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74034U - 燃气热水器壳体与燃气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燃气热水器壳体与燃气热水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74034U CN210374034U CN201920934878.0U CN201920934878U CN210374034U CN 210374034 U CN210374034 U CN 210374034U CN 201920934878 U CN201920934878 U CN 201920934878U CN 210374034 U CN210374034 U CN 2103740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guide
- air
- air inlet
- component
- water he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ousings, Intake/Discharge, And Installation Of Fluid Heaters (AREA)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气热水器壳体与燃气热水器,将第一进风口与待降温组件均位于发声组件的的同一侧,其目的在于,第一进风口与燃烧器进风口形成风道能够有效流经待降温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待降温部件上,如此,通过该风道,带走待降温部件上的热量,使得燃气热水器中部件得到有效降温。同时,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导气罩,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导气口的开口朝向,避免发声组件无阻挡式从第一进风口处传播出。本方案的第一导气口位于外壳本体内,且第一导气口的开口背向或者侧向发声组件设置,使得发声组件的声波在第一导气罩上发生阻挡、反射,反射后的声波在外壳本体内发生反射或者干涉,使得该声波能量得到极大削弱,实现了燃气热水器有效降噪。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热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热水器壳体与燃气热水器。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燃气热水器的壳体中,一般都会开一些进风孔,以提供新鲜空气进行燃烧。但由于传统的燃气热水器的壳体没有做针对性的散热、降噪设计,因此,导致其散热性能较差,特别是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温度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严重影响整机寿命。同时,机内的燃烧、水流、风机、汽化噪声等都没有得到有效抑制,直接向外传播,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壳体,能够同时降低内部零部件温度与整机噪声。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能够同时降低内部零部件温度与整机噪声。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热水器壳体,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内用于装入待降温组件与发声组件,所述外壳本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与所述待降温组件位于所述发声组件的同一侧;与第一导气罩,所述第一导气罩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导气罩盖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处,所述第一导气罩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设置的第一导气口,所述第一导气口的开口用于背向或者侧向所述发声组件设置,所述第一导气口用于与燃烧器进风口形成的风道流经所述待降温组件中至少一个待降温部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将第一进风口与待降温组件均位于发声组件的同一侧,其目的在于,第一进风口与燃烧器进风口形成风道能够有效流经待降温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待降温部件上,如此,通过该风道,带走待降温部件上的热量,使得燃气热水器中部件得到有效降温。同时,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导气罩,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导气口的开口朝向,避免发声组件无阻挡式从第一进风口处传播出。本方案的第一导气口位于外壳本体内,且第一导气口的开口背向或者侧向发声组件设置,使得发声组件的声波在第一导气罩上发生阻挡、反射,反射后的声波在外壳本体内发生反射或者干涉,使得该声波能量得到极大削弱,实现了燃气热水器有效降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与所述燃烧器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外壳本体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与所述燃烧器进风口形成的所述风道流经所述待降温组件中所有待降温部件。如此,从第一进风口处进入的空气能够流经待降温组件中的所有待降温部件,从而使得燃气热水器得到更加有效降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燃气热水器壳体还包括第二导气罩,所述外壳本体上还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用于位于所述待降温组件与所述发声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导气罩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且所述第二导气罩盖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处,所述第二导气罩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设置的第二导气口,所述第二导气口的开口用于朝向所述待降温组件设置。如此,进一步提高了燃气热水器的降温效果,以便燃气热水器正常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燃气热水器壳体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外侧,且所述防护罩盖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处,所述防护罩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设置的通风口。如此,相当于在第一进风口处设置阻挡结构,改变声波的传播方向、并延长声波的传播路径,使得进入至第一进风口处的声波在防护罩的阻挡下,从而使得燃气热水器实现进一步降噪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气罩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导气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所述第一侧板的端部、所述第二侧板的端部、所述导气板的端部及所述外壳本体围成所述第一导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板远离所述第一导气口的一端与所述外壳本体的内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气口为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的端部、所述第二侧板的端部、所述导气板的端部及所述外壳本体围成两个所述第一导气口,且两个所述第一导气口均用于侧向所述发声组件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气口的开口朝向S1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开口朝向S2垂直或者近似垂直设置。如此,使得第一导气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声波路径呈90°或者近似90°转折,避免声波从第一导气口处直接通过第一进风口处。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热水器壳体,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内用于装入待降温组件与发声组件,所述外壳本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与所述待降温组件位于所述发声组件的同一侧;与第一导气罩,所述第一导气罩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导气罩盖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处,所述第一导气罩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设置的第一导气口,所述第一导气口用于朝向或者侧向所述发声组件设置,所述第一导气口用于与燃烧器进风口形成的风道流经所述待降温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将第一进风口与待降温组件均位于发声组件的的同一侧,其目的在于,第一进风口与燃烧器进风口形成风道能够有效流经待降温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待降温部件上,如此,通过该风道,带走待降温部件上的热量,使得燃气热水器中部件得到有效降温。同时,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导气罩,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导气口的开口朝向,避免发声组件无阻挡式从第一进风口处传播出。本方案的第一导气口位于外壳本体外,且第一导气口的开口朝向或者侧向发声组件设置,使得发声组件的声波在第一导气罩上发生阻挡、反射,反射后的声波在外壳本体内发生反射或者干涉,使得该声波能量得到极大削弱,实现了燃气热水器有效降噪。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待降温组件、发声组件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所述待降温组件与所述发声组件均装入所述外壳本体内,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待降温组件均位于所述发声组件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燃气热水器壳体,既能够实现有效降温,又能够降低燃气热水器中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导气口朝向待降温组件设置的燃气热水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导气口背向待降温设置的燃气热水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导气罩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导气罩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护罩与第一导气罩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护罩与第一导气罩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具有两个第一导气口的第一导气罩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燃气热水器壳体,110、外壳本体,111、第一进风口,120、第一导气罩,121、第一侧板,122、第二侧板,123、导气板,124、第一导气口,130、第二导气罩,131、第二导气口,140、风道,150、防护罩,151、通风口,200、待降温组件,210、电机,220、主控制板,300、发声组件,310、风机,320、换热器,330、燃烧器,331、燃烧器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及图3,一种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包括:外壳本体110与第一导气罩120。外壳本体110内用于装入待降温组件200与发声组件300,外壳本体110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11。第一进风口111用于与待降温组件200位于发声组件300的同一侧。第一导气罩120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内侧,且第一导气罩120盖在第一进风口111处,第一导气罩120上设有与第一进风口111连通设置的第一导气口124。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用于背向或者侧向发声组件300设置,第一导气口124用于与燃烧器进风口331形成的风道140流经待降温组件200中至少一个待降温部件。
上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将第一进风口111与待降温组件200均位于发声组件300的的同一侧,其目的在于,第一进风口111与燃烧器进风口331形成风道140能够有效流经待降温组件200中的至少一个待降温部件上,如此,通过该风道140,带走待降温部件上的热量,使得燃气热水器中部件得到有效降温。同时,第一进风口111处设有第一导气罩120,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朝向,避免发声组件300无阻挡式从第一进风口111处传播出。本方案的第一导气口124位于外壳本体110内,且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背向或者侧向发声组件300设置,如此,使得第一导气罩120上的第一导气口124与发声组件300错开设置,从而使得发声组件300的声波在第一导气罩120上发生阻挡、反射,改变声波的传播方向;反射后的声波在外壳本体110内发生反射或者干涉,使得该声波能量得到极大削弱,实现了燃气热水器有效降噪。当然,第一导气罩120还可以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外侧,当第一导气罩120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外侧时,第一导气罩120上的第一导气口124则需要朝向或者背向发声组件300设置,具体结构可参考图4,此时的第一导气口124与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气口124设置有些不同。因为第一导气口124位于外壳本体110的外侧,因此,如果第一导气口124背向发声组件300设置时,发声组件300会透过第一进风口111直接正对第一导气口124,这样,很容易导致声波直接传播出。
需要说明的是,发声组件300包括燃烧器330、换热器320及风机310;待降温组件200包括电机210与主控制板220,当然,待降温组件200还可以包括其他待降温部件。
可选地,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可朝向待降温组件200设置;或者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可背向待降温组件200设置;又或者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可侧向待降温组件200设置。其中,当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侧向待降温组件200设置时,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需要背向发声组件300。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第一进风口111用于与燃烧器进风口331分别位于外壳本体110的相对两端,且第一进风口111用于与燃烧器进风口331形成的风道140流经待降温组件200中所有待降温部件。本实施例将第一进风口111与燃烧器进风口331分别位于外壳本体110的两端处,以便从第一进风口111处进入的空气能够流经待降温组件200中的所有待降温部件,如此,使得燃气热水器得到更加有效降温。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待降温组件200包括电机210与主控制板220,电机210与主控制板220位于第一进风口111与燃烧器进风口331之间,如此,从第一进风口111处进入的空气会流经电机210、主控制板220,再流入燃烧器进风口331中,这样,使得电机210与主控制板220上的热量被空气带走,从而使得电机210与主控制板220得到有效降温。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燃气热水器壳体100还包括第二导气罩130。外壳本体110上还设有第二进风口(未示出)。第二进风口(未示出)用于位于待降温组件200与发声组件300之间。第二导气罩130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内侧,且第二导气罩130盖在第二进风口(未示出)处,第二导气罩130上设有与第二进风口(未示出)连通设置的第二导气口131。第二导气口131的开口用于朝向待降温组件200设置。由于第二导气罩130位于待降温组件200与发声组件300之间,因此,第二导气口131朝向待降温组件200时,第二导气口131则也背向发声组件300。如此,通过第二导气罩130,使得进入空气直接正对着待降温组件200吹扫,大量带走待降温组件200上的热量,进一步提高了燃气热水器的降温效果,以便燃气热水器正常运行。同时,由于第二导气口131背向发声组件300,因此,发声组件300发出的声波被第二导气罩130反射,并在外壳本体110内发生反射或者干涉现象,削弱声波的能量,从而使得燃气热水器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良好的降噪效果。
具体地,待降温组件200包括电机210与主控制板220,第二导气罩130位于主控制板220与发声组件300之间,第二导气口131朝向主控制板220设置,且背向发声组件300设置。如此,既实现了主控制板220的降温,又实现了燃气热水器的降噪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与图6,燃气热水器壳体100还包括防护罩150。防护罩150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外侧,且防护罩150盖在第一进风口111处,防护罩150上设有与第一进风口111连通设置的通风口151。由此可知,在外壳本体110的外侧设置防护罩150,且防护罩150盖在第一进风口111处,相当于在第一进风口111处设置阻挡结构,改变声波的传播方向、并延长声波的传播路径,使得进入至第一进风口111处的声波在防护罩150的阻挡下,使得该部分声波重新反射至外壳本体110内,如此,通过防护罩150,极大削弱声波能量,使得燃气热水器实现进一步降噪效果。同时,在第一进风口111处设置防护罩150,有利于对燃气热水器内部零件进行防护,避免外部杂质直接进入燃气热水器内而影响内部零件正常工作。其中,通风口151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方向相同或者相反又或者相交。当然,当第一导气罩120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外侧时,防护罩150则相应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内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未示出)处也设有防护罩150,通过防护罩150,延长第二进风口(未示出)处声波的传播路径,提高燃气热水器的降噪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一导气罩120包括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及连接在第一侧板121与第二侧板122上的导气板123。第一侧板121与第二侧板122间隔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内侧,第一侧板121的端部、第二侧板122的端部、导气板123的端部及外壳本体110围成第一导气口124。如此,通过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及导气板123,改变声波的传播方向,使得声波较长时间停留在外壳本体110内,从而实现有效降噪。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气口124还可通过钻孔或者打通方式设置在第一导气罩120上。
进一步地,导气板123远离第一导气口124的一端与外壳本体110的内侧连接。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气罩120一端处于封闭状态,相对另一端处于开口状态,此时,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可侧向或者背向发声组件300设置。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导气板123远离第一导气口124的一端呈弧形结构设置,如此,减少空气流通阻力,便于空气流通更加顺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7,第一导气口124为两个。第一侧板121的端部、第二侧板122的端部、导气板123的端部及外壳本体110围成两个第一导气口124。且两个第一导气口124均用于侧向发声组件300设置。由此可知,第一导气罩120的两端均为开口状态,如此,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气口124则只能侧向发声组件300设置,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声波直接从第一导气口124直接进入第一进风口111处而传播出。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朝向S1与第一进风口111的开口朝向S2垂直或者近似垂直设置。如此,使得第一导气口124与第一进风口111的声波路径呈90°或者近似90°转折,避免声波从第一导气口124处直接通过第一进风口111处。同时,也有利于延长声波的传播路径,减少声波向外壳本体110外传播。需要说明的是,近似垂直设置应理解为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朝向S1与第一进风口111的开口朝向S2所成夹角与90°相比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及图4,一种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包括:外壳本体110与第一导气罩120。外壳本体110内用于装入待降温组件200与发声组件300,外壳本体110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11。第一进风口111用于与待降温组件200位于发声组件300的同一侧。第一导气罩120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外侧,且第一导气罩120盖在第一进风口111处,第一导气罩120上设有与第一进风口111连通设置的第一导气口124。第一导气口124用于朝向或者侧向发声组件300设置,第一导气口124用于与燃烧器进风口331形成的风道140流经待降温组件200。
上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将第一进风口111与待降温组件200均位于发声组件300的的同一侧,其目的在于,第一进风口111与燃烧器进风口331形成风道140能够有效流经待降温组件200中的至少一个待降温部件上,如此,通过该风道140,带走待降温部件上的热量,使得燃气热水器中部件得到有效降温。同时,第一进风口111处设有第一导气罩120,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朝向,避免发声组件300无阻挡式从第一进风口111处传播出。本方案的第一导气口124位于外壳本体110外,且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朝向或者侧向发声组件300设置,使得发声组件300的声波在第一导气罩120上发生阻挡、反射,反射后的声波在外壳本体110内发生反射或者干涉,使得该声波能量得到极大削弱,实现了燃气热水器有效降噪。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一种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待降温组件200、发声组件300及以上任意一项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待降温组件200与发声组件300均装入外壳本体110内,第一进风口111与待降温组件200均位于发声组件300的同一侧。
上述的燃气热水器,采用以上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既能够实现有效降温,又能够降低燃气热水器中的噪声。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待降温组件200包括电机210与主控制板220;发声组件300包括燃烧器330、换热器320及风机31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本体(110),所述外壳本体(110)内用于装入待降温组件(200)与发声组件(300),所述外壳本体(110)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11),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用于与所述待降温组件(200)位于所述发声组件(300)的同一侧;与
第一导气罩(120),所述第一导气罩(120)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10)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导气罩(120)盖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1)处,所述第一导气罩(1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连通设置的第一导气口(124),所述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用于背向或者侧向所述发声组件(300)设置,所述第一导气口(124)用于与燃烧器进风口(331)形成的风道(140)流经所述待降温组件(200)中至少一个待降温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用于与所述燃烧器进风口(331)分别位于所述外壳本体(110)的相对两端,且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用于与所述燃烧器进风口(331)形成的所述风道(140)流经所述待降温组件(200)中所有待降温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气罩(130),所述外壳本体(110)上还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用于位于所述待降温组件(200)与所述发声组件(300)之间,所述第二导气罩(130)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10)的内侧,且所述第二导气罩(130)盖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处,所述第二导气罩(130)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设置的第二导气口(131),所述第二导气口(131)的开口用于朝向所述待降温组件(200)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罩(150),所述防护罩(150)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10)的外侧,且所述防护罩(150)盖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1)处,所述防护罩(15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连通设置的通风口(151)。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气罩(120)包括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121)与所述第二侧板(122)上的导气板(123),所述第一侧板(121)与所述第二侧板(122)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10)的内侧,所述第一侧板(121)的端部、所述第二侧板(122)的端部、所述导气板(123)的端部及所述外壳本体(110)围成所述第一导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板(123)远离所述第一导气口(124)的一端与所述外壳本体(110)的内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气口(124)为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21)的端部、所述第二侧板(122)的端部、所述导气板(123)的端部及所述外壳本体(110)围成两个所述第一导气口,且两个所述第一导气口(124)均用于侧向所述发声组件(300)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气口(124)的开口朝向S1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的开口朝向S2垂直或者近似垂直设置。
9.一种燃气热水器壳体(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本体(110),所述外壳本体(110)内用于装入待降温组件(200)与发声组件(300),所述外壳本体(110)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11),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用于与所述待降温组件(200)位于所述发声组件(300)的同一侧;与
第一导气罩(120),所述第一导气罩(120)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10)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导气罩(120)盖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1)处,所述第一导气罩(1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连通设置的第一导气口(124),所述第一导气口(124)用于朝向或者侧向所述发声组件(300)设置,所述第一导气口(124)用于与燃烧器进风口(331)形成的风道(140)流经所述待降温组件(200)中至少一个待降温部件。
10.一种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待降温组件(200)、发声组件(300)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气热水器壳体(100),所述待降温组件(200)与所述发声组件(300)均装入所述外壳本体(110)内,所述第一进风口(111)与所述待降温组件(200)均位于所述发声组件(300)的同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34878.0U CN210374034U (zh) | 2019-06-20 | 2019-06-20 | 燃气热水器壳体与燃气热水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34878.0U CN210374034U (zh) | 2019-06-20 | 2019-06-20 | 燃气热水器壳体与燃气热水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74034U true CN210374034U (zh) | 2020-04-21 |
Family
ID=70266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934878.0U Active CN210374034U (zh) | 2019-06-20 | 2019-06-20 | 燃气热水器壳体与燃气热水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74034U (zh) |
-
2019
- 2019-06-20 CN CN201920934878.0U patent/CN2103740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608946A (en) | Portable engine-generator set | |
US10823456B2 (en) | Gas water heating apparatus | |
CN114076027B (zh) | 集装箱式电站 | |
US9303602B2 (en) | Intake apparatus of engine for outboard motor | |
CN210374034U (zh) | 燃气热水器壳体与燃气热水器 | |
CN110785064B (zh) |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 |
JP4305999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WO2011091575A1 (zh) | 一种发电机组进风端罩结构 | |
JPH05312050A (ja) | 防音型エンジン発電機の換気冷却装置 | |
EP4317826A1 (en) | Wall-mounted air conditioner | |
CN214791270U (zh) | 一种具有烘干功能的集成灶 | |
JP3648474B2 (ja) | エンジンのマフラ冷却構造 | |
CN220366545U (zh) | 一种燃气热水器及其燃烧换热系统 | |
CN217584854U (zh) | 一种燃气热水器 | |
CN219778516U (zh) | 降噪结构和新能源设备 | |
JPH0516678A (ja) | 排気系冷却装置 | |
CN112944416A (zh) | 烹饪装置 | |
CN222165370U (zh) | 门体组件和冰箱 | |
CN114645763B (zh) | 静音发电机组风道 | |
CN222164884U (zh) | 灶具及分体式灶蒸烤设备 | |
CN222124064U (zh) | 一种燃烧换热模块及燃气热水器 | |
CN220124566U (zh) | 一种降噪的食品加工机 | |
CN221705508U (zh) | 风冷燃烧室及热水器 | |
CN220250326U (zh) | 一种带消音板的壳体及燃气热水器 | |
CN208330565U (zh) | 一种车辆发动机舱前防弹通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