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1306U - 前碰撞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碰撞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91306U CN210391306U CN201921073540.7U CN201921073540U CN210391306U CN 210391306 U CN210391306 U CN 210391306U CN 201921073540 U CN201921073540 U CN 201921073540U CN 210391306 U CN210391306 U CN 2103913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ngitudinal
- vehicle
- longitudinal beam
- cross beam
- adjus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7 by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碰撞梁总成及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前碰撞梁总成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纵梁、横梁和调节装置。纵梁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每个纵梁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纵梁的第一端可拆卸地固定于车辆的副车架朝向车头的一侧。横梁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定于两个纵梁的第二端,两个纵梁、横梁和副车架形成一个封闭式框架结构。调节装置设置于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用于调节横梁和纵梁的相对位置。调节装置的设置可以使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有可调节的余量,避免纵梁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偏差而导致横梁无法顺利安装的问题。此外,调节装置还具有固定作用,在纵梁固定于副车架后横梁通过调节装置固定于纵梁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碰撞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发生正碰过程中,前碰撞梁在吸收碰撞能量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可以有效降低碰撞对车身、发动机乃至乘客造成的伤害。整车碰撞中,碰撞中的减速度、侵入量越小,整车的安全系数越高。前碰撞横梁一般与副车架、车身连接成一体结构,在发生碰撞时,前碰撞梁率先接触,进而形变吸能。
现有技术,前碰撞横梁采用的为一体式焊接成型的结构,生产成本低。但是,这种形式的碰撞梁往往因焊接变形、运输过程中受力变形的原因,造成一体式碰撞梁中两纵梁的相对安装尺寸发生变化,进而在与副车架的分装过程中出现难以装配的情况,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前碰撞梁总成,以解决因纵梁安装尺寸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难以装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通过螺栓与腰型孔之间的配合,将横梁安装到纵梁上,避免因纵梁位置发生偏差导致无法安装横梁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碰撞梁总成,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包括:
两个对称设置的纵梁,每个纵梁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纵梁的第一端可拆卸地固定于车辆的副车架朝向车头的一侧;
横梁,横梁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定于两个纵梁的第二端,两个纵梁、横梁和副车架形成一个封闭式框架结构;
调节装置,设置于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用于调节横梁和纵梁的相对位置,其中,在纵梁固定于副车架后,横梁通过调节装置固定于纵梁处。
可选地,调节装置包括:
沿厚度方向贯穿横梁的腰型孔;
设置于纵梁内侧的调节支架,调节支架处设有螺母和螺栓,螺栓的螺纹端在贯穿腰型孔后与螺母配合将横梁固定于调节支架处;
其中,螺栓贯穿腰型孔后可沿腰型孔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横梁安装于两个纵梁之间。
可选地,调节支架为U型支架,其包括开设有固定螺母的底板和设置于底板的相对两侧的侧板;横梁的两端均为与U型支架相对应的U型结构,U型结构卡接到U型支架外侧,以限制横梁沿其宽度方向移动。
可选地,每个纵梁靠近车辆的车身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用于将纵梁固定于车身的固定支架,固定支架设置于纵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可选地,固定支架设置于调节支架和第一端之间的纵梁上。
可选地,封闭式框架结构为等腰梯形结构,封闭式框架结构中自纵梁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上,两个纵梁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地,纵梁为闭口梁,纵梁的第一端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于副车架的安装支架处。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的车身上安装有任一上述的前碰撞梁总成,前碰撞梁总成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
本实用新型的前碰撞梁总成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纵梁、横梁和调节装置。纵梁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每个纵梁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纵梁的第一端可拆卸地固定于车辆的副车架朝向车头的一侧。横梁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定于两个纵梁的第二端,两个纵梁、横梁和副车架形成一个封闭式框架结构。调节装置设置于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用于调节横梁和纵梁的相对位置。调节装置的设置可以使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有可调节的余量,避免纵梁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偏差而导致横梁无法顺利安装的问题。此外,调节装置还具有固定作用,在纵梁固定于副车架后横梁通过调节装置固定于纵梁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包括沿厚度方向贯穿横梁的腰型孔和设置于纵梁内侧的调节支架。调节支架处设有螺母和螺栓,螺栓的螺纹端在贯穿腰型孔后与螺母配合将横梁固定于调节支架处。螺栓贯穿腰型孔后可沿腰型孔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横梁安装于两个纵梁之间。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碰撞梁总成的示意性装配图;
图2是图1所示前碰撞梁总成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图1所示前碰撞梁总成中的调节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为:
1-纵梁,11-第一端,12-第二端,2-横梁,3-调节装置,31-腰型孔,32-调节支架,33-螺母,34-螺栓,4-固定支架,5-安装支架,6-副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碰撞梁总成的示意性装配图。图2是图1所示前碰撞梁总成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是图1所示前碰撞梁总成中的调节装置3的示意性结构图。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碰撞梁总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前后”“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考图1-3,在本实施例中,前碰撞梁总成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纵梁1、横梁2和调节装置3。纵梁1优选为闭口式纵梁1,纵梁1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每个纵梁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纵梁1的第一端11可拆卸地固定于车辆的副车架6前方,也即是朝向车头的一侧。纵梁1的第一端11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于副车架6的安装支架5处。紧固件可以是紧固螺栓,还可以是卡接类结构。横梁2优选地采用U型单板冲压成型。横梁2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定于两个纵梁1的第二端12,也即是沿车辆横向方向基本水平设置。两个纵梁1、横梁2和副车架6形成一个封闭式框架结构。一般地,封闭式框架结构为四边形结构。优选地,封闭式框架结构为等腰梯形结构,封闭式框架结构中自纵梁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上,两个纵梁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也即是,横梁的长度大于两个纵梁1的第一端11之间的距离的长度。调节装置3设置于横梁2和纵梁1的连接处,用于调节横梁2和纵梁1的相对位置。调节装置3的设置可以使横梁2和纵梁1的连接处有可调节的余量,避免纵梁1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偏差而导致横梁2无法顺利安装的问题。此外,调节装置3还具有固定作用,在纵梁1固定于副车架6后横梁2通过调节装置3固定于纵梁1处。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参考图3,调节装置3包括沿厚度方向贯穿横梁2的腰型孔31和设置于纵梁1内侧的调节支架32。调节支架32处设有螺母33和螺栓34,螺栓34的螺纹端在贯穿腰型孔31后与螺母33配合将横梁2固定于调节支架32处。螺栓34贯穿腰型孔31后可沿腰型孔3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横梁2安装于两个纵梁1之间。在纵梁1和横梁2均安装定位好后,用扳手拧紧螺栓34,将横梁2固定到纵梁1上。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调节支架32为U型支架,其包括开设有固定螺母33的底板和设置于底板的相对两侧的侧板。横梁2的两端均为与U型支架相对应的U型结构,U型结构卡接到U型支架外侧,以限制横梁2沿其宽度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横梁2采用U型单板冲压成型,横梁2两端开设有腰型孔31,纵梁1侧边焊接有U型支架,U型支架凸焊有一螺母33,其中,利用螺栓34实现纵梁1与横梁2的连接,利用U型结构实现二者的定位装配。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纵梁1靠近车辆的车身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用于将纵梁1固定于车身的固定支架4,固定支架4设置于纵梁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之间。优选地,固定支架4设置于调节支架32和第一端11之间的纵梁1上。这样,固定支架4、安装支架5和调节支架32形成一个三角结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的车身上安装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前碰撞梁总成,前碰撞梁总成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前碰撞梁总成的安装如下:首先前碰撞梁总成中的纵梁1与横梁2为螺栓34预装配状态,利用腰型孔孔径大于螺栓34直径的特点,使得二者可以灵活调整相对位置。第二步,分别将两侧纵梁1插入副车架6中预留的安装支架5中,然后用螺栓34将二者预装配好。之后再利用定扭扳手依次将前碰撞梁总成的横梁2、纵梁1定位装配好,再将纵梁1与副车架6装配完毕。
本实用新型的前碰撞梁总成,采用纵梁1、横梁2分体设计原则,首先从产品本身工艺上规避了焊接变形的问题。另外,采用各部位螺栓34预装配工艺,可以通过腰型孔31的设计方式,最大限度的消除产品变形带来的装配影响。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8)
1.一种前碰撞梁总成,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对称设置的纵梁,每个所述纵梁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纵梁的第一端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副车架朝向车头的一侧;
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固定于两个所述纵梁的第二端,两个所述纵梁、所述横梁和所述副车架形成一个封闭式框架结构;
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的连接处,用于调节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的相对位置,其中,在所述纵梁固定于所述副车架后,所述横梁通过所述调节装置固定于所述纵梁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碰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
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横梁的腰型孔;
设置于所述纵梁内侧的调节支架,所述调节支架处设有螺母和螺栓,所述螺栓的螺纹端在贯穿所述腰型孔后与所述螺母配合将所述横梁固定于所述调节支架处;
其中,所述螺栓贯穿所述腰型孔后可沿所述腰型孔的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横梁安装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碰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支架为U型支架,其包括开设有固定所述螺母的底板和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侧的侧板;所述横梁的两端均为与所述U型支架相对应的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卡接到所述U型支架外侧,以限制所述横梁沿其宽度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碰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纵梁靠近所述车辆的车身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用于将所述纵梁固定于所述车身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置于所述纵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碰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支架设置于所述调节支架和所述第一端之间的纵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碰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式框架结构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封闭式框架结构中自所述纵梁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两个所述纵梁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碰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梁为闭口梁,所述纵梁的第一端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副车架的安装支架处。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车身上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碰撞梁总成,所述前碰撞梁总成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73540.7U CN210391306U (zh) | 2019-07-10 | 2019-07-10 | 前碰撞梁总成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73540.7U CN210391306U (zh) | 2019-07-10 | 2019-07-10 | 前碰撞梁总成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91306U true CN210391306U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353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073540.7U Active CN210391306U (zh) | 2019-07-10 | 2019-07-10 | 前碰撞梁总成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9130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41121A (zh) * | 2020-12-02 | 2021-03-05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与副车架的碰撞失效结构 |
CN113682377A (zh) * | 2021-09-22 | 2021-11-23 |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滑动式动力总成安装架及电传动矿用自卸车 |
-
2019
- 2019-07-10 CN CN201921073540.7U patent/CN21039130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41121A (zh) * | 2020-12-02 | 2021-03-05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与副车架的碰撞失效结构 |
CN113682377A (zh) * | 2021-09-22 | 2021-11-23 |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滑动式动力总成安装架及电传动矿用自卸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88800B (zh) | 车身下部结构 | |
US9242675B2 (en) | Automobile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 |
US9776663B1 (en) | Vehicle subframe assembly | |
JP5012949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RU2677755C2 (ru) | Каркасная часть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 |
CN210391306U (zh) | 前碰撞梁总成及车辆 | |
CN113104115A (zh) | 一种汽车门槛结构、车身及汽车 | |
US20230144195A1 (en) | Vehicle Center Frame Module | |
WO2011093336A1 (ja) | 車両用ブラケット | |
US11713011B2 (en) | Bumper assembly with reinforced impact dispersion plates | |
CN108275097A (zh) | 用于汽车的保险杠横梁以及具有这种保险杠横梁的汽车 | |
CN211223635U (zh) | 电动车的铝门槛加强结构、下车体和汽车 | |
US20180273097A1 (en)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
CN212473354U (zh) | 用于将蓄电池安装在车辆后地板的蓄电池安装组件和车辆 | |
CN113734294A (zh) | 一种发动机舱边梁前段总成及车辆 | |
KR101374737B1 (ko) | 차량용 도어 충격 흡수부재 | |
CN216153859U (zh) | 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 | |
CN103029570A (zh) | 一种汽车散热器安装架及散热器总成安装结构 | |
CN109318693B (zh) | 电池箱盖板组件和汽车 | |
CN222022655U (zh) | 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
CN112829833A (zh) | 机动车 | |
CN201597545U (zh) | 一种卡车前下防护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卡车 | |
KR100478043B1 (ko) | 자동차의 카울 크로스 바 결합구조 | |
JP3254344B2 (ja) | 自動車用グリルガード装置 | |
CN217124511U (zh) | 一种车门内板结构及汽车车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7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5336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