面上的储物空间形成插孔中,右活动插销可插入至右壁面上的储物空间形成插孔中,以使转换板往上倾斜与活动空间的后壁面配合形成储物空间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房车坐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器包括有电动推杆、转动座、连杆,所述转动座可转动地安装于座体的外侧面上,在转动座上形成有供靠背的插装杆插装的插装空间;所述电动推杆安装在座体内,且电动推杆的一端通过铰接轴与座体铰接;所述连杆也处于座体内,该连杆的一端与电动推杆的另一端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转动座固定连接。
CN201921124008.3U 2019-07-18 2019-07-18 一种房车坐卧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416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4008.3U CN210416384U (zh) 2019-07-18 2019-07-18 一种房车坐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4008.3U CN210416384U (zh) 2019-07-18 2019-07-18 一种房车坐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16384U true CN210416384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81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400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416384U (zh) 2019-07-18 2019-07-18 一种房车坐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163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00539C (en) Convertible seating and dinette arrangement
CN210416384U (zh) 一种房车坐卧系统
CN210353973U (zh) 一种带有屏幕的新型座椅桌板结构
CN211984673U (zh) 一种储物折叠多功能躺床
CN2878127Y (zh) 轿车用组合式坐卧两用椅
CN103921702A (zh) 一种装在椅背上的睡眠支架
CN213524531U (zh) 一种适用于会议服务的会议座
CN212938966U (zh) 一种头枕可电动调节型功能沙发
CN210158354U (zh) 一种多功能多变坐具
CN209600364U (zh) 一种拖挂房车用的新型上下床结构
CN210842268U (zh) 一种带有桌板的座椅
CN222367395U (zh) 沙发床
CN203041453U (zh) 带储物柜多功能沙发床
CN215621644U (zh) 一种前部区域可拼接成床的房车
CN221113639U (zh) 一种重型汽车用生活小桌板
CN222397695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沙发
CN2373337Y (zh) 多功能汽车驾驶室
CN212489157U (zh) 一种组合式凳桌
CN220458990U (zh) 一种组合多功能沙发
CN209870180U (zh) 多功能收缩储物一座变两座房车后座
CN218430948U (zh) 一种多功能车辆座椅
CN222474282U (zh) 一种重型汽车驾驶室
CN214072619U (zh) 一种可变形的沙发
CN211269561U (zh) 一种带隐藏式储物箱的沙发
CN218805362U (zh) 集成有儿童座椅的中央扶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